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2|回复: 3

[佛法知识] 「自然和尚」《宗鏡錄序》第二講(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27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自下然和尚 宣講 ~
「講義」
真源湛寂。
照真徹假,達源歇妄,妙湛靈應,一體而寂!
覺海澄清。
入覺海宴,萬流河清!
絕名相之端。
淨觀覺明本末,出超名相之始。
無能所之迹。
等照明覺性境,不涉能所虛實。
最初不覺。
冃取為最,因裁而初,起自覺明,似背明覺。

「视频文字稿 ~ 南行法務組 騰字」
早上講到真源湛寂,現在從覺海澄清這句話開始講起。祖師開篇這兩句「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對不是只是敍眾生向聖之時讓你望塵莫及的高調,絕對不是只是造成行者心中覺得自己難以高攀的遺憾,那是教授行者念念之間就在如是這兩句話本來面目上面發心赤誠參學參心,所以前面還有「伏以」二個字。早上講伏以叫誠滿身心。
如何體會覺海?就是在現前整個念頭起處,都要知道就是根本大覺本來面目。光心中有如是的聲音之時,自然就能夠在每一個念頭當前,也不再是像一般凡夫一樣只是在過去念頭之中的種種情境一直不斷地向外去流轉,而且在種種差別念頭的種種情境情想當中,你居然能夠感受到他是一體的大覺海宴。
宴字,其實就是安饗(ㄒㄧㄤˇ xiǎng)耶。那個相,就是一個鄉,再加一個食物的食,安饗,那是一個覺體之中的根本滋潤,那是覺體之中當下滋潤之時,似乎好像發現他在滋潤相中有種種差別,但是每一個差別之所以能夠引進一切差別之中的種種琳瑯滿目,不都是你大覺的根本滋潤嗎?你要是不在覺體上念念之間肯於這樣子回光,當然根本就會被這些念頭的差別之中,在凡情當下,隨其不斷地打散在本來面目之中的根本清淨。在這樣強烈的種種差別勢力之中,只要一念知道他是覺海,什麼叫海?根本心性之中的那種心中根本海量的擔當,就是海。如大海之般無量的包容,就是海。
什麼叫大海般的包容?明明就是覺,根本是一個覺體的顯現,你已經在心裡面顯現的就是海量的包容。過去在感受現前時,是一個一個隨緣一直不斷飄鼓的,就像流出的種種像河濤般的不同的差別風光。要明白是覺體時,所有一切過去隨緣的種種長流,就變成了回光,能夠入海的本來的情境。本來在種種感受之中隨緣的情境奔騰,你只要知道其實他就是一體是覺,那種奔騰頓然瞬間就變成心中能夠包容的根本擔當。
明白是覺時,現在看到一切感覺,感覺就像隨緣的流出,種種萬流般的種種的勢力。在這麼強烈的萬流的勢力,天天體會於覺體時,雖然萬流的萬字跟流向在眼前,但你已經感受到他同歸覺海的本來心裡面的擔當,再看到萬流的假相又何妨?你心中自然而然成就的是根本不隨萬流種種差別分別之中的妄想。你根本不隨那種妄想,叫河清,萬流河清。這是跟誰講的話?這是跟行者,念念敢於在覺心上面去擔當講的話。
不是講到文字之中只是告訴你聖人的境界,任何文字是告訴你行為當下,在文字之中最初開始就要首參學的方向。如何覺海澄清?你明白是覺,能夠起成海量擔當的時候,自性之中自然就能澄渟,自然就能澄清。不但在你自性的作用之中如此,當下會知道法爾就是如是,就是覺海澄清。不肯去面對如是伏以,就不是澄。但要肯於去面對,自然就能夠在大覺心體之中初霑法味,都是無量功德。最初那一念發心都是你將來入深覺海的最初的力量跟最初的資糧。
你能夠念念發心,就能夠伏以二字。沒有伏以二字,就不是行者,就不是學人。不是行者,不是學人,就發起不了念念之間在如是覺照上面擔當的如是心中的智慧跟智光,就不叫菩提心。菩提心者,是誰發菩提心?菩提心者,覺人行者之心,叫菩提心者。不是學人,不是行者,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菩提心。肯如是面對之時,光這前面開卷的兩句話就已經是下手處,絕對不是在為你架空中樓閣,就是念念之間你心中赤誠的地方。但要肯如是這樣子至誠,這樣子開始重頭如是參究,你就能夠開啟過去一般凡夫,在一切感受現前處,一切念頭現前處,一般凡夫體會不了的根本自性伏藏。
