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1703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8-10-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三 有情相续缘由——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唯识家解释完了分别心生起的原因,外人仍不满意,复问难曰:‘虽有内识而无外缘,由何而有生死相续?] 有情生死相续,在三界六道中轮回生死,是由于善恶业力所招感。而善恶之业,又是由于无贪等三善根、及贪嗔痴等诸烦恼所造作。前六识及其相应的心所,缘于外境的顺违,而有造作的活动。外人问的意思是,如果只有内识,而无外境,则心识缘何境而能起惑造业,如果没有惑业,又何能有生死相续?果然如此,岂不是乍生死无因了吗?因有外人此问,唯识家复说下一颂以释其疑: [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具,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本颂的重点,在说明生死相续起于内因,非关外缘。生死轮回,起于造业,业就是行为的后果,行为有身、口、意三行,而以意行为主导。由于与意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而有种种或善、恶的业,这就是‘诸业’。习气,是当造业时其气分回薰藏识,留下了类似于本业的功能,此功能亦名习气,也就是种子的异名。合有漏的善、不善等种子,即称 [诸业习气’。业是来自与前六识相应的思心所的造作,思心所与善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善业;思心所与恶法相应,即造作下种种恶业。由善恶业所薰习的种子,称为业种子,业种子又名 ‘有支习气’。 [二取习气俱’ ,二取、即能取与所取。能取即是见分,所取即是相分。取是取著,这二取,都是思想上的一种执著——执见分为实我,执相分为实法,时间长久了,就成为习气。生死相续,由于习气,习气总结为三种,一是名言习气,二是我执习气,三是有支习气。诸业习气的薰习的业种子,与二取习气薰习的二取种子,同时储藏于第八识中。在业习气与二取习气同俱的情况下,而有 ‘异熟果’的生起。这其间,二取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亲因,业习气是生起异熟果的助缘。兹将三种习气意义再加以诠释: 一、 名言习气:名言即名称言说,有情世间,为了表达思想,构通意见,不免有名称言说。薰习既久,就成为习气。凡表示意义的语言文字,称为表义名言;凡了别境界,用名言描述形容者,称显境后名言。这两种各名言所薰成的种子,贮藏于第八识中,成为一种潜伏的势力,此即为生起诸法的亲因缘。 二、 我执习气:这是一种执有实我的执著,我执有二种,一为俱生我执,是先天与生俱有的;一是分别我执,是后天卓分别生起者。这两种习气,六七两识都有,起源于与四烦恼常俱的第七识,故第七识为我执习气的根本。此我执习气,也是生死之因。 三、 有支习气:有支即十二有支,有支习气即是业习气,支者因义,为三有 (三界)之因,能招感三界异熟果,下文将详述。 以上三种习气,名言及我执习气,属于二取习气,感的是等流果;有支习气即诸业习气,感的是异熟果。 颂文第三、四句,‘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 由于业习气与二取习气,而招感异熟果 (即生死轮回的阿赖耶识) 的生起,但当一期生命告终,由于业习气与二取习气薰成的种子,又招感来世的异熟果。如此辗展相生,就是有情生死相续的缘由。现在以十二有支的惑、业、苦,来说明有情生死相续的情形: 一、 无明支:无明即愚痴,即迷暗不明。此无明与第六识相应,就是能造作善恶业的愚痴无明。这是十二缘起的第一支,人生的一切痛苦烦恼,皆由此而生起。 二、 行支:行是造作的意思,是以无明而生起的蒙昧的意志活动,这种活动 (行) 的后果就是业。无明与行二支,亦可解释为过去世之惑,是过去世所造的业。 三、 识支:识是认识作用,是精神作用的主体,也是业力寄托的所在,为生命轮回的主体。此支在无所其明的蒙昧意志活动下,纳识成胎,此即一期生命的开始。 四、 名色支:名色即是五蕴,是精神与物质 (心识与色身) 的合称。色蕴即地、水、火、风四大,名即受、想、行、识四无色蕴,这是第八识‘纳识成胎’后,在母胎中由受精卵起、至六根未具以前的名称 (在五七日以内) 。在此位中,未具人形,状如息肉,故称名色。 