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5|回复: 6

[学佛文档]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谛公老法师年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20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谛闲法师]谛闲大师遗集 第五编 谛公老法师 年谱


年谱
谛公老法师年谱(逸山辑录宝静编述)
传天台教观第四十三祖中兴四明观宗讲寺卓三老法师。讳古虚。字谛闲。浙江黄岩人朱氏第三子。父度润公。母王氏。生于清咸丰八年。岁次戊午。正月初六日丑时诞生。父母见师。生有异征。甚钟爱之。
师二岁至八岁。即咸丰九年至同治四年。师在襁褓中。即殊常儿。及能步行。秉性庄凝。不妄举动。常喜独坐嬉戏。见沙门来。必欣然亲之。
师九岁。即同治五年。受学于乡塾。质越?童。幼怀贞敏。授之书。读二三遍。辄能成诵。不乐跳顽。唯以勤学为务。
师十岁至十五岁。即同治六年至十一年。在总角时。即能好善事佛。间尝爱阅诸浅显善书。故于髫龄时。即晓仁爱。知礼节。温和谦让。举止老成。?舍之父老。皆爱敬之。继以严父逝世。家道未丰。故逮入学之年。即废学辍读矣。
师十六岁。即同治十二年。谨奉母命。从舅氏佐理药业。正务之外。尝研阅医书。辨药性。究脉理。别病状。每喜静坐。以己脉为试。于闲静中甚有所得。某日见一中年人。来求医于舅氏。师素稔其健壮。然以微疾。终竟不起。因知人命无常。深为惊异。便询舅氏曰。医药何以不能治命。舅氏曰。医只治病。安能医命。师默然。遂欲弃治病之学而深讨于医命之学。
师十七岁至十九岁。即同治十三年。至光绪二年。自设药铺于海门直街。公平交易。复自兼理方脉。若贫乏者。则施医施药。不取分钱。倘有酬谢。不论多寡。皆转施寒苦。如是者数年。而违逆境缘踵至。药业中落。最后老母见背。师于是益觉世相无常。人命危脆。时厌家狱之苦逼。辄向人曰。药虽多。医虽良。但疗身而不疗心。治病而不治命。何况业火炎炎。境风浩浩。非世法所能济于万一。乃决意出家。越明年。遂往白云山落发矣。
师二十岁。即光绪三年。发愿遁入海临县白云山。就成道大师剃染。不数日兄长追至。逼令还家。怏怏不安。
师二十二岁。光绪五年。长兄没。乃复入白云山。读习功课。居一载余。
师二十四岁。光绪七年。即入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大戒。圆戒后。即在寺中坐香摄心参究话头念佛是谁。晓夜精勤。不休不息。至入冬打七。适有施主加七。凡连十个七。某日午方坐定。止静之三板刚过。忽觉身心脱落。依正俱空。只一剎那间。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单曰。顷一支大板香纔毕。云何不坐香。乃恍然有所悟。由此功夫。日有进境。真如剥茧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语皆不契。夙识某师(师曾语其名。今忘之)在茅蓬中。距国清不远。圆满后数日。即交新年。特往叩问。一见即问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无所得也。曰。然则放参钱谁任耶。遂邀午斋。饭毕。师乃具仪作礼。长跪自陈。当蒙逐一征诘。加以印证焉。
师二十六岁。光绪九年春。即至平湖福臻寺。依止敏曦老法师。听讲法华。奉命充为侍者。然以初次听讲。犹茫然不知所云。幸维那授虚法师。授与法华会议。而开卷即如物故。遂竟夜废寝。潜心钻研。终而复始。反复穷究十余日。昼则听讲。夜则阅注。忽然玄解顿开。阅全经如观指掌。每以所悟就虚师求证。虚师惊异。叹为希有。时法华仅听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段经文。师即领一心三观。一境三谛之妙旨。然此文为全经之纲维。一代时教之总枢。最难解说。而虚师以相契之深。遂称于敏公。命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授师再四力请。始勉强应允。师就座后。刚一开口。便见文义联翩。滚滚不绝。如连环不可解。如贯珠不可杂。明显若悬镜。流利如通川。于是同列震惊。敏公叹为法门龙象。又师复讲小座时。敏公退座归寮。寮在楼上。登梯甫半。直听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询以所得。则自亦莫知其何以便能信口讲演。滔滔不绝也。自后每遇难复之小座。皆命师复讲矣。
师二十七岁。光绪十年。至上海龙华寺。听晓柔法师讲法华。遂讲偏座。然师至是。用心益精。虽求讲解。而复重观心。若得一言。必先翻覆抑扬。探讨频仍。穷其奥旨。然后会文入观。以融其心。决不泛泛而轻易看过也。
