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9|回复: 12

[其它] 大正藏第34册No.1723妙法莲华经玄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14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大正藏第 34 册 No. 1723 妙法莲华经玄赞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本)

  沙门基撰

  方便品

  略开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出体。来意有三。一者依八品为正宗中。莲华有出水开敷之二德。妙法具果秀行竦之两能。又经下言今此经中唯说一乘故以破二。会二归于一乘为法华之正主。故三周说逗彼三根。此品初说一乘为利鹙子。鹙子上根最初于譬喻品中领解。佛为述成授记。乃至天子说偈竟。是第一周。譬喻品中舍利弗请。我今无复疑悔下。佛说譬喻利彼中根。中根四人。信解佛说药草喻品为重述成。便为授记。是第二周。化城喻品说往结缘化城不实。利彼下根。满慈子领.佛印述讫.便授五百及学无学记是第三周。自下更无说一乘处故。但一乘是法华体。今既众集缘和警之已毕。机器符会正可陈宗。且法说一乘利上根性。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二者依十九品为正宗中。方便品下初十二品明一乘境。安乐.涌出明一乘行。如来寿量至常不轻合此五品明一乘果。说境令知乘之权实。劝应舍权而取于实。声闻悟此遂便得记。于中分三。初之八品正明权实。三根得记。次之三品叹人美法劝募持行。后持一品禀命舍权持行实法。科初八品与前无别。故序品后方便品来。三者论云自此已下示现所说因果相。此意从前序品之后。明经宗旨所说因果体相相状。此有三释。一云所说诸佛智慧为果。能诠智慧教门名因。如门为入室之所由。故教为显理之处。莲华但说二义因.果。故即智.诠。二云三请已后明一大事。开.示.悟.入。前三为果后一为因。正是一乘之宗旨。初扬智.门之意。欲发鹙子等疑令其固请说一乘故。莲华二义虽解无量义经。果秀因开。此亦未爽通理。由此即以开示悟入为果及因。三云初智及门。门因智果。开示悟入三果.入因。教.理.行.果俱法华故。令识昔者教.行方便说三。今谈乘体理果唯一。听三乘之教解一乘之理。行三乘之因证一乘之果。法华意也。如前已释。此品具明经所说宗因之与果。故序品后方便品来。

  释名者。便方连反。今为去音。佛智有二。一真实智.二方便智真实智有二。一者实法二者实智。实法亦二。一体实谓有为无为。二真实谓真如妙理。实智亦尔。一如体实智即观体实无漏真智。对凡妄智不知名实智。根本后得二智俱是。二证真实智唯正体智。此有五对。一对知妄名实智。二对知事名实智。三对知相名实智。四对知诠名实智。此之四种实智皆是唯观第四真智。余四所对如次皆是四世俗智。五对知权智名实智。谓一乘理智。对知二权智。此依证智以第四真智对后三俗智。若依趣入智以第三真智对第三俗智。

  方便智有三或四。一进趣方便。谓见道前七方便智。进趣向果名为方便。所学有则曰方。随位修顺宜曰便。二施为方便。谓方便善巧波罗蜜多。后智妙用能行二利故名方便。此曲有三。一教行方便。言音可则曰方。禀教获安名便。二证行方便。空理正直曰方。智顺正理名便。三不住方便。莅真入俗曰方。自他俱利名便。上三皆是第二施为三集成方便。诸法同体巧相集成故名方便。且真如中具恒沙佛法。以智为门以识为门皆摄一切故。菩萨地云此法善巧成。是故名方便。十地云。总.同.成.别.异.坏.以总对别之方便也。苞总有则曰方。以少含多名便。四权巧方便。实无此事应物权现故言方便。谓以三业方便化也。此对实智名为方便。利物有则曰方。随时而济名便。此体即于施为中出。更无别义。故体唯三。今此有三。一接下方便。唯引于下。二显上方便唯显深妙。三通彰方便遍于上下。一接下方便者此经下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又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于前四中权巧方便也。此乃有三。一身方便执持粪器而着垢衣。伽耶成道等是。二语方便。下云我此九部法入大乘为本。又趣波罗奈转四谛法轮等是。三意方便。下云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等。是上同古佛下顺有情。佛地经云。成所作智起三业化。正与此同。依此解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往生论云正直曰方。外已为便。方是方术。便谓稳便。便之方名方便。二显上名方便者。无垢称云有方便故解。无方便故缚。此经下云。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初设方便。显后佛智故。即四方便中施为方便。理妙可则曰方巧用能显曰便。其义深远其语巧妙。便通教理。方之便名方便。三通彰方便。下经大众疑云。何故世尊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方便是总。下二句别。佛所得法是显上。明今一实有所言说是接下。彰昔三权。又云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接下显上二皆通故。即十二种方便喜巧波罗蜜多。随应配摄。方者统情机之法轨。便者济物理之要宜。方谓方轨方法。便谓要便宜便。情谓有情。机谓机要。统摄机情机要之轨法名方。贯人贯法故。物谓人物。理谓道理。济益人物道理之要宜名便。济人益法故。此言意显济人益法之轨则故言方便。亦方亦便故名方便。由此义推乃通三释。三种合是十二种方便善巧波罗蜜多。随应配摄。瑜伽四十五说十二种中。初六依内修证。后六依外成熟。内六种者。悲心顾恋。了知诸行。欣佛妙智。不舍生死。轮回不染。炽然精进。外六种者。令以少施等善感无量果。令以少戒等力引大善根。憎圣教者除其恚恼。处中住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此中接下即外成熟。此中显上即内成熟。此中通彰合是内外一十二种。十二种中为成后四复修六种方便善巧。一随顺会通。将为说法。先现软美可爱身语令生爱敬。于法起乐。渐次为说。彼不解空密意言教。一切诸法无性无事无生无灭如幻梦等。如理和会。彼经不说一切法体都无所有。但无所执可说自性。据第一义非其自性既彼性事都无所有有何生灭。又如幻梦非如显现。又非彼事都无所有故说如幻令彼了知。二共立要契。见有来求。先共立契令知恩德供养恭敬持净戒等。然后与之。三异分意乐。共立契已彼不速行。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利益意先许不与。先为亲友随顺化导。彼不依学现愤恚相。所作乖违诈不随益。此等权时外现弃舍非内意乐不为救拔。四逼迫所作。有自在力于亲属等能正教诫。不知恩德毁戒等者。或断所求驱摈诃捶。令正修习。五施恩报恩。于曾彼所有大恩德彼期酬报劝令修善名大报恩。六究竟清净。果道满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等正觉。令生欣乐。往生随下。请转法轮广为饶益。此中方便即是。六中随顺会通。会昔三权通今一实。决择.唯识又说有二种。一拔济方便善巧。即外六种。二回向方便。善巧。即内六种。如其所应皆此所摄。

  出体性者。方便乃智以慧为性。无分别智内冥真境。后得智中利他说法。能起方便之妙用故。以后得智为性。唯识等说后五波罗蜜多皆后得智为性故。其能所诠性又各别。因智为显。今从根本故智为性。

  下释本文。第一周中有四。初世尊晓喻。次鹙子领解。次如来述成。后佛为记别。同中下根文各四故。此四之中初一即方便品。后三皆在譬喻品中。佛晓喻中论判为五。初叹法胜妙分。吾从成佛下第二叹法师功德分。尔时众中漏尽阿罗汉下。第三大众定疑分。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皆当惊疑下。第四定记分。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下。第五断疑分法为佛师人由法以成德。人为能显。法假人以弘宣故。初叹法妙后叹人胜。诸声闻等于自所证已为决定。闻叹所说遂有疑生故有定疑分。佛心所为先已定讫。唱止邀其固请。亦令恶人退席。既尔分明解释其义故有定记分。众人之内闻前所说又有疑者。佛为重解。故有断疑分。遂成五分。或分为二。初叹法及师妙。众遂疑生。后佛更为定记解释。众复疑生重释此疑。故分二也。一品之中今科为四。初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次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情。三开斯实相启彼权门。四劝发喜心令欣作佛。品末三行颂是。

  经。尔时世尊(至)所不能知。

  赞曰。二深先唱警察群生之心。文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叹所证所说法妙。吾从成佛下叹如来身能证能说法师胜妙。初中有二初总标胜妙。后所以者何下释斯胜妙。初中复二。初显自在从定而起。后告鹙子正陈所说。安者徐也详者审也。论云以如实智观从三昧安详而起。起已告舍利弗者。示现如来得自在力故。如来入定无能惊寤故。观无量义处定名如实智观。佛定殊胜。入已余人不能惊佛令从定起。非佛自出余不能令出。故自从定起。又显于定中入出纵任得自在故。即由二义故从定起。虽是无量义处三昧多是第四禅。功德胜故。不告余人独告舍利弗者。随深智慧与如来相应故。谓舍利弗声闻之中最为上品。智慧利根一闻即解最先悟入。佛凡说法必应机根。由彼智慧最为第一。根法相符故名相应。相应者随顺义。非是智慧相似名为相应。根合佛法名相应。故不告菩萨。论有五义。一为诸声闻所作事故。妙法莲华为声闻说。声闻所作舍于权乘非菩萨故。二为诸声闻回向大菩提故。令其发心趣大果故。三护诸声闻恐怯弱故。若告菩萨即诸声闻谓此一乘非为已分。心生怯弱不能进修。今告声闻令除此意。是汝等分除怯弱心。四为令余人善思念故。令余声闻善思念之。其舍利弗已蒙佛告。我是彼流亦应被告。深生信仰起修学心。五为诸声闻不起所作已办心故。昔诸声闻谓所得灭果满证圆所作已办。今叹法妙告彼不知。令舍小心。菩萨于五事全不相应。故虽利根佛不正告。傍告无爽。告三乘人有疑悔者令皆断故。正告不定性兼任持所余故。所叹之法略有二种。一者智慧.二智慧门.故论云有二甚深。一证甚深谓智慧。二阿含甚深谓智慧门。智慧门者即能诠教。智慧甚深即所诠理。

