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36|回复: 12

转帖 什么是活在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17 21: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活在当下

谢裕中

“活在当下”一词最早见于佛教典籍,是一种了却烦恼的修行方法(佛学中称之为“四念处”)。

活在当下作为一种人生态度和人生智慧,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奉行。这是佛陀智慧的体现和对世人的慈悲开示。

活在当下既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境界。

所谓“活”,就是指一个人注意力的投放。活在当下即将注意力专注于此时此刻对自己有现实意义的人和事。

常人很难做到活在当下。他们经常是活在过去、活在未来或为别人而活。

活在过去的人,明知过去的已不可留住,也不能再来,但就是情不自禁、难以控制地沉溺于对过去的回忆。或囿于美好的记忆而生贪念,不愿走出来;或陷入痛苦的回忆而生愤怒和悔恨,不能自拔。

活在未来的人,明知未来虚无飘渺,难以把握,仍不可救药地执迷于对未来的思虑,过瘾似地透支着明天的烦恼。其实,当明天来临时,也未必如自己所想。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学生自认为高考没考好,不堪负面联想所致的折磨,在分数公布的前一天自杀了,但他的实际得分却比他想象的好得多。

为别人而活的人,注意力则不由自主地粘附在别人的感受和评价上。别人说好则喜,别人说差则烦。别人又非一人,奢求所有人说好,无异于搬起一块巨石砸向自己的脚。烦恼痛苦惨!

年轻的时候,听说当代大文豪钱钟先生写了一本书,叫【生活在别处】,当时就觉得纳闷,怎么会生活在别处呢?现在想来,除了个别修行觉悟者外,又有谁不是经常生活在别处呢?

我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近三十年来,每每见到因生活在别处,深陷忧惧痛苦之中的来访者,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强迫症患者,更是身不由己,苦不堪言。

其实,回忆、展望和为他人着想本身并不是问题,但不由自主的、难以自控的被回忆、展望和他人评价牵着走,让自己深陷负面思维与负面情绪的恶性循环之中,失去了自我觉察和理性,才是问题。

活在当下,就是让我们把注意力从过去、未来和他人身上,重新回到此时此刻和自己身上的一种智慧和方法。

这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自我觉察。觉察的主体就是那个与生俱来的、理性的、灵明不昧的“真我”。觉察的对象就是自身任何一个情绪、行为,乃至最微小的起心动念,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力和来龙去脉。对此,若能了然于心,你就是一个觉悟了的智者,一个内心清静的行者。若能慈悲为怀,做到自觉觉他,普度众生者,即是佛菩萨。
作者:谢裕中老师是桂林和谐心理学校的创校者和拥有30年经验的资深心理专家。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的英文是Live in the present。活在当下的真正涵义来自禅,禅师知道什么是活在当下。有人问一个禅师,什么是

  活在当下?禅师回答,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这就叫活在当下。

  是一句佛语,直接解释难以深刻的去了解,下面以比喻说明:

  两个人在昨天吵架了,在今天,他们仍然怒气相对——他们这时没有活在今天,而是活在昨天。

  活着的人,有活在过去的,有活在未来的,但能真正的活在当下,少!还需要快乐得活着,不要想太多,快乐就行~

  如此,许多困扰自身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活在当下”是四念处修行的要诀之一。学习者当体会这其中的神韵,而不只是依文生解。

  人为什么会“不在当下”,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问题,而且往往并不是因为人是否聪明、有能力,或接受过高等教育等,而决定他是否有活在当下的个性。几乎一切职业、年龄、教育程度及智商的人,皆一样有可能会因种种原因,而有不在当下的倾向。

  我自从修四念处以来,曾于上下班的时间特地去观察纽约市“上班族”的面部表情,看看有几个人像是“活在当下”,结果却是相当的少。许多人在走路或坐车时,皆很明显地在想心事,表情凝重,有人甚至皱着眉头,不知道在担心什么;又有些人不一定是在想某一件事,但他们整体的精神状态,会让人觉得他们存在于另一个遥远的地方,飘飘荡荡地。另外有些人总是要找一些事做,来分散注意力。如有人总是浑身是劲似地,不住地摇头摆尾,作跳舞状;也有人像是不能够仅停留在一节车厢似的,总是在作车厢间的“旅行”。总而言之,越看越会令人觉得实在很少有人是活在清楚明白的当下,是在享受眼前的风光。同时,我也就越能体会佛陀当初创立教法深刻的智慧与慈悲,觉得他所以会提出这样一个“活在当下”的修行方法,实在是深解人性的。

