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57|回复: 7

[学佛文档]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6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敬摘自《锺茂森博士: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第六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6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四训》到圆满的一天了。昨天我们学习到第三篇文章「积善之方」,了凡先生为我们先讲述了十个善有善报的故事,证明《易经》上所讲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然后就给我们详细分析如何存心来积善,他给我们讲了八对,所谓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偏正、半满、大小、难易,让我们细细去辨别,才不至于存好心反而积不了真善。先给大家介绍第一对,善的真假。如何辨别?昨天我们讲到了凡先生举中峰国师的例子,这是有几个儒生去天目山拜访中峰禅师,有人就问,有的人造善,但是子孙并不昌盛,有的人造恶,反而家门隆盛,岂不是佛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可信?中峰是这样回答:

  【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末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

  中峰禅师是位开悟的大德,他所说的一针见血。他说我们都是凡夫,都有情识,没有洗干净,所以我们的正眼没有开,认不清善恶,往往会认善为恶,或者是指恶为善。自己辨别错误,反而不去惭愧、反省,往往还要埋怨老天爷报应不公,这是罪上加罪。这些书生听了中峰禅师这一段话,他还是不明白,就继续问:

  【善恶何致相反。】

  怎么说能够把善看成恶,把恶看成善?于是中峰禅师就让他们,你们来说说看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了,打人、骂人总该是恶,敬人、礼人,对人有礼貌、有恭敬心,这可是善。中峰禅师说未必如此。另外一个人就说了,贪财妄取这个是恶,如果一个人廉洁、有操守,这是善。中峰禅师还是说未必如此。结果每个书生都讲了他们心目中认为的善恶,中峰禅师都摇头,未必如此。众人就反过来请教,那禅师您说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

  这就把善恶的标准给我们定出来了。真正的善是一定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哪怕是做的事情他做得不够圆满,但是发心都是利益别人的,这就是善。如果是发心为了自己的利益,你做的事哪怕是在效果上利益社会,还是算恶。所以有益于人,打人、骂人那都是善。你看现在父母管教孩子,发的是善心,希望孩子好,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恭敬人,去对人有礼貌,那还是恶。为什么?你这么做是有利可图。所以:

  【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

  这是说明辨别善恶的真假,标准就是看发心是利人的还是利己的。利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大众,叫大公无私,这才是真善。假如这里做着善事,还夹着私心,还夹杂着自己的名闻利养,这个善事都是假的。

  【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这个『袭迹』就是模仿的意思,『根心』就是发自真诚心去做的。所以真正发心为大众,不要追求非得让人家知道、让人看见,装模作样去做善事,那就是假的。『无为而为』,就是我修善不执着善。《金刚经》里面讲,离四相而行布施,「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真正做了心里绝不留下印象,这叫无为而为。那『有为而为』的?就是心里面执着善事,而且还有企图、有目的,这样子做的善事就是假的,这些都要我们细细的去辨别。第二对的辨别是善的端曲。请看经文: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

  『谬』就是错误。如果我们不能够细细辨别善的『端曲』,「端」就是端正,「曲」就是委曲,可能会导致错误。这里说『今人见谨愿之士』,现在的人看到那种所谓的「谨愿之士」。什么是谨愿之士?就是他为人很谨慎,表面上看来一团和气,但是却是随波逐流,跟每个人好像都很好,但是他没有志气,不能担当,这种人孔子斥责为德之贼。这些人,这一乡的人都称他是好人,而且都向他学习取法,但是乡人,凡夫俗子未必有真智慧。而『圣人则宁取狂狷』,这种狂狷之士,他们可能表面上行为比较没有那么检点,好像很刚硬,其实这些真正是有志气的人,他们有铮铮铁骨,有志气,心地非常刚直,往往这种人会冒犯很多人,所以狂狷往往不得乡人的敬爱。但是那些谨愿之士,虽一乡之人都赞叹他,孔子说乡愿是德之贼也。为什么他是德之贼?因为他不能够带好这一乡的风气,所以称为他是德之贼,他只会随波逐流,随顺大家的这些不良习气,没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所以世人的善恶他们辨别得不清楚,分明与圣人相反。所以圣人看的真善跟这些乡人所看的不同,他只取善行的本质、发心,不是看表面。所以种种的取舍,我们从这一点来推广,都要自己很好的去辨别,才不至于犯错误。下面:

  【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

  『福善祸淫』是天道自然的因果报应,修善的必定得福,造恶的,杀盗淫妄的,必定遭此灾祸。天地鬼神对于「福善祸淫」的见解跟圣人相同,所以他们对于这些乡愿之士,与大众同流合污,没有骨气的人,并不会赞叹,反而会蔑视他们。而真正对那些有志之士,真的是仁者,《弟子规》上讲的,「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因为他「言不讳,色不媚」,所以世俗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但是天地鬼神却是会保佑他。所以

  【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

  我们积善关键要有端直之心,不可有丝毫委曲。『徇耳目』就是欺人欺己,欺骗人家的耳目。我们看人家也不能够被别人欺骗。我们自己断恶修善真的要从内心深处,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讲『心源隐微处』去默默的检点,不可有丝毫的自私自利之心,而纯是济世之心,这叫做端。