师二十八岁。光绪十一年。复至龙华。听大海法师讲楞严。又讲偏座。圆经后。诸同学又坚邀至杭州六通寺开大座。讲法华。一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约一小时之久。众咸叹为希有。继而出定。辩才无碍。答难析疑。如瓶泻千里。云迭万重。卷舒自在。莫之能御也。时师以年龄尚轻。不愿多升大座。受人礼拜。又以代佛宏扬。引为己责。深虑慧多定少。难免障道。故经期毕。即回国清潜修。
师二十九岁。光绪十二年。融法师为龙华方丈。一再命师出山为助。任库房事。然一面办事。一面听经。甚惬福慧双修。自他兼利也。复承端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并嘱永续法焰。莫作最后断佛种人。师唯唯受教。本年夏。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
师三十岁。光绪十三年。听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
师三十一岁。光绪十四年。辞库房职。留寺阅藏。
师三十二岁。光绪十五年夏。在龙华讲法华。听众二千余指。经期毕。遁入镇江金山江天寺。弃教参禅。连住二年。历任知客等职。外理众事。行菩萨道。内修禅观。穷彻心源。由是内外合攻。正助兼修。理观之增明。佛法之进步。却如朝曦东升。长浪乘风。日进月盛。莫之能御矣。
师三十五岁。光绪十八年。至宁波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是年金山同参数十人。跟踪至寺。要求讲经。遂在关中讲法华。是年冬。龙华住持。为欲明春寺中开讲楞严。因亲到关前。伏地请求。于来春出关讲经。不允则不起。于是不得已而允之。
师三十六岁。光绪十九年。出关赴龙华讲楞严。听众云集。法雨普被。皆获饱饫醍醐。满饮甘露。师于忙中抽闲。复着楞严经序指味疏。斯疏初成。秘而不出。曾阅华山法师跋云。卓三(师别号也)法师承佛陇真传。为台宗冢嫡。久居讲席。素淹斯经。观此序关节诚多。虑初学阶梯未便。于是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其始也。编科目以分列章句。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训字义以贯穿文脉。其久也。提宏纲以标其旨趣。繇名相而剖入玄微。言虽简矣。而处处指归。辞甚明焉。而班班可考。真乃婆心热语。血笔肝文耳。时师宏经海上。斯稿初成。慎厚为怀。秘而不出。近侍者潜取钞录。顿使洛阳纸贵云云。观此跋语。则知师之用心。疏之微妙。思过半矣。其冬躬自上天台山真觉寺。请敏公老法师下山。讲四教仪集注。
师三十七岁。光绪二十年。复辅助敏公老人。讲四教仪集注于龙华。然是书乃大藏之纲宗。台教之骨髓。傥能酣醉仪文。谙娴集注。便可以洞悉度生法药。了知教门旨趣矣。虽以时丁末法。黠慧浇漓。仪文文约而义丰。固难措瞩。而注集虽详。犹不足以研入。故有汇补辅宏记。以注释之。惜乎记虽出。而未登梨枣。诸学佛人。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师为报恩计。煞废苦心。编科参梓。详提章节。有条有理。阅三年刻成。师自序云。我太祖敏公老人。演集注于龙华讲堂。众集二千余指。有是记者仅五六人。尚是嘉庆间聚珍之本。宝逾龙藏。珍而秘之。余诸同志。欲觅而不获。欲而无书。闲虽朽钝。受润有年。原欲念报祖恩。亟令绣梓。自愧赋性愚蒙。欠谙?应。安心澹泊。乏术点金。弗获已。掩颜吐舌。敢告檀那。且喜法缘有在。一举克遂。奈旧本蔓延。句读未明。若不少为疏调。初学披读唯艰。迩来赴讲不暇。虽间以澄神游涉。频续频荒。其间行列编科。分眉分目。颇遂陋志。云云。
师三十八岁。光绪二十一年夏。受天童寺请。讲法华经。听众五百余人。其秋讲楞严经于慈豁金仙寺。听众二百余人。均极一时之盛。
师三十九岁。光绪二十二年。讲弥陀疏钞于杭州弥陀寺。其秋台郡兜率寺住持妙端。请师于彼寺开期传戒。戒弟子百余众。
师四十岁。光绪二十三年。温州头陀寺讲弥陀疏钞。
师四十一岁。光绪二十四年。普陀普济寺。讲弥陀便蒙钞。及生无生论。听众千数百人。皆席地而坐。师以度生心切。效如来有叩必应。特航海而至普陀说法。唯除二时讲经临众外。余皆闭户潜修。故时人谓师于普陀掩关者。盖以此也。
师四十二岁。光绪二十五年。杭州昭庆寺讲楞严经。
师四十三岁。光绪二十六年。在温州头陀寺闭关三年。教观并进。定慧双融。晓夜淬砺。唯勤唯精。深得法益。
师四十六岁。光绪二十九年。出关。因法兄授公嘱托。重起宏规。担任头陀住持。讲楞严经。其秋又讲弥陀要解。梵网合注。
师四十七岁。光绪三十年。朝五台。入都请龙藏。迨藏经运回温州。刚登岸。适雷电交作。大雨将及。恐藏经污损。遂虔诚祝祷。以冀龙天护佑。一面又多雇工人起运。历数小时。始达本寺。迨全藏刚进大殿。而大雨即倾盆骤作矣。时观者塞途。咸称感应不虚。
师四十八岁。光绪三十一年。头陀寺讲法华经。
师四十九岁。光绪三十二年。奉旨传戒。戒子五百余人。戒毕。退头陀主席。夏于天台华顶寺讲弥陀疏钞。及梵网经。完期复主打生死七。秋于慈豁宝庆寺讲弥陀疏钞。
师五十岁。光绪三十三年。上海龙华寺讲楞严经。进山之日。晨间观音殿香灯梦文殊菩萨率百千眷属。腾云而至。少顷法师到寺。于是法众异口同音。称赞不已。叹为希有也。
