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13521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3-11-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7-2-2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佛法本身是圆满的,他展现不一样,所以我刚才谈到了:拿着锡杖、拿着杨
枝、骑着大象、骑着狮子……它是有一定的用意在里头。《广论》里边告诉我
们:修行要殷重修,怎么样子殷重修呢?就是如实行持善知识的教授。什么教
授呢?取舍处,什么叫作取舍呢?哪些该要哪些不该要,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
,做决定,然后呢,去如实行持。那么这些行持,首先要知道,知道了以后要
照着去做,那么首先我们要清楚,善知识的教授是:诸取舍处,如实行持。那
么我们不能如实行持,是因为“此复行持,先需了知”——因为不知道;“知
者需闻”——首先要听闻,闻了才知道,知道了的话,才能够照着去做。
那么我们首先要取什么,要舍什么?舍什么呢?舍现世后世的安乐;取什么呢
?取佛法、菩提心、增上生、决定胜。那么在这样子的一些关键点,我们能不
能照着去做,如实行持呢?就是实实在在去行持,那这才叫作殷重修嘛。如果
我们没有殷重去修,你该取的取不到,你该舍的舍不掉。反过来说,你舍不掉
,所以你也就取不着,这是肯定的。就是你必须把世俗的这些放下,才能够把
佛法拿起来。我们要听闻,我们要了知,我们要行持,我们要实践,我们殷重
修,最关键的就是指这一点。而不是说在外在的形式上表现出你多么多么地虔
诚,那都是一种情感。实际上我们对世俗生活当中的一切,还是非常地在意,
哪怕小小的事情都非常在意,只有同佛法越来越遥远,只有越来越远离佛法。
学习佛法,如果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心,不能很好地去认识自己,是很麻烦的,
是学不进去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心,同认识自己的知识,认识自己的经验,
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所拥有的,过去的文字,过去的境界,过去的回忆
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认识到的都是自己过去的事情,过去读的书,过去工作的
经验,过去生活的写照,就是这样子的一些痕迹和等流。这些不是认识自己的
心,是认识自己心上面,所遗留下来的一些回忆。 就是你在回忆,不等于说你
认识到你自己的心,因为你一直在回忆这些文字,在回忆自己的这些过去,然
后就会意识到说,自己还有很多的缺陷。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足,比如说文化不
高,比如说自己经验不够、知识贫乏、人缘不好……然后呢,你就对那些有丰
富知识、能力强的人,经验丰富的人,福报大的人,非常地向往,甚至非常地
崇拜。对那些非常精明的人,聪明的人,能干的人,博学的人,就非常的羡慕
,所有这些心态,都不是佛法的心态,都是错上加错。那一个人他为什么学问
好、能力强,也是等流了,他前生前世等流下来,再加上今生今世的努力;反
过来说,这些都是人的一种善巧方便、一种技巧——佛法是告诉我们要修心的
,不是在这些方面去用心,就是我们用错了心。
所以学佛法,它不是要让我们的这些经验、知识、文化、能力、影响越来越大
,不是这么一回事,而是从自己的内心净化,内心转变,内心对烦恼的对治开
始。然后呢,让自己的内心清净,内心善良,有愿力,有力量,这样子我们所
散发出来的一种业的氛围,以及通过我们身语的造作,对别人的利益,才是一
个真正的利乐,才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体现。 如果我们是照着前面的,那
些世间的,过去文字的回忆,以及基于这样子的常识和经验去利人,同样还是
世间心,不是菩提心。世间心它只能对别人有一定的帮助,非常容易就枯竭了
,因为你这些的知识的来源,知识的结构,以及这种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它
这是同世间的人, 同自己过去的这些经验接轨,而不是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
大圆满的境界去接上轨。那么如果我们是同佛菩萨的境界相应,同佛菩萨的电
线接上去,就不一样了。
在佛门里边用功修行,其目的就是要非常深刻来认识自己,更准确地来讲,就
是要非常深刻、非常系统、非常全面来认识自己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究竟
有哪些特点,究竟有哪些行相,以及有哪些问题。然后时时刻刻采取一些有效
的方法来对治、来用功、来观察、来思惟,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去接受、学
习、体会佛法的不可思议,佛法的甚深功德。然后呢,不断扩展自己的心量,
让自己的心量越来越广大,才有力量去包容,包容更多的人,包容更多的事,
包容更复杂的情况,包容更大的问题。不然的话,一点点小问题,我们自己就
