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68|回复: 9

《楞严经卷一》白话浅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7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末学怀着恭敬的心对《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用白话进行了浅显的解释,因末学才疏学浅、领悟不深,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仅供交流参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译文:
这部经典是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到的。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聚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断除烦恼垢染大阿罗汉、佛弟子、住持等,妙善功德超出诸有为众生,能在十方国土通过修行成就行、住、坐、卧四威仪,跟从佛陀为众生说法,具有深妙的智慧足以担当佛陀的吩咐嘱托,他们严持清净的戒律,为三界众生作出佛弟子大的表率,能够现出无量种应化之身来度化众生,能超拔救济未来众生断除各种烦恼恶业,超越各种尘劳的拖累。他们的名字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这些都是排位居前的。同时还有无数的辟支佛、阿罗汉以及那些初发道心求菩提道者,一同来到佛陀处所。属下的各位比丘结夏安居已毕,并进行完自恣(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也来到佛处所。十方的菩萨,为了咨询解决内心的疑问,钦慕恭敬地侍奉慈悲威严的佛陀,想要求教深奥缜密的义理。当时,如来敷设法座安坐停当,为法会中的大众宣扬开示深奥的义理。法会坐席上的清净大众未曾听到过这么深奥的义理。迦陵频伽仙鸟鸣叫的声音传遍十方世界,恒河沙数目的菩萨都来聚会在佛陀说法的道场,这些菩萨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位。
原文: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译文:
当时,波斯匿王准备在他父王忌日设斋食供奉僧团,为他父王超度灵魂。他想邀请佛陀到王宫去接受供养,就亲自来迎请如来世尊,摆设了很多珍奇名贵无法比拟的美味佳肴,同时还邀请诸位大菩萨前往。王城之中也有豪门大家和居士,同时设斋供养僧众,人们在街道上长时间站着恭候佛陀及各位大菩萨等来接受供奉。佛陀敕令文殊师利等上首菩萨,分别带领各位菩萨及阿罗汉等,去接受各位斋主的供养。唯独只有阿难在这之前先接受了别人的特邀供养,到远处云游还没回来,来不及按僧位的席次接受这次供养。既没有上座也没有阿阇梨和阿难在一起,一路上阿难只有单独往回走,那天阿难没人供养。当时,阿难只有手持乞食时所用的铁钵,在所游历的城中按次序一家一家乞食,心中初步打算把最后的施食之人作为布施斋食的施主,不论他是干净还是污秽、是刹利尊贵种姓还是旃陀罗最下等种姓,自己都要用正直的言行和平等的慈悲心去对待,不能挑选斋主的尊贵和微贱,发愿要圆满成就一切众生布施斋饭的无量功德。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曾经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说他们作为阿罗汉,内心对待一切众生却不均衡平等;阿难等曾经钦敬仰求如来针对众生平等之意作没有遮止地公开阐释,从而排除了各种猜疑诽谤。这时阿难经那个城市的城隍庙,缓慢步行经过庙门口,严谨整理自己的威仪容表,严肃恭敬地执行乞食的斋法。
原文: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译文:
当时,阿难因为乞食的次第顺序,经过淫女的房屋门前,遭受大幻术的迷惑,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摄伏进入淫室,放在她的床上,淫女躬身对阿难抚摩挑逗,阿难将要被毁坏戒体。如来知晓阿难被淫术所迷惑摄伏,用罢斋饭立刻往回走。波斯匿王和大臣、长者、居士等人,都跟随佛陀一起来,希望听闻佛法要义。在这时,世尊顶放百宝颜色无所怖畏的大光明,光明中生出千叶宝莲花,有化身佛在莲花上结跏趺坐,宣说神咒。释迦牟尼佛敕令文殊师利菩萨带着神咒前往阿难落难的淫室去保护他,恶咒被消灭,押着阿难和摩登伽女回到佛的处所。阿难见到佛陀,跪倒顶礼,悲痛悔恨而哭泣,恨自己无始以来虽然一向多闻,却还未完全成就无畏的法力。阿难殷勤启请世尊宣说十方如来得以成就菩提、寂静、正定、静虑的最初方便法门。在当时,还有恒河沙数目的菩萨以及诸位十方世界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愿意满怀法喜地聆听佛陀的开示,退回本座端坐下来,静静地领受佛的胜妙法旨。
原文: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和我本是堂兄弟,情同同胞手足。当初你发心出家时,在我的佛法之中,你见到了什么样的殊胜景象,就使你立刻毅然舍弃尘世间深重的恩爱?”
