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学佛文档] 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问,解第一义,指何。十一答:解第一义,即撤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十三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著。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坲,当专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则回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问,初即想像者,非蜡等乎。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问,初观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持名,不可持名乎。●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廿一答: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廿二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终,方可往生耶。廿三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廿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廿五答:此义已见前说。●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著想。廿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廿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是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看经念佛妙法

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至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比难受孕。即或受孕,必难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树立。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必须孝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若至临产,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气窒之病。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妇自念,家属皆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不许说谎,不许撒颠,不许拏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糟践虫蚁、字纸、五榖,东西。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已有益,于人于物无损。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如上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余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称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附记禁忌,免致祸害。凡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妇天癸尽后一交,必定受孕。天癸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颇有危险。又须吉日良夜,天气清明。大风大雨,雷电震闪,亟宜切戒。礼记。月令。季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古圣王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著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遒人,宣令之官。木铎,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容止,此谓房事。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或致死亡。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

念佛摄心偈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祖师如此极力道破,乃为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胆,剖心沥血之诚实语,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但吾人既知生信发愿,决定求生。奈妄想纷飞,口虽念佛,心全昏散,亦属往生之障。若业障深重之最极钝根,遵照前人几许良法,均觉费力,仍难制心一处。兹录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似发前人所未发。以之调摄身心,实较其他各法为有效。况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自然有助净行,毫无流弊。与势至之都摄六根,净念想继,不谋而合。呈似印公老人,亦赞妙善。故敢钞附于此,俾使净业行人,依之修习。偈云。

若问念佛法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    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    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    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    决见大愿王

茶毗

茶毗之事僧俗皆无碍,西域人死之后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此须近大江河乃可。山僻小溪,则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此则随处皆可)。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此亦普通)。四,林施,置林间,俾鸟兽食也。(此须深山大泽乃可。究不及前三种妥善)。吾国向主土埋,(读孟子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一篇,即知所由)。其实仍不如火化之美满。且佛法东来,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执之意义。人之烦恼生死,完全我执身见为根本。即淫欲等大患,亦仍从我执身见而生。身见我执若破,淫欲又从何而生。故唐宋时代,深知佛法之高人达士,虽未出家,亦每主火化。后世多不乐从者,即为固守身见我执。身见太重,实属修行之一大障碍。而所谓,居士多未断欲,为色身不情洁,不宜火化,亦非通论。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至业尽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躁臭秽之脓血而成。身虽断欲,依愚浅近情见谕,则较之贪欲之人,略似清洁。然心欲未尽,即污秽仍存。若据高深谛理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诸法因缘。皆无自性。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众生心想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体,遍界全彰。本无生、灭、增、减、之殊,又何有僧、俗、垢、净之异。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真如实相之本体也。吾人迷真逐逐妄,背觉合尘,以致流浪生死,了无出期。今欲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破除身见我执,为最初下手工夫。因此故凡学佛人士,如知求神识得所,不拘僧俗,均当火化。不特无碍,确有实益。对今后之环境,尤为适宜。

四土

佛土有四。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土清静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亦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己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静尽,则是究竟无余矣。(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德庄严所感之报土。(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上言,则名实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

佛法问答八则

(一)问  佛世时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比丘形虽异俗,持戒一依佛制,结夏时,虽离佛独居,亦尚无何等标记,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矣。夫然,则求戒之制,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则戒疤关于僧也,盖亦重焉。且戒之数必十二者,毕竟于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对此绝有如其所从来者。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将焉以答外难?无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重耶?  答  佛初成道,即说梵纲经,菩萨戒。至于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说:‘求戒之事,非始于佛世’乎?至于坐夏之法,特用腊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如世之行功过格者,居心,动念,行事,其善恶毕记。其记者,为防非止恶,力修善行耳。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能时时省察,不记亦无碍。不省察,记亦无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岂有不知?虽不用腊人之验,能自瞒乎?自既不能瞒,则佛,菩萨,神通圣人,与天,地,鬼,神,皆不能瞒。所暂能瞒者,唯人耳。而人纵能瞒,戒德允著与不著,人亦可得而知。是则人亦不能瞒矣。但期著力于持戒,不必定欲取验于腊人也。汝既受过戒,开示苦行,令然身背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此语,楞严六卷末,四种清静明诲中,己说。梵纲,法华,皆有其说。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语舍本逐末。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分别受戒与否。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问其所表?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传戒,然臂香,不然顶香。有南京参学者,则补然顶香。今则唯然臂香,断断不可。以俗人悉光头故。未闻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与否?

