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39|回复: 18

推荐:佛经上说修四念处,快则七天慢则七年可得圣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31 13:0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 四念处经白话文  张慈田 译述
………
获得道果

      诸比丘!若七年中坚心决志修持四念处,可获得两种果证之一,一种是究竟解脱果(阿罗汉果),一种是不还果(阿那含果)。若不说七年,则在六年、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间修持四念处者,可获得究竟解脱果或不还果。若不说一年,则在七个月或六个月、五个月、四个月、三个月、二个月、一个月、半个月或甚至七日修持四念处者,可获得究竟解脱果或不还果。

      郑重推荐

      因为这种法门。早起时修持晚时就见到效果,晚时修持隔日就见到效果,若累积其修持道力,对消除忧恼会真可观,所以,最后佛陀再次提醒及郑重宣讲:只有一条道路可以通达解脱此生此世的忧愁苦恼及断绝来生的受胎轮回,自知自证涅盘,这条道路就是四念处。

      佛陀说了这个法门,众比丘听闻佛陀所说,谨记在心,欢喜奉行。(本文参考中部第十经、长部第二十二经、中阿含经九八经、增一阿含经壹入道品第十二之一)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8-31 15:0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愿闻其详,尤其是世尊经文开示。

点评

文言文版 《大念住经》 台湾元亨寺译本 大念处经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内容是宣示:净化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31 16:40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6:4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hsh652888 发表于 2017-8-31 15:00
愿闻其详,尤其是世尊经文开示。

文言文版 《大念住经》 台湾元亨寺译本
大念处经 Mahaasatipa.t.thaanasutta.m   

     本经相当于北传汉译中阿含卷第二四之念处经(大正藏二六)。经之内容是宣示:净化众生、度脱忧悲、灭除苦恼、得正法、证涅槃唯一之道为四念处观,更说如法观察;五盖、五蕴、六处、七觉支、四圣谛,以破净、乐、常、我之四倒。此中对于身念处观,精勤观呼吸、身体之位置、态度、其构成要素、解破部分、死尸等,有正知正念者,破除身之四倒,得证解脱,有详细之叙述。主说修习四念处者,其果报为阿罗汉果或得阿那含果,及反复以示不退转之努力精进的必要。四念处观虽散说于诸经典中,其构造比较简单,而适当之敷衍的,有中部经典之念处经;更加添此法观,必要有四圣谛之教说,而成为本经所说是可想像的。而且只要述此经之修行方法,则甚深关连到律的关系,于相应部经典之念处经,此法观同视于戒律,从正法之护持上,力说四念处观之观点看,构成本经之内容,可示为根本佛教中重要的一面。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名剑磨瑟昙之拘楼人市镇。于其处,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彼等比丘应诺世尊:“世尊。”世尊如是曰:
   “诸比丘!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受观受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心观心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知正念,舍离世间之欲贪、苦恼。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身观身而住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树下,往空闲处而结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现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长入息,而知:“我在长入息,”又长出息者,知:“我在长出息。”又短入息,如:“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
   诸比丘!恰如熟练之辘驴匠或辘驴之弟子,或长转(辘驴)者,如:“我在长转,”或短者,如:“我在短转。”诸比丘!比丘如是在长入息者,如:“我在长入息,”或长出息者,如:“我在长出息。”短入息者,如:“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如:“我在短出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入息,”修习:“我觉知全身而出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入息,”修习:“我止身行而出息。”如是,或于内身之观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观身而住;或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又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对于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之任何物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行者,如:“我在行,”又于住者,如:“我在住,”于坐者,如:“我在坐,”于卧者,如:“我在卧。”又此身置于如何之状态,亦如其状态而知之。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亦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不论行往归来,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观前、顾后,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着僧伽梨(袈裟)衣、钵,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饮、咀嚼、尝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卧、醒、语、默,亦由于正智而作。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而住。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此身,上至头发,下至蹠底,如:“于此身有发、髦、爪、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液、粘液、关节液、尿。”诸比丘!犹如两口之袋,填进种种谷物,即:稻、粳、绿豆、豆颗、胡麻、糙米,其眼者开解之,得观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绿豆、此是豆颗、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满种种不净物之此身,观察上至头发,下至蹠底,知:“于此身有发、髦、爪、 齿、皮、肉、筋、骨、髓、肾脏、心脏、肝脏、肋膜、脾脏、肺、肠、肠间膜、胃、排泄物、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淋巴液、唾腋、粘液、关节液、尿。”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从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诸比丘!犹如熟练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杀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犹如坐,诸比丘!如是比丘!从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观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风界。”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果于冢间之死尸,死后经一日二日乃至三日,膨胀成为青黑、腐烂,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性质),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于冢间之死尸,被鸟所啄、或鹰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种生类之所食。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是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由于具有血肉而筋连结于骸骨……乃至……无肉之附着血而筋连结骸骨……乃至……无血、肉,唯筋连结骸骨:乃至……关节解散,手骨于此处,足骨于彼处,踝骨于此处,腿骨于彼处,盘骨于此处,背骨于彼处,头盖骨在彼处,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视此身,知:
   “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复次,诸比丘!比丘恰如得观遗弃冢间之死尸,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经过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败坏,彼注视此身,知:“此身不脱如是法,而成为如此者。”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十一

