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8|回复: 2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四講(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0 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 宣講 ~
2019年8月10日
「講義」
遂乃縻業繫之苦。喪解脫之門。
本是大覺解脫妙體,妄為業感勞命之奔!
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
真身無身,卻墜身於限量。
大趣非趣,枉奔趣於幻化。
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
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

「视频文字稿 南行法務組 騰字」
《楞嚴經》講的二義,早上講到第二義時,可能沒講全,剛中午回來時,突然想到後面有幾句話沒有把他講完全,所以師父念後面這段文: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這就是從《宗鏡錄序》這幾天上課以來,師父一直教你們,如何就在大覺心體性用現前之時,現前之處就是眾生不認覺體以後的一切煩惱根本。因為都是萬法唯心,沒有一法離於心可以成就,離於心可以建立。但說煩惱,煩惱都還在心上建立,心上建立的煩惱,煩惱不過是覺心所隨緣的一個相而已,叫煩惱相。在煩惱相中,要永遠知道他還是覺,若說沒有覺,你如何能夠覺得煩惱?覺得煩惱尚且都不能夠建立,何況你還有煩惱的種種覺?
真正發大乘發心,真正發到要成就菩提心時,第二義決定心中還要你真正去深入一切煩惱根本。講說是煩惱根本,意思就是要你在一切煩惱名字當前要還他本來面目,將來在本來面目當下,於一切煩惱名字你能得大自在。不是說只是妄出煩惱,只是淡出煩惱就叫解脫。淡出煩惱就叫解脫,就算你真的能夠超越煩惱,也是二乘之人。峰中講的覺心,覺心就是一切覺,過去你在煩惱之中不認覺故,所以輪迴在煩惱種種束縛之中;今天叫你從煩惱束縛懂得慚愧,懂得再也不甘,所以叫你走出煩惱。走出煩惱,永遠不要忘記,過去為什麼會成就如是煩惱?因為你背覺故。背覺故,才能會妄生種種煩惱。今天你從煩惱中走出來,以為真有煩惱能出嗎?還是不肯全部去認如是根本大覺,還是不肯直下擔當你根本覺體。
所以第二義,決定還要你什麼?假如你將來要捐棄諸有為相,還要你真正去審觀煩惱根本。審觀煩惱根本時,這是跟行者說的,這《楞嚴經》是跟發菩提心、大乘學人說的,你知道審觀煩惱根本時,不是說真有一個煩惱你去熟悉他的根本,而是你肯於看一切煩惱的所有一切根源時,你才能夠照了原來一切煩惱的名字虛妄,那是煩惱根本。
什麼叫煩惱的名字虛妄?現在講起來名字虛妄,大家會覺得很疑惑,什麼叫煩惱名字虛妄?當你過去是煩惱的名字,將來你在煩惱深入之時,會發現全部煩惱的名字其實就是覺體。當真正知道他其實根本是覺體時,你還會住在如是名字之中嗎?你還會妄取如是名字嗎?那叫虛,那叫妄。那時候你會知道,他現前之時,隨緣當下,似乎就有如是氣氛,似乎感覺的如是相中的變化,所以如是的勢力如是的名字。但如是勢力,如是名字,其實全然是覺,所以根本不會墮在如是勢力之中解讀勢力,你是在覺心之中明白一切勢力的緣起,那時候你就脫離如是妄心。你根本不是在煩惱上面說煩惱,是在覺心上明白一切法。覺心明白一切法還是覺,你是在覺心上面明白一切覺處說的。當你覺心上面明白一切覺處說的,一切煩惱你當然都知道,從什麼因緣中起,有什麼樣的因緣變化,從覺心中起,然後隨種種因緣成就一切種種現前的種種事用,種種作用。能夠如是心中清清楚楚時,整個的一脈都叫如來,都叫做知道如是法如是來,叫取如來位。不肯如是回頭去參,不肯如是直下擔當,就是宗門講的,就是漢傳佛教講的直下擔當,你永遠沒有一天能夠真正撥雲見日的。
《宗鏡錄序》的最後,這次講課的後面幾節課也會講到這裏。因為你根本就是一個大覺心體,那是你根本如是的本來面目,所以叫宗,就達本。念念要向本宗去見,不要怕他是妄,只問你肯不肯去認自己的根本。不要怕他種種的名字叫做煩惱,只問你願不願意真正直下提領,他其實全然是覺?