  梵云阿笈摩此名为教。或翻为传。上古诸佛传至今故。此甚深义通教及理。然理正得甚深之名。门深乃称难见觉等。二乘不知亦通此二。自余别属理教二法。论意如此。论说智慧者谓一切种.一切智智义故。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体通性.相名一切种。即佛果位涅槃.菩提。或一切智者无分别智。重言智者是后得智。义者境也。即一切智智之境。故名一切智智义。何谓彼境。谓一切种。一切种者谓若空若有.有为无为.有漏无漏若教若理名一切种。种谓种类。法体种类众多非一。摄一切尽名一切种。谓此一切种是一切智智之境。即此一切种境名为所诠之智慧也。今以理穷。智慧有五。摄一切法尽方名一切种。一智慧性。谓真如。故下经云唯佛究竟尽诸法实相。论自释云如来藏性为体。揽法成人。人之所成即是智慧。故引下为证。二智慧相。即无漏能观正体后得二智为体。下云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等是。三智慧伴。尘沙万德有为功德是。下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皆具足等是。四智慧因。谓能诠教及万行是。下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论云阿含甚深。又论引经云如来能说一切法种种言词。又云尽行诸佛无量道法等是。五智慧境谓若空若有.有为无为.真俗谛境。下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今智慧门既是方便。能诠教深故所诠理深。即余四慧。义虽可尔然依诸教。五甚深中多唯慧性真如为体。以阿含甚深即昔三教故。证甚深即一乘体。无上甚深是大菩提。故胜鬘经中说一乘体唯真如故。即化城品之宝所也。今此经中依实胜慧唯取智性智相为体。菩提菩提断皆名菩提。智及智处皆名般若。摄一切故。火宅牛车即智相故。牛车言作各与一故。宝所旧有。即智性故。众共取故。示悟知见即是二故。由此有故余三自成。下云一大事因缘即唯此二。若因若果。谓此智慧是一乘真理。其智慧门是三乘权教。总标实权理教二别。欲令二乘舍权取实行因证果。故胜鬘由此说二乘等四智究竟得涅槃者。是佛方便。欲令舍二权而取一实故。其证甚深论有二义。一体妙二难了。体妙者论云证甚深有五种。难了者。论云又甚深者。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其五甚深古来唯依真如解。一者义深差别义也。二者体深自体性也。三内证深正智内证余智不得故。四依止深法界法性诸佛本故。五无上深体最胜故。谓大菩提即是所证无上正等正觉果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1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兼观照智性.智相合名五证义。甚深者其义甚深。谓正智如之用故。体甚深者谓真如。法本性故。内证甚深者重显正智。内冥如故所以名深。依止深者重显真如。一切德本所以名深。无上深者谓大菩提。大菩提者如来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著金刚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理。三藐三菩提是报身智。故即通显此之二种。体过一切所以名深。此为本意。

  若通义解。或随所应所诠四慧皆有义.体.证.依.四深。或智慧相性.伴.境四法。如次配初四种甚深。唯无上深在大菩提。诸德主故。又非喻所喻思议所思议故名甚深。上来解深唯在智慧不通慧门准论解经慧门亦有五。论名总句阿含深故即五难是。无量者智性.智相.智伴.智境如其次第。体遍用宽.德备.法广.如空无限。德数无穷。终必无尽.故名无量。然今但说智性.智相二种智慧名为无量。体.德.作用皆具无限无穷尽故。其门甚深亦有二义。一体妙二难了。体妙者论引经云。其智慧门难见.难觉.难知.难解.难入。具彼五难。难了者。二乘不知故。一由智义深故其门难见。二由智体深故其门难觉。三由智内证深故其门难知。四由智依止深故其门难解。五由智无上深故其门难入。以教五难别配智慧五种甚深。又智有二。一凡二圣。凡有二智一现二比。凡现智不知名难见。比智不知名难觉。圣智有二。一有漏二无漏。有漏世俗智不了名难知。无漏智有二。一根本二后得。初无漏智不知名难解。后无漏智不知名难入。入者证解。今此经中唯有二。无漏智不知故言难解难入。总显证.教二难了云。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唯佛能知故。佛今所以叹二深者。论自解云。为诸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如来说故。为下将说一乘真实佛所得法甚深难解之由渐故。先叹智深。彰下所叹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二乘为权之由渐故。先叹门深令其发心希所闻也。不尔唯应叹智慧深。总揽万德以成佛故。

  经。所以者何(至)意趣难解。

  赞曰。此释前标阿含甚深。此中有二。初徴.后显。所以者何者。佛所得法所谓解脱。三乘同坐解脱之床。二乘亦得。方便言教亦已依学。如何今说此之二种二乘不知不见。又此徴意。佛之智慧二乘未得可名甚深。其智慧门二乘已得。何名甚深。云二乘不知。若依初解。所以者何。所得解脱三乘虽同。般若.法身。相.性智慧。彼所未得。汝定不知。且智慧门彼亦未了故。此以下但解阿含八种甚深。欲显二乘尚不能知教之甚深。况佛智慧。依第二解。所以者何。前徴教门深所以者。今当具显。故此已下但显教深论牒经有八句。今此文唯六句。准论应言。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难解法者如来能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加今经中第六句难解法者如来能知加第八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故成八深。第一句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者受持读诵甚深。此显世尊经三大劫供养二十六恒河沙佛。于彼诸佛所受持读诵此法门故。所以甚深。非如彼二乘略即能解。故名甚深。第二句尽行诸佛无量道法者。修行甚深。诸佛福智二利道行皆尽行故。非如二乘略修因故。名为甚深。下皆准知。第三句勇猛精进者。果行甚深。果谓果决。精纯勇捍堪耐劳倦。所作皆成名为果决。或由精进所作善成。今获胜果名果甚深。一句投火半偈舍身。六年苦行七日翘足。非不专精勤劳得故。第四句名称普闻者。增长功德心甚深。由名远振凡圣普闻。勖励已身勤加修断。自功德心倍加增长。或名远振他闻之故。皆悉增长功德之心。一切闻知故成甚深。第五句成就甚深未曾有法者。快妙事心甚深。由所成法是未曾有快妙胜事。能成之心亦为快妙。快妙心说故教难知。第六句难解法者。如来能知者无上甚深。由极难解法如来能知。故此法门得成无上。或难解法体即无上。唯佛能知故是甚深。第七句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者。入甚深。入甚深者名字章句意难得故。佛自住持入解此意。不同外道。自不能解何令他解。说因缘法极甚深故。入有二义。一难入解佛自解故二随宜所说令他入法故。意趣难解名为甚深。第八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者。不共声闻.辟支佛所作住持甚深。不同二乘所作外利所作.内利住持故成甚深。上来总说由近诸佛受持.读诵.修行.果决.增长功德心。证快妙事。成无上法。故随宜说。难可得解。二乘不了其智慧门名为甚深难解入故。况佛智慧非甚深哉。

  经。舍利弗(至)种种譬喻。

  赞曰。上叹所证.所说法胜妙。下叹如来能证.能说法师胜妙。依论牒经次下应云。何以故。舍利弗。诸佛如来自在说因成就故。舍利弗。如来成就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种种言词。此上为总。下释上言。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于彼彼处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等。展转意言。由如来身于所证理成就自在说因圆满。是以今说所证智慧.及智慧门。二皆甚深。何等名为说因成就。谓种种方便.种种知见.种种念观.种种言词。此中初三合名因缘。因缘道理也。言词名譬喻。言词多说诸譬喻故。准论解经譬喻以上名为总句。广演以下名为别句。展转训释论有三解。初论自别释初四句。次论以经下诸句两番配此四句。其后二番中。初三义。一处明第四义一处明。初番别解云。如来成就四种功德故。能化度众生。一往成就。谓种种方便从兜率天退。乃至示现入涅槃故。能往十方起难思化。八相成道利益众生权巧智用故名方便。八相者。大般若经第五百六十八卷说一从兜率天没即入胎相。二婴儿。三童子四苦行五成道。六降魔。七转法轮。八入般涅槃。

  何故示现八相者。彼经云。尔时最胜天王复白佛言。云何菩萨行深般若。为度有情示现诸相。佛告最胜。甚深般若相不可得。诸菩萨相亦不可得。但由方便善巧威力。为有情类示现入胎乃至涅槃种种化相。诸天计常谓无堕落。是故菩萨为破彼执示现入胎。因令彼天起无常念。世间最胜于欲不染。尚有堕落。况余天众而得常耶。故勿放逸勤加精进系念修道。如见日轮尚有堕没。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即知萤火不得久住。复有诸天放逸着乐。不修正法。恣情游戏虽与菩萨同处天宫。不往礼拜不咨受法。各作是念。今旦受乐明诣菩萨当受法宝。共相谓言。我与菩萨常此同住。修行。何晚。是故菩萨如救头燃。破放逸行示现堕落。如是示现有二因缘。一令诸天离放逸故。二令有情咸得见故。乃至第八复有诸天人乐闻圆寂。菩萨为彼示现涅槃。摄大乘论第九卷中有少差别。华严经中示现十相皆广如彼。二教化成就。谓种种知见示现染净诸因故。由具知见于化身中。能示现有一切染因集能招苦。一切净因道能证灭。或示现染净诸法道理。因者所以.道理义故。前能现身。此于身中示有诸法染净道理。论下解此与第四别。此依证法彼依说法故。三功德毕竟成就。谓种种念观。以说彼法成就因缘如法相应故。此意说言。以说种种念观等法。彼念观等佛皆成就。如所说法本末因缘皆相应故。言相应者契会证义。四说成就。谓种种言词。以四无碍依何等。何等名字章句。随何等。何等众生能受。而为说故。依何等者何等义也。即义无碍解。何等名字章句者何等之名字章句。法无碍解也。随何等者随何等方众生言音而为说故。即词无碍解何等众生能受为说者何等众生根器能受。佛便为说。辨才无碍解也。此四之中第一能起化身八相成道。第二能示现有染净诸法道理。第三如所说法皆毕竟得。第四具四无碍。由佛法师具此四种说因成就成胜妙故。其所说法亦为胜妙。论解四句已。重解第二句第四句差别云。教化成就依证法故。说成就者依说法故。依自所证苦集灭道染净道理次第为他说。名第二教化成就。依说法说。义法词辨次第为他说名第四说成就。皆无乱故。或前四种第一句是化身德。第二句是报身德。第三句是法身德。第四句四辨具足。由此三身四辨具足故能起说。三身具故智慧甚深。四辨具故慧门甚深。故此因缘即前三种方便知见。念观三也譬喻即是种种言词。

