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56|回复: 8

[学佛文档] 证严法师《四十二章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综观全经,朴实而不失优美的经文,将佛陀的教法,精辟地一一道来,让学佛者更容易亲近佛法,进而启人智慧,引人行善精进。
本经一开始便明白讲述苦、集、灭、道四大真理,这是修行者修学的基础,也是人生历程中的本质真谛。其中大部分的经文所讲的去恶行善观念,与中国儒家思想非常相近,但佛法更透彻之处在于深入精神层面,有系统的由内在思惟至外在行为,都能清楚指明方向,以引导大众自行化他。
首章清楚说明修行的次第,二、三章主要针对出家众而言,四章以后便普及于一般人的修行方针。而朴实浅白的文丰,佛陀生动的譬喻,反复不同层面的谆谆教诲,都在教导我们如何观照自心,进而付诸行为如何去恶修善,发挥自己生命的良能,并且明白指示一条直趋光明、清净的道路,让大众循正路而行,以达清净安乐的境界。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佛经需要一颗虔敬之心,但虔诚并不是将它供上佛桌熏香礼拜而已,更要虔诚体会、实践力行。佛陀于《四十二草经》中阐述、教导大众如何从行、住、坐、卧中趋向正道。而证严上人细腻的解说,贴切的诠释,更将本经与现代大众拉近了距离,盼能与阅经读者相互勉励,并分享法喜、同沾法益。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每一部经典的开始都有「序分」,序分中包括六种证信序,也就是六种成就。普通经文,一开始都会提及「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与众若干人俱……」这就是六成就,即主成就、众成就、处成就、时成就、闻成就、信成就。在这段经文里则稍有差异,法轮是「信」成就、成道已是「时」成就、世尊是「主」成就、鹿野苑是「处」成就、憍陈如等是「闻」成就,复有比丘是「众」成就。

《四十二章经》是从佛一生说法中,撷取重要的经句,来作为启导佛门修行者的道粮。它的文字虽短,意义却很深远。本经是阿难尊者所集,译者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法师。

「世尊成道已」,「世尊」是指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诞生于人间,他出生于印度的迦毘罗卫国。「尊」尊贵、荣华之意。他原是迦毘罗卫国的太子,父亲净饭王年过四十岁才生下他,取名为悉达多。太子出生七天,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

悉达多太子一出生即被预言长大后,将成为一位大觉者,使得净饭王十分烦恼!他绞尽脑汁,提供太子种种的生活享受,但是这些并未使一个有觉性的人迷失。一般世俗人所说的快乐,在太子眼里都是痛苦的根源。因此,他从小即有一种寂静的德行,故名为释迦牟尼,也就是寂静能仁的意思。

太子长大后,在一次出游中,一位婆罗门教修行者如闲云野鹤般崇高的生活态度,深深吸引了他,也启发了他修行的念头。又在另一次出游中,看到生、老、病、死的苦,而深深体会人生的苦、空、无常,更加强他想修行以透彻个中真理的决心。

除此之外,当时印度社会四姓阶级分得很清楚,他也想打破这种不平等的阶级观念,以解脱众生的苦。于是,就在十九岁那年的某一夜,离开皇宫踏上修行之路。以一位年轻太子,在当时那种优渥的环境中,居然能舍得下、看得破,实在是难能可贵!一般人总是在受了痛苦、压迫之后,才想要争取自由,而这位年轻的太子却是在富贵、五欲中看开了世间一切,这是圣人和凡夫的不同处。
 楼主| 发表于 2018-9-1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离开皇宫之后,太子以五年的时间参访,遍访全印度的修道者。但是,那些婆罗门的教理,并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五年之后,他进入苦行林修苦行。

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悉达多太子深深觉得:这种苦行并无法成就般若,只是徒然折磨了身体,而智慧应该是在身体有适度的调养时启发出来的。因为身体虚弱,也会影响智慧的增长,可见苦行是偏道而非中道。

于是,他走出苦行林,来到伽耶山,选择一棵大树,在树下石座上铺草为座,在禅坐之前发愿道:「在这金刚座上,若不能透彻宇宙真理成等正觉,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离此座!」

到十二月八日天将亮时,修行者!悉达多在静思中慢慢张开眼睛,目光忽然与一颗星星接触,星星的光透入他的心,剎那间,一切的烦恼完全消失,心地一片静寂清澄,净光明亮、照见了宇宙大地一切真相。此时,他心光一闪,叹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于是,决定将佛法推广于民间,实践济世的心愿。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佛透彻宇宙的真理、成道后,他思惟着:该用什么方法来度化众生?如何观机逗教,使大家都能悟入佛的境界?众生本具佛性,只因被「欲念」污染,而失去清净的本性;要使众生恢复本来的面目、转凡入圣,首先就要离欲知足,不动无明贪念,如此,则能「寂静」清明,这是最殊胜的心灵境界。

「住大禅定,降诸魔道。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修行要使心清净,必须先降伏魔道,也就是降伏内心的烦恼,觉性朗耀照彻寰宇万物,理与心会——成等正觉。佛成道后,便前往波罗奈国的鹿野苑;为阿若憍陈如等五人转四谛法 轮。他们原是当初净饭王派来劝太子回心转意的五位大臣,后来反而跟随太子在苦行林中修行;太子走出苦行林之后,他们才转往鹿野苑修行。

「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它是佛教的基础。不要以为「四谛法」是小乘法,其实它是大乘法的基础。佛陀首先让我们知道人世间之所以有「苦」,苦的原因是「集」种种的疑惑而衍生痴念,造业受苦,要「灭」苦的因,就必须修行于「道」。「轮」是轮送、转化的意思,将佛法像轮子一样,输送到弟子的心中;也像车轮一样,碾碎众生的烦恼。

佛初转法 轮时,阿若憍陈如先悟道证果,其余四人则是在三转法 轮时先后悟道,证小乘果位。佛教在此时才具足三宝!佛宝、法宝(四谛法)、僧宝(五比丘)。

「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五比丘成就道果后,佛就开始步上说法的旅程。他带着第一批度化的五位比丘,依次向外度化。第二批接受度化的是耶舍及他的朋友等五十人:然后是三迦叶僧团的一千人,迦叶三兄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都在听了佛的教法之后,皈依佛陀门下。

另外,舍利弗和目犍连也是婆罗门教的领导者,他们被马胜比丘的庄严相所感动而皈依佛陀座下。因此,佛在四十九年的说法期间,到处都有弟子跟随于身边。有许多弟子心中常有疑问,都一一得到佛的释疑:大家在佛的教导下,也都一一开悟了。

「合掌敬诺,而顺尊敕。」这是表示僧团对佛的恭敬。尊师重道是修行成功之本;不论学什么或在任何考验、磨练的情况下,都要尊师重道,这是本段经文最重要的地方。因此,只要依四谛法门修行,就能打稳基础,进而逐渐达到佛的境界。
发表于 2018-9-14 2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9-14 2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9-14 21:5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9-14 2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8-9-14 21: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7 0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