  【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

  假如我这内心里面还有一丝毫讨好世人的这些心态,为了讨好别人才假装做出来的这些善那就叫『曲』,委曲。又

  【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这里是讲的我们真正修善,内心里面达到纯净纯善,对他人的恭敬没有夹杂任何的私利,纯净,纯是敬人之心。如果内心里面有一点玩世之心,自欺欺人,没有真诚的爱心、敬心,这就是曲善。这个端,在佛门里面把这个端的善心称为直心,端直,直心是菩提心的体。《大乘起信论》里面讲,菩提心是直心、深心、大悲心。所以直心就是毫无自私、不善夹杂在里面,这种菩提心才是成佛的条件。所以《十善业道经》里面劝导学人,「昼夜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如果这心里面还夹杂着不善,就有一点委曲。所以我们真的要从心源处默默检点、洗涤。下面一对:

  【何谓阴阳。】

  善有阴、有阳。

  【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这个讲得很清楚,什么是『阳善』?就是你做了善事大家都知道,甚至广播、电台、新闻报导都把你的善行给报导出来,大家都知道,这叫做「阳善」。如果你做了善事没有任何人知道,你就积了阴德。『阴德天报之』,虽然世人不知道你在行善,他不能报答你,但是天很公平,他来报答你。你要享阳善的福那就是享名,你做了善事马上就报了,你的好名声就传播出来了。要知道这个名也是福,你的福马上就报掉,那就没有后福了。更何况假如我们修善如果只是为了这个名,而没有真正发出帮助苦难众生这样的一种心,这是有委曲的心,那会怎么样?那名不副实,你并不是那样的一个大善人,你是为了贪名,故弄玄虚,搞出这些善行来让大家报导。怎么办?『名者造物所忌』,天地鬼神都很厌恶那些名不副实的人。所以『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我们看到很多这些大慈善家,享盛名,如果他「名不副实」,会怎么办?『多有奇祸』,往往都有一些突如其来的灾祸降临到他的身上,或者降临到他的家里。我们看到很多的人,享盛名的,假如没有道德做根基,往往都会出奇祸。我们看到很多这些影艺界的人,大明星,那盛名,但是你仔细看看,这些明星真的活到晚年得善终的都不多,这是证明确实名并不是好事情。

  『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如果你没有犯过错,却无缘无故被人指责,背上了骂名,人家诽谤你、陷害你、批评你,甚至在公开的场合来攻击你,你能忍受,你心里面如如不动,这样福就给你加上去了。福都是逆着加的,顺着来的那是享福,逆着来的那是加福。所以这种人『子孙往往骤发』,他的德是这么积累下来的,所以子孙都贵盛。所以我们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没有真正吃亏的。吃一点亏怕什么,吃亏就是吃福。所以『阴阳之际微矣哉』,这里面确实非常的微妙,让我们很好的去辨别,然后断恶修善,而不图名、不图利,多积阴德。下面:

  【何谓是非。】

  善也有是和非的分别,这里了凡举了孔子两个学生的例子。在鲁国,孔子是鲁国人,当时鲁国有一个法律,说如果从别的国家把我们鲁国的这些居民、公民,用钱把他赎回来,譬如说在打仗当中被人拉去做俘虏的,你用钱把他赎回来,这样子政府就会发放奖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他就为鲁国去赎人,结果政府给他奖金他就拒绝不接受。我们看到这个子贡很清廉,你看做善都不要报酬。可是孔子听说之后反而很厌恶,就批评子贡,说你这样做错了,要知道圣贤人做事情可以移风易俗,你这么一做,做了好事,赎人回来又不接受奖励,好像接受奖励就不廉洁了,那些比你穷的人,你很富有,比你穷的人他们就不敢这样做了,因为这么做了又不能接受奖金,所以反而会让很多人退心,这样子恐怕鲁国没有人再来赎人了。另外一个学生子路,他有一次走在路上发现有一个人掉到水里,于是子路马上就下去救,把他救上来。那个人就非常感激,救命之恩,就送给子路一头牛做为报答,子路就高高兴兴的把牛给收下。你看我们看这个子路,怎么做了好事还要人家的报酬?但是孔子看到他就很高兴,赞叹他说,你这样做对,为什么?你带动了一个好的风气,今后咱们鲁国就有很多人会见人有难就会相助。

  所以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圣贤人看善恶的标准跟我们凡人确实不同。我们一般人,凡夫俗子都认为子贡做了好事不要报酬这真是善,子路做了好事要人报酬就没有那么善。但是孔子却是批评子贡而赞叹子路。为什么?了凡先生评论说:

  【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

  所以这里讲,善它的是非看它什么?看它的影响面,影响面愈广,时间愈长,就是真善。所以『不论现行,而论流弊』。如果现行是善,但是它的影响不善,像子贡所做的事情,对他本人很廉洁,这是善,但是却是没有带出一个很好的社会风气。而圣人的举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每一样事情都要想给众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所以影响不善,哪怕是现行是善的,都不做。『不论一时,而论久远』,就是看影响力的长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所以想的这个层面都是全世界天下的众生,不是只想自己。