  经。广演言教(至)令离诸着。

  赞曰。上依论文一番别释总四句已。论复第二以下经句配此四句。此即第一种种方便。次下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为第二种种知见。次舍利弗如来知见至解脱三昧。为第三句种种念观。次深入无际乃至本末究竟等。为第四句种种言词。论虽以下经文别配上总四句。然初以两番释上三句已。复以两番释后一句。彼论文长。乍披难解。应依此读。此中初番释云。复有义种种方便者示现外道邪法种种过失。诸佛正法种种功德故。如经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于诸着处令得解脱。文虽少异大意亦同。释无数方便更有四番。一方便者方便令入诸善法故。二断诸疑故。三令入增上胜智故。四依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故。此六释中回邪入正进善破恶。自入胜智令他解脱。如次配之。以此方便引摄将导一切众生令离诸着。著者执本。爱染生死之根本故。论云诸著者。彼彼处着。或着界着地着分着乘。着界者着三界。着地者着戒.取.三昧初禅定地.乃至.非想非非想.灭尽定地。即以九次第定为地。戒取.见取执此三昧故名著地。着分者着在家分已同类作种种业邪见等故。着出家分名闻利养能起种种觉察烦恼等故。着乘着声闻乘乐持小戒求四果等故。著于大乘着利养供养恭敬等故。由着分别观种种法相乃至分别佛地故。

  经。所以者何(至)皆已具足。

  赞曰。此第二句。论初番云。复种种知见者。自身成就不可思议境界。与声闻.菩萨故。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方便到于彼岸故。到彼岸者胜余一切诸菩萨故。文少不同义意无别。知见者真俗二智体。根本智名知后得智名见。方便者此智妙用方便善巧。由自成就不思议境界故具知见。与声闻等名为方便。波罗蜜者到彼岸义。明佛成就二胜智体故。能成就不可思议境界。已到彼岸胜余一切。由具方便二智妙用。复能令他到于彼岸故。能以此不可思议境界知见。亦与声闻菩萨。

  经。舍利弗(至)解脱三昧。

  赞曰。此第三句。论初番云。复种种念观者。如经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障无碍。力无所畏不共法。根力菩提分。禅定解脱三昧三摩跋提。皆已具足故。文意大同多少有别。今言知见。广者无边。大者无上。深者难测远者时长穷未来故。此上乃是诸德总句。二智为性故云知见。又此诸德亦是二智眷属所摄故云知见。无量已下诸德别句。依此经文。无量者四无量。即论牒经无障也。无碍者四无碍解。力谓十力。无所畏者四无所畏。论本牒经中不共法十八不共法也。根谓五根。力谓五力。菩提分谓三十七。此上四种经本所无。禅谓色界四静虑。定谓四无色定。解脱谓八解脱。三昧者谓三三昧。三摩跋提谓九等至。此之一种经本亦无。论牒经中有十三门。今此经中合有八门功德名为念观。体即明记之慧解故不可广解。义门各应略为分别。四无量以五门分别。一列名.二释名.三辨行相。四出体性。五辨差别。列名者谓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释名者一缘无量境缘一切有情起此四故。二起无量行行解亦复极广大故。三感无量果得大梵福成如来故。名为无量。四者是数带数释也。

  辨行相者。法界有情总为三类。一无苦无乐者无倒与乐名慈。无瞋为体。二有苦者拔苦名悲。不害为体。三有乐者助喜名喜。不嫉善根为体。复于无苦无乐者起离痴想。于有苦者起离瞋想。于有乐者起离贪想。平等欲令离诸恶故名舍。令舍恶故善舍为体。出体性者。合以三法。谓无瞋.不害.及舍。不嫉体即无瞋无别法故。辨差别者。此各有三。一有情缘作有情想。二者法缘不见有情唯作法想。三无缘复于诸法离分别心。作真如想故名无缘。或法无量缘诸教法。此三之中初共外道。次共二乘。后唯菩萨。初三安乐。后一利益。感果可知。与大慈.大悲.大喜.大舍有差别者。彼唯实观唯佛所起。缘三界生。并无痴俱。此通假实通凡圣起。缘界不定。非无痴俱。

  四无碍解以三门分别。一列名。二辨相。三出体。列名者。一法无碍解。二义无碍解。三词无碍解。四辨才无碍解。辨相者法谓能诠名句文教。义谓所诠真俗谛理。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词谓诸方音声。辨才谓七种辨才。缘此四智无所拘碍。名无碍解。有多差别如决择菩萨地及十地论说。出体者此四即以无漏后得智为体。非证真故。义无碍解亦通正智。初地分得。九地任运离障圆成。佛果满足。

  十力略以五门分别。一辨名。二出体。三行相。四次第。五诸门。辨名有二。一列名二释名。列名者一处非处智力。二自业智力。大般若五十三名业异熟智力。三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彼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杂染清净智力。四根胜劣智力。五种种胜解智力。六种种界智力。七遍趣行智力。彼名遍行智力。八宿住随念智力。九死生智力。十漏尽智力。释名者初总后别。总名力者能摧怨敌义。不可屈伏义。瑜伽菩萨地第四十九.五十.及决择五十七.菩萨藏经第五.显扬第四.对法第十四。大般若经皆释此相。与一切种利乐有情功能相应。毕竟胜伏一切魔怨。大威力故说名为力。故以威势能摧难屈名力。对法云善降众魔善记问论。故名十力。十者是数。力用不同有此十种。故名十力。依六释中带数释也。释别名者。因果相当名之为处。若不相当名为非处。故瑜伽云。净不净果非不平等。如实转因是名为处。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为依能起于果法故。因立处名。不平等因与上相违是名非处。于此二种一切智.无滞智清净智离增上慢名之为智。力义如前。各自所作三世三业。或顺现受或顺生受顺后受不定受名为自业。于此正知名自业智力。此于善恶业异熟果中而生智解。亦名业异熟智力。静虑者四静虑。解脱者八解脱。等持者一切有心定等至者一切有心无心定。于此正知名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此等诸定通有漏无漏。加名杂染清净根者信等五根。此耎中上名为胜劣。于此正知名根胜劣智力。若从他信以为其先。或观诸法以为其先。成耎中上。爱乐胜解名种种胜解。于此正知名种种胜解智力。若广建立种种姓。或一乘或三乘或四乘或五乘。或贪瞋痴等分行。等。乃至。有情八十千行名种种界。界是姓故。于此正知名种种界智力。若即如是诸趣门中随顺正行。如贪行者修不净观等名遍趣行。或趣一切五趣之行。或诸外道沙门婆罗门。各各异见品类诸行。或此世他世无罪趣行名遍趣行。于此正知名遍趣行智力。能于遍行诸趣之行而了知故。亦名遍行行。若于种种有情众中。四方名字假设安立。品类差别。随先过去所有自体八言说句。一如是名。二生类。三种姓。四饮食。五受苦乐。六长寿。七久住。八寿量边际。于此八中随念六种略所行行。有无量种宿住随念。六略行者。一呼召假名。二刹帝利等色类差别。三父母。四饮食方轨。五兴衰。六寿量。此等宿住是过去境。住宿世故。于此宿住而起随念念俱行智。名宿住随念智力。诸有情类临欲终没名为死时。住在中有名为生时。于善恶趣死时生时皆能正知名死生智力。一切诸法漏及随眠无余永断。名为漏尽。于此正知名漏尽智力。智者是体力是作用。然智即力更无别性。此中宿住随念相应智力。是邻近释。自余最初处非处。乃至漏尽。是所观境。智力是能观智。处非处乃至漏尽之智力。皆依主释。宿住是境。随念相应智力是能观。亦依主释。

  二出体者。决择分五十七云。佛具知根慧根为体。对法论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菩萨地云。谓总五根为其自性。虽复三文不同。然体有五。一最胜体。故决择分佛具知根慧根为性。二引生体。故对法云若定若慧。三克实体。菩萨地云五根为性。由慧胜故。且说十力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不言信力精进等力。依此即会决择文讫。四相应体。对法又云。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四蕴为性。五眷属体。五蕴为性。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尔。遮犯戒垢助摧怨故。余之三门如无垢称疏第二卷说。

  四无所畏以五门分别。一辨名.二出体.三行相.四次第.五诸门。亦如菩萨藏经第五.大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瑜伽五十.对法十四。辨名有二。一列名二释名。列名者。一正等觉无畏。二漏尽无畏。三障法无畏。四出苦道无畏。释名有二一总二别。总者四是数名。无所畏者于此四处能自了知坦然无畏。心无怯劣无所疑虑。都无惊惧故名无畏。别名者。正觉诸法等觉诸法名正等觉。诸烦恼漏种现俱断故名漏尽。说障碍法。染必为障故言障法。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苦。名出苦道。于此四中得无所畏。皆依主释。

