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40|回复: 4

[其它] [净土社区]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3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妙音新闻网怀旧站文章集锦》


http://www1.fsamtj.com/my/html/News-128434.html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黄念祖老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 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壹、释名
贰、辨体
参、明宗
肆、论用
伍、教相
篇末附言

 
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
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有书是另一殊胜。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否则,像生公对着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说了。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这因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物件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着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贰、辨体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比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此交彻也。融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屋子里的光亮,是由于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光?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以我们的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都不二,还有什么高下,大平等之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都没有,那不就是断灭了?不,唯一真实。唯一真实,那你说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一要想,禅宗多少捧打下来,赶出去。所以称为一真法界。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电子、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华严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刹海”。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们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华严一多相即。一万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万。又华严延促同时,一秒钟和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艾雷斯艾,爱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说:“你死了,不久我也就会来了。”他又说这都是错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是错觉。错觉与妄想正好相似。错似妄,觉似想。我们说妄想,他们说错觉。时间就是错觉。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养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头。科学家非常惊讶释迦牟尼的大智慧,现在如此努力,才以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为什么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种种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这是一个法界。理法界,都是本体。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也是一个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小跟大,本来有碍,它无碍。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与一,人们是有碍,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三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常情就不好懂了。它无碍,事事无碍。一秒钟包括十万年。华严分为四法界,《起信论》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们说,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
彭际清(二林居士)如此说:“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了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入理法界”。念着念着,心与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本有的一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动,生佛俱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齐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满全法界。小说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对凡夫说的。要是圆人,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满一切处,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无测、入事事无碍法界”。非心非佛就离开一切了。神妙不测,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无碍。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念佛之心才是开始觉悟,故名始觉。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觉,始觉就合本觉,“始觉合本”,此最重要。始觉合本觉才称为觉悟。“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由于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么?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
 
参、明宗
 
我个人体会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整个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说的法。说华严经时四处在天上说、三处在人间说。七处八会、或九会,由于两种译本不同。华藏世界讲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庄严,持名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华藏。再加上一句“华藏入名字”,如果能够信、能够理解,这个名字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说“华藏入名字”?根据此论所言:“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一切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依正悉入弥陀名字”。华藏世界一切依报,就是一切佛土庄严,一切正报,就是一切佛菩萨;都入在阿弥陀佛名字里面。所以说“华藏入名字”
“持名入华藏”,彭二林又说:“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
 楼主| 发表于 2017-5-30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论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异报化”。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大多数人是此情况,还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种惑业未断,但专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人“欣厌既切”,欣慕极乐的心,厌离娑婆的心都很切。厌离的心很要紧,很多人厌离的心没有生出来,对娑婆世界还是很留恋,那就欣愿不切。“粗漏渐除”,惑业即漏,所谓见惑、思惑。见惑有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断了见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细的。一直到无色界的贪嗔痴慢都断了,证阿罗汉。现在不去证小乘极果。但欣厌很切,粗漏渐渐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见、身见、边见、粗的贪嗔痴慢渐渐消除。并且“闻法增进”,这样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余土。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圆教为因”。我们所讲的华严是圆教,以圆教作因,从这里发心。“深达实相”,很深的了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普贤十大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实报庄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
所以,此论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还希望大家以圆教为因,可以上升到实报庄严土。生实报庄严土,就是大菩萨,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无量佛国去闻法、去受记,到无量的世界说法广度众生,分身无量无边。净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须以圆教为因。若没有圆教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论的意思。把“华藏入名号”,华藏的一切都入名号之中,如此念,深达实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华藏就是极乐世界。
 
肆、论用
 
“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为用。首先叫你发菩提心,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论如此细说,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菩提心浅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此是最粗浅的说法。以大智慧来说,此论所表达的就是大智慧。发起此心,一向专念,是《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此可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办”,过去多少生没有成功的事,现在这一生成功了。
我还可以抖胆的向大家说,修什么法门,如果不求生净土,一生成办就没有可能。纵然是有,那是极少的。密法,统计下来,从解放到现在,有六个人化光。中国有十亿人口,解放以来四十年。四十年来,十亿人之中,只有六个。一亿人也摊不到一个,一万万摊零点六,经过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万人口,离一万万还远啦。总之,此百分数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论上说:“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如果真正能够有决定的信、决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离开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要觉他,既要觉他,先要自觉。“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劝人发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起了勇猛心、担荷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华严的道理,因果同时。都是“超情离见”。如果大家都在情见之中,对于这些事就是怀疑,这怎么行?咱们的情见都是错觉。爱因斯坦说都是错觉,佛早就告诉你是妄想出来的。
而且《无量寿经》说如果对于佛的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智、最上胜智,不能明了的话,就是往生,也在边地。若对于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对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无所欠少,你也只能生边地。所以造论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还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点。此即造论的苦心。我们今天有这个共成会聚,也就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提高一点。这个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边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个就是“用”,就是劝你发菩提心,你这样发菩提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样往生,不会落到边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见佛,只有菩萨来跟你说法。为什么?佛跟你说,你也不懂,华严会上的阿罗汉们都如聋如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8 13: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