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10|回复: 0

顺理发心,即无退转 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19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顺理发心,即无退转 净空法师




「随事发心,有可退义,不定性人,亦得能发;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菩萨性人,乃能得发。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接著祖师大德为我们开示,发心功德不可思议。修学大乘,发菩提心是第一桩大事,也就是说,我们要出门,首先要知道目的地,要知道方向。这不是普通的出门,这是要出三界之门,要出十法界的门。我们的目的地是极乐世界,是去见阿弥陀佛,我们的方向是娑婆世界的西方,这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不发,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无论怎么样的用功、努力,终极达不到目标,所以这是不能不知道的。前面祖师大德给我们说了两种发心,一种随事,一种顺理,随事就是四弘誓愿,真正发心,依照这个目标、方向去修学,肯定有成就。学佛的同修受了三皈,甚至受了五戒,也发了四弘誓愿,四弘誓愿是诸佛菩萨们发的,我们也跟著发,人家发了是都做到,我们发是发了,没做到,就是根本就没有去落实。所以,这一生实在讲时间很短暂,一百年说起来好像很长,其实真的是一弹指,时间过得很快。从小到老、到老死,一无所成,这是什么原因?就是疏忽了我们这一生努力的方向跟目标,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我们今天看这段文,感触就很深,「随事发心,有可退义」,有可能退转。「众生无边誓愿度」,四弘誓愿实在讲,只有这一愿,诸佛如来在因地上修行为什么?就为这桩事情,没有为自己。如果为自己就很容易退转。如果真的是为众生,特别是你看到苦难的众生这么多,我们现在一般看见的,是跟我们同一个空间维次,不同空间维次的我们见不到。但是也有人见到,我们相信那不是假的,因为不止一个人见到,几个人见到,他们看到境界是相同的;不完全相同大致也相同,这就不是假的,看到之后就知道有更多的众生。六道众生全能见到的,那是要有特殊缘分,修行人得有相当功力,不是一般凡夫能够见得到的。你看到愈多,看到的境界愈广大,你就晓得,在六道里头受苦难的众生有多少,无法计算!我们是不是像诸佛菩萨一样,真发这个心要去帮助他?发这个心不错,你真去帮助他你得有能力,你拿什么去帮助他?所以后面的三愿就是你自己把成绩端出来,你才有能力去帮助他。
  断烦恼是德行,自己烦恼没断,你就帮不了别人,这肯定的。自己还迷惑,还在搞六道轮回,你怎么能帮助别人出轮回?断烦恼是第一条大事,怎么断法?我们在这个世间,去了很多国家地区,我们看到,在家学佛的同学十善业没做到,出家的同学基本的沙弥律仪没做到,那我们就迷失方向,也迷失目标了。为什么?起心动念还是顾自己,还是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有什么不好?在世间人来讲没有什么不好,在佛法里面讲问题就严重。严重在哪里?你要晓得,轮回从哪里来的,六道轮回从哪来的?大乘经教里面佛说得很多,六道轮回是从我执来的,就是执著有我,执著这个身是我,不肯放下。这个执著现出来的境界,一切法从心想生,有这么一个心想,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六道轮回。所以六道轮回不是佛菩萨造的,不是上帝造的,与阎罗王也没关系,自己,经上的术语说业力变现的。什么叫业力?思想、言行叫业力。大乘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六道轮回是从心想生。换句话说,世出世法没有一法不是自作自受,你自己造极乐世界,你到极乐世界去享乐;你造六道轮回,你在六道轮回受苦,与其他的人决定不相干,全是自作自受。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懂,不懂就错了。
  所以这个愿,发了愿要兑现、要真干。从哪里干起?从《弟子规》开始干起。《弟子规》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桩事,我们这日常事情太多,这一百一十三桩事是个代表,是个行动的纲领,展开来跟菩萨戒律没有什么两样。菩萨戒律诸位知道,八万四千细行,那个八万四千细行从哪来的?十善业展开的。你看只有十条,十条展开来,八万四千细行。十条能够展开为八万四千,一百一十三条展开,难道比不上八万四千吗?《华严经》上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佛给我们讲真理。所以任何一法展开,遍法界虚空界,归纳、收起来就是一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理我们明白了,事实真相清楚了,心就定了,不再心浮气躁,应当认真好好的来学习。首先把《弟子规》背熟,背得很熟,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遇到什么境界,《弟子规》里面教你用什么样的原则来处置,这个句子立刻就现前。这个是戒律的基础,戒律的根本。《感应篇》要熟,《感应篇》字也不多,大概一千五百字左右。《十善业道》也不多,我们编了一个节要,大概只有六百个字。这三样东西是根,戒律的根,戒律的本源,没有这个东西,戒律从哪里生出来?为什么古人学佛,三皈众戒威仪他都能做到,我们为什么今天做不到?人家的根扎得好,所以无论出家在家修学,都有很殊胜的成就;我们今天学不好,根疏忽了。所以年轻的同学不能疏忽扎根。
