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79|回复: 6

自陈领解妙法莲华经信解品浅释---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23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G2 自陈领解(分二)
               H1 正陈得解 H2 叹佛深恩 H1(分二)
       I1 长行 I2 重颂 I1(分二)
       J1 法中略说 J2 喻中广明 J1(分二)
       K1 明昔日不求 K2 明今日庆得 K1(分三)
                L1 标正明不求 L2 释不求之意 L3 征不乐之意
今L1         

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等居僧之首:我等,就是须菩提、迦旃延、大迦叶和大目犍连这四个人。居僧之首,他们在僧人之中,为僧人之首。但是为什么他们以前不求大乘的佛法、不求大乘的佛乘呢?因为他们出家已久,戒腊也很高,是僧人之首与榜样,所知道的佛法很高的;一般的后学皆以他们为模范。                             什么是戒腊?就是受戒的年头。所以出家人新受戒的,就叫新戒;受戒久的,就是老戒。戒腊高、戒腊老,就是受戒的时间久、年头也多,又称法腊。法腊很高的,一般的后学都要照着他们去学,以他们作为自己的模范。所以他们觉得如果突然间改变思想,想要“弃小求大”,弃小乘求大乘,改变平时的宗旨,恐怕后人对他们就不相信了,就说他们都不行了!现在他们也不修小乘法,要求大乘法了!他们怕人这么样来讥讽,所以“自固”,自己坚固自己这小乘的心理;又叫“护彼”,就是他们怕后人不生信心,想保护着后人,不退他们的道心,所以他不求大乘。可是他们执着这么一点小乘的境界,对于大乘的佛法,他们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他们有不愿意舍弃小乘的心理?就因为他们不知道这“开三权、显一实”。三权,就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他们不知道这三个都是“权乘”,可以显出来这“唯一佛乘”;因为他们自固,所以这种小乘的执着就没有改变。他们护彼,想令后人有一种信心;可是他们这种的思想,就把人都耽误了!所以这是第一种的错误。                             第二种,他们不求大乘的原因是什么呢?年并朽迈:他们因为年纪朽迈了,所以他们不求大乘。如果行菩萨道,就应该以大道作自己的责任,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要广度众生;现在他们自以为既然年纪也都朽迈了、很老了,就不能做什么事情了。他们现在都有自卑感,自己对自己都看不起了!“喔!我现在这么老了,没有什么用处了!年纪太大了!”因为他们这种的执着还没有破除,所以就有一种妄见,妄见自己不能承当大乘的佛法了!这是第二种的错误。               第三种,他为什么不求大乘佛法呢?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为他们自以为已经得到涅槃,就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所以不求大乘。但是这一生证果,必须要明白大乘,然后才能证得佛果。虽然他们自己认为己经得到涅槃了,可是这是“偏真有余”的涅槃,不是究竟的涅槃。他们的想像是什么样子呢?说“高原陆地不生莲华”;认为在山上边、在陆地上,没有莲花生的,莲花要生到水里。他们已经入到“无为”的证位,已经得到无为、得到涅槃了;就不再发大乘的心,所以就不求大乘法了。可是因为他们在以前没有明白实教的道理,只明白权法,没明白实法,所以他们就没有得到真正的究竟涅槃。他们以为得到这证位了,就因为有这么一点执着,所以他不知道自己所修的已经是菩萨道了。这是第三种的错误。                             他们有这三种的错误,他们才对佛这样讲,“我等居僧之首”,我们做僧人的首领,“年并朽迈”,年龄都老得不得了了!“自谓已得涅槃”,自以为已经得到涅槃,“无所堪任”,再没有什么事情可做了!               “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就不再向前去求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                             L2 释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于菩萨法,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这四位长老叫了一声,世尊!以前世尊常常说法已很久很久;我时在座:我们这几位老人,也常常都是在法会这儿。身体疲懈:身体因为老了,所以就很疲倦的;很疲倦,就懈怠了!坐的时间久了,就懒惰了,听听经就睡着了,这叫冲盹,这么晃往前。但是你不要误会,冲盹并不是入定,入定不会冲盹的。入定,头也不歪、也不晃荡、也不前仰、也不后合,那才是真正的入定。入定,明明了了;不是一边睡觉,一边说我听经听得很清楚,这才自己骗自己!                             但念空、无相、无作:这时候想什么呢?想这一切都是空的,没有相的,也没有一个所作;无相无作,什么也都不需要做了,什么都空了!我若无相,也不需要去行菩萨道或作功德,什么都不要了、空了!就这么想。所以,于菩萨法,游戏神通:于菩萨所行的这法,游戏人间,以种种神通妙用来教化众生,乃至净佛国土,成就众生:对于庄严清净其他佛国土,帮助成就一切众生的愿力;这样,心不喜乐:我们心里也不生一念欢喜心,一点都不动念,也不希望这个了。对于行菩萨道这件事情,我们简直地就不感觉兴趣,就自固,自己认为自己这样就可以了!这是得少为足,得到很少的,就知足了。                             L3 征不乐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证。又今我等,年已朽迈,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所以者何:为什么我们不求大乘的佛法、大乘的妙理呢?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证涅槃:因为世尊曾说,我等已经出离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了,证得涅槃,得到常乐我净这种的快乐。                             又今我等,年已朽迈:又,现在我们已经年老得迈不动步了,于佛教化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对于佛说的教化菩萨法,能再得到佛果;我们一念好乐心也不生了,我们就这样了!就可以了!我们己经知足了!                             