  然,诸比丘!如何比丘于受观受而住耶?
   诸比丘!比丘韟饱A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十二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观心耶?于此,诸比丘!比丘心贪者,知:“心贪。”
   又心,离贪者,知:“心离贪。”
   又心,嗔者,知:“心嗔。”
   又心,离嗔者,知:“心离嗔。”
   又心,痴者,知:“心痴。”
   又心,离痴者,知:“心离痴。”
   又心,集中者,知:“心集中。”
   又心,散乱者,知:“心散乱。”
   又心,广大者,知:“心广大。”
   又心,狭小者,知:“心狭小。”
   又心,有上者,知:“心有上。”
   又心,无上者,知:“心无上。”
   又心,有定者,知:“心有定。”
   又心,无定者,知:“心无定。”
   又心,解脱者,知:“心解脱。”
   又心,未解脱者,知:“心未解脱。”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 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6:4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承上………

十三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
   又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即五盖,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贪欲存在者,知:“我于内贪欲存在。”;于内贪欲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贪欲不存在。”彼知未生之贪欲生起,知已生之贪欲灭尽,又知已灭尽之贪欲,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嗔恚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存在。”于内嗔恚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嗔恚不存在。”知未生之嗔恚生起,又知已生之嗔恚灭尽,又知已灭尽之嗔恚,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睡眠(愚钝)存在,知:“于我内睡眠存在。”或于内睡眠不存在,知:“于我内睡眠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睡眠生起,又知已生之睡眠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睡眠,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悼悔存在,知:“于我内悼悔存在。”或于内悼悔不存在,知:“于我内悼悔不存在。”而知未生之悼悔生起,又知已生之悼悔灭尽,又知已灭尽之悼悔,于未来不再生起。
   或于内疑惑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存在。”于内疑惑不存在者,知:“于我内疑惑不存在。”而知未生之疑惑生起,知已生之疑惑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疑惑,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耶于五盖法,观法而住。

十四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知:“如是色,如是色之生起,如是色之灭尽--如是 受,如是受之生起,如是受之灭尽--如是想,如是想之生起,如是想之灭尽--如是行,如是行之生起,如是行之灭尽--如是识,如是识之生起,如是识之灭尽。”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五取蕴法,观法而住。

十五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六内外处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A诸比丘!比丘知眼,知色,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又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又知耳,知声…乃至…知鼻, 知香…乃至…知舌,知味…乃至…知身,知触…乃至…知意,知法,知缘其二者生结。而知未生之结生起,又知已生之结灭尽,知已灭尽之结,于未来不再生起。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或于法,观灭法而住;或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比丘如是,于法观法而住。

十六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七觉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或于内念觉支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存在,”或于内念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念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念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念觉支修习成就。
   或于内择法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精进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喜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息(轻安)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定觉支存在者,知……乃至……修习成就。
   或于内舍觉支存在者,知:“于内舍觉支存在,”或于内舍觉支不存在者,知:“于我内舍觉支不存在。”而知未生之舍觉支生起,又知已生之舍觉支修习成就。
   如是,或于内法,观法而住:又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即于七觉支法,观法而住。

十七

  复次,诸比丘!比丘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
   然,诸比丘!比丘如何即于四圣谛法,观法而住耶?
   于此,诸比丘!比丘如实知:“此是苦,”如实知:“此是苦之集,”如实知:
   “此是苦之灭,”如实知:“此是到苦灭之道。”

十八

  然,诸比丘!苦谛者何耶?
   生是苦,老是苦,病1是苦,死是苦,忧、悲、苦、恼、闷是苦,求不得是苦,约略言之,五取蕴是苦。
   复次,诸比丘!生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生、出产、入胎、转生、诸蕴之显现,内外诸处之摄受,诸比丘!此名为“生。”
   复次,诸比丘!老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年老、老耄、齿落、头发白、皱纹皮肤、寿命短缩、诸根熟衰,诸比丘!此名为“老。”
   复次,诸比丘!死者何耶?于到处之生类中,有诸众生之消失、散灭、破坏、灭亡、消灭、死殁、命终、诸蕴之破坏、死尸之放弃,诸比丘!此名为“死。”
   复次,诸比丘!忧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忧、愁、感、内忧、内怆,诸比丘!此名为“忧。”
   复次,诸比丘!悲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若干苦法所恼、叹、悲、叹息、悲哀、悲叹、悲痛,诸比丘!此名为“悲。”
   复次,诸比丘!苦者何耶?诸比丘!关于身之苦痛,身之不快,由身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苦。”
   复次,诸比丘!恼者何耶?诸比丘!关于心之苦痛,于心不快,由意触所生之苦痛及不快之感受,诸比丘!此名为“恼。”
   复次,诸比丘!闷者何耶?诸比丘!有俱若干不幸,被苦法所恼,失望、沮丧、气馁、愁闷,诸比丘!此名为“闷。”
   然,诸比丘!求不得苦者何耶?诸比丘!于生法之众生,生如是欲求:“我等实非于生法之下,我等不愿意生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吉他。诸比丘!于老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病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死法之众生……乃至……诸比丘!于忧、悲、苦、恼、闷法之众生,生如是之欲求:“我等实非于忧、悲、恼、闷法之下,我等不愿意忧、悲、苦、恼、闷法之来。”然,不得此欲求,此为求不得苦。
   然,诸比丘!约略而言,五取蕴之苦者何耶?如次之色取蕴、受取蕴、想取蕴、行取蕴、识取蕴,诸比丘!约略而言,此等名为五取蕴之苦。诸比丘!此亦名为苦圣谛。