阿难回答佛说:“我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胜相,殊胜美妙特殊超绝,身体晶莹剔透就像琉璃一样。我常常自己思量,如来的这种胜相绝对不是人间的情欲性爱所能生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情欲之气粗秽污浊,男女腥臊交遘,形成的人体也是脓血杂乱组合而成,不能产生殊胜、洁净、奇妙、清明的容颜,以及紫金光环。因为这缘故对如来殷切敬仰,所以跟随佛陀剃度出家。”
原文: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译文:
佛说:“很好,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生死相互接续,都是由于不知道恒常存在的真实不妄的心本性清净妙明、寂静真如,却常常产生各种妄想,这些妄想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有六道轮回。你现在想要研究佛的无上菩提、真正钻研明白心性,就应当直心回答我所提的问题。十方世界的如来因为走着同一条修行圣道的缘故而出离生死、获得成就,都是因为用直心,内心和语言都正直的缘故,如此以至于从始至终所有的果位、地位,中间永远没有各种转弯抹角的言行,所以才能成就。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发心,说是由于如来的三十二相。那么是用什么所看见的,又是谁去喜爱敬仰呢?”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译文: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这种喜爱仰慕,是用我的心和眼睛,由于眼睛看见如来的殊胜圣相,内心生起喜爱敬仰之情,所以我发心,愿意从佛出家、舍离生死轮回。”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真是喜爱仰慕之情,由于心和眼睛,那么如果不弄明白心和眼睛在哪里,就不能得以降伏尘劳烦恼。就比如国王被叛贼所侵扰,想发兵讨伐剿除,这些兵必须知道叛贼在哪里。使你在六道生死轮回的,心和眼睛是过错所在。我现在问你,心和眼睛现在在哪里?”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花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译文: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一切世间有十种不同众生,同样都是将识心(八识的心王)置于身内,即便是我们看到的如来的青莲花眼,也是在佛的脸上。我现在看这对色香味触四尘进行辨识的五官,都在我脸上,对这些进行辨别的识心,实际是居在身内的。”
佛告诉阿难:“你现在正坐在如来讲堂,观察祇陀林在什么地方?”“世尊,这座高大有多层楼阁的清净讲堂坐落在给孤独园,现今祇陀林,实际就在讲堂外。”
“阿难,你现在在讲堂中,先后都看见了什么?”“世尊,我在讲堂中先看见如来,接着看见大众,如此依次往外望去,才看到树林和园子。”
“阿难,你看到树林和园子,因为什么才有法看见?”“世尊,这座大讲堂,门窗开着并且开阔宽敞,所以我在讲堂之中能够远远地看见外面的景象。”
原文: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译文:
当时,世尊在大众之中伸出金色手臂摩阿难顶,告诉阿难及所有大众:“有种修正定之法,名为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一切修行之法的功能,十方如来通过修行这一法门就能超出三界、成就佛果,这是一条绝妙庄严的成佛之路。你们现在仔细地听。”阿难向佛行礼,跪伏在地领受慈悲的意旨。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身在讲堂,门窗开敞通透,就能远远看见外面的树林和园子。是否也有这样的众生,在这讲堂中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讲堂外面的景象呢?”阿难回答说:“世尊,在讲堂内看不见如来,却能看见外面的树林泉井,这样的情况不存在。”
原文:
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燃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译文:
“阿难,你也是这样。你的心很灵活,一切都明白了知。如若你现在这颗明了的心识确实在身体里的话,这时首先应该能够了解知道身体里面的情况。有许多众生能够先看见身体里面,然后再看见身体外面的事物。你现在纵然不能看见自己体内的心肝脾胃,那么你对指甲生、头发长、筋转动、脉跳动等情况,按理说应该明白了解吧,可是你为什么对这些情况又不知晓呢?肯定是你不能知晓体内的情况,还怎么能知道外面的事物呢?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悟明了能知的心识住在身体里,这种情形不存在。”
阿难稽首顶礼而对佛说:“我听了如来这样的法音,领悟知道我的识心实际居在身外。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有灯光点燃在室内,这灯一定能先照亮室内,灯光从那个屋门透出,而后照到庭院里。一切众生看不见身体里,只能看见身外之物,也就如同灯光放在室外不能照亮室内,这就说明识心在身外,这个道理必然明了,将不会有所迷惑,和佛了知的道理相同。这样说法没错吧?”