(二)问  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为群,敬献香金,归依。或云拜师父。此事出何经典?始于何时?佛在何处?说何经?对何众生开此方便?若无明诲,拜者既蒙然不知,归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滥受信施。恐大好佛法,未免等与陈货滞物,斋价拍卖。非大可悲痛耶?请详开示,俾拜与被拜者,知所诫勉。庶免不信者谤。答  佛初成道,尚未行化。欲往鹿苑度五人。道逢商人提谓,奉佛抄蜜。佛为彼说三皈戒,并五戒十善。佛,即佛自己。法,即佛与彼说之五戒十善,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此时尚无一僧,故于皈依僧一条,则云皈依未来僧。以僧决定即有故。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此后凡国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无不皈依。何得云:‘无出处。’至于香敬之说,乃借物以表其诚敬而已。佛世,僧不立烟爨,致金银于无用之地。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奉,与送资财固无少异。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为,必赖钱财,是以彼既见信,必期于供养以备所需,此香敬之由来也。此方圣人设教,来学者须备束修,以为赘敬。与香敬名虽不同,而意无异也。不徒此也,凡天子诸侯宴会,必有佳肴,又必有珍物相馈,亦犹之乎既拜而又供养也。既归依三宝,当必持五戒,修十善。然今之人情,多属虚设。是自己不依教之过,非佛法之过。僧之能持与否亦然。固宜分别师之真伪,与徒之真伪。不得概谓皈依三宝为非而斥之也。若无人皈依三宝,佛法将从之断灭。以纵有真僧,了无外护。谁肯供养恭敬汝世外之人?况佛法不独是僧分中事,实一切世人皆应修应行之事。不使皈依,即是断灭佛种耳。一切世人应修应行之义,文钞中屡说。

(三)问  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抑永劫不堕耶?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后仍守故业造罪。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果二元四角可保造恶永劫不堕地狱,则铁围山之内,夫何地狱之有?天下宁有如此便宜之事耶?又曰,所谓皈依佛之佛云者,过去佛耶?未来佛耶?若云过去,则已过去,现在无佛。未来,未出世。夫何佛皈依之有?若云归依弥陀或释迦之像,则但赴各像前敬礼足矣。又乌籍乎香敬耶?弟子言塞,不克剖答。毕竟如何?深企示诲。答  此事当从真实行上说。不可止在皈依上说。皈依佛法僧三句,虽分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执定谓皈依佛但能不堕地狱,犹不免堕饿鬼畜生,则是痴人说梦矣。佛大慈悲,汝尚不知,妄说道理。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发众生出世善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著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不如是。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堕地狱等乎。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止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决断。至云:皈依三宝,佛属何佛?汝受戒曾有此种开示,有佛世之三宝,(此即所谓住持三宝。)有佛后之三宝。佛世,佛即释迦佛。法,即四谛等法。僧即随佛出家之人。佛后,佛即释迦之种种形像,(谓金银铁土木绘画刺绣等像,乃佛之形仪,当视同真佛。而弥陀药师等佛,亦摄其中。以释迦为现在教主,故专说耳)。法,即黄卷赤轴之经典。僧,即剃发染衣之人。又有一体三宝,此则即于自心之觉义,正义,净义,谓之佛法僧之宝也。若详说,太费笔墨。佛初成佛,尚未有僧。但今提谓长者皈依未来僧。以僧为负荷继续法道之人故也。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自高自大,止知佛与法可钦仰,而藐视僧人,不肯皈依,其人于佛法中,纵能得益,但以慢心,恐难得真实之益耳。