十九

  然,诸比丘!苦集圣谛者何耶?
   此爱能引导再生,有俱喜、贪,到处为追求满足,即:欲爱、有爱、无有爱。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生起、于何处止住耶?凡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身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也。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 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
   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 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生起、于此处止住。诸比丘!此名为苦集圣谛。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6:4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承上………
二十

  复次,诸比丘!苦灭圣谛者何耶?
   对彼爱之无余离欲、灭尽、舍离、弃舍、解脱、无染是。
   复次,诸比丘!彼爱于何处舍果、于何处止灭耶?于世间有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何者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耶?眼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耳于世间……乃至……鼻于世间……乃至……舌于世间……乃至……身于世间……乃至……意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于世间……乃至……声于世间……乃至……香于世间……乃至……味于世间……乃至……触于世间……乃至……法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识于世间……乃至……耳识于世间……乃至……鼻识于世间……乃至……舌识于世间,乃至……身识于世间……乃至……意识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于世间……乃至……耳触于世间……乃至……鼻触于世间……乃至……舌触于世间……乃至……身触于世间……乃至……意触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眼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耳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鼻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舌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身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乃至……意触所生之受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想于世间……乃至……声想于世间……乃至……香想于世间……乃至……味想于世间……乃至……触想于世间……乃至……法想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思于世间……乃至……声思于世间……乃至……香思于世间……乃至……味思于世间……乃至……触思于世间……乃至……法思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爱于世间……乃至……声爱于世间……乃至……香爱于世间……乃至……味爱于世间……乃至……触爱于世间……乃至……法爱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寻于世间……乃至……声寻于世间……乃至……香寻于世间……乃至……味寻于世间……乃至……触寻于世间……乃至……法寻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色伺于世间……乃至……声伺于世间……乃至……香伺于世间……乃至……味伺于世间……乃至……触伺于世间……乃至……法伺于世间为可爱、可喜者,此爱即于此处舍弃、于此处止灭。
   诸比丘!此名为苦灭圣谛。

二一

  复次,诸比丘!苦灭道圣谛者何耶?
   八支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然,诸比丘!正见者何耶?
   诸比丘!如实知苦、知苦之集、知苦之灭、知至苦灭之道,诸比丘!此名为正见。
   复次,诸比丘!正思者何耶?
   无欲之思,无恚之思,无害之思,诸比丘!此名为正思。
   复次,诸比丘!正语者何耶?
   远离两舌,远离恶口,远离妄语,远离绮语,诸比丘!此等名为正语。
   复次,诸比丘!正业者何耶?
   远离杀生,远离不与取,远离邪淫,诸比丘!此等名为正业。
   复次,诸比丘!正命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圣弟子舍邪命,依正命而营活命,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命。
   复次,诸比丘!正精进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不生未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远离已生之恶、不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 进、心勤注意、令生未生之善法。起坚决心卖力、精进、心勤注意,令住已生之善法,令不惑乱、使之增长、充满、修习、成就。诸比丘!此等名为正精进。
   复次,诸比丘!正念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于身观身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于受……乃至……于心……乃至……于法,观法而住,精勤、正智正念而舍离世间之欲、恼,诸比丘!此等名为正念。
   复次,诸比丘!正定者何耶?
   诸比丘!于此,比丘去欲、离不善法,有寻有伺,由离生喜、乐,达初禅而住;灭寻伺,内心安静,心成专一,无寻无伺,由定生喜、乐,达第二禅而住;更舍离喜而住,正念正智,以身感受乐,唯诸圣者说:“舍此而正念乐住”达第三禅而住。其次舍乐离苦,以前所感受之喜、忧皆灭故,而不苦不乐,成为舍念清净,达第四禅而住。诸比丘!此名为正定。
   诸比丘!此等名为苦灭道圣谛。
   如是,于内法,观法而住;于外法,观法而住;又于内外法,观法而住。或于法,观生法而住;又于法,观灭法而住;又于法,观生灭法而住。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法”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着,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四圣谛观法而住。

二二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四年间……乃至……三年间……乃至……二年间……乃至……一年间,如果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一年间之念。任何人七个月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 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个月间之念。实不管任何人,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四个月……乃至……三个月……乃至……二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为此而说此经。”
   世尊如是说已,彼随喜之诸比丘,欢喜世尊之所说。

