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遗教经讲记(十一)
净界法师主讲
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诸位居士,阿弥陀佛!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0面,
丙八、毕竟功德
本经是佛陀在临灭度时,对弟子最后的开示,也就是佛陀的最后遗教,身为佛陀的遗教,本经有二个主要特色:
(一)普遍性:佛法修学的主题有二:
(1)业力的修学:业力是指身业、口业的造作,这是透过持戒以断恶修善。
(2)正念的修学:透过止观的修学以对治心中的颠倒,使我们返妄归真。
在一切经典中对业力与正念的修学,基本上都有所偏重,有些经典偏重持戒,有些经典偏重修学止观,本经的特色是它具备持戒以对治身口的业力,也兼具修习止观以对治心中的迷惑颠倒,所以本经的第一个特色是具足普遍性。
(二)简要性:本经不像其它经典,佛陀有充分的时间开演种种的法义。本经是佛陀临灭度时所宣说,时间非常短暂急迫,故佛陀只能把一生中重要的法义作回顾,指出众生在修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并加以对治,所以本经的第二个特色是简要性。
具足普遍性与简要性的内涵中,蕅益大师把本经的正宗分分成两部分:
(一)共世间法要:成就人天功德的法要有三:①持戒清净,②都摄六根,③调伏烦恼,这包括戒定慧。
(二)不共世间法要:这是成就出世间解脱的功德,共有八个法要:①少欲、②知足、③远离、④精进、⑤不忘念、⑥禅定、⑦智慧、⑧毕竟功德。
以下的毕竟功德是前面七个法要的总结,所谓的「毕竟」是指究竟圆满,前面七种修学法要都是方便功德,都没有达到诸法的究竟根源,这毕竟功德法要能使前面的七种法要,包括禅定跟智慧,功德圆满,也就是说,前面的七个法要因为跟毕竟功德相应,而成就了圆满的功德。
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
消文 佛陀告诉弟子们,修学前面的禅定跟智慧,重要的是要能消灭心中的戏论,因为如果不消灭心中的戏论,即使修禅定跟智慧,心中有殊胜的无漏功德,内心仍然是扰动不安。
释义 从业力的角度来说,戏论是一种口业的过失,讲些无益无利的言语,增长放逸的言词,这即是戏论,以上是从业力的角度,作粗显的解释。另外再从迷悟的角度来解释戏论:如果内心生起有所得心,违背我们的清净本性,生起向外追求之心,这即为戏论,这种解释的戏论是一种微细的法执。《大乘起信论》讲到修学有一心二门:生灭门与真如门。
(一)生灭门:这是从个体生命来修对治烦恼。什么叫个体生命呢?这念心性在无量劫的流转中造了众多的业力,由一群强大的业力创造了今生的五蕴身心果报。我们就依止现前这一期生命的五蕴,断恶修善,修习止观,返妄归真,称为生灭门。在生灭门中,我们有二个选择:
(1)放纵五蕴:我们放纵自己的感觉、思想,这是生死流转门。
(2)对治五蕴:这是以四念处的「不净、苦、无常、无我」,来对治五蕴诸法,这是还灭门。
无论是放纵的杂染法,或对治的清净法,都是属于生灭门,因为并没有回归到本性,只是就这一期的身心世界,断恶修善来加以对治。这种个体生命的修学,是站在这一期的生命上,观察生命的相貌,这是生灭门。
(二)真如门:这是回复到生命本来的面目,也就是回复到整个法界的一个整体生命。如何回复到本来的整体生命呢?观察由业力所创造的色、受、想、行、识,这都是假借因缘所生,并不是本来具足的。当我们剥开这些由业力所变现的色心诸法,见到内心深处明了寂静的心性,也就是所谓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这心性中,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不可得也不可得,这是「诸法皆如」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还没造业流转之前的本来面目,亦即现前的一念心性,这称为真如。
大乘佛法的修学有两个重点:一是云何应住,一是云何降伏其心。虽然大乘佛法的修学过程中,也强调云何降伏其心的对治,我们的确有如梦如幻的烦恼要对治,有如梦如幻的善法要修学,但更重要的是「云何应住」,内心是否能回归到本来面目,这也就是所谓的根本法门。这段经文是说,假如前面禅定跟智能的修学,心没有回归到本性,仍只是向外追求的有所得心,这样的修学乖违真如本性,这即是戏论,虽然能成就种种的功德,仍未能消灭心中的扰动,所以「虽复出家,犹未得脱。」虽然出家修习戒定慧,但内心仍被有所得心所障碍,未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功德,因为还没有把心带回家,心仍在门外。虽然自己积功累德,但没有回归本性,毕竟是乖违真如本性。这段经文是说明戏论的过失,下一段是赞叹不戏论的功德。
是故比丘,当即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
消文 佛陀劝勉所有的七众弟子,一方面要修习前面的戒定慧,一方面要把戒定慧的功德回归到本性。从本性上观察,虽然以戒定慧断烦恼,但事实上并无烦恼可断,应保持清净及平常心来修学,否则内心会被乱心戏论所扰动。这段经文的涵义中,说明心外求法有二种人:
(一)凡夫:凡夫在有相境界上追求,愚痴凡夫追求的是恶业,稍有智慧的凡夫则追求善法。总之,凡夫追求的是有相的执取,皆是心外求法。
(二)二乘人:二乘人也是心外求法,他所追求的是空性,也是有所得心,不合乎中道。
