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23|回复: 2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略講宗鏡錄序》第三講(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8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 宣講 ~
「講義」
隨照立塵。相分安布。
前已照見,逐增見照,成有對相,擾動為塵!
如鏡現像。頓起根身。
鏡性本像,像鏡一真,但一真顯,不礙鏡像似分。法爾俱現,故覺頓起,迷而遮真,分而根身。
次則隨想。
「视频文字稿 ~ 南行法務組 騰字」
昨天第二頁講完,講到「因明起照。見分俄興」,今天從「隨照立塵。相分安布」起。從見相二分種種布列,也就是祖師告訴你自性之中流露之時,大覺心體其性法爾就是如此,所以你要在如是的覺性上念念回光,念念向他去認。過去不認,所以就在覺性必定能夠起出如是種種世德之時,你從此以後就打散在種種如是差別之中流轉諸趣。後來想要回頭,總是不敢在性中擔當種種差別,不敢在這些差別之中都知道其實全然都是一如自性。縱說回頭,還是在更相尋覓,都是外道,或者是小眾,全跡。講到真正還有一些煩惱可以節流,類似清淨可證,都是二乘之人,或者是外道之種。
大乘佛法之中講的大勇猛,大精進,就是在過去你看到這麼多差別的種種性相、德性安布之處,過去你不知道他叫性相,不知道他叫德性,所以他流演之時,以為就是覺心隨緣的種種染造分裂。但如是的染造分裂不就是覺性從性入性的種種性德嗎?似乎就有差別的種種作用作持,但差別的作用作持其實都是什麼?都是一個心性之中大覺心體根本一如的種種本來清淨的力量而已。沒有覺體一如的力量,哪有這些種種的差別?要是沒有如是種種的差別,你又怎麼會體會有覺體的盎然?能夠成就覺體的作用?所以大乘行者,叫大精進,叫大勇猛。當發大精進心,大勇猛心,難行能行。因為內心世界,不是一般心裡面的這些發小心的權機,方便這些機緣,他能夠願意在行者裡面仔細去思惟,仔細的心裡面為自己安布歸家。
見分相分,見分相分是如何安布的?在安布之中似乎就開始流轉,你不知道如是安布也是覺心所現的安布嗎?流轉也是覺心所現的流轉。假如有一法不是覺心所現,就不能夠叫做萬法唯心。天覺得流轉,覺得找不到覺,都是覺。你能夠找到有一法離開過覺的嗎?所以連流轉當前都是覺,輪迴當下就是覺;不認如是覺,輪迴就是輪迴,流轉就成流轉。你要是認了如是覺,現前雖然還是輪迴,現前還是流轉,但是就在流轉跟輪迴當前,你看到的是覺。流轉輪迴都在,不必除去他現在的種種作用,但你看到的都是覺,從此以後不會妄認流轉或輪迴。你不在輪迴上面還妄認造作的種種力量,那叫除妄,妄盡情空。
何謂情?你不是墮在流轉輪迴上說的種種情境,你是站在覺心說如是如是叫流轉法,如是如是叫輪迴法,你是明白一切種種現象的種種智德。若沒有流轉,叫做覺嗎?但是覺心正在流轉之時,背覺以後就真成流轉了。你想回頭時,想要滅掉覺心流轉的作用,那滅掉覺心流轉的作用等於滅掉了大覺,到哪裡證得於覺?
所以古德才講: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念念之間就是叫你向上去認。當然我們不可能那麼瀟灑——絕學無為!我們雖然不能這麼瀟灑,但是我們要學,我們叫學人,我們叫行者,我們要行在何處?學在哪裡?我們要學絕學,學無為。就是因為絕學,不是一般眾生之所能學,所以叫苦行。
明白道理時,哪怕你最初初機作觀,你在每一個感受上作觀時,你都可以體會感受,當下給他個名字——感受是覺,就如同宗門的那句話,念念之間知道「誰覺?誰受?」你在任何感受之前都知道他是覺,所以在參「誰覺?誰受?」時,你需要滅掉感覺嗎?不需要!要滅掉感覺,就找不到覺,因為那就是覺。只是你在參「誰覺?誰受?」因為感受有「覺受」二字。感覺上一定有「覺受」二字,現如是「覺受」的覺,是感覺現的覺嗎?現如是「受」的覺,是感覺現的覺嗎?感受離開覺體,根本不覺!不覺,如何起成有覺有受?