注:1 .“病是苦,”vyadhi pi dukkha于定本有 括弧之记号。中部经典之分别圣谛经(saccavibhan ga sutta)无此句,出在相应部经典之转*轮品第二(Dhammacakkappavattanavaggo-dutiyo)想此句,应是由转*轮品取来,加添在此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2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1、增支部4集170经/双连经(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睒弥国瞿师罗园。
  在那裡,尊者阿难这麼召唤比丘们:
  「比丘学友们!」
  「学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这麼说:
  「比丘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以哪四种呢?
  学友们!这裡,比丘止為先导而修习观。当止為先导而修习观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观為先导而修习止。当观為先导而修习止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止与观双连而修习。当止与观双连而修习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其次,学友们!比丘的心意被对法的掉举紧紧地握持,学友们!有那个时候:当内心住立、安静下来、成為统一、入定时,他的道被生起了。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当他实行那个道,修习、多修习时,结被捨断了,烦恼潜在趋势被消除了。
  学友们!凡任何在我面前记说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比丘尼,全都以这四种方法,或以其中之一。」
  道行品第二,其摄颂:
  「简要的,详细与不净,忍耐二则与二者,
   目健连,舍利弗,有行与双连。」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3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 禅修开示-(马哈希禅)迦那卡西亚多禅师   四念处内观禅法
………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解释奢摩他修行法,与毗婆舍那修行法二者之间的差别,如此才能够依照正确方法修行,得到离苦得乐的目地。在佛法当中有二种修行法,那就是奢摩他修行法或是说禅定的修行法,及毗婆舍那修行法或者说内观觉悟修行法。奢摩他禅定修行法的目的,只是为了得到深度的禅定,不是为了了悟身心真实本质解脱一切痛苦。除了得到深度禅定之外,奢摩他修行法还能够令修行者得到神通,也就是超乎常人,超乎自然的能力。
毗婆舍那内观觉悟修行法的目的是为了解脱一切痛苦,而借着正确了悟一切身心的三种性质,无常、苦、无我。让修行者能够了解烦恼的因,灭除一切烦恼,解脱一切痛苦。毗婆舍那修行法也需要某种深度的定力才能启发内观觉悟力,透视到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证悟涅槃离苦得乐。这是奢摩他和毗婆舍那的一项差别,二种目的不同。另一项差别是奢摩他修行者只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单一项修行者所攀的境界,而毗婆舍那修行者的不同,他必须观察许多项修行目标,许多项修行所攀缘的境界,一切当下所发生的身心现象都必须注意观察,所以观察的目标不只单一项目标。
也就是说奢摩他修行者必须深度的专注单一项目标,当他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他必须将心拉回专注观察单一项目标,不应该观察正在胡思乱想的心,一发现胡思乱想就必须马上将心拉回来,安住所观察的目标。
但毗婆舍那修行者正好相反,当修行者的心跑出去胡思乱想时,不应该将心拉回来,必须跟随他的心去观察当下心理胡思乱想的状况,也就是说必须观察正在打妄想的心。并且内心做记号妄想、妄想、妄想,或想、想、想,或回忆、回忆、回忆,或者内心看到任何影像的时候,则观察说看到、看到、看到,必须这样正念观察当下所发生的心理状况,一直到这些妄想、回忆、影像消失为止,他才能够回来观察他主要观察的目标,这项是很重要的差别,要特别注意。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摘自《全然接受 18个放下忧虑的禅修练习》
………………
禅修练习

  修持正念

  在佛法修持中,开展"正念"的修持即称为"内观",在佛陀使用的巴利文中,意指"清楚地见到"或"洞见",以下是练习的简单介绍,你可以自己念出来,用录音机录下,也可以请别人念给你听,直到熟悉练习为止。

  选一个能让你保持警觉的坐姿,脊椎挺直但不要太僵硬,同时要全然放松。闭上双眼,双手轻松地放下。以你的觉性扫描全身,尽量使明显有紧绷感的部位松弛。

  我们是如此容易迷失在杂念之中,因此,"内观"的练习就从专注入出息(呼吸)开始。以入出息作为正念的重心,能帮助我们静下心来,如此我们就能够觉察到向自己涌来的生命之流。

  先深呼吸几次,然后回到自然的呼吸。注意一下自己最容易察觉呼吸的部位,你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也许是鼻腔的气息进出,也许是鼻孔周围或上嘴唇对气息的触觉,又或许是胸腔或腹部的起伏。专注在其中一个有明显触感的部位上。

  毋须控制、攀执或固着于呼吸,因为,并没有所谓"正确的"呼吸法,只要保持松缓的觉性,将之视为不断变化的感受与经历,体会呼吸究竟像什么。

  你将会发现,心自然而然会迷失在纷飞的妄念中。念头并非敌人,而你也不需要去除心中的种种妄念。相反地,你是在发展一种能力,以便能认清正在生起的种种念头。察觉到想法生起时,你可以柔和友善地在心里提醒自己:"想法,想法。"然后,不带批判色彩地轻轻回到呼吸的当下;以呼吸作为你的根据地,一个当下存在之处。同时你可能也会注意到其他经历:过往车辆的声音、温暖或凉爽的感觉、饥饿感等;只需把它们当作背景的一部分,别让自己分神。

