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8|回复: 7

[佛教知识] 读长阿含经笔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9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人原把自己读过的佛经做一大概的笔记供初学佛者参考。
长阿含经
1.大本经:本经为称赞佛陀之智德,而藉七佛之诞生、出家、修道、降魔、成道、转法轮、涅槃,以明佛陀观之经。
**首先举出1.每位佛陀降诞时之人寿。继之说明2.七佛之种姓。依次为3.七佛成道时之金刚宝座之树名。4.七佛说法之会座及弟子之数目。5.七佛各二位高足之名。6.七佛各一位侍者之名。7.七佛未出家前各有一子之名,8.七佛之父母之名及居城。

**其次叙述诸佛的常法,举出毘婆尸菩萨之本末因缘。其顺序为:1.下天,2.托胎,3.出生,4.占相(举出三十二相之名),5.出城游观(巧遇老病死,及出家沙门),6.出家修道,7.成道(十二缘起法),8.转法轮,9.教团成立,10.涅槃(寂灭)。

**末后描述释尊曾升上五阿那含天(五净居天、不还天),会见诸天,听诸天对于七佛本末因缘之报告等,以示佛陀之大本。

**七佛之尊号如下:

**1.毘婆尸佛(胜观)。Vi[asyi

**2.尸弃佛(持髻)。Sikhi

**3.毘舍婆佛(徧一切自在)。Visvabhuk

**4.拘楼孙佛(除邪信、应断)。Krakucchandah

**5.拘那含牟尼佛(金寂)。Kanakamunin

**6.迦叶佛(饮光):Kasyapah

**7.释迦牟尼佛(能仁寂默)。Sakyamunih


发表于 2017-1-19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2.游行经:
**佛陀在讲堂为诸比丘阐示七不退法之一,和跋祇国民所遵奉的七法类同。兹志其文于左:

**1.常常集会,讲论  ,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2.上下和同,敬顺无违。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3.奉法晓忌,不违制度,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4.若有比丘,力能护众,多诸智识,宜敬事之,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5.念护心意,孝敬为首,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6.净修梵行,不随欲态,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7.先人后己,不贪名利,则长幼和顺,法不可坏。

**佛陀在这里另启五种七法,原文如下:

**第一种七法:1.乐于少事,不好多为,则法增长,无有损耗。2.乐于静默,不好多言。3.少于睡眠,无有昏昧。4.不为群党,言无益事。5.不以无德,而自称誉。6.不与恶人,而为伴党。7.乐于山林,闲静独处。如是,比丘!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七法:1.有信,信于如来,至真、正觉,十号具足。2.知惭,耻于己阙。3.知愧,羞为恶行。4.多闻,其所受持,上中下善,义味深奥,清净无秽,梵行具足。5.精勤苦行,灭恶修善,勤习不舍。6.昔所学习,忆念不忘。7.修习智慧,知生灭法,趣贤圣要,尽诸苦本。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三种七法:1.敬佛。2.敬法。3.敬僧。4.敬戒。5.敬定。6.敬顺父母。7.敬不放逸。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四种七法:1.观身不净。2.观食不净。3.不乐世间。4.常念死想。5.起无常想。6.无常苦想。7.苦无我想。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五种七法:1.修念觉意,闲静无欲,出要无为。2.修法觉意。3.修精进觉意。4.修喜觉意。5.修猗觉意。6.修定觉意。7.修护觉意。如是七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六不退法有二,第一为:1.身常行慈,不害众生。2.口宣仁慈,不演恶言。3.意念慈心,不怀壤损。4.得净利养,与众共之,平等无二。5.持贤圣戒,无有阙漏,亦无垢秽,必定不动。6.见贤圣道,以尽苦际。如是六法,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第二种六不退法是:1.念佛。2.念法。3.念僧。4.念戒。5.念施。6.念天。修此六念,则法增长,无有损耗。

