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4|回复: 0

论源于经,三摩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论源于经

阿毗达磨俱舍论卷第四
分别根品第二之二

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相应部  [大篇] 神足相应

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比丘若依于勤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勤三摩地。比丘若依心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之为心三摩地。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者,此名为观三摩地。

诸比丘!对四神足修习、多修故,目犍连比丘有如是大神通、大威德。以何为四神是耶?

诸比丘!于此目犍连比丘,修习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修习勤三摩地……心三摩地……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如是于欲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散,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如是于勤……,如是于心……,如是于观不过分退缩、不过分精勤,于内不收、于外不敬,有前后想而住,后如前、前如后,上如下、下如上,夜如昼、昼如夜,如是以广大不缠之心,修习光耀心。 

诸比丘!如是对四神足修习、多修者,则领受多端神变:以一身成多身、以多身成一身,或现或隐,过墙壁山崖无碍如于虚空,出没地中如于水,行水上不沈如于地,于虚空结跏趺坐如飞鸟,有大神通、大威德,以手扪摸日月,乃至以身威及于梵世。


三摩地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楞严经)
卷第六

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有明大经

尊者!由二缘得生正见,由闻他声及内思惟也。尊者!由此等二缘得生正见。

佛说如幻三摩地无量印法门经

所言一法者。谓无依止法。若菩萨摩诃萨成就此法已。乃至遍三界中不作依止想。若内若外悉无依止。由如是故。即具正见。

增支部11集

什么是不依止修禅?

不被贪、嗔、痴缠缚、制伏,对已生起的贪、嗔、痴能如实了知、出离。不住于贪、嗔、痴禅修。

他不依止地修禅,不依止水修禅,不依止火修禅,不依止风修禅,不依止虚空无边处修禅,不依止识无边处修禅,不依止无所有处修禅,不依止非想非非想处修禅,不依止此世修禅,不依止他世修禅。

凡不依止所见、所闻、所觉、所识、所得、所求、不被意所随行而修禅,这样子修禅是不住于贪、嗔、痴禅修。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三

世尊告诜陀迦旃延:当修真实禅,丈夫不念贪欲缠,住于出离如实知,不以贪欲缠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多住于出离;瞋恚、睡眠、掉悔、疑缠如实知,不以疑缠而求正受。

如是,诜陀,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修禅,不依水、火、风、空、识、无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禅;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见、闻、觉、识,非得非求,非随觉,非随观而修禅。诜陀,比丘如是修禅。

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风想,无量空入处想、识入处想、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想,此世他世,日、月、见、闻、觉、识,若得若求,若觉若观,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禅者,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觉、观而修禅。跋迦利,比丘如是修禅。

教诫罗喉罗大经

世尊曰:“罗喉罗!凡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及依之而存在之物,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肾、心、肝、肋膜、脾、肺、肠、肠间膜、物、粪,以及其他,所有独自存于内身之坚、粗物与此等而存在之物,罗喉罗!此谓之内地界。内地界与外地界,即为地界也。而对:“其地非厉于我,我非是此地,此地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地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地界,心离地界贪。”
  
罗喉罗!何为水界?水界为内水界与外水界也。罗喉罗!何为内水界?凡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水及依其存之物,即:胆汁、痰、脓、血、汗、脂肪、泪、皮脂、唾液、关节、滑液、尿、与其他一切独立存于内身之水及液态物,罗喉罗!此谓内水界。内水界与外水界,此即为水界也。而对“其水非属于我,我非是此水,此水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水,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水界,心离水界贪。
  
罗喉罗!何为火界?火界为内火界与外火界也。罗喉罗!何为内火界?凡独自存于内身之火以及火态物,与依之而存在之物,即以此火被热之,以此火被衰老之,以此火被烧之,以此火啖、饮、嚼、味之至正常消化者,其他一切,各自内身所执受火、火态。罗喉罗!此谓之内火界。内火界与外火界,此即为火界也。而对“其火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火,此火非有我。”如是观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火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火界心离火界贪。
  
罗喉罗!何为风界?风界有内风界与外风界也。罗喉罗!何为内风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者,即:上行风、下行风、腹外风、腹内风、肢体循环风、入息风、出息风等,与其他一切独自存于内身之风及风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喉罗!此谓内风界。此内风界及外风界,即为风界也。而对“其风非属于我,我非是此风,此风非有我。”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风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风界,心离风界贪。
  
罗喉罗!何为空界?空界有内空界与外空界也。罗喉罗!何为内空界?凡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即:耳孔、鼻孔、口腔、及依其咽下啖、饮、嚼、味,并于其处停留啖、饮、嚼、味,及依其由下方排泄啖、饮、嚼、味者,与其他一切独自存在于内身之空,空态者,以及依之而存在者,罗喉罗!此谓内空界。内空界与外空界,此即是空界也。而对“其空非属于我,我非是此空,此空非有我。”如是对此应以正慧如实观之。如是对此空以正慧如实观已,则厌离空界,心离空界贪。

相应部  [大篇] 神足相应

诸比丘!比丘若依欲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欲三摩地。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依欲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欲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若依勤……,若依心……

诸比丘!比丘若依观修三摩地,获心一境性,此名为观三摩地。彼为令未生之恶不善法不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已生之恶不善法予断,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为令未生之善法生,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已生之善法为令住、不忘失,倍修习、广修习、圆满之、起欲、精进、发勤,策心而持。此名为勤行。依观修三摩地,而是勤行,诸比丘!此名为观三摩地勤行成就之神足。

 
经文摘录到此,三摩地已经呼之欲出,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末学把前些天所发帖子又看了看,发现竟然和上面这些佛经非常的贴和。

相应部  [大篇] 念处相应
[四六]  波罗提木叉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守护波罗提木叉之律仪,具足行所行,见于微少之罪,住于怖畏,受学处而学。比丘!汝则依于戒而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于此,汝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于戒而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于损灭。

相应部  [大篇]念处相应
[四七]  恶行

比丘!然则,汝应清净于善法之初。以何为善法之初耶?