原文: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否。
阿难答言。否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译文:
佛告诉阿难:“这些众多比丘,刚刚跟从我从室罗筏城次第乞得食物,回到祇陀林,我已用罢斋饭。你观察这些比丘,一个人吃饭的时候,其他人饱不饱?”
阿难回答说:“不饱,世尊。为什么?这些比丘,虽然已成阿罗汉,但身躯性命不同,怎么可能一个人吃饭就能让众人都饱呢!”
原文: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否。
阿难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译文:
佛告诉阿难:“如果你觉悟了知产生知见的识心确实在身外的话,身体和识心互为外物,自然互不相干(也就和上面的例子一样道理),那么识心所知道的,身体不能觉知,觉知在身体上的,识心也不能知道。我现在给你展示兜罗绵手,你眼睛看见时识心起分别了吗?”
阿难回答说:“确实这样心起分别,世尊。”
佛告诉阿难:“如果眼见心知互相联通的话,识心怎么可能在身外呢?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悟了知能产生知见的心居在身外,这是不可能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
佛言。处今何在。
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正如佛所说的,因为看不见身体里面的缘故,可知识心不在身内;因为身体感觉和识心相知相通不相分离的缘故,可知识心不在身外。我现在思量着,知道识心在一个地方。”
佛问道:“这个地方在哪儿?”
阿难回答:“这个明了能知的识心,既然不知道身体内部而能见到外边事物,如我所思量的,识心潜伏在眼根里。就如同有人拿琉璃碗扣上他的两眼,虽然有外物扣着却不障碍他看东西,随着他眼根所看见的事物,识心随即起了分别知见。于是我觉悟了解了,这颗能产生知见的心,看不见身体内部,是因为在眼根上;能够很分明地看见外物、没有障碍,是因为潜伏在眼根里。”
原文: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否。
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译文:
佛告诉阿难:“就按你所说的,识心潜伏在眼根内,如同被琉璃碗扣着的情形。那人当用琉璃碗扣笼双眼时,应当看见山河,能看见琉璃碗吗?”
“是的,世尊。这人当用琉璃碗扣笼双眼时,确实能看见琉璃碗。”
佛告诉阿难:“你的识心假使如同被琉璃扣着的情形,当你看见山河时,为什么看不见眼呢(眼就如同琉璃碗)?如果能看见眼,眼就和外面的物境相同,不能成为你身体的一部分;如果不能看见眼,又怎么能说这颗明了能产生知见的心,潜伏在眼根内如同被琉璃罩着的情形呢?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觉悟明了能产生知见的心潜伏在眼根里如同被琉璃罩着,这样的情况不存在。”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现在又作这样的思量,这些众生的身体,腑藏在身体中间,七窍孔穴在体表,有腑藏的部位就暗,有孔穴的部位就明。现在我面对佛陀,睁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这种理解怎么样?”