  【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这是子贡他做的,现行是善,但是他留下不好的影响,这种就是『似善而实非』,它属于非善,不是实善。『现行虽不善』,像子路救人还要报酬,好像不善,但是『其流足以济人』,他的影响是好的,带动了、鼓励了救人的风气。所以『非善而实是也』,它不是非善,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是实善。

  【然此就一节论之耳。】

  这是用这么一个比喻,一个例子来说明。

  【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决择。】

  这里我们学习要懂得举一反三,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去推广。『非义之义』,这个「义」就是应该做的事情。我们看什么事情是真的应该,什么事情不应该?譬如说别人做错事,我们对他批评、惩罚,这个事情应不应该?一般来说,我们不要去管人家的错,不看人家的错,要宽恕别人、原谅别人。但是你要想到,如果那个人你要批评他,帮助他改过,他是可以接受的,如果你不帮助他,你不给他点出他的错误,他可能不意识到这个错误,甚至以后变本加厉,做起错误的事情愈做愈大,这反而对他不好,这个时候就要批评指责,甚至有打有骂,这都是真正应该做。我们举一个例子,像父母对待孩子,父母对孩子不应该只是溺爱,如果孩子有错误,我说我不见别人的过失,父母对孩子也不见别人的过失那怎么行?不见别人的过失这是一般的原则,跟一般人交往,但是父母对孩子有教学的义务,教育他,所以看见他的错误应该帮他改正,这是应该做的。

  『非礼之礼』,「礼」这是礼节,有礼有节,有礼貌也有分寸。待人有礼貌这是对的,但是如果你过分的礼貌,对他太多的这种恭维、赞叹、礼敬,反而让他生起傲慢之心,贡高我慢起来了,这就是非礼。『非信之信』,做人是要讲信用,但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为了顾全大局,连圣人都可以不讲求那种小信。譬如说我们看孔子有一次到卫国,途经一个卫国的大臣军队驻扎的地方,发现这个大臣正想举兵谋反,孔子赶紧去卫国的国君那里去报告,但是那个大臣途中把孔子给截住了,不让他回国君那里报告,而且跟孔子说,除非你发誓说你不回去见国君,否则我就不让你走。结果孔子就对天发誓,我孔丘不会回去见国君。于是这个大臣相信孔子的人格,因为孔子真是仁义礼智信做得很圆满,人家都知道他的德行,他这样发誓决定没有错,于是就退兵走了。走了以后,孔子说我们要去见国君,下面的弟子们就说不行,你已经发誓了,人要讲信用。孔子说,在这样的一种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所发的誓是可以把它推翻的,因为我们是被逼的,被逼迫才发出这个誓愿,而且不可以因为维持我的小信用而破坏这个国家的安全。所以你看,「非信之信」,这都是我们要细细的去辨别。

  还有『非慈之慈』,过分的慈爱反而不是真慈。像我的母亲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我们上幼儿园都要翻一座山,走路也要走上半个小时以上,当时我母亲为了锻炼我,让我自己背书包,书包挺大的。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四、五岁大,背着这么大的书包在街上跟我妈妈走,路上遇到一个熟人,看见我妈妈:唉呀!妳怎么能让孩子背这么样的大书包?做母亲要爱护孩子。结果我妈妈看到这个人并不可以理喻,于是在他面前把书包就接过来,等那个人走了以后又把书包还给我让我背,这是锻炼我。所以我从小身体就很好,腿都粗粗的,很强壮,这就是我母亲「非慈之慈」。如果光是溺爱,光是盲目的呵护孩子,怎么可以锻炼孩子成长?

  下面讲善的偏正,这里举出何为偏正,也举了例子来讲。说当时有一位吕文毅公,他叫吕元,是浙江秀水县人,在明朝英宗正统年间曾经做过宰相。这位吕老先生是一位非常廉洁的官员,也忠厚,所以退休以后回到家乡大家都对他非常恭敬,有如泰山北斗。有一天有一个乡人,一个村民喝醉了酒,来到吕老先生的宅府外面在那里破口大骂,骂吕先生。当时吕先生的仆人就想把他赶走,或者是想把他拉到官府治罪。但是吕先生就说,哎呀,算了算了,这种村民,无赖,喝醉了酒,咱们不要跟他计较,就把大门关起来不理他。这个人后来造了一个大罪,他犯死刑入狱,准备要去斩首,结果吕先生知道这个事情以后他觉得很后悔。为什么后悔?就是当初这个村民来我们这里污骂我们的时候,假如当时我把他送到官府去治罪,就可以小惩以大戒,他就不敢那么造次,就不至于会犯死刑了。所以这种叫做以善心而做了恶事,这个善反而偏了。

  还有一种是以恶心去做善事的,了凡也举出一个例子。说有一户大富人家,当时正好遇上荒年,很多那些饥民都去抢东西,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抢大富人家的东西。当时这个富翁就在县城县官那里告状,希望县老爷治理一下这种混乱的局面,但是这个县官也不理,结果这些饥民一看,官府都不理了,就更加的放肆。结果这个大富人家没办法,只好叫自己的家丁把这些放肆胡闹的饥民绑起来,自己私设刑堂来进行审讯,来惩罚这些造乱的人,结果才把这个乱平定下来。这种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恶心,但是做的事情却是善事。为什么?帮助稳定当时的局面。所以我们都知道,所谓善的正和偏,善就是正,恶就是偏,这我们都知道。