师五十一岁。光绪三十四年。南京毗卢寺讲法华经。夏于宁波七塔寺讲四教仪集注。
师五十二岁。宣统元年。复于毗卢寺讲梵网戒心地品。其冬禅堂结制起七。请师领众。昼夜开示。而不漏一支香。师之为道。可谓勤矣。
师五十三岁。宣统二年。南京毗卢寺讲楞严。江苏创办全省佛教师范僧学校师为校长兼总监督。招集各省英俊笃实之僧徒。分班讲解。开我佛教史中?古未有之新纪元。后因受式师之请。住持于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
师五十四岁。宣统三年。苏州邓尉山圣天寺讲楞严。时遭大旱。师为祷雨。遂感大注甘霖。阖邑人士。腾欢无量。感德靡已。其秋于金仙寺。讲弥陀便蒙钞。
师五十五岁。民国元年。上海诸名宿。在留云寺创办佛学社。请师主讲首演圆觉经。次百法明门论。及相宗八要等。师复编有八识规矩颂讲义。其中开列八识心所多寡之不同。造业善恶强弱之不一。分别皎然。尤于三量三境三性三受。条分缕释。详而不紊。加以天台教义。阶位历然。其冬受沈知事请。住持宁波观宗寺。遂为中兴观宗之始祖。盖观宗寺。乃延庆寺之观堂旧址。创于宋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修观行法。于延庆寺东北隅隙地。架屋六十余楹。中有宝阁。环以十六观室。命名曰十六观堂。既而兴废靡常。至清干嘉间。重修殿宇。增建僧寮。方始独立门庭。别设方丈。无如僧侣徒骛应酬。殿宇渐就荒芜。四明道场。不绝如缕。自师受任住持后。仰体四明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遂改称观宗讲寺也。
师五十六岁。民国二年春。南京香林寺讲裴相国菩提心文。并主静七。夏杭州灵隐寺讲楞严经。秋观宗寺讲法华。开始创设观宗研究社。为本寺长年习教之所也。
师五十七岁。民国三年夏。再讲法华于观宗。自任研究社主讲。
师五十八岁。民国四年春。本寺讲圆觉经。时以日人订约。要求加入传教自由一条。前大总统袁。为地方民教计。不允所请。佥议自兴佛教。先从畿辅。创立第一大乘讲习会。举师为主讲。飞电敦促。师年虽垂迈。为维护国权。发扬大法故。振锡北上。开演楞严。自名公巨卿。各国公使。蒙藏喇嘛。以及都人善信。莫不欢跃赴会。争先恐后。无虑数十万指。颂祷之声。震动天地。内务部长朱公。拟订寺庙管理条例。悉以咨师而行。又前大总统赠匾。名曰宏阐南宗。饬地方官。敬谨悬之寺中。以志景仰。至若中外人物。同席听法。诚大化东流。数千年来希有之盛事也。尤可特书者。筹备帝制。举国风靡。师具慧眼。但云僧人唯知奉持佛法。不知有君主民主。超然象外。迄未尝以当局眷注之隆。一言劝进。足证师之定慧宏深。非趋炎附势。随波逐流者。所能望其肩背也。
师五十九岁。民国五年。扬州福缘寺讲楞严。观宗大殿。新造落成。遂开期传戒。弟子数百人。景况颇盛。
师六十岁。民国六年。正月师六秩大庆。阖寺大众。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师建普利水陆。以祝遐龄。当地缙绅送匾。额曰畅演宗风。诸山赠匾。额曰与佛齐年。并悬本寺方丈。以志庆祝。夏于本寺讲净土十要。秋又温州头陀寺传戒。
师六十一岁。民国七年。北京发起讲经会。公推徐文君主其事。公请师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故于是年春。徐君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至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登座宣讲。蒋竹庄君。黄少希君等。从旁记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阅月始毕。以观宗电促催回。止观未讲。然圆觉经。乃师终身奉为日课。历数十年之久。今出其心得。依天台家法而阐扬之。如二十五轮。用摩诃止观。圆接别别接通之说。多发前人所未发。至抉剔迷妄。指导修途。恳切独到之处。精心圆妙。非独与圭?疏钞。足以互相发明。即天台教观。亦因之而益显矣。如江君序中云。大师秉止观之法印。彻佛祖之心源。慨大法之沉冥。悯众生之苦恼。于是缵灵?之遗志。演畅宗风。继圭?之弘文。别出手眼。长途跋涉而振锡于上都。暑汗纷披而焦音于法座。讲演(历两)阅(月之)久。成圆觉讲义。数十万言。其间一科一判一句一味一色一香。莫不从无上法王大陀罗尼门中自在流出。且以士夫积垢之深也。研教乘者。则除烦恼之障。或犹易于所知。不得意者。则拒妄念之生。又如以石压草。大师曰所知本非障。道在不执而已矣。妄念不必除。道在不为所转而已矣。毗笈摩药。拔诸惑箭。真济世之医王也。然而恶缘既众。尘事方殷。三学不易齐修。四依又难恒值。大师复恻然愍之。而教以念佛法门。其始也。以净念治其染念。其继也以一念冥其杂念。尘想销融。则不止之妙止也。佛号分明。则不观之妙观也。如是念兹在兹。至于念而无念。无念而念。空有双超。理智一如。则即空即假即中。不知不觉而入平等本际。圆满十方。