佛告诉阿难:“你当闭眼见暗的时候,这个暗的境界,是与你眼相对呢,还是和你眼不相对?如果与眼相对,暗在眼前,怎么可能成你体内?假如成了体内,你在暗室中,没有日月灯光,这房间的暗中就都成了你的三焦腑藏了。如果暗的境界与眼不相对,怎么能成见呢?假若撇开对外所见,就算是与内相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见到身中,开眼见明,为什么看不见自己的脸呢?如果看不见脸,内对之说又不成立;如果看见脸,这个明了觉知的心和眼根就在虚空了,怎么还能在你身体内呢?如果心识和眼根在虚空,自然就不是你的身体。如果这样,就应该是如来现在看见你脸,(如来的心识和眼根与你的心识和眼根是一个),如来身也就应该是你的身体。你的眼已看见,(因眼在虚空)身体应该没有感觉。你一定会执着地说,身体和眼睛是两个感觉,应该有两个知见,就是说你一个身体应该修成两位佛。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见暗名见内,是不会存在的。”
原文: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译文:
阿难说:“我经常听闻佛陀开示四众,由于识心生起的缘故,种种法产生,由于法产生的缘故,又有种种识心产生。我现在思惟着,这个思惟体,其实就是我的心性,随着所关注相应的地方,识心就随着产生,也就不在身体的内、外、中间三处了。
佛告诉阿难:“你今天所说,由于法产生的缘故种种识心产生,随着所关注的相应地方,心识就随着有了。如果没有身体的话,这种识心就没有所关注的了。如果没有身体,而识心又能有所关注的话,那么就像说十九界因为七尘和合(没有第十九界和第七尘),这个义理是不对的。如果有身体,假如你用手触碰自己的身体,你所觉知的识心,是从身体内出现的呢,还是从体外进入的?如果是从体内出现的,还应该看见身体中间的器官;如果是从体外进来的,那么先应该看见自己的脸。”
原文: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
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否。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肢时。四肢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译文:
阿难说:“看是靠眼睛,识心觉知不是靠眼睛,就是看见不等于对事物的认识。”
佛说:“如果有眼就能看见,你在房间里,能看见门吧?可是那些已死的人,还有眼睛存在,应该都能看见物品,假若他们能看见物品的话,怎么能叫死人呢?阿难,还有你的觉了能知的心,假若必需有身体的话,是有一个身体呢,还是有多个身体?现在识心在你身上,是遍覆全身各处呢,还是不遍全身?如果有一个身体,那么你用手触碰一个肢体时,四肢应该都有知觉;如果四肢都有知觉,触碰应该没有固定的部位;如果触碰有固定的部位的话,那么你的一体之说自然就不能成立。如果有多个身体,就成多人了,哪个身体是你呢?如果心识在你身上是遍覆全身的,同前面所讲的触碰四肢是一个道理;如果不是遍覆全身的话,当你触头同时也触脚时,头有所知觉,脚应该没有知觉,可是你现在的感觉不是这样,而是都有知觉。所以,应该知道随着你所关注相应的地方,心识就随着产生,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译文:
阿难对佛:“世尊,我也听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也说:心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如同我思量的,假如心识在身内却对体内一无所见,在身外却身心互不相知,所以,对身内无觉知的缘故,心识在身内不成立;身心相互觉知,识心在身外也不符合逻辑。现在因为身心相知并且对身内无所见的缘故,我觉得识心应当在中间。”
原文: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译文:
佛说:“你说心识在中间,这个中间必须能分辨清楚,必须有明确的地方。今天你推测在中间,这个中是在哪里?是在身外某处呢,还是应当在身体呢?如果在身体,在身体表皮上就不是中间,在中间就如同体内。如果在身外某处的话,是可以用方位表述呢还是不能表述呢?无法表述就同无;有法表述就会没有固定的位置,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认为可以用方位表述,把一个地方表示为中时,从东看这个地方是在西方,从南看则是在北方。被表述的本体已经混乱,识心就应当很杂乱。”
原文: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复兼二。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译文:
阿难说:“我所说的中,不是这两种。如同世尊所说,眼根色尘为因缘,产生了眼识。眼根有分别能力,色尘无有觉知,眼识生于眼根色尘之中,就是心之所在。
佛说:“你的心如果在根和尘之中,这样的心体是兼有根尘二种本性呢,还是不兼有二种本性?如果兼有二种本性,外物和身体都很杂乱,物(尘)没有知觉而身体(根)有知觉,根和尘就成了敌对的两个对立面,还怎么成为中呢?兼有二种本性不成立的话,单一的物质没有觉知,单一的身体当没有所对尘镜时也不能形成知觉,也就没心识体性了,中是一种什么样的相状呢?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识心应当在根尘中间,这种说法不成立。”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著。名之为心。则我无著。名为心否。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著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著。是故。应知一切无著。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译文: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往昔曾见过佛陀与大目犍连、须菩提、富楼那、舍利弗等四大弟子一起共同弘扬佛法,常说:觉悟了知、思量识别的心性,既不在身内,也不在身外,更不在中间,都没有所存在的地方,一切没有可执着的,名为心。那么我无所执著,能名为心吗?”
