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5|回复: 4

此生最美丽的邂逅——《法华经》导读(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宗舜

                    
【接第134期】

      
先看第一《序品》。它是叙述佛在耆阇崛山(大家注意,“崛”这个字不能念jué,应该念kū),宣说了《无量义经》之后,他就“入无量义处三昧,放光现瑞”,表示将说《法华经》。我们来看第一卷。这个地方必须讲得细,不然我三句话就能概括这一品,但是这一品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是讲佛在哪,有什么人,就是我们讲的“信成就”。然后佛入三昧放光,这个是“入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天人散花,供养世尊,“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大家看到,“佛放眉间白毫相光”之后,照到东方一万八千个世界佛土,没有不清清楚楚的。就是那个佛土里面,每一个众生的心性、相状、他们在做什么,等等,都现得清清楚楚,就好像我们坐在这里看一部电影大片一样。

      
于是,弥勒菩萨就感到疑惑,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个情况。所以弥勒菩萨就在心中生起了一个疑问,他说,“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佛忽然放光,这是因为什么呢?佛在说法之前,一般都有些征兆,或放光现瑞,或者诸天散花,或者大地震动,或者还有一些其他异象。而今天呢,佛是放眉间的白毫相光,把整个一万八千个佛土世界里每一个众生的形相都投影在这里。佛要做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瑞相呢?因此,弥勒感到疑惑。当然,不仅仅是他不解,在座的都有疑问。于是,弥勒菩萨就想了一下说:“我有这么个疑问,大家也应该都有,我应该向谁来请教呢?”他看一下,说:“这个大会里,只有文殊师利,他应该懂得。”于是他就向文殊请教,他说:“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只有文殊,因为他是三世佛母、七佛之师,他其实就是龙种上尊王如来。他是过去已经成就之佛,为了帮助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又现佛的弟子之相,其实文殊菩萨早就是佛了。所以,弥勒知道,他见多识广,肯定知道佛为什么要放光。所以向文殊师利请教:“以何因缘,而有此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瑞相呢?这样问了以后,文殊师利就告诉他说:“如我惟忖,”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第一个雨,念yù(四声),作动词,就是降下,降大法雨。第二雨,念yǔ(三声),名词。“吹大法螺,”法螺是海里的一种贝,一吹,声音可以传很远。在过去,还没有电子手段,螺的声音就能传很远。还有,“击大法鼓,演大法义。”“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是三个比喻,来演说无上甚深之法。他说,我在过去曾经见过这样的瑞相,佛现瑞之后,就会说《妙法莲华经》。那是在什么时候?是在“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其间,有一位“日月灯明如来”出世的时候,就是在讲这《法华经》。也是讲完《无量义经》之后,佛入无量义处三昧,然后宣说《法华经》。日月灯明如来有一个上首弟子,叫妙光菩萨。佛就因妙光菩萨而说《法华经》。因谁而说,谁就是当机者。任何一个法会,都有一个主导者,主要向谁来说。过去说这部经的当机者是妙光菩萨,所以佛是因妙光菩萨而说《法华经》。佛一共说了六十小劫,身心不动,而且文殊菩萨明确告诉弥勒菩萨,他说:“弥勒当知,尔时妙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当时“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之前,“日月灯明如来”的法华会上,我就是那位妙光菩萨。然后,这句话非常重要,他说:“求名菩萨,汝身是也。”什么来历呀?佛的八百大弟子中间,上首弟子是妙光,还有八百弟子,其中有一个“号曰求名,贪著利养”,求名菩萨贪图好名声、好供养,“虽复读诵众经,而不通利”,他也听了很多经,他也读也诵,但是他并没有真正通达经意。而且“多所忘失,故号求名”。就是耳旁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一下就忘掉了,所以就叫他求名。文殊菩萨对弥勒菩萨说,你自己忘记了,那个求名菩萨就是你呀。他自己听过《法华经》,他自己给忘掉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弥勒,等觉大菩萨,一生补处,马上就会成佛,他怎么会忘记呢?有人说,他们在合演一出戏,示现。大菩萨有些神通之事非我们所知,但是,我们也不能够排除,凡夫在成佛的时候,有这么多的阻碍,他也是一点点地进步。“忘失本愿”是一件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所以,文殊师利说:“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注意这个地方,这句话指出了培福的重要性。读经通不通利,智慧上有没有增长,忘掉了就忘掉了,反正将来有机会遇到佛,还有机会再听。他听过《法华经》,完全忘记,连佛入定出现这个瑞相都不记得,还要问文殊师利。其实他过去是经历过的。但是由于他“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就是他供养佛、恭敬佛、诵读经典,福德培植得很深厚,所以,即使他“忘失本愿”,他还是能够遇到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他还能够跟佛重新会面,还能够受佛的教导,将来再有机会学习《法华经》。如果你不供养三宝,不尊重承事,不与大乘法结缘,那你忘失之后,就将长时间沉沦,出头的日子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我们如果培植甚深的福德因缘,即使像求名菩萨一样忘失本愿,也还有机会。这段经文讲的是这个意思。