這種話或許在大家可能還沒有辦法真正如何體會:「全然是覺如何?」在你真正心中若是如實體會一點覺心的作用時,全然是覺時,就不是感覺的勢力,他可以知道感覺,絶對不是感覺所束縛的勢力。知道感覺不是感覺的勢力,他全體就是覺。覺可以現一個感覺的名字,但你絶對不會在這上面妄墮名字,妄取名字,就像逐相尋名,就一味只是尋名而已。不會著相尋名(名字的名),你才能夠明白一切世間現前所緣的一切變化,那才叫做覺心,那才叫滿覺。
不然覺心不覺,怎叫滿覺呢?覺心只知道清淨,不知道煩惱,叫覺心嗎?覺心講這句話你會有疑惑:「覺心知道煩惱不就是煩惱嗎?」誰跟你講覺心知道煩惱就是煩惱?鏡子照黑時,鏡子是黑嗎?沒有鏡子,鏡子能有現出黑來嗎?現出鏡色的黑嗎?所以覺心知道好、知道壞、知道煩惱是智慧。背覺以後,一切好壞,一切煩惱、不煩惱是差別。就妄想差別,就別別安立,別別安住,從此流轉。如何走出如是妄想安立別別而住?別別就是你根本不認覺,就是別。要認覺,就不是分別。要認覺,那是妙觀察智。要不認覺,就是妄想分別。同樣就在那一點上,你看對了,妙觀察智;看錯了,用錯了,妄想分別。講這句話是要你熟悉,要絶對相信你心中要起好樂,要起信心,要知道當下就在覺心上提領。
也就是《法華經》,我一再講的,開經的那一句:惟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一切諸佛如來出世的因緣,就是要一切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讓你當下照了,要站在覺體上看到的一切覺,叫佛之知見。要是忘記了覺體所立的一切感覺,不管你說知說智,都是凡夫知見,都是流轉知見。就像鏡子照色,站在鏡體上看鏡色,永遠都是鏡體的鏡性清明知見。是黑是白,是好是壞,是大是小,是青、黃、赤、白,都是清明知見。要是忘記了鏡子,再來數落這些鏡色,所有一切都是凡情知見。凡情知見就是什麼?就具足勢力,具足迷惑,具足流轉,就是如此而已,當下就是。忘記了鏡子,鏡色就具足迷惑。當你站在鏡體看鏡色,過去的迷惑氛圍就不叫迷惑,那叫做你明白他的氣氛變化,就差在這里。
念念之間,大乘佛子連發一個菩提心,就發念念之間照了自己根本覺心的心,就是菩提心。發菩提心,就是照了自己根本覺心,一切善法全攝在這一句中,要不認這一句,但說一切善法,就不見得是菩提心。
若是背覺以後,墮在感覺之中就是妄想分別。根本不認覺時,你站在妄想分別之中,但說什麼菩提心,但說什麼善法,都是依你現在的業習、業力所體會的,都不盡然。一切善法都從覺心出,只要明白是覺,覺心自然流出一切善法。
所以不要懷疑說:「只要認覺就好?」「只要認覺就好」是你於如是覺心,根本心中如太過於生疏。越堅決要相信,只要認如是覺,覺心一切善法,不是從覺印覺、從覺起成一切覺的嗎?當站在覺心之中,就類似於古人講的,旁觀者清,你才能當下融入一切萬法。為什麼能融入?因為你不是當局,你不是沈淪,你不是糾纏,你不是縛著。你說:「我可以不認覺,可以不糾纏。」絶無是處!只要不認覺,就是糾纏,就是沈淪,背覺就是如此。
每個大經之中,經經都是為一切眾生提領;祖師法法都為一切後人一直不斷的提攜,唯有現在漢教中還看到這些祖脈的恩深,一直流佈的就是如是,一直這樣子不斷地教育跟教誨,沒有任何玄妙,沒有任何心裡面打的妄想。
古德又說:你再看到法門之中再多,千途一說,種種感覺到法門的法相不同,其實都是隨順機宜,隨順不同種種根基。縱然是隨順種種不同的根基,事實上他直下就是叫你認本來面目。機宜雖然所用,方便不同,但是導引歸家,方向永遠都是一。類似我們要進城,城中有四門,有人因緣從東門入;有人因緣從南門入。從東門入的你不用要繞道從南門入城;東方來一定從東門入,所以為種種來處不同因緣的眾生,講盡四門不同風光。講盡四門不同風光的目的就是要引你入城,所以沒有要你死在城門,只是流連門外風光而已,目的是要你認識城門的風光,就再也不要走錯路。