以上二种都属于乱心戏论。譬如律学的分派,从最初佛在世原始佛教的戒律,变成二部、五部乃至二十部,及最后的五百部。这些部主都是大阿罗汉,所以道宣律师说:「其入观也,人法双亡,及其出也,无不缘习。」阿罗汉入我空观、法空观时,我不可得,法不可得,回归到真如本性,但从本性出来,依自己的名言习气,在戒律上的解释就争论不休,这都属于乱心戏论。他们不知佛陀的制戒都是为对治众生诸病,众生有不同的病,所以佛陀制定不同的药,并不是有真实的药可得,所以乱心戏论者,不明白真如本性,本来清净的道理。为了达到究竟的寂灭乐,我们应该善加正念真如,消灭向外攀缘的戏论过失,这是不戏论。
释义 蕅益大师在这段经文总结说,前面的七种法要都是对治的法门,所谓对治法要都是有对立性的,如以善破恶,以空破有。这里的毕竟功德是圆融无碍的法要,所谓的圆融无碍是何义?《六祖坛经》上有一位法达法师,他七岁出家,以后专诵《法华经》共三千部,他起初因无善知识的开导,不知应依止清净心诵经,而依止自我意识修学善法,所以内心觉得「我」累积了众多读诵《法华经》的善业,他并没有回归到诵读《法华经》是为恢复本来面目,这种以意识分别心修学是一种对治法要。后来有人劝他参学六祖大师,他去参学顶礼六祖大师时,他的头没有着地,六祖大师是善知识,一见便知,呵责他说:「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今天对善知识如此的高慢,内心一定是依止强大善业而有所仗恃,可否请你道出有所得心所依止的善业?法达法师说他诵读《法华经》三千部。后来六祖大师对他开示说,《法华经》的重点是发明佛陀出世的本怀,使众生悟入佛的知见。六祖大师说:「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若依止迷惑向外攀缘的有所得心读诵《法华经》,则被《法华经》的文字所转,因为你把读诵《法华经》当作一种功德善业想,所以虽读诵三千部,全被文字所转,非常可惜。如果明白《法华经》的真实义是为回归本性,所谓的「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法的修学,无不是为使有所得的我爱执心,回归到清净本性,如此而已,并没有真实的法可得,如是读诵《法华经》便能「转法华」,把《法华经》的文字般若转成内心的观照般若。法达法师听闻六祖大师的开示,他开悟后讲出内心的意境,祈求善知识的印证,他说:「诵经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众生狂。羊鹿牛权说,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这首偈颂是说,自己过去诵经是依止有所得心,遇到曹溪六祖大师的开示后,现在有所得的心已平静下来;原来修学佛法是要明白佛陀的智慧,不是硬修硬冲就能成就出世的功德,而是要明白道理,要明白什么道理呢?「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原来读诵《法华经》的这念明了心,跟十方诸佛的心并没有差别,只是因一时的颠倒迷惑而成凡夫心,所以应该透过诵经的观照,把颠倒迷惑心带回家,恢复本来的面目。
这段经文是讲毕竟功德,前面的修行法要是少欲、知足、远离愦闹、精进、不忘念、禅定、智慧,这些法要都是有所对治,如少欲知足对治贪烦恼,精进对治懈怠,禅定对治散乱,智慧对治颠倒,这段经文告诉我们,能对治的是心,所对治的也是心,最后回归到我们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心真如,无有少法可得,作如是观照修学,方能趋向无上菩提。这段经文的毕竟功德,能提升前面的七种功德,使有所得心提升至无所得的真如本性。
甲三、流通分
○ 流通分分四 乙一、劝修流通,乙二、证决流通,乙三、断疑流通,乙四、嘱付流通
乙一、劝修流通
这段劝修流通是佛陀在讲完前面的世间、出世间法要后,劝勉我们应如法的精进修行。这分成三段,第一段是总标。
汝等比丘,于诸功德,常当一心,舍诸放逸,如离怨贼。
释义 佛陀告诉弟子们,对于前面的世间与出世间功德,这二中功德都包括戒定慧,即使修学世间善法,也没有离开戒定慧,能对治的是戒定慧,所对治的是烦恼跟罪业,因有深浅的不同,而安立为世间法要跟出世间法要。譬如从止观的角度来说,世间法要止观的主题是偏重在业果,出世间法要止观的主题则是偏重在无常、无我的空性观察,所以能对治的法要都是戒定慧,所对治的都是惑业苦,但从深浅的角度,开出世间功德与出世间功德。我们对于这么多的功德,应该如何修学呢?「常当一心,舍诸放逸。」蕅益大师解释「常当一心」是安住在真如门。修学时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重要观念,虽然是以戒定慧对治心中的惑业苦,但自己一定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心中所累积的贪瞋痴烦恼及杀盗淫妄的罪业,不是本来就有的,我们本来没有这些烦恼跟罪业,这是在启动生命流转,造业以后才召感的,也就是说,它是后来才有的,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讲到人的本性,儒家思想有认为「人性本善」,也有认为「人性本恶」,佛法则认为这两种说法都不正确,人的本性是清净,非善非恶的,但心可以变成善,也可以变成恶。所以这段经文「常当一心」,劝勉我们要安住在一心真如的体性上来修学,知道烦恼与罪业是因缘所生法,它是可以被消灭的,这是安住在真如门,也就是根本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