將來要找到你的覺心,要在哪裡找?不就在現前的感覺嗎?過去的感受就是眾生流轉的地方,你要離開感受,也找不到覺體。但感受就是流轉的地方,行者要去面對如是感受,但他就不被過去一切感受一定流轉的業力所束縛。發心不同,在心性當前法中的作用也就不一樣,那發心就叫菩提心。
就在感受當前,要是明白是覺體時,感受一樣明明白白,是黑是白,是好是壞,一法不增,一法不減。過去你是怎麼知道,現在一樣知道,但是過去的知是隨一切知中所立的知,現在的知是覺體大明之中的種種知。大明的知,從知講到大明,就下面一個日,日者大明,就叫智。過去隨知立知,就叫做愚痴。痴,一個疒(ㄋㄜˋnè),裡面也是一個知,隨著知去起成種種好像追尋,就是病。病者,患也,病患,在中間不斷地串習。以串習為心,就是患。患怎麼寫?串心為患。你就一定能夠開啟伏藏。
講到伏藏,突然想到,這不是一般我們現在體會的伏藏,現在世間人所說的伏藏。世間人常常聽到伏藏,又要提起藏教,大伏藏師。早上也講過,藏教蓮花生大師、阿底峽尊者、宗喀巴祖師以後,藏傳佛教就漸漸沒落了。為什麼沒落呢?藏區所有的比丘、喇嘛變成爭取權勢。佛制沒有一個出家人可以干涉朝政,或者當政權勢,釋迦牟尼佛尚為王子,貴為王子,都沒有當下因為體會大道以後,乾脆就接了王位。在出四個城門之時,看到生老病死,他也知道是用一個國家君主的力量都難以救治一切眾生的疾苦。所以絕對沒有一個向道之人,或者是身穿袈裟之人,一個釋子,他還要領一切世間的權勢。再一個,釋迦牟尼佛講四姓平等,拔濟當時印度最封建世間不平等的制度,也沒有一個身穿袈裟釋子的人,卻在作妄作眾生的種種分別,一直不斷地去取老百姓的血汗。
在這上面,已然背離佛制,已經根本背離佛制。在這背離佛制的權勢底下,那種心中的貪婪之中,你說還有多少道心?絕對沒有的。在那種勢力里面,為了要讓自己有一些不法的行為,要讓一般的人以為是如法的,那時候就有大伏藏師。
什麼叫伏藏師?就如同現在的神棍,可以在夢境之中、在哪個山洞之中找到經典,找到經論,或者在夢境之中得到啟示。蓮花生大師都沒有留下什麼文獻經文,都是後面伏藏師的種種杜撰。後面的伏藏師,叫大伏藏師,都是為這些王位,為這些當權的人,作他的推手,作他的黑手而已,所以也造成蓮花生大師到現在一直被一般的佛教,或者一般的民眾一直誤會,背負了千古奇冤,以為蓮花生大師的一些教法之中有一些像印度一樣不堪的文字,印度那些邪教。這些人講的真的是蓮花生大師的嗎?蓮花生大師根本沒有留下任何文字,都是那些伏藏師弄出來的。那些伏藏師今天若是在漢地,不都神棍,就是騙人,完全都是為了逢迎王權,逢迎這些勢力之中。這種伏藏不是我講的伏藏,不是你心中真正用心之時,能深入一切法中的伏藏。那個伏藏師真的是在藏教裡面敗壞藏教最深的推手,黑手。
現在也有很多外道,很多附佛外道,也講在夢境之中得到神明啟示,諸佛啟示,所以他能口誦經典這些,你會相信那是經文嗎?若是心裡面真正有正知正見的,不會認為他是經文。為什麼一直把後面後期這些藏教的行為、這些經典真正當成至寶?那都是敗壞藏教。所以阿底峽尊者跟宗喀巴祖師為了整頓僧團,整頓僧團是整頓什麼僧團?就是蓮花生大師留下來的遺教。因為蓮花生大師是從那爛陀取的,根本僧格僧人,他建立了藏傳佛教,但是阿底峽尊者跟宗喀巴祖師為什麼不能真正整頓得完?就是當時有種種王權跟權力,以及那些權既得利益者的種種阻撓。既得利益者是誰?既得利益者居然叫做喇嘛,居然叫做比丘,居然叫做沙門!所以我說藏教,自己再不改革,自己敗壞了藏區佛教自己的清淨。
後面那一套完全都是什麼?就是很多的文字都是騙人。假如藏教真正有人在心性上面能夠入聖道理,入深密義,就可以看得出來有一些經論上面,就像印度邪淫的那些,像房中術啊,變成藏教經典的文字,冒名是蓮花生大師或者宗喀巴祖師的菩提道次第廣論,冒他們的名字。要是真正懂得心性,就知道這些文字不合你心法。
就好像在鏡色之前,要是明白鏡體時,鏡色當下就是鏡體。明白鏡色當下就是鏡體之時,就不隨鏡色種種染造,根本不會在上面妄作。一個明白鏡體的人,還會說「我要故意在鏡色種種染造之中去證明我有沒有證得鏡體」嗎?光這一句話就知道,這種話的語言就是垢病,根本不須要說:「在鏡色之前,再去隨他染造,看我有沒有證得鏡體。」光這種話就知道在心裡面於鏡於色還是一分為二。