覺喜之時,你覺得喜受、喜覺,喜自己不能夠立覺,你是覺喜。覺心映到喜上,喜才有覺。喜有覺中就有喜受。於覺於受,是誰?怒、哀、樂種種感受,亦復如是。所以當下你就不會去逐妄想,不是說在妄想以外還有個真性可得,就像小乘或外道權機,以為可以截流,真以為有流可截。而是你要去認一切妄想現前處,哪個不是大覺?他為什麼能夠現出妄想?覺心如是!就好像鏡子為什麼要現鏡色,鏡性如是,為何要問為什麼?鏡子現鏡色,鏡色就是鏡性,根本就是一如!鏡子現鏡色,鏡子就是鏡性的一如,所以鏡色的名字妄想滅。名字妄想滅不是從此以後沒鏡色,何妨安立種種名?但是過去根本不認鏡體時,你是完全墮在鏡色的名字上,隨名起種種妄,以妄立名,感覺就是如此!不除妄想不求真,不是真的有個真性可以分別、可以證得,而是完全在現前的一切感受之前,你要明白是覺就是了,那時候叫無明實性。
什麼是無明?從剛剛講的見分,到今天要講的相分,覺心似乎就如是開始如是分裂。這種分裂好像我們就是這樣子從無明之中,無始無明就開始起成流轉,你不知道這種無明其實就是大覺實性嗎?
過去我好像跟大家講過實字,中國人寫實字,光在字面上就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上面是個寶蓋,寶蓋叫做宀(ㄇ丨ㄢˊ mián),宀就是遮覆,下面是個貫穿。貫,貫通的貫。覺心隨緣的時候就像一個寶蓋罩住,遮在那裡。然後呢?黑來貫穿於黑;白來貫穿於白,一切感受來貫穿於一切,不能如是貫穿也不叫覺。不能隨緣如是遮覆,遮覆就是什麼?舉體作緣。就好像鏡子照色之時,整個鏡體就是色,就是遮覆。看到是色在遮覆鏡,你看清楚了,是鏡在遮覆色,整體把你包含在鏡體裡。我貫穿於你,不就是實性嗎?
無明實性就是佛性啊,就是覺性!在哪裡找到你的法身?幻化空身,在所有的一切煩惱現前處,過去看到是煩惱,你一個一個煩惱現象,你想要抓著煩惱說法身嗎?那是癡人,那是邪魔。但是能現一切煩惱種種形態,種種作用,不就是你能法一切的法身嗎?能法一切的,才能成就一切法。沒有能法一切的法身,哪有後面能成就一切法的種種相?將來熟悉時,在後面所有感受的能成就一切法的種種身形狀態,其實就是你能法一切的根本法身現相。法身,身者,無形無相。因為無形無相,所以處處立如是形相,那才叫做法身。
將來看到感受時,不就是法身現前處嗎?但是這時候要非常清楚,你是抓著末梢的種種感覺形態說法身嗎?當然不是。但你離開現在的感覺那種作用說法身嗎?當然不會。法身到底何在?隨他現前就是。指他之時,你是執著於現前這狀態嗎?痴人說話,現前的狀態都是無常。
類似於明白鏡色之時,指著鏡色,你就知道那是鏡性,性用現前,那叫幻化空身即法身。這就是現在這些人,不懂如是大乘真正見性的語言,從來沒有在心性上仔細思惟,仔細參究,叫幻化空身是法身,如是起出種種魔天的語言:「現在都是,我現在自讚都是法身了!我能幹什麼都是法身了!你不知道法身就是這麼自在嗎?」這是墮三途阿鼻的聲音啊!要明白法身,就根本不需要在這些虛妄相上再妄求自在。明白法身,法身現黑現白本來自在,本來自在不必刻意更顯自在。要刻意更顯自在,表示潛在心底深處早就知道你很不自在。
所以才有現在宗薩欽哲講的:「你敢修大圓滿,敢於承認自己是混蛋,叫敢承認自己混蛋論!」有時候都要提提他,為了讓大家了解一下將來有些聲音、有些東西真的不能接觸。敢做混蛋,所以他敢說:「我怎麼樣,我可以去玩什麼,我可以交什麼女朋友,什麼幹什麼。自在,法性如是。自在。」這從來不通心性的人,不但不通心性,也不通法性的。假如這樣叫自在,那一切世間的流氓無賴應該成佛了。
自在是告訴你根本沒有半點希求,自在是你見性之時根本不墮在塵相之中的種種任何過去的妄想流注。見性的自在是能夠現黑現白的自在,鏡性現黑現白的自在一定不墮黑不墮白,你才能夠看到鏡性的自在,何必還要刻意說在黑中他能自在?在白中他能自在?鏡性的自在不必刻意指說他在黑中的自在,在白中的自在,你才能夠最初明白什麼叫自在。
不必他所顯之處受其束縛——自在。他必定能夠現出現前的緣起之時,黑來的時候受黑的果報;白來的時候受白的果報,果報宛然,也是自在。惡法都受惡報,要下地獄也是自在,你的佛性之中也沒離開過你。善法就上天,自在,知道嗎?但是要刻意抓著末梢的感覺,妄說自在,就要承認,將來如是自在必墮地獄,地獄之時,你也要身心感覺自在啊!要是沒有這種能力,不要妄說自在。