我们过去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含义呢?所以,我们今天要尽量与一切佛一切法一切僧结缘,于一切法门生欢喜、好乐之心。我们不可能广学多闻,学习各种各样的法门,但是我们要在内心深处对每一个法门起尊重、恭敬、欢喜之心。你可以发一个愿说:今天我的根器如此,不能学习禅宗,只能老实念佛,但希望将来有机会再亲近,能够学习这个顿超之法。同样,今天没有机缘学习密法,或者说信心还不具足,那么“愿我于来世,长寿度众生”,愿像今天释迦牟尼佛一样,具足无量方便,教化众生。你可以发愿的。所以,要与三宝结缘,要种诸善根因缘。这就是告诉我们培福的重要。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常常讲,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学习佛法,智慧固然重要,但是,福报相比智慧而言就更加重要。培福比开慧还要重要。因为培植了甚深的福报,将来即使不能够解脱,起码不至于在恶道受苦。但是,假如你在智慧上增高不到哪去,福报还非常浅薄,就像一艘船,帆过大而船身太小,一定是会倾覆。所以,在《序品》,你学到这一个观点就足够受用了。如果你不会读这本《法华经》,可能你读完之后只是单纯觉得,这经一开始就是佛放光现瑞,弥勒请教,文殊给他宣说,佛要讲法了。还没讲到正文呢,好像没什么。其实,这么重要的字句,在这部经里面比比皆是。我们今天要讲培福重要,就拿求名菩萨的例证讲给你。他就是一个智慧上不够,而且贪欲很旺的人。这样的人还有机会学习《法华经》,更何况我们天天在读诵、在修行呢?所以,我们要坚定信心。第一品主要讲的就是这个内容,表示宣说法华的缘起。

接着进入第二品《方便品》。《方便品》的内容不多,但是很重要。它是讲佛从三昧而起,出定。出定之后,就对舍利弗说:“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佛说,佛的智慧太深,智慧的法门太难了解、太难进入了,我简直没有办法跟你们说,一切声闻缘觉都不知道。他说:“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我所通达的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是你们能够揣测的,只有佛和佛才能明白诸法实相。什么是诸法实相呢?就是一切事物的真相。他能够洞悉宇宙人生的奥秘。宇宙的真相只有佛才能够知道。佛和佛能够知道,其他人都不知道。菩萨也不能够完全知道,因为他们的智慧还不够圆满。然后,舍利弗就三次劝请:那您给我们讲一讲究竟什么是诸法实相呢?三请之后,佛才宣说。在第二卷《方便品》,就把我们这部经的主旨揭示出来。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法只有一乘,没有二乘或者三乘。二乘三乘是方便说,并非究竟说。所谓“方便”,就是种种手段,“究竟”就是真实。通过一些手段达到最后的核心目的,这就是以方便达到究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8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第二品里,也有很多我们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说,第二品一开始是这样说的:“尔时,世尊从三昧安祥而起,告舍利弗。”看这个地方,我们常说,经一般都是有人请问,比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这部经虽然有前面的一个《序品》,佛放光,弥勒问文殊,但是有没有人向佛启请呀?并没有。所以,从第二品来看,这也是一部无问自说之经。没有人问,佛自己说。过去,我们听净土宗讲得比较多,说《阿弥陀经》是唯一的一部佛无问自说之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翻开大藏经,可以读到不少经典都是“无问自说”之经。比如“宝积部”中收录的,北齐那连提耶舍译《佛说施灯功德经》,开篇即说“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舍利弗言:‘舍利弗!佛有四种胜妙善法,能令众生得无量果、无量光明、无量妙色、无量福藏、无量乐藏,无量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辩才之藏,一切无著无漏之法。’”另外,如失译者之《佛说出家功德经》、吴支谦译《贝多树下思惟十二因缘经》(宋法贤译《佛说旧城喻经》同本)、唐玄奘译《缘起圣道经》等比比皆是。“阿含部”中无问自说之经更多。所以以后大家不要再说“《阿弥陀经》是唯一的一部佛无问自说之经”这话了。这部《法华经》里面也没有一个启请人。不是舍利弗走上前去,摇了一下佛,问:“佛,快醒醒,你为什么放光呀?”也没有弥勒上去,把佛唤醒。佛自己从三昧而出后,没有给舍利弗提问的机会,立刻对舍利弗说,也是无问自说。这是因为“诸法实相,惟佛与佛乃能究竟”。谁能够请问呢?这个地方没有第二尊佛,后来来了第二尊佛多宝如来。多宝如来如果在,他可以问。没有第二尊佛,就没有人能问。《法华经》无人能问,所以佛只能自说。