  五十岁以上,这是进入老年了,没有扎根也可以不必扎根,老实念佛求生净土,著重在老实。老实念佛,那就是有定共戒、道共戒,心里只有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什么都没有,你也自然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那一句阿弥陀佛是众善!世出世间一切善法的根就是阿弥陀佛,无量觉,你看看。阿弥陀佛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无量觉,就是皈依佛,觉而不迷。你看六祖大师在《坛经》上讲三皈依,讲皈依觉,他不讲皈依佛,讲皈依觉,「佛者觉也」,这一句做到就圆满了。念念觉、时时觉、处处觉,老人走这个路子。为什么?记忆力不行了,叫你念《弟子规》你背不下来,你就乖乖的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行。一心专念就是定共戒,念到自己有悟处,那就是道共戒,一句佛号没有一样不具足。年轻的同学,那三个根要背,你们要做出好榜样给社会大众看。真正落实《还源观》上的四德,那是性德,那是佛菩萨的样子,「随缘妙用、威仪有则、柔和质直、代众生苦」。年轻人要发心,弘护正法。正法久住的责任在我们自己,我们自己不肯真干那就不负责任,对不起佛菩萨。所以事上发心,不定性人他也能发。我们绝大多数都是不定性的,不定性就是不定是善、不定是恶,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有善有恶,叫不定性的。
  下面讲,「顺理发心,即无退转」。这是真的,顺理发心,这个理不是解悟,而是证悟,证得之后他不会退。你看经上告诉我们的,小乘初果、大乘初信位的菩萨,他们证果,他们发心是称理,所以他不退转。不要瞧不起须陀洹,初信位的菩萨他们是圣人,入圣流了。凭什么入的?他把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放下,不再执著了,换句话说,他不再执著身是我。这我们做不到,我们还是身是我,人家不执著身是我了。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样,衣服是我所有的,不是我。他知道身体是我所有的,身不是我。什么是我?我不生不灭,身有生灭,我没有生灭,这个要知道。世间人认为人死了之后有灵魂,灵魂没有生死,那是我,灵魂又去投胎,又去找个身体,这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真的不是假的。他为什么在六道里头轮回?随业受报。他要是一生行善,投胎找个身体,肯定找到很好的身体。如果心行不善,他找的身体就找这些不好的身体,找畜生、找饿鬼、找地狱,这都是不好的身。他怎么会去找?业力在那里作怪,业力牵著他走,所以他没有能力辨别。所以我们讲灵魂,实在讲他根本就不灵,灵是我们尊重他,客气,其实他不灵。孔老夫子讲老实话,孔老夫子不说灵魂,叫游魂。佛法里面称迷魂,他迷而不觉,他没有智慧,有智慧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投胎,怎么会选那种地方?他没有智慧。所以那真的是自己,那个不是假的。如果灵魂觉悟就不叫灵魂,可见得灵魂是迷惑。迷是他,觉悟也是他,他一旦要觉悟了,在佛法里就不叫他做灵魂,佛法叫他做灵性,就是本性。
  所以小小圣人,像须陀洹这样的人,小小圣,他还是迷而不觉,没出三界,但是修得好,他有能力养成很好的习惯。我们古人讲,「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他亲近圣贤,他是凡夫,因为亲近圣贤,他就染上圣贤的习气,习惯成自然。他也不退转,他修的善根,这善根不退转,他叫位不退,佛家讲三种不退,第一种不退他证得了。一直到阿罗汉、到辟支佛,这都是位不退。再往上去那就是菩萨,菩萨不但位不退,行不退。你看看小圣,阿罗汉、辟支佛,行还会退。譬如度众生,众生太难度,阿罗汉就放弃,不度他了,可是菩萨不会放弃,菩萨怎么样艰难也要帮助他。佛经里面这些故事很多,很耐人寻味。所谓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那是菩萨,行不退。到明心见性这叫大圣,他出了十法界,这个是念不退。这真正是此地所讲的顺理发心,这个理是自性、是性德。他确确实实只有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不会再走弯路,一直就向著如来的果觉。这什么人?在《华严经》上初住以上,他们居住在实报庄严土,一个方向、一个目标,提升到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讲究竟圆满,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干净了、没有了。所以顺理发心是讲这些人的,他念不退,念念与真如相应,念念与自性相应。从初住菩萨到妙觉位,要多长时间?《华严经》上告诉我们,三个阿僧只劫,要这么长的时间。当中经历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再上叫妙觉,到妙觉这才圆满。所以他们真的是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决定没有杂念。我们今天讲一个方向、一个目标,还有杂念加进来,初住以上就没有了。我们知道十法界里面的佛菩萨,大乘里面所说权教菩萨,没见性,他都做不到,他们还是事上发心。由此可知,所谓顺理发心的,都是从随事发心不断向上提升才达到的,没有经历事哪来的理?