神通大光明藏。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岂非不思议解脱也哉。凡此所谈。无非妙谛。则又大师于讲义外。称性发挥。应机开示者也。妙煦。与蒋子显觉。黄子显琛。日侍讲席。耳不停听。手不停书。录成两卷。亦不下数十万言。盛矣哉。此法会也。如大火聚。近之则立化根尘。如清凉池。入之则顿除热恼。吾知护法筵者。上则有天龙八部。沾法雨者。下逮于鬼畜三途。盖法音冥契乎佛心。斯佛力弥于法界。理无或爽。信而有征。感应道交。千载一时矣。云云。观此序。则知师法缘之盛。行化之广。演讲之劳。诠埋之微。应机之巧。度生之切矣。又是时师在京都讲经。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恐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徐君等所记也。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二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之。初为诸生发轫。即讲始终心要略解。然是书乃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师尝谓人曰。诸君欲登清净法殿。入妙庄严域者。宜先熟此为阶梯也。又是年当道执政颁匾。额曰阐扬台宗。法众济济。容膝不暇。各地人士。由是皈依者。奚啻万数也。
师六十二岁。民国八年。观宗学舍。正式开办。师为主讲。演教观纲宗。及十不二门指要钞。
师六十三岁。民国九年。于学社讲法华玄义。玄义乃台宗之要钥。佛化之宏纲。为智者大师称性发挥。师于是典。酣醉多年。深领法华玄旨。故为诸生讲之。莫不饱餐法味。法喜充满也。
师六十四岁。民国十年春。观宗讲楞严。秋浙江省督军卢公。省长张公坐镇东南。目击时局陵夷。人心日下。各界开祈祷大会。仰师道德。再三敦请。为讲仁王护国般若经于海潮寺。时法筵拥挤。道俗。军政长官。地方绅耆。莫不欢跃争趋。而卢公于未讲前。命令全省。屠禁三日。以表至诚。当时法音洪宣。震动天地。盛德往向。万众倾心。诚不减于鹫岭之胜。
师六十五岁。民国十一年。受上海净土庵请。讲弥陀经。复于芜湖讲法华经。后受南园居士请。讲大乘止观。而出述记。然是典为南岳大师所著。诠假有真空之奥。明体达用之方。若网得纲。殊条一贯。义括始终而不繁。理析毫芒而不琐。盖东土撰述所未有也。唯以去圣时遥。至道失传。南岳心法。久湮海外。今虽得自国外。而措意者稀。遂使正大圆行。亡其宗要。后进之流。障深者莫辨夫津梁。慧浅者罕窥其旨趣。或仿徨于广漠。或蹉跎于歧途。修者不知病。病者不知治。感圣哲之深慈。惜法门之湮没。所以俯仰今古而长叹也。唯久晦必明。因缘辐辏。赖南园居士。申启请之诚。蒙观宗老人。秉显扬之愿。既悉檀而具四。复妙谛而融三。遂使法炬重辉。修途斯朗。金在握。智眼能开。复繇江君胜观。徐子明德等。怀铅记录。综合裁缀。演绎贯穿。幽深者。曲折而明之。微妙者。譬喻以形之。由师鉴定改正。命名曰述记。由是人人知要。法法归心。共遵觉路而行。各护藏衣之宝。皆仗师敷弘宣扬之功也。
师六十六岁。民国十二年。上海讲弥陀经水忏。
师六十七岁。民国十三年。观宗讲梁皇忏。后有随闻录流通于世。盖是忏乃梁武帝为度郗氏夫人蟒身之难。故求志公等涉藏文。撰此忏法。自昔以来。未有讲与注者。师观年来。水火刀兵。饥馑瘟疫。相继滋蔓。民不聊生。国无宁日。自非忏悔。何堪设想。故特发大慈悲。宣扬忏法。幸仗宝法师编辑。方志梵君等记录。遂成巨帙讲义。由是使礼忏者。得见是录。惭愧恐惧之心。希圣希贤之念。如渴如饥。油然而生。从兹改往修来。返迷归悟。譬如摩尼宝珠。堕于圊厕。直下取出。屡次洗濯。俾复本净。待至净极。则悬于高幢。必能随意雨宝。受用无尽。然此种大事因缘。若非师乘愿再来。现身说法。何能致此。其夏于绍兴戒珠寺。讲始终心要。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由骆季和居士记录。遂成略钞一册。师云。是着虽非疏钞体裁。洵为讲演材料。若能切实用心。则法门之妙钥。实相之神符。亦奚尝离于是耶。
师六十八岁。民国十四年。温州头陀寺讲妙宗钞。其秋在观宗密藏室。撰申义疏。注释水忏。然水忏乃唐悟达国师着。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为义。故命曰水忏。唯以时至近代。世道浇漓。礼诵虽多。研详实寡。对症良方。沉埋应赴。深可痛惜。是故师之悲心益切。举笔注疏。始从七月二十一日。至八月初二日搁笔。由是俾礼诵者。即妄念而返真念。荡三细于乌有。即事忏而达理忏。洗六根而清净。莫不从师之申义疏而受益。以至超凡入圣。转迷归悟也。
