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041|回复: 3

[其它] 三世佛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7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倫月刊
三世佛冤(天聞)——引自明倫月刊(第430期)
復次善男子,像法時中,多有諸惡苾芻,不能解我善巧方便祕密之義。以彼愚癡,自在說法,隨文取義,不得深意。又亦不求祕密之義,而自稱言:「我解佛之所說甚深之義,我亦能說甚深之義。」當知此人,是三世諸佛怨家。(見《示所犯者瑜伽法鏡經》)

  有人愛看禪宗語錄,不好佛法經論。明末蕅益祖師問一位居士:「曾看經否?」居士答:「未讀過佛經。」又問:「看語錄否?」居士說:「稍稍看了一些。」蕅祖問:「為何看語錄不看佛經?」他答:「經則煩細,語錄爽快可觀。」居士認為佛經煩瑣細微,不如語錄爽快好看。想讀得爽快,蕅祖說:「無如《水滸傳》,《三國志》矣。」那不如去讀《水滸》、《三國》吧。
  禪門語錄,生動有趣,往往讓人拍案叫絕,但是讀禪宗語錄,貴在「因指見月」,這明月般的本性風光,誰見得到?蕅祖在〈除夕答問〉一文,以《六祖壇經》五祖傳法公案為例,教人如何得言外之意。蕅祖說:

  惠能神秀各呈一偈

  凡是想看禪宗語錄的人,必須具備超越一般凡俗見解之眼力才行。就舉《六祖壇經.自敘品》記載禪宗五祖傳法之故事來說明。
  當時五祖弘忍大師命門人各作偈頌以示修行之悟境,藉以傳付法衣信物,神秀法師於走廊壁上寫道: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五祖見後說道:「但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並令門人焚香禮敬,盡誦此偈。
  惠能大師(日後尊為禪宗六祖)說的偈是: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見此偈後,反叫人用鞋子將壁上的偈頌抹除掉,並對眾人說:「作此偈者,也沒有見性」。

  人心淳厚為法而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抹除偈頌,以杖敲擊磨碓,若將此事,看作如兵不厭詐的騙局,豈不羞辱了禪門?)
  一般人看《六祖壇經》這段公案,都會認為五祖想交付法衣給六祖,所以故意抹除偈頌,表示取消他授法衣信物的資格,卻暗地裡以杖敲擊磨碓,暗示六祖,夜晚三更到方丈室,要授予法衣信物。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
  在六祖那時候,佛法還很興盛,人們的心思還算淳厚。那些去追逐六祖的人,都是像惠明法師一樣的英傑,為了求法而去追六祖,並不是為了爭奪虛名虛位。若將此事,看作如兵不厭詐的騙局,豈不羞辱了禪門?

  密護圓頓漸修法門

  大家應該知道,神秀大師的偈子,五祖評論道:「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屬於漸次修行,不能直下悟入心性之理體。依此修行,卻是穩當可靠,不致墮入斷滅空的危險。惠能大師的偈頌,對心性的理體,雖然講得圓滿直截了當,但是在事修上,若有毫釐差池,所得果報卻有天壤之別。真得惠能大師偈頌精髓者,就能一乘直超如來地,若有絲毫違失偈頌的要旨,將永墮「斷滅空」的邪見中。
  在《壇經.自敘品》,弘忍大師把神秀大師的偈頌留在牆上,供眾人誦持,這是真讚賞。當眾抹除惠能大師偈頌的責罰,也是真責罰,並非虛晃一招。五祖將傳法信物秘密交付六祖,要他逃到遠遠的地方,這個舉動,蕅祖說:「正欲與六祖,共扶圓門漸修之慧命。」正是想與惠能大師,一起扶持「圓門漸修」的慧命,不忍心讓當時及未來眾生,墮入斷滅坑。這是秘密保護神秀大師,所以讓六祖惠能大師飽受逃亡的苦楚。
  假使五祖當時就表揚六祖的偈頌,分半座給他,怎會有「六祖遁曹溪,避難獵人隊十五年」的種種歷練?難道五祖曾接受金幣,以致傳承法脈過程不能滿足眾人期望?六祖只因一偈而得法脈,怕無法服眾而心虛膽怯,因此不能登座講法度生?
  若能看出禪宗語錄言外之意,看懂佛教經論的文外之旨,這就不是「依文解義」了。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真得惠能大師偈頌精髓者,就能一乘直超如來地,若有絲毫違失,將永墮斷滅邪見。)
  望文生義諸佛喊冤

  古人云:「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一字,如同魔說。」解讀佛經,只會望文生義,不知借此觀心,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終成「三世佛冤」,十方三世佛都會喊冤,大覺世尊說的甚深之義,豈是如此?
  看語錄,讀佛經,須以「觀心」為要,先「通文」,再「達義」,然後「入理」,最後「忘情」,如此深造之以得,自然左右逢源,頭頭是道。