  随事发心,怎样能保持著不退?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经教学四十九年,为什么?就是为随事发心的。由此可知,随事发心保持不退转,你就不能离开经教,经教是我们的指南。我们旅行,经教就是地图,不会迷失方向,不依经教,肯定就走错路了。经教依一种就够了,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依太多了会走岔路,这个道理不能不懂。佛陀教人,他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讲俗谛,第二个原则讲真谛。俗谛什么?随俗,恒顺众生,为什么要顺著你?不顺著你,你不会进来,你喜欢什么,佛都教你什么,引诱你进门。进门之后跟你讲真的,那就不是随俗,随顺真谛,跟你讲真的。可是接引入门之后,什么时候才给你讲真的?每个人根性不相同,有人三、五年,有人十几、二十年,有人这一辈子还不行,等到下一辈子。佛教化众生、成就众生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所以佛的恩德大!佛真是慈悲到极处,我们都要知道。记住大乘经上所说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无论我们的灵魂也好、灵性也好,跑到哪一界,佛统统看见,佛对於你过去、现在、未来全都知道,所以他会在最适当的时间,以巧妙的神通方便接引你,帮助你回头。这是他善教,我们具备的条件要善学。善学没有别的,就是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老实、听话、真干,具备这个条件的人叫善学。
  真正遇到善学的人,佛会教他什么法门?给诸位说,肯定是教他《无量寿经》,念佛法门。为什么?这个法门保证你一生成就,决定不走一点弯路。我们搞清楚、搞明白,不容易!这个法门是有名的难信之法。我跟诸位报告过,我学佛是从学哲学进来的,这个念佛法门很难接受。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十年,他就劝了我十年。我不反对这个法门,我不想学这个法门。认为什么?我的兴趣不在这里,我欢喜《华严》、欢喜大乘经论,总想广学多闻。老师用很多方法来劝告,我很感激,没听话。一直到我自己讲《华严经》,也是几年的时间,讲了一半,差不多讲七、八年,突然有一天心血来潮,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学什么法门?经没讲完,查后面的,在《四十华严》第三十九卷里面看到了,这两位菩萨都是修净土的,都是发愿求生极乐世界的。再回头看善财童子,明白了,善财童子在文殊会上开悟了,就是我们一般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文殊菩萨会上他就证得初住。老师命令他去参学,特别介绍他参访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是初住菩萨,专修般舟三昧,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我们中国人跟印度人这个地方是相似的,先入为主,你看参访这个,介绍念佛法门,不是别的法门,五十三参就是代表八万四千法门,这先入为主。当中这五十一个善知识,那都是诸佛菩萨,给他展现一切不同的法门,所谓八万四千法门,他都去看,参观,都去了解。感恩善知识的教诲,「礼辞」,礼是礼拜,辞是不学,他明了,他不学,他还是念他的阿弥陀佛,方向目标没有变。到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们才真正明白了,万法归宗,这个宗就是极乐世界。我相信这个法门是这么来的。如果不讲《华严经》的话,就不知道净土法门之可贵,没有重视它。是看到《华严》、《法华》、《楞严》,这么多大经大论,后头的目标全是极乐世界、全是阿弥陀佛,这是真搞清楚、真搞明白了。得来不容易,学佛大概学了二十多年才认识这个法门,真叫难信之法。
  所以顺理发心,这里说得好,顺理发心决定没有退转。是什么人?「菩萨性人」,菩萨性人就是发菩提心,真正发菩提心的人,所以「乃能得发」,发真的真心。随事发心,这四句话他真做到,他不是说著玩的,他断烦恼是为度众生,他学法门也是为度众生,他成佛道还是为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是手段,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他的目标。你自己不成就,你就成就不了别人;教别人,先要把自己教会。所以四弘誓愿这四句,我们也清楚、也明白了。断烦恼从哪里开始?