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73|回复: 13

[佛法知识] 明心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的智慧成就


“禅宗”,众所周知,是中国佛教最伟大的成就,同时也是受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一个;也是汉传佛教中国化最彻底的一个。

为何禅宗能有这么大的成就?而且变得这么重要呢?为了对此有所瞭,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佛法?’以及‘佛法最主要的目的何在?’佛法最终的目的,如你所知道的,是要求智慧及开悟,然而为何所谓‘开悟’如此重要而且令人希欲,乃至可成为佛法的究竟目的?

让我们从字源上(etymologically)来看‘开悟’(enlightenment)这个英文字:【接头词en-,to put in(表注入);接尾词-en,表示动词,to light up(令发光)】。故依enlighten此字的字源(造字原理)来说,其义即言:将‘佛的智慧之光注入众生黑暗的心房之中’,因为众生心中经常都毫无、或极少光明。因为众生心房中没有光明,故无智慧之光,因此整个心就恒常被包裹或覆盖在黑暗之中,也因此众生的心就变成盲目及愚痴,因而对自心及对外境也都盲无所知。结果,芸芸众生尽其一生,多半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跌跌撞撞,一直只是被自己黑暗、无明的业力所牵引或驱策,颠扑而进──从而不断地基于‘自利’与‘自我中心’的动机去造作诸业:为了自我的利益或存活,一再地伤害他人以自肥,而且总是自以为是(self-justifying),丝毫不觉愧疚。
众生就是这样,尽其一生,一直是生活在或被禁锢在自我的囚室之中,念念之间,一直都不断地在为自己计划、盘算、设计、运筹惟幄,至死不息,永无尽期。今世未完,来世继续,这叫作‘轮转不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众生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自心中没有光明,也就是所谓‘自心无明’,因此才会一直如是一辈子‘盲目追求’,受尽无量的失败、挫折、打击与苦楚,但也因‘无明心’的驱使的关系,自己不明所以,同时也身不由己地一直重复无尽的盲目追求、‘往外追逐’、颠扑再起,轮转不息,永无悔悟之期。因此,若要断此无尽的烦恼、苦痛,唯一的方法,那就是要令他‘心明’,心中有光明,也就是要把佛的大智慧光明,照射进他的‘心房’中;而欲达此目的,则行者必须把他的‘心扉’打开,即使不能全部打开,让佛日之光照彻到他心房的每个角落,至少也要打开一条缝隙,(如楞严经于开示禅观中所说的),令至少有一线佛光照进他的心门,而照亮他的心室,令他因而有所见,从而能‘自见’──于是进而能自见、自知自己的一切行为、言语与思惟,于焉真正进入‘了知自我’,‘了知自心’,乃至幡然省悟:‘觉今是而昨非’,甚至到达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觉知自己从前作了许许多多的错事,而完全冥然不知不觉,不知有过,也从不知惭愧、悔改;如今因为自心中已有些许光明,而能以此佛智光明自照、自见、自知、悔悟,改过向善,向上提升,因而令自身的智慧、德行与人格日日增进,‘自我的膨胀’也日渐缩小,执着的己见也日益减少,因而自心也越来越光明磊落,与人相处,于家人、朋友与同事之间,摩擦也越来越少(因为‘自我中心’减少了,没那么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了),”于是,不管是在家庭中,或在职场中,自心越来越不闭锁,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智慧光明,充满喜气、朝气、活力与友善、仁慈、以及宽阔的心怀,因而便能如佛经所说:由于真实修行正法的关系,‘人见欢喜’,觉得此人越来越可敬、可爱:因此不但人际关系大为改善,同时也因自心开放、有光明、智慧开展,因而工作也越来越顺利,而令整个人格与人生全面改变,充满光明、智慧与幸福的希望,不再终日闭锁一方,愁眉不展,身心日渐老化、退化。这就是学佛具体的目的与功能,也是习禅的目的与功能──那也就是要增进、提升我们的智慧,因而改进处世与作事的方法及原则,从而真正提升我们的智慧与生命的品质,令人更有智慧、更光明、更快乐;而绝非与世隔绝、消极、退没、幽黯的──那是一般人,或不是真正懂佛法的人的一大误解;也由于这样普遍的误解与疑虑,从而令佛菩萨真正伟大光明的智慧,日渐隐没,而且令一般人对佛法心有畏惧,不敢接近。这些都是佛弟子,犹其是佛教法师所亟须努力去宣导、提倡、改善的。这样才能令佛法的智慧,再一次令众生理解、摄受、享用而得到绝大的利益。这就是佛法真正的目的,也是禅宗六祖大师在‘六祖坛经’所开示最理性光明伟大的道理,普令众生皆得‘明达自心,明照自性’,而达到‘见性成佛道’的最高目标。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为达到‘明心见性’的悟的境界,首先必须先令心平静下来;为了令心平静,因此习禅者也就必须‘坐禅’(即俗称的‘打坐’)。坐禅有许多法门必须学习,不是自己随便把腿盘起来,就能称为坐禅或打坐:最重要的是要学习、懂得于坐中如何‘摄心’,摄心不乱,心才能平静下来;这心的平静状态,佛法中称为‘止’,指止息烦恼,或止息‘心湖’中不平静的‘心波’或‘心浪’;‘心湖’中的‘心水’风平浪静之后,才能照见或如实显现自心的影像,及内外一切法的真实形像或‘法之实相’,这些‘法相’才不会在心水中出现扭曲或模糊不清的现象──这在修行禅坐(习禅)的境界叫作‘照见自心现影像’;而能如是‘照见自心现相’的动作,便称为‘观’,或‘慧观’。因此,简言之一句话,坐禅是坐在那里收摄身心,令身心止息,不动乱,因而得‘止’(而非光坐在那里,什么都不想,如六祖大师所说的‘百物不思’,像一块木头一样。)得‘止’就是得‘定’。得定后,心水便不会随便晃动,才能进而修‘观’,如实观察、照见自我身心及内外的一切法,因而如实了知一切实相,这叫作‘由止而观’。能‘由止而观’后,便进而修‘止观’同时修,称为‘止观双运’;且由止观双运纯熟,便能到达‘止观平等’或‘定慧等持’;若达‘定慧等持’,便是得到‘三摩地’或‘三昧’(Samadhi)。而得三昧就是修习禅定的最高成就。

