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9|回复: 0

[心得体会] 只有真正放下,才能得大自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9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人生最难得的就是放下,不仅仅是对凡夫说的,对修行人、学佛者,更要懂得放下的实践意义。一方面,你要发菩提心,要有求道求法的诚心、恒心,但是又要把一切执著放下,把追求心、期待心、修功德的心、成道的心全部放下。既放下身外之物、心外之物,包括一切的快乐和苦难;同时也要放下何时才能悟道、得道的渴望与寻求。只有把一切心都放下,你才能发现,原来佛就和你在一起,道就和你在一起,它没有离开过你,你也从来没有离开过它,它本来就在你的心中。不放下一切分别、执著,成佛很难,悟道很难,往生西方也很难!

        所谓“心无所住”,当然就是身在红尘,又能跳出红尘,不受红尘困扰,不受红尘的系缚。“而生其心”,就是生“无所住心”,就是生出离心。一个学佛者,出入红尘还能救度红尘中的众生,为他们布施法雨、广说佛法,这就是慈悲心、菩萨心、智慧心了。“心无所住”,就是心生无住,无住生心,生无住心。外在的现象,如梦如幻,自己不为所迷,自性清净,不会在利害、荣辱、是非、得失、人我分别中打滚,折腾,这才是真正的放下。

        六祖慧能大师的那一首著名的得法偈,也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据说慧能二十四岁时到达黄梅,拜见五祖弘忍大师。弘忍问:“来为何事?”慧能说:“唯求法作佛。” 弘忍随口一问:“獦獠也想求法作佛吗?”不料慧能马上回答:“人即有南北,佛性却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身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好一个“佛性有何差别”! 这一问,当然令五祖刮目相看,把他派到碓房去踏碓舂米,他在那里安心劳动了八个月。一天,五祖集合门人,要大家作一首偈,目的是考察一下各人的见地,为日后作准备。大家都仰望首座神秀,神秀是东山会下的教授师,名望皆在众人之上,盼他写首偈来也是众望所归。但神秀没有自信,不写又不行,于是他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听到别人念了这首偈,认为他没有见性,当下也作了一首,请人代他写在壁上:“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见了慧能的偈子,便在夜间唤他进房,为他说法,付法传衣。当天晚上,五祖就送慧能去九江驿,嘱他速回岭南。慧能走了,后来就是鼎鼎大名的六祖。

        其实,神秀的那首偈并没有错。茗山老法师就多次说过,一个尚未开悟、还在修持过程中的人,应该牢牢记神秀的教导,必须时时勤拂拭,老老实实地磨练自己,保持心地清净,这是一个长期用功的过程,一点也马虎不得。但六祖慧能大师已经彻悟了,境界自然不同。他认为一切都不应该执著,“菩提树”“明镜台”何须执著?智慧也不应执著。一执著有智慧,执著的本身就不是智慧,所以他说“本来无一物”。既没有生死,也没有涅槃;既没有烦恼,也没有智慧;既没有污染,也没有清净;既也没有分别,也没有凡圣。只有心中一无牵挂,什么都放下了,这才是真正的开悟。正如《心经》中所说,“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这才是真正的心无挂碍。心无挂碍,就是“本来无一物”,才是真正的放下,真正的得大自在。(大自在,佛教在线烧香、视频发布平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 08: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