从持戒,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无始劫以来,十方三世诸菩萨能修成佛道,都是用这个方法,没有例外的,这个要相信。戒定慧这条大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共同走的路子,决定不错,你要不遵循你就不能成就,你遇到境界现前你会退转,这是一定的。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修行人,到晚年退转了,我们理解,我们知道那是正常的。为什么?他的根不深、本不固,他没有从根本上下功夫。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退缘太多,力量太强,你处在这个社会你能不退转,那是什么样的人?菩萨性人,不是菩萨性人不行。菩萨性人为了要保持自己在菩提道上不退转,不能不在经教上下功夫。经教还要懂得方法,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你那个根才真的扎得稳;你如果涉猎太多太杂,那不坚固,还是容易倒下来。一门深入,长时薰修,这是祖祖相传的一个老办法。但是现在科学不认同,可是圣贤人认同,你是听科学的还是听圣贤的?科学家如果成圣成贤他就通了,他就点头了,这个没错。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科学家将来会学佛,他们成就会比我们快。
  这个心一发,菩提心一发,功德无边!菩提心一发,如果是不退,从事上来讲,他得到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他得到龙天善神的拥护。为什么?他没有自己,他是为苦难众生的,谁不佩服?所以底下说,「设使诸佛穷劫演说」,这不是一尊佛,一切诸佛,不是一时间演说,穷尽未来际劫演说,说什么?说他的功德都说不尽,「犹不能尽」。这话是佛说的,真话,不是假话。净宗的修学,我们所依据的,经典指导的原则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里的「净业三福」。你要记住,它叫三福,福报!三种福报。第一,你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你看人天福报,你能把这四句做到,你得人天福报。与菩提心相应,那是人天的大福报,在人间是人王,在天上是天王。你是来救度众生的,虽有福报他不是来享福的,这福报,福报给众生享。这一个人有福报,众多的人享他的福。第二条小乘的福,比这个高,不在人天,它只有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什么?这是师表,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它是四圣法界的福报,跟前面不一样,前面是人天福报,这是四圣法界的福报。
  最后一个,第三,大乘,第一句「发菩提心」,第二句「深信因果」。这个因果我们也搞了好多年才明白,不是普通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个我们初学都懂,大乘菩萨讲的因果肯定不是这个意思。这个因果最后我们晓得只有一条,「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太多人不知道,很多菩萨都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地方讲深信因果是讲这个,不是讲别的。我们初学的时候,对这句话非常疑惑,他这句话要摆在第一条我们不疑惑,他摆在第三条我们疑惑了,难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都不知道善有善果、恶有恶报吗?讲不通!到以后才真正明白了,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专讲这个的,不是讲其他的。「读诵大乘」,大乘经,跟自己有缘的,喜欢、爱好,自己能力能够接受的,选一种,决定不改变,要从这一部经典念到明心见性,就成功了。我们中国古人讲的一句话,跟佛说的很相似,叫「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你看你这一本书,从头念到尾念了一千遍,其义自见就是明心见性。为什么?读一本书叫持戒,守规矩,我就念这一本,念完了从头再念,不涉猎其他的东西,这叫持戒。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我们相信念到一半,你就得三昧,你念《无量寿经》就得念佛三昧,你念《华严经》得华严三昧,你就得三昧。三昧是定,得到定之后,你还是跟平常一样继续努力,每天还是去读它,我相信不到读完,不到读满一千遍,你就开悟了。这就是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智慧开了,目的就达到。