  【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这就讲我们用善心做的事,如果是效果上不利于社会大众,那就是恶事,这是『正中偏也』。但是如果是以恶心,为了自私自利的心,造出来的事反而在效果上有利于社会,这是『偏中正也』。当然我们要学习什么?正,要正中正也,以善心去行善事,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好,下面一对讲的是善的半满。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

  这是讲做善事有半善、有满善。《易经》上讲,积善要勤勤恳恳的积,如果『善不积,不足以成名』,那恶呢?『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以只要勤勤恳恳的积善,这就能够积满。恶也会积满,他讲了,『商罪贯盈』,这是指商朝最后一个皇帝商纣王,造恶造到恶贯满盈,最后周武王起义师把商朝给灭掉了,所以他恶不积不足以败身。这是像『贮物于器』,像给一个器皿里面去储存东西,就像我们的小钱箱一个硬币一个硬币的放进去,勤而积之才能满,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不是勤勤恳恳的去积累,这就不能达到圆满。譬如说我们学讲经的,这是在学着修善,因为要弘扬圣贤教育,但是要勤勤恳恳的去讲,每天不要间断。如果是懒散了,每天讲两小时太辛苦了,那就懈怠了,懈怠了你的善就积不满了,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这是讲一个例子,像古时候一个小女孩,她有一次到寺院里面去修福,布施,家里很穷,身上只有两文钱,到了寺院里面就把所有的这两文钱统统捐出来供养寺院,布施三宝。寺院的主持他是一位开悟的人,他看到这个女孩子这么诚心来布施,于是亲自给她做忏悔回向,后来这个女孩子果然福报现前,就被选入宫里面做贵妃。想到自己之所以有这么一天,因为过去曾经来到这个寺院布施,我现在要去还愿,要去报恩,所以就拿着几千两黄金浩浩荡荡的就到这个寺院里面去布施。这个时候这个主持还在,听说当初这个女孩子现在富贵了,来布施,布施几千两黄金,没什么,叫自己的一个小徒弟出去给她回向忏悔,就搞定了。结果这个贵妃看到这么样的一个情况,心里面就不服气,有疑惑,就来请教老和尚,说当初我还是个贫穷的女孩子,只布施了两文钱,您老人家给我亲自忏悔回向,为什么现在我布施几千两黄金,你就叫一个小徒弟给我马马虎虎的忏悔回向就了事?结果你看这个老和尚怎么回答?

  【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

  所以老和尚讲出来为什么这次不给她亲自忏悔,因为过去那一次,她虽然只有两文钱,『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常的真切诚恳的来布施,如果不是我老僧亲自给你忏悔怎么能够报德,报答不了妳的恩德,妳布施的心太真切了,所以妳修的福就这么厚。现在你带着几千两黄金,这么多人跟着妳浩浩荡荡来布施,难免心里有贡高我慢,没有过去那么真切了,所以请一个徒弟代为忏悔就足够了。这就是所谓『千金为半,二文为满』。千两黄金也只是半善,为什么?因为她心不够真切。而二文钱所修的善也是满善,因为她是以至诚心去做的。所以善的半满全在我们的心地,这是一种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这里举道家两位祖师的例子。汉锺离,这是我们熟知的八仙之一,当时准备要传授吕洞宾吕祖一种点铁成金的技术,因为点铁成金可以变现很多黄金,来帮助穷苦的人。当时吕洞宾就请问汉锺离,说如果点铁成金之后,这个金子将来会不会再变成铁?如果变成铁,岂不是以后拿到这个金子变成铁的人他就遭殃。结果这个汉锺离就回答说,五百年之后这个金子确实会还原变成铁。吕洞宾就说,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人,我不愿意学。汉锺离听了吕洞宾这番话,非常赞叹。他说:

  【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

  道家目的是成仙,修仙要积三千件善事,可是汉锺离给吕洞宾授记了,说就凭你刚才这一句话,你这三千条善事已经圆满了,就说你这成仙已经合格了,所以这是满善了。我们可以看到,这三个例子,半善和满善的区别都在于我们的存心。假如我们的存心毫无私心,是真切真纯的这种善心,哪怕是修一点点的善事,都成为满善。假如我们还夹杂着烦恼、贡高我慢,夹杂着这些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的这些不善去修的善事,哪怕是修再大的布施,黄金千两,那还是半善。这是我们要细细去辨别的。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五分钟,谢谢大家。

  菩萨,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个善。刚才讲到善的半满,意思还有一点没有讲完,经文上说:

  【又为善而心不着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着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这一段可以说把善的半满的意思说得非常究竟圆满。何谓真正的达到满善?关键要心不着善,能够做到『三轮体空』。什么叫「三轮体空」?不见我自己在作善,也不见我布施给谁那个人的相,更不会看到布施的什么东西,这个是三轮体空。这个心完全是纯净纯善,不只四相,这样的修福,『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因为心量无比的广大,所以福报就修得无比的广大,这就是半满的意思。