類似有很多人講:「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對不對?對,你告訴他:「很對,因為佛性從來沒離開過你。」但是告訴他:「將來地獄受苦時,佛祖還在心中坐,知道嗎?就怕到時候你找不到。」現在「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我肯定你百分之百只認酒肉,不認佛祖。假如你真正認了佛祖,就不會只是攀緣酒肉,佛祖都是覺心,覺能夠覺好覺壞,覺能夠覺你的喜好,我的喜好,要站在覺心感覺這些差別時,根本不墮差別,因為覺心覺好時是覺,覺心覺不好時是覺。你要是真正在覺上,就不會好與不好還在妄作所求,知道是覺。你只是知道是覺,知道他會有好、有不好,但絕對不會有任何希求,我肯定你不是覺,就是好與不好,差別就在這裡。
心性上的差別就在這裡啊,所以酒肉穿腸過,我可以肯定百分之百你一定看著酒肉,沒看到佛祖。將來在地獄受苦時,佛祖也還在心中坐啊,你也一定百分之百、百分之一萬飽受苦難,你也從來絕對不會想到「覺得受苦的是誰?」覺可以覺苦,覺可以覺不苦,但明明覺可以覺苦、覺不苦時,覺可以非苦、非不苦,那是超越,可是你為什麼要受如是大苦呢?因為覺心從來沒離開過你。這時候在受報時,不要自呼可憐,不要自呼委屈。
那才是真正大乘佛法,每一個下手之時最難去照見心中最初的方向,那再難都要深刻不斷地願意去體會,再難也要願意自己不斷地撥雲,不斷地撥雲,撥出雲霧見日。雲霧在哪裡撥?為什麼說難?那是在種種感受,種種分別。你不可能離開任何種種感受,要撥開雲霧都是感受,都是分別,連撥開雲霧都的感受都要知道「覺得撥開的是誰?」連撥開都知道「覺得撥開的是誰?」都不墮如是造作,何況心中再起的任何感受,過去的業感,任何的念頭,你還甘心隨其流轉?總有一天,你慢慢慢慢呼喚,突然那一念心會住在「能覺的是誰?」那是最初,會住在「能覺的是誰?」你突然感覺到你住在「能覺的是誰?」,看到現在所有自家心頭所起的一切心心念念。道家到此叫做跳開滾滾紅塵,佛門修到如是叫做明心最初現前。
只是過去師父跟你們講這些道理之時,一直告訴你「你本來具足」,就是每個感受前面都有覺心。感受前面當下都是覺心,覺心才能起感受,所以你就一定不會懷疑將來一定有明心來現前,一定能夠跳開。因為你覺得染濁都還是覺,覺也沒有辜負你,所以將來要知道時,你要是稍微明心現前處,那就是祖師講的,嘉祖云:無陰浮雲空去來。眼前的感覺就是空去來,明心照現,覺明,明明白白。最初因緣就要在明明白白修,將來就會還你個明明白白。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無陰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貪、瞋、癡,你還看得到念頭之中水泡現象,泡影如念,但能明白貪的、能明白瞋的、能明白癡的已經不是貪瞋癡了。但過去的習氣還在,證得阿羅漢習氣都在,所以你能看到過去貪、過去瞋、過去癡,看到現在起的過去因緣貪,現在起的過去因緣瞋,過去因緣癡,你還是貪、瞋、癡嗎?你會想說:「對啊,明心現前是不是如此,但如何明心現前呢?」參!熏習!念念把這道理提起來,念念把這聲音在自家心頭喚起來,不要老是只告訴自己:「生命就是這樣。」老是告訴你:「人生就是如此,就是這樣,就是如此。」那為什麼當閉眼之時你又覺得非常遺憾滿懷呢?就是這樣,就是如此,為什麼這一生中到今天為止沒有一法、沒有一樣你能夠感覺到真正如實圓滿捉持,圓滿掌握住的?就連昨天講的「我」字跟「身體」,自己身體都掌握不住,還掌握別人?別人都掌握不住他,你想掌握住他?你都自己都掌握不住自己,想掌握住別人?你都隨自己的業力一直不斷地變化,身體,形態都變化。有福德時,氣力充足時,舉體充盈,面色潤澤,光色亮麗。突然心裡面若是有病,或心情不好,馬上顏容大變,馬上脫形,那你告訴我哪個是你?在幻想過去哪個形象是我嗎?過去形象是我,那現在形象不是我?