  出体性者。五十七云。以信.进.念.定.慧.及具知根为性。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又言若起作用后得智为性。若住自性正智为体。此体有五据胜二智为体。发起定.慧为体.谈实五根为体。相应四蕴为性。眷属五蕴为体。行相者如经言。世尊自称我是正等觉者。复有沙门或非沙门从他方来。佛慰劳言。安乐住不。乞食得不。遂于此中有立难云。言正等觉无所未知。今问于他一何相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得安稳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所以者何。摄受来者令发胜心。闻佛慰问发道心故。欲令诸人审谛于事。佛知尚问。况余不知。亦为后人作其轨范。见来发心应为引摄。非佛不知。仍言等觉。又如经言。我诸漏尽后时。天授行诸恶行。佛常骂之。执日调顺佛常耎语。遂有难言。言诸漏尽烦恼并亡。呵叱天授爱语执日。贪.瞋未灭漏宁尽耶。一何乖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得安稳住无怖无畏。自称我处大仙尊位。天授譬之恶马楚毒方调。若不叱呵返言怖我。执日喻之慧象随逐人心。故以耎言即能调顺。非有贪瞋漏不尽也。又如经言。佛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复不遮彼预流一来有妻子等。遂有难言。染必为障圣畜妻子一何乖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安稳无怖处大仙位。邪行障诸圣道。畜妻障离欲道。初二果人既未离欲。性戒久成故除邪行。不断妻子斯有何失。故诸染法非不障也。又如经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诸圣修习决定出离。决定通达。复有无学迦留陀夷埋足粪坏。鸯掘魔罗狱火焚身。遂有难言圣道久修望离众苦。无学既还受苦何用修道之为。一何乖返。我于此难正见无由。安稳无怖处大仙位。实得无学苦果定亡。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现。

  因必有苦报。由此圣者有现受苦起后教故。或苦异熟无学不受恶业尽故。有必障果不成无学。彼言无学受彼苦者。现居有学犹未离欲。定成无学故与其名。纵得神通非不还等。世五通故。或无学苦非是业招。诸异熟苦必已出故。如涅槃经第二十九解三时业。至无学位排诸恶业一切不受。说未入圣名为定业。其入圣已不名定业。广如彼说。故阿罗汉定无苦果。后之二门亦如无垢称第二卷疏。禅谓色界四静虑。谓初有寻有伺静虑。第二离寻伺喜。第三离喜乐。第四已离喜乐舍念清净静虑。定是四无色。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解脱。谓八解脱。以三门分别。一列名字。二显行相。三出体性。列名字者。依瑜伽第十二.十五.七十三.摄事分第四。并对法十三。显扬第四。第二。及第二十。菩萨藏经第四等说。一有色观诸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诸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想受灭解脱身作证具足住显行相者。俱舍第二十九说。内有色想观外诸色名初解脱。内未伏除见者色想。观外诸色以为不净名观外色。今则不然。准对法文初修业者。身在欲界已离欲界欲。未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未离色界欲故。若久习业已离色界欲见者色想安立现前。而观欲界一切所有内外诸色作光明想。由前三解脱引发胜处遍处等故。即观胜处所摄少多等色作光明想。由除变化障故作光明想。不除贪欲故不作不净想。瑜伽唯云未得无色定。未离色界染观外诸色。是初解脱者。唯依初业说。故第二解脱俱舍论说。内已伏除见者色想。唯观外境而为不净。名内无色想观外诸色。大乘不然。准对法云久习业者。已依无色定伏除见者色想。初习业者见者无色想安立现前。而观外色作少多等想。不同于初观内外色皆作光明。未自在故。今此唯观已离欲色作少多等名观外色。已离染故立以外名。观心渐胜故稍略观故。瑜伽云。又不思惟彼想明相。但于外色而作胜解。即观少多等不作光明等。若于是处已得离欲说彼为外。故唯观彼已离染色名之为外。又由初解脱观色不言外。其内有色亦不言内通缘内外根尘等色作光明想。故今此第二内有色有根等色故。其观外色唯观外尘作少多等。不缘根等作少多等故。瑜伽又云。无色界定不现在前者。此说观外色不依无色定。无色定不能缘外色故。或已离色界欲不依无色定。伏除色想但依色界定。见者无色想而现在前故作是说。上二解脱初作光明想。后作少多想初宽后狭两观有殊。显扬二十说此二解脱除变化障。为于变化得自在故变化既通四静虑有故。初二解脱通依四静虑。初作多依初二定。有但在根本非近分地。彼欣趣修都无通果。此容预修有通果故。不同俱舍初二静虑能除欲界初静虑中显色贪故作不净观。第三解脱。俱舍论说。清净相转作净光明鲜行相转故。唯第四静虑离八灾患心澄净故。余地虽有相似解脱。而不建立非增上故。今者大乘谓如有一已得舍念圆满清白。以此为依修习清净圣行圆满。于内净不净诸色已得展转相待想。展转相入想展转一味想。是第三解脱行相。谓待诸净色于余色中谓为不净。非不相待。若唯见一类净与不净二觉无故。是名初想。又于净中不净性所随入。于不净中净性所随入。由于被障薄皮所覆。共谓为净之中。现有三十六种不净物故。是第二想如是展转总一切色合为一味清净想解。是第三想。乃名成就。唯第四静虑地。有舍.念净故。论说超过诸苦乐故。一切动乱已寂静故。善磨莹故。余地不然故唯第四。此亦内无色想而观外色。由前已说故略不论。而立异称。次四无色解脱。俱舍论说以四无色定善为性。非无记染。已解脱故。亦非散善性微劣故。近分解脱道亦得解脱名。无间不然。所缘下故。彼要背下地方名解脱。故多说根本者近分非全故。今者大乘皆已离自地欲。依自根本地重观自地境。思惟胜解。令障更远。引生胜德。谓如有一于彼空处已得离欲。即于空处思惟胜解。是名空处解脱行相。于彼识处已得离欲。即于是识思惟胜解。是名识处解脱行相。于无所有处已得离欲。于识无边处思惟胜解。是名无所有处解脱行相。空识二名自地所缘行相为称。无所有处以识无有为自地名。故于识处思惟胜解。于有顶地已得离染更不于余而作胜解。乃至遍于想可生处即于是处而作胜解。无所有处名想可生处。今缘此无所有心心所名非想非非想处。故遍于此思惟胜解。至下当知。上说离染依无学说。故瑜伽云。前七解脱于已解脱而生胜解。身证者得。若依唯识有二师说。一云伏初定已上染得灭定。二云伏第四定已上染得灭定。无所有处已下染可有伏义。令障转远引生胜德。有顶一地定未能伏。故瑜伽第十二。空识二解脱。有说离自地染言。上之二地无说离自地染字。有学无学影略说故。唯在根本亦非近分。灭尽解脱大小俱说。即灭尽定而无行相弃想.受故。然将入时有二行相。谓依非想非非想处及无相界想。初修.久熟二入明故。

  出体性者。俱舍论说。前三无贪性。眷属五蕴性。次四无色定善为性。第八灭定性。大乘之中七十三卷.解五法中云。世间出世间正智为体。有漏者以分别中世间正智为体。无漏者即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唯慧为性。缘色非色及真如境离诸定障引生胜德非余能故。若相应体初七以四蕴为性。眷属五蕴性。故对法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无色界中计有定道无表色故。第八解脱以二十二法种子上厌心功能为体。即不相应行蕴所摄。三昧梵语此云等持。即三等持。谓空.无相.无愿。三等持至下当释。般若五十三。三境俱同俱缘空故。然依论引经更有五德。恐繁不述。论重释上三句中。复第二番释次上三句云。又第一成就可化众生依止善知识故。谓能引导有菩提性可化众生未发心者。令依善友离诸着故。名为方便引导众生。第二成就根熟众生。令得解脱故。谓令久修已发心者得解脱故。名方便知见波罗蜜。第三成就。力.家.自在净降伏故。谓佛内成种种功德。是故外能屈伏烦恼.蕴.死.天魔。名之为力。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其禅定等皆是世尊所栖止处.名之为家。由力自在故能降伏。由家自在故净诸障。又由栖止禅定等为家故。得自在神通业等。由成无量.无碍.力等故。能净诸障。降伏外道等名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依论本重两番释经上三句已。次以经下七句释上第四标句种种言词。亦两番解。初配经。后重释。

  经。深入无际(至)未曾有法。

  赞曰。以七句释第四言词。此经唯有初之五句。第六句??。第七句少。至文当悉。论云第四说成就有七种。此即初句种种成就。理事.空有.世出世间.未曾有法皆深入故。洞晓无涯故。能起彼种种言词。际涯畔也。

  经。舍利弗(至)悦可众心。

  赞曰。此第二句。论名语言成就。佛得五种美妙音声说诸法故。大智度论说。五种音声从佛口出。一甚深如雷。二清彻远闻闻者悦乐。三入心敬爱。四谛了易解。五听者无厌能辨有漏无漏等义。甚深如雷名种种分别诸法。谛了易解名巧说诸法。诸法之言通上分别。慈悲愍念听者无厌。名言词柔软。清彻远闻.闻者悦乐。入心敬爱名悦可众心。初三各一。后一摄二。

  经。舍利弗(至)不须复说。

  赞曰。此第三句。论名相成就。然论牒经无取要言之以下佛悉成就以上文。唯有止以下文。论云有法器众生心已满足故名相成就。法器有二。一真二假。真即舍利弗等。假谓增上慢者。为真法器众生。圣心已满者。心乐妙法唱止现相。令其邀请。佛今所唱止不须说何等法耶。为假法器众生。自谓圣心已满足者。心不乐法。在座未去。唱止现相令其起去。诸法解脱我已得讫。更有何法止不说耶。故名为相。如世间人共会一处。亦有乐闻.不乐闻.语时。能语言止不须说说之何益。令乐者请话。不乐者起去。今为前真者令问取一乘。故名为相。