(四)问  智者大师,人均以为释迦再世。如金粟如来之现维摩居士,龙图佛之现身子比丘。今之崇贤首者,多有辩难。以致我见岩固,是非峰起。或云五教美于四教。或云智者非释迦在世。或云智者判四教时较早,参考书不及唐时完备,故所判教,义有缺欠。或云智者既是释迦后身,作止观时,云何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而在拜经台拜般刺密谛未译之楞严经,以经为道规耶?经既为佛所说,智者既是佛,宜于经洞然。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则乌足称无上正等正觉耶?是等疑问,群然杂出。自非老人俯愍群情,曲剖此难,为学界司南。恐台贤学子相谤,有不能已者。噫!自相攻难,佛教其不淹沉者几矣!答  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所见,并非妄说。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见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原本十要,被成时大师略去之。可叹!)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看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久之地而异相。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彼定谓此珠是何色,乃不识珠之人。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既说为青黄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弘法即是坏法魔党。智者作止观,即与楞严六根功德义相符。复闻梵僧称其合楞严义,故有拜经之事,祈早来以证已说之不谬。汝何云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乎?为是自立章程,以屈智者,作如是说?为是不知所以,妄听人言,以为如此也?拜经之事,盖有之矣。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说,则后人附会之词耳。智者勿道不是佛现身,即是佛现身,以既现为僧,便当隐实示权。故必须有经可证,方为宏传之轨。倘自以为佛,自说未来之经,即为彼后世著魔之徒,皆说我是某佛某菩萨而为先导。此弘法之法身人士,不显本之所以也。汝既知法华身子内秘外显之义。何独于智者而疑之?

(五)问  相宗判一代为三时教云:‘先有,次空,后中。’但有别之时,而无通之时。天台判五时,通别互用。版见学者,相攻相非。台者毁相宗三时为徐六担板,义极不圆,非佛本旨。相者斥台为儱侗泥涨,乱云漫雾。鲜有能汇通者。究孰是孰非?望垂弘范。答  此语宜于第四段领取。自知诸佛说法,随众生机。今之弘法者,多违机说。所以佛早已受记。谓末法为斗争坚固之时也。哀哉!

(六)问  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修成。开权后,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萨,乘愿辅化。然则佛弟子无一是凡夫修成。佛出世何益于众生也?答  汝只会执悬板语。就不晓得此等人示现之所以然。彼法华会上之人,俱已证阿罗汉等。在先皆不言佛法,皆由闻佛种种化导,方入佛法。是以四十余年,长随如来。且问汝。此等人,数十年中,绝无引人生信,改恶修善,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者乎?汝作此问,可谓痴极痴极。

(七)问  法华经,举手低头,皆能作佛。佛又于无量劫前,曾说法华。由是观之,无量劫前,曾有所谓佛者,于世度众生矣。众生既种善根于无量劫前,则此曾种善根之众生,至今应皆作佛或成菩萨矣。则应佛菩萨多而众生少。何故佛菩萨不少概见,众生滔滔皆是耶?将无量劫前之众生,悉未有举手低头之善根耶?抑种而未熟耶?若曰种而未熟。毕竟至何时而熟耶?今之众生,种举手低头善根著,由须历几无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抑永不能成熟耶?答  佛菩萨多,众生少。佛菩萨少,众生多。此二语须佛菩萨所居地上看。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平民多。并不知国家辅弼,其多无数也。然世间法不足敌喻。汝何不看华严海众之多,非佛刹尘数可喻乎?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故有番番示生示灭。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汝以断灭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其间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渺不知佛菩萨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吾故曰,当于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

(八)问  弟子无论居何地,清旦盥漱后,即披衣礼拜观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后,即就地趺坐持名。有时过于劳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乱想。间亦有身心畅适,坐半小时许,如数分钟之短者。亦有时手捻念珠,不觉从头至尾三百余颗之念珠,斯须即尽。心亦似知朗朗称诵。但不甚明了焉尔。亦有时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觉糊里糊涂念诵佛号。此等毕竟是何境界?答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静神凝所在。但不可以此为得。从玆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即此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佛法要义

佛法要义。在无执著心。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闭关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再拜观音、势至、清静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圣贤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后一次。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与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著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著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著魔之根。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又须遇父言慈。(谓教子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以行。是名为慈。若溺爱不教。乃教令学坏。则名为害。不名为慈。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识。故成此互相残杀之世道。若人人都教子以道。则世道太平。无有坏人。坏人皆彼父母养成的。惜无人提倡。知者绝少。可不哀哉。)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人尽各人职分。是为善人。又与女人说。(亦可与男人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纵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气。习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儿女必不夭死。性情贤善。国家得贤才之庆。气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气。乳即变成毒汁。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国医家。绝未言及者。凡学医者,皆应为说之。一年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满愿。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亦培莫大之功德。以汝知医。此为根本上救人。而无形亦可见之善法。吾乡人士。绝未闻见此语。汝能与相识者说。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入关仪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懂事的人。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子。

盲聋暗哑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暗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暗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暗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具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驶。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逐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媵。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讳。人多不知。纵由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孱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衫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幸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餧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餧儿奶。须当下就要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餧。餧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奶头揩过、再餧、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则不死,也须大病。此事古今医事、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沙数。可不哀哉。