师六十九岁。民国十五年。天台山万年寺由师募资重兴。焕然一新。适修葺竣工。即请师开期传戒。弟子四百余人。又往海门西方寺讲水忏。该寺亦由师重修。又名挂单舍。为朝礼天台。经过寄宿故。夏上海居士林讲水忏。净土庵讲皇忏。觉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其冬复着宝王论疏。师以斯论。乃唐飞锡法师撰。初从念未来佛速成三昧。终至万善同归。皆成三昧。凡共二十门。悉是应机之妙法。末世之伽陀。故运大悲心。出妙手眼。发挥净土之妙谛。俾作苦海之津梁。其中资粮具足。一心不乱。离娑婆于剎那。到莲池于片刻。生则决定生。自性弥陀。唯心净土。不动步而归安养。非思量而成正觉。去而实不去等。凡是事理。靡不周详。均由师之亲证三昧而宣说也。
师七十岁。民国十六年。其夏于观宗讲金刚经。并着新疏行于世。是经为师日持之常诵。约数十年之久。今以己心所得。始为本寺法众演讲。俾直下了悟。顿断疑网。继而举笔载书。显三实相以融之。用三般若以临之。荡三执而显三空。起三观而破三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无上至宝。平等普与。其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锺康侯居士等。组织讲经会于菩提寺。本拟乞师讲观音经。师恐被机不普。乃以病却。坚不肯行。后易讲普贤行愿品。遂欣然允可。至开经日。听众如云拥。竟无插足余地。日常万指围绕。皆觉津津有味。得未曾有。是品亦为师终身之日课。作净土之指南。历四十余年之持诵。未曾暂辍。初于光绪八年。师初听法华经。至法师品即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然以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后由同学赠以是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眷属。悉皆远离。一切势力。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遂欢喜无量。决意持此品为日课也讲毕旋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间。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时所讲。若华岳之一尘耳。唯以疏太约。而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师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至二十三日毕工。由是使诸学佛者。各得愿王。引导其前。直趋乐邦。有所依凭矣。又是年正月。为师七秩大庆。典礼隆然。兹不赘辞。唯将弟子黄庆澜等。所献七秩寿诗。敬录于后。以志景仰。诗云。
神岳应台宿。地灵孕无始。迭殊崔嵬。去天不盈咫。冈峦若拱揖。盘纡八百里。郁葱日夕佳。环绕三江水。澄流东入海。浩汗荡瑕滓。渟峙萃精英。蔚然多开士。粤有寒拾者。偕隐昔居此。丰干乃饶舌。为屈闾丘屣。名高不可没。焜耀释氏史。揽景怀前贤。寂寞千余祀。气郁久必宣。天意若张弛。云谁继厥踪。卓哉谛公是。繄昔髫龀岁。聪颖悟玄理。猛发离尘心。身家土苴耳。迨其学礼年。瞻望失怙恃。遂受菩萨戒。慧门许芳轨。敏祖付衣?。薪火相嬗递。上报罔极恩。超脱三界里。下济众生苦。法语惊痴鄙。游历遍南北。开示宏佛旨。敷座不遑暖。飞锡无定止。讵厌驰驱劳。宣教何能已。说法散花雨。析理证月指。听众咸感化。心悦投五体。闲来富述作。不羡雕虫技。潜研得妙解。操觚书万纸。圆诠醒世惘。实义正浇诡。读者豁然悟。觉路平如砥。嗟哉世道衰。忽使天地否。杀机不可遏。突皆虎豕。我师大慈悲。低眉不忍视。发愿挽狂澜。祸变庶有。爰创弘法社。学者如风起。爰长师范校。时雨培桃李。爰凿解脱池。微生免刀匕。爰组功德林。蔬食戒华侈。凡此慈善事。卓荦皆堪纪。仁心弥宙合。福德无伦比。迎韶越二日。春景丽如绮。适届古稀年。优游曳杖履。纯嘏自天锡。期颐宜可企。献诗颂清风。挥毫愧下俚。
师七十一岁。民国十七年。上海南园讲念佛三昧宝王论。圆通寺讲普贤行愿品。其冬着观经疏钞演义。师云。从受具后。即奉此经为日课。历四十余年矣。始由天台圣祖疏于前。继从四明尊者钞于后。唯以历五百余年。末法人根益钝。恒以不得门径。辄兴望洋之叹。是故师将四十余年所心得。和盘托出。将疏中科释移注文下。钞中过详者。略加删定。俾初学者。得易于入手。遂命名曰疏钞演义也。又述教观纲宗讲录。将观宗宏法社研究社。二社合并为宏法研究社者。亦在是年也。
师七十二岁。民国十八年。上海南园及苏州灵鹫寺。讲彻悟语录。其夏受哈尔滨极乐寺住持虚法师请。至彼为得戒本师。当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由下午四时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时始毕。诸执事皆轮班休歇。两阇黎亦屡退座。疲不能支。而师以高年。趺坐坛上。历十八小时之久。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吉林齐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屡以见告。啧啧称异焉。至秋旋归。道经大连。蒙潘对凫老居士。殷勤劝请。乞讲普门品。以结法缘。师以宏法利生。本衲僧应尽义务。遂允之。复以北地。向乏讲经机会。今初开风气。惟恐南北语音迥异。听者未甚明晰。获益者微。故复出讲义。俾彼目耳闻。不致空过。获益较广。然当此途中。既无经书参考。并无余方借镜。但从心田流出。滔滔不竭。经五日脱稿。命名曰普门品讲义也。其冬于上海玉佛寺。讲十六观经。听众千数百人。