  经。所以者何(至)难解之法。

  赞曰。此第四句。论名堪成就。本无徴词。一切可化众生知如来成就希有功德堪能说法故。谓舍利弗等善根熟者。名可化众生。知佛成就第一希有难解功德堪说法故。

  经。唯佛与佛(至)诸法实相。

  赞曰。此第五句。论名无量种成就说不可尽。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性不变故。佛智具知此实相体。穷源底故名为究尽。不但成就有为万德。无为万德佛亦究尽。故言无量种成就说不可尽。此经脱第六觉体成就。如来能知一切法。佛自证得故。亦少第七随顺众生意为说修行法成就。如来能说一切法故。此经所言所谓诸法如是相等是。此第七所说诸法佛所现见无所不见。上来初番论解经中言词七句已。论第二番复以七句解种种言词。配此七句云。第一种种法门摄取众生入于佛法故。深入无际。第二令不散乱住故。以教贯众生。令不散乱专心住境希欲闻故。遂能种种分别诸法。第三令取故。令根熟者问取一乘故。唱止不须说。第四令得解脱故。令根熟者皆得解脱故。佛成就难解之法。第五令彼修行成就得对治法故。令修行者得于真际性对治法故。能究尽诸法实相。第六能令修行进趣成就故。令修行者进趣成就。得净妙智。由此如来能知诸法。第七令得修行不退失故。令彼修行得满足者。复为他说不失利益故。佛能说一切法要。由佛自成此七种故。能令众生渐随所作。以论配上经文七句。钩琐相起如理应知。初四住权。次二住实。后一外化。何故配经方便知见念观三句作第三番释也。论云又与教化成就者。依证法故如是次第。谓方便者令根未熟可化众生令依善友。其知见者根熟众生令得解脱。其念观者解脱众生令成力.家诸功德故。此依次第证法而说教化众生。何故配经言词七句作第三番说也。论云依说法说故。如是次第如次前说。次第可知恐繁不述。是故论云又与教化成就者依证法故。又说成就者依说法故。此二种法如向前说。论云依此二种法有何次第。依之而得修行者。问证及说次第而依修行。即彼前文句再说应知者。前论再说方便.知见.念观三种。依证次第再解言词七句次第。依说次第故如是次第。说既如是。依之修学即证次第。结前义也。劝学者知。或此料简初番别解四句中。第二教化成就。第四说成就二种差别。

  经。所谓诸法(至)究竟等。

  赞曰。此显第七句。佛所说法依证而说。故论引经有五句。谓何等法。云何法.何似法.何相法.何体法.论有四释。第一番依舍权就实乘解。初说三乘名何等法。次于一一乘起种种事说。名云何法。次依三乘门修行清净。名何似法。次明三乘唯一相故名何相法。后究竟唯一佛乘无二乘体。故名何体法。第二番依展转训释法。何等法谓有为无为法。云何法谓因缘非因缘等。以因缘生释有为。非因缘生释无为。何似法谓常无常法等。以常释非因缘生。无常释因缘生。何相法谓生等三相法。不生等三相法。以有生等法释前无常。以不生等释常。何体法谓五蕴体非五蕴体法。五阴即生等。非阴非生等。第三番但解后三句。唯依有为解。其初二句不异于前。所以不解。论云何似法者。谓无常有为因缘法。何相法者。谓可见相等法。何体法者谓五阴能取所取。五阴是苦集体故。亦是道谛故。如论可解。第四番依说法法用说。何等法者谓以名句字身说故。云何法者依如来所说之法而说之故。何似法者能教化可教化众生故。何相法者依音声取故。谓令听者依于音声取所诠法故。何体法者假名体法相故。虽令依声取所诠法。法性离言故。所诠者假名体法非称法实。不令依文便生执着。然今经文恐人不解。翻译之家遂依第二展转训释法而释。然少不次以义正之不违圣教。若别义释。便是人情非为圣教。如是相.如是性合是第一何等法。相是有为.性是无为故。如是体者是第五何体法。谓五蕴体非五蕴体故。合而为文。如是力.如是作者合是第三何似法。力谓常法。常法有力能故。作谓无常法。有造作故。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合是第二云何法因缘。果报之中有为是因缘所生法。无为非因缘所生法。建立果义名因。成办报义名缘。亲得果名因.疏得果名缘四果名果。异熟名报。如是本末是第四何相法。生等三相法是末。体是事故。不生等三相是本.体是理故。究竟等者重解理本。法性究竟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牒经更有何等.云何.何似.何相.何体。佛重以此显前五义更无别理。◎

  法华经玄赞卷第三(本)

  保安三年十月廿四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本法隆寺觉印为令法久住为之以左然可为正云云。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

  沙门基撰

  ◎经尔时世尊(至)无能测量者。

  赞曰。下二十一颂分之为二。初十七颂半颂前二妙。后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初中复二。初二颂总颂二妙。后十五颂半别颂二妙。此即初也。初一颂总叹法师妙。后一颂总叹法妙。总叹佛身.及所成德.法体妙也。

  经。本从无数佛(至)难见难可了。

  赞曰。下十五颂半别颂二妙。于中分二。初十四颂颂法妙。后一颂半颂法师妙。初中分五。初一颂颂读诵.修行二深。次一颂颂果行.增长功德心.快妙心三深。次一颂颂无上深。次一颂半颂入深。后九颂半颂不共二乘住持甚深。此初也。不颂标文但颂八深。本从无数佛受持读诵甚深也。具足行诸道修行甚深。由此二故其智慧门难见难了。

  经。于无量亿劫(至)我已悉知见。

  赞曰。此颂果行.增长功德.快妙心三深。由精进勇猛于无量劫行此诸道。果行甚深。善名远振增功德心。道场得果我悉知见。故名快妙心甚深。甚深希有法皆成就故。

  经。如是大果报(至)乃能知是事。

  赞曰。此颂无上甚深。性谓道理。相谓事义。前脱此文难解法者如来能知。今此文有。

  经。是法不可示(至)信力坚固者。

  赞曰。此颂入甚深。甚深者佛所说法名字章句。意难得故卒难入解故。名为人。又佛自住持是深法中故名为入。不同外道虽说诸法。自不能入。由佛世尊说因缘理。唯佛自入余不能知。意趣难解故名入深。论云佛自住持不同外道。说因缘法甚深故。此经云是法不可示。言词相寂灭因缘道理绝语言故。诸众生类无能得解。除诸菩萨信力坚固者。初地已上得四种证净。信佛.法.僧.戒故。能信法妙。而未圆证如是二妙。故此下云不退菩萨亦不能知。不能知者不能圆证非不信知。虽见道前比信亦知。非证信故。既非坚固所以不说。

  经。诸佛弟子众(至)其力所不堪。

  赞曰。下有九颂半颂不共二乘所作住持深。中分三。初四颂颂声闻不知。二颂颂辟支不知。三颂半颂菩萨不知。长行但有二乘不知。因显彼不知亦说菩萨不知。声闻不知中分三。一颂半总颂一切声闻不知。一颂别颂皆如利根鹙子不知。一颂半别显皆如利根鹙子并余弟子共度不知。此即初也。曾近善友诸漏皆尽。住阿罗汉。此最后身有是三德。其智慧力不堪能知。

  经。假使满世间(至)不能测佛智。

  赞曰。此明世间皆如鹙子。利根第一尽情思共度量亦不能知。既不知佛智。故智慧门难解难入。尽音兹引反。任也穷也。或秦引反本尽之尽。思音息字反。无息兹反。不尔便与度量无别。

  经。正使满十方(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十方利根皆如鹙子并余弟子。亦满十方共度亦不知。

  经。辟支佛利智(至)莫能知少分。

  赞曰。此颂辟支不知。辟支望声闻名利根。麟角望部行亦名利根。亦复不知。若未入声闻决择分善而作独觉。便成麟角。入决择分已后作者。皆成部行。在解脱分未定生时可成麟角。生数多故。已定生者亦成部行生数少故。

  经。新发意菩萨(至)不能知佛智。

  赞曰。下三颂半菩萨不知。中分二。初二颂半凡菩萨不知。一颂十地上圣亦不能知。此初也。新发意菩萨具六种德。一亲近.二达义.三善说.四数众.五一心.六长时。测度亦复不知。刹梵云刹多罗此云田。田土也。有云国亦云土义译之耳。字书本无此字。说文作?。楚乙反刀割物声。黍音七声也。

  经。不退诸菩萨(至)亦复不能知。

  赞曰。此地上圣不知。或初二颂半七地已前不知。初地已上亦名新发意。证发十种心故。后一颂八地以上不知。亦名不退故。前门甚深有此八种。今第八中叹佛智者。显智深故其门亦深。

  或十五颂半别叹法妙中初六颂叹智门妙。准前科配。其中末后一颂半颂不共深故。次八颂颂叹智深。三乘不知佛智慧故。准义科颂则可知矣。

  经。又告舍利弗(至)十方佛亦然。

  赞曰。此一颂半颂总叹法师妙。无别颂也。

  经。舍利弗当知(至)要当说真实。

  赞曰。下三颂半劝发信心显今说实。中分二。初一颂半唯告鹙子显今说实。后之二颂普告二乘显初方便。此初也。汝既未证我之所说。于我所说当生信心。

  经。告诸声闻众(至)引之令得出。

  赞曰。此二颂普告二乘为二。初颂普告至涅槃者。后颂显佛化以三乘之意。由处处着着界地故引之令出。且说三乘。理唯有一。此会唯有声闻极果缘觉即无。故言及求缘觉乘。声闻不尔。

  经。尔时大众中(至)各作是念。

  赞曰。下第二段四众惊疑发扬鹙子之请。有三。三度请故佛止亦三。止皆居前请皆在后。论释三止云。初止为相。令问取一乘。次止欲令大众推觅深境。渴仰欲闻。后止欲令恶人退廗。至下当知。又三请中初挟自他疑故请。次陈大众于余佛所已植因故请。后述自他已从今佛化堪闻故请。论五段中自下第三大众定疑分。于自所证心生决定。于佛所说遂有疑生。若依惊疑发鹙子请。请既有三。文随三段。初止既属前唱一乘。二止摄属此请文中。初请分二初大众疑后鹙子请。论说第三定疑分有三云。自此以下依三种义示现。一决定义.二疑义.三依何事疑义。初二义在大众疑中。依何事疑义在鹙子疑中。大众疑有二。初标疑众后申疑意。此初也。