明白如是風光,進城以後呢?但站城中就一目了然,四門咸具,你站在城中可以看到四門。或許有人懷疑:「城中太小了,中間會看不到。」這譬喻,城中再高一點的地方也可以回顧四門。城外就不能了。回顧四門的意思就是什麼?你站在城中,就能解讀每個來處不同,因緣不同,方便不同而已,目的只是入城。隨種種機宜,其實都是什麼?無非只為一法而已。
《般若經》惟言不二。《般若經》就講不二,破一切二。《法華經》但說一乘。無二在哪裏說無二?在覺心說的無二。《法華》在哪裏說的一乘?在大覺體上、佛知見處說根本一乘。為什麼根本一乘?覺心覺大、覺小都是覺心,沒有覺心,哪裏分出大小?你妄分大小二乘。其實能夠明白大小二乘的,都是你根本《法華經》中講旳佛國一乘,都是大白牛車,根本就是一乘。《思益經》講平等如如,《思益梵天所問經》。《思益經》也是佛門中的大經,大是含義,意義深廣,《思益經》。《華嚴經》呢?純真法界。
什麼叫做平等如如?覺心起大用之時的平等如如?覺心現黑之時,也是如是現黑;覺心現白之時,也是如是現白。你覺得你能修行時,得力時,覺心如實呈現,你覺得「我找不到,心裏面覺得苦悶時」,覺心也是如實呈現。如是呈現時,但也是如是平等呈現。過去你要是種種好像覺得得力處,心中只攀緣得力的感覺,你忘記其實能夠讓你明白得力就是覺心,將來就在這感覺,感覺是會起無常,能夠變化的,突然有一天,你會墮在找不到東西,心中枯渴之時,你一樣還是不能知道是覺。將來你要是在覺心之上面,隨現前的所有一切,心中一切念頭的起伏,你都知道都是覺,叫平等如如。好知道是覺,壞也知道是覺,樂知道是覺,苦也知道是覺,將來就在苦、樂、好、壞再也動你不了,那叫如如。
不但動移不了,還知道什麼因緣故是苦!什麼因緣故是樂!將來才不會被你過去的妄想習氣還在那邊不斷牽動,到處流轉。什麼叫牽動?什麼叫習氣?背覺就是習氣。習慣用背覺的種種感覺,就是背覺習氣。用那種習氣,永遠就找不到覺體。因為那種習氣,所以將來找不到心中苦悶時,你就是抓這苦悶,永遠難以捨離,為什麼?習氣如是。
再怎樣大的習氣,再怎樣剛強的習氣,在習氣之中,如何療治習氣?只有一種方法,就《楞嚴經》講的:若要解結,但從結心,要知道他是——覺,就行了,誰要你在那邊不斷的改變習氣?過去的一切習氣虛妄,背覺故說種種習氣。將來想要滅掉習氣時,在習氣上面,你一直不斷地壓抑習氣,那還是背覺,根本不是固本之法。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華嚴》純真法界,講到華嚴的境界裏面,那叫純真法界。今天講到《宗鏡錄》所有一切自性流出的一切變化,乃至於一直到處分出根身世界,不都是純真法界嗎?你看錯,就是現在種種妄想分別;你看對了,那是大覺心體根本純一,一真法界,純真法界。雖然有時解釋一真一切真,想起來很簡單,一切真,一真一切真是跟誰講的?一真,既然講一切真,就是跟你能假說真,能假緣說真。假者,什麼意思?假不但只是說緣假,而是能夠假種種緣。一真一切真,一定是能假,才說一切真。似乎在種種現在所有一切緣氣上面,氛圍似乎有如是有,但是如是有處,哪個不是自性從來不墮一切萬有的根本性真?能呈現的性真?
為什麼不墮萬有?因為他根本不屬於哪一個有,他才能現一切有。已經一有,他就不會現二有。是這個有,就不會現那個有。為什麼能夠讓你體會到他好像能夠深入萬有的變化?深入萬有的變化,就是超越一切有處。這是漢傳佛教的邏輯,因為超越一切有,但你說超越一切有,一定是有個對境,對境就是他能現一切有。因為超越一切有,所以知道他能現一切有。因為能現一切有處,就知道他根本不屬於哪個一有。不屬於哪個一有,不就性空嗎?
