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谨慎护戒,要说到行到
发上心得上品戒体,从解起行,解行相应,真实行持,方能到达彼岸。虚云老和尚开示道,佛法教典所说行持,离不了信解行证四字。信,就是信自心是佛,信佛陀妙法。信为道源功德母,无论做什么事,若无信心,是做不好的。《梵网经》卷二云:“汝是当成佛,我是已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大正藏》卷24,p1004a)解,即是会得道理而二谛圆融,能随机说法。然而只知道明白,不行则绝不会成功;口上说得锦上添花,满肚子贪瞋痴慢,这种空谈绝无益处。禀教修行,从行契证,才能实证真常。“没有行就不能证,这叫发狂。……内行要定慧圆融,外行在四威仪中严守戒法,丝毫无犯。”(《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07)虚云老和尚强调说:
行解相应就是说得到行得到。……‘说’属于般若慧解,‘行’属于实相理体;二者圆融无碍,就是行说俱到。(《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16)
虚老指出, “说”属于文字般若, 从凡夫位说到佛位, 如何断惑证真, 怎样超凡入圣, 都分得开。但是, 讲得天花乱坠, 行持不到, 就不能断惑证真;能说不能行, 就是“说食不饱”。解行不相应, 习气毛病多,降伏不住凡心, 便毫无真实受用。所谓“说十分, 不如行证一分”,虚云老和尚解释道:“ 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不被境转真不容易,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世事尘劳常罣碍,深山静坐也徒然。’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30) 因而虚云老和尚“云门山大觉禅寺同戒录序” 指出:
如能依教奉行, 守持无染, 可名真净道器。稍有违犯, 则失僧仪。故云护戒如护浮囊, 不可破裂, 否则丧身失命, 被烦恼罗刹所吞矣! 而今去圣时遥, 人心浇漓, 甘堕沉沦, 藐视律仪。……求戒者多, 守戒者少, 若贼香疤作饭票用, 哀哉哀哉! (《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296)
虚老反复强调, 佛门旧制比丘出家, 五夏以前, 专精戒律; 五夏以后, 方许听教参禅。因为各宗修行都要以戒为根本, 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 没有戒, 就必定沉沦汩没。佛陀制戒律,旨在使众生能止恶生善, 断除习气毛病, 背尘合觉, 返妄归真。修行人必须真实地注重解行相应, 方能脱三界苦; 犹如信医服药而药到病除,若只信药方而不依方服药, 则虽有良医妙药,以不服故, 病亦依然。又如信知黄豆可造豆腐, 但若不去造它, 黄豆不会自己变成豆腐; 即使造了, 石膏放不如法, 豆腐也会造不成。古人云:“击石乃有火, 不击原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虚云老和尚阐释道, 此谚语于做修行功夫上说得恰好: 石中有火, 未曾施一毫智巧之力;学人终日只说石中有火, 说到眼光落地,依前只是一块石头, 要觅一星点火, 了不可得, 此是不肯死心做功夫。学人果能切实去做, 由戒生定, 由定生慧, 一切自知自见。是故虚云老和尚《年谱》强调:
受了佛戒, 当下即得清净戒体, 即得解脱, 即入佛位, 位同大觉, 是真佛子。受佛戒, 是难得希有之事, 所以受戒后, 要谨慎护戒, 宁可有戒而死, 不可无戒而生。(《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44)虚老这里强调要宁死不犯戒, 其意是说, 若不谨慎护戒, 则无由去烦恼缚,无法脱生死黏。有戒, 则戒体在而慧命存;无戒,则戒体失而法身汩没。而受戒后, “如不持戒,纵有多智, 皆为魔事。” (《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134) 也就是说, 受戒者若不时时守戒而导正心态, 纵使稍有相应, 也终因魔得其便, 而落入魔境。诚如佛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卷八所说:“我若不持戒, 当生三恶道中, 尚不得人身, 何况能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得一切种智。” (《大正藏》 卷08, p0282b)所以“佛教真理, 虽不可以言说论表, 但若全废言说, 则又有所不能, 理必依文字方能引见义故。今之学佛者,应研习一切教理, 而以行持为根本。”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143)
虚云老和尚这里说的“以行持为根本”,是一种“心惟”。“心惟是什么呢?凡有言语,依圣教量;举止动念,不越雷池一步;说得行得,才是言行无亏。”(《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06)《龙舒增广净土文》卷十一中有一段相关阐释,这里不妨借用于解释虚老说的这种“心惟”,应该是恰到好处:“方念佛时,口诵心惟,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大正藏》卷47,p0285b)也就是说,“心惟”是一种戒、定、慧具足而与佛无二的内外相应行。虚老《年谱》中,就有一段这种“心惟”的具体解释:“念佛要口念心惟,以智观照。……不打妄想,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行道即经行,一步一步不乱……一切处都是用功。……站如松……行如风,要照顾前后……开眼看东西,只展半眼,所看不过三五七尺远。行住坐卧,能具威仪……此心如如不动。”(《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47—348)这段话表明,在虚云老和尚看来,念佛、参禅、持戒等都是不二的,都应该是“口诵心惟”。如虚老开示所说:“参禅念佛,都要时时刻刻口诵心惟。……同参们,如何能脚踏实地呢?只有口诵心惟,朝斯夕斯地做。”(《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64)就持戒而言,虚老开示道:
戒律条文多少, 怕你忘记, 所以每月二戒都要诵二次。菩萨戒是体, 比丘戒是用; 内外一如, 则身心自在。 诵戒不是过口文章, 要说到行到。 讲到持戒也实在为难, 稍一彷彿就犯了戒。 持戒这事, 如头上顶一碗油似的, 稍一不慎, 油便漏落, 戒就犯了。 半月诵戒, 诵完要记得, 口诵心惟, 遇境逢缘就不犯戒、 不起十恶。佛制半月诵戒之意在此。(《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42—343)
虚老这种“口诵心惟”、“说到行到”,具体说来即是:口诵戒文, 内心要思其义, 同时行其事、 践其实, 务必使身口与心相应, 即知即行。《六祖坛经》指出:“此须心行, 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 如幻如化, 如露如电。口念心行, 则心口相应。 ” (《大正藏》 卷 48, p0350a)可见, 虚云老和尚所说“口诵心惟” , 与六祖慧能大师所讲“口念心行”是一脉相承的。虚老还强调:“既出家为了生死, 就要依法行持:口而诵, 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不要留恋世上的贪瞋痴爱。”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62) 虚云老和尚还指出:“修行要在动用中修, 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 以戒定慧三学, 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 不许它犯人苗稼。” (《虚云和尚法汇年谱集》,p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