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36|回复: 0

[佛法知识] 《心经》就是救度众生的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4-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愿做菩萨那朵莲路勇 - 阿弥陀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
1.webp (1).jpg

       《心经》是佛教里比较短的经,但是是念诵得最多的一个经。佛讲这个《心经》,也有一个环境,佛陀讲般若部的经典讲了二十二年之久,在好多地方讲,除了在灵鹫山,也在山下的竹林精舍,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连玉皇大帝也把佛陀请到玉皇大帝天去讲,佛陀用了很长的时间在各种环境下讲,唯独《心经》不是佛讲的。

        佛的境界里面,像前面的师父所讲的,佛所讲的一切法都是提供给我们实践的,都是让我们众生超越自身狭隘的,这里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这是佛的智慧境界,以佛的光明来照见组成这个世界的,乃至我们身心世界的这个五蕴。
       五蕴的相,当体是空的,五蕴的相以佛的智慧,乃至以我们人类所知的科学知识去分析的时候,也会发现它是空无自性的。我们坐在这里,不管是这个房子,还是我们坐的这个凳子,脚底下踩的地毯,你只要去分析它,所有的这些相它都是空无自性的。
        像凳子,如《金刚经》里所讲,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起个名字叫凳子,没有任何一个部件叫凳子,那个凳子的布套它也不叫凳子,钢铁也不叫凳子,垫的海绵也不叫凳子,镙丝也不叫凳子,但是组合在一起我们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凳子,只有名字有实际上没有,凳子非凳子,是名凳子。
       佛陀用这样的智慧在照的时候,五蕴只有名字存在,五蕴的自性是空的。如果我们众生有这样的智慧,把我们每个众生心内的佛性,就像刚才僧王告诉我们的,佛法没有两个法,佛讲的法都是因为我们众生有佛性,佛讲的不是只有佛才有,众生每个都有。众生如果用佛性来看问题,那就能超越五蕴,那就不会再产生贪嗔痴的这种迷惑的状态,身口意就会有一个正确的选择,那苦就没有了。
       苦是什么?苦是迷惑、无明而造贪嗔痴结的果,这是苦。如果我们有智慧了,有智慧的行为了,苦就没有了,光明来了黑暗就没了。所有的苦就是轮回,轮回就是一个苦海。 这个苦没有了,那轮回的相呢,所以五蕴又把它分开来说,观音菩萨跟舍利弗尊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每一个都是,受也既是空,空既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其实我们打坐去分析每一蕴的时候你都会产生不同的生命境界,每一句话就是一个不同的智慧境界,它可以超越我们的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乃至无受想行识,无苦集灭道。
        无苦集灭道就是超出声闻缘觉的境界,甚至超越菩萨诸地的境界。菩萨有五十三层次,十个地,可以依着这个“无智亦无得”,一个一个超越上去。依着这个“般若波罗蜜多”,依着般若的智慧,佛就是得了佛果,佛也不会住在佛果上。《金刚经》里佛陀问须菩提,我能够说自己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须菩提说不也,世尊。
        正是因为他无所得的这种心所以才受记他成佛了,声闻也好,阿罗汉、缘觉、菩萨乃至佛,他依着这样的智慧度自己生命的狭隘性,超越自我的狭隘。我们就有狭隘,我们有障碍,有自己生命的狭隘性,所以观音菩萨在这个《心经》里说无眼耳鼻舌身意。
        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是因为我们眼耳鼻舌身意的感官障碍了我们的佛性,所以有眼要当它无,才能超越眼的狭隘性。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说我们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说无,“无”是方法论,是一种实践的方法,是我们修行的实践方法,包括无苦集灭道。不是说佛以前说了那么多声闻缘觉的法被否定掉了,不是,因为苦集灭道也有它的狭隘性,也要用这个般若的智慧去超越,生命才能越来越进步,越来越进步,达到了一切苦。
        因为凡夫有凡夫的苦,声闻有声闻的苦,阿罗汉还有阿罗汉的苦呐。阿罗汉的苦是什么?阿罗汉活着的时候他会觉得苦,我们现在活着不会觉得分分秒秒怎么样,阿罗汉能觉得这分分秒秒、刹刹那那的生灭的存在,这个生灭是苦的。
        我们现在哪里知道,佛教里说一弹指有九十个刹那,一个刹那里有九百个生灭,我们凡人是不懂得这个的,但是阿罗汉他现量的就可以感受到生灭,这个生灭是很苦的。所以当他“我身已尽”的时候,那个时候他才笑,欸!我身已尽,不受后有,我总算业报结束了。所以他在三界里等于是牢狱一样,坐牢啊!这时候释放了,释放的时候他觉得快乐了,所以一般性阿罗汉是不愿意回来的。
       我们为什么那么尊敬那十八阿罗汉,因为佛陀叫他们住在人间,给人间做福田,他们很辛苦地撑在人间。菩萨呢,菩萨境界更高,他的悲愿力是来自于他的能力,他有这个能力才能行这个悲愿,愿意回来。
        那佛,如来!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佛的境界没有来去的。但是佛的境界太高,我们凡夫看不见,所以佛慈悲化现。观音菩萨是谁啊,观音菩萨就是佛的悲心化现出来的。一般总以为讲智慧、讲般若应该是文殊菩萨讲,为什么这个经要观音菩萨来讲呢,因为这个经就是方法,就是救度我们的方法,讲这个方法的时候就是有慈悲心的,充满了慈悲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也观察啊,哪一个国家现在信佛的多不多,然后我们去了之后感受,虽然有的国家有佛教,但是它对僧人的恭敬怎样。这个标志是什么呢,不是说我到哪里要得到别人的恭敬,这是一种标志。如果这个地方的人懂的恭敬僧宝,说明这个地方有福,这个地方的人就有福。
        听到法,这个法承载的是佛菩萨对众生的悲心。虽然说“无智亦无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但是佛最后又讲到“度一切苦,真实不虚”,这说明佛菩萨所流露出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度众生的苦,给予众生乐,所以这部《心经》就是一个具体的离苦得乐的方法。
     “揭帝 揭帝”就是叫众生不要着在自己的狭隘境界里,不要着在凡夫的境界,不要住在声闻的境界,不要住在缘觉的境界,甚至也不要住在不了义的权乘菩萨的境界,最后一切众生皆依佛的大智慧大慈悲,在佛菩萨的悲智双运之下我们达到生命最究竟的果位——佛的果位。因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佛。如果我们皈依三宝,依佛宝、依法宝、依到僧宝的话,我们都会达到生命的最高境界。
**《心经》