  一经通一切经通,这个一切经就是一切世出世间法全通了。这个方法妙极了!科学没有办法,科学所求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知识,不是智慧,智慧从定中来的,知识是从学习当中来的,不是从清净心来的(智慧从清净心),所以它跟佛法本质上不相同。他今天所知道的跟大乘教愈来愈像、愈来愈接近,这个佛说过了,佛要不说过,我们会感觉到很讶异。佛说用意识,意识就是思惟、想像,用这个心,这是第六意识心。八个识里面,第六意识的能力非常非常的强大,它对外能够缘到虚空法界,它对内能够缘到阿赖耶。阿赖耶是什么?宇宙的源起,叫赖耶源起,它能缘到这个,这么大的能力。现在我们看到科学家真的做到了,研究宏观宇宙的,他们说,用最先进的仪器来观察宇宙、探索太空,实际上只能够观察到宇宙的百分之十,还有百分之九十的宇宙不见了,他说出这么一句话。这个话我们听得懂,那百分之九十的宇宙到哪里去了?我们知道,回归自性了,你就见不到,你什么样的方法你也探测不到。为什么?自性它没有现象,它不是物质现象,不是精神现象,也不是自然现象,你没有办法探测它。在我们净土宗里叫常寂光,它回到常寂光去了。那这个科学没办法,回到常寂光他不知道了。微观的量子力学,他们观察看到,宇宙间这些现象是假的,不是真的,特别明显的是物质现象。物质的本质是什么?意念,意念是精神现象,不是物质现象。就是说物质从哪来的?物质从意念来的,精神创造了物质,这个被他看出来了。可是精神从哪里来的?他说无中生有。那这个佛比他讲得清楚,精神现象从哪来的?是从自性变现出来的。自性怎么变现?一念不觉。一念不觉没有原因,一念不觉没有开始,所以叫无始无明。
  这桩事情佛说得很好,「唯证方知」,你要不证,你不会知道,说不出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什么时候证知?佛说八地以上。换句话说,对这桩事情真正知道、了解透彻的,八地、九地、十地、等觉、妙觉,这最上面的,菩萨位最上面的五个阶级他们知道,七地菩萨以下的都不知道。他们知道的跟我们一样,我们是解悟,在经典里面看到了、明白了、不怀疑了,但是自己没有证得。科学家是藉仪器观察发现的,跟佛经上讲的一样。科学跟哲学都在探索,宇宙是怎么来的,什么原因发生的?怎么来的?万物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我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到现在都解决不了,大乘经上全给我们解决了。虽然我们明白了,大乘经上搞清楚、明白了,最后佛的要求,还是要求自己亲证,你才得受用,你如果没有证得的话,你得不到受用。这个受用是大自在!真正的受用也是无法想像的,没有方法来说明的,真的是唯证方知,这句话讲得非常非常之好。下面「元晓师」,这是唐朝时代韩国的法师,「元晓师所谓随事发心,即前文之缘事菩提心,其顺理发心即前之缘理菩提心,以《宗要》较详,故备录之。」这是元晓大师的《宗要》,对这一段解释比较详细,所以完全节录在此地。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又《劝发菩提心文》曰:发菩提心,诸善中王。」这句话说得好!我们不要讲顺理,就世间法来讲,随事,世间法里头,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菩提心是断恶修善的大圆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个心一发,断恶修善就圆满。你想想看,是为度众生,他不为自己,第一条,「众生无边誓愿度」,为众生,没有为自己。我们今天菩提心发不出来,问题在哪里?没有把自己放下。谁发菩提心?我发菩提心,这「我」在里头,不知道我见、我执是最严重的障碍,不知道这桩事情。什么事情有我就完了,为什么?你所造作的是六道的业,只要有我在里头。为什么须陀洹跟初信位的菩萨称为小圣?他是圣人,他不是凡人。凡圣差别在哪里?一个是有我,一个无我。一个真的把我放下,他觉悟了,这身体不是我,於是他才肯把这个身体当作一个工具来为众生服务,牺牲身命在所不惜,没有觉得可惜。而且在六道里面可以随意选择身体,他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从哪来?从无我来的。无我就没有自私自利,无我就没有贪瞋痴慢,无我也就没有是非人我,全是从我那个地方生出来的。所以佛法头一个就是破我见,五种见惑里头身见摆在第一,第二个边见,边见是对立,无我绝对不会跟任何人对立,有我就对立。