  下面讲善的大小,何谓大小?了凡给我们举出宋朝卫仲达先生的一个例子,当时卫仲达是在翰林院任职,有一天他的魂被小鬼拉到冥司,见到了阎罗王,阎罗王就审问他,命小鬼把卫仲达善恶录搬出来,发现恶录,记载他恶事的记录堆满整个庭院,记录他善行的只有一条小小的像筷子这么大的一轴。卫仲达就问阎罗王,就说我还没到四十岁,为什么我造的恶竟然这么多?阎罗王就说,一念不正即是,你心里面产生一个恶念,我们就给你记录下来。你看鬼神完全知道我们心里面产生的念头,不要以为产生的恶念好像没人知道,鬼神都能记录下来。所以你看记录的满满的一庭院这些记录,还不等到你犯,那就是算恶。结果又问,说那记录在像筷子这么细的轴里头的善录是什么?阎罗王就跟他讲,说有一次朝廷兴建大工,准备做一个三山石桥,劳民伤财,卫先生您当时上了一个奏表,请求皇上不要做这个事情,这个就是你的疏表。卫仲达就说,我当时虽然写了这个奏章,但是朝廷也没有听从,他还是造了。阎罗王就说,如果你当时的奏章得到朝廷的准许,那你的善利就更大,但是虽然朝廷不从,你的善还是有的。结果把这个善录和恶录拿称子给它称一下,发现像一个筷子一样大的善录竟然比整个庭院的恶录还要重。卫仲达就问了,为什么才做了这么一件事情,而且朝廷还没有听从,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阎罗王就说,这是因为你上疏文的时候心在天下万民,你真是为万民着想,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你的善利有这么大。所以了凡先生说:

  【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关键是我们念念要想到天下苍生,这样哪怕是小事,哪怕是不成功的事情,我们的功德都无量无边。下来讲善的难易。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

  这是讲善的难易区别。儒家讲克己功夫,就是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难克处克将去』,就是你自己的烦恼哪一条最严重,最难克服的,从哪里下手。『夫子论为仁』,「仁」就是爱人,「凡是人,皆须爱」,真正爱人的人心里绝不会有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念头,所以要先把自己自私自利的这些烦恼恶习克将出去,这是先难,先从难处下手,这才是真正做到仁。譬如说七情五欲里面,哪一条最难克的,你从那里克,有的人贪财,有的人贪色,有的人贪名,总之,自己的烦恼习气要从最重的那里先下手。下面举出几个例子,都是克己复礼这些善例。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

  这个江翁江先生他是个教书的,拿了点『束修』,就是老师的供养,二年所有的积蓄统统为别人偿还官税,以保全一个家庭,一对夫妇,这对没有钱的人,贫寒的人这是非常难做到。第二个

  【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

  邯郸这个地方一位张老先生,遇到一家可怜人,被逼着要卖妻卖儿,结果他把自己十年的积蓄统统拿出来帮人家偿还赎银,保全人家的家庭,这都是难舍的地方他能舍。还有一个例子是

  【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镇江的这位靳老先生,年老了没有儿子,邻居就把自己的幼女嫁给他作妾,但是他『不忍以幼女为妾』,不忍耽误孩子的前途,所以把这个小女孩归还给邻居,这都是难忍的地方他能忍,所以他的福就特别的厚。

  【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你看别人,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假如我们有钱有势,本来做善事就比较容易,但是偏偏就不做,这叫做自暴自弃,糟踏自己的福报。如果是贫贱的,我们自己身无分文,但是看见别人需要帮助的,可以倾尽所有去布施,甚至舍自己的生命去布施,这是『难而能为』。不要看说贫贱的人修福难,但是你「难而能为」,这才是可贵,你修的福就厚得太多。所以这里讲八对辨别善的这方面,分析得非常透彻。除了辨别善的各个方面以外,了凡先生又给我们说了十大类的善行。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

  这给我们归纳,得出十条善行的纲领。

  【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这是给我们举出这十条,如果在现代的社会里面能够我们带头做到这十条,这就是给这个社会树立好榜样,帮助构建和谐社会,真正可以帮众生消灾免难。我们一条条来看,何谓『与人为善』?这是讲舜王在年轻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例子,舜曾经在山东那里,那边有一个湖,当时很多人在那打鱼,可是都为了打到好的鱼,都争着往深潭那里去打,因为深潭的鱼比较多,年老的人往往争不过年轻的人,只好在那些急流浅滩的地方去打鱼。舜看到这个情况他心里觉得很难过,也很同情这些老年人,就想如何能扭转这个社会风气,让大家懂得敬老、爱老,让大家懂得互相的谦让。于是他也去打鱼,他到急流浅滩地方,主动把那些深潭厚泽,那些好的地方让给别人,然后看见别人如果也效法他让出来的时候他就大力的赞叹,你这个人真好,能够如此的谦让,完全不批评那些争的人,而是赞叹礼让的人。结果过了一年以后这个社会风气真的改正过来,大家都懂得礼让,都懂得把那些好的地方让给那些老人家。所以真的是靠修身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改变社会风气他从我做起,舜他本来可以讲一句话,他是很有威望的人,只要说一声,你们不要这样抢,应该礼让,这就妥了,但是他不说,他偏偏自己做一个好样子,用身教,而且隐恶扬善,这个方法彻底的让大家觉悟,这是苦心。了凡先生说:

