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4-2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不能不谨慎小心。不与一切众生结冤仇,我们菩提道上就少障碍。
【十九、慈悲之道,是菩萨利生之大道。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慈』就是爱心。佛法为什么不讲爱,讲慈?世间人的爱心是从感情里生的,诸佛菩萨的爱心是从智生的;它的根源不一样,一个是从智慧里流露出来的,一个是从感情里流露出来的。情是迷,智是觉,这不一样。『悲』就是怜悯心、同情心。看众生有苦难,自自然然就不忍心,自自然然就会帮助他。所以,『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我们在《普贤行愿品》里面见到,诸佛的心是什么?佛心是什么?诸佛的心就是一切众生。所以我们以慈悲心对待一切众生,诸佛欢喜,这是真实的供养。这就像我们世间做父母的,父母的心是什么?儿女是他的心,念念都在儿女。有人照顾他的儿女,他感激不尽。比照顾他、供养他还要感激,就这个道理。我们在经论上看到,诸佛如来念念想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快快成佛;由此可知,我们如果轻慢众生,伤害众生,就是伤诸佛的心。我们天天念佛求佛菩萨加持,天天干的是伤害诸佛的心,他还会加持你吗?所以要明白这个道理。
俗话常讲,佛家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学佛的人要从这里下手。但是慈悲是要理性的,不是感情的,感情就错误了。佛门里也流传一句话,「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那是什么?那是感情的慈悲、方便,这就坏了。一定要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
我们看到古大德,你看《禅林宝训》就知道。《禅林宝训》是非常好的一部书。那个老师看中一个学生,希望将来能做为传法之人,他如果选定之后,对于那个学生就非常苛刻,从来没有好脸色给他看,处处找他的麻烦,没有毛病也要想办法找出毛病,在鸡蛋里挑骨头,折磨他。这种人将来才能承受大法,才能有真正大的承担。我们在《禅林宝训》看到有个例子,那个老师看他不顺眼,想尽方法把他赶走,见到不是打就是骂,从来不把他当人看待。但是他对这个老师非常尊敬,怎么赶都赶不走。老师把洗脚水倒在他头上,他还是不走,最后找碴儿把他迁单。迁单之后,他没有法子,不能住了,师父在那里讲经说法,他在窗外听。这样过了一个时候,老和尚要传法,要退居,这个住持要让位,新住持是谁?老和尚说,「把外面那个人找进来」。这才晓得,传法传给他的。可见得那是真的爱护。《金刚经》上讲,「一切法得成于忍」。你要不能忍,那就算了。你能忍,能承受,将来如来家业就可以交给你。所以看看古人教学,跟现在人不相同。
在近代,我们看到李老师,李老师教学,他要看中你了,对你是有打有骂,很严格。如果没有看上你,对你很客气。实在讲,他的选择决定没有私心,他是平等的教学。选择的标准是什么?他老人家所教的,你真的听了,真的去做,他知道。你在表面上听,表面上很恭敬,离开之后完全不能照做,阳奉阴违,老师对你很客气。为什么?不跟你结冤仇。打你、骂你的话,心里会生怨恨,那不可以。这种真的学生,打你骂你,学生对老师还感激,不一样。
所以慈悲是理性的,世间的爱是感情的,这有区别;但是表现在事相上,完全相同,一般人很不容易辨别出来。他用心不一样!换句话说,他的方法跟目标也不相同。佛菩萨的方法决定是诱导人成就戒定慧,这就是方法不相同,目标一定是帮助你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