  人往往会把自己保护在有重重防卫墙的内心世界里,而不肯出来面对真实的人生及世界。事实上许多“创造行为”的产生,就是想要在自己心中创立一个自己想要存在的理想世界,而不愿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另外像有人老是会把自己弄得“很忙”,连一刻闲暇的时间都没有,或一有空闲就会打电话找人聊天,一聊就是几小时,事实上都是一种形式的不在当下。换句话说,也就是一种形式的“逃避自我”。四念处的修行人当在一切时中培养自己一种活在当下的修行个性,去深观自己的行为及身心,由自己的内心世界中走出来。人若不能走出自己的心之牢笼,谈什么修行、解脱,总是不着边际的。无论那个心之世界谈的是禅定也好,是佛法也好,以四念处的观点而言,牢笼就是牢笼。生存在佛法的心之牢笼中,和生存在学问艺术的心之牢笼之中,皆一样是自我囚禁的受苦者,是不能体会到佛法中风清月白的自在无碍的!

  活在当下意味着无忧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象与担心,所以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也不作无谓的思维与计较得失,所以无悔。人能无忧无悔地活在当下,喜悦而不为一切由心所生的东西所束缚,就是当时修道成就者的写照了。

  这件事说来简单,但实行起来就没有那么容易;而且修行人若没有掌握这其中的神韵,通常皆易走入一些极端。要把这些弄清楚,就必须较深入地了解四念处的内涵与精神。

  人通常对未来多少都有一些忧虑的,这中间包括自己及家庭未来的生活,及社会国家的前途等。人应当努力工作,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当然的事。但工作的同时,“忧虑”是不是必然会随工作及谋生而并存的现象呢?这就是佛法所要讨论的课题了。

  佛法所提供的答案是否定的。修行有成者,能喜悦自在地做许多事,甚至十分努力及忙碌地做许多事,但却没有忧虑或压力沉重的感觉。以正见观之,忙碌是由缘所生的事,那些缘在“近”来说大多是外来的,但忧虑及压力的产生,除了那些外来之缘外,最主要的缘仍是自己内在的执著,是因为当事人没有把四念处修好,充分看清外缘与内缘的分际,故为境所转却不了知。一旦了知(透过身念处、心念处及受念处),才知道真正使自己苦恼者不光是生活、工作或老板,最主要的还是“自己”。紧张或心情沉重地做事情,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把事情弄糟。只有用冷静的头脑去分析判断情况,作出决定后再专注地投入工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而专注地投入工作,活在当下,正是四念处修行的范围。

  人如果能专注地投入一件工作,就算这个工作是很繁琐的,只要他能活在当下,就能在其中体会到一种喜悦。但如果他无法专注地投入工作,不管是因为没有兴趣或无法专心,只要他不能活在当下,就算是简单轻松的工作也会令人觉得度日如年的。

  有人以为“活在当下”意味着对未来的不思考、不计划,这是对修行的误解。修行是要人对未来不忧虑,不是不计划。人如果根据自己及环境目前的情形作分析及整理,并对未来种种作预测及计划,这正是“活在当下”。因为他是根据“现在”的种种评估未来,他采取的态度是实际的,他的头脑是清楚的。就算他评估错了,那只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够或资料不全等因素。预测及评估本身并非执著。

  但若有人不是根据自己及环境目前实际的情形去想象未来,而是在作一种纯粹由心所生的空想,想象自己“如果是那个样子”该多好!或者如果不是那个样子就糟了!这样就容易产生执著,忧悲苦恼也会由此而生。

  佛曾在《一切漏经》(书目六)中指出人如果不智地作意思维他不当作意思维之事,忧悲苦恼就会滋生或增长。这些不智的思维包括:

  我在过去存在,还是不存在?

  过去我曾是谁?我曾怎么样?后来我又曾如何?

  我于未来将存在,还是将不存在?