明白鏡色是鏡體時,就算他現黑現白,根本不隨他渲染,是明白。何必還要在上面印證什麼?還有印證,就表示根本心中未悟。再加上這種未悟的種種行為,妄說是印證大法,就是敗壞佛教。敗壞什麼佛教?敗壞心中大覺心性。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過去在唐密之中,講到心中的作用,大覺心性可以入世之時,能夠知道入世當下的陰陽二相,陰陽的種種二德的交攝,他是讓你明白大覺入世的種種現相,所以能夠立,唐密有大聖毘那夜迦雙身相,但是雙身相要符合相法,就是你心性之中能夠入世之時一定有個相,什麼相?那是象頭人身。
什麼叫象頭?象頭就表示一切萬法最初開始之時的形狀。中國字講的象,就是氣象的象,最初象法就是象,是象頭。但是這象頭人身,能夠感受到一切形相現前處,一切作用現前處,一定是剛開始能現之時,一定是流潤的當下。這一念心,一定就是宗門老祖宗講的負陰抱陽,他就是負陰抱陽。你明白如是負陰抱陽,不是流浪在世間的造作。明白負陰抱陽的人,就像我剛剛講的鏡體跟鏡色之時,明白如是陰陽的人,根本不墮鏡色之中陰沉的染造,所以他叫大聖的毗那夜迦。要明白如是相的人,自然就不會對你現在念頭之中,那種陰陽和合,那種世間妄執之中,還在隨起染造流浪。
就像看到鏡色,鏡色屬陰,鏡照屬陽,你看到鏡色之時不就是包含了鏡照嗎?鏡照是什麼相?鏡照本來無相,但隨鏡色之中方便說鏡照之時,鏡照就是能入一切萬相之象,就象頭人身。萬相之象現出來在哪裡看?就在一切鏡色的種種隨緣的蔭覆上面,你體會到如是相,一定是負陰抱陽,所以連我們的老祖先伏羲和女媧看到也是在一起交會。這一念心一母所生,就是一個覺體所生,陰陽相交,但是明白這一念心時,中國人畫伏羲和女媧,我們的祖先像,一個持矩,一個持規,明白這念心才能入世間一切規矩。當你明白這念心,就沒有任何還有世間負面的種種心中的婬亂。
你要明白這個相,這個相還是正相,是唐密就有的相,但是從來沒有一個現出佛像還要懷抱女人的,那叫褻相。經典之中都沒有如是文字,如何變出如是相來?那些相是從哪裡來的?就是那些藏密最後,只要假藉種種相,讓一切眾生誤以為他們可以如是行為的種種害人的陷阱。現在藏地有很多佛像,立的就是那種隨行好種種佛像,還抱著女人。
佛像現前就是陰陽根本作用,不必再抱女人啊!大覺現前就是陰陽,隨著陰陽相抱雙身就是陰相跟陽相,不可錯亂。佛像本來就是陰陽具足的,又何必還要再抱陰相?連像法都不懂,像法都失,何況還能明白什麼叫性?自性的性。這是現代佛教裡面,其實已經變成所有現在佛教裡面,整個世間佛教最大的負擔,他們在依然執迷不悟,甚至於還有很多藏教高僧,還在承認「是有如是大法,男女和合如是大法,但不是一般人能修的。」光這句話害死天下貢高的那些我慢之眾。「大法啊,我們都是大法,我們都是可以一起搞的。」你沒有那個聲音,就不會害死這麼多人,就不會激發這麼多人!所以也變成了現代佛教最大的負擔,因為現在多少人,尤其是西方人最初接觸佛教時,都認為佛教是可以允許這個。
佛教沒有允許什麼,佛教是明白見性而已。真明白見性的人,也就是今天早上儒家講的,在明明德。明白如是明明德的人,根本沒有如是世間希求,何況還有那種不必要的種種染造的欲望?真正是個行者,但有一點染造的欲望,都會知道現在覺照在哪裡?「你覺得有欲望的是誰?」那念心都提不起來,將來在一切感受之前還能夠找到什麼就路還家?所以我才說那是現在整個佛教最大的負擔,造成大家對佛教種種錯誤的見解,甚至以為那是大法,那是藏教藏傳可以。佛制之中沒有哪一個傳可不可以,但要是佛制,但要是娑婆眾生,一切不可以。佛制,出家人不可以稱王,不可以享受權勢,就一切的不可以。佛制,出家人就四性平等,就一切要四性平等,有哪個人可以不可以?

這是多說的,突然講到伏藏,就想到這事情。但你要真正發心時,真的能入伏藏,就是蓮花生大士所說的:「將來他的弟子裡面如何能闡明蓮花大士的遺教?就能入如是伏藏的種種發心人。」就是告訴你如何發心。不是蓮花大士告訴你說,就是從此以後就有很多伏藏師,那叫神棍。還大伏藏師?都是神棍而已。
不然看元朝的正史,記載八思巴,八思巴現在打百度或者是任何的這些都說他是聖者,因為現在都是編撰的。仔細看看元史上八思巴帶那群喇嘛到中原來,是幹什麼?燒殺淫掠。所以自元朝以後,大多惡人都會用喇嘛來表。甚至於有一個喇嘛,一個很有名的喇嘛,壞到什麼程度?壞到他到民宅家中,把丈夫趕出來,當著他的面奸淫他的妻女。元史記載!正史中記載!