但禅定三昧本身也不是学佛最高的目的──三昧的功能在于它能令行者,依三昧(定慧等持)之力,而照破一切‘无始无明’,从而真正开悟:从小悟、大悟,乃至大彻大悟而成佛。

但成佛本身也不是最终的目的:成佛之后,便依自己修行成佛的经验与方法,教导其他众生,令普皆悟得自心自性,彻见本具佛性,因而成佛──如是佛佛相承,展转相授,自度度他,度无量众,生生世世觉悟度脱无量众生,令皆得无量智慧与安乐,尽未来际,永不舍此悲心与辛勤,永无止息,而令佛之智光恒久照亮无量世界──这就是佛法的最终目的、无尽的目的,无尽的愿力与无尽的悲心。此即佛法最究竟的意义、目的、与修行。当然,这同时也是‘六祖坛经’与‘圆觉经’所要开示的要旨。

“六祖法宝坛经”此经是一千四百多年来,所有习禅者或禅宗的弟子,所必须修学的一部至高宝典;也因为这部宝典的流传,而奠定了禅宗在中土植基,且代代发扬光大,历久不衰。这是因为六祖大师得自五祖亲传开悟后,以他极其超绝的智慧、及绝佳的时代大环境承平开放、学术宗教自由昌盛,其传法因缘与先代祖师相比,特别殊胜,因而中华禅宗就由六祖大师开始,发展成佛教界的一大奇葩,其光芒照彻汉土各地,其影响则历千年而恒久不衰,所利益开悟的僧俗四众,无量无数,如是乃至中华禅宗成为中国佛教最普遍、具体、伟大的成就。及至近世以来,中华禅宗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世界各国习禅、或学佛法者,所一致赞叹、景仰的最高对象。推究其源,都是因为六祖大师以其超绝的智慧方便,用一般人极其容易领解而最深入浅出的语词,开显了佛祖所传最高、最能令人直接受益的法门:即‘直指人心、明心见性’的顿悟法门。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因此,能够听闻、或阅读、知见此见性法门的人,依佛经所说,都是累劫有修、深种善根的人,才能有此因缘福报接触、了解这么高深的大法,并且能与此法相应,尤其是值此末世,邪说横流,能听闻受持这么高深难解、直趋菩提的人,实是甚难稀有,都应自我庆幸,不妄自菲薄、划地自限,因而发大心,趣求无上菩提,广利群生,以报佛祖之深恩大德于万一。