不但萬法如是,現在你面臨到自身自我的感覺不也是如此嗎?你每一天都覺得,每一天不要講得太遙遠,你每天二十四小時都會覺得:「種種我,種種有;有種種我,有種種我有。」仔細思惟,就在這一天二十四小時之中,這麼樣短暫光陰裏面,你能夠真正掌握住哪一個有我、哪一個我有嗎?你不能捉住哪一個有我、哪一個我有,卻每一天都在享受我有、有我的種種我字盎然,不就是如此嗎?這也是等一下我們要在今天功課中講的,從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
《圓覺》講建立一切。既然是《圓覺》,他能夠建立一切。怎樣建立一切?就是覺心成就。覺心成就一切,就告訴你一切都是覺,就叫圓覺。文字之中講的建立一切,一切之中就要有海量的辨析。海量是什麼意思?一切就是無盡差別。你不要說建立一切,就只知道一切,這句話你不要就囫圇聽下,一切就海量差別,海量擔當。
為什麼要你去體會海量差別?是讓你去擔當現在每一個起心動念。你找不到什麼叫海量差別,肯於擔當現在每一個起心動念,每一個起心動念你都能夠擔當就是擔當海量差別。為什麼擔當每個起心動念就是擔當海量差別?舉目望去,用你的智慧,用你的思想,能指得出來的,哪個沒在你當下這念頭裏面?哪個能夠超越出去?說好說壞,說有說無,說你說我,說這說那,不就是當下這一個念頭嗎?
所以,能夠擔當念頭之中的變化,就能擔當一切世界。你能擔當一切世界,就能夠擔當所有的一切法界之中自性的所有一切智慧變化。我說的一切世界包含了人我對待,親緣眷屬,山河大地,山川土地也都在其間,不就在這裏嗎?所以《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楞嚴》當下叫你含裹十方。楞字,從木從四方。木立四方,就是楞。心性之中的清淨安佈就是嚴。所以他是開智慧的《楞嚴》,要你含裹十方。
《大集經》染淨融通。《大集經》告訴你染淨都融通。過去你可能會懷疑,染淨怎麼融通?誰叫你拿染去融淨;拿淨去融染?你老是抓著心外之法想找到平衡,光那平衡你就叫愚癡。就像現在佛門之中還在妄求男女平等,光那平衡就是愚癡,誰要你求男女平等?男相女相,根本虛妄,隨業現身。你會墮在如是世間之中,男女之中,若真有如是不平等,也是因為緣你業力不平等故,今天受報現如是相,過去故受如是不平等。
誰能為你解決?一切世間人尚且自受自己業力,他怎麼能夠為你解決?諸佛都不可能為你解決,你自己業力不平等。業就是妄業,要如何走出妄業?你從此以後不在業中染造,從此以後不再造新殃,從你的業中,過去流轉的世間不平等,發心出離,現出家相,現比丘相,現比丘尼相,你不就是將來就走出不平等的開始嗎?
你說:「現了比丘相,現了比丘尼相以後,可是你現在還是凡夫啊。這世間之中、國土之中還是有很多不平等對待?」因為你是出離的行者,再碰到不平等時,作消業想,作還業想,再也不造新殃想,再也不隨他起任何心中的住著想。這住著包含逃避,包含迴避。為什麼逃避?為什麼迴避?住著。
再也不墮在如是不平等業力之中,就還你本來面目。你甚至於超越現在紅塵世間之中,是男、是女的如是假想假相,何況你還在這邊抓著如是不平等業力中的男男女女,以妄求平等?說:「釋迦牟尼佛有封建。」講的那些好像也不平等?胡說,釋迦牟尼佛怎麼會封建?釋迦牟尼佛明白一切眾生業力。是你業力如是,不是釋迦牟尼佛封建,這業力也不是佛給你的。但要消業,惟有向佛,其他別無二法可以消業。只是消業要向佛,要向佛道,要向證得如是大覺,其他要是任何所求,請佛所幫你的什麼一切,其他用世間的方法幫你如何解決,絶無是處,那是業。