佛告诉阿难:“你说觉悟了知、思量识别的心性,都没有所存在的地方。世间万物、虚空、水陆飞行,这所有的万物境象,名叫一切,你所不执著的,是存在还是无呢?若是无,就同于龟毛兔角,还谈什么不执著?有不执著之说,就不能叫无。没有相状就是无,非无就是有相状,有相状就说明有存在。有存在的事物,还怎么能说无所执著呢?所以,应该知道你所说的一切无所执著名觉知心,这是不对的。”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憍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咒。为彼所转。溺于淫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悯。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译文:
当时,阿难在大众中,就从座位上起立,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地对佛说:“我是如来您在家时最小的堂弟,承蒙佛的慈悲怜爱,虽然我现在出家了,但还是依仗您的娇惯怜爱。之所以多闻却未证得断除烦恼的境地,不能折破摧伏娑毗罗咒,被那个恶咒所侵扰,迷没于淫女的房间里,应当都是由于不知道真如静寂的佛境所达到的程度。只求世尊发大慈悲哀怜同情我们,开示我们这些大众修止息寂静的路径,让那些断诸善根的造恶之人,毁坏消灭他们所乘坐的与成佛之路背道而驰的车(弃恶从善、修行佛法)。”阿难说完这些话,五体投地给佛行礼,和会中所有大众一起怀着倾慕渴望的心情仰望等待,恭敬地聆听佛的开示教诲。
原文: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耀。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译文:
这时,世尊从其面门放出种种光,这些光明亮闪耀,如同成百上千个太阳一样强烈,所有佛的世界产生六种震动。如同这个世界一样的十方世界微尘数目的国土,一起开展显现。佛的威神力,让所有世界合成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所有的、一切的、诸位大菩萨,都留在本国,合掌聆听接受佛的教诲。
原文: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复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否。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耀。阿难言。如来现今征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译文:
佛告诉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形成种种违背常道、正理,反于本真事理的妄见,善恶业的种子自然种下,如同恶叉种子聚在一起一样众多无数。许多修行人,不能成就无上菩提,甚至另外成为声闻缘觉,以及成了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都是由于不知道二种根本,错误地杂乱地修习,就如同煮沙子,想要成为美味佳肴,纵然经过微尘数目大劫的时间,终究不能得到。说的是哪两种根本呢?阿难,一种是无始生死根本,就是现在的你和众多众生,用攀缘心作为自性,这是生死根本。二种是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就像现在的你,识心本元清净光明,能生出各种因缘,由于各种因缘所产生的遗留果报,就成了现在这样。由于许多众生都遗忘了这种本有的清明性体,虽然一天一天忙碌前行,却不能自我觉醒,白白浪费机缘、冤枉地进入各种恶道之中。阿难,你今天想知道修行止息寂静的方法,愿意出离生死。现在我再问你。”即刻,如来举起金色手臂,弯曲五个手指,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没有?”阿难回答:“看见了。”佛问道:“你看见什么了?”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举起手臂弯曲五指成为光明拳,照耀我的心和眼睛。”佛问道:“你用什么看见?”阿难回答:“我与大众同样都是用眼睛看见的。”佛告诉阿难:“汝今天回答我说,如来弯曲手指成光明拳,照耀你的心和眼睛。当我光明拳放光照耀时,你的眼睛可以看见,那么以什么作为心呢?”阿难回答:“如来现在考问我心在哪里,当我用心推测研究、追寻探求事理时,这个能主动推究的,我把这作为心。”
原文: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
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遍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译文:
佛说:“咄!阿难,这不是你的心。”阿难很惊愕,退离座席合掌起立问佛:“如果这不是我的心,应当叫什么呢?”