成观法师接着开示说:“大家都已知道禅宗是讲‘悟’或‘开悟’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所谓‘悟’作一个比较明晰而通彻的剖析;因为所谓‘悟’这个词与境界,对一般人而言,可说是相当生疏而且模糊的;若不能明晰地正解其义,很容易流于误会,更容易被误导,乃至受人诳惑。并且,佛法的修学,不论任何宗派,都一定是从‘知、解、行、证’一步一步,次第往上修。(因为佛法的最大特征是:它是‘知性’的,是求智慧的;相对于大部份世间法及外道法,泰半诉诸感性,以为最大诉求)。因此,为佛弟子若欲于所修所学不走错路,即应对所修学的法门或课题,有相当程度的‘知’、‘解’,而且必须是‘正知’、‘正解’,才不会错解、误解、乃至曲解所学的法门;然而能如是修学者,则必须具有大福德因缘,能从真善识,接受正法,如法修行,才有可能。否则,如许多当代人士,懒得外出求师求法,只在家中‘上网学佛’──看经、参与各种讨论或论坛,众说纷纭,不知所从。这反而成为现代人的共业所带来的学佛之一大障难。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令大家普遍对‘悟’有个概括而正确的了解,而不致于习禅过程中自误误他,(自以为自己悟了,其实未悟;相信某人说他悟了,其实他并未悟,因而为其诳惑、误导,乃至造成种种榨取
首先,要知‘悟’有四种层次,并非只有一种:1.小悟;2.中悟;3.大悟;4.大彻大悟(即是所谓‘开悟’)。先讲小悟。小悟是指对佛法中的一个词(名相)或一个概念(Concept),有一个通盘而彻底的了解(知解);不但能知解其义,而且能作得到,这才叫作‘悟了’。例如以‘布施’而言,布施在英文中有许多同义字,如Bestowal,Donation,Giving away,Relinquishment等。Bestowal是名词,它的动词是Bestow。Bestow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对上、中、下三等人的施与。对上的施与,中文称为‘供养’,对平辈或在下的人之施与,称为‘施’或‘施舍’,所以经上常说‘上供诸佛,下施众生’,即表此义。

其次 Donation 这个字意义此较普遍,通常是指慈善方面,济贫助穷,而对教堂,也可说是作 donation,因此 Donation 可以说是用在比较平等的立场,乃至比较是对下,且含有怜恤的心情在内;这与‘供养’三宝时具有深重‘信敬’的 Bestowal,大为不同。

至于 Relinquishment,虽然同样也是把东西给别人,但 Relinquishment 主要注重的意义是‘舍’,是行者自心对于钟爱的东西,能舍弃对它的贪爱,因而能施与他人。因此这种‘舍’可以说是纯粹的‘舍’,毫无眷恋也不求任何回报;这种‘舍’可说是最难、最究竟的。

在此必须一提的是:所谓布施、或供养、或舍,必须是你自喜欢、喜爱、有用的东西,而且最好是新的东西;而不是你所不喜欢,或已不用、或没用的东西,放着不处理则占地方,‘丢了又可惜’,若摆 garage sale(车库摊),也卖不了多少钱,又很花时间,于是便拿去供养佛堂或师父,如是一举两得;然而那是‘回收’(Recycle),不叫供养;那是把佛堂或道场当作回收场或 Dumpster(大垃圾箱),不是有真正诚心或敬意的供养。顺便提一下,你若真正要供养三宝修功德,最好是买新的,不要买了一包东西,自己吃了一半,才拿去供养师父或供佛。