**

**     佛陀由王舍城到竹园(巴利本说庵摩罗树园,然而可推为迦兰陀竹林精舍-迦兰陀竹园),在堂上演说解脱道之基本学──戒定慧三学,其原文如下:

**与诸比丘说戒定慧。修戒获定,得大果报。修定获智,得大果报。修智心净,得等解脱,尽于三漏-欲漏、有漏、无明漏。已得解脱,生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

**佛陀其次到了巴陵弗城,就在该城外的树下,为诸优婆塞(近士男,在家信徒)说五戒(不杀、不盗、不媱、不欺──不妄语、不饮酒)。诸居士们随后兴筑大堂舍于其处。佛陀在该堂舍为诸善信演说破戒之五衰耗,以及说持戒之五功德。原文如下:

**凡人犯戒,有五衰耗:1.求财所愿不遂。2.设有所得,日当衰耗。3.在所至处,众所不敬。4.丑名恶声,流闻天下。5.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凡人持戒,有五功德:1.诸有所求,輙得如愿。2.所有财产,增益无损。3.所往众人敬爱。4.好名善誉,周闻天下。5.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八众为:1.剎帝利众。2.婆罗门众。3.居士众。4.沙门众。5.四天王众。6.忉利天众。7.魔众。8.梵天众。

**(2)四意断(四正勤。1.对已生之恶为

**除断而勤精进。2.对未生之恶,更为使不生而勤精进。3.对未生之善为生而勤精进。4.对已生之善为使增长而勤精进)。

**(3)四神足(1.集定断行具神足。2.心定断行具神足。3.精进断行具神足。4.我定断行具神足)。

**(4)四禅(色界四天之四禅,初、二、三、四等禅)。

**(5)五根(信、精进守念、定、慧等根)。

**(6)五力(信、精进、念、定、慧等力)。

**(7)七觉支(1.择法觉支。2.精进觉支。3.喜觉支。4.轻安觉支。5.念觉支。6.定觉支。7.行舍觉支。)

**(8)贤圣八道(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

**

**佛陀于是即进入初禅定,由初禅定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而入空无边处定,由空无边处定起,而入识无边处定,由识无边处定起,而入不用定(无所有处定),由不用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灭想定(以上四禅、四空定、灭尽定,详解在众集经)。是时阿难问阿那律(佛陀堂弟,十大弟子之一)说:「世尊是否已进入涅槃?」阿那律回答说:「还没有。世尊现在是在灭想定。我从前亲自闻佛说过:由四禅,乃入涅槃」。这时佛陀由灭想定起,而入有想无想定。由有想无想定起,而入不用定,由不用定起,而入识处定,由识处定起,而入空处定,由空处定起,而入第四禅。由第四禅起,而入第三禅,由第三禅起,而入第二禅,由第二禅起,而入第一禅。再由第一禅起,而入第二禅,由二禅起,而入第三禅,由三禅起,而入第四禅,由四禅起,佛陀即进入涅槃。当于是时,大地即起大震动,诸天、世人,皆大为惊怖,所有幽冥之处,也就是日月的光明照不到之处,均蒙大光明,各各都得相见,相互谈论而说:「那一个人,生在这个地方,某某人生在某某地方」。其光明普照,胜过于诸天之光。时忉利天(三十三天,欲界第二层天).在于虚空中,以曼陀罗花(白团华)、优钵罗华(青莲花)、波头摩花(红莲花)、拘摩头花(黄莲花)、分陀利花(白莲华)等花散在如来之上,也散在众会之上。又以天上之栴檀抹香,散在佛下,及散于大众,佛即入于灭度。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3.典尊经

这时,大典尊就在于其城东,建造一闲静之室,在于夏季四个月,就在于那个地方休止,而修四无量,然而那位梵天,仍然不降下来。大典尊自念而说:我曾经听闻先前的宿旧(长老)说:在于夏季四个月,修学四无量的话,即梵天会降下而出

现。现在却寂然,聊无髣髴(好像一点也没有动静)。这时,大典尊在于十五日月满之时,出其静室,在于露天的地面而坐。坐下来不久之时,有大光明出现,大典尊就默念而说:现在这异光,是否为梵天将欲降下来的瑞相吗?

这时,梵天王即化为一童子,为五角髻,在于大典尊的上面的虚空而坐,大典尊看见后,即说偈颂而说:

此是何天像在于虚空中光照于四方如大火积燃

(这是那一位天尊在于虚空中?其光明乃普照于四方,有如大火积之燃烧那样呢?)