聖者,下面帶的是這種人嗎?你說是高僧,下面帶的是這種徒弟嗎?出家人還有一個正知正見,就是:「我是出家人,旁邊若是有任何行為不規矩,我會厭惡,我會喝斥。」怎麼會有一群出家人就像土匪一樣呢?這就是所有寫到喇嘛的歷史之中都可以看到,尤其是喇嘛看到種種過去,就像秦朝皇帝冊封,為什麼要冊封?就是撫平番邦,把他們當成番僧。這裡面有太多的不是,不過這不是今天要講的。
今天要講的就是,今天你若是真正發心,就是像剛剛蓮花生大士講的,你能入伏藏。但是那個伏藏,絕對不是現在人以為的那種怪力亂神,那是心性之中真正能夠深入的本來作用。我的解釋:入覺海宴,萬流河清!明白如是大覺海宴之時,在一切感受現前處,都是你體會大覺根本性德的擔當時。性德的擔當若是能體會一點時,所有感受的奔騰自然而息,那都是匯入覺海的作用。過去看錯之時,明明是覺海,因為沒有覺,哪有感覺?其實感覺現前處就是覺海,可是那一念錯認之後,你的覺海的現前處都變成了一個一個向外奔騰的勢力。將來你只要在這麼強烈的奔騰的勢力里面,明白是覺海之時,就如同覺海之中宴請安饗他們一樣,他們自然能夠回流,安住在你根本心中的本來清淨裡面。意思就是一切感覺你都清楚,是好是壞、是黑是白一樣清楚,但再也不是向外的奔騰,是內心之中覺體根本伏藏的擔當,那是根本伏藏的心中清淨。

前面這兩句話,就已經告訴你,行者當下要赤誠的地方。當明白如是這兩句時,下面告訴你絕名相之端。前面若是明白道理如是參,現在就在如是參中,你念念之間就向如是印證,向上如是去印證。為什麼講絕名相之端?我在解釋裡面講:淨觀覺明本末,出超名相之始。於是就在前面兩句話裡,淨觀如是覺始,覺明的本末。
什麼是本?就是覺心能夠隨緣當下的本來面目的時候。什麼是末?因為他能隨緣,就能夠起成擔當,起成呵護,起成包容的所有一切緣起的差別,不就是末嗎?沒有這些差別,到哪裡去認本?但一定要記住,沒有根本的本體,你哪裡能起成如是現在隨緣的擔當,隨緣的差別?
這種思惟,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法為一切行者念念披剝心性之中漢教的精華。古德在種種書籍的開示之中念念提攜行者,念念去向自心去認的最初的接引,所以就在參本末。
參本末,聽起來是參本末,行者怎麼參本末?就是你敢擔當感覺,就是末。當你敢擔當感覺,告訴自己其實他就是覺,就是本末。將來熟悉時,就在覺的這個感時,還是他能照一切末。於是指末能知本,指本能達末,這叫參覺明本末。知道感覺,知道有覺;知道覺心,你能擔當感覺,這叫參覺明之本末。你會問我:「什麼時候能到這種地步?」心熟就是。
類似今天早上跟大家講的,你的心中「什麼時候能到這種地步?」你這一念不是很熟?就是這一念太熟了,你就永遠不肯放下這一念,所以在根本面目上永遠沒辦法擔當。祖師跟諸佛教誡,告訴行者繼續參學時,什麼叫做最初的修行?最初的參學?就是令生處轉熟,令熟處轉生。現在熟處轉生,過去生處轉熟。生處,是哪個生處?你根本不認覺體的生處。生就是陌生的生。
能夠如是參覺明本末,一定能夠出超。出超就是絕名相之端的絕,他一定出超名相之始。為什麼?覺心在感覺之中,感覺就是種種名種種相,但是將來再看到感覺的種種名種種相時,你已經知道是覺了,這覺中雖然能夠明白一切覺一切相,但是哪個名相嗎?你最初就能夠體會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還是嗎?過去你在心裡之中,過去的攀緣當前,看到一切相,看到山是山,看到水是水,那是根本心性之中隨著過去緣起凡情的黏著。將來你在覺心之中不斷地回光時,能覺心性的大明,所覺都是名相,突然看到山時,你不知道山的名字嗎?知道。但心中能知道山的還是山嗎?感覺到好像已經有距離了,那叫離心現前。
任何感覺都能覺得離心現前,你自心所起的感覺都能夠起成離心現前。這個不是講玄喔,你要真正是出家人,在這邊參禪,最初一定要有離心現前。離心現前,當然古德古人所講的兩個字可能我們還不及,因為我們最初體會的離心還不能夠真正是古人講的兩個字,古人就是老莊所說的:淡默。淡默,知道嗎?清淡的淡,默然的默,淡默二字。你可以知道一切感覺,但你已經不是過去那種籠統的黏縛,那時候已經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心中的清淨。見山不是山,不是說你不知道山,只是說你再也不墮在山中過去的種種思量束縛。