  不要看到这是小事,在修行真正用功这是起码的功夫。我们为什么修不成功?把这个起码的功夫、最小的东西疏忽了,以为这个不重要,以为《弟子规》不重要,所以戒律不能成就。大乘讲到究竟的根本,不能不破我执。一定要知道,它不是真的,它是个假的,而且它妨碍、碍事,障碍证真,你把它放下,障碍就没有了。你看见惑下面所说的,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都是从身见来的,身见没有了,统统就没有了。我都没有了,哪来的对立?我没有了,哪来的成见?所以《金刚经》前半部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谁证得的?须陀洹,这经文上讲得很清楚,须陀洹证得了,所以他入了圣流,圣人这一流的。有我,你永远是凡夫,六道凡夫,不是圣人。
  但是这个东西你知道了,搞清楚、搞明白了,你就会放下;还放不下,还是没搞清楚,还是没听懂,放不下。放不下,只有一个方法了生死出三界,那就是念佛。这部经上告诉我们念的方法,「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是讲随事菩提心,随事菩提心是讲最善巧的随事,那就是你一心一意想求生净土、想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念头专注到极处,也就是说,心里头没有其他的杂念,什么念头都没有,我只有这一念,我这一生就这一桩事情,其他东西都不要了,我就是要求生极乐世界,就是要见阿弥陀佛,行!这叫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可以,成就不可思议。你生到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你得到些什么东西?四十八愿就是你所得到的,这是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加持给你的。你才真正知道,发菩提心的善,诸善中王,没有比这个更善了。自己得度,永远超越轮回,不但超越轮回,永远超越十法界,你才有能力帮助别人。没有能力,自己先干。出家在家,你看看真干的人,一般说起来时间都不超过三年,他就成功了。临走的时候瑞相稀有,现身说法,给念佛的人作证转,我给你做证明,你看我念佛三年成就了。这自行化他,他做到了。
  下面,「《无量寿经起信论》曰: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众生之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无量寿经起信论》是干隆年间彭际清居士造的。这位大居士,在清朝这一代佛学里面,学佛的人当中,他的成就是大家赞叹的。这个人从小就聪明绝顶,看他的传记,他以童子的身分考中进士。童子就是不满二十岁,二十岁叫成年,就不叫童子,就是大人了。古时候二十岁行冠礼,就是戴帽子,行冠礼,成年了。应该是在十九岁的时候考取进士,是在那个时代最高的学位。他一生没做官,他的父亲是干隆皇帝的兵部尚书,就是现在讲的国防部长,所以他是高干子弟,家里生活没问题,所以他不需要去做事,他一生在家学佛,考取进士也不做官。真的是佛家讲的通宗通教、显密圆融,大居士!著作很多,《无量寿经起信论》是他作的。
  这几句话说得好,「是知菩提心者,诸佛之本源」。菩提心就是中国世俗里面讲的立志,人要不立志,你这一生无论怎样努力,你没有方向,你没有目标。立志就是立定一个方向、立定一个目标,我所有一切精神力量都集中在这个目标上,我一定要达到,佛家叫发心。你立下这个目标,我一定要断烦恼,烦恼就真断了;我立志学法门,法门就真学了;我立志要成佛道,净宗往生就成佛道,比其他的法门容易。其他的法门要把三种烦恼断掉,无明烦恼断掉,尘沙烦恼断掉,见思烦恼断掉,这才叫成佛;往生极乐世界不必,三种烦恼统统都没有断。所以这个不容易,只要你能把烦恼伏住,它没断,伏住,它不起作用,它起作用的就是一句阿弥陀佛,这就决定得生。在什么时候?在临命终那最后一念。你看看妙不妙!一生做的行业不管你,最后临命终时咽气那一声是阿弥陀佛,他就往生了。人家讲这个太侥幸、太便宜了吧?是,是便宜,可是怎么样?谁能保得住临命终那一念是阿弥陀佛?这个可不是简单事情。所以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临命终时要有三个条件,你都具足,你就往生。第一个条件是头脑清楚,一点不迷惑。如果临命终时头脑迷惑,家里人来都不认识,那就麻烦大了。现在讲老人痴呆症是最可怕的。你看临终这一念,头脑清楚容不容易?不容易。正在这个时候,遇到善知识来劝导你,劝你念佛,劝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遇到这种人,这也不容易遇到的。第三,遇到的时候听话,一听马上就接受,立刻就念,这就成功了。你看看容不容易?