这时,梵童子,也用偈回答而说:

唯梵世诸天知我梵童子其余人谓我祀祠于大神

(唯有梵天界的诸天,知道我就是梵童子。其余的人,都说我为奉祀在于祠庙里的大神)。

这时,大典尊又用偈报告而说:

今我当谘承奉诲致恭敬设种种上味愿天知我心

(现在我应该要谘承〔请教〕,要奉您的教诲,而致于恭敬您。因此,而设种种的上味,愿梵天您,知道我的诚心。)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说:

典尊汝所修为欲何志求今设此供养当为汝受之(大典尊!你所修之行,到底是有甚么志求呢?现在你所设的这种供养,当会为你而纳受它。)

又告诉大典尊而说:『你如果有所询问的话,就在于此自恣之日(夏安居的终日,使诸清众,如有所犯之罪,就在于此日自举出来,以便忏悔灭罪)提出来问,当会为您解说。』这时,大典尊就自念而说:我现在当问现在之事呢?或者问未然之事好呢?又自念而说:现在世的现在之事,有甚么可问的呢?当问未然的幽冥之事为是。就向梵童子,用偈请问而说:

今我问梵童能决疑无疑学何住何法得生于梵天

(现在我要请问梵童子您!能决断疑问而致于无疑之地。到底要学住于甚么法,才能得生于梵天呢?)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而说:

当舍我人想独处修慈心除欲无臭秽乃得生梵天

(当应除断自我的人想〔我执,我所执〕。应独自于静处而修慈心。应除弃欲贪,使其无臭秽,这样乃能得以生在于梵天的。)

这时,大典尊听此偈后,就自念而说:梵童子所说之偈,乃教我应该要除弃臭秽。然而我不能了解此义,现在应该更问他。这时,大典尊就又用偈而问说:

梵偈言臭秽愿今为我说谁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梵童子您所说之偈所谓的臭秽,愿您现在为我解说!到底是谁开着世间之门,而堕入于恶业,而不能生天的呢?)

这时,梵童子又用偈回答说:

欺妄怀嫉妒习慢增上慢贪欲瞋恚痴

自恣藏于心

此世间臭秽今说令汝知此开世间门堕恶不生天

(会欺妄人,会怀嫉妒于人,习惯于憍慢、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人,贪欲、瞋恚、愚痴的人,自恣而藏于心的人,这些都是世间的臭秽,现在说给你知道,这些人正是开世间之门,而堕落于恶道,而不能生在于天界的人。)

这时,大典尊听此偈后,又自念而说:梵童子所说的臭秽之义,我现在已经了解了。但是如在俗家的话,就无理由可得而除,现在我宁可舍弃俗世,去出家,而剃除须发,而穿法服去修道吧!

这时,梵童子知道他的志念,就用偈告诉他说:

汝能有勇猛此志为胜妙智者之所为死必生梵天

(你能有这种勇猛之心,这种志愿就是最为胜妙的。是有智慧的人的行动,这样,则死后必定会生上梵天界的。)

于是,梵童子乃忽然隐形而不现。

那时,梵天王告诉诸天众说:『那个时候的典尊大臣,岂为是他人吗?不可以作如是的观念,因为现今的释迦文佛(释迦牟尼佛,释迦为能仁,牟尼为寂静,文为牟尼之讹略),即是其身啊!世尊在那个时候经过七天后,就出家去修道。出家后,都率导大众,游行于诸国,到处都广弘化道,多所饶益于诸众生。你们(指诸天众)如果对于我所说之语有甚么疑问的话,世尊现在正在耆阇崛山,可以到那个地方去问他。如佛有所言训的话,就应当受持不怠。』」

般遮翼说:「我就是由于这因缘(听梵天告诉诸天,有关于世尊曾说大典尊的本生谭),因此之故,才来诣于此的。唯然!世尊!(是啊!世尊啊!)那位大典尊,即是世尊您,是吗?世尊您在于那个时候,经过七天后,去出家修道,和七国的国王,乃至八万四千人同时去出家,去游行诸国,去广弘道化(广大的将真理传给诸众生,化导诸众生),多所饶益诸众生吗?