因为布施是‘众善之本’,一切世间及出世间的好事,都是因为利他之心(altruistic),为了令他人欢喜、得安乐,所作出来的‘利他之行’;即所谓的‘乐善好施’之行;乃至于佛菩萨、祖师大德布施法及法的智慧给众生,也是基于利他之心而来;因此,若没有布施这件事,则这世间便没有好人,也不会有好事;因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乃至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他人。因此,须知:这布施一法,即包含了行者的悲愍心(慈悲心),即所谓悲天悯人之心,或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心’。而学佛法,必须具有慈悲心,所谓佛法以‘慈悲为本’:若人没有慈悲心,再怎么修行,学再多的佛法,也还是个自私自利的人。虽然‘自私自利’在社会上很多人都认为理所当然,十分平常;但修行佛法的人,若有自私自利的心态,而没有利他之心,即是无慈悲;若无慈悲心,则所学便都没有根基,都是空幻的,有如空中楼阁,因为此人自私、自我中心,再怎么修也仍是大凡夫一个,不可能真正了知、修行、乃至证悟什么佛法或佛智。再说,佛法的道理,不只是要正确深入地去‘知解’,而且还要去‘作’的:若能知而不能行,那个佛法对他而言,只是文字言说,是‘没有用’的(useless)──若佛法的道理只是用来知解、谈论,便成佛所说的‘言说戏论’,口头说说罢了,或者大家聚在一起聊一聊,各人表现一下自己知识的广博,甚或可写一些文章、或出书,上市上架,名利双收,取得学位等等。但这些,据实而言,都是世俗人把佛法作为求名求利的手段而已,对于真正佛法的修行,并没有太大的助益。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讲‘小悟’,是举布施为例,让大家了解:若人对‘布施’的各种层面的道理都能理解,而且事上也作得到,这个人便能称为对‘布施’有所悟;悟了的人,便能进入那个他所悟的境界,因他所悟的境界,便成为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他身心的一部份,而不只是仅能说说,教训别人而已。简言之,悟了之人,能说能作,解行合一,无有虚妄;因此,‘悟’是可以检验的:若只能说而不能行,那只是凡夫知解;若能说又能行,才是贤圣悟了的境界。而且布施是比较普遍而根本的德行,故解了布施之‘理’,且能行布施之‘事’,解行相应,理事圆融,便可称为对于布施悟了。然而因它的范围通常不是很大,故姑且称之为‘小悟’。