师七十三岁。民国十九年。苏州西园戒幢寺。讲指味疏。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夏于观宗讲指味疏。其秋于上海净业社讲金刚。又于绍兴讲始终心要。其冬于湖州讲心经。听众皆数千余指。
师七十四岁。民国二十年。上海玉佛寺。讲楞严经。为最后之极唱。自春至夏。凡四阅月。听众万余指。亦从来所未有。讲毕。复应无锡居士之请。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本定于苏州灵鹫寺。宁波育王寺。再讲观无量寿佛经。不意返驾数日。精神疲乏。无力践约。乃婉言谢却。息心休养。每日唯佛是念唯净土是归。虽无若何痛苦。而精神日衰。自知不久。乃函电交驰。催宝静法师由滇粤回寺。以预付末后大事也。
师七十五岁。民国廿一年。五月十九日。即将观宗全权。付托宝法师。命为住持。永作教观双弘之地。仍兼宏法研究社主讲。是日师升座付法。矍铄异常。私幸师之形寿。可以常住。永作人天眼目。孰知越二三日。即复疲软如初。延至七月初二日午前。忽向西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人将从此辞。旋唤侍者。用香汤沐浴更衣。续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又嘱本寺全体僧众。齐集大殿。念佛迎请佛至。师即手指颐使。趺坐莲龛。适见皈依弟子方志梵在侧。以所念念珠。从容付还之。至午后一时三刻。目张而视。视而复闭。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含笑。坐化而逝。面作金色。光洁莹净。顶中暖气如火。逾时不散。全寺缁素。叹为希有瑞象。咸皆忍泪合掌。恭送西方。师涅槃后。停龛寺中百余日。宝法师集众念佛。无间辍。至十月十五日。开吊传供。各界惠临参观者。不下万余人。声震全甬。十六日辰时举龛。恭送至慈溪五磊山入塔。道路观者。见灵龛来。或遥向作礼。或远为焚香。或称扬赞叹。或默然哀悼。街衢充塞。道路拥挤。长幼男女。人山人海。诚不啻数十万众也。此皆师法化道德。深入人心。有以感之也。然其法身常住。真智常寂。生尚不生。灭何曾灭。所以现涅槃相。为令众生。作难遭之想。生希有之心耳。
谛闲大师碑铭
大师讳古虚。字谛闲。号卓三。浙江黄岩朱氏第三子。父度润。母王氏。 师九岁入塾。聪慧异常未几。父病殁。家贫。奉母命随舅氏习药业。舅氏精岐黄。一日有壮者就诊。 师素稔其康健。忽以微疾不起。因知人命无常。问舅氏曰。药能医命乎。舅氏曰。药祗治病。安能医命。 师大悟。遂有出世之志。年十八。随俗授室。有儿女。自设药肆于黄岩北门。兼理方脉。所业多未如愿。妻子相继病亡。慈母亦见背。时 师年二十。乃遁入临海县之白云山。就成道师剃度。不数日。兄踵至。逼令还家。逾二岁。兄亦殁。仍复入山。二十四岁。受具于天台国清寺。得戒后。在寺参究念佛是谁。精勤不息。会冬日打七。某午方坐定。止静三板。方越耳际。忽觉身心脱落。一剎那即闻开静之声。私问邻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曰。顷一支大板香才毕。云何不坐。乃自知在定境中固应尔尔。年二十六。至平湖福臻寺敏曦老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敏公命充侍者。初听讲茫然。不知所谓。维那授虚法师以法华会义示之。开卷了然。如故物。遂竟夕不寐。潜心研究。旬余。玄解顿开。每以所悟就正于虚师。
虚师为之惊叹。时大座宣讲法华。仅及半卷。至五千退席。暨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一段。为全经之纲领。虚师请于敏公。以 师复讲小座。敏公不许。坚请再四。始勉允之。 师就座。一启口即滔滔不绝。敏公方退座归寮。登楼甫半。驻足听之。至小座竟。亟招 师入寮。询以所得。 师亦不自知其故。年二十八。遂升大座于杭州六通寺。开讲法华。某日讲至舍利弗授记品。寂然入定。默不一言。逾时出定。则舌灿莲花。辩才无碍。一世说法利生。其端实肇于此。 师自审年齿未尊。不愿多升大座。受众礼拜。讲毕。即回国清寺掩关。翌年。端融祖为上海龙华寺方丈。命 师出关相助。任库房事。 师在寺。一方供职。一方听瑞芳法师讲禅林宝训。大海法师讲弥陀疏钞。旋由融祖授记付法。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年三十一。辞库房职。留寺阅藏。越岁。在龙华开讲法华。听众至二千余人。期满。即往金山江天寺参禅。留二年。至慈溪芦山圣果寺掩关。