佛陀告诉般遮翼说:「那个时候的大典尊,岂为是他人吗?不可造这种观念,因为即是我的前身之故。在那个时候,全国的男女都皆行动,都同时到我们之处行来之故,有所破损(人多而互挤,致有跌倒等事之发生)。大家随即举声.而说:『南无(皈依,依投)大典尊,七王的大宰相!南无大典尊!七王的大宰相!』像如是的至三次称誉。般遮翼!这时,大典尊虽然已有大威德的神力,但是还不能为弟子们阐说究竟之道(所谓最高无上之道,也就是成佛作祖之道),不能使诸弟子们得究竟的梵行,不能使诸弟子们至于安隐之处。其所说之法,其弟子受持而行,在身坏命终之后,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其次,弟子当中,功行浅一些的,即转生至于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次一些的就生于化自在天(第五层天),或者生于兜率陀天(知足天,第四层天)、焰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忉利天(三十三天,第二层天)、四天王天(第一层天),或者为剎帝利(王族)、婆罗门(净裔,神职)、居士(长者)、大家(有力人士)等,都能所欲自在。

般遮翼!那些大典尊的弟子们,都是没有疑而出家,而有好的果报,有善的教诫,然而所行的并不是究竟之道,立不能使得究竟的梵行,不能使他们至于安隐之处。在他们的行道中,最为优胜的人,最极的果报,也只能往生于梵天而已。现在我为弟子们说法,则能使他们得到究竟之道,使他们究竟梵行、究竟安隐,而终归于涅槃。我所说之法,弟子们如果能受持而修行的话,就能舍有漏(烦恼),而成就无漏(已证果而没有烦恼可漏的境界),会得心解脱(内心已脱离欲贪)、慧解脱(消灭无明而得智慧的自在作用)。在于现法当中,自身已作证果,所谓生死已尽(已不须再受生死轮回),梵行已立(清净的梵行已确立完成),所作已办(所应作的都已完就),更不受有(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其次,其功行浅一些的人,也能断除五下结(五种下界之分的结缚烦恼:身见、戒禁取见、疑、贪欲、瞋恚为欲界的烦恼),即在于天上而般涅槃(生在于色界天,然后解脱六道轮回),不再回到此欲界来(得不还果-三果而解脱)。其次的人,能够灭尽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惑),其淫(贪欲)、怒(瞋恚)、愚痴的心,已经非常的微薄,只须一次来到世间(一来果,二果),而得入于般涅槃(解脱生死)。再其次的人,也能断三结(身见,戒禁取见,疑),而得须陀洹(入流,初果),不须再堕诸恶道,极七往返(最多七次往来于人天)后,必定会得涅槃。般遮翼!我的弟子不疑(有信心)而出家,而得有果报,而有良好的教诫,而能究竟道法,究竟梵行,究竟安隐,终归于灭度(涅槃)。」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4.阇尼沙经
**当时,梵童子又告诉忉利天的诸天们说:『你们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当会更为你们说。如来、至真(真正究竟证悟者,应供),乃善能分别而说四念处。那四种呢?第一就是内身之身观(观身不净),都精勤而不懈,专念而不忘,而除弃世间的贪爱。对于外身之身观(一切世上万物)也是一样,也是精勤而不懈,专念而不忘,而除弃世上的贪忧。对于内外身之观察,也都同样的精勤而不懈,专念而不忘,而除弃世上的贪爱。对于受、意(心)、法的观察,也是一样的精勤而不懈,专念而不忘,而除弃世上的贪忧。对于内身的观察后,而生他身之智。内自观受后(观受是苦),而生他受智。内自观意后(观心无常),而生他意智(他心智)。内自观法后(观法无我),而生他法智。这就是如来之善能分别而说四念处。

**又次,诸天!你们要善听!我当会更为你们说如来的善能分别说的七定具(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等七种修学正定的资粮)。那七种呢?所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这就是如来的善能分别说之七定具。

**又次,诸天们!如来乃善能分别而说四神足(为神通之成就圆满所须要的四道,也就是四种禅定),那四种呢?第一就是欲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修习欲定勤行成就的神足。欲为希向喜乐,修习诸法,如无乐欲之心,就不能达成,如有乐欲,就所愿都能达成,所谓欲如意足),第二就是精进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精进就是专心观察真理,并没有间杂。修习诸法如没有精进的话,就不能达成,如有精进,则所愿均能完成,所谓精进如意足),第三就是意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意就是念,也就是专念于其境,一心正住。如不能至于一心专念的话,就不能观法,如能一心,即所愿皆得,所谓意-念如意足),第四就是思惟定灭行成就修习神足(思惟就是思惟真理,心不驰散,修习诸法时,如能思惟的话,就所愿均能达成,假如不思惟的话,就不能完成,所谓思惟如意足),这叫做如来善能分别而说四神足。