   明倫月刊网址:http://www.minlun.org.tw/default.html

作者此篇乃是解释蕅益大师《灵峰宗论》中“除夕问答”中的一段文字:
除夕答问
  维那问,腊月三十日,请师直拈向上一著。答:“本具现成,不从人得。”西堂问:“本具现成,因甚欲证而不能即证?”答:“何劳欲证?”良久曰:“欲证者稀。”乃曰:“文殊起佛见法见,世尊贬向二铁围山。高峰云:‘今日有起佛见法见,便应合掌赞叹。’何以故?时节若到,其理自彰。世尊贬文殊,为诫心外求佛法者。高峰赞二见,为劝甘弃佛法者。惟达心外别无佛法,方可炽然求于佛法。古人不著佛法僧求,如是而求,岂似今人,才说求佛求法,便昧性具之宗。才说无佛无法,便欲全废修证。偏邪之见,何预圆宗?”众居士问:“大慧答中庸首三句为三身,有过无过?”答:“宗眼圆通,随拈皆得,灼然无过。然是大慧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进问:“何故清凉国师,谓‘妄欲和融儒、释者,应堕无间’?”答:“儒是世间法,执同则谤出世法,所以犯堕。今禀华严事事无碍之宗,如遍行外道,同证解脱。又禀法华开显之旨,治世语言,皆顺正法,故无过也。惺谷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句。不同,彼必反生疑谤。为入门人说异句。不异,彼必狃于旧习。为升堂人说双亦句,令知差别源委。为入室人说双非句,粗言细语,同归第一义谛。’儒、释但假立名字,有何同异可论哉?”进问:“且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与一念未生,为同为别?”答:“若炽然喜怒哀乐时,仍是未发之中,可谓‘一念不生全体现”。若离现前一念,别求一念未生前,谓是向上,全堕灭相法尘。当知念即无念,故云‘未生’。喜怒哀乐即无喜怒哀乐,故云‘未发’。恁么会得,方许说‘同’,其或不然,四句俱谬。”又问:“菩提流支是大乘法师,何于达磨兴毒?”答:“南岳思大师亦受七毒,此皆二义。约实则权位大士,不达圆乘,如增上慢四众,打常不轻是也。约权则正显南岳、达磨之妙,如调达真善知识是也。”西堂问:“既云‘教外别传’,何复云‘《棱伽》四卷可以印心’?”答:“教外别传,即教内真传。如因指见月,指非是月,不谓‘所指非月’也。【离经一字,即同魔说,不以经卷印心,何名传佛心印?又吾宗乘妙处,夺情不夺法,执著文字,须云‘不立’。若执‘不立’,妙药反成大病,却是依文解义,三世祖冤,所以仍须以教印心也。凡看宗语,须具超方眼目。且如神秀偈,五祖教人礼拜持诵,依此修行,可作佛祖。六祖书偈,以鞋抹之云∶‘亦未见性。’人皆谓‘与夺互换,又诡护六祖’,不知此时,佛法尚盛,人情尚淳。彼追逐者,皆英杰为法而然,绝非争虚名虚位。何必如兵不厌诈之局,贻羞法门哉?当知秀偈,虽涉渐修,千稳百当。祖偈虽甚圆顿,毫厘有差,天地悬隔,得则直超,失则永坠。五祖赏则真赏,罚则真罚,非诡态也。且必密付信衣,遣令他去者,正欲与六祖,共扶圆门渐修之慧命,不忍使现在未来众生,误堕坑堑。乃为密护神秀,故致六祖备受逋逃驱逐之苦,使一时表彰,分以半座,何得有此?岂五祖亦曾受金币故?法嗣不厌众心,六祖亦以荐书得法故,虽受源流,而心虚胆怯,不能登座挥尘哉?若能于语录看出文外之旨,亦能于千经万论看出文外之旨,便不是依文解义,亦复不离经论一字。如或不然,三藏十二部,千七百公案,皆标月指,认祖指为月,与认佛指为月,何以异哉?】”

发表于 2013-3-27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千七百公案,皆标月指,认祖指为月,与认佛指为月,何以异哉?】”

发表于 2013-3-2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惺谷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句。不同,彼必反生疑谤。为入门人说异句。不异,彼必狃于旧习。为升堂人说双亦句,令知差别源委。为入室人说双非句,粗言细语,同归第一义谛。


惺谷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句不同,彼必反生疑谤。
为入门人说异,句不异,彼必狃于旧习。
为升堂人说双亦句,令知差别源委。
为入室人说双非句,粗言细语,同归第一义谛。
入末学断句或许容易理解。
发表于 2013-3-2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有三如来藏
空如来藏
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
能大师的偈子是空如来藏。
神秀大师的偈子是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中道第一义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5 10: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