  未来我会是谁?我会怎么样?然后我又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

  如果老是想自己会成为什么,变得怎么样,他就不是“活在当下”了,而是把自己凭空想象在一个未来不可知,但却如梦一般的世界里。这个梦的世界虽然美丽,但它是一吹就散,一碰就破的。人如果老是希望呆在一个梦里,不仅会精神恍惚、神不守舍,而且会紧张、神经质,容易疲劳且健忘。这种人是不实际的幻想者,能“说故事”但头脑不清。许多有文学及艺术倾向的人都有这一面的性格,常常觉得忧愁、沮丧,心情像天空的浮云一般,时晴时阴,不可捉摸控制,执著较严重者甚至可能自杀。但可惜的是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为什么自己有杰出的天赋,却无法摆脱心中那一股莫名其妙的哀愁。有人甚至自嘲地认为那是艺术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其实问题非常简单——这人没有“活在当下”。不活在当下而活在另一个自我创立的世界里,无论那个世界有多美、多好,过这种生活的人毕竟是痛苦的。依佛法的理论看来道理很明显,因为那个世界“不真”的缘故。不真则处处和现实的世界及人生相冲突。如何跨越这一个梦与现实的鸿沟,很少人能处理得很圆满。而要用自己的“心力”去维持一个不真的世界,本质上就是一件很累的事。故执著地活在假想的世界而不活在当下的人,想要不忧恐怕也很难的!

  的确,活在当下是一个人生命力的自然展现。当一个人能由自己种种的“心之世界”中走出来,不忧不惧地面对并观察真正的自我及人生时,他一定会是个有“能力”而能饶益这个世界的人。他不一定能成大功、立大业,但他一定能善巧地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利益自己及他人,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惟至诚者能尽其性”了。人能够“尽其性”而发挥自己的能力饶益众生,才是个快乐的人。(信息来源:摘自《做个喜悦的人》)

  活在当下即为不执著你的思想,在你用不着思想的时候就把它放下,日常事务,身体会给你最忠实的反映。切勿执着于任何文字!当你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时候,一股淡淡的欢欣、喜悦就会出现在你身上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发表于 2017-8-17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坛上这种帖子太少了。
发表于 2017-8-17 23:58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活在当下,最重要的就是消灭妄想,妄想是占据当下的最主要原因。
发表于 2017-8-18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活在过去,不活在未来,连现在也没有执着。生命的负能量小到最小,正能量省到最省,生命不追求快乐而快乐着。这就是禅者的活在当下。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行要避免忽略“当下”!

作者:普敬

修行就是安住当下,这是佛陀教导四念处的秘要所在,四念处里面的身念处也好,心念处也好,都不过是让你通往当下的方法,因为当下即是永恒,你可曾在当下之外经历过什么?或者觉知什么?没有!因为你拥有的只有当下,“过去”不过是一道存储于你大脑的记忆,“未来”也不过是你大脑幻想出来的而已,当真正的“未来”到达时,它也必定是以当下的形式到来和出现,换句话说,你只能在当下去经历一切,当下之外一无所有。

我所说的你可能无法理解,因为你一直处于思维和妄想层面,只有你真正停歇思维妄想而又能处于灵知不昧状态时,你才能真正体悟,虽然我了知此理,但亦时时被思维妄想所控制,因为“妄想思维”(我执)他太强大,只要你要一丝想要成就,开悟,乃至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心思,你就立马被它掌控,一旦它掌控了你,修行就会走上错路,我能做的就是时刻观照,或许对“未来”的期待会让你一开始不停的去努力修行,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当你发现你要的“未来”始终得不到时,你也正慢慢在失去耐性,你更会发现,你很难得到你想要的那个成就点,这是因为你用的方法根本不可能让你达不到那个成就点,因为一开始你就错了,你把当下当成了“未来”的脚踏石,你忽略生命中唯一的“当下”,反去追求那个只存在大脑里虚幻不实的“未来”?

所以“忽略当下”是一条修行的错路,走上这条错路,哪怕你修上几十上百年也不会有成就,所以你只能回头,把“忽略当下”的修行改成“关注当下”,“当下”就是此时此刻,你也许正喝着茶,或者左脚迈进门,去觉知此时此刻的所有,完全融入当下,你能做到这样,也不会轻易有妄想,而当妄想停歇的时候,那个灵知却还在,这是你的觉性,保任它就是安住当下。

达摩祖师云:“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又云:‘所云觉性,觉者灵觉,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修心诀》云:“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禅师祖师所说的言论,虽未直指当下,却不离观照当下,因修行必须要守住当下,它是通往开悟的窄门,也是唯一的存在,忽略它,就永远不能明心见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念处:真正的佛舍利 [转]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daeb14f0100dgor.html
作者:豆豆