替死鬼

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字之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受戒与打七

受戒一事,当以至诚忏悔为主,然其要在于心动念处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傥不在此处省察,则虽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遇矣。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日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受戒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虽又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归依佛法,修持净业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此以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姐妹妯娌男女仆使,外而乡党邻里亲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识有缘之人,皆以此为劝。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则人自依从。世出世间事,无不以身为本者。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十念法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

著魔发狂

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从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逐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逐失正念。魔鬼逐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境界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逐致得少为足,便成退堕,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谓生欢喜退堕)。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著,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谨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

弄巧成拙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求开悟为事。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恶派。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务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境界

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

炼丹运气

世间外道、名目虽有百千万种。究彼所注意之真道、通是炼丹运气之道。炼丹运气、亦有好处。亦有坏处。运得好、则身轻体健、延年益寿。至言成仙、则或有之。言了生死成佛、则是胡说。运得不好、生疮生疖、瞎眼聋耳、亦常有之。又炼丹运气之道、不过提肾水、降心火。彼特神乎其词、谓为坎离交姤、婴儿少女交姤。由有此种名词、正人则亦借此以表示其法、妄人难免节外生枝。而传道之时、关于密室、外设巡逻。一师一徒、密相告语。若是心存邪念、为女人传道、逐指坎离婴少交姤、为实行交姤。其初未必便是淫女、由彼种种做作、以导其欲。又加误认与师行淫、乃属传道。可怜几多无知女人、受此污辱、而犹以为是道、直是罪大恶极耳。

扶乩

扶乩一事、皆灵鬼依托扶者之智识而为、亦或多由扶者自行造作而庇者、且非全无真仙、殆千百次偶一临坛耳。至言佛菩萨、则全是假冒。但扶乩者、多是劝人为善。纵不真实、因其已挂善之名、较之公然为恶者、当胜一筹。又可证明有鬼神祸福等事、令人有所畏惧。所以吾人亦不便故意攻击。奈因其所说、不拘与佛法不合、(稍知佛法之人扶之、即能常说浅近相似之佛法。不知佛法之人扶之、则全是胡说巴道。)终多是以鱼目为明珠、坏乱佛法、其害甚大。(真知佛法之人、决不附和扶乩。佛制三皈、即已分明详切告诫、何况深义。)故凡真佛弟子、切不可随便赞同。

蒙山

蒙山照文念、并无甚秘密。至于结印、丛林中亦是敷衍、实未按实义结也、故不必结印。



蛋不可食。邪见人云、无雄之蛋可食、此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境界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搭衣

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出家人、从前五衣、系窄短的、如一条大手巾、常不离身、故名作务衣。今之五衣、与七衣同长大、做事则不能搭。此古今之殊制也。

念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保养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止包饱腹,无此效力,麦比蔘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蔘,乃是有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著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体枯歇,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状少病,易于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

佛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如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评无量寿经

一、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三卷、文繁。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后因莲池大师。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现皆受持此经。即曹魏、康、各国僧铠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多将留支讹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二、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翼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静坐

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功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山门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愿也。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念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念。则失义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

决定往生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不了了常知。便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相。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万法万德。即事相也。是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均皆离念离情。不生不灭也。

密宗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放生

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基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而已。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放生之举、事虽为生、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不著此种作为。然人食肉之心愈盛、不设此举、久而久之、将举菲洲之野蛮行为、遍行于世。可不预为设法、令彼嗜杀嗜肉之人、同生反躬自省之诫乎。放生者,但以不忍杀生为念、不能计及彼之食生物与否。鱼多食小鱼、及小水虫。若如所谓、则放一大鱼必日杀无数小鱼,水虫。则放一以杀多、是放之功少过多也。然穿上蛇獭、究无几何。即不能尽生物皆买放、则似宜从缓、庶免闲议。放生以至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所有仪式、亦不过表示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仪式行、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日当宜速行。倘泥于等齐按仪式作法、或至久经时刻、有碍生命。居士放生宜从省略。若真诚无伪僭之心、即按仪式行、亦非绝不可行。若妄效僧仪、则成我慢矣。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固圆融、当善用心。

