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6|回复: 4

[佛教生活] ‘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自己未度,先度别人’是大乘菩萨的修证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30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那这样说,如果佛学只是一门探索生命奥妙的学说,是个人所为,而佛菩萨们又已证得‘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又何必要强调普渡众生呢?”
   “慈悲所致。”吴爱真说。但她看丁一鸣似乎不太明白,又接着说:“太阳普照万物,并未有普照万物、滋育万物的心,只是它具有这样的光和能。佛菩萨也一样。圆满地获得佛法智慧的成就者,同时必定具备了大慈大悲的品质,因它与智慧是同生共长的。而这种大慈大悲的品质必然要作出普渡众生的行为。但这是从‘俗谛’讲。从‘真谛’讲,在菩萨眼中,并无可度之人,度者空,被度者也空。在佛眼中,众生都已成佛。”
   “这是对有成就的菩萨而言。但佛法中又讲,菩萨初发心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这种菩萨精神可嘉,但事实上自己未渡之人,自己还在迷中,怎么能度别人呢?”丁一鸣沉思了一会儿又问。
   “‘为利益众生而修行,自己未度,先度别人’这是佛法中大乘菩萨的修证法门。在这种修行中,发菩提心和利益众生之行都不可缺,它是成就大乘菩萨的种子和土壤。可以说,没有菩提心和利益众生之行,就没有十地菩萨的诞生,而一位菩萨也会因成就而感恩众生和回报众生。为了令自己不断生起这种感恩回报之心,初发心菩萨会时时想众生就是自己生生世世的父母或眷属,以此让自己的爱和报恩心不因烦恼而泯灭,能在修证中相续不断,直至成就无分别、平等的大慈大悲。因刚发心菩萨的慈悲只是凡夫的善或爱心,还不能进入‘空相’,功德也小,而且因有‘我’,故求回报、理解,在俗世很难生起更大的慈悲心。”
   “我可能说得离开你的问题了。”吴爱真看丁一鸣疑惑的表情。“你说的是利益众生力量不大的初发心,对别人有什么实际意义。其实,这个世界的许多人许多事有时很平凡很普通,但却能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真、善、美的闪光点或生命智慧的闪现。他们并非就是讲经说法,如见义勇为,拾金不昧,救死扶伤,为人解惑,开解心结,做慈善事业等等,这些人也许不是佛教徒,他们的事也用不着上升到佛学的理论,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却已是佛法中的‘菩萨精神’。你能说这些人这些事对人的成长对社会没有作用吗?这些初发心的‘菩萨精神’有时的体现渺小到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都会让别人在烦恼之中似见到一抹生命的绿色,让人身心舒畅。其实,任何一种能触及到人心灵深处善的一面,焕发起人的爱心的行为,都可以是‘先度他人’的那个‘度’了。”
   “哦!你这样解释这个‘度’倒有新意,我原来以为是一定要将别人度入佛门,度出生死轮回彼岸呢。想想自己都脚跟不稳,又有什么能力去度脱别人。”
“佛教是心胸博大的一门宗教,有纳百川归海的容量。禅宗的僧人甚至有‘佛’之一字吾不喜闻,意在不让人执着在对佛菩萨这些主观的想象、判断以及概念和文字里。众生随缘得度,并无任何执着的东西在里面。”
发表于 2013-3-30 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1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4-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4-2-22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21: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