  还有临终之后,一般人呼吸没有了,气断了,灵魂没走。佛在经典里告诉我们,他舍不得他的身体,他还执著那是他,一般来讲,绝大多数八个小时,他才会离开。所以经典里面告诉我们,断气之后八小时不要碰他,碰他怎么?他生烦恼,他会发脾气,临命终时一发脾气,地狱去了。最后一念是贪心,饿鬼道去了,如果是瞋恚就是地狱道,如果是愚痴、糊涂就是畜生道。那一念是关键!现在人很多不知道。临终不能够急救,一急救,那他痛苦到极处,他生怨恨,那个怨恨心一生起,那一急救,急救什么?急救就是送他到地狱。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很多医生都知道,医生问你要不要急救?你要说不要急救,他点头,他赞成。换句话说,在临命终时决定不要让他起贪瞋痴,这比什么都重要。真的是平平安安的送他走,这就对了。欢欢喜喜,他走的时候全身柔软,那就肯定不堕三恶道。如果到三恶道去,他身体是僵硬的;如果全身柔软的话,决定不堕三恶道。这都是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读了这个才晓得,发心重要,诸佛的本愿,成佛的根本。佛无我,佛没有私心,佛的心里面是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他包容,他没有起心动念,这是佛;包容,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著是菩萨;如果能包容,有起心动念、有分别,他没有执著,那是阿罗汉、辟支佛,他还有分别,没有执著;如果起心动念、分别执著统统都有,六道凡夫。佛说得很清楚,我们要记住,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这是众生的慧命。「才发此心,已成佛道」,菩提心一发就成佛了。我们发了是不是成佛?也成佛了,可是这几秒钟,几秒钟以后就不见了,就又回头了,又回到凡夫,保持不住,一想到我,又回来了。为什么?下面说得好,「以与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相应故。」这五种智后面会讲到,这是自性本具的智慧般若。《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这五种智就是如来智慧,是自性里头本具的,人人都有。菩提心跟它相应,换句话说,没有菩提心,跟这五种智都不相应,这五种智你虽然有,它不起作用,发菩提心它就起作用。由此可知,我们现在晓得,菩提心发不出来就是执著我,我放不下,所以菩提心发不出来。真正不知道,就是佛在经上讲「无我」,那是真的。真正成佛了,佛讲自性里头有我,叫自性四净德,有「常乐我净」。常是什么?不生不灭;乐是什么?永远没有苦,这才是乐;有我,我是什么?我是自在、主宰;有净,净是清净,一丝毫没有染污。佛讲这四种,这四种净德,法身有、般若有、解脱有。法身、般若、解脱叫三德秘藏,三德秘藏里头统统有四净德。什么人证得?圆教初住菩萨就证得,所谓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就证得;没有见性,虽有,不起作用。所以有真我!我们现在搞那个假我,把假我当作真我,麻烦就出在此地。如何能把假我放弃、舍掉,真我慢慢就能恢复。
  「又经中三辈往生,皆因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三辈往生里都有这句话,可见这个东西重要。所以十八愿,古来祖师大德说,那是四十八愿的核心。那我们晓得,十九、二十这两愿是十八愿的补充,没有十九、二十,这十八愿也做不到。「可见发菩提心,实为首要。今此第十九愿为闻名发心,证诸第二十六愿闻名得福」,闻名得的福都不可思议,何况发心?何况认真修行?世出世法里头第一福是发心念佛,真正发心念佛,什么问题都能解决。现在我们要发心,我们也念佛,摆在眼前的事情统统不能解决,这怎么回事情?我们的发心不是清净心,我们的念佛不是一向专念,我们是多向杂念,所以这佛号不起作用,多向杂念。问题在自己,不在方法上,经典上没说错,一个是我们自己把它解错了,一个是我们自己疏忽了,太大意了,总是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而没有随顺经典的教诲,往往出在这里。再怪佛经上不灵,那罪过可就大了!不知道反省,去怪责经典上不灵,错了。
  「第四十七愿闻名得忍」,都是说闻名。你看听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得福、得忍,这闻名功德不可思议。我们念这一声佛号,周边有人听到;人没有听到,有鬼神听到,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众生他听到。他听到,他有福,有一点修行功底的人他听到,他得忍。什么叫得忍?譬如你遇到逆境、恶缘,心里很不平衡,听到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心就摆平了,算了,不要再计较了,这是得忍。你对於这个法门、经典了解得愈深,那个忍的功夫也愈深,力量也愈大,不但得忍,忍里面开智慧,就能很顺利的把问题解决。「故此愿理应释为因闻佛名号,蒙佛加被,发菩提心。」这个说法说得很好,确实闻佛名号就得佛的加持。可是这个里头关键,你对於佛要有尊重的心,要有敬意,如果你不相信,那你什么都得不到。你要真信,你能理解,你对佛恭敬,印祖所说的,「一分诚敬」,真诚恭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你就得十分利益。我们听这句佛号,就看你有几分的恭敬心,你得几分的福,你得几分的忍,你得几分的慧,完全看你的诚敬;没有诚敬,听再多也得不到。这个道理,还是世尊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全在心想,这很重要。末后这两句,「弥显弥陀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愿王宏誓愿力不可思议」。愿王就是阿弥陀佛,他的四十八愿,宏誓就是四十八愿,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名号是专指第十八愿。这个愿、发心就学到此地。