但是,这里当机者不是妙光菩萨,而是换成了舍利弗。注意,在过去日月灯明如来的时候,是妙光菩萨当机,而在释迦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是舍利弗当机。为什么呢?因为在这里要解决的是声闻人的问题,而不是菩萨们的问题。菩萨们早就知道自己要成佛了。弥勒早就已经得授记了。他们不是问题。而舍利弗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佛直接告诉舍利弗说:诸法实相,只有佛与佛才能究竟。那当然,舍利弗一听,佛话里有话,佛想说什么呀?于是,舍利弗便说:那您跟我们说说吧。三次请佛说,佛三次拒绝。为什么呢?太难懂了!太难信了!如果佛一讲,很多人不仅不能得益,反而会诽谤、狐疑不信,害他堕落,还是不讲为好。当然,佛并非真的不肯讲,否则他放什么光呢?他何必要逗舍利弗一下呢?佛要腾出一个时间来,让那些心中不能生起正信的人、怀疑的人离开。所以,佛说完这番话以后,五千人站起来“礼佛而退”,给佛行了礼就走了。佛对他们的态度是不理会,没有挽留他们。“所以者何?”为什么会这样呢?“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业障太重,障碍他闻法,这叫罪根深重,就是他听法上有障碍。有人说:佛啊,我一听经一诵经就打瞌睡,这是怎么回事?哈欠呀、眼泪呀,都来了,罪根深重呀!这是真的。你看有人打麻将熬几个通宵都可以,没见他打哈欠,但一听经,立刻哈欠来了,这就是障碍。平时什么事都没有,但一到法会或者讲经,一会儿家里反对了,一会儿要临时加班了,这事那障碍都来了。所以,我们今天晚上凑齐这么多人不容易,表明我们的罪根不是那么深重。你想想,在会的都要退席,你能够听这个多不容易。第二个呢,“及增上慢。”就是我慢贡高。“这还有什么好听的,该知道的我都知道了!你不要跟我讲,我不想听!”这就是傲慢气、骄慢气。所以,佛经说:“我慢山高,法水不入。”就好比水要浇到高山之上,很难!你看,云彩都是在半山腰,若山太高,到了山顶就没什么云彩了。山太高了,好比贡高我慢,高到雨都浇不上去、浇不透。所以叫做“我慢山高,法水不入”。他们“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己没有证得,但是他们认为自己证得了。他们认为自己已经修到头了,此生已经证得阿罗汉,或者证得了辟支佛,于是说,够了,我这已经到了极致,不需要再学了。今天一些还在学习南传禅法的,就是这样,“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他们不知道还有一个佛道可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有这样的一些过失,所以他们留不下来。佛的态度就是“默然而不制止”。佛沉默地坐在那里没有加以制止,没有挽留他们。佛没有说:“我要讲一个好东西,你们要留下来,你们听了有好处的,你们一定要留下来。”佛没有这样说,为什么呢?佛说:“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佳矣。”这样的一些增上慢人,离开了是好事。这样一来,“我今此众,无复枝叶,纯有贞实。”现在留下一棵树,只有树干,那些枝枝叶叶都没有了,留下来的都是真心实意,善根具足,能够承受大法。

很多人会说,佛不够慈悲,明明说要度一切众生,但是这五千人都退席了,怎么也不留他们?不要紧,在后面佛说了:我从无量劫已经度他们度到今天,还要继续无量劫地度下去。不要担心,我已经种了一个解脱因缘,将来等他们成熟的时候,还会听闻《法华经》。所以你们不要担心,五千人退席没有关系,只是今天因缘不成熟。一切事情要等因缘成熟。超越因缘,事情成就不了。三请表示这个法珍贵,不能随便说出,显得珍重。这就是第二《方便品》里面讲的内容。整个经的核心宗旨就在这一品,所以这一品大家要认真看。整个《法华》的思想在这一品里已经揭示无疑了,后面都是对这一品的主旨加以说明。 (待续)
发表于 2016-11-18 13:3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3 10: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