當然後面還有一句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句似乎跟頭一句一樣,但是心性絕然不同。將來明白其實覺心就是感覺,感覺就是覺心。過去不熟時,會發現覺心好像真正出離感覺的作用,那也是什麼?因為過去心中在染造中太強了,回頭之時好像仿佛還有分別,所以在感覺之中仿佛知道有個覺心之時,覺心跟感覺好像是兩種差別,可他畢竟是心,將來越來越熟之時,覺心當下就是感覺,感覺當下就是心,那時候說「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站在覺心中說種種明,在覺心中說種種相。跟過去在一切名相之中,只能被一切名相束縛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迥然不同。
就像你明白鏡體時,鏡色照黑時,那是什麼?黑色。照白時,直接就指白色。你指白色黑色,行者不是已經隨鏡色流轉了嗎?不是,才明白黑色白色都是鏡體。既然是鏡體,幹嘛說黑色白色?鏡體上面不能夠立種種名,還叫什麼鏡子?不能照色,不能立名,那就不能照,就不叫鏡子。
要明白前面那兩句,後面開始就要淨觀覺明本末,你一定能夠體會出超名相之始。覺心根本絕一切名相,所以這覺就再也不會解釋成沒有名相。絕名相之端,沒有名相,叫斷滅。沒有名相,那你現在看到什麼?那開悟了以後全部叫做死寂。
開悟以後才叫大明,大明處是黑是白,不知道嗎?當然是黑是白才知道,但是你是住在名相的種種束縛說名相嗎?當然不是。過去你看到名相是名相,現在你看到名相是覺體。雖然說名相,你不落名相,就叫絕名相之端。
這可能聽起來比較困難,鏡色跟鏡子的道理在過去似乎如是,覺心其實跟覺就如同鏡子一般,所以有的時候你拿鏡子作比喻時,根本明白覺心當下的作用,你本自具足的種種作用性德,那也叫什麼?也叫慢慢去體會大圓鏡智。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從這裡開始,然後呢?無能所之迹。但要真正在這上面去體會之時,念念之間赤誠,去念念體會之時,念念就反觀,念念就提起如是聲音,剛剛叫做淨觀覺明本末,現在叫做等照明覺性境。前面是淨觀,現在是等照。剛剛是覺明,現在是明覺。覺明是覺心之中畢竟大明,現在是大明之中的種種覺,其實就是一體的覺明。但是一體的覺明之中,何妨立種種明白的覺?這種文字的種種差別,匯差,漸次,只是讓你更加明白心性之中一體具足的作用。因為心性的作用絕對不是一法一相,假如是一法一相就叫做斷滅。
他為什麼起成種種法種種相?因為心性就是一體才能起成種種法種種相。假如不是一體,起這個相跟那個相不是一體,相不自知,也不知他,你如何知道什麼法什麼相?之所以能夠知一切法一切相,就是告訴你他就是一體。一體之中所現的一切法一切相,在另外一個面目上告訴你,根本超越一切法一切相,因為你能拿哪個相哪個法說來量他?那是心性之中慢慢心體上的豁達。
如同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叫什麼?遍吉,才叫大行普賢。能夠起成大行的,就是能夠起成遍吉。遍吉就是一切法中成就相,一切法中利益相,叫遍吉。能夠一切法中成就的,你就不能拿哪一個相、哪一個法來量他,所以他才叫普賢,永遠的坐騎就是大白象王。
大白象王是什麼?一樣是入一切法數之中萬相的象王,因為王是領域相。但他絕對是白象,不是黑象。黑是染造義。這一念心中永遠坐的就是大白象王,你永遠坐在如是能夠擔當一切象中智慧的種種統御之上,那叫普賢。這不是真正找個大白象王騎,你心中就有如是性格,如是相貌,如是相。你明白,心中就能起成如是相。
當你明白之時,念念之間等照明覺的性境。性這個字,就是中國字,中國老祖先真有智慧,生在中國,這一生中如果不學佛,真是可惜!將來生中就算學佛,但是不是有這種境跡,這種福報,不知道。中國老祖先寫性,就是心生為性。但是中國老祖宗的這種智慧,告訴你能心生的,能生一切心的,就不能拿哪種心來量他。能生一切心,你怎麼能拿哪個心來量他呢?所以當下性空。但是性空能生一切心,所以一定妙有。沒有妙有,怎麼叫做性空呢?因為能夠妙有,叫遍吉。因為能夠遍吉,所以一定知道他不屬於哪一法,性空。
這是漢傳佛教最深的邏輯。你的覺心就是如此,不然你怎麼那麼多感覺?你的覺心中在種種感覺裡面叫多采多姿,那你的覺心是哪一種感覺?你一定知道他非哪一種感覺,非種種感覺,非種種相。這種非種種感覺、非種種相的非,何嘗不是一切感覺?他就是能起一切感覺處你才能夠立非,不然非什麼?心性這樣明白道理叫圓融。