墮在業力之中,有的人就會問:「為什麼女眾只能出家一次?那不平等。」根本墮在女業、女病之中,女中人的心性之中容易起成煩惱,容易反覆。假如你多開方便,允許女性多多反反覆覆,幾乎不可能成道。唯一要幫助女性,今天你報在女人,就是具足如是女性,就是在你心性之中就俱足如是女病,不然你怎報在女相?就算你的女病慢慢已經不是那麼重了,但還是女病因緣。就像我們看病一樣,你還帶感染,還帶如是感染。
要真正救這女病,要長養她的性德,唯一跟她講什麼?從一。不但佛門之中告訴你從一,中國老祖先,看到心性,也告訴你陰者從一。陽氣,陽可以七轉。你看,一週七天,都是七之數。一個週回,屬陽。尤其到日本,日本寫中國字,七曜,日曜。在陽,能夠轉成七。但女中,要如何治女性?如何調制女德?惟之從一。性中陰陽二性都是如此。
佛門之中為什麼比丘出家七次能開悟?為什麼女眾只能一次?不是不平等,是約你如是性中的作用,為你提攜如是。假如女性本來就比較柔弱,反覆的心,今天知道只能從一,所以發堅決的心:「我這一生中就是一心一意,再也不起任何反覆。」你不要看她現在現的是女相,發這一心一意的相,就是女中丈夫。男中要起擔當,能夠照七,要是不發如是照如是七的,就不是如是大丈夫相。男性屬陽,若是只能夠照一,那叫自私。性中就是如此。法中,告訴你就是你自心之中所現的業力,自己要去降伏。自己不但有的在業力中降伏,有的就你現前的業力,為你提升如是性。
所以今天你們女眾學佛,記住就是從一,一心一意。從一不是叫你從哪一個人的一,一心一意,決對不允許有任何自己的反覆!假如你開始懂得不允許你自己有自己反覆,今生就算沒有明心見性,將來生中,再生為人,也是大丈夫,而且不是男人中的男,只是男人。是男人中的大丈夫。今天有很多男人現成男人,但他的心性跟女人差不多。男人的心性跟女人差不多,雖然現的是男身,但他中的是女病。
「女病」二字,不見得是女人有。「女病」二字,只要是眾生,會輪迥流轉的,都有可能染成。今天男人若是現女病,將來生中再有機會成為人間,再到人間,也是女人。而是因為他是得病故變成女人,將來做女人時,病就太深,病相很深。
昨天還不是講了一個故事嗎?一直追,一直追哪個法師,那就是「女病」,不然那是什麼?世間法中或許沒有辦法診斷那是病,但在業感之中,這病已經到達極盡,真正快到瘋狂,就是如此。
染淨融通,是告訴你在哪裏說的染淨融通?是讓你在覺體上面明白染淨。你要站在心中看,心是垢是淨?心從來不是垢,不是淨,因為心非垢非淨,所以才能成就一切是淨心垢心。淨心垢心似乎業力就有差別,如何走出差別的業力?你要明白心中本來非垢非淨。因為非垢故,所以你墮在垢心之中,不會妄想執著:「我就是如是,我就是如此。」從此以後於心中沒有半點力量,自己為自己提升。又告訴你非淨故,所以在你現在執著自己以為自己是清流,不會再起妄想,起種種執著。
過去儒家自以為清流,覺得很清淨,所以憤世嫉俗,嫉惡如仇。光這一念就已經不夠清淨了。沒有辦法,心性之中就會這樣子分別。什麼心性?有背覺以後,妄說清流,但有名字都起分別。你沒有法離開分別。你總會盡辦法不分別,說不分別時,已經種下了分別的因。總有一天業力現前,起大分別,因為你的因就在,病源就在,你背覺的因就在,永遠不可能跳脫得出來。你說:「不起分別,我忍著,絕對不分別,他忍。」越說忍著,可能你還有福德,真正好像有所把持。再過一段時間福德散盡,突然發現這人心性大變,就開始起成厭惡別人,討厭別人。厭惡這些種種的行為就出來了!