舍利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绝不用)此云身骨。亦云灵骨。此约佛涅槃后。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乃约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龙舒净土文板。得三颗舍利于木中。又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视之、得舍利者。又有念佛、口中得舍利者。有高僧洗浴。令其徒揩背。听铮然有物落下。视之、乃得舍利者。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宋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日、大风旋吹。烟至四十里外。烟所到处。屋上、树上、草上、均有舍利。收之有四石多。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谓为精气神之所炼成者。此系窃佛教之名。而绝不知佛教之义。便妄造谣言也。多分属迁化而得。如刻板、绣经、及念佛口中得者。并汝灯花上得者。乃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又佛舍利、更为神变无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梵僧赠舍利数粒。及登极后视之。则有许多粒(数百)。因修五十多座宝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观。人各异见。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及颜色转变。及不转变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测度者。世人以凡情测佛法。故只得其损。不受其益也。

静闹一如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

专一念佛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念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再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朝时功课。吃早饭后、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过劳、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能如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此种人、十有九人、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丧礼

古者丧礼绝不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腊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种办法。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

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二绝者。在家为人子绝嗣。出家为人徒亦绝嗣。此二绝也。言苦恼者。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群盲奉为圭臬。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回家辞母。再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禄位。笼鸟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圆洋钱。时陕西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至湖北莲化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见杨歧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甚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揩而已。杨岐灯盏者。杨岐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监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拏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禅林宝训卷中。五十四五两页。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大意谓。我虽为住持。仍是一个穷禅和。此脚夫为出于常住。为出于空。出于常住。即为偷盗常住。出于空。则空一无所有。况阁下进京求功名。不宜于三宝中求。以致彼此获罪。即他寺有取者。亦应谢而莫取。方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钱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自光绪十九到普陀。作一吃饭之闲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职。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故二十余年。很安乐。后因高鹤年绐去数篇零稿。登佛学丛报。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后。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著。逐私为征搜。于京排印文钞。(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札。直是专为人忙矣。逐至有谬听人言求皈依者。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贫者。光又何能大为周济乎。光绪十二年进京。吾师亦无一文见赐。后以道业无进。故不敢奉书。至十七年圆寂。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来。于所出家之同门。无一字之信。与一文钱之物见寄。至于吾家。则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敬奉一函。仰彼亲身送去。否则无法可寄。此时未有邮局。而且不在大路。(今虽有邮局。若无人承转。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闻人言。逐来山相访。始知家门已绝。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详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小声。心中点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锡箔

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法苑珠林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化衣物(此即布帛)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岑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人仿彿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遂相信,并今岑文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眭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帛可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在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傥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隋之初,以此时岑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傥真提倡,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然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花等表其诚心,则将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固执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于己于人于法皆无利益也。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置私产、死而为牛。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则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若求大士固不须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顺从耳。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于定业则不能救。若大士则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但以烦恼惑业障蔽。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有无且无论。从小吃肉杀生的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绝不犯戒。初果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念观音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祸耳。待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况吾辈凡夫乎。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修净业人,著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白鹅往生

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婿家送双鹅行奠雁礼,彼即放生于华亭山云凄寺,已三年矣。彼二鹅每于晨昏上殿做课诵时,站殿外延颈观佛。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后雌者不食数目,彼来观佛,维那开示,令求往生,不可恋世。逐为念佛数十声。鹅绕三匝,两翅一拍即死。拙仙因作双白鹅往生记。噫,异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鹅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情爱一起正念即失

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勿道功夫浅。即功夫深,亦不能生。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华严大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乃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与一切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如来自己所证。及一切众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觉道也。以故华严一经。王于三藏。而一切诸经、皆从此经流出。彼凡夫二乘。虽同在菩提场中。场中。毕竟不见不闻。以非彼境界也。虽则凡夫二乘不见不闻。实为普度人天六道众生之根本法轮。何以故?一切法门。皆使自力。断或证真。方了生死。念佛法门。但具信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断惑证真。末世众生。颇不易到。舍此念佛一门。则芸芸众生。出苦无期矣。此经于入法界品。善财以十信满心。受文殊教。遍参知识。最初于德云座下。即闻念佛法门。及至末后。至普贤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俾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名等觉菩萨。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令生欣乐。随即令其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并劝华藏海众。一切法身大士。夫华藏海众。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诸大菩萨。尚须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亲证即心本具之菩萨觉道。况其下焉者乎。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临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止数声。亦可往生西方。得预末品。若非华严所说。一生成佛之法。末后归宗。归于往生西方。彼世之禅教诸知识。能不以念佛法门为权小方便。非究竟道乎。而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由闻此义故。一切凡夫。当不至高推圣境。自处凡愚也。是知此经。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无论何种根性。皆当依之修习。而其最切要者。唯在念佛一门。良由全性成修。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全事即理。故下下根亦臻其域。此经乃一大藏教之本源。一切法门之归宿也。