  经。今者世尊(至)所不能及。

  赞曰。下申疑意有二。初牒所疑缘由。后正申定疑。此牒佛前所说疑缘由。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牒佛前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牒佛前说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二深故二乘不知。初是显上后是接下。合名方便。何故佛叹此为疑意。

  经。佛说一解脱义(至)是义所趣。

  赞曰。下申定疑。谓到于涅槃已上名为决定义。于自所证有为无为果法决定久已无疑。而今不知是义所趣名为疑义。谓于前说佛所得法甚深难解。有所言说意趣难知。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而今不知是所说义。何所归趣意趣。如何说何宗趣。故名疑义。趣音七句七俱二反。今从初反。谓疑意云若说解脱我已得之。又说难知意说何法。故论云决定义者。有声闻方便证得深法作决定心。于声闻道中得方便及涅槃证故。如是二种法示现有为无为法故。如经尔时大众中乃至。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言二法者。谓方便及涅槃证。方便者有为能证生空智道。涅槃者谓无为所证空理。于此能得能修。此二中得决定故。论云疑义者谓声闻辟支佛不能知故。是故生疑。如经而今不知是义所趣故。

  经。尔时舍利弗(至)难解之法。

  赞曰。下鹙子请。中有二。初长行后偈颂。长行分二初申疑后请决。此初也。依论下是第三依何事疑义。依何事疑义者。如来说声闻解脱与我解脱不异。三乘同坐解脱床故。是以生疑。生疑者生因中疑。因谓所由。云何如来数数宣说甚深境界。前说甚深后说甚深不同声闻。声闻与佛解脱既等。更何不同。除此已外不同何法。于此所由而生疑惑。大般涅槃有其三事。摩诃般若.解脱.法身。解脱虽同。般若.法身即是佛之智慧性相一乘果体。彼所未得四众不解。所以生疑。如经尔时舍利弗乃至而说偈故。何因者何道理所以。何缘者何事缘由绪。诸佛第一之方便此为总句。下别显此甚深微妙即佛智慧。难解之法即智慧门。牒前二故。此中疑者是法执类。异熟生摄。

  经。我自昔来(至)难解之法。

  赞曰。此请决牒。自既未闻。四众疑起故。愿佛说敷施演说也。

  经。尔时舍利弗(至)不可思议法。

  赞曰。十一行颂中分四。初三颂半颂前问中称叹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妙难解之法。三颂颂前四众咸皆有疑。一颂半颂我自昔来未闻自疑。三颂颂请唯愿世尊敷演斯事。初中分三。一颂半颂前佛自告申。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等法师妙。一颂颂前所得难解所说难知法妙也。一颂合颂叹法及法师妙。无问而自说。此初也。慧日大圣尊者。以佛智慧犹如日故。涅槃经言。譬如日初出光明甚晖炎。既能还自照亦灭一切暗。佛之二利亦复如是。增一阿含经说。日出有四事。一者日出之时众暝皆除。二农夫作务。三百鸟悉鸣。四婴儿啼哭。佛告诸比丘。若日出时众暝除者。喻佛出世除去痴暝靡不照明。农夫作务者。人民之类普共田作。此譬檀越施主随时。供给衣服饮食床廗卧具病缘医药。百鸟鸣者譬如高德诸法师等能为四众说微妙法。婴儿啼哭者。此喻弊魔见佛出世心大愁恼。亦如经中赞佛偈言。如来金色如山王。亦如日出照世间。能拔众生长夜苦。故我顶礼三界王。故今赞佛云慧日也。久乃说是法者。成道多年不曾显说。今方说之。故云久也。此上二句标。下一颂颂佛前说种种念观。

  经。道场所得法(至)亦无能问者。

  赞曰。上半颂颂前所得难解菩提涅槃智慧甚深。后半颂颂前所说难知智门甚深。以二乘不知故皆无能问者。

  经。无问而自说(至)诸佛之所得。

  赞曰。上半合颂叹二妙。无问自说从三昧起便即告故。第三句法妙。第四句法师妙。

  经。无漏诸罗汉(至)愿佛为解说。

  赞曰。下三颂四众疑有二。初一颂颂声闻无学有学之疑。二颂颂缘觉等众愿佛说。疑喻如网罗生难出。犹豫者说文陇西谓犬子为犹。犹性多豫在人前故。凡不决者谓之犹豫。尔雅云犹如麂善登木。郭璞云健上树也。

  经。于诸声闻众(至)为是所行道。

  赞曰。此颂自疑。自先得智为是果法。为是因道。若是果者所得已满今何所赞。若是因者更欲趣求因所成故。前说众人于自所得生决定心于佛说疑。今者鹙子无决定义。于自所得亦生疑惑。又前创闻于自犹定。今重思虑于自所得亦有疑生。故不相违。

  经。佛口所生子(至)时为如实说。

  赞曰。下颂请说。分二。初一颂颂声闻弟子请。后二颂颂余众请。此初也。禀佛言教圣道方起。教从口出故名口生。简异胎藏精血成故。

  经。诸天龙鬼神(至)欲闻具足道。

  赞曰。颂余众请。此土佛出无转轮王故说诸国转轮王至。具足道者大乘理故。

  经。尔时佛告(至)皆当惊疑。

  赞曰。下第二段有二。初止后请。此止也。论下第四解定记分。记谓记别。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名为记别。即十二部经中名记别经。记别经有三。一记弟子谢往过去德失差别。二授诸大人成佛记别。三分明记别深密之义。如下十二分教章中具说。此即第三记别经也。论云自下依四种事说。一决定心。二因授记。三取授记。四与授记。决定心者佛心本来已有决定所为之人。由此便有后止及说。是以决定心论不配属经。通下文意故。论云云何决定心。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惊怖有五。一损惊怖。如所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而作是言。如来说言阿罗汉究竟涅槃。我毕竟取如是涅槃。是故阿罗汉不入涅槃。此即决定种姓声闻。声闻者所闻教声取之以证究竟实果。我毕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谤无大乘。不堪闻今为说大乘。若闻今说彼非究竟。即惊疑阿罗汉皆毕竟无入涅槃者。反道疑生故名为损。二多事惊怖。以大乘众生生如是心。我无量无边劫中。行菩萨行久受勤苦。生惊怖心起取异乘心故。谓不定姓地前菩萨。住大乘中。已经多劫行菩萨行名为多事恐彼起心退趣异乘故。今为说令其不退。三颠倒惊怖。分别我我所身见不善法故。谓根未熟定姓凡夫。烦恼尤重不堪为说。若为说者更生烦恼。颠倒惊怖。四悔惊怖。谓若为说。大德舍利弗我不应证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归向大乘。即以悔心名为惊怖。五诳惊怖。谓若为说增上慢者作如是说。云何如来诳于我等自谓道满更无余故。声闻有二。一定姓二不定姓。凡夫有二一未得谓得二具重烦恼。菩萨有二一退位二不退位。定姓声闻即损惊怖。不定姓声闻即悔惊怖。未得谓得凡夫即诳惊怖。具烦恼凡夫即颠倒惊怖。退位菩萨即多事惊怖。不退位菩萨非此五中。舍权就实欣趣佛位。方为说一乘故。此说一乘不逗彼器。论云正为利益二种人故。如来有决定心。谓多事及悔。利益悔者引摄一类故。利多事者任持所余故。今此唱止及下正说。佛心先定为此二人。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非正为。即是十义说一乘中初二义也。观此文意多事。一种不说有惊。说即无惊。自余四种说即有惊。不说无惊。故论总言已生惊怖令断惊怖。因授记者。如经止止不须复说。乃至天人皆当惊怖。即下二止文等。是因应为闻者之二义。不堪为闻者之退廗故名为因。因授记皆生惊怖。有三种义。一欲令大众推觅甚深境界故。二欲令大众生尊重心毕竟欲闻故。此上是应为闻者之二义。三为令增上慢者离法座而去故。即是不堪为闻者之退廗。今此第二止。但为应为闻者之二义。第三止方为不堪闻法之退廗。其取授记如经。尔时世尊下即许可摄受许当为说是。与授记者如经佛告舍利弗下正为解释一乘等是。定记四中初决定心唱止及为说之所由。次因授记但是止其请之所由。取记许为开释。与记正示陈说。今言惊疑令为应闻者惊张疑惑。推觅深法尊重欲闻。

  经。舍利弗(至)唯愿说之。

  赞曰。下第二请。论云示现过去无量佛已教化众生。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一总请二堪闻。此请也。

  经。所以者何(至)即能敬信。

  赞曰。此堪闻。有三因。一遇良缘曾见诸佛。二性聪睿诸根猛利。三解识真义智慧明了。故能闻信。

  经。尔时舍利弗(至)有能敬信者。

  赞曰。此颂可知。

  经。佛复止舍利弗(至)将坠于大坑。

  赞曰。下第三段。初止后请。止中有二。长行及颂。此初也。因不堪闻法者之退廗也。恐增上慢得世第四静虑。便谓阿罗汉果。而生诽谤。当堕地狱。名坠大坑。此皆凡夫故坠大坑。非圣有学。瑜伽论说。一切圣人知自得果。无自谓得后位圣果增上慢故无邪见。故更不造业入地狱。故诸论所言增上慢比丘得世第四静虑。后命终已。由谤解脱起邪见故生地狱中。即此类也。

  经。尔时世尊(至)闻必不敬信。

  赞曰。法妙难解。下愚闻之起谤。既不敬信。所以恐坠大玩。

  经。尔时舍利弗(至)多所饶益。

  赞曰。下第三请。初长行后偈颂。长行有二。初总请后堪闻。鹙子利根自知宿命。亦能晓他往世从释迦已曾受化。根成道满闻必能信。生死长夜安稳饶益。故今请说。

  经。尔时舍利弗(至)唯垂分别说。

  赞曰。下四颂中有三。初一颂自称长子以请决。次一颂半陈众久从佛化以请说。后一颂半兼陈自他闻法悟解即生欢喜以请说。此初也。佛于二足多足无足一切中尊。今云两足尊。于三类中两足为贵能入道故。谓人天类。佛亦两足故言两足尊。声闻众中鹙子第一故名长子。