  【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所以我们现在在这个所谓的末法时代,要效法舜那种谦让,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盖别人,用自己的善来跟人家较量,用自己的能力来去为难别人。要我们

  【收敛才智。若无若虚。】

  要懂得谦虚,不要样样觉得自己值得骄傲。

  【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

  所以见到别人过失,我们采取什么态度?要包容,要替他掩盖,这样子时间久了,他看到我们并不是说看不到他的过失,而是看到他的过失不说,让他心里惭愧,他能惭愧他就能改,而且他就有所顾忌不敢放纵。

  【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

  这是讲我们看到别人有长处的,哪怕是再小的优点,我们都应该全心全力,放下自己的立场去帮助他,去顺从他,去随顺他,而且还要加以大力的赞扬、推广,让人家都效仿,这叫做隐恶扬善。

  【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每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情,都是天下为公,都是要利益社会、利益众生,为别人做个好榜样,这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种态度,这种心行,才真叫与人为善,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帮助这个社会。这是第一条。第二

  【何谓爱敬存心。】

  了凡先生说:

  【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君子跟小人差就差那么一点。差在哪里?存心。君子的存心都是什么?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

  这就是君子跟小人不同的地方,小人是自私自利,而君子是爱人、敬人。了凡先生这里说得都很精彩。

  【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

  这也就是《弟子规》上讲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人不管亲疏贵贱,有智慧的还是愚笨的,是贤能的还是不肖的,只要他是人,不管是哪一类人,他都是我的同胞,都是我的一体,真是像佛经里面讲的,宇宙万物,「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既然都是我们心识所变现的,当然跟我们一体,心和识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变现的一切人事物都是我们自己,所以怎么能够不敬爱?道家也讲,「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

  为什么?

  【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一切的圣贤、佛菩萨都是爱敬众生,所以我能够爱敬众生就等于跟佛菩萨、跟圣贤同心同愿同德同行,所以爱众人就是爱佛菩萨、就是爱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凡夫众生的志向是什么?都是为了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能够为众生奉献,帮助众生过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就是通圣贤之志,这跟圣贤的志向相同。我能够『安一世之人』,帮助世界上的这些众生得到安宁,得到幸福美满,『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为了圣贤而去帮助众生。所以我们念佛的人所谓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要求生净土的这二个条件,发菩提心就是要发起广度众生、帮助众生的心,这是阿弥陀佛的志向。我们能够发起这个真实菩提心,帮助苦难众生,这就是通阿弥陀佛之志,就是为阿弥陀佛而安众生,这样子你跟阿弥陀佛同心同愿,决定往生,这是爱敬存心。下面一条

  【何谓成人之美。】

  了凡先生举了一个比喻。

  【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

  我们说玉石在石头里头,如果你不加以雕琢、磨砺,这个玉石出不来,你把它扔掉就很可惜。所以你要追琢去加以磨炼,加以雕琢,才能成为一个宝玉,『圭璋』就是宝玉。我们看到别人『行一善事』,或者是『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看见这个人有志向,而且他的资质也不错,可以栽培,就需要『诱掖而成就之』,就要千方百计来帮助他、成就他,使到他这种志向得以圆满,他的能力得以发挥。如果有人毁谤他、诬赖他,还要帮助他澄清,『务使之成立而后已』,总是希望帮助他成才,这是帮助人,成人之美。我们一般说,乡人里面,「流俗众,仁者希」,真正有眼光的、善良的还是不多,所以真正的善人、英雄豪杰,在这些凡俗里面往往他都会被批评、被指责,因为人都厌恶跟自己不同类的人,看见这些善人、豪杰跟自己好像格格不入,就会毁谤。在这种情况下应该特别帮助他成就,来扶持他,能够使他成就学问,成就他的志向,这种功德确实是最大的,这就是第三条成人之美。下面第四

  【何谓劝人为善。】

  『劝人为善』,了凡先生讲

  【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

  劝人要劝人以善。要知道人都是有良心的,《三字经》上讲「人之初,性本善」。他之所以现在看起来不善,那是因为「性相近,习相远」,他的习性远了,不好了,沾染了这些污染,所以掩盖了他善良的本性,只要劝化他,他能够回头。『世路役役』,就是很忙碌,你看众生一天到晚很忙碌,从香港这个社会我们可以看到,在这里面最容易沉沦。所以我们跟人家相处的时候应该善巧方便的点醒别人,能够让别人觉悟,开启迷惑,这个功德就很大。就像一个人在忙忙碌碌的红尘世界里面,突然有人点醒他,就好像在大梦当中初醒,在烦恼的时候就有一种很清凉的感觉。劝人为善可以以口劝或者是以书劝。