  如果过程中有某些感受变得很强烈,引起你的特别注意,那么,就让这些感受取代入出息成为正念观照的主体。你可能会觉得热或冷、酥麻感、疼痛、扭曲感、刺痛、颤动等,这时,就以柔软开放的觉性,如实体验这些感受的原貌。这些感觉舒不舒服?当你专注地观照它们时,它们是变得更激烈?抑或消散了?注意它们如何变化。当感受不再强烈时,就回到入出息的正念观照。或者,若这些感觉真让你很不舒服,以至于你无法平静调和、无法以平等心看待,大可将觉照重新放回入出息。

  同理,你也可以把正念观照用在强烈的情绪上,包括恐惧、忧伤、快乐、兴奋、悲痛等。以仁慈宽容且清明的态度看待每一个经历,既不执著也不抗拒当下发生的一切。这情绪在你体内造成什么样的感受?感觉最强烈的是哪个部位?感觉是静止不动的?抑或是变化移动的?有多强烈呢?你的念头是否扰动不安且鲜明?这些感受是否反复不停且单调乏味?你的心感觉紧绷还是开阔?持续地观照,注意这些情绪如何变化,到底是愈来愈强烈还是逐渐减弱了?或者转变成另一种不同的状态?比如说,嗔恨变成悲痛?快乐变成祥和寂静?一旦情绪不再那么迫切,就再度把觉照放回呼吸上。假使这情绪实在太难以忍受,或者你搞不清楚应该把觉照放在何处,那么就放轻松,再回到呼吸上。

  做正念修持时生起的某些觉受、情绪或想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乐意平静下来,观照自己的任何经历,而这就种下了彻底接纳的种子。假以时日,我们就会发展出一种能力,使我们得以在禅修或日常生活中,以深刻的清明仁慈之心来面对穿流而过的经历。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观照烦恼,烦恼就消失了。观照痛苦,痛苦就消失了。观照散乱的心境,散乱的心境就消失了。观照疾病,疾病就消失了。

摘自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四念处了。
我觉得这至少是慧解脱阿罗汉的修法。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19: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定慧品第四
  师示众云。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诸学道人。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如。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后。即同迷人。不断胜负。却增我法。不离四相。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20:4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四
…………
  (六三三)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巴连弗邑鸡林精舍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所说一切法。一切法者。谓四念处。是名正说。何等为四。谓身身观念住。受.心.法法观念住。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20:5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也修四念处!!!!
  第四十八卷 大智度论

  释四念处品第十九(经作广乘品)

  【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伸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时,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譬如屠牛师、若屠牛弟子,以刀杀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观此四分。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脬、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月+册]、脑、膜。’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胮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乌鵤雕鹫,豺狼狐狗,如是等种种禽兽,诶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禽兽食已,不净烂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涂染,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已离,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散在地,脚骨异处,膟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手骨、项骨、髑髅,各各异处;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风吹日暴,色白如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论】问曰:四念处中有种种观,何以但说十二种观?所谓若内、若外、若内外?

  复次,何等是内?何等是外?内外观已,何以复别说内外?

  复次,四念处中,一念处是内,内法中摄,所谓心;二念处是外,外法中摄,所谓受与法;一念处是内外,内外法中摄,所谓身。何以说四法都是内、都是外、都是内外?何以不但言观身,而言循身观?云何观身而不生身觉?何以言勤精进一心?三十七品皆应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此中若修行四念处时,一切五盖应除,何以独言除贪?世间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忧?观身法种种门,无常、苦、空、无我等,今何以但言不净?若但观不净,何以复念身四威仪等?此事易知,何足问?

  答曰:是十二种观,行者从此得定心。先来三种邪行,若内、若外、若内外;破三种邪行,是故有三种正行。有人著内情多,著外情少,如人为身故,能舍妻子、亲属、宝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内情少,如人贪财丧身,为欲殁命;有人著内外情多,是故说三种正行。

  复次,自身名内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为内身,九不受入名为外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如是等分别内、外。行者先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智慧观内身,不得是身好相,若净相、若常相、若乐、若我、若实。内既不得,复观外身,求净、常、我、乐、实,亦不可得。若不得便生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时于内或错;今内外一时俱观,亦不可得。是时心得正定,知是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疮,九孔流秽,是为行厕;不久破坏、离散、尽灭、死相;常有饥渴、寒热、鞭杖、系闭、骂詈、毁訾、老病等,诸苦常围绕,不得自在。内空无主,亦无知者、见者、作者、受者,但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自生自灭,无所系属,犹如草木,是故内外俱观。余内、外义,如十八空中说。

  循身观者,寻随观察,知其不净,衰老病死、烂坏臭处、骨节腐败、摩灭归土。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惑,忧畏万端;以是故,如身相内外随逐,本末观察。又如佛说循身观法。

  不生身觉者,不取身一异相而生戏论。众生于是身中起种种觉:有生净觉,有生不净觉;有生瞋觉,念他过罪;有人观此身,身为何法?诸身分边为一、为异?不生如是种种觉。所以者何?无所利益妨涅槃道故。复次,余凡夫、声闻人取身相能观身,菩萨不取身相而能观身。