佛告诉阿难:“这是你对以前六尘虚妄境相的回想,迷惑了你的真实本性。由于你从无始劫以来到今生,一直是认贼为子,忘失了你的真元本性恒常,所以遭受六道轮回。”
阿难对佛说:“世尊,我是佛宠爱的弟弟,由于内心爱戴佛的缘故,使我自愿出家。我心何止是想唯独供养如来,还想走遍恒河沙数目的国土,供养侍奉所有佛,以及善知识,发大勇猛精进的心愿,修行所有一切难行的法事,所有这些行为都用这心;纵然是使我作出诽谤佛法、永远退失善根的事,也是因为这心。如果这个萌发精明的不是心的话,我就无心了,如同所有的土木,离开这种觉知,就更什么也没有了。为什么如来说这不是我心呢?我实在惊恐怖畏,还有这些大众,没有不疑惑的。只求您垂爱、发大慈悲,开示我们这些未领悟的大众。”
原文: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于狮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虚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我非敕汝。执为非心。但汝于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译文:
这时,世尊开示阿难和所有大众,想让他们的心悟入无生法忍,在狮子座上摩阿难顶,然后告诉他说:“如来常说,诸法所阐述的,只是心所显现的,一切因果法则、大千世界以至于微尘,都是因为心而成为体相。阿难,就像各个世界、一切所有,其中甚至是草叶线结,追究他的根元,都有体相本性,纵然是虚空也有名字和状态样子,何况是清净妙净明静的心呢!本性和一切心,本身并无实体。如果你执着于这种分别觉知观察、能了知事物本性的能力,就一定为心的话,这心就应该离开所有一切色香味触等各种尘境俗事,而另外有完全本性。就如你现在,承受聆听我说法,这就是因为声音而起了分别。纵然灭除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深闭塞、隔断外缘,也还是在回想着尘境各种不同的影像俗事。我不是叱责你,执着的不是真心,但你对于心,应该极其仔细地揣摩。如果离开以前的尘境而有分别性,就真是你的心。如果分别性离开尘境就无实体(离开以前的尘境就没有分别性了),这就是以前尘境的不同影像俗事,尘境不会恒常永住,如果变化绝灭时,这心就如同龟毛兔角不存在了,那么你的法身随同断灭了,还能由谁去修证无生法忍呢?”