  【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劝人以口、劝人以书都有功德。劝人以口的,当我们看到他的问题,可以应机说法,所说的真的是对症下药,可以帮他很快的改正过来。如果在这个世间缘分不多,很多人不愿意听我们的,我们可以写书,『百世劝人以书』,给后代有缘的人看,他们能够得到觉悟,这个也是很好的。下面讲:

  【何谓救人危急。】

  这是善事。危急人人都难免。

  【患难颠沛。】

  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遇到人家有危急的时候马上来解救,或者是慷慨解囊,或者是帮他申辩,这些都是功德。做法

  【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我们帮助人不一定说要拿多少钱,关键在于他有危急的时候你及时赶到,真是及时雨,解救起来,让人家终生不忘的恩德。有时候你可能讲一句话就可以帮助他平反解冤,或者你可以多方奔走,帮助一些流离失所的人,总之,『惠不在大』,救人之急,这就非常好。下面讲的是

  【何谓兴建大利。】

  了凡先生说:

  【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这个大利就是帮助社会大利益的事情,这里面了凡先生举了一些例子,所谓开渠导水、筑堤防患、修桥梁、施茶饭等等,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都要随缘去做。我们现在看社会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现前的社会人们都生活在痛苦、烦恼当中,所以最需要的是圣贤的教育,所以我们现在努力的来宣扬、来推行、来护持圣贤的教育,这就是最好的『兴建大利』,能够把人唤醒,改变社会风气,帮助众生消灾免难。下面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这个『作福』通称布施,布施就是舍,舍不一定是舍财,这里讲『内舍六根,外舍六尘』。真正的舍就是放下,内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能放下,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能放下,没有放不下的,这是舍到极处。舍到极处了,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学道不能成就的就是不肯舍。要先学舍得从舍财开始,财是身外物,先不要说舍身,舍六根,先从身外之物,舍财就比较方便。而且舍财,了凡先生说『世人以衣食为命』,所以把财看得很重,你舍财第一个可以破自己的悭吝,这种贪心,对外又能够帮助别人,人家有急难的,有需要帮助的,你可以救济他,这叫内外双得,利人利己,所以先从财上下手来布施。一开始是要勉强咬着牙干,慢慢慢慢你就开始自如了,最后就能够做到「内舍六根,外舍六尘」,把自己自私自利的私情荡涤干净,破自己的执着和贪吝,这是真正的修行。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

  真正的正法可以帮助万世众生开悟,离苦得乐,所以没有正法我们怎么可以帮助众生觉悟?怎么能够帮助众生转凡成圣?所以

  【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护持正法方面这种做法也很多。当然见到圣贤的『庙貌』,这是圣贤教育的学校,经书典籍是教材,我们都要敬重它,如果有破损要修补,而且能够大量的印刷流通,『举扬正法』,这就是弘扬正法、弘扬圣贤教育,以『上报佛恩』。这是我们要好好的努力去落实的。下面:

  【何谓敬重尊长。】

  『尊长』,在家里父母是「尊长」,一个国,国君、领导他们是尊长,都要敬重。敬重父母是孝,敬重国家领导人是忠,以忠孝存心。对于凡是年纪高的、职位高的、德行高的都要敬重,加以奉侍他们。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

  所以孝道帮助我们养成一种『和气』,就能够感格天心,这是敬重尊长的本。在家里养成孝心之后,到社会工作就以孝心对待一切人事物,这就是忠,忠于职守。

  【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忠孝之家』子孙一定会昌隆,这是善有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下面爱惜物命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这是讲到爱惜命物,这也是修善。对待一切小动物都要以爱心对待牠们,这是我们的『恻隐之心』,有一种不忍伤害他们的心,『积德』就是积这个。在《周礼》里面说,『孟春之月』,在春天祭祀都不可以用母性的动物。为什么?因为动物在春天生育,所以你用牠的话岂不是不仁慈?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君子远离厨房,不忍看杀害众生的场面,为了保全我的「恻隐之心」。了凡先生这里面讲到有四不食,就是如果不能够断肉,应该做到

  【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

  从这里我们慢慢的做到培养慈悲心要慢慢的断肉。下面讲到

  【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这里就讲到,不单指我们不杀生,而且衣食的由来往往都会有很多生命被杀害,譬如说我们穿的丝织品是煮蚕,这个饭在锄草种地的时候往往会杀了虫,所以如果浪费衣食那等于杀生。我们平时走路要注意脚下的小虫子,不要误伤了牠,培养自己的慈悲心,这些说的就是爱惜物命。所说的这些都是大的纲领,我们从这十条纲领去推广就知道,关键是存养一颗善心,这样子就可以「万德可备」。这里就介绍了第三篇「积善之方」。

  最后一点时间把第四篇简单的过一遍,第四是「谦德之效」,它是保存我们善德善福的一个很重要的德行。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这一开始就用《易经》的话来讲,天地鬼神和人一样都是喜欢谦虚,真正谦虚的人才能获福,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当中,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皆吉』,就是谦卦,所以可见得谦的德多么的重要。了凡先生举出了五个例子,跟很多的这些书生来往,看到凡是有谦虚之德的,往往都很容易考中,就来证实「谦受益」。他这里讲了五个故事,我们简单的讲一讲。