K2 明今日庆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甚欢喜,得未曾有;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我等今于佛前:现在我们在佛前,闻授声闻阿耨多三藐三菩提记:得闻释迦牟尼佛给舍利弗授记;给声闻授记,这就是缘觉、菩萨都包括在内了!就授无上正等正觉的记莂号。心甚欢喜,得未曾有:我们心中很欢喜,得到从来没有的佛法;因为我们和舍利弗都是同等的,当然舍利弗得到授记,也表示我们也都可以得到佛授记。                           不谓于今,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我们真想不到,现在忽然间就得闻《妙法莲华经》这种妙法;深自庆幸,获大善利:我们也深深地庆幸自己,真是得到最吉祥的事情了!自己非常的快乐,得到这最大的、最好的利益。无量珍宝,不求自得:有无量无边、没有数量这么多的珍宝,也不需要求,现在我们就己经得到了。因为他们知道给舍利弗授记,他们也就都有份了,一定也不例外,都会得到授佛无上正等正觉的记莂号。                       J2 喻中广明(分二)
    K1 喻说 K2 法合 K1(分二)
                L1 咨发 L2 正立喻
今L1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世尊:世尊哪!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我们现在很欢喜使用譬喻,来说明这个意思、这个道理。                             L2 正立喻(分四)
         M1 父子相失喻 M2 父子相见喻 M3 遣使追诱喻 M4 领付家业喻 M1(分四)
       N1 子背父而逃 N2 父求子中止 N3 子遂到父城 N4 父忧家业无传 N1(分二)
             O1 背父而去 O2 向本而还
今O1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舍父逃逝,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譬若有人:“有人”就是二乘的人,譬喻的“二乘”。年既幼稚:年龄幼稚。什么是幼稚呢?就譬喻善根微弱,这善根很薄的。舍父逃逝:善根很薄之人,不是有大乘的根性,又离开他的父亲而远去。这“舍父”是譬喻在二亿佛出兴那时候,释迦牟尼佛来教化这一些众生;等到释迦牟尼佛那时的应身圆寂之后,这一些众生就又都退失大乘的心。本来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也教他们修习大乘法;但是因为世尊离开了,他们又退失大乘的根性,所以这叫“舍父”。逃逝,“逃”就譬喻无明自覆,用无明把自己都遮盖住了;“逝”就譬喻趋向生死,往生死的道路上走。                             久住他国:他国,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三界里边有财、色、名、食、睡这五种的欲;在这里留恋忘返,不走了,这叫久住他国。或十、二十,至五十岁:“十”是譬喻天道,就是三界天上的天人。               “二十”就譬喻人道。“至五十岁”就譬喻五道──天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没有阿修罗道,因为在这五道里边,每一道里都有阿修罗。所以这“至五十岁”这就譬喻这三界的五道众生,不知道求出离三界的法门。                             O2 向本而还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驰骋四方,以求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年既长大:这是说,这大乘的根性过去受过佛的教化,虽然把大乘的心退失了,可是大乘的种子在默默之中还是生长的,所以这就譬喻大乘的机已经长得差不多。虽然大乘的种子长差不多了,加复穷困:但是他大乘的福报也快没有了。                             他这个种子若长成,怎么他的福报会没有呢?因为他退失大乘的心,而修小乘的法;所以就越修越穷、越修越困。他的穷困,就因为他福德不够了。怎么谓之“穷”?就是在三界里,受遍了八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也不知道想法子出离三界,为八苦所逼迫,这就叫“穷”。那么单单“穷”,还谈不到“困”;这“困”就是被“八苦”四面八方来夹攻。前边也有苦,后边也有苦,左边又有苦,右边又有苦,好像周围都是火烧着,所以这叫“困”。加复穷困,就是退失大乘的心,时间久了,被三界的火宅所烧。                             驰骋四方:驰骋,就是好像骑着马各处跑,左跑、右跑,前跑、后跑,四面八方驰跑,各处都跑遍了,这叫驰骋四方。这“四方”也有个比喻,是譬喻身、受、心、法;驰骋四方,言其经历身、受、心、法四念处。以求衣食:这是譬喻求正道的食,求助道的衣──求正道,就好像求食似的;你光正道,还要有助道,助道,就是帮助修道,就好像衣服似的。               
              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渐渐,就是慢慢的,也就是一步一步的、一天一天的意思。他本来是舍父挑逝,跑到其他的国家去了;可是他跑得远了,年纪也大了,今年住在这一国,明年又跑到那一国,轮流辗转又回到他自己本国了,渐渐就回来了,这叫游行。怎么叫遇向本国?“遇”是不期而会;本来预先没有约会,却就遇着了!“遇向本国”是表示,一切的外道所修种种苦行,本来是不对的,可是勉强可以作为所化的机缘。好像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就到各处去度这一些个外道;这些个外道,首先得到解脱,也就是这个意思。
发表于 2018-5-2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诚心念佛好 。
发表于 2018-11-29 09:3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3-14 17: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5-28 21:4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0-9-16 09: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21-1-12 23: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15: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