过不去,把自己障碍住,这怎么行呢?这怎么能够资粮增长呢?增长不了了。
那么我们的心量得到扩大以后,还需要,要有一颗非常敏锐的心、柔软的心、
速疾的心、活泼的心,去面对一切境界,也就是说我们内心,要敏锐、敏感,
反应要迅速,同时要非常柔软,而不是佛法学久了,反而变成很迟钝,很不敏
感,甚至呢?变得很无奈、很无助,无可奈何,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是错
误的行相。
在什么情况下自己都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取怎么舍,非常清楚,这才是有
智慧的一个表现。而不是说我们依师,善知识每天都要告诉我们,今天做什么
,明天做什么,现在做什么,以后做什么,这个不是的——如果这样子的话,
那佛菩萨他忙不过来了,他要应对那么多众生,那么多众生都要去问,他回答
都来不及,是不是?他就告诉你,取什么舍什么,然后你在整个取舍的过程中
,还有什么问题再告诉你,这个问题对大家来讲,都是一致的,都是一样的,
没有什么差别的。有差别的是在无为法上面的差别,在有为法上面是没有差别
的,都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自己有没有去做,做得怎么样子,以及在实践过
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佛陀完全了知,所以这点,我们要非常地相信。
如果不相信的话,肯定学不好了,觉得我们做的,我们自己的功夫,可能别人
还不知道,法师还不知道,佛菩萨不知道——那不可能的事情,好也知道,不
好也知道,肯定是知道。我们只有这样下去,才不会活在自己的经验世界当中
去,才不会被自己所拥有的那些世间知识塞住自己的心空,我们生命的内涵才
能够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充实。如果我们内心的空间,一直都是塞满了世间上面
的这些观念,然后自己一直还来回忆这些世间的观念,更加相信这些世间的观
念和经验。本来佛法就非常的微弱,就很不容易增长起来,就不容易能够真正
让佛法走到自己生命当中,那么我们还不断去缘这些世俗的经验,就越来惰性
越大,我们就懒惰,为什么会懒惰呢?原因就是世间法的份量太重,佛法的力
量太轻,所以这个心不能向上缘,心就往下堕,往下堕……所以你自己的动力
就不强,断恶修善的力量就不足,显示出懒惰、放逸这样子的一些状态。
懒惰、放逸、无明,就是自己内心行相的外在体现,佛法没有学好。所以呢,
如果一个人总认为说,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那么你就不会进步了——但是往
往,我们会这么认为,我自己对我自己最了解, 别人不了解我,别人不理解我
,别人经常误会我,别人经常跟我过不去——如果自己最了解自己,那么就是
没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么你就会认为说,自己的所作所为,常常会被别
人误会,会被别人误解,这样子的话,我们自己也不会容易去寻求别人对自己
的帮助,那么我们怎么能够会进步呢?就进步不了了,进步都不能进步, 我们
怎么能够成长呢?
我们要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你如果没有真正把自己内在的一些观念
舍去,舍自宗,自己内在这个主张去掉,这个是不可能的事情——就是内心自
己对事物的认识的出发点,评判的标准,彻底完全放弃,那么要同佛法相应,
是很难的。要说能很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是很难的。如果我们说自己最了
解自己,这个都是从世间法出发的,因为从世间法出发,过去你做过的很多事
情,别人不知道的,所以你最了解自己;如果从佛法来的角度,他可以去分析
,分析你大概,做过什么事情就知道了,从业果去分析,能够分析得出来。
那么我们讲,自己了解自己,是了解自己的心,是了解自己的心相,以及我们
如何来对治自己心相上面种种的问题,要把它去掉。然后要让好的心相出现,
要让光明出现,让智慧出现,让慈悲出现,这个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自己能
够了解自己的话,那么你能不能把自己内在这些肮脏的、染污的、不好的行相
去掉吗?不可能的事情呢,去不掉啦,就是因为去不掉,所以我们就要到三宝
地来用功、修行。
我们需要来依师学法,为什么呢?因为善知识、师长比我们清楚,需要怎么样
子来清除我们内心那样子一些错误的、染污的行相,这个是我们内心当中的一
个心理的、立论的一个基点,这是非常的重要的。在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深层次
当中,这一个认识是一个最基本的点,我们无明的盲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在
这一点上发生变化,进行革新,那么我们就会非常坚强地执着我们的观点和我
们的主张。如果这样子下去的话,等同于一个人的思想已经僵化,已经得了不
治之症,还会进一步严重和恶化下去。那怎么会有可能来接受和包容佛法的智
慧与慈悲?常常自己感到痛苦、烦恼、不能解脱,为什么不能解脱呢?因为你
没有生起断除烦恼的心,所以只会越来越烦恼,会越来越痛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