但是就在這麼多我中,就在這麼多的感受之中,就在這麼多的變化之中,你從來沒有想到過能夠任其變化的,成就業果的到底是誰?本來面目到底是誰?你不能拿種種形象來量他的到底是誰?為什麼不能拿形象來量他?因為你現在的形象都剎那在變化,你覺得有我,你都不能說那個我一定是哪個形象,因為你會發現那是剎那變化的。只是有的時候我們比較愚鈍,有的時候感覺時間比較長,但長相續之中其實他已經剎那生滅了,可是在相續之中你都一直認為我就是那樣子,堅固執著那是我。其實就在這時候比較長的相續裡面,他也在剎那變化,因為從來沒有固定的我。
我們這一生之中,能現我的我也不能拿形來量,也根本無行無狀,他是哪個形狀?他要是哪個形狀,還能變嗎?你還能從少變老嗎?你還能從盛變衰嗎?所以不要懷疑一定要有行有狀,你已習慣有行有狀,捉持現在的形態、形狀,仔細思惟,形狀都在變,哪個是你的形狀?所以,那才真正叫三毒水泡虛(ㄒㄩ xū)出沒,那種當然的虛出沒。
祖師說: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明白如是道理,所以要入我禪門。禪門是什麼?不二之門。什麼叫不二之門?照了一心,就是禪門;圓頓此心,就是禪門。為什麼用禪門了卻心?就是你在如是圓頓的門中,門中叫出入。你念念就在這門中念念出入,參學,叫禪門。了卻什麼心?了卻現在一切心,在一切法中出入之中你要明明白白體會心中的作用,叫了卻心。
你能在不二門中念念出入,就是念念參學。了卻就是明了發明種種心中的根本本來,了卻心,心可以現一切心。心現一切心,一切心中似乎有差別,但在一切心中的差別都是一心所出,假如不是一心所出的差別,你會知道差別嗎?你能知道差別嗎?不是一心的差別,你就不知道差別了。是黑就不知道白;是白就不知道黑,那是二心。一心之中的黑,他一定能夠知道一心之中的白;一心之中的白他也能知道一心之中的黑。但也不是白來知黑;也不是黑來知白,若真說黑白,他們是不自知,也不相知。誰在黑中能知白?誰在白中能知黑?能知的非黑非白。因為能知的非黑非白,你才能夠知道覺心之中那種覺心盎然。
就類似我常講的對待,在黑對待白,在大對待小,對待根本不知道對待,大不知小,小不知大,誰在大中能分別小?誰在小中能分別大?使你在這世界上大大小小,因為全然具知,所以你會覺得覺心盎然,所以你能夠分別、能對待大小的絕對是絕對待,不是哪個對待。絕對待要在哪裡見?絕對待要在對待上見。對待要在哪裡見?對待在絕對待上見。對待若是不在絕對待上參,你根本不懂得對待,誰知對待?