**又告诉诸天们说:『过去的诸沙门、婆罗门,能用无数的方便,而显现无量的神足(种种的神通),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正使当来的沙门、婆罗门之能用无数的方便,而显现无量的神足的话,也是均由于四神足所起的;如今现在的沙门、婆罗门之能用无数的方便,而显现无量的神足的话,也都是由于四神足所起的。』这时,梵童子即变化自己的形体为三十三身,而一一都和三十三天的天神们同坐,而告诉他们说:『你现在看见我的神变力吗?』回答说:『唯然!已见。』梵童子说:『我也同样的修习四种神足之故,才能如是的作无数的变化。』

**这时,三十三天的诸天们,都各作如是之念:现在梵童子独在于我之坐,而说此话,而那位梵童子之一化身(变化之身),如一发语时,其余的所化之身,也同时发出其语音;一位化身如默然的话,其余的化身也同样的默然。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5.小缘经(佛说人类的起源
**婆悉咤!我现在当会为你讲说四姓的本缘。在天地的始终,劫尽而坏灭之时(经成住坏空之劫-久远的时间),那个时候的众生都命终,而都往生于光音天(色界第二禅天之顶天。劫尽而坏时,初禅天都被牵连而破坏灭尽,众生唯有至于二禅天,等候世界之再度结成,以便再来)。是自然化生的,都以念为食(心意的喜悦为食物),自有光明自照,有神足可飞于空中。其后此地,都尽变而为水,没有不周遍的,当于那个时候,不存有日月星辰,也没有昼夜年月岁数可言,唯有大冥(黑闇)而已。其后此水又变成大地,光音天的诸天们,其福尽命终的,都来此世间受生。虽然来生于此世间,但是仍然以念为食,也以神足飞空,同时都以身光自照的。一直到了久住于此世间时,就各自称言而说:『众生!众生!』嗣后,此地有甘泉之涌出,其状有如酥蜜(熟酥及蜂蜜)。那些初来的诸天,天性轻躁的,看见此泉后,乃默自念言:『这是甚么东西?可以将其试尝便知。』就用手指入于泉中,而试尝它。像如是的再三的试尝,渐渐的感觉有其美味,便用手去抄掬,而自恣而饮食它。像如是的乐着,遂不会有厌足,其余的众生又同样的效仿他,而饮食它。像如是的再三,又觉其美味,就食之而不知其止,其身体乃因此而转为麄,肌肉也渐渐的坚仰(卬、丝履),而失去了天的妙色,也不再有神足,都履地而行,身光也转灭,天地已一变而为大冥闇。

**婆悉咤!应当要知道!这是天地的常法(法则、大道)!天地大冥之后,必定会有日月星象,显现在于虚空,然后才会有昼与夜,晦与明,日月岁数等事。那个时候的众生,唯食地味(甘泉),而久住于世间。其食多的人,其颜色就变为麄丑,其食少的人,其色还能保持一些悦泽。所谓好丑端正的人,于是,而有了其开始的了。里面那些端正的人,乃生憍慢之心,而轻视那些丑陋的人。其丑陋的人,乃生嫉恶之心,而憎妒那些端正的人。众生于是而各各共为忿诤。这时,甘泉即自然的枯涸。其后,在此地乃生自然的地肥(如菌的土壤之块),其色与味都具足而香洁,可以为食。这时,众生就又取之而食它,而久住于世间。其食多的人,其颜色就变为麄丑,其食少的人,其色还能保持一些悦泽。里面那些端正的人、憍慢的人,而轻视那些丑陋的人,其丑陋的人,乃生嫉恶之心,而憎妒那些端正的人。众生就由于此,而各起相互诤讼,这时,地肥也就不再复生的了。