佛陀的妙法
2400年前,一个夏天的清晨,
佛陀和弟子们散步在鞠楼地的园林,
佛陀开口说:“众比丘啊”
比丘应道:“世尊,在。”
佛陀说:“诸比丘啊,有一个妙法,
可度众生忧悲,
可灭众生苦恼,
可让众生解脱。
可以使众生得洁净心。
这个妙法,就是四念处:
身念处,
受念处,
心念处和法念处。
佛陀把四颗最璀璨的舍利
留给了众生。
如今时间过去了2400年,
人类一天能绕地球好几圈,
没事也可以到月球上散步开心。
但烦恼着我们的,仍然是那些老问题:
对生老病死的恐惧,
爱恨情仇的纠结,
想要而得不到的执著,
没得到而放不下的伤心。
西方出了心理学,
东方出了《瑜伽经>,《道德经》。
还有圣人,灵媒,管道和上帝。
但能唤起我们觉性的方法,
一定离不开这真正的佛舍利。
什么是四念处?
什么是身念处?
去觉知身体和身体的动作,念念分明,
不用眼睛而用“觉知”去看身体和呼吸。
它可以让我们的头脑造作止息下来,
马上带我们回到最本质的生命。
瑜伽,打坐,动中禅,
禅七,拜忏,诵经文,
最终都是这个目的:觉知当下的生命.
如婴儿一般,不带任何概念的觉知。
我们的头脑开始回到真心。
什么是受念处?
去觉知情绪和身体的感受,
去看到身体的疼痛和饥渴是什么样子?
去觉察心里的各种感受如何涌起?
只是看着自己的感受,
或者描述出来,说给别人听。
这就是修行和心理治疗的原理:
去发现“我”和“痛苦”是两个东西。
什么是心念处?
去觉知念头在心上的往来,
看到自己心念何时清晰,何时昏沉?
我们开心,是因为有一个开心的念头经过,
我们痛苦,是因为有一个让我们不喜欢的念头来临。
每时每刻,人就是在这些念头中轮回。
前世来世,天堂地狱,只在当下一念。
要是让孩子们明白这个道理,
他们一生中要少了许多烦恼和不开心。
什么是法念处?
去觉知自己被卡在了哪一个信念上不能自由。
去发现你心中到底在恐惧什么东西?
去质疑这个信念的产生基础,
去调查这个信念的真实性。
现代人的头脑如此强大,
脑袋里塞满了各种“应该”和“不应该”,
还有千千万万个标签等着出路上岗,
只有一个一个的去质疑,
我们才能得到一个一个的小自由,
最后成为“整体”自由的人。
佛陀的伟大
佛陀的伟大之处。
在于他在古印度那样的环境下,
大声宣告:人们能否彻底出离“苦受”,
和你出生的家族种姓无关,
与金钱和社会地位无关,
与你有多少知识,会念多少本经书无关,
和瑜伽士打坐禅定多长时间无关,
只与自己的心是否能“觉”有关。
佛陀说无需依附外在的神
不用拜在媒介作用的神职人员脚下,
每个人一样平等。
大家都有觉悟的智慧,
可以从“苦”中解脱,
证得圆满菩提。
不管你是砍柴的樵夫,还是达官贵人。
佛陀不去试图改变世界,
他知道当一个人有觉性的时候,
就离开了所有苦受,
那时,他心里没有对手和敌人,
只有喜悦与和平。
他就能随顺因缘,如水般生活在世上。
为什么历史上从未有过以佛教名义发起的大型战争?
因为真正的佛教徒眼里没有敌人,
只有“觉”和“不觉”的人。
老子明白这个道理,留下一篇道德经。
骑着青牛入了山谷,
庄子明白这道理,做着蝴蝶翩飞的梦;
在世间独善其身。
佛陀明白了觉知的正道,
走到世间,把他的发现告诉众生。
下一个明白的人,
可能就是你的邻居,
那个成天在花园里倒腾的园丁,
你若去问他,他或许会开口讲给你听。
佛陀来到这个世界上,
不是为了救世界,也不是为救灵魂,
只是为有烦恼的人提供一个解脱咨询。
他没有建立宗教,没有背诵经书,
他通过自己的实证,
发现了那本来就在那里的
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觉性
佛陀自己没有虹化,没有飞升,
是生病离开了人世,
他是一个觉悟了的普通人。
隔着千年时空,
爱上这个普通人!
一行禅师的《四念处经》节选:
(感谢网友“静”背出原文给我听,她太酷了,能背诵这样的古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游掬搂族,在剑摩瑟昙那都邑中。尔时佛告诸比丘:“诸比丘!”
诸比丘应诺:“世尊”
佛言:“诸比丘,有一妙道可净众生,可度忧悲,可灭苦恼,可达正道,可证涅槃。此妙道即四念处。
“何谓四念处?
1.诸比丘,今有比丘,即身观身而住,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世间贪忧。
2.即受观受而住,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世间贪忧。
3.即心观心而住,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世间贪忧。
4.即法观法而住,精进警觉,念念分明,可灭世间贪忧。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评