  了凡先生认识的一个人叫丁敬宇,他年纪虽然最小,但是对人都彬彬有礼,都很谦让,于是了凡先生对他的朋友费锦坡就说,这个老兄今年一定会考上。费锦坡就问他,你怎么见得?了凡先生就说,你们看这么多考生当中,有哪个人有丁敬宇那样的「恭敬顺承」,有哪个人像他「小心谦畏」,他能够做到

  【受侮不答。闻谤不辩。】

  别人给他的侮辱、毁谤,他都不会辩论,所以他说

  【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犹将佑之。岂有不发者。及开榜。丁果中式。】

  所以天地鬼神真正护佑这种谦虚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19-3-16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果然考中了举人。

  另外一位是冯开之,也是了凡先生认识的,他有一次跟一位朋友在一起,那位朋友对他很不客气,当面来攻击他,但是他竟然平怀顺受,一点都没有生气,很谦虚。所以了凡先生就告诉这个人,冯开之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祸有祸先。此心果谦。天必相之。兄今年决第矣。已而果然。】

  所以你真正有福的先兆,你今年决定考上,最后果然如此。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赵裕峰,他在童年的时候就考取了举人,但是考不上进士。有一次跟随他的父亲去嘉善这个地方上任,拜访一位钱先生,请他改文章。钱先生很不客气,把他的文章涂的乱七八糟。但是这位赵裕峰不但不生气,反而心服口服,而且好好的改正,结果第二年他就考上了进士。

  还有一个夏建所,这是了凡先生考上进士以后,有一次去见皇帝

  【予入觐。晤夏建所。见其人气虚意下。谦光逼人。归而告友人曰。凡天将发斯人也。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此慧一发。则浮者自实。肆者自敛。建所(夏建所这个人)温良若此。天启之矣。及开榜。果中式。】

  了凡先生说,天要给一个人发达的时候,『未发其福先发其慧』。所以夏建所你看他能够这样子的谦虚,温文尔雅,能够谦虚卑下,确实他就能够考上。

  还有一个反面的例子,这是讲在江苏江阴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叫张畏严,他的学问很不错,文章写得好,但是有一次考不中,他在榜上看不到自己的名字,就大骂考官。结果旁边有一位道人看着他在那笑他,于是张畏严就移怒于这个道人,然后道人就说,先生您的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张畏严听了之后就很生气,你又没看过我的文章,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这个道人说,我听说写文章贵在心气平和,看您心气一点不平和,大骂考官,文章怎么可以写得好?然后张畏严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屈服了,向道者请教。道者说:

  【中全要命。命不该中。文虽工。无益也。】

  你考中考不中看你的命,你文章写得好不好不是关键,你自己要做一个转变。张畏严说,既然都是命,怎么转变?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广积阴德。何福不可求哉。】

  这是讲『造命由我』,自己要去积福。张畏严说,我穷书生一个,怎么样去积福?

  【道者曰。善事阴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无量。且如谦虚一节。并不费钱。你如何不自反而骂试官乎。】

  所以你自己不肯谦虚,当然就不能够修得了。后来张畏严听明白了,回去谦虚求学,努力的改正,结果三年之后果然也考上了。所以了凡先生最后有一段结论,我们把它念一念:

  【由此观之。举头三尺。决有神明。趋吉避凶。断然由我。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教导我们,真正谦虚才是受福之基。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再次强调我们立定志向,重新营造美满人生,积福修德还要谦虚。最后了凡用孟子的一句话,说:

  【王之好乐甚。齐其庶几乎。予于科名亦然。】

  这是孟子对齐王说,你爱好音乐,应该把你爱好音乐的心推而广之,爱天下的人民,使人民都欢乐,与民同乐。我们要求富贵、求福报,改造命运的人也要有这种心,也要把自己改造命运修来的福报跟众生同享,与民同乐,这才是能够慢慢的成圣成贤。

  今天我们的「重建美满人生」的讲座到此结束。中间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普贤菩萨名,诸佛第一子,我善根回向,愿悉与彼同。
身口意清净,自在庄严刹,逮成等正觉,皆悉同普贤。
如文殊师利,普贤菩萨行,我所有善根,回向亦如是。
三世诸如来,所叹回向道,我回向善根,成满普贤行。
愿我命终时,除灭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国。
生彼佛国已,成满诸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严净普贤行,满足文殊愿,尽未来际劫,究竟菩萨行。

佛弟子妙音代父母师长、历劫冤亲、法界众生礼佛三拜,求生净土。

祈愿:
诚敬谦卑。和顺义理。欢乐慈孝。知足惭愧。去恶就善。事师三皈。奉持经戒。不念人非,欣乐人善。关怀照顾,言传身教。言动安徐。公平公正。吃素印经。看破放下。忍辱精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并愿以印行功德,回向法界一切有情,所有六道四生,宿世冤亲,现世业债,咸凭法力,悉得解脱,现在者增福延寿,已故者往生净土,同出苦轮,共登觉岸。
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一切众生,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处在一个地球村中,应该平等对待,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互助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到此结束,谢谢您的阅读!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祝各位六时吉祥、法喜充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