**其后来,在此地,又生麄厚的地肥(如菌的土壤),虽然也是香美可食,但是却不如从前的甘泉。这时,众生又取而食之,而久住于世间。其食多的人,其色乃转为麄丑,其食少的人,其色还有些悦泽。由于有了端正与丑陋,而迭相是非(互生是非),而逐生诤讼,地肥也就于是而不再复生。后来,此地乃生自然的粳米,并没有糠桧(没有谷皮,没有米糠),色味都具足,也香洁可食,这时,众生又取而食它,而久住于世间,便有男女,互相凝视,渐渐的有了情欲,而转相亲近。其余的众生看见后,发言而说:『你所做的为不是!你所做的为不是!』就被排摈驱遣,而被赶出于人群之外,经过三个月后,然后才回归而入于人群之中。」

**佛陀又垂告婆悉咤而说:「往昔之所谓非的(不对的,非法),现在却以为是的(对的,正法)。这时,那些众生习惯于非法,极于情而恣于欲,并没有时节(不节制)。然而渐渐的觉得惭愧之故,遂建造屋舍,世间于是始有房舍的建筑,在他们翫习非法,淫欲转增之下,便会有了胞胎,胞胎乃因于不净而生的,世间的胞胎,乃开始于此的(自此而有胞胎,其前都是化生的)。这时,那些众生所食的自然的粳米,乃随取而随生(粳米刈,又再生粳米,不须播种),粳米乃不会穷尽的。这时,那些众生当中,有一些懒惰的人,他们曾默自思念而说:朝食时,要朝取,暮食时,须夕暮去取,这对我来说,为一劳勤的工作(每天的朝晚都须勤劳去取粳米,又辛苦,又麻烦),我现在应该去并取,以终一日(取一次,可以供一整天)为是。嗣后就这样的去并取。后来他们的等侣(同伴,同为懒惰的人)曾经也同样的想起此事,就来唤他去共取粳米。那人就回答说:『我早已并取,以供一天之用了,你如欲取的话,自可随意去取吧!』彼人又自念而说:此人非常的有黠慧,能先于取而储积,我现在也应积粮,以供给三天之用。其人就这样的储积三日的余粮。又有人来对他说:『可共同去取米。』回答说:『我已经预先积储三天的余粮了,你如欲取的话,自己可以去取吧。』那人又念:此人为有黠慧,会预先积储余粮,以供三天之食,我也应该要效法他,我应多积粮,以供五天之用,就这样的去取五天份的粳米。

**那个时候,那些众生竞相储积后,粳米也就因此而荒秽,而转生糠糩,一旦刈后,就不会再生。这时,那些众生看见此情形之后,就不喜悦,就成为忧郁迷惑,就各自念而说:我本来初生之时,乃以念为食粮(不食一切谷物),有神足可以飞行于空中,身上有光明自照,在于此世间久住。到了后来,此地有甘泉的涌出,其状如酥蜜,为香美可食之物,我们就常时将其取之而食。食后渐渐的一转而久,则其食多的人,颜色就转而为麄丑,那些食少的人,其颜色仍然为悦泽。由于此食之故,使我们的颜色为有不同而各异,众生于是各怀是非,迭相憎恨嫉妒,这时甘泉也自然的枯竭。其后这里的土地上,乃生自然的地肥,色与味都具足,为香美而可食,这时我们都又取之而食。那些食多的人,其颜色都一变而为麄丑,那些食少的人,其颜色还是有悦泽。众生于是又各怀是非,迭相憎嫉,那个时候,地肥就遂不再生。其后又生麄厚的地肥,也是香美可食,那时我们又取而食它。多食的人,则其色变而为麄丑,少食的人,还是色泽可悦。因此,而又生是非,又一再的互相憎嫉,那个时候地肥就遂不再现。嗣后就更生自然的粳米,并没有甚么糠桧,这时我们就又取而食之,而久住于世间。里面多有懈怠的人,就相互竞争而储积起来,由此而粳米即一变而为荒秽,而转生糠糩,一刈则不再复生,现在应该要如何是好呢?又自相互的言说:『应当要互相分地,各别立一标帜。』就这样的各分其地,各别立标帜(为私人的土地财产,供自管理种植。)