护教

一切诸佛。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流通之法。最初须以建立塔庙。印造经像为始。以若无塔庙经像。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阐佛道以导群迷。而一切含识。俱无由瞻礼圣容。培植善根。闻法修持。开发心地也。流通之人。须真修实践之僧。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一名内护。一曰外护。内护则严持禁戒。笃修净业。于禅教律密净土。或专主一门。或兼修各宗。必使自他得益。幽显蒙庥。阴翼治道。潜淑民情而后已。外护则不惜资财。广种福田。普令同人发起信心。内外相资。法逐流通。若无有道德之内护。则师表未立。人将安仰。若无有势力之外护。则资斧无出。外侮莫御。以故如来将入涅槃。以法付嘱国王大臣。并及诸天善神。令于后世乘愿示生。一切国土。流通佛法。

论禅净之权实顿渐

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不知参禅,纵能大澈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此种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何以故?以其仗自力故。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稍一欠缺,则止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今时则大澈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念佛一法,彻上彻下。即权即实,即渐即顿。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惟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惟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虽其有机。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而其法门威力。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

禅与净土

禅与净土,理本无二。若论事修,其相天殊,禅非澈悟澈证,不能超出生死。故沩山云: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又云:初心从缘、顿悟自性。犹有无始旷劫习气,未能顿尽,须教渠尽除现业流识。弘辨谓顿性自性,与佛同俦。然有无始习气未能顿尽,须假对治,令顺性起用。如人吃饭,不一口便饱。长沙岑谓天下善知识未证果上涅槃,以功未齐于诸圣故也。所以五祖戒又作东坡,草堂清复为鲁公。古今宗师,彻悟而未彻证者,类多如此。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垦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

四料简

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其四料简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望大家注意些呢!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怎么叫净?怎么叫做有?怎么叫做无?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的意思。所以将禅有无。略为抉择一下。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教中明。大开圆解,澈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否则不能算有。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垦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否则不能算有。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乃是大错而特错了。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这是最要紧的道路。然而明心见性,只是开悟。还没有证。总不能了生死。‘悟得就无生死。’非门内语。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这是初步功夫。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四料简第一句有禅有净土者。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大彻大悟,力猛如虎。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曰:‘犹如戴角虎。’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故曰:‘现世为人师。’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故曰:‘将来作佛祖。’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故曰:‘无禅有净土。’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若能发愿求生。总是能去的。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故云蹉路。或云:‘十人九错路’者,错路二字误也。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错路者乎?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可惧可畏!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故曰:‘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罪报难逃,地狱难免。万劫轮回,谁为依靠?