  经。是会无量众(至)欲听受佛语。

  赞曰。此一颂半陈众久从佛化宿因今熟。故请佛说。

  经。我等千二百(至)则生大欢喜。

  赞曰。此一颂半兼陈自他闻法欢喜。以请佛说。

  经。尔时世尊(至)分别解说。

  赞曰。论第四段定记分中。自下第三取授记也。许可摄受而为说之。故论云取受记者。以舍利弗等欲得受记。如经佛告舍利弗汝已三请。岂得不说等。许摄受取故。若依自科。下第三段开斯实相。启彼权门。于中有二。初明二记。后五浊。下方破四疑。二记为二。初取记中有二。初许可摄受后恶人退廗。此初也。菩萨地云。夫听法者聆音嘱耳。扫涤摄持。智论亦言。听者端视如饥渴。一心入于语义中。踊跃闻法心悲喜。如是之人可为说。端直审也。若不诫彼群情令其审听。恐心不定慧解不生。故敕审听。

  经。说此语时(至)礼佛而退。

  赞曰。下恶人退廗。有四。一明去。二不止。三快敕。四敬诺。初中复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至)是以不住。

  赞曰。下释起去所由。此自徴云。难得有五。一得人身难。二生中国难。三具诸根难。四值佛出难。五闻正法难。五千之徒已具初四。何故将说妙法避廗而起去耶。此去之所以者何谓也。今释有二意。一罪根深重。二有增上慢。此辈者补配反。群党也。说文军法发车百两为一辈。广雅等翻辈亦类也。玉篇部比类也。罪者可毁可啧可怖可厌之义。若因若果可毁厌者皆名为罪。若依小乘此罪众多。重者有三。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障。一切烦恼总为二类。一数数起名勤。二起而猛名利。分为四句。一勤而不利。二利而不勤。三亦勤亦利。四不勤不利。今取初及第三句名烦恼障。五无间业名业障。三途八难名异熟障。此之三障障入圣道名为重罪。今依大乘障有二种。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所知障者随其所应障入大乘圣位。烦恼障者随其所应障入三乘圣位。依佛地论烦恼障有三。一者一百二十八烦恼并随烦恼。二所发业。三所得果。此意所说是彼品类总名为障。非据重者。依大般若。重障有四。一烦恼障。二业障。三异熟障。四法障。烦恼障者。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随其所应能障圣者。皆名此障。若具有者随其所应障彼圣故。业障者依萨遮尼乾子经有五种逆。一破塔坏寺焚烧经像。窃盗及用三宝财物。二谤三乘法言非圣法。障碍留难隐弊覆藏。三于一切出家人所。若有戒无戒持戒破戒打骂诃责。说其过失禁闭牢狱。或脱袈裟逼令还俗。责役驱使债其发调断其命根故。大集经言说一破戒比丘过失。过出万亿佛身血。四杀父害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五起大邪见谤无因果。长夜常行十不善业。此之五种唯于大乘名五逆业障。亦有说七等不过此五。所以不说。异熟障者谓能障圣道诸异熟果。即三恶趣。八无暇等。其间佛前佛后难应云法前法后。是佛法前后不得圣故。法障者谓于宿世障他作善造匮法业。于此生中不得闻法。匮乏正法。谓五果中等流增上二果所摄。罪根深重者感匮法业。是罪根故现不闻法。是罪体故即第四障也。慢者玉篇轻悔也。不畏也倨也。或为嫚字切韵欺为谩。缓为慢恃己陵他高举为相。瑜伽等说慢有七种。一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增上慢六卑慢七邪慢。初慢者谓于劣计己胜或于等计己等。过慢者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慢过慢者谓于胜计己胜。我慢者恃所执我高举为相。增上慢者己实少德谓己多德。卑慢者谓他多分胜己计己少分劣他。邪慢者己全无德谓己有德。今增上慢即是第五已实少德。谓己多德。得世间涅槃禅定等。故未多得。谓多德。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未多证。谓多证。得谓有为道.证谓无为灭。此是增上慢相。非全未得而今谓得。若不尔者。便非增上慢相。乃是第七邪慢相。故有此烦恼障及前法障二种力故不堪闻法。问五千之辈既不堪闻。何因目瞩神光耳聆妙唱。睹天华而晏默观地动而无惊。答放光动地未革庸心。演妙宣难便乖浅意。闻序中之问答为大渐之初因听宗内之深陈乃增迷而复谤。所以折摧枝叶扇拂糟糠。

  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赞曰。二不止也。默静也。俗作默。诸论皆云有二决定佛力不非。一受异熟决定。二作业决定。罪根深重者受果定类。增上慢者作业定类。由此五千从座而起。佛虽神力亦不止之。又乍可令去不坠大坑。不可止之令兴重业故不止也。彼若发心定业可转。其心不易佛力不排。

  经。尔时佛告(至)当为汝说。

  赞曰。三快敕也。风惊秕落。霜殒贞存。佛许说而惊其心。振威神而令起去。故以枝条退为佳。唱贞实住而许说。轻薄虚疏故譬枝叶。敦重坚固乃同贞实。佳音古膎反善好也。膎音户佳反。南人谓膎脼也。

  经。舍利弗言(至)愿乐欲闻。

  赞曰。四敬诺也。唯音弋。谁弋水二反。敬诺之词。然音如延反。顺从称。愿乐为希解之意。欲闻亦冀听之心。

  经。佛告舍利弗(至)时一现耳。

  赞曰。此下明与授记为之解释也。论云有六种。一未闻令闻此等文是。二者说。舍利弗诸佛随宜所说下是。三者依何等义。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下是。四者令住。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下。是五者依法。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下是。六者遮。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下是。未闻令闻者叹法希有显令闻故。说者明所说法意难知事。依何等义者。谓未闻令闻。及方便所说。依何等义谓依佛所得深难解法。住者劝令来住一乘之中。法者十方三世佛所共行仪轨法式。初随宜说。意令久后取佛种智。遮者遮破二执遮遣二真令叹法希。未闻令闻有三。一叹希。二举喻。三劝信。此即初二。此若频说无智不欣。时乃说之愚智同乐。

  梵云邬昙钵罗。此云瑞应。金轮王出大海减少。金轮路现其华乃生。应金轮之御世名瑞应华。此法华经法轮王出生死海减。一乘道显方演说之。故举为喻叹法希有。鹙子往劫曾所未闻。今者令闻令渴仰故。

  经。舍利(至)言不虚妄。

  赞曰。此劝信也。智解局者未能证达。故标不虚劝其生信。

  经。舍利弗(至)意趣难解。

  赞曰。下第二段明说有二。初标后释此标也。

  经。所以者何(至)乃能知之。

  赞曰。此释也。论释种种因缘者。谓三乘法。彼三乘法唯名字章句说非有实义。故以彼实义不可说故。此中意说。我以方便说三乘法。此法唯有名字章句无别三体。随宜说三。非二乘等思量能解。唯佛能知。此说前标智门难了。三乘实义即是真如。不可说故。下依何等即佛智慧。

  经。所以者何(至)出现于世。

  赞曰。自下文第三依何等义。有二。初略标后广解。此初也。因前文起故假徴显。有何所以。言辞难解唯佛知也。依何等义作如是说。诸佛世尊者。总苞十方三世诸佛。唯以一大事者。事物.体事.事义.道理随应皆得。为此大事因缘所以出现世间。自称德号广利众生。不尔便如二乘入灭。由此大事故随宜说。意趣难知。

  经。舍利弗(至)出现于世。

  赞曰。下广释有二。初别显后释意。别显有三。一徴二释三结。此徴也。

  经。诸佛世尊(至)出现于世。

  赞曰。此释。大事体即知见。诸佛出世为此大事。四义明之。谓开.示.悟.入。论云后一大事者依四种义应知。佛知见者如来能证如实知彼义故。此有三释。一云法性真如名为如实。法真性故即是所证。义理.境界俱名为义。正智之体名为能证。能知义理证真境故。即此能证正智及所证真如。能所知见并名知见。如为知见之性。智为知见之用。知见性相俱称知见。无著般若论云。无上菩提是法身。正等菩提是报身。解深密经云。菩提.菩提断俱名为菩提。智度论云说智及智处俱名为般若故。或知谓正体智.见谓后得智.是二是用.能照真俗二种境故。此二本性即是真如合名知见。将性就相故名知见。欲令二乘求种智故。胜鬘云一乘即佛乘。佛乘即大乘摄大乘云亦乘亦大故名大乘。万行是也。或乘大性故名大乘。真如是也。故知一乘佛果乘体通理及智。契当宗义。火宅牛车意在智用。说牛车等我所作故。险途宝所意在智性。称化作城非宝所故。由此合二并名知见。