**婆悉咤!由于此因缘,始为有了私人的田地之名之产生。那个时候的众生,都各别而封其各人的田地,各立疆畔,而渐渐的产生有偷盗他人之物的心,而偷窃他人的禾稼。其余的众生看见后,就对他说:『你所作为非!你所造的为不是!各人自有各人的田地,而你却偷取他人之物,自此以后,千万不可以再这样。』然而那位众生仍然偷盗他物而不休止,其余的众生又一再的呵责他,可是还是不能制止他,便用手打他,或用杖、土块等加在偷人的身上,而告诉众人说:『此人自有自己的田稼,然而却还要偷盗他人之物。』而那个人却说:『此人打我。』这时,那些众人,看见此二人的诤执,就愁忧不悦,懊恼而说:『众生已转而为恶,世间才会有此不善的人,而生此秽恶不净之事。这就是生、老、病、死之原,就是为烦恼苦报,而堕于三恶道,都是由于有了私有的田地,致有此诤讼的。当今之计,宁可立一人为王,以便治理大众,那些可护的人,就保护他,应该要呵责的人,就应呵责他。众人则共同减些自己的食米,以便供给国王,使他能治理众人的诤讼。』

**这时,在那些众生当中,就自选一人,其形体长又大,颜貌又端正,而有威德的人,就对他说:『您现在为我们作平等之主,对于那些应该保护的,就保护他,应该呵责的,就呵责他,应该遣走的,就把他遣走。我们当会共同聚集米粮,以供给于您的。』这时,那一人听闻众人之言,就承诺而为众人之主,而断理诤讼之事,众人也就聚集米粮去供给他。这时,那个人又用善言去慰劳众人,众人听后,都皆大欢喜,都共称而说:「善哉!大王!善哉!大王!」于是,在世间上便有国王之名,而以正法去治民,因此之故,名叫剎帝利(王者),于是,世间上始有剎帝利之名之产生。

**经过一段时间,在那些大众当中,独有一人,曾作如是之念:『家就是一大患,家就是一毒刺,我现在宁可舍此居家,独在于山林,在那些闲静的地方去修道为妙。』就这样的舍弃其居家,而入于山林,在那里寂默而思惟。到了将食之时,就持钵器,进入村内去乞食,众人看见后,都乐意供养他,都欢喜而称赞他而说:『善哉!此人能舍弃其家居,而独处在于山林,静默而修道,而舍离众恶不善之法。』于是,在世间上始有婆罗门之名之产生。后来婆罗门一多,就在那些婆罗门中,有不乐于闲静坐禅而思惟的人,便

**入于人群当中,以诵习圣典为业。又自称而说:『我是不禅人(不是坐禅这一类的人)。于是,世人就称他为不禅婆罗门(不在深山坐禅思惟,而入人群,为人服务的神职人物)。由于入于人间之故,名叫人间婆罗门(专事诵念祈祷的神职人物)。于是,在世间上乃有了婆罗门的种姓。在许多众生当中,有人乃好营居业,多积财宝,因此,就被众人名叫居士(毘舍种姓)。在众生当中,也有多于机巧,多有所造作的人,于是,世间上始有首陀罗工巧之名(以苦力、技术换取生活的人)。

**婆悉咤!现在于此世间里,有了四种姓之名,而有第五的种类,为之沙门众之名。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婆悉咤!在剎帝利众当中,或者有时会有人自厌自己之法(生活的方式),而剃除须发,而披法服,于是,始有沙门之名之产生。在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当中,或者有时也有人会自厌其自己之法,而剃除须发,披诸法服而修道的人,都名叫做沙门。