接着‘小悟’之后,讲‘中悟’。顾名思义,‘中悟’当然是指层次(level)比较高,且范围更深更广。这样说很抽象,不容易理解;仍然举例而言:中悟例如修‘忍’。忍(Forbearance),就是你能接受,而且能坦然地、平心静气地接受一切的横逆(adversity)、灾祸(calamity)、灾难(catastrophe)、天灾地变、移山倒海的大难(avalanche)等天下大事,乃至个人的疾病、身心之苦,冤家聚头,老是跟你过不去、找你麻烦的苦(怨憎会苦)、生离死别之苦(爱别离苦),想要作的事,总作不成,想要得到东西,老是得不到(所求不得苦),乃至生儿育女之苦(生苦:怀孕、临产、分娩的剧苦),年纪老迈体衰、四肢不随、心智衰退,行动思想都不顺意,自己烦恼,令家人担忧,而又无能为力(老苦);衰老、多病,于世事已经再也无能为力,若不讳言,则活着可说只是等着无常那一刻的到来,然当此之时,心中种种的不舍,对未来无边无知的恐惧怖畏;更尤其若于死前得了重病,拖延、开刀、急救、插管,不能食、不能言,不能自解大小便,展转床榻,乃至成为植物人,无限苦痛,即如地藏经中所说:此时病者‘求生不能,求死不得’,真是苦不堪言。若于老病、再加上贫苦孤单,无人照料,则更是度日如年。除此之外,乃至人际关系的苦,例如遇人不淑,所嫁(所娶)非人,父母不慈、子女不孝、兄弟不义,朋友无情等等,都是世人常见的苦难或烦恼。在这些烦恼苦难中,若是真实修行佛法的人,而且已修了‘忍’行,便得以其‘忍力’来对付或度过这些生命中的苦难。而且须知,这些苦难,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任何人能逃得过:不论你多么富有,或多么有权势,或多么有学问,都逃不过这些世间众所共有的‘共业’之苦(大环境所带来的苦),以及个人‘别业’(自己个别的业力)所带来的苦:上至国王天子公卿大夫,博学之士,下至庶民,引车卖浆者流,一识之无之人,如佛所开示,一切众生皆无能免于这些别业、共业所引发的无量忧悲苦恼。而能‘度’(超越)这些苦恼,不为其苦所动摇的,除了依佛如来大智所开示的‘忍’行之外,别无他途。而这些‘忍’行,并不是咬牙切齿地忍,或表面上虽忍,心中却在抱怨、嘀咕说: “Why me?!”(为什么是我呢?)──这好像说:得了癌症时,便大呼抗议说:“Why me?!”(为什么是我呢?)──生命怎么对我这么不公?老天或上帝是不是忘了我、放弃我了?心中深深地怀着怨气、不满、不能接受、不能平衡。当人遭受个人苦难时,而大声疾呼地说“Why me?!”(为什么是我呢?),那就好像在说:你得癌症不行,不公;若别人得癌症就没什么关系?!须知,依佛法而言,一切祸福苦乐皆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不是谁给你的,更不是所谓‘神的意旨’,若是‘神的意旨’所致,这个神岂不是很偏心,很不公平,心很不平等,而且很残酷:他为何袖手让他‘所创造’的世人(这只是个神话(myth)而已)受这么多的苦难?如果他真的是‘全知全能’,早就应该在创造万物时,令他们(它们)都很完美,且享受他们的生命及存在,不是让他们受尽苦难、折磨、忧恼,最后不免痛苦的一死,要不然他创造万物,所为何来?只是为了好玩?(这简直有如老子嫉世愤俗反讽的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一般)──而且这样苦恼的众生,怎么能称得上是上帝的杰作呢?因此,由佛智可知,一切众生的生死,乃至其一切忧悲苦难,都是众生自己的‘业力’造成的(所谓‘业力牵引’),而非有任何能掌控、主宰一切的‘万能的主’在布置一切──因为他所造的一切‘杰作’,其实品质都很差,有很多缺陷、瑕疵(品管不理想),再加上创造之后,其后续的‘布置’与运作更差,经常失控,不管是大的世局,或小的如个人的遭遇,都太不理想了。也常令他自己震愤、生气,而毁灭一部分或全部那些不听话的‘杰作’──这真是他老人家始料所未及。因此可知,所谓‘全知全能’(常常有loss漏失)及‘创造万物’都可说;那只是古代一个小民族(不上几十万人口)的神话,且有非常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因而对人类的幸福快乐,乃至克服困难,毫无帮助,乃至由于其教义激进,十分排外,且容许以武力来解决族群的是非曲直(胜者代表正义),因此二千多年来令全人类到处蒙受许多刀兵之灾的蹂躏与恐怖。这就是因为一切世间人及外道人都不知、不解业力及其因果的关系。若信解佛之正理,从而依之于一切法修‘忍’,便能度世间一切苦厄。附及,忍力是从定力而来的;要有忍力,必须先修禅定。而‘忍’最深的意义是‘不动’,不动的意思是‘不动心’;因为能忍,所以其心不随外境而动(不随外境‘起舞’),因而能跳脱或超越外境,而达到‘身心抽离’的境界;若能如此,则虽由于业力而遭遇到一些苦厄,也比较容易‘过关’(度过),这称为‘以忍行度苦’。因为忍行能令人度苦,离苦,因此忍行就称为一种‘度’(波罗蜜)。波罗蜜的意思是‘度到彼岸’,也就是究竟解脱的意思。而修行大乘菩萨道的行者,都必须修行‘六波罗蜜”(六度),以度自己及度一切众生出生死苦海,到达菩提涅槃安乐的彼岸。因为六道生死之中,苦难无边,光修一个“波罗蜜”是不够的,必须六度全修,才能自度度他。而此处所说的‘忍波罗蜜’,便比上面第一项所说的‘布施波罗蜜’,要来得更高、更深、更广,所以得称之为‘中悟’。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学佛者所修的忍力,除了是依定力而来外,其根本还是依于对业力因果的正知见与信心;由于深信‘一切祸福苦乐皆是从众生的业力中来’,因此,我依照我个人的经验与心得建议大家:若学佛欲进更高阶深入的‘正修行’,则必定要于‘法’有坚强的信念,于佛有深厚的信心。因而信知:自己所获得或遭遇的一切,不论好坏,‘都是我应得的!’也都是我的福报因缘,没有什么可complain(抱怨)的,也无法希冀不是自己福报之内的非分之物。而且(这点更加重要):如果你扪心自问,自己真正很诚心、很努力,很如法地修行,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的:你这样虔诚全心的修行,你往昔所造的恶业,如果可以消得掉的,佛菩萨一定会护念你,令你消业免难,或重罪轻受。若你如是诚心修行,而仍然躲不掉的苦难,就必须深信:那是因为你往昔所造的业太重,佛菩萨及你所修的一切功德,仍不足以完全为你去除那些业障及苦报,否则佛菩萨就违反了因果律,变成跟外道的神一样,无识因果,自我中心、玩弄因果。若佛法的行人于‘佛’与‘法’皆有如是正知见与信念,便如金刚经所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如是之人,诸佛护念,修行如来无上法皆速得成就,‘得成于忍’,坚定不动。