净土法门大要

原夫众生与佛。本性原无二无别。只以众生不守自性。为尘劳所污。习所染蔽。致迷悟攸殊。生佛回别。惟众生迷有浅深。根有大小。如来乃随机设教。对病发药。为实施权。开权显实。于一乘法。作种种说。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觉岸。恶业深厚者。令其渐出尘劳。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渐顿半满之教。随其种性。施以教化。宗教法门。多仗自力。纵令宿根深厚。澈悟自心。倘见思二惑。稍有未尽。则生死轮回。依然莫出。况既受胎阴。触境生觉。由觉至觉者少。从迷入迷者多。上根犹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脱。是诚不易。惟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专仗弥陀愿力。无论善根之熟否。恶业之轻重。乃至五逆十恶。但得生信发愿。持佛名号。临命终时。定蒙弥陀接引。往生净土。善根成熟者。固顿圆佛果。即恶业深重者。亦得幸预圣流。较之仗自力者。其中难易得失。不待烦言而解。故此净土法门。乃三世诸佛度生之要道。上圣下凡共修之妙法。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大乘经。咸启斯要。历代祖师。莫不遵行。或以净土法门。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亦能为之。遂藐视净土。不知净土一门。三根普被。十法齐收。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菩萨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乃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令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夫善财立登等觉。华藏海众。无一凡夫二乘。乃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破无明证三德之人。尚尔回心念佛。愿生西方。又华藏海中。净土无量。而必回向西方。可知往生极乐。乃出苦之妙门。成真之捷径也。夫一切法门。专仗自力。净土法门。专仗佛力。一切法门。惑业净尽。方可了生死。净土法门。带业往生。即预圣流。在佛在世时。众生色心业胜。依仗自力。或可证道。今当末世。根劣障重。知识希少。若舍净土。无由解脱。永明禅师。恐世不知。故特举料简以示来兹。诚迷津之宝筏。昏后之明灯也。修持净土念佛法门。当以信愿行为宗。信者当笃信佛力。弥陀如来。在因地中。发四十八愿。愿愿度生。中有念我名号。不生我国。誓不成佛。今者因圆果满。故我今念佛。必得往生。次信佛力慈悲。摄受众生。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定蒙接引。次信净土法门。如永明禅师。四料简所言。较诸余法。其间大小难易得失。迥然不同。虽有余师。称赞余法。不为所动。乃至诸佛现前劝慰。令修余法。亦不退转。此乃真所谓信也。愿者。愿以此生誓往西方。不取多生修习于秽土中。头出头没。从迷入迷。复愿既生西方。回至娑婆。度脱一切众生。行者真实依教起行。大势至念佛三昧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则知念佛之法。当都摄六根。都摄六根之前。尤当先摄二三根。二三根者何也。即耳口心是也。将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一句。一句一字。口中念得明明白白。心中念得明明白白。耳里听得明明白白。稍有不分明处。即是不真切而有妄想。(纸念不听。易生妄想。)念佛要字句分明。不假思索。其他看经亦然。切莫一路看。一边分别。则获益少而情想多。昔有写经者。至诚写经。专心一意。只管写经。别无情见。迨天已黑。仍抄写不辍。忽有人告以天黑。云何能写经。尔时写经之人。情念一动。遂不能写。夫明暗之分。众生之妄见也。众生之凡情也。故当专心一意。妄尽情空之际。只知写经。不知天之既黑。亦不知天黑则无光。而不能写经。迨至为人提破。无明动而情想分。妄念一动。光明黑暗。顿时判别。遂致不能写经。故知用功之道。端在专摄。不事情想。若无思想。那有邪见。邪见既无。即是正智。又修净土者。当提倡因果。是上智之人。固本乎伦常。了知其所当为。与其所不当为者。对中下之人。若不将因果之说。详细剖明。报应事迹。昭然揭示。何以警其操行而束其身心。故因果为人道之初门。且笃信因果。亦自不易。小乘初果。大乘初地。乃真能笃信因果者。初地以降。初果以还。一遇违缘。杀盗淫妄。且不可保。起惑造业随之。而聪明之士。犹或小视因果。以为此不过为中下人告。不知粗知其意。不足称为信也。知而不能躬行实践。亦不足称为信也。惟初果初地。预流圣人。乃能不受后有。不受后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之人。乃能称为笃信。故梦东云。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顾何以世间念佛人多。真能了死者少。纸以念佛之人。无深信切愿。但求福报。希图来世富贵。不知希图来世富贵。譬如仰天射箭。力尽则还。非但无益。且有损也。即如今世念佛。感人天福报。有福报而无正智。以有福报故。则有势位富贵。以无正智故。则愚痴而不信因果。夫以不信因果之人。处势位富贵之地。如虎附翼。益增其恶。故福报愈大。造孽愈多。既造恶业。应受恶报。此所谓三世怨也。故念佛者。断不可存福报之心。当以猛利直前。往生西方。为了脱生死之妙法。故彻悟禅师云。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又云一句弥陀。我佛心要。竖彻五时。横赅八教。甚哉一句弥陀。微妙难思。惟佛与佛。知其究竟。等觉以还。尚有未尽。所谓菩萨少分知。若我辈凡夫。尤当信而行之。

腊八粥因缘

腊八粥是何等因缘?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但是应该昨天啜,(十二月初七日)何以故?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释迦佛未成道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修习世间禅,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出山以来,浴欲尼连禅河,攀树而起,身力不支,时诸天人,知悉达太子将往菩提道场成道,佛须相好庄严,乃化作牧牛女,献佛九转乳麋?何谓九转乳麋?先从千牛榖乳以饮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饮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饮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饮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饮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饮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饮八牛,最后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太子啜此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乃赴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觉,即今日成道之事也。腊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后成道,我等即以啜腊八粥为庆佛之成道,其因缘如此。

偷心

修行净土、有决定不疑之理、何必要问他人之效验。纵举世之人皆无效验、亦不生一念疑心、以佛祖诚言可凭故。若问他人效验、便是信佛言未极、而以人言为定、便是偷心、便不济事。英烈汉子、断下至舍佛言而取信人言。自己心中无主、专欲以效验人言为前途导师、可不哀哉。