原文: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
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惟愿如来。哀悯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译文:
这时,阿难与所有大众,沉默不语、不知所措。
佛告诉阿难:“世间一切所有修学的人,目前虽然修成第九层级禅定,不能得以断除烦恼成阿罗汉,都是由于执着于这种轮回生死的虚妄之想,误认为是真实的。所以,你现在虽然听闻的佛法知识很多,却不能成就阿罗汉果位。”
阿难听闻以后,重新又悲伤流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对佛说:“自从我跟随佛发大心愿出家,依仗着佛的威神,常常自己思量,无需劳烦我自己去修行,将来请求如来恩赐我三昧。不知道身和心本来不能相互替代,迷失了我的本心,虽然身体出家,心却不入修行正道,就像是穷困的孩子舍离父亲而逃跑。今天才知道虽然有多闻的功夫,如果不修行,就和不闻一样,如同人说吃食物,却终究不能饱。世尊,我们这些大众今天被烦恼障和所知障二障所缠缚,确实由于不知道寂静恒常的心性。只祈盼如来哀怜体恤我们这些贫穷而无恃怙的大众,阐发妙净清明心性,开启我的观道之眼。”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原文:
即时。如来从胸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遍。遍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
译文:
这时,如来从前胸的卍字放出宝光,那光明亮耀眼,有百千种颜色,十方微尘数目所有佛世界一时间都被佛光照遍。宝光灌遍十方所有宝刹各位如来顶,回来后灌到阿难及所有大众顶。佛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为你们建立大法幢说法,也让十方一切众生获得奇妙微细缜密、本性清净精明的心,得到清净的眼。阿难,你先回答我见到光明拳,这拳的光明是因为什么才有的?怎么成的拳?你用什么看见的?”
原文:
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否。
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译文:
阿难说:“由于佛全身阎浮檀金色,大红色如宝山,身心清净所产生,于是就有光明。我真实用眼观看,佛的五轮指端屈握展示给人,所以有拳相。”
佛告诉阿难:“如来今天实话告诉你,所有有智慧的人,要用譬喻方法才能得到开悟。阿难,比如我的拳,如果没有我的手就不能形成我的拳;如果没有你的眼就不能形成你见。用你的眼根来记录呈现我拳的形成动作,他们的义理作用均等吗?”
阿难说:“是的,世尊。既然没有我的眼就不成我见,那么用我的眼根来呈现如来拳的相,事情的义理作用相类似。”
原文: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于途。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睹黑暗。云何成见。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于暗室。二黑有别。为无有别。
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说相类似,其实道理不是这样。什么缘故呢?比如无手的人,拳毕竟是不存在的。那些无眼的人,不是“见”全没有。为什么呢?你试试在路上,询问盲人:‘你所见到的是什么?’那些盲人一定会来回答你:‘我现在眼前只见到黑暗,再没有看见其他东西。’照这样道理看来,如果面前的尘境自己变暗,见有什么亏损吗?”
阿难说:“所有盲人眼前,只能看到黑暗,怎么能成见呢?”
佛告诉阿难:“所有盲人无眼,只能看到黑暗;和有眼人处在暗室之中,二种黑暗是有区别还是无有区别?”
“是这样,世尊,这些暗室中人与那些盲人,二种黑暗相比较,根本没有不同。”
原文:
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于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于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
阿难虽复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诲。
译文:
“阿难,如果无眼人见到面前全是黑暗,忽然眼睛能看见东西,眼光落到面前的尘境之上,见到种种物质,这叫做眼见。那些处于暗室中的人见到面前也全是黑暗,忽然获得灯光,灯光也落到面前的尘境之上,见到种种物质,应当名叫灯见。如果叫灯见的话,灯能有见就自然不能叫灯,再者说灯观又关你什么事!所以,应当知道灯光能照亮显示物质,这个能见的,是眼不是灯,眼能给物质成像,这个能形成见识的,是心而不是眼。”
阿难虽然又能听闻这些话,和所有大众一样,口已静默不言,心却尚未开悟,还希望如来能用慈悲音声宣扬开示。合掌清静心神,敬候佛的慈悲教诲。
原文: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敕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于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时。骄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于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即时。如来于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复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
译文:
当时,世尊舒展兜罗绵网相光手,张开五轮指,教诲告诫阿难和所有大众:“我当初刚成道时,在鹿园中曾为阿若多等五比丘和你们四众开示:‘一切众生,不能成就菩提及阿罗汉的原因,都是由于被客尘烦恼所迷误。’你们当时因为什么而开悟,以致今天成就圣果?”