我講這話不是講一個空殼,講這些話的目的是什麼?禪門了卻心。是以禪門,那叫出入,不斷地出入,研習,體會,將來你自然在這些聲音里面,修行就是從這種聞、思、修開始,修行就從心中建立正確的音聲開始。過去佛門中告訴你,要懂得善以音聲作佛道。
音聲是什麼意思?音聲就是傳響,傳起你心中的回響。中國人寫音聲的音字寫得多好,立日,從音中可以起照的,起成心中的回響,能起大照的。如是以後,你才能夠頓入無生慈忍力。如何無生?過去講無生,你會懷疑怎麼無生。將來你明白時就會知道,覺心能現一切心。覺心能現一切心時,一切心是不是覺心?雖然我方便說覺心能現一切心,仔細聽,雖然方便說覺心能現一切心,有生嗎?一切心就是心,哪有生?生什麼心?那是豁達,根本無生,那是一如。覺心現一切心,有生的心嗎?誰生誰?生了就是二心。根本無生之中,方便好似現一個生相,那是相爾,只是一個相的相叫做生,你怎麼老是著相流轉呢?根本無生。因為無生,既然講到覺心,講到無生,他一定能夠現如是種種相中的相似好像有生,那是相而已。隨緣現相,所以現相叫做宛然、盎然,但是這些盎然之中都知道其實覺心現心,根本無生。一切心就是心,哪有生?於是乎就在這些無生之中,你當然能夠開始包容一切心。包容一切心就叫做慈忍力。
慈者,茲心,就是心,當然慈。一切分別之中,忍呢?像刃一樣。感受現前似乎就有分別,在好在壞就是生,生中就有分別,那是相而已。但是分別之中還是心,那是忍。但是慈忍力,是真的有忍嗎?當然不是,慈忍力是大度包容,那忍叫般若蜜,不是真有一個咬牙切齒我忍著你,頓入無生慈忍力。
「《楞嚴經》二義: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脩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
《楞嚴經》二義,二義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要告訴阿難,行者的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就是你想要捐捨聲聞,小乘的發心。修菩薩乘入佛知見,你要如何真正入佛知見,開啟大覺心性呢?第一個就要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先要知道果地覺,就像無生,你都要知道果地覺,覺可以現一切心,你還要找到一切心後再說找什麼心嗎?你還要在現在的種種形量之中還要立一切感受心中再說種種回頭,再說種種尋覓嗎?那就不是祖師講的絕學無為閒道人,這句話聽起來很瀟灑,就是這句話,累死行者搞不好要苦行幾大阿僧祗劫。
為什麼叫做累死行者?因為這是畢竟修如是法的,但你要如何念念中剛開始的初心初學之中要體會絕學?體會無為?體會閒道人?要體會這些時,你閒得下來嗎?但是雖然閒不下來,他用心精進,用心勇猛,雖然還是在非常用心去修,但是修的方向角度遠不同世間,根本跟一般世間人發心是不同的。
雖然問你跟果地覺相同相異,覺心本來現小、現大都是覺,現要出離、現不出離都是覺,但是你要在出離上講要有個出離嗎?連出離上講的出離,你都要知道跟果地覺不相應。如何真正出離呢?真正參佛之見地呢?要知道出離、不出離都是覺,你念念之間在你心態變化里面,或許有的時候不出一念,有的時候會出一念,出一念、不出一念,隨起一念起,你念念之間不除妄想,明白他如是覺,念念歸家。
自心所起的一切聲音,自心所起的一切妄作,都也迷惑不了你,妄作迷惑不了你,你自然想起心中那是要多少艱忍,多少發心,多少心中你要培福,你要拜懺,才能夠堅定得下來的,才能夠理得清楚的。你只有在這樣的堅忍心中,明心才是真的明心現前,不是刻意捏心以後,以為你在觀什麼、參什麼。最後觀久了以後,因為你常常在感受之中觀,後面有一個心在觀,觀久了以後,好像這後面有了力量,好像有明心現前了。你這明心還動到世間分別的心,是因為有一個塵相你在觀,仿佛後面有一個能觀的心。你是抓著所觀之中說的能觀,能觀也是因為所觀所起,還是妄能。