持戒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修行第一大忌

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而己、其心行己污浊不堪。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临终

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若谓死于卧床、后人卧之不吉、则是以寇仇视其亲矣。若谓衣冠不整、为鬼将篮屡裸裎。果如所言、则何不将食物塞满其腹、免彼为饿鬼乎。臭皮囊且无用、况衣物哉。气绝之后、亦当任其侧卧、不必矫正。(任他临终时,或座或卧、或侧或仰、或直或曲、均当听其自然、不可移动。)因此时仍有知觉、略一触动、便生嗔恚。一生嗔恚,将堕入毒蛇猛兽道中。须待周身冷透、神识完全脱离、用热手巾搭肋膝等处、即可转软更衣。

佛化儿童读本

孝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父母与我。实为一体。我爱自身。应孝父母。能不辱身。便是荣亲。

友爱

兄弟姊妹。手足骨肉。痛痒相关。休戚与共。兄爱弟敬。和和睦睦。相推相爱。家庭之福。

敬师

师严道尊。人伦表率。道德学问。是效是则。养我蒙正。教我嘉谟。不敬其师。何能受益。

择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相处。有损有益。益者近之。损者远之。劝善规过。端赖乎兹。

布衣

衣取遮体。兼以御寒。大布之衣。惜福养廉。莫羡绸缎。锦绣华美。折了福寿。自暴自弃。

蔬食

蔬食卫生。肉食伤生。杀时恨心。其毒非轻。勿贪吃肉。吃了须还。还的时候。真个可怜。

惜字

字为至宝。远胜金珠。人由字智。否则愚痴。世若无字。一事莫成。人与禽兽。所异唯名。

惜榖

田中五榖。以养人民。爱惜五谷。即是善心。修善者存。不善者亡。惜榖获福。殄榖遭殃。

惜阴

七十古稀。弹指即过。过则己无。何敢懈惰。努力勤学。立德立业。自利利他。为世作则。

仗义

一举一动。唯义是取。义之所在。无往不利。小人见利。即忘其义。虽得小利。究竟吃亏。

清廉

人生福泽。前世所修。非义而取。是食毒物。清而不污。廉而不贪。世所崇敬。荣无加焉。

知耻

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尽忠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祗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守信

守信之人。言不妄发。说到做到。不矜不伐。无信之人。事事皆假。人所厌弃。不如牛马。

仁慈

仁爱慈悲。心之生机。此心愈真。福泽愈深。若无此心。势必残刻。纵有宿福。折尽受厄。

不杀生

凡属动物。皆有知觉。贪生怕死。唯命是惜。若戏顽杀。及杀而食。现生后世。决定报复。

不偷窃

凡有主物。不可偷取。偷小丧品。偷大招祸。偷人之物。折己之福。欲得便宜。反吃大亏。

不邪淫

淫欲为害。伤身丧志。虽属夫妻。亦当节制。若是邪淫。更非所宜。古今志士。无一犯之。

不说谎

言为行表。是本心术。心既不真。行何能正。望尔后生。切勿妄语。口是心非。终无结局。

不吃烟

烟俱勿吃。以伤卫生。口气常臭。熏天熏人。鸦片香烟。其毒极烈。花钱买害。痴人可怜。

不饮酒

酒是狂药。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

不赌博

赌钱博奕。丧志失时。专心于此。正事弃遗。有限光阴。送之儿嬉。破家荡产。罪无了期。

不奢侈

奢侈夸富。买祸买贱。君子下看。盗贼来劫。布衣蔬菜。圣贤仪式。现生后世。人各取则。

不傲慢

傲慢轻人。实自呈短。明人知伊。学养俱罕。纵到圣位。犹不轻人。绝无凡圣。念存于心。

不妒嫉

人有才德。我当赞叹。彼于社会。必有贡献。若生妒嫉。是谓愚痴。业报夺汝。宿世慧思。

不偏见

人有小智。未闻大道。每执己见。以为最妙。坐井观天。所见者小。若登高山。前见自了。

不迁怒

有富贵人。气量或小。每因拂意。忿怒牢骚。迁怒无益。自他烦恼。海涵宽恕。是无价宝。

不耻问

能问不能。多问于寡。冀人从己。故先自下。若是无知。尤当问人。博学审问。造诣方真。

花别漫宿掀列祈欣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6 02: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