五、 六入支:入亦名处,即十二处中的内六处、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这是由名色支发育成胎儿,六根具备,到出生之前这一阶段的名称。处是生长门义,由根为识的所依,令识得生。第三支的识,指第八识; 六入中的识,指第六识。 六、 触支:触者接触,内六根对外六境而生六识,曰触,这是认识作用的开始。婴儿初生,天真未凿,爱憎分别之心尚不分明,根境相对,对境的感觉不曰识而曰触。 <分别缘起经> 曰:‘云何六触身,眼触、耳触、乃至意触。] 七、 受支:受者领纳,即是感受,受有三种,苦受、乐受、舍受,若加忧、喜二受,称为五受。幼儿年龄渐长,有了分别心,六识对六境,就有了苦乐爱憎的感受。 对苦受厌憎,对乐受贪著,结念不舍,而引起下支的爱。 <分别缘起经> 曰: [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 八、 爱支:爱是贪的异名,也与欲字同义。儿童发育成人,生理成熟,‘贪妙资具淫欲现行。’就是有了性欲的需要,同时,盲目的追求、占有之欲也日益炽盛。 <大乘义章 > 曰: [贪染名爱’。 <涅槃经> 曰: [习近五欲,是名为爱。] 九、 取支:取者攫取,执持不舍。 <十地经> 称‘爱增名取’,是以贪为体,以爱为缘。由贪心炽盛,对于色、声、香、味、触五尘,财、色、名、食、睡五欲,周遍弛求,执著不舍。 十、 有支:有是生命的存在,是行为的后果,有也就是业。由感受而有爱憎 (受缘爱) ,由爱憎而有取舍 (爱缘取) ,而取就是攫取、执持、占有,由而积集种种善恶之业,而业力能引生后有的苦果。 十一、 生支:有即是业,既有业因,必成业果 (异熟果) ,这业果就是生 (转生) 。也就是第八阿赖耶识,受业力牵引,在三是五趣中轮回。 十二、 老死支:业力是生之因,而老死就是生之果。 <佛说稻芊经> 曰: [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追感往事,言声哀蹙,名为忧苦; 事来逼身,是名苦恼; 追思相续,故名为悲,烦恼缠缚,故名为恼。’唯死后业识不灭,无明仍在,在业力牵引下再去投胎受生,开始另一期生命的轮回。 以上十二有支,在远因近果、和已润未润的因果关系小上,诸支前后相望,在 <成唯识论> 中将其略摄为四支,即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一、 能引支:能引支是无明和行二支,由于无明于诸谛理的迷暗无知,而有行的造作诸业,熏习第八阿赖耶识中,能引发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果的种子,故名能引支。 <成唯识论> 曰: [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 二、 所引支:无明与行二支是能引支,由之生起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等五支为所引支。 <成唯识论> 曰: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所引故。] 三、 能生支:能生支是爱、取、有三支,能近生当来世生老死果,故名能生。 <成唯识论> 曰: [三能生支,谓受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四、 所生支:在十二有支中,所生支是由爱等五支引生的生、老死二支。从中有到初生以后,至本有中随其寿命长短的未衰变位,皆是生支。诸衰变位随其一期寿命、色心俱衰总名为老。身坏命终,入灭相位,即名为死。 <成唯识论> 曰: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说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以上十二有支,前十支是因,后二支是果,这十因二果,必定不是同世。若约过去现在世来说,则十因是过去世,二果是现在世;若约现在未来世来说,则十因是现在世,二果是未来世,这称作‘二世一重因果’。小乘佛教以十二有支为‘三世两重因果’,即无明与行二支,是过去世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现在世的果,这是一重因果;爱、取、有三支,是现在世的因,生与老死二支是未来世的果,这又是一重因果。过去的无明 (惑) 、 行 (业) ,和现在的爱、取 (惑)、有 (业) ,同是惑业,为能感之因,现在侍的识等五支,和未来的生、老死二支,同是所感的苦果,这样亦成为三世两重因果,以此遮去断常二见,故生死相续,轮回无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