比丘!汝于此处,当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当断语恶行,修习语善行;当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汝断身恶行,修习身善行,断语恶行,修习语善行,断意恶行、修习意善行,比丘!则汝依于戒、立于戒,修习四念处。以何为四耶?

比丘!汝于此处,于身观身,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于受……于心……于法观法,热诚、正知、正念,调伏世间之贪忧而住。

比丘!汝依于戒、立于戒,如是修习此四念处。比丘!夜来昼去,于汝当期善法之增长,不期损灭。

相应部  [大篇]  觉支相应
[六]  昆达利

昆达利耶!修习、多修根律仪者,则得三善业圆满。

昆达利耶!云何对根律仪修习、多习者,则得三善法圆满耶?昆达利耶!于此有比丘,以眼见可意之色,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眼见非可意之色,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耳闻声……乃至……以鼻嗅香……乃至……以舌尝味……乃至……以身触所触……乃至……以意识可意之法,而不贪着、不欢喜、不起贪欲,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以意识非可意之法,而无动摇、不安心、破坏心、憎恶心,其身住、心住,于内善安住、善解脱。昆达利耶!对根律仪如是修习、如是多修者,则圆满三善业。

波罗提木叉→佛制戒律   根律仪→摄心为戒


结论

云何入三摩地?

持戒摄心,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

相应部 [犍度篇] 蕴相应

“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为随顺法,谓:于色观无常而住,于受……想……行……识观无常而住。由色解脱、由受解脱、由想解脱、由行解脱、由识解脱,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由苦而解脱。”

“诸比丘!有信心出家之善男子,以此为随顺法,谓于色观无我而住,于受……想…行……识观无我而住。由色解脱、由受解脱、由想解脱、由行解脱、由识解脱,由生、老、死、愁、悲、苦、忧、恼解脱,由苦而解脱。”

相应部  [六处篇] 六处相应(2)
[九五]  所摄取

“摩罗迦!汝于此作如何思惟?对此等未见、未曾见之眼所识之色,汝今亦未曾见、以后对此等亦未曾见,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大德!不然。”

“对此等未闻、未曾闻之耳所识之声……鼻所识之香……舌所识之味……身所识之触……此等未识、未曾识之意所识之法,汝今亦未曾识、以后亦未曾识此等,于此,汝有起欲念、染心、爱情否?”“大德!不然。”

“摩罗迦子!又此,汝于法见闻感识,所见为如所见,所闻为如所闻,所感为如所感,所识为如所识。摩罗迦子!汝于法见闻感识,见者即如所见,闻者即如所闻,感者即如所感,识者即如所识。是故,摩罗迦子!汝不为贪嗔痴所累,摩罗迦子!汝以不为贪嗔痴所累,汝不恋着于此见闻感识。因此,摩罗迦子!汝不在此世、不在来世、不在两界之中间,此为苦恼之灭尽。”

“大德!我世尊简约所说之意义,已精细识知。
  
(一)怀爱相于胸者,见色则失正念,感而执着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
  
(二)怀爱相于胸者,闻声则失正念,感而执着于心,又对此存念恋慕。由声生其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
  
(三)怀爱相于胸者,嗅香则失正念……(四)怀爱相于胸者,味味则失正念……(五)怀爱相于胸者,触触则失正念……(六)怀爱相于胸者,知法则失正念……

(七)彼于色不为所染,见色而护念,感色而无执心,又对此不存念恋着。如行出世间之受者,彼之苦消灭而无积。彼如是以罹戴行,如是于苦无积,称为近于涅槃。
  
(八)彼于声不为所染,闻声而护念……(九)彼于香不为所染,嗅香而护念…… (一O )彼于味不为所染,味味而护念之……(一一)彼于触不为所染,触触而护念之……(一二)彼于法不为所染,识法而护念之…… 大德!我世尊所简约说示之意义,于是已精细了知。”

“善哉,善哉!摩罗迦子!汝摩罗迦子对余简约所说之意,已精细了知是为甚善。怀爱相于胸者,见色而失正念,执着心而感色,又对此存念恋慕。由色生种种痛苦、贪欲、害心增加、彼心受恼苦,如是积苦、称为远离涅槃。……乃至…… 彼于法不染,识法则护念,无执心以感法,又对此不存恋着。恰如识法,行出世间之受,彼之苦消灭无积。如是彼以正念而游行,如是无积苦,称为近于涅槃。摩罗迦子!对余此简约所说之意义,应如是精细而见。”


总结

云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耶?

张慈田文集
婆希求道记

婆希!你应当这样地学习: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婆希!当你能够做到见到只是见到,听到只是听到,知道只是知道,觉察只是觉察时,在这时你就达到没有执着挂碍了,你若没有执着挂碍,那么你就没有现在世,也没有未来世,你没有这两世,也就是所有的忧悲恼苦就因此消散殆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9 13: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