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38014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9-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9-4-7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比丘:“太子见老、病人,知世苦恼;又见死人,恋世情灭;及见沙门,廓然大悟。下宝车时,步步中间转远缚著,是真出家,是真远离。时,彼国人闻太子剃除须发,法服持钵,出家修道,咸相谓言:‘此道必真,乃令太子舍国荣位,捐弃所重。’于时,国中八万四千人往就太子,求为弟子,出家修道。”佛时颂曰:
“撰择深妙法,彼闻随出家,
离于恩爱狱,无有众结缚。
“于时,太子即便纳受,与之游行,在在教化。从村至村,从国至国,所至之处,无不恭敬四事供养。菩萨念言:‘吾与大众,游行诸国,人间愦闹,此非我宜。何时当得离此群众,闲静之处以求真道,寻获志愿,于闲静处专精修道?’复作是念:‘众生可愍,常处暗冥,受身危脆,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众苦所集,死此生彼,从彼生此。缘此苦阴,流转无穷,我当何时晓了苦阴,灭生、老、死?’
“复作是念:‘生死何从?何缘而有?’即以智慧观察所由,从生有老死,生是老死缘;生从有起,有是生缘;有从取起,取是有缘;取从爱起,爱是取缘;爱从受起,受是爱缘;受从触起,触是受缘;触从六入起,六入是触缘;六入从名色起,名色是六入缘;名色从识起,识是名色缘;识从行起,行是识缘;行从痴起,痴是行缘。是为缘痴有行,缘行有识,缘识有名色,缘名色有六入,缘六入有触,缘触有受,缘受有爱,缘爱有取,缘取有有,缘有有生,缘生有老、病、死、忧、悲、苦恼,此苦盛阴,缘生而有,是为苦集。菩萨思惟:‘苦集阴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
“于时,菩萨复自思惟:‘何等无故老死无?何等灭故老死灭?’即以智慧观察所由,生无故老死无,生灭故老死灭;有无故生无,有灭故生灭;取无故有无,取灭故有灭;爱无故取无,爱灭故取灭;受无故爱无,受灭故爱灭;触无故受无,触灭故受灭;六入无故触无,六入灭故触灭;名色无故六入无,名色灭故六入灭;识无故名色无,识灭故名色灭;行无故识无,行灭故识灭;痴无故行无,痴灭故行灭。是为痴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忧、悲、苦恼灭。菩萨思惟:‘苦阴灭时,生智、生眼、生觉、生明、生通、生慧、生证。’尔时,菩萨逆顺观十二因缘,如实知,如实见已,即于座上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时颂曰:
“此言众中说,汝等当善听,
过去菩萨观,本所未闻法。
老死从何缘?因何等而有?
如是正观已,知其本由生。
生本由何缘?因何事而有?
如是思惟已,知生从有起。
取彼取彼已,展转更增有,
是故如来说,取是有因缘。
如众秽恶聚,风吹恶流演,
如是取相因,因爱而广普。
爱由于受生,起苦罗网本,
以染著因缘,苦乐共相应。
受本由何缘?因何而有受?
如是思惟已,知受由触生。
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
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
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
如是思惟已,名色从识生。
识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识?
如是思惟已,知识从行生。
行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行?
如是思惟已,知行从痴生。
如是因缘者,名为实义因,
智慧方便观,能见因缘根。
苦非贤圣造,亦非无缘有,
是故变易苦,智者所断除。
若无明灭尽,是时则无行;
若无有行者,则亦无有识;
若识永灭者,亦无有名色;
名色既已灭,即无有诸入;
若诸入永灭,则亦无有触;
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
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
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
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
一切都永尽,智者之所说。
十二缘甚深,难见难识知,
唯佛能善觉,因是有是无。
若能自观察,则无有诸入,
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
能于阴、界、入,离欲无染者,
堪受一切施,净报施者恩。
若得四辩才,获得决定证,
能解众结缚,断除无放逸。
色受想行识,犹如朽故车,
能谛观此法,则成等正觉。
如鸟游虚空,东西随风游,
菩萨断众结,如风靡轻衣。
毗婆尸闲静,观察于诸法,
老死何缘有?从何而得灭?