  勤精进一心者,余世事巧便,从无始世界来,常习常作。如: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自不一心勤精进,此不可得!譬如钻燧求火,一心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说一心勤精进。

  除世间贪忧者,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复次,行者远离五欲,出家学道,既舍世乐,未得定乐;或时心生忧念,如鱼乐水。心相如是,常求乐事,还念本所欲。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说当除贪、忧。说贪,即说世间喜,以相应故。

  初观不净者,人身不净,薄皮覆故,先生净相,后生余倒;以是故,初说不净观。复次,众生多著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

  念身四威仪等者,先欲破身贼,得一心人,所为之事皆能成办。以是故先寻绎其身所为、所行,来去、卧觉、坐禅,观身所作,常一心安详,不错不乱。作如是观察,以不净三昧易得,身虽安详,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安那般那义,如先说。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故,不净反作净相。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门。不净观者,所谓菩萨摩诃萨,观身如草木瓦石无异。是身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内身,坚者是地、湿者是水、热者是火、动者是风,是四事入内即是身。是四分中,各各无我、无我所,随趣四相,不随人意。苦、空等亦如是。若坐、若立者,卧则懈怠。身不动故,心亦不动;行则心乱,身不静故,心亦不静。欲以眼见事,况所不见!故说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儿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夺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屠者观牛四分,更无别牛,亦非是牛;行者观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为身。所以者何?此四、身一故。又四大是总相,身是别相。若外四大,不名为身,入身中,假名为身。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远,但以颠倒妄计为身。用是散空智慧,分别四大及造色,然后入三念处,得入道。又此身从足至发,从发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无一净处。发毛等乃至脑膜,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众多。谷仓是身,农夫是行者。田种谷,是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是行者因缘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种种不净;农夫开仓,即知麻黍、麦豆种种别异,是行者不净观。以慧眼开见是身仓,知此身中不净充满,必当败坏,若他来害,若当自死。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净,种种恶露等。

  已观内身不净,今观外身败坏,是故说二种不净:一者、已坏,二者、未坏。先观己身未坏有识,若结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厌;钝根结厚者,观死人已坏,可畏可恶。若死一日至五日,亲里犹尚守护;是时禽兽未食,青瘀胮胀,脓血流出,腹胀破裂,五脏烂坏,屎尿臭处,甚可恶厌。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来言语,妖冶姿则,惑乱人情,淫者爱著;今者观之,好色安在?如佛所说,真是幻法,但诳无智之眼!今此实事露现,行者即念我身与彼,等无有异;未脱此法,云何自著著彼!又亦何为自重轻他!如是观已,心则调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间贪忧。又复思惟:此尸初死之时,鸟兽见之,谓非死人,不敢来近;以是故说过六七日,亲戚既去,鸟鹫、野干之属,竞来食之,皮肉既尽,日日变异;以是故说但有骨人。见其如此,更生厌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实无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缘,受苦无量!即复自念:我身不久,会当如是,未离此法。或时行者,见骨人在地,雨水浇浸,日曝风吹,但有白骨;或见久骨筋断节解,分散异处,其色如鸽;或腐朽烂坏,与土同色。初观三十六物,死尸胮胀,一日至五日,是不净观;鸟兽来食,乃至与土同色,是无常观;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说因缘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观;观身相如此,无一可乐;若有著者,则生忧苦,是名苦观。以四圣行观外身,自知己身亦复如是,然后内外俱观。若心散乱,当念老病死、三恶道苦,身命无常,佛法欲灭;如是等鞭心令伏,还系不净观中,是名勤精进。

  一心勤精进故,能除贪忧。贪忧二贼,劫我法宝,行者作是念:是身无常,不净可恶;如此众生,何故贪著此身,起种种罪因缘?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间颠倒乐!人心求乐,初无住时。当观此乐,为实为虚?身为坚固,犹尚散灭,何况此乐!此乐亦无住处,未来未有,过去已灭,现在不住,念念皆灭;以遮苦故名乐,无有实乐!譬如饮食,除饥渴苦故,暂以为乐,过度则复生苦,如先破乐中说。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人,世间乐亦如是。淫欲烦恼等毒故,夺智慧命,心则狂惑,舍利取衰,谁受此乐?唯有心识。谛观此心念念生灭,相续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灯焰。受苦心非乐心,受乐心非苦心,受不苦不乐心非苦乐心,时相各异,以是故心无常,无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想、思、忆念等亦如是。余三念处,内外相如先说。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20:5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承上………
  行是四圣行,破四颠倒,破四颠倒故开实相门,开实相门已,愧本所习;譬人夜食不净,他了知非,羞愧其事。观是四法,不净、无常等,是名苦谛;是苦因爱等诸烦恼,是集谛;爱等烦恼断,是灭谛;断爱等诸烦恼方便,是道谛。如是观四谛,信涅槃道,心住快乐,似如无漏,是名暖法。如人钻火,方有暖气,必望得火;信此法已,心爱乐佛是法,如佛所说,如服好药瘥病,知师为妙。诸服药病瘥者,人中第一,是则信僧,如是信三宝。暖法增进,罪福停等故,名为顶法。如人上山至顶,两边道里俱等。从顶至忍,乃至阿罗汉,是一边道;从暖至顶是一边道。声闻法中观四念处,所得果报如是。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菩萨顶法,如先法位中说。忍法、世间第一法,则是菩萨柔顺法忍。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是菩萨无生法忍。如佛后品自说:须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说智处而说念处?