而金山同参数十人追踪叩关。启请指示。乃在关中讲法华。逾年出关。至龙华寺讲楞严经。旋复掩关于永嘉头陀寺三年。出关年四十六。即为头陀住持。越岁。朝五台。入都请龙藏。三年退席。专力宏教。年五十三。又住持绍兴戒珠寺。兼上海龙华寺主席。民国纪元。最后住持于宁波观宗寺。寺为宋延庆寺观堂旧址。元丰中。四明五世孙介然法师。按照观无量寿佛经。建十六观堂。以修观行。故名观宗。自宋迄清。兴废靡常。自 师任住持。遵四明遗法。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建大殿天王殿及念佛堂禅堂藏经阁。规模焕然。蔚为东南名剎。民国四年。孙毓筠承政府之命。于北平设讲经会。延 师讲楞严经。士大夫及都城四众。赴会听讲者。虽列广座。为之不容。 师自二十八岁初升大座。以后江浙各丛林之礼聘讲经者。岁无虚席。至是年已五十有八。始为士大夫宣讲。其教化乃普被南北焉。时国内有毁庙兴学之议。地方庙产。多生纠葛。内务总长朱启钤拟订寺庙管理条例。咨询于 师。而着为令。总统袁世凯题额赠 师。曰宏阐南宗。都中筹安会正筹备帝制。授意各界劝进。且及方外。 师语人曰。僧人惟知奉持佛法。不知有民主君主。讲经期满。即振锡南归。民国六年冬。北平复设讲经会。请 师开讲圆觉经。七年春。都人士公推徐文蔚南下。迎 师航海北上。既抵北平。日则手编讲义。夜则升座宣说。显觉得亲近吾 师。实在此时。 师称性而谈。于讲义外多所发挥。遂约江妙煦黄显琛二子。每夕各为笔记。归妙煦整理。翌日。呈 师印正。 师讶然曰。余昨夕尚有尔许言说。实不自知也。其始咸以为吾 师奖进学人。故作斯语。厥后历次呈。都如是云云。因切问曰。 师自身说法。果不自知欤。 师曰。然。觉显等皆以为异。 师乃举昔时讲法华至舍利弗授记品。忽焉入定故事。详见告。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乃恍然于 师之讲经。深得语言三昧。与专恃记诵者不同。笔记编定。 师特锡名亲闻记。先是。 师以振兴佛法。首在造就人材。故于民元前二年。就南京僧师范学堂监督。招青年僧徒。分班讲授。解行并进。会光复军兴。相机中止。遂就观宗寺设研究社。以竟其志。至是讲毕将归。为叶恭绰蒯寿枢二居士言及之。二君慨任巨资。专备培养讲师之用。 师归而筹备。于民国八年成立观宗学舍。自任主讲。罗致学僧。授以台宗大小诸部。由是人材蔚起。至今法徒分座四方者。不下数十人。十七年。改并为宏法研究社。承传弗替。民国十年。浙省当局。目击时艰。人心日下。延 师讲仁王护国经于海潮寺。军民长官。地方绅耆。皆列席肃听。其盛况亦前所未有也。东省哈尔滨地居边远。伊古以来。罕见沙门迹。比年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 师门虚实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 师为得戒和尚。维时吾 师寿已七旬有二。间关跋涉。不惮烦劳。及期授比丘戒。赓续百余坛。自下午四时升座。至翌日上午十时圆满。诸执事皆更番休息。两阿阇黎亦迭经退席。似疲乏不能支者。惟 师趺坐坛中。历十八小时有余。端然不动。亦不饮食便利。见者咸肃然称奇。而不知 师之常在定中也。夫大教兴替。会有其时。然得人则兴。古今一辙。 师生于末法时代。一人精修。化及天下。微特天台一宗。赖以中兴。于全体佛教。亦有扶衰起敝之功。因缘时节。夫岂偶然。且弘扬自宗。排斥他宗。历代大师。亦不免蹈此积习。而我 师虽宗天台。对于他宗。绝无门户之见。有非古人所能及者。至若 师之密行。尤非浅学所知。就其可见者言之。则日诵普贤行愿品、金刚经、圆觉经、观无量寿佛经、念佛万、以为常课。朔望加诵梵网经菩萨大戒。终身无少间。自行化他。老而弥笃。民国二十年。犹应上海玉佛寺之请。开讲楞严。高年矍铄。自春徂夏。凡四阅月。绝未请人代座。已而复应无锡
居士之请。为讲省庵祖师劝发菩提心文。然后返甬。壬申夏五月。自知尘缘垂尽。往生不远。电促弟子宝静回寺。付以法。命为观宗住持。兼宏法研究社主讲。七月初二日上午。忽向空合掌。良久云。佛来接引。老僧将从此辞。唤侍者香汤沐浴更衣。索楮笔写偈云。我经念佛。净土现前。真实受用。愿各勉旃。写毕。命全寺僧众念佛。趺坐莲龛。含笑而逝。 师生于戊午年正月初六日丑时。圆寂于壬申年七月初二日未时。世寿七十有五。僧腊五十有五。于是年冬。塔于慈溪五磊山之旁。举龛之日。远近来会者数千人。遗着有大佛顶首楞严经序指味疏一卷、圆觉经讲义二卷、金刚经新疏一卷、普贤行愿品辑要疏一卷、观经疏钞演义一卷、始终心要解一卷。观世音普门品讲义一卷、二玄略本一卷。念佛三昧宝王论义疏一卷、水忏申义疏一卷、八识规矩颂讲义一卷、皆已刊行于世。铭曰。
宋明以来。禅净盛行。余宗衰敝。惟是天台。一脉相传。至今弗替。前有慈云。后有灵?。我师继起。如象如龙。说法利生。四十八年。示寂伊迩。犹讲楞严。自南自北。结集法会。百数十所。若经若论。尘说剎说。二十余部。振兴大教。首重育才。弘法社启。义学朋来。法乳流衍。光光相望。分主讲席。于十方。
教宗法华。行在弥陀。应化事毕。离此娑婆。岁次玄。鹑尾之辰。安详坐逝。