有的外道就是這樣子。突然修道,道家到此叫做如何跳開滾滾紅塵,你知不知道光一個滾滾紅塵貽誤了多少大道?以為跳開了,他是分別還是外道?「覺得跳開的是誰?」還有跳開不跳開的嗎?「覺得跳開的是誰?」連覺得跳開的那跳開你都不會隨他流轉,都知道白白,明心現前,才真正最初懂得什麼叫做跳開滾滾紅塵。心性是如此的,是真正這樣子能夠體會,能夠證得,因為你本來就具足,所以第一義要跟果地覺相不相異。假如你拿生滅心為本脩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這是第一義。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你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你要棄捐諸有為相,要捐捨諸有為相,但要怎麼捐捨呢?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這就是《楞嚴經》告訴你,應當審詳煩惱根本,發業潤生誰作誰受?你明白這些話的意思就是告訴你什麼?你要回頭去認,其實那所有的一切現象流布其實都是大覺法爾,所以能現見分、相分就是覺心如是,誰作誰受?你以為後面所現的他作他受嗎?他根本不覺,哪有受?現出種種差別,能起成種種覺,種種受,都是覺賦予你的覺,因為覺賦予種種差別,有覺故,所以在差別之中就有覺有受。
這麼多有覺有受不都一體的性德覺性嗎?從哪裡來的?假如不是你的覺心一體都流出的,你根本不覺,那是二心,你怎麼覺?既然是一心流出,現出有覺有受,不是還是覺心所現的覺受嗎?覺心可以現如是緣,覺心可以現差別,覺心也可以現差別之中有如是差別的緣,覺心也可以現如是差別之中有如是差別覺受,怎麼樣講都是覺心現的,若是沒有覺心,根本差別不知覺受。你能有覺受嗎?所以,叫你去體會誰覺誰受?就是現在今天要開始再重頭講隨照立塵,相分安布。
前面已然照見,就是在照之中已然立見,就叫照見。因為前面已經告訴你因明起照,見分俄興。因明,你感覺到有個照,照就是開始向外攝取。前已照見,逐增見照,馬上就在照見之中,你馬上好像就有移位了,就變成見中的照。明明剛開始是你能照一切見,可是照見就是看到感覺了,照一切見最初,當見現前時,就變成見一切照。見一切照就是感情種種現相宛然伸延,就是相。
相,一個木頭的木,一個眼目的目。木一定能夠建立相,能夠樹立。然後還要現見,沒有法樹立,不能成相。沒有眼目現見,不能說相。當二法和合,相法生耶,絕對如此吧?所以他是相在開始的時候,不要只是以為說就是後面我們現在執著的,就是後面已然呈現的種種形質那相,錯了。最初的相還是什麼?還是有對相。有對相是什麼?還不是只是認你後面的形態形質,儼然的一個目標。最初的相還是見中能相一切相的相。
譬如說常常你們女眾最知道,有對相了嗎?沒有對相,去相親。相親,是要去找對相,還沒有對相。相親時看到對相,才是相。你要先相,才有對相。所以前面的相不是後面的種種形態現前。前面的相是能夠相一切相的相,因為有相一切相的相,所以就開始有了對相,對相就在眼前。假如你沒有能相的心,也找不到對相。你有對相嗎?沒有。沒有,還你去相親吧?相親的意思是什麼?相親你還沒有人,相親的目的就是找個對相。沒有相,有後面的相嗎?
成有對相。有對相,從相到對相,就是有對相。相去立種種對相,就是有對相。於是乎,相中起成的對相,對相就常常如是相。如是相中要念念立如是相,擾動為塵!塵就是擾動相,就是相。心態就是這樣子,你剛開始因為覺心能照,所以似乎有個見。見現前的時候,就開始心裡面有個目標尋伺,就是相。尋伺的時候還沒有到最後,但是尋伺現前處最後就現前,對相就在等你捕捉。