有很多向善的也是一樣,用世間的善行,執著以為能夠行世間善行的人,到他業力現前時,福報享完時,或是有過去的業力現前時,突然發現他怎麼心性大變,比一般惡人都不可理喻?因為他沒有辦法,過去行善之時就是妄想執著種種名字,妄想執著種種感受。「執著感受」那一個業力絕對是會變的,絕對會流轉,起成輪迴,起輪迴心。
《寶積經》根塵泯合。《寶積經》中講的是根塵泯合。目的是告訴你,雖用名字不同,方便不一樣,接引不一樣,但是歸趣是同,用的方法、解釋、詮釋不同,但是告訴你的目的是同,根塵泯合。如何泯合?不是拿根去泯合於塵;拿塵去泯合於根。既然是泯合,是根塵的名字雙泯。因為根塵的名字雙泯故,所以一心之中才能夠立種種名字,才能夠合一切名字。覺心非根非塵,所以雙泯。但現出一切時,就是根是塵。覺心所現的根一定立種種塵,你看到覺心所指的塵,一定會知道種種根。為什麼覺心能在塵知根,在根知塵?因為是覺,從來不是只是根中說根;塵中說塵,那是《寶積》。
《涅槃》咸安祕藏。《涅槃經》中講的是咸安祕藏,就是告訴你看到心性之中的根本深祕,那是根本的清淨,那叫大般涅槃,那叫咸安祕藏。就剛剛講的所有的一切,哪怕是立種種根身,你都知道其實就是根本一體的寂然。能現出萬千差別,都是大覺根本從來一如的種種清淨,那叫咸安祕藏。
這裡就是告訴你方法,就要這樣子思惟,再怎樣變化都要知道那就是大覺一體的清淨,一體的寂然。什麼叫大覺的一體寂然?任何感覺是差別,但是感覺是不是覺?當你明白感覺都是覺時,你就會換一個角度,覺在現種種感覺。當你知道覺在現種種感覺時,覺是什麼感覺?覺從來不是種種感覺。你明白覺不是種種感覺,所以你再說覺在現種種感覺時,你一定是知道不是種種感覺現出的感覺,那你還會妄墮感覺嗎?
講的話有的時候費種種口舌,用的雖然是世間的文字語言,目的是讓你們去清楚,心裡面就是會這樣子體會的,將來你自然在心裡面就會這樣子不斷地每天在這邊辨析的,會有這種聲音現前。
 楼主| 发表于 2019-8-30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後《淨名》無非道場。《淨名經》中,就上次講的《維摩詰經》中無非道場,到處就是要你樹立道場。所以現聲聞相,現出家相,你都知道是為自己建立道場。現聲聞相,現出家相,你都不會被這相中所執著。為什麼現這個相?為的就是要跳脫過去只認紅塵,不認覺體的如是的剛強固執,所以現如是相。因為只要是一般凡夫,不現如是決定相故,不現如是真正痛定思痛,想要回頭如是的種種莊嚴故,你永遠很難跳出你過去習慣的種種如是妄想認知。就現了這相,你也就知道是向覺中大覺的根本清淨面目去認,你也不是執著於如是出離相。
所以才會有淨名,現的不是聲聞相,教化聲聞。他現的是什麼相?大士莊嚴相。不是在家、不在家。在家、不在家是跟最後面,最末梢那些有妄想分別的名字。都已經現聲聞的出離以後,出離以後在家、不在家的名字都應該出離,在這上面再說一切入世間的事用,那是世間莊嚴,那是世間富貴,那是菩薩瓔珞,所以叫無非道場。
明白這道理,就是告訴你,你現前要在哪裡參?現前就在每一個覺體的當下這一念當前仔細思惟,他不就是覺中一步一步變化而來嗎?大覺心體一步一步變化而來,為什麼能變化?因為他的名字叫做覺,覺在現覺,就是變化。但是覺在現覺的變化,變化雖然好像有名字,但變化都是覺,你還會真正隨在變化中嗎?講盡變化,你一樣除妄。只是正在變化之中,仿佛好像覺一步一步隱,變化一步一步顯,但你不知道變化一步一步顯還是覺?