高谢天人。五磊之山。密藏之居。色身如幻。果证无余。皈依四众。十余万人。无边悲仰。泐此贞。
仁和叶尔恺柏皋氏法名观澄篆额
弟子蒋维乔竹庄氏法名显觉敬撰
江阴庄庆祥翔声氏法名了于谨书
※ ※ ※ ※ ※ ※ ※
补遗
徐蔚如
谨按 师至北平讲经凡两次。初与月霞法师同讲。而听众每当讲未毕。辄纷纷散去。师乃明告听众。若再如是。我亦不复讲矣。众遂不敢散。既而月霞师病。 师遂独讲三月而毕。是为第一次由孙毓筠君。承政府命主持之。 师既南归。都人士渴仰者众。民六年冬。发起讲经会。公推文主其事。公请开讲圆觉经。及大乘止观。七年春文南下。至观宗迎师。航海北上。仁山虚二师从焉。既到北平。日则手撰讲义。夜则升座宣讲。蒋竹庄黄幼希诸弟子。从旁纪录讲义以外之语。即亲闻记是也。讲圆觉凡三月始毕。观宗屡电催归。遂不及更讲大乘止观矣。阅若干年。乃于上海觉园开讲。偿宿诺也。
是时都城隍白公。降乩于西城沙锅琉璃胡同武进钱宅。自言每夕到场听讲。欲有所叩询。嘱商之于师。可否到坛一次。师允之。约期前往。白公先言部下饿鬼之苦。问救济之法。师言是年七月。观宗将设盂兰盆会。夜则施食。如以观力拔济。能远及北方否。白公喜谢。言师之观力。必可及也。继言关圣亦愿有所叩问。虑神力过大。扶乩者。不能胜任。特令白公传语。谓此后师不论在何处讲经。必当到场拥护云云。最后为周将军叩问。俱详显感利冥录。等所记也。(行状误为四年事)是年秋。讲毕将归。蒯叶两公。为师饯行。捐资请设观宗学舍。为培养讲师之所。师归而筹备。次年成立。即民国八年也。
哈尔滨在吉林。为中东路局所在处。从古中土沙门足迹所不到也。近十余年来。关外善信创建极乐寺。延虚法师为住持。民国十八年就寺传戒。请 师为得戒和尚。授比丘戒之日。相连百余坛。由下午四时升座。至次日上午十时始毕。诸执事皆轮班休歇。两阿阇黎亦屡退座。疲不能支。而师以高年趺坐坛上。历十八小时有余。不起于座。亦不饮食便利。吉林齐斐章君。以乞戒在旁。目其事。屡以见告。啧啧称异焉。
师在北平时。曾告曰。讲经全视修持之深浅。如专恃记忆。纵将全藏背诵如流。亦无益也。因自言某年。(曾举其年今忘之)在龙华听讲法华。殊无所得。其年秋到国清寺。切实参究。入冬打七。适有施主加七。凡连打十个七。某日午方坐定。即闻开静之声。私问?单曰。今日不坐香耶。邻云。顷一枝大板香纔毕。何言不坐香也。乃悟以入定故。只似一霎。由此日有进境。真如剥茧相似。而遍叩班首首座。答语皆不契。夙识某师(师曾言其名。今忘之。请向老辈问之。必有知者。)在茅蓬中。距国清不远。
 楼主| 发表于 2019-9-20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圆满数日。即交新年放参。特往叩问。一见即问此番打七。何所得耶。曰无所得也。曰然则放参钱谁任耶。遂邀午斋。饭毕乃具仪作礼。长跪自陈。当蒙逐一征诘。加以印证。是年三月至嘉兴楞严寺曦公座下听讲。第三日小座覆讲。曦公退座归寮。寮在楼上。登梯甫半。直听至小座竟。招入寮房。询以所得。则自亦莫知其故。何以便能信口讲演。滔滔不绝也。自是日起。遂恒令代座矣。
师以涅槃经扶律谈常。为佛门要典。本宗与法华并重。二祖有玄义有疏。宋孤山智圆法师撰记以释之。释玄义者。名发源机要。释疏者名三德指归。自明清以来。三德指归久亡。其玄义及疏暨发源机要。虽已入藏。亦无流通之本。世罕知者。近幸三德指归。得自海外。亟应会刻。民十一年师手撰募启。命文任编校。而命佛曦师司刻事。规定体例授。有疑则亲为决定焉。以经疏记会合。凡百余卷之多。请以五年成书。师不许。限以三年刻成。师欣然许。拟俟梵天寺落成后。在寺开讲。乃以因缘未熟。有愿莫偿。此则最为可惜者也。菩萨戒弟子徐显瑞补述。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于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普出无尽妙言辞,尽于未来一切劫,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伎乐涂香及伞盖,如是最胜庄严具,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末香烧香与灯烛,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贤行愿力,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最初成就菩提者,我今一切皆劝请,转于无上妙珐輪。
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诚而劝请,唯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请佛住世转珐輪,随喜忏悔诸善根,回向众生及佛道。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5-1-6 09: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