你說:「師父,我明白這些道理有什麼作用?」你真的是發行者的心,明白這些道理之時,現前一切的居家,所面對的一切情境現前,一切觸境,身心的種種因緣現前處,當下就應該知道你的心在哪裡。當明白當下就知道你的心在哪裡時,不但長養的是你念念將來發菩提心回光的智慧,還能起成當下能擔當現前境界的智慧。為什麼?因為這一念心中一定是在種種感覺能擔當處修,但是能擔當處絕對不是沉悶,能擔當處就是出離處,所以出離跟擔當一時同修。
你明白鏡體時就不會是鏡色,那叫出離。你明白是鏡體時,不會是鏡色,才能夠遍照一切色,何妨鏡相發揮?何妨種種鏡色發揮?那就是擔當。那個時候變成什麼?變成你居家菩薩,在家菩薩,都能夠種下將來無上功德。這才是關鍵點吶,關鍵是你平常熏不熏這聲音?你要不熏這聲音,不是說熏了這聲音家裡面什麼東西都不做了,都不要了。不可能嘛,我們還人吶。就算我現在出家三十年,還在紅塵啊!雖然現的這個相,但我還是每天面對的都是人吶,都是一些人情喜怒的境界。
為什麼要現這個相?因為我們根器劣,我一定要現相,才能夠鞭策自己,砥礪自己:「我出家了,我出家了,我怎麼能跟過去一樣呢?面對任何感受的時候,怎麼能跟過去一樣呢?」但你們不現相都能發心,你們根器勝。你們根器勝吶,在家都能提起正見。反過來說我薙頭現相,我根本劣叻。但假如說你發現在家也很難發心的話,你跟我是同樣業根人,還是老實薙頭吧!還是老老實實薙頭,心生鞭策自己。放眼望去,根器勝的幾乎沒有幾人吶,太難太難!沒有一翻寒徹骨,想要真正脫胎換骨,哪有可能?就為了能夠打破過去紅塵之中執著的習性,所以今天薙頭染衣。薙頭染衣不是究竟,薙頭染衣發的是心中的赤誠,那種轉變的赤誠。
不然都在世間啊,我們都在世間,我薙頭染衣還在世間,但是不薙頭不染衣,就是不做這染衣相呢?搞不好世間很多東西,不要說啦,我今天出家三十年,搞不好一點道理都不懂。不懂,講到佛法呢?就告訴你:「多念阿彌陀佛啊!阿彌陀佛就可憐你,來接你。」念到最後,自己都懷疑,阿彌陀佛跟基督耶穌差不多。根本沒有用心嘛!要是真用心的人,用到覺照的人,念一個聖人的名字,心中就應該潛移默化,你會相信覺心的不可思議,以覺印覺的不可思議。稱念一句名號之時,就像稱念大山之時,你心中都能活起大山的意境哪!那一念心中的根本自性中的潛移默化,那叫真接引。
覺心一定有個相,叫能接引。要是不能接引,叫什麼覺?他是他,我是我,叫什麼覺?覺心就是互相能接引,只是墮在惡法之中我們不說接引相,但是過去你為什麼沉淪在惡?就是互相刺激現前的嗎?耳濡目染形成的嗎?惡法尚且如此,善法難道不是嗎?所以你真正念念之間赤誠念持佛名號之時,心性能夠看到你心中真正的念念的擔當,那種擔當是能夠體會聖人境界的種種智慧,那種智慧絕對沒有半點委屈。還在說:「我等待阿彌陀佛現前,大手牽著我的小手,然後快快樂樂的投往西方。」那就根本沒有用心嘛!
真的用心人,就像你心中有大山的人,心裡已經有大山的境界,根本沒有半點等待,半點委屈的依賴,那是你真正知道原來持名之中心中覺性的,真正發心赤誠,光一個持名當下覺性的成就,所以你才會真正赤誠懇切好樂持名,那是你以覺印覺,心中明白覺性之中必然的汰換,那是真叫做真知接引法的人,那是真正不虧負接引的人。但你還要聽到別人念佛二三十年,就告訴你:「你要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你。」你就要告訴他:「老菩薩,雖然念佛功不唐捐,但你現在的認知會障你千劫萬載,萬載千劫。表示你一定還是自閉心源,自己封鎖你心中的智慧。」
為什麼明明念佛自然而然就能夠從名入名,能夠起成潛移默化,你卻不能?一定因地心中發心不真,所以《彌陀經》中講,不可以少功德得生彼國。什麼是少功德?要如何積聚多功德?少跟多不是在哪個行為,或者種種數量中去比量的。少跟多是告訴你,只要障閉心源,就是少功德:只要開發心中的面目,就是多功德。因為心中的面目是一切法中的根本之源,當然叫多功德,就是根本的功德,所以那一念根本的功德豈會障閉心源?那叫無量光,那叫無量壽。
你只要肯於如是去參,一定心中能夠起成作用。肯於念念這樣子回光,一定心中慢慢從生轉熟,你一定能夠用得到他。用得到他是什麼意思?用得到他就是你跟人與法不二,慢慢融合。人與法不二是什麼意思?人與法不二就是你知見就變了。知見就變了,你現在感覺就變了。感覺就變,世間就變。世間就變,招感就變。招感就變,你所有眼睛見色、耳朵聞聲全然都變。
就像類似我昨天講的世間福德,光只是世間的福德,大山大水都隨著他變。山光水色,一切風水都跟著他變。無情之物,器界都隨著他變,何況你那些招感的世界,以為真的有實?這才是佛門之中,不但是佛門的教授,而且這是中國老祖先,老莊思想中的教授。儒家雖然沒講得很全面,但已知道用性。道家已知道明白如是性時,就根本超越一切塵中的種種垢染,那是清淨。佛家講到菩提道中,你超越垢染處,就是能夠大照,能夠倒駕慈航時。