就如《楞嚴經》講的演若達多,覓頭認影。你妄想說自己怎麼找不到頭呢?你哪個當下不是有頭?到處找頭之時,你不都是帶著頭找的嗎?你有離開過頭嗎?每個念頭回去之時,不就是根本覺首就在嗎?大覺的頭首就在嗎?你不肯認如是覺首,所以永遠找不到頭。將來找到之時,頭也從來不失,從來也沒有離開過你。
明白這道理,古德還有一句話,叫做:深徹法源之底。你能夠深徹法源之底。深徹什麼?現在的一切,只要給你一念,你就能夠深徹法源之底。洞探諸佛之機。洞也是深入的意思,你念念洞察,深入。探什麼?諸佛之機。什麼叫諸佛之機?一脈都是根本如來面目,如來出現。現前的當機都是一脈,都是如來出現。什麼叫做現前的當機都是如來出現?你都把一切念頭之中,就這樣鎖死就是凡情現在的妄想煩惱。你要把每一個念頭當下,就要看到根本覺心的種種應機演變,這就是諸佛之機。
不動微毫之功。他從來不動微毫之功。匪移絲髮之步。就根本不移一根一毫,你根本沒有挪動過一步,就在當下,你也不動絲毫之功,沒有叫你去搬,沒有叫你移,沒有叫你異,當下回頭去認,就在當前,叫不動微毫之功。但之前已經告訴你,光這不動,大乘漢傳佛教的不動,那才是行者的難行苦行吶!因為我們怎麼樣起心動念都是妄動。什麼妄動?背覺,永遠不肯認覺。
明後天就會講到,就起成種種三乘五性之人。因為你以為有如是享受可參,起成還是什麼?雖然感覺到你已經在求真,你還是背覺,不肯直下直領覺心,還是在種種作相上面以為你有所求取。
前面明白這些道理,下面就更好於講,因為講到比較深。看講義:於無身中受身。向無趣中立趣。你現在都是無身中受身的,念念之間都有所取,都是在無趣之中立趣的。趣不用其他的解釋,就用你現在的感受,趣怎麼解釋?走取,就在取中到處奔走。走取為趣,不是嗎?不必用太深的解釋,就可以看到你現在每一個立身處,你處處念念之間都有心中所圖所記,所向所往。圖記向往,你能夠圖記向往的,從來也不用你去圖記向往吧?你背覺後,任何的圖記向往,圖記向往也沒有辦法滿足你的一切圖記向往吧?他為什麼不能滿足,你知道嗎?因為從來是虛,從來是妄,所以永遠不可能滿足。
你的覺心本來非種種法,可背覺以後就妄想有種種所圖,種種法。就算抓著所圖以後,會發現在潛在意識裡還是違背覺心,因為覺心非種種法,根本不需要如是圖。久而久之,你會覺得現在抓著有眉目,就是一般眾生業力之中講的,久而久之疲乏了,又沒意思了,又放下,又想抓。你又想抓,為什麼?因為你填不滿,那背覺以後,你以為覺心一定須要所圖的那種虛妄,事實上覺心根本不需要你拿任何所圖去填滿他,而且就算你能夠有所圖,你也填不滿他。為什麼填不滿他?因為一切所圖都是覺心所現的所圖,覺心現的所圖,你能拿一切哪個所圖來填滿根本覺心嗎?就像大海之水,隨取一滴都是海水,你能夠拿一滴想要滿足於大海嗎?絶無是處。
身中也是一樣,你說:「無身中立身,似乎好像體會得出來,但跟我們現在好遙遠好遙遠。無身中立身,我現在就有這個身吶!」誰跟你講你現在有這個身?你真的認為有這個身吶?你身在哪裡?你只能拿一塊肉,拿一塊肉都在剎那剎那變化。你能指之時,都已經不是上一秒你要指的那一塊肉了。身體如是,於形於質尚且是如此,何況還會執著種種形象是我,在那邊立種種身相?形象你能抓得到嗎?就算我們現在是一般凡夫,沒有太大的惡業,我們有的時候抓形相不過也就是大概十年一變吧?最多只能抓到十年,然後十年一變,有的人是幾年就一變,然後自己就會委屈:「哎呀!你怎麼變了?」「哎呀!老了。」你就知道那已經不是你了,那還是過去的你嗎?哪一個是你?
你根本從小,從剛剛呱呱落地,到了最後百年壽終,你都會發現這中間根本沒有身相,他都是剎那生滅的。既然是剎那生滅,就沒有辦法舉哪一個剎那之中,哪一個固定是你,是真正是你?從來不是!不是你中,卻能夠現出這麼多的種種剎那剎那生滅,不斷的種種有種種身相的感覺,你就算活在現在,也是從無身中立身的。
我們活在自己無身中立身,這個身又是從哪裡來?就是從你現在的業力變化而來。業力都不是你看得到的,業力又在哪裡來?業力就是你心中染造而來。染造都沒有定法,所以業,身相都變。古人講,相隨心改。所以從來無身中立身的。
講這些話,不是只要你認為世間上原來自己都是剎那變化,這樣就好了,好像抓不到自己,自己只知道無常,只知道虛妄就好了。講這些話告訴你無常虛妄是要你認得根本的性常,你有一個根本及十方三世諸佛的等妙覺心,你卻不認,不叫可憐嗎?