彼作是观已,生清净智慧,
知老死由生,生灭老死灭。
“毗婆尸佛初成道时,多修二观:一曰、安隐观,二曰、出离观。”佛于是颂曰:
“如来无等等,多修于二观,
安隐及出离,仙人度彼岸。
其心得自在,断除众结使,
登山观四方,故号毗婆尸。
大智光除冥,如以镜自照,
为世除忧恼,尽生老死苦。
“毗婆尸佛于闲静处复作是念:‘我今已得此无上法,甚深微妙,难解难见,息灭、清净,智者所知,非是凡愚所能及也。斯由众生异忍、异见、异受、异学,依彼异见,各乐所求,各务所习,是故于此甚深因缘,不能解了。然爱尽涅槃,倍复难知,我若为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作是念已,即便默然不复说法。
“时,梵天王知毗婆尸如来所念,即自思惟:‘念此世间便为败坏,甚可哀愍。毗婆尸佛乃得知此深妙之法,而不欲说。’譬如力士屈伸臂顷,从梵天宫忽然来下,立于佛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时,梵天王右膝著地,叉手合掌白佛言:‘惟愿世尊以时说法!今此众生尘垢微薄,诸根猛利,有恭敬心,易可开化,畏怖后世无救之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
“佛告梵王:‘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但我于闲静处默自思念:“所得正法甚深微妙,若为彼说,彼必不解,更生触扰,故我默然不欲说法。”我从无数阿僧祇劫,勤苦不懈,修无上行,今始获此难得之法。若为淫、怒、痴众生说者,必不承用,徒自劳疲。此法微妙,与世相反,众生染欲,愚冥所覆,不能信解。梵王,我观如此,是以默然不欲说法。’
“时,梵天王复重劝请,殷勤恳恻,至于再三:‘世尊,若不说法,今此世间便为坏败,甚可哀愍。惟愿世尊以时敷演,勿使众生坠落余趣!’尔时,世尊三闻梵王殷勤劝请,即以佛眼观视世界,众生垢有厚薄,根有利钝,教有难易。易受教者畏后世罪,能灭恶法,出生善道。譬如优钵罗华、钵头摩华、鸠勿头华、分陀利华,或有始出污泥未至水者,或有已出与水平者,或有出水未敷开者,然皆不为水所染著,易可开敷;世界众生,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告梵王曰:‘吾愍汝等,今当开演甘露法门!是法深妙,难可解知,今为信受乐听者说,不为触扰无益者说。’
“尔时,梵王知佛受请,欢喜踊跃,绕佛三匝,头面礼足,忽然不现。其去未久,是时如来静默自思:‘我今先当为谁说法?’即自念言:‘当入槃头城内,先为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开甘露法门。’于是,世尊如力士屈伸臂顷,于道树忽然不现,至槃头城槃头王鹿野苑中,敷座而坐。”佛于是颂曰:
“如师子在林,自恣而游行,
彼佛亦如是,游行无罣碍。
“毗婆尸佛告守苑人曰:‘汝可入城,语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宁欲知不?毗婆尸佛今在鹿野苑中,欲见卿等,宜知是时。”’时,彼守苑人受教而行,至彼二人所,具宣佛教。二人闻已,即至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二人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谛。
“尔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若素质易为受染。是时,地神即唱斯言:‘毗婆尸如来于槃头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如是展转,声彻四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须臾之顷,声至梵天。”佛时颂曰:
“欢喜心踊跃,称赞于如来,
毗婆尸成佛,转无上法轮。
初从树王起,往诣槃头城,
为骞荼、提舍,转四谛法轮。
时骞荼、提舍,受佛教化已,
于净法轮中,梵行无有上。
彼忉利天众,及以天帝释,
欢喜转相告,诸天无不闻。
佛出于世间,转无上法轮,
增益诸天众,减损阿须伦。
升仙名普闻,善智离世边,
于诸法自在,智慧转法轮。
观察平等法,息心无垢秽,
已离生死厄,智慧转法轮。
灭苦离诸恶,出欲得自在,
离于恩爱狱,智慧转法轮。
正觉人中尊,二足尊调御,
一切缚得解,智慧转法轮。
教化善导师,能降伏魔怨,
彼离于诸恶,智慧转法轮。
无漏力降魔,诸根定不懈,
尽漏离魔缚,智慧转法轮。
若学决定法,知诸法无我,
此为法中上,智慧转法轮。
不以利养故,亦不求名誉,
愍彼众生故,智慧转法轮。
见众生苦厄,老病死逼迫,
为此三恶趣,智慧转法轮。
断贪瞋恚痴,拔爱之根原,
不动而解脱,智慧转法轮。
难胜我已胜,胜已自降伏,
已胜难胜魔,智慧转法轮。
此无上法轮,唯佛乃能转,
诸天魔释梵,无有能转者。
亲近转法轮,饶益天人众,
此等天人师,得度于彼岸。
“是时,王子提舍、大臣子骞荼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毗婆尸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尔时,二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如来又以三事示现: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
“尔时,槃头城内众多人民,闻二人出家学道,法服持钵,净修梵行,皆相谓曰:‘其道必真,乃使此等舍世荣位,捐弃所重。’时,城内八万四千人往诣鹿野苑中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渐为说法,示教利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为最微妙清净第一。尔时,世尊见此大众心意柔软,欢喜信乐,堪受正法,于是即为说苦圣谛,敷演开解,分布宣释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出要圣谛。
“时,八万四千人即于座上远尘离垢,得法眼净,犹如素质易为受色,见法得果,真实无欺,成就无畏,即白佛言:‘我等欲于如来法中净修梵行。’佛言:‘善来!比丘,吾法清净自在,修行已尽苦际。’时,八万四千人即得具戒。具戒未久,世尊以三事教化:一曰、神足,二曰、观他心,三曰、教诫,即得无漏、心解脱、生死无疑智现前。八万四千人闻佛于鹿野苑中,转无上法轮,沙门、婆罗门、诸天、魔、梵及余世人所不能转,即诣槃头城毗婆尸佛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佛时颂曰:
“如人救头燃,速疾求灭处,
彼人亦如是,速诣于如来。
“时,佛为说法亦复如是。尔时,槃头城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提舍比丘、骞荼比丘于大众中上升虚空,身出水火,现诸神变,而为大众说微妙法。尔时,如来默自念言:‘今此城内乃有十六万八千大比丘众,宜遣游行,各二人俱在在处处,至于六年,还来城内说具足戒。’
“时,首陀会天知如来心,譬如力土屈伸臂顷,从彼天没,忽然至此,于世尊前,头面礼足,却住一面,须臾白佛言:‘如是,世尊,此槃头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处处游行,至于六年,乃还此城,说具足戒。我当拥护,令无伺求得其便者。’尔时,如来闻此天语,默然可之。
“时,首陀会天见佛默然许可,即礼佛足,忽然不现,还至天上。其去未久,佛告诸比丘:‘今此城内,比丘众多,宜各分布,游行教化,至六年已,还集说戒。’时,诸比丘受佛教已,执持衣钵,礼佛而去。”佛时颂曰:
“佛悉无乱众,无欲无恋著,
威如金翅鸟,如鹤舍空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