  答曰:初习行时,未及有智;念为初门,常念其事,是智慧随念故,以念为名。四念处实体是智慧。所以者何?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诸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恶不善,不能集诸善法。佛有两种:断恶不善法,已来者除却,未来者防使不生。善法亦有二种: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是名正勤。智慧火得正勤风,无所不烧。正勤若过,心则散乱,智火微弱;如火得风,过者或灭或微,不能烧照。是故须定以制过精进风,则可得定。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制四念处中过智慧,是时定慧道得精进故,所欲如意;后得如意事办故,名如意足。足者,名如意因缘,亦名分。是十二法,钝根人中名为根,如树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办,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事未办故名为道,事办思惟修行故名为觉。三十七品论议,如先说。

  问曰:若菩萨修是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答曰: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十方诸佛护念故。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如人梦中缚栰渡河,中流而觉,作是念:“我空自疲苦,无河无栰,我何所渡?”菩萨尔时亦如是,心则悔厌:“我何所度?何所灭?”且欲自灭倒心。是时,十方佛伸手摩头:“善哉!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汝所得者,始是一门。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汝观诸法空故,著是涅槃,诸法空中无有灭处,无有著处;若实有灭,汝先来已灭。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

  复次,三三昧、十一智、三无漏根、觉观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先说。

  复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说。是诸法后皆用无所得故。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身骨在地,其色如鸽,腐朽烂坏,与土共合,自念我身如是法、如是相,未脱此法。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外身、内外身,亦如是。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正勤。何等四?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修满增广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如意分。何等四?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精进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根。何等五?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力。何等五?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七觉分。何等七?菩萨摩诃萨修念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八圣道分。何等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空、无相、无作三昧。空三昧,名诸法自相空,是为空解脱门;无相,名坏诸法相,不忆不念,是为无相解脱门;无作,名诸法中不作,是为无作解脱门。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实智。云何名苦智?知苦不生,是名苦智。云何名集智?知集应断,是名集智。云何名灭智?知苦灭,是名灭智。云何名道智?知八圣道分,是名道智。云何名尽智?知诸淫怒痴尽,是名尽智。云何名无生智?知诸有中无生,是名无生智。云何名法智?知五众本事,是名法智。云何名比智?知眼无常,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常,是名比智。云何名世智?知因缘名字,是名世智。云何名他心智?知他众生心,是名他心智。云何名如实智?知诸佛一切种智,是名如实智。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20:57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承上……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云何名未知欲知根?诸学人未得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云何名知根?诸学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云何名知者根?诸无学人,若阿罗汉、若辟支佛、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何等三?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云何名有觉有观三昧?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云何名无觉有观三昧?初禅二禅中间禅,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云何名无觉无观三昧?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昧。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念。何等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出入息、念身、念死。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佛十力。何等十?佛如实知一切法是处不是处相,一力也。如实知他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如实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三力也。如实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四力也。如实知他众生种种欲解,五力也。如实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如实知一切至处道,七力也。知种种宿命,有相、有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佛天眼净,过诸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受邪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圣人,受正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佛如实知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证知入是法,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作,从今世不复见后世,十力也。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所畏。何等四?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一无畏也。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二无畏也。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三无畏也。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隐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四无畏也。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碍智。何等四?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何等十八?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逻字门,诸法度世间故,亦爱支因灭故。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婆字门,诸法婆字离故。荼字门,诸法荼字净故。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和字门,入诸法语言道断故。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吒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娑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未转故。摩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驮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故。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拖字门,入诸法拖字不可得故。婆字门,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蹉字门,入诸法蹉字不可得故。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咃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故。颇字门,入诸法边不可得故。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故。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吒字门,入诸法驱不可得故。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过荼无字可说。何以故?更无字故。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

  “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何等二十?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易得诸余陀罗尼门,得无疑悔心,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无增减,得善巧知众生语,得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别日月岁节,得巧分别天耳通,得巧分别宿命通,得巧分别生死通,得能巧说是处非处,得巧知往来坐起等身威仪。须菩提,是陀罗尼门、字门、阿字门等,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17-8-31 20: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承上………
  【论】释曰: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语,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

  问曰: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先说一大者,则知余者皆说。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亦说。