佛法之中不是告訴你,但說無常,但說虛妄。你認得現在無常虛妄,乾脆不要活算了。告訴你無常虛妄,是讓你放下現在業感妄執。當你真正知道從無身中立身,換一個角度,既然無身中立身,有智慧的人,心中有願力的人,他不會被自己現前的業感拘泥在某某身相之中,所以他就能夠發起願力,為一切蒼生,為現在的心境起種種變化,作一境地一切能所現身。所以他將來能夠知道,他將來現身之時,所有六道投胎現出種種人身時,他是什麼樣的力量所現,都會利益一切眾生,他敢於面對擔當一切六道現身,為什麼?他是為了利益,那是從願力之中所現,都是為了利益眾生所現,願力身。
跟我們現在也是無身中受身,那種業報身,能同嗎?業報,為什麼叫業報?因為你還是只是一直沉迷在潛在自我的業感中,就是業報。將來明白這業感,業報相都從無身中立身,從頭換一個角度,根本懂得如何現見一切方便為一切眾生建立一生,將來不管人間,我為什麼說六道?就算是墮在鬼道先身,也是業力身啊!
將來我們也得六道輪迴,你不能說墮在三塗以後「我就真是餓鬼」啊!你要真是餓鬼,真有如是身,你還能解脫嗎?人間,你都發現人身這個我字,於我於人,於這個人相、身相尚且虛幻,你知道人間尚且虛幻,六道當然如夢。可是就在這如夢幻之中,現在每個人都知道好像真正實在,很有實在!為什麼覺得實在?從業力中所執!假如你不是這業時,你就知道全緣是虛妄。知道是虛妄時,你才能夠發起大願,為一切眾生現一切,那個實在是什麼?那實在是不落一法、不墮一相,但是他能夠成就心中的種種智慧,成就種種莊嚴,那個是實。他能貫穿一切法,能成就一切相。我們本來的身相就是如此,你為什麼不發個大願,變成你能做主?你能做主也是從無身中立身。你不去做主,你不能做主,那就是可憐之中的無身中立身到處流轉之相,這就知道什麼是心。
我解釋:真身無身,卻墜身於限量。你真身根本無身,但是你卻只是墜於你自己現前的限量。大趣,根本的大趣非趣。為什麼叫大?因為趣相是根本你不能拿一相來量他的,所以叫做大。大者無形,大者不可量,現前的種種就是你以為的種種所趣。現前的所趣事實上就是你心中根本非種種量的種種心裡面的覺中的取相。所以,大趣非趣,你卻枉奔趣於幻化,你只奔趣於現在只是背離這種迷惑的幻化而已。
所以,就依著是幻化,約依處則分二十五有。凡二十五有都不離不出三界六道。論正報則具十二類生。正報則具十二類生,凡十二類生都一定不離惑業感報,由惑業感報。哪種十二類生?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就這十二類。你現在心中要背覺以後也就是十二類,心中老是就墮在胎、卵、濕、化。
背覺以後你的感覺是什麼?好像著重入種種胎的孕化,就是胎。然後永遠被種種感覺包裹,裹覆,卵相。哪個業力比較重?其實他都具足如是四相,哪個業力比較重,你將來就報在哪一個眾生相中。然後就在那邊不斷的流逸,奔逐,在那邊纏綿,濕嘛。然後就不斷的起成變化現前,就是化。
你的念頭之中就有四相,胎、卵、濕、化。將來你著重在哪種相中,就報胎、卵、濕、化。但你報在胎、卵、濕、化,現出眾生,但每個念頭還具報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覺心背覺故,不是有色、無色嗎?你能現色,但你不是墮在色中,不可以一直拿色來量他,所以有色、無色、有想、無想,他現一切想,你也不是忽然覺得能超越一切想,也不是只是著一切想。從能現一切想處,彷彿感覺就好似就一個能超越一切想的那種無想

阿彌陀佛!

「補充教材」
《楞嚴經》云: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永明智覺禪師唯心訣:是以千途異說。隨順機宜。無不指歸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無二,《法華》但說一乘,《思益》平等如如,《華嚴》純真法界,《圓覺》建立一切,《楞嚴》含裹十方,《大集》染淨融通,《寶積》根塵泯合,《涅槃》咸安祕藏,,《淨名》無非道場。
深徹法源之底。洞探諸佛之機。不動微毫之功。匪移絲髮之步。

《楞嚴經》云:演若達多。覓頭認影。

https://youtu.be/Ew9WpclewEc

講義(全)下載處: https://drive.google.com/ope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9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