就像照相機,照相照相,他還沒相,照相。他拿個照相機的時候,還不見得是定相。不是說有個定相叫照相,但是沒有能照相的照相,你到哪裡去捕捉定相?心性就是如此。講到這幹什麼?跟你剖析這幹什麼?不是剖析這只是增加你們的文字量跟思惟的,講這是告訴你,你看到你的心就是這樣子嗎?一天到晚感受到這麼多心,其實就是這樣的。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時告訴你無始無明,常常就講:「師父,我的心就是這樣的,到處去流轉,到處去捕捉,怎麼可能回頭呢?因為眼前看的都是捕捉,都是流轉,你叫我現在參到覺心,我絕對不可能啊!」假如是外道跟你說,真的還有個覺心可證,有個相的種種業力可捨,你當然不可能。你現在就在相中,一天到晚都是以相在立相,以相在捕捉相,你到哪裡找得到覺心?但是跟你講了覺心的作用以後,將來就當下就路還家,那不是覺嗎?這就是大乘宗門裡面,尤其是漢傳大乘宗門裡面講的就路還家就在這裡。你要明白道理,就路還家。你要明白道理,就路還家。能夠捕捉相,能夠立相,就是覺,覺到最後現相就是如此,我何必還要離開如此去找覺?你要相信他就是覺的作用,明白如是他就是覺的作用,你從因地心中,就在一切法中,以見性為你的目標,念念之間去明白如是性,將來你一定能證得明心見性。
你解釋如是性,叫相分擾動。從此擾動,似乎就有擾動的相。連擾動都是覺。你要離開擾動嗎?你要離開擾動,一定覺得沒有辦法。現在有很多人,一直覺得老是沒有辦法。一般凡夫認為沒有辦法,還不是凡夫的過咎,是講經的人的過咎,是弘揚佛法的人的過咎。我們不都是在過去同樣的凡夫業力裡嗎?我剛出家的時候,就在這凡夫業剛強的執著,只是過去生中出過家了,雖然知道剛強,知道說我怎麼才能從剛強中走出來?什麼是覺?要參到哪一生哪一劫?會有這種聲音。可是潛在裡面就有一個作用,那就是默默然然的就是要告訴自己出家,縱然這聲音這麼大,自己的聲音每天浮起來,每天來困惑自己,但是你怎麼困惑,我怎麼拔濟,才能夠延續出家。但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子,就每天都活在这些感受中,那么强烈啊!感受之中你要如何放掉感受,去修行於覺!你要駕使感受,每天要這樣讓心靜下來,最後就告訴自己:「我今天靜不下來。」最後弄得火氣也上來了,牙齦也腫,眼睛也突了,憋也憋不住。後來才知道,要自己去撞去碰才知道,念念就在覺心上認,就是《法華經》講的,還好我當時出家誦的就是《法華經》,開、示、悟、入佛之知見。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是什麼意思?就是要你現在因地的發心與果地覺相不相應?你是不是拿果地覺去體會因地發心?所以,你就會好樂念念去體會什麼是果地覺?因為發心已然知道目的時,你念念去參、念念去體會果地覺時,覺心,不要小看他,再去體會果地覺時,果地覺當下你在體會時,他就會反饋於你,他就會啟蒙於你,他就會照亮於你。過去你怎麼說果地覺,為什麼不能夠照亮?你根本沒有發向他去認的心。
將來要怎麼修呢?後來才真知道,就在現在「我覺得什麼任何剛強的念頭現前」,不就當下體會他就是覺的時候,魔事最大的時候,也就是你要明白他就是佛性的時候,不是嗎?你要這樣子磨,剛開始這樣咬著牙參:「他是覺,他是覺……」所以要提起聲音,這些東西都是自在的,但是還是要逼迫自己:「他是覺,他是覺……」將來慢慢慢慢這個聲音熟悉了,因為你要相信,自己一直不斷地呼喚自己,告訴自己:「他是覺,他是覺……」這個聲音,他會在你心中慢慢長養起來的。突然有一天再看到過去剛強的感受之時,你再也不必提醒自己他是覺,好像跟他有點距離了。當跟他有點距離的時候,你已經明白「覺得他的是誰?」覺得他的,也不是離開他說的覺,但是在感覺之中,你也已經不是感覺了。明明都還是他,怎麼好像真的能夠分開呢?叫做最初跟你切割開來。也就是《楞嚴經》講的——脫黏!這都是你將來能證的。
師父講了那麼多你將來能證的,不是拿講那些虛幻的東西。你再不去修行,再執著現前的世間知見,就不是辜負老衲而已,只有自己辜負自己,這一生真的是辜負自己!
明白塵相其實都是覺,然後再看下面一步一步的告訴你的覺心,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既然有見有相,就像如鏡現像,頓起根身。我解釋鏡性本像,鏡性本來就能像一切像,像需要怎麼解釋呢?能影能情。能作影,光影的影;能情,感情的情。因為他能夠起成情境。鏡子一定能夠現種種影像影色,鏡子一定能夠起成情境。沒有起成情境,叫什麼鏡子?照山之時,鏡中的山也有山中的情境,要沒有山中的情境,怎麼認得他是山?所以他能影能情,就是鏡!