师兄,一口气读完了你这篇帖子,想给你一万个赞。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19:32
发表于 2017-8-18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18 18:00
四念处:真正的佛舍利 [转]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4daeb14f0100dgor.html
作者:豆豆

师兄,一口气读完了你这篇帖子,想给你一万个赞。

点评

那您的阅读能力真是非常强!人才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20:06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山 发表于 2017-8-18 19:32
师兄,一口气读完了你这篇帖子,想给你一万个赞。

那您的阅读能力真是非常强!人才呀!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评

佛陀涅盘前交代了四件事,其中之一是后世比丘要依四念住为住。 很可惜,现在高僧大德有几个在讲四念住?佛陀最重要的遗言已经被忘记了。 今天在师兄的帖子里看到四念住,倍感亲切。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20:23
发表于 2017-8-18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18 20:06
那您的阅读能力真是非常强!人才呀!

佛陀涅盘前交代了四件事,其中之一是后世比丘要依四念住为住。
很可惜,现在高僧大德有几个在讲四念住?佛陀最重要的遗言已经被忘记了。
今天在师兄的帖子里看到四念住,倍感亲切。

点评

中国禅宗对于顿悟的根基要求非常高,论及禅修方法、或活在当下等理论,颇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之感。 我觉得这是因为古代的高僧大德没有接触过四念处法门。用四念处会使顿悟需要的根基降低,对于活在当下等理论简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20:53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火山 发表于 2017-8-18 20:23
佛陀涅盘前交代了四件事,其中之一是后世比丘要依四念住为住。
很可惜,现在高僧大德有几个在讲四念住? ...

中国禅宗对于顿悟的根基要求非常高,论及禅修方法、或活在当下等理论,颇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之感。
我觉得这是因为古代的高僧大德没有接触过四念处法门。用四念处会使顿悟需要的根基降低,对于活在当下等理论简直迎刃而解。
四念处毕竟是佛说的法门,我觉得它比高僧大德领悟出的东西还是要高出很多的。
现代的后人可能因为民族尊严,师承,地位等等原因固步自封。
当初取经九死一生,现在能够如此容易的看到南传佛经,如果古代玄奘等高僧知道不知要多么高兴啊。
……………
说有成就的高僧吃饭就是专注吃饭,走路就是专注走路。
可是具体怎样做呢?专注于吃饭走路,似乎人人都会。可是…………,我多年以前就看到类似故事,直到学了四念处才迎刃而解。
……………
我觉得中国禅宗的顿悟属于高级理论,缺少初级理论,而四念处可以补足它缺少的这块。
…………
如有错误!我会尽量改正!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点评

呵呵……… 我还是比较狡猾地,我只说了四念处可以补足禅宗顿悟缺少的初级理论,并没有说他就是初级理论。 ……… 不过,在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确实排名最低。 这可能就像加减乘除法,虽然最初级,但即使高到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21:14
这一条我与师兄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四念处不是初级理论,而是高级理论。 修四念处可以直驱涅槃,而且是无上大涅盘。 请师兄参考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8-18 20:57
发表于 2017-8-1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18 20:53
中国禅宗对于顿悟的根基要求非常高,论及禅修方法、或活在当下等理论,颇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之感。
我 ...

这一条我与师兄有不同的观点。
我认为四念处不是初级理论,而是高级理论。
修四念处可以直驱涅槃,而且是无上大涅盘。
请师兄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7-8-18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随缘精进 发表于 2017-8-18 20:53
中国禅宗对于顿悟的根基要求非常高,论及禅修方法、或活在当下等理论,颇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之感。
我 ...

呵呵………
我还是比较狡猾地,我只说了四念处可以补足禅宗顿悟缺少的初级理论,并没有说他就是初级理论。
………
不过,在三十七道品中,四念处确实排名最低。
这可能就像加减乘除法,虽然最初级,但即使高到了数学专家也得用他们。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0 02: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