**   

**    楼主议论:如果佛说的人类起源是真的话,那么就好解释人类的种族来历了。因为地球是球型,虽然地球上的动物都死亡了,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宇宙的运转规律都不会变,因此灵魂从死亡的动物体中出来后,直升到了光音天也是以球面分布的,当下降到了地球上也是直接下落的,因此地球上的光音天天人也是各自直落分布在地球上的,喝了水后以及后来吃了固体食物后,天人就由气体(光体)的人变成固体的人了,再根据地球上的温度而有了白人、黑人、黄人等的差别,这就解释了黑人的来历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年的太阳照射而皮肤变黑的,连印度人本来是白色人种,由于接近赤道而慢慢晒黑了。这就是众生平等的来历,或者说众灵平等。虽说众生平等,但由于天人变成地球人后有了死亡,于是就忘记了自己的来历,被肉身的感觉所控制而有了淫欲导致了胚胎的产生,以及那些在地球毁灭时死掉的动物体里面的、没有升到光音天而漂浮于地球表面附近的灵魂们就来投胎了,这就有了人类的繁衍,接下来就和现在一样了。至于那些其他动物是如何而来,就不得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6.转轮圣王修行经
**寿命一万岁之时,众生又一再的相互劫盗,而被有司所伺察而抓到,就将其带到王所而白王说:『此人为贼,愿王惩治他!』国王问说:『你实在作贼吗?』回答说:『我并不作贼。』就这样的便在于大众当中故意打妄语。这时,那些众生实在是因为贫穷之故,便会去行劫盗的,由于劫盗之故,便会有了刀兵,由于有了刀兵之故,便会有了杀害,由于有了杀害之故,便会有了贪取、邪淫,由于有了贪取、邪淫之故,便会有了妄语,有了妄语之故,其寿命就会转减,而至于千岁。在寿命千岁之时,便有口的三恶行,始出于此世间。第一就是两舌。第二就是恶口,第三就是绮语。此三恶业乃展转而炽盛,

**因此,人寿便会稍减,而至于五百岁。人寿五百岁之时,众生又有三恶行之生起,第一就是非法而淫,第二就是非法而贪,第三就是邪见。此三恶业乃展转而炽盛,人寿也就因之而稍减而为三百、二百,像我现在的时人那样,乃至为人寿一百岁,都少有超出于百岁,大多数都是减的为多(活不到一百岁的为多。)

**像如是的展转而作恶不止,其寿命也就愈为稍减,而当至于人寿十岁。人寿十岁之时的人,女人出生五个月(南传为五年,可能南传的年数为正确),便行出嫁。那个时候世间的酥油、石蜜(砂糖)、黑石蜜(盐)等诸甘美味,已不再听到其名,那些粳粮、禾稻都便成草莠。缯、绢、锦、绫、劫贝、自氎,如现世的这些名贵的衣服,那时均不显现,都织麄毛缕,作为最好的衣服了。这时,在此地上乃多生荆棘,蚊、虻、蝇、虱、蛇、蚖、蜂、蛆等毒虫,乃非常的多。那些金、银、琉璃、珠玑、名宝,都尽没于地,唯有瓦石砂砾出现在于地上。

**当于那时,众生之类,乃永不再听闻十善之名,唯有十恶充满在于世间。这时,因为没有善法之名,那些人有甚么因由得以修学善行呢?这时候,众生们能作极恶之事,能不孝父母、不敬师长、不忠不义、反逆无道的人,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有如现在之能修善行,能孝养父母、敬顺师长、忠信怀义、顺道修行的人便会得到他人的尊敬那样。那时,众生都多修十恶,多堕于恶道。众生相见之时,就常欲相杀,犹如猎师看到群鹿那样。这时,这里的土地上,都多有沟坑,多有溪涧深谷,土地旷大而人却希少,往来都非常的恐惧。那时,当会有刀兵劫之起,手里所执的草木,均成为是戈鉾,在于七日当中,展转而相害。

**这时候,那些有智的人,都远逃而入于丛林,都依倚在于坑坎,在七天当中,都怀着怖畏之心,而发慈善之言:『你不要害我!我也不会害你!』唯有食草木之子,以存生命而已。经过七天后,就从山林出来。这时,还有生存的人,就得以相见,就欢喜而庆贺说:『你不死呢?你不死呢?』好像父母唯生有一子,久别之后再得相见之时那样,欢喜的不得了!那些人就这样的各怀欢喜,迭相庆贺,然后推问其家庭的状况,而知其家的亲属死亡的为多。又在于七天当中,都因丧事而悲泣号咷,啼哭相向。经过七天后,又在于七天当中共相庆贺,娱乐欢喜,就自念而说:『我们积恶弥广,因此之故,才会遭遇这种灾难,亲族都死亡,家属都覆没,现在应该少共修善。到底应该修习甚么善业为是呢?应当不要杀生!』


发表于 2017-1-2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9 07: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