**[size=15.9996px]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

**[size=15.9996px]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

**[size=15.9996px]愿诸众生永具无苦之乐

**[size=15.9996px]我心怡悦愿诸众生远离贪嗔之心 住平等舍

**[size=15.9996px]这里我们先讲一下。为什么造论的时候都要归敬?这个什么原因?《光记》里边它这么说的,恐怕有魔。我们为什么讲经开头要念《五大金刚》?念了三天,还是广的?

**[size=15.9996px](为什么)每一次讲经之前要念《心经》?都是祛魔的,《心经》是祛魔的。

**[size=15.9996px]玄奘法师,他到印度去取经,在沙漠地带,一个人,晚上住在那里,就看到飞沙走石,好象千军万马冲过来了,他马上就念《心经》,念了几遍,什么都息下去了。所以说《心经》力量很大,不要看轻了!

**[size=15.9996px]四川有一个中学体育老师,他是气功师,他跑到昭觉寺请上师加持,他什么原因呢?他说还有一个气功师跟他一起练的,他说他明确地知道他偷他的气,但是他没有办法阻止他。后来,上师叫他念《心经》,《心经》念了之后,过年了,他又来了,来送礼感谢了。为什么?《心经》一念,他偷不了了。这个我们一般念《心经》,好像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从这一点看,《心经》的力量大得不得了,但是要看你怎么念!你如果马马虎虎地念,有口无心地念,当然功效不大。如果你诚心诚意地一心专念的话,马上功效就来。

**[size=15.9996px]我们说念经、念咒,功效大不大,第一个我们早就说过了,为什么要修四归依呢?就是看你信心有没有,信心没有的,没有根的,你这个树再大,没有根的,你栽在那里,两天就蔫掉了,长不了果子的。那么,你有根,信根坚定的,那你念的经咒功效就大。第一个,还是信心。

**[size=15.9996px]第二个,你菩提心有没有?因为,一切经咒都是度众生、拔苦予乐的。如果你没有菩提心,你虽然信心是有了,功效只是到这里为为止了,大的功效发不出来了。如果菩提心具足的,真正不为自己,把自己抛开,情愿牺牲自己,为一切众生的。那你念这个经咒,马上见效。 我们看古代了,他们念秽迹金刚什么东西,力量大得不得了,马上一些功能都出来了,经上也说的。为什么现在的人念了很多,没有效呢?那就看你自己,念的人的心不一样了,第一是信心不够了,第二是菩提心没有了。那你再念,功效就没有那么大,受到限制。

**[size=15.9996px]我们说《药师经》大家每天念的,念《药师经》的功效大得不得了,但是你念呢,你感冒的还在感冒,咳嗽的还在咳嗽,乃至于病的还在病,那就是念的心不一样。但是,有一些地方你要知道,因为我们学正法、在弘正法,有些小的魔障,来了,你把它消掉,是消魔障,这个是好事情,只要不要大的,不是中断的,没有关系。只要不中断好了,你用感冒,把你过去无始以来的重的地狱饿鬼的那些业障消掉了,不是很轻松吗?所以,这些也不要怀疑。但是功效大不大,它是决定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

**[size=15.9996px]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但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得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不要说我们,难陀,佛带他到地狱里去看看。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里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看到一个大锅,空的,他就问佛,怎么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为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升天,升天好之后,享受享完了,到这里来了。”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把他马上叉进去了。那就是害怕了。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真正生起,真正生起了,那你为一切众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但这一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真的发心修行了.

声明:本文由“慧日”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图片来源于网络。


2.gif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gi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1 09: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