為什麼講倒駕慈航?倒駕慈航不是有二法,是因為根本知道一如。過去的鏡色,你隨其流轉。將來明白鏡色其實都是根本鏡性時,你已經超越了鏡色。但真正明白鏡性時,你會發現鏡性根本不染,超越一切色中的名字,不能拿種種色的名字去量他。當你明白鏡性超越一切色中的名字時,才能起成一切色中的名字,那叫倒駕慈航,就是一如。
覺心非種種相,但是不要忘記了覺心能現種種相。過去因為流轉故,先告訴你非;將來你明白非時,自然就能夠擔當一切相。因為覺得相處就是心,不然在哪裡找心?那叫一如,那叫菩提心,那叫倒駕慈航。在那時候,能覺得相處是一切心時,你就再也不是相中過去流轉的勢力。
如何能夠分辨一個人到底是明白覺心,還是受過去凡情的流轉?就看他現在的行為,在相中,是不是完全還在隨過去凡情的造作?但有任何造作的聲音,就是墮在相中束縛的人,就不要跟我說什麼這樣子叫大自在。這樣也叫自在?這你自己現在在哪裡都不知道,還自在呢?那叫瞎扯。
明白如是時,我叫做等照明覺性境,不涉能所虛實。他一定能夠無能所之跡。為什麼無能所虛實?因為覺性能能覺就一定是所覺,在哪裡看到能覺?所覺現前處就是能覺。你在所覺現前處就知道是能覺,一定不住所覺吧?能覺不就是所覺現前處你才有能嗎?所以你在能中看到所,也不住能覺。能所不住,才能夠現盡一切能所。
能所是在哪裡立名的能所?能所是在一心上立名的能所。能見之心,一定有所見之境。沒有所見,哪有能見?能見不可尋,所見當然就是了。當你明白所見之時,當下就是能見之時,一定不會執著。單只是執著所見,就會住在能見。住在能見是什麼意思?整個所見就是能見。整個所見就是能見,他就當然坦蕩照所了,也就根本沒有能可住,因為現前就是所,根本就不會墮在種種能所的虛實中。
什麼虛?客他為虛。客,就是客人的客。客他為虛。完全以客他,就是虛。什麼是實?主事則實。你還真以為有一個能主事的?主在哪裡稱主?主一定緣客才有主。根本沒有客人,說什麼主人?一輩子看不到第二個人,你說你是主人?有客,才能稱主。因為稱主故,他一定見客,一定待客。他不會住在這種虛實之中吧?不會吧?所以他也不會妄墮於能,也不會妄止於所。覺心要明白不就是於此嗎?
我說:「你要明白。」這句話有時候有語病,或許就是這種語病大家不知道怎麼下手。覺心不是你要明白就是如此,覺心是「你就是要這樣明白」,這樣的角度才下手。覺心就是你要習慣念念之間就是尋如是聲音,念念迴光,念念明白。就讓這些聲音,這些不斷的各種角度的音聲,自我心中的辯論,在你心中要不斷地提得起來。就像一個發明家一樣,不斷心中要常常有如是聲音。假如你一天之中要是很少有這種聲音,就要心警惕啊!應該是額上都要冒冷汗啊!因為你的業力就是根本凡夫。
你要是常常有這聲音,就像我們出家人一樣,每天都在這邊辨析,你做到哪裡,走到哪裡,心裡面浮起來的就是這種辨析。等到心熟以後,你再去可能就不必覺得那種勢力。等你心熟以後,再去任何地方,當下感覺到你就是在看心境在何處。指的是外境,其實你解讀的是心性,不是嗎?
 楼主| 发表于 2019-8-27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說佛門最初回頭是如此,儒家講的也是如是啊!儒家講的學人、仁者的擔當,是可以在一心之中看到擔當種種差別,入一切世間境界的,那叫仁者。仁者能夠立二,能擔當一切二,就是仁。眾生就是打在一切差別之中,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做二,已被二所二,所以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二,就是凡。凡字,中國字寫得多好,几乎多一點,几乎的幾多一點就是凡。你沒事就在那邊多一點多一點,念念心中就在住著,就是凡。
明白如是,就是最初你當下去參,念念去習慣的聲音,所以告訴你們假如有一天沒有這種聲音,應該要警惕,要自己覺得俗不可耐,你就注定是凡夫。實在起不了這聲音,就多安排功課吧,多念佛,多念經。在你心性發明還不真的時候,這個我沒有任何別的意思,只是漸次教授時,一般人發明心性還不真的時候,盡量少持咒,多持名或念經。
因為本來咒字,叫做運心成力,就叫做咒。咒有善咒,有惡咒。有得人像烏鴉嘴,一天到晚罵人,罵罵罵,罵到最後就很準,說你要摔跤,還真摔跤。但是他很準,是要跟有因緣。跟他沒有因緣,也不見得他準。未必他罵的,當然跟他就有那業力因緣,叫惡咒成就。所以,咒本來就有一種潛在在你心中醞釀的,就是有力中的力量,力持的現相,所以咒一定有力持相。