  下面讲,发心之后得有行动,心发了没有行动,这个发心就落空了。后面行动你看,「修诸功德,昼夜不断」,这是表发大心之后要有大行,要真干!真干,干些什么?还是菩提心里头的,我真的要断烦恼,真的要学法门,真的要成佛道。成佛道,一步一步往上升。你看十信,从初信我提升到二信、提升到三信,就跟念书一样,你从上学那一天读一年级,到成佛是五十二年级,五十二个阶级,你要不断往上提升。很难!一生当中提升到最高的等级不容易。可是一生当中提升到下面几个等级是可以做得到的,不是做不到。说实在话,能够有须陀洹的条件,有十信里面初信的条件,往生极乐世界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在同居土,是在方便有余土。为什么?你是小小圣,你不是凡夫。所以凡圣同居土往生的,没有证到小圣的地位,没有证得。那方便有余土呢?用《华严经》上来讲,十信位的菩萨,十信位的菩萨是方便有余土。净土是讲九品,初信位、二信位,这个都是方便有余土里面下品下生,再下品中生、下品上生,一直到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什么?十信位,十信是上品上生,九信是上品中生,八信是上品下生,你这样看,你就了解,不一样。到初住,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庄严土,因为他是法身菩萨。实报庄严土里头有四十一个阶级,他们住实报土。这就很清楚、很明白了。同居土跟方便土统统都是得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皆作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不得了!这一段我们还没讲到,阿惟越致也在这一章里头,最后一句,临终接引,第二十临终接引,作阿惟越致菩萨。「一心念我,昼夜不断」。四十八愿我们要搞得很清楚、很透彻,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很熟悉,不陌生了,也自己知道自己确实能够往生,我明了,我真能做得到,不是做不到。心要发,假的,假的也行,凡圣同居土,假的也行。假的不发,不发还是发了,你看我一心想到极乐世界,一心想亲近阿弥陀佛,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很多念佛的老阿公、老阿婆往生极乐世界,瑞相稀有,你问他发菩提心没有,他不知道什么叫菩提心,他只是想著我要到极乐世界,我要亲近阿弥陀佛就行了,这就是无上菩提心。所以很难得!
  「修诸大行是为第十九愿之全文。」修什么?经上给我们说明白了,「六波罗蜜」,这是菩萨行。六大类,这六个大纲,每一个大纲里面无量无边的细行,都要懂。「亦称六度。度者,度生死海,到涅盘之岸也。」这个生死还是比喻,深广无际。生死有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像我们这个身体到这个世间来,来投胎,到离开这个世间这是一段,一段一段的生死。另外一种叫变易生死,它跟这个性质不一样,譬如我们现在在凡夫,我们真修、真干,真把身见、边见放下,我们小乘就是须陀洹,大乘我们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这叫变易生死。我们在凡夫这个身死了,小小圣我们生了,我们升级,我们生到那里去了。就好像学校念书,念一年级,升到二年级,一年级死了,二年级生了;二年级死了,三年级生了,这种叫变易。为什么叫变易生死?你要吃苦头,你得好好用功念一年,你才能提升。你修行也修得很苦,没有这个苦行你提不上去,这个苦行叫变易生死,取这个意思。两种生死都断了,这是涅盘,小乘证得阿罗汉,在小乘里面修行圆满了,小乘的变易生死圆满了,但是他回小向大,大乘变易生死再来。直接在大乘呢?那我们知道,小乘的阿罗汉相当於大乘十信里面的第七信,断证的功夫跟七信菩萨相等,就是见思烦恼统统断了,六道轮回没有了。小乘三果,阿那含都没有出六道,阿罗汉才出六道;在《华严经》里面,六信菩萨没有出六道轮回,七信出了,七信才超出。七、八、九、十,我们就很清楚,两个一对照就知道,七信位是阿罗汉,八信位是辟支佛,九信位是菩萨,十信位是佛,就是十法界的四圣法界。再向上去,这才离开十法界,初住菩萨,十法界没有了,他提升到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里面,修行没有修行的形相,叫无功用道,因为他没有起心动念,所以他就没有形相,他是无始无明习气自自然然的消失。需要多长时间?三个阿僧只劫。你说无始无明习气多难断!这个东西断掉之后就回归自性,就是科学家讲宇宙不见了,回归自性;他们说不见了,我们晓得,不是不见了,回归自性。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2 2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