  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罗阇,秦言垢。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遮梨夜,秦言行。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那,秦言不。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逻求,秦言轻。若闻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陀摩,秦言善。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婆陀,秦言缚。若闻荼字,即知诸法不热相。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沙,秦言六。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语言相。和(于波切)波他,秦言语言。若闻多字,即知诸法在如中不动。多他,秦言如。若闻夜字,即知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夜他跋,秦言实。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无障碍相。吒婆,秦言障碍。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迦逻迦,秦言作者。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萨婆,秦言一切。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磨磨迦罗,秦言我所。若闻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伽陀,秦言底。若闻他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多他阿伽陀,秦言如去。若闻阇(音社)字,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阇提阇罗,秦言生老。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皆不可得,如湿波字不可得。湿波字无义,故不释。若闻驮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驮摩,秦言法。若闻赊字,即知诸法寂灭相。赊多(都饿切),秦言寂灭。若闻呿字,即知一切法虚空不可得。呿伽,秦言虚空。若闻叉字,即知一切法尽不可得。叉耶,秦言尽。若闻哆字,即知诸法边得何利。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若闻若字,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若那,秦言智。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阿利他,秦言义。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婆伽,秦言破。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伽车提,秦言去。若闻湿么字,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阿湿么,秦言石。若闻火字,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火婆夜,秦言唤来。若闻蹉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末蹉罗,秦言悭。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伽那,秦言厚。若闻咃(土荼切)字,即知诸法无住处。南天竺咃那,秦言处。若闻拏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南天竺拏,秦言不。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颇罗,秦言果。若闻歌字,即知一切五众不可得。歌大,秦言众。若闻醝字,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若闻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动相。遮罗地,秦言动。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多罗,秦言岸。若闻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波荼,秦言必。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是字常在世间,相似相续故,入一切语故,无碍。如国国不同,无一定名,故言无名。闻已便尽,故言灭。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况字可说?诸法无忆想分别故,不可示。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

  问曰:知是陀罗尼门因缘者,应得无量无边功德,何以但说二十?

  答曰:佛亦能说诸余无量无边功德,但以废说般若波罗蜜故,但略说二十。得强识念者,菩萨得是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强识念。得惭愧者,集诸善法,厌诸恶法故,生大惭愧。心得坚固者,集诸福德智慧故,心得坚固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苦!得经旨趣者,知佛五种方便说法故,名为得经旨趣。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说。得智慧者,菩萨因是陀罗尼,分别破散诸字,言语亦空,言语空故名亦空,名空故义亦空,得毕竟空,即是般若波罗蜜。智慧乐说者,既得如是毕竟清净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度众生故乐说易。得陀罗尼者,譬如析竹,初节既破,余者皆易;菩萨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无疑悔心者,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慧,于一切深法中,无疑无悔。闻善不喜、闻恶不瞋者,各各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訾故,闻善不喜,闻恶不瞋。不高不下者,憎爱断故。善巧知众生语者,得解一切众生言语三昧故。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者,五众等义如先说。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知他心、天耳、宿命。巧说是处非处者,如十力中说。巧知往来坐起等者,如阿鞞跋致中所说。日月岁节者,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一日一夜有三十时:春、秋分时,十五时属昼,十五时属夜,余时增减。五月至,昼十八时,夜十二时;十一月至,夜十八时,昼十二时。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闰月者,从日月、世间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菩萨知日中分时,前分已过,后分未至,中分中无住处,无相可取,日分空无所有。到三十日时,二十九已灭,云何和合成月?月无故,云何和合而为岁?以是故,佛言世间法如幻、如梦,但是诳心法。菩萨能知世间日、月、岁和合,能知破散无所有,是名巧分别。如是等种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9-1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念处应该可以同其他法门同时修行的,或者说可以补充其他法门成四念处,这应该是佛说“一切法者,谓四念处”的意思吧。
人一般都可以一心二用的,比如走路时可念佛,做饭时可以听收音机………。
………
比如念佛,同时内观念佛时的嘴动、喉咙动……,应算身念处。
同时内观念佛时身体的感受,应算受念处。
同时内观念佛时心里的种种念头和想法,应算心念处和法念处。
一般说,内观的烦恼都会消失,最后就只剩下念佛了。
………
我是磕大头同时修四念处的。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楼主| 发表于 2017-9-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南传相应部】第47经 大篇.念处相应
……………
第三 戒住品
[二一] 第一 戒
一 如是我闻。一时,具寿阿难与具寿跋陀罗住于巴速弗邑之鸡林精舍。
二 时,具寿跋陀罗于日暮时分,由宴默起,至具寿阿难住处。至已,与具寿阿难
互相交谈庆慰、欢喜、感铭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具寿跋陀罗,言于具寿
阿难言曰:
三 ‘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善哉、善哉!友跋陀罗!友跋陀罗!汝之诱导亦善,辩才亦善,所问亦善。友
跋陀罗!汝如是问:’友阿难!世尊所说善戒,世尊依何之义以说善戒耶?’’
‘友!如是。’
四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以何为四耶?
五 友!于此有比丘,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
……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友跋陀罗!世尊所说善戒者,乃为修习四念处,世尊说为善戒。’
…………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常在燃烧中,何喜何可笑;幽暗之所蔽,何不求光明。  
发表于 2017-12-24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12-24 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楼主所说。
佛陀只管今生证果入涅槃的事。佛陀不管前生如何,也不管死后如何。

佛陀的一生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