鏡性本來就是像,沒有像,他不能影不能情,怎麼叫鏡?所以說像鏡根本就是一真,根本就是真性而已,就是真的鏡性而已。先告訴你在鏡在像,提醒你一句:「你還要回頭,知道他就是一真。」雖然他能夠一步一步安布流演到塵,但要知道他就是一真,所以像鏡一真。
但一真顯。事實上他就是一真顯。鏡性顯出之時,仿佛好像有一個鏡,有一個像,只是一真顯。不礙鏡像似分,就不礙鏡像似分。要忘記一真,鏡像就似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先要達本,先要知道本就是如此,就不礙鏡像似分。
法爾俱現。法爾俱現,就會現一個鏡子,現一個像。法爾俱現之時,似乎就感覺到有鏡有像。故覺頓起。那覺是什麼覺?那就是隨他所立種種頓起,所以有鏡覺,有像覺,故覺頓起。
迷而遮真。迷是什麼?幻化。本來寫妄,但妄字寫太多,就寫迷字,迷跟妄是一樣的意思,就是幻化,幻化之中迷而遮真。幻化現前時,你好像忘記那是一真,就好像分別,那就是二。好像就是二,迷而遮真。
分而根身。你遮真以後似乎就是二,分而根身。根身是什麼?在根,你似乎知道他就是鏡,就是覺體。在身呢?就是可以看到一切總俱身分,總俱肢分。肢分就是種種作用作持,所以就可以看到身相現前,一切法中就有他的身形,身相現前,也可以看到肢分漸明。明白這肢分是一真所現,一真所現的覺心一定能夠隨緣。隨緣之時,從一個緣起之中就能夠起成種種肢分。肢體的肢,肢分。但是在這肢分之中你似乎好像懂得他有一個根本,事實上這根本從哪裡來?就從一真中,隨緣中顯出肢分時,似乎就有根本,所以仿佛分成二了,似分。
你覺心不都是這樣嗎?在你現在的感覺里面,覺心到現在的感覺,哪怕你現在聽師父講經,你覺得聽不懂,你就墮在不懂的肢分裡面,不懂的感覺似乎好像在這感覺之中你也知道有個覺心能起如是覺,但這肢分的感覺似乎就知道有覺,事實上你知道有覺的覺是因為你肢分中所立,好像就有二、有根、有身。或者是在聽不懂中,你好像堅固這種聽不懂的覺,於是乎有根,聽不懂的根。然後就慢慢延伸,好像真的有種種聽不懂的種種肢分,一直在困惑,種種安布,不是嗎?你每個作用上面都是這樣子,隨像,頓起根身。
覺心就是這樣頓起的。覺心在感覺當前就是頓起,為什麼頓起?不就是一體覺心,當然頓起啊!從來不是二,當然頓起!不是有個覺心,後面有個感覺,慢慢慢慢讓他現前,整體作感覺,不是頓起嗎?整體作感覺,大家已經能夠體會出來了,整體作感覺。
什麼叫整體作感覺?鏡子照色之時,鏡子就是整體變色,當下頓起就是色。你不會說鏡子變色時,他慢慢告訴你:「我要變了啊,我要變了啊……」慢慢變。「你看,我現在已經有些氣氛了啊!」不會吧?對不對?要是你覺得鏡子會這樣告訴你的話,師父勸你去看一下病,哈哈,精神一定有問題。鏡子不會這樣告訴你的。覺心就是這樣的,啪!一下就現前了,是頓起的。
然後次則隨想。當你有根身之時,相分的最後就是根身現前,就是相。根身現前就是相,然後馬上就會發現次則隨想,想是什麼?從相說心。相心為想,從這相,次則就隨這個相,如是根身的相立種種心,起成種種以為的氛圍,以為的思惟,以為的籌度,以為的計量,想也。
阿彌陀佛!

「補充教材」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五蘊浮雲空去來。三毒水泡虛出沒。是以禪門了卻心。頓入無生慈忍力。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 第二義者,汝等必欲發菩提心,於菩薩乘生大勇猛,決定棄捐諸有為相,應當審詳煩惱根本,此無始來發業潤生誰作?誰受?阿難!汝修菩提,若不審觀煩惱根本,則不能知虛妄根塵;何處顛倒處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來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5-29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