咒的感受之中,每一個持咒當前,當你心氣之中就有一種攮臂瞋目的種種力量力士之狀。當眾生還不明白發心,名目不清時,這種力量有時候你會沉迷,這種力量在你心中積集太久,你就起成幻境,造成種種幻覺。
釋迦牟尼佛知道末法眾生以持名為主,什麼叫持名?持名就是末法蒼生於向聖道已早失名目,已經沒有聖人的名目,所以叫你持名。過去為什麼正法之期,所有的人隨便聽聞諸佛說法,或者隨便修哪種法門,個個都能成道?因為名目念念清楚,你給他講什麼,他都知道名目。看那個時候的孔子教授的學生,跟他講什麼,他馬上就能夠在仁心仁性中會。仁心仁性就是能擔當一切差別處會。擔當一切差別處就是不墮一切差別處會。但我們現在呢?講種種心性你都還墮在差別中分別差別,用差別去分別差別,那叫可憐,那真正是可憐。
告訴你要先立名,先好好的立名。名目若是清楚之時,但要持咒你就知道,這個咒力在你心性之中為你闡明的是什麼樣的力量跟作用;但要你誦經,誦經當前你就知道這些經文當中在你心中貫穿的是什麼樣的意志;你看山、看水、看一切紅塵之間,就知道到處安布的就是你過去的種種業力的感覺,業心,還是你將來從業心之中懂得回頭的種種業力之中的願力。
這都不是講玄,這是講真正心性就是如此,就如同今天早上講的畫家跟音樂家一樣。假如我們學佛的佛門子弟,還沒有辦法像畫家、音樂家一樣,看到任何文字,看到一切影像,都解讀不到眼前什麼心,叫什麼行人?叫什麼學者?所以這裡面根本分不清楚哪個是正法,哪個是邪法,你當下是什麼心都不知道,自己該發什麼心、該立什麼性都不知道,或者是他會為你起成什麼心,或者他會為你惑著什麼性你都不知道。不是因為世間講佛法的人不會,而是真正現在自己學習時發心不真的種種後果。不是諸佛祖師立種種教義、種種佛制的規矩沒有辦法利益眾生,而是你根本不是那個種子能夠荷擔如是的義嘛!

要是真的明白時,就是在這四句話之中念念去參,念念去體會。就從伏以開始,真源湛寂。覺海澄清。絕名相之端。無能所之迹。這四句你能用得上,念念回光,往下所有一切祖師講的道理自然浮起,自然在心中為你勾勒而成。什麼叫自然浮起?就是下面那一句,你自然就知道最初不覺。最初的最,中國人寫得多少好,叫冃(ㄇㄠˋmào)取為最。冃就是覆蓋義,冃取為最。
什麼叫冃取?覺心隨緣之時,你卻只是舉體作緣,不就是冃、不就是覆蓋嗎?覺心一定能隨緣,可是你只知道舉體是緣,整個就是緣,就是被蓋住了。覺心一定能現舉體是緣,但你只認舉體是緣,就是痴。
古德講的最初,要在心性看到你的最初啊!最初,你不要講說:「最初不覺,我也找不到最初在哪裡啊!無量劫中我到哪裡去找最初呢?」最初不覺,就在你現在心中為你披剝,一切感受不都是附著感覺?你只認舉體從緣,就是最初不覺。
什麼是初?因裁而初。初是什麼意思?裁衣,所以旁邊從衤從刀。裁衣,叫初。因裁而初,裁,剪裁的裁,所以佛門中出家人穿的是割截衣,一塊一塊的布,碎布,割截衣。像這是七衣,割截七條衣。為什麼告訴你割截?覺心現前就是種種割截,在眼叫見,在耳叫聞,不是割截嗎?但你能夠擔當這一些割截,其實就是你根本一心的富貴,知道嗎?所以這件衣服最富貴。
衣是什麼意思?衣是心中所誠服,法也。衣者,法也。過去根本覺心隨緣的時候,不是裁嗎?就是隨緣在好就變成好,在壞就變成壞,在黑就變黑,在白就變白,似乎中間就有種種分界,就有種種不同差別,那叫做裁。覺心若是不能夠隨緣而裁,就不叫做覺。若覺心在黑跟在白一樣感覺,那你還有什麼覺?在好跟在壞一樣感覺?不可能嘛。光講這最初,你還要向你的根本性中去認。覺心一定能夠舉體作緣,就是覆蓋的覆。覺心一定隨種種緣,似乎就有裁割,裁切種種割分,但這本來是什麼?這本來不就是自性嗎?若是不能這樣子做,不能起成如是用,如何有覺呢?可是就在如是自性的最初二字當下,忘記了覺,你叫失去如是性。明明你要擔當如是性,就任其剪裁,任其分別,不過就是性耳,就是如此。你忘記如是性,就是分別,就是真墮分別。
最初不覺,怎麼找最初不覺?告訴你現在這一念就是最初不覺。你現在在這一念中的最初不覺,都能夠明白其實能現出如是割截,能現出如是覆蓋,其實都是覺。覺心中現覆蓋也是覺,覺心中現割截也是覺,所以覆蓋跟割截再也障閉不了你的覺,何妨任其隨緣所現?那叫大覺。

阿彌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14: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