这时,骄陈那起立回答佛:“我现在是教团中的长老,在大众中唯独获得解悟之名,因为悟透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世尊,比如旅行的客人投宿旅店,或者住宿或者吃饭,住宿吃饭等事情完毕,整理行装往前行进,没有时间安心长住。如果确实是旅店主人的话,自然不会长久往外跑。这样思惟,不长住的人叫客,长住的人叫主人,把不住的,叫做客义。又比如雨后初晴的早晨,清亮的太阳升上天空,阳光射入物体间的缝隙当中,显现清楚空中有很多尘埃飘动的境相,尘埃的性质是摇动,而虚空本性寂然不动。这样思惟,澄清寂静名空,摇动名尘,把摇动的,叫做尘义。”佛说:“是这样。”接着,如来在大众之中,弯曲五轮指,弯曲以后又张开,张开以后又弯曲,对阿难说:“你现在看见什么了?”
原文:
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
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复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
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
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
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
译文:
阿难说:“我看见如来的百宝轮掌,在大众中张开合握。”
佛告诉阿难:“你看见我的手在大众中开合,是我手有开有合呢,还是你的见性有开有合?”阿难回答:“世尊的宝手在大众中开合,我看见如来的手自主开合,不是我的见性有开有合。”
佛问:“谁动谁静?”阿难回答:“佛手不停住。而我的见性,尚且无有静止,又有谁是动呢?(见性无静无动)”佛说:“是这样。”
如来于是从轮掌中飞出一束宝光,照在阿难右侧,立时阿难扭头向右看;如来又放出一束光,照在阿难左侧,阿难又接着扭头向左看。
佛告诉阿难:“你的头今天因为什么摇动?”
阿难回答:“我看见如来放出奇妙宝光照到我的左右两侧,所以想左右观看,头自然就摇动了。”
原文:
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复见动。
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
佛言。如是。
于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复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译文:
“阿难,你为了观看佛光而左右动头,是你的头动还是你的见性在动?”
“世尊,我的头自主在动,而我的见性尚且没有静止,又有谁是摇动呢?”
佛说:“是这样。”
于是,如来告诉所有大众:“倘若众生把摇动的叫做尘,把不住的叫做客,那么你看到阿难的头自主摇动,见性应无动,还有你看我的手自主开合,见性应没有舒展卷曲。为什么你今天把动的作为身体、把动的作为尘境呢?因为从始至终,念念有生有灭,遗失了真实本性,颠倒行事,性心迷失真如寂静,把外物认为是自己,轮回在这种颠倒妄想之中,自取在六道中迁流轮转。”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释完)

 楼主| 发表于 2018-11-8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3-15 10: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9-7-21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擅自修改经文,一字一句都不要修改。因为你不是真正的译经师!这样做,障蔽了别人看真经的可能,不仅无功,反而有过!


=========================================================
-----------------------------------------------------------------------------------------------------

-------------
直心是道场,最想说的事:我想来征婚。之前的婚姻,因信仰和追求的方向不同(三观不同),没能继续。所以我想

在这里寻求三观和信仰相同的 单身女居士共度余生。(声明:谢绝修双修和藏密的)我希望的女居士是正信佛法僧

三宝,正常生活,能辩正邪,长持楞严咒的。净宗和禅宗都可以。希望能正常上下班生活,常年素食,无不良嗜好

,心地善良,没带孩子,年龄30~38岁为宜。

我自己的情况:
81年出生在南昌,现在在南昌定居,有固定居所,常年素食。本科,上海读大学并曾在上海居住12年多。身边有两

个已上学的女儿,也都是常年素食的佛子,非常聪慧,品学兼优。

我的联系 QQ:3418839877,QQ相册里有本人真实的照片和资料。也欢迎师兄们帮忙介绍,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5 23: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