  本论云。何者为四。一开者无上义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故。一切智者佛也。又言智者根本后得智。此二是用。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为智。一切智人之智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举此二智摄于智性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又言智者。智性涅槃。二种如来藏。今显此二悉皆无上。叹胜令欣。然此菩提体是有为本有种子。多闻熏习因修生长。体即四智。楞伽经云。阿梨耶识名空如来藏。具足熏习无漏法故名不空如来藏。藏识有漏虚妄不实。故名为空。能含一切无漏种故名如来藏。四智种子体是无漏非虚妄法。由近善友多闻熏习渐次生长。当成四智。四智之因名不空如来藏。藏是含藏。因性义故。犹如种树生长圆满。其涅槃性体是无为。本来而有自性清净。后逢善友断障所显。虽一真如逢缘证别。名四涅槃。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谓若离若脱。若断若异。一切烦恼藏不离不脱。不断不异。不思议如来藏烦恼有漏虚妄不实。能覆真如。名空如来藏。涅槃无漏体是无为非虚妄法。由近善缘断诸烦恼。渐次智起方便显证。名为涅槃。体性非空因空所显。空之性故。烦恼覆位名不空如来藏。藏是覆隐因性义故。故在烦恼缠裹之位名如来藏。出烦恼时名为法身。即此法身因空所显。空本性故。亦名空如来藏。如刀提耶掘宝显得。阿赖耶识及诸烦恼名如来藏者。即涅槃云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善不善法皆名佛性。无垢称云。伪身种姓。七识住.贪欲.瞋恚.愚痴.十不善业道为如来种等。文非一故。即前菩提名为报身。报身修生.法身修显。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法身证因证故。报身生因生故。前藏有四。一能含藏藏谓阿赖耶识如库藏等。二能生德藏谓报身种子如谷种等。三能覆藏藏谓烦恼等如土覆物。四能显德藏谓法身佛性如金性等。大位而言。所知障断证佛报身菩提圆满。烦恼障断证佛法身涅槃圆满。诸佛出世欲令众生断所知障及所发业并所得果。一切俱尽圆证菩提开知见相使得清净。障尽智圆名清净故。欲令众生断烦恼障及所发业并所得果。一切俱尽圆证涅槃开知见性使得清净。障尽理显名清净故。缘此知见故出世间。开者出生显证之义。出生菩提证涅槃故。除此二种更无余事胜过二法故名无上。二示者同义。以声闻.辟支佛.佛三乘法身平等。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涅槃经云。譬如乳牛有种种色。及构其乳置之一处白色无异。佛性亦尔。众生虽有种种不同。佛性无别。此意说言。三乘法身本来平等。众生不知不肯修证法身圆满。诸佛出世欲示众生此佛知见之性。三乘同有平等无二。令同证满以成法身。三悟者不知义。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下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以无价珠系衣里等。彼初不觉后悟方知。此意说言。二乘不知究竟唯一佛乘体即菩提四智。所以不修报身圆满。佛出世者欲令众生悟于究竟唯此一乘佛菩提智令修生长。上来三种开者双显法身.报身.涅槃.菩提二种无上叹胜令欣。示者别显法身涅槃三乘无二本来而有令其修证。悟者别显报身菩提第一究竟本有种子令修果生。俱明果中断德.智德。既证此二利乐众生。应物现形应机说法。即是化身及他受用名为恩德。四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故。上三总.别虽显佛果无上.同.胜。未知如何可能证获。今显能证能得之因故名为入。依此本论初地已上名不退地。佛果位中一切智智体用大故名无量智。业者因也。佛出为说初地已上能得佛果一切智因故名为入。佛说此因欲令二乘有学.无学.及初地前证初地上不退转地。入变易生修种智因观察智性入佛二果。此四意言。佛出世者。欲令众生断二障尽。开佛菩提。涅槃知见使证清净。叹二无上劝令欣故。示法身同有令使证故。悟所不知唯一佛乘智令修生故。既显佛果菩提涅槃殊胜体性。并显其因令其趣入。谓佛出世意说一乘若果若因。令诸众生修因证果皆作佛故。更不为余。前叹智慧及智慧门即是一乘教之与理。今说行.果。故知总说一乘四法名为法华。或不退者八地以上行不退故。诸论说受变易生故。虽二乘回心未即至彼地。三乘俱同后决定。得出分段死入变易生故作是说。又二乘者烦恼不退。经三大劫俱名不退地。又一乘者修行一乘若信若位若证若行。今于此中皆令入故。并名不退。或此果因一乘实体。是前所说诸佛智慧其智慧门。即前所说三乘权教。令二乘者舍权取实行一乘因趣一乘果。是此本意。

  上来所说总别果因以解四种。准下三世佛法之中。不说初开。唯说示.悟入。故知但应如此说善。示悟别显二果已周。不假标故。举此二种摄佛一切有为无为万德尽故。此方便品法说一乘唯为上根。由此通辨若因若果菩提涅槃以为一乘。譬喻品中为中根者但说于悟。牛车菩提智德一乘。由唯迷因智不迷因理.果智理故。化城喻品为下根者但说于示。宝所涅槃断德一乘。由迷果理不迷果智.因理智故。各随所宜断除彼障。令其进入偏说一乘。或为中下互说因果智.理二门。影显令解。唯此一品通明因果觉.寂一乘。理义周备。故本论中具解此品。余品但总释其大意不异此故。若解此品便解一部矣。然勘下文牛车在果。即是菩提。下文但明因中之智。三乘乘此至道场故。又理虽然。诸经论中多说涅槃理性智慧以为一乘。一乘本故如无量义。第二解云。今此四义总依佛性法身智体以为一乘。涅槃经言。大事者所谓佛性。又毕竟有二。一庄严毕竟。二究竟毕竟。庄严毕竟者谓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即是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悉有一乘。无明覆故不能得见。故知佛性即是知见。即是一乘。说诸众生悉有佛性名之为开。曲宣分别名之为示。此是法佛性。此是报佛性.此是因性.此是缘性.此是理性。此是行性.此是善根人性.此是不善根人性。此等名示。故涅槃云。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人大小无有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见已心生欢喜生奇特想宗仰是人。善男子众生佛性亦复如是。一切众生不能得见。如彼金藏贫女不知。善男子我今普示一切众生所有佛性。善方便者即是如来。贫女即是一切无量众生。真金藏者即佛性也。种种分别令其生解名之为悟。劝物起修令其入证名之为入。若依此解譬喻品中牛车各与。吾为汝造。便非此义。

  第三解云。其前三种即依佛果大般涅槃三事解之。涅槃经第二卷云。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此中意说。梵本伊字上有二点下有一点。似倒品字。并者横也谓前后证。纵者竖也。谓有三品。世说纵横即此竖.并皆非伊字。三点别安亦非伊字。要三和合不纵不横亦不离别。和合三点不一不异。如大自在天面上三目额上有一眉下各一。佛入涅槃亦复如是。摩诃般若者能证之智。如来身者所证法身。解脱者由能证智证所证理法身之时。二障灭尽二死当来后有不续。更无系缚假名择灭。即是解脱。故杂集云。灭谛有三若能灭.若所灭.若灭性。即是此三大般涅槃。般若在上为能证道如额上目。法身.解脱并在其下是所证故犹如眉下所有两眼。以智证理令后惑苦皆断不生名入涅槃。是佛安住秘密之藏。不同二乘智了生空。不是大慧理。但生空无我之理不名法身。虽得惑种及分段死少分不生之假择灭。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习气及智障灭分段.变易二死俱尽之胜解脱。如纵如横非大涅槃。身灰智灭彼名为入。无现身智何得称大。佛今不尔故名为大。称为秘藏。古人有解但依真如以为三事名大涅槃。便无入义。常住不坏为利有情以智证真。惑苦解脱方名为入。是佛意故。不同二乘无有身智乃名为入。故佛自言。假使乌.角鸱。乃至永入于涅槃等。今作此解善顺彼经审读经文当自悉知。摩诃般若即开佛知见。故论说言除一切智智更无余事。一切智者证二空智。重言智者证诸有智。此最胜妙故名无上更无过故。法身即是示佛知见。故论说言三乘平等佛性法身无差别故。解脱即是悟佛知见。二障俱亡二死皆尽是真解脱。二乘唯得一障一死尽灭无余。不知于此。故论说言二乘不知真实处故令其悟也。上来三事即是证入大般涅槃此必有因更说入义。故论说入示现不退转地与无量智业也。佛出于世欲令三乘有情皆修不退地业。安住秘密藏入大涅槃不为余也。此与涅槃名字虽殊体性无别。一切皆欲行因证入佛果位故。若作此解既契化城之趣宝所。亦合火宅之御牛车。一乘体德既曰大般涅槃。法报二身正觉之与圆寂。一一总摄周备亦何理而不弹。今此三解唯取所诠智慧名曰一乘。能诠之教门即次前说也。随宜所说意趣难解故。又以莲华喻于妙法必兼开敷之与秀出果秀因敷亦无乖爽。然胜鬘等经及此下文多说真理以为一乘。乘之本故。实通二种。于义苞尽。开示悟三明佛果乘。入之一种明佛因乘。因乘虽通三无数劫今此唯取第二劫后。论说令证不退位。故楞伽经中十地分为三种意生身故。如别章说。又后品言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乘此宝乘直至道场。胜鬘经言无明为缘无漏业因。有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生。初地已前实居三界分段死中未出火宅。犹在门中当为烧故。不与一乘之名。或八地后名不退地。瑜伽论说八地后为意生身故。得决定故。

  问。二乘无学羊鹿果位亦居分段。应在门中。如小菩萨应非出宅。

  答。谈其分段应非出宅。余依永灭已得涅槃名居门外。不同于彼。

  问。何故二子趣于牛羊鹿称出宅。大子趣于牛菩萨未出宅。

  答。二乘惑种尽得灭称出宅。初劫惑犹行如何称出宅。又七地分段尽此一生亦名出宅。二乘同故。已前即非犹多生故如有学类。故出宅已方上牛车。然此经文初开之中初总标胜致使得清净之言。后三别显故略不说。

  经。舍利弗(至)出现于世。

  赞曰。第三结也。

  经。佛告舍利弗(至)示悟众生。

  赞曰。此释于前有何意况。众生身中悉有佛性。故所教化但化菩萨。所为所作常为此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论第二番释示悟入云。又示者为诸菩萨有疑者令知如实修行故。谓有菩萨疑无佛性不肯修行。今示所化但化菩萨令知三乘同有佛性。断彼疑故如实修行。又悟入者未发菩提心者令发心故。此解悟义。已发心者令入法故。此解入义。明因果尽。又重释悟入云。悟者令外道众生生觉悟故。复入者令得声闻果入大菩提故。回邪入正舍权取实故。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三(末)

  保安三年四月廿三日书了法隆寺僧觉印之。

  同年十月廿六日移点已了以兴福寺圆如房本为之以为令法久住觉印之东北院读本点本校点又了(云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0: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