至于第三项大悟,则例如说对大乘的六波罗蜜法整体,或大乘八宗的任何一宗之法的全部,全部修得纯熟通达、能知、能解、能行,而且融会贯通,毫无障难,能开解、利益无量众生,令皆开佛智慧,远离愚痴、无明贪爱,出生死海,入于无上菩提之行。这种人即可称为大悟之人。大悟之人都是大菩萨,圣者之流,祖师级的人物。而小悟、中悟都是贤者之属。
至于第四项‘大彻大悟’,简称为‘开悟’,那就是佛的境界;他们不但能通达一切大小乘的法,而且获得无量三昧,得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等佛果功德,以及三身四智等。因此‘大彻大悟’或成佛,不是能随便说的。

我们所处的末法时期,到处有人说他是开悟的人,或人与人之间互相频传:‘某某人已开悟了。’或‘某某人已证明他的弟子有几人开悟了。’当今之世,我们众生何其有幸?,能有这么多人开悟成佛?或为活佛!??

附带提到:若未开悟而说自己已经开悟,或传说别人已经开悟(自说、说他),或默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而不加以明确否认,都是犯了戒律上的‘大妄语戒’,也就是破了戒;乃至没得禅定、神通,而说(或暗示)自己得禅定、有神通,许别人说他开悟、有神通,而不加以明确否认,或说自己是某佛、某菩萨、祖师的化身或再来,或说自己能与某佛、某菩萨沟通,或某佛、某菩萨于他梦中或醒时,或在禅定中传他什么法等等──这一切都是犯了大妄语戒,是破戒人。有智者慎勿为其所惑、所诳,以免自误。又,他们为何要这样诳惑人?多半不出受了名、利、乃至色之诱惑,因此不知不觉为魔所趁,因而自害害他,失菩提道,来世堕于地狱道或魔道,详如楞严经所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0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观法师说:“开悟的进程,第一步是行者须去除外在障碍,这是经由打破自我中心的硬壳(egoistic crust),或者说是铲除‘自我城堡’的城墙或防御工事。”

开悟的第二个进程是去除内在障碍,以便将自我从三毒心(贪爱、瞋恚、愚痴)中解脱出来。

开悟的第三个进程是,既然内外的障碍已经去除,接着便可顺利地将佛的智光引进行者自己的心房中,因而令整个心房或心室充满光辉,整个心神、心灵都光明闪耀,行者从而心眼开发,而能明见自己的‘心地’,这也就是所谓的‘见性’,亦即见自己的‘本性’,本具的佛性。这也就是所有禅宗教法,或整部‘六祖坛经’,扩而言之,乃至整个大乘圣教的神髓与最终旨趣:亦即,佛的一代时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化导、指示众生悟自心地,见自己本来清净金刚佛性。若能见自佛性,佛及六祖大师便称此为:‘见性成佛道’。

成观法师在讲了禅悟的种种义理之后,接着介绍中华禅宗诸大祖师的传承表,他说:“中华禅宗的开始第一代祖师是从西天(印度)来的达摩祖师(全名为菩提达摩大师),接着达摩祖师来华之后不久便在嵩山少林寺闭关(面壁)九年之后才传给二祖慧可大师;二祖慧可再传给三祖僧璨大师;三祖再传给四祖道信大师;四祖再传给五祖弘忍大师;五祖再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得法后,在传法上起先有些障难,后来则因天下承平,皇室推崇、倡导佛法(六祖大师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卒于唐玄宗开元元年(637~713),因此大环境物阜民丰,学术自由发达,民智开通,因缘特别殊胜,所以六祖大师得以大昌禅法;其下弟子分为二大支,一支为南岳·怀让禅师,另一支为青原·行思禅师。这两位大禅师的后代又发展成为禅宗的五大宗派:一、临济宗,二、沩仰宗,三、曹洞宗,四、云门宗,五、法眼宗。这五宗至今也都还有传人,尤其是临济宗与曹洞宗,更是兴盛,此二宗后来也传到日本,因而令禅宗在日本也发扬光大,历代以来成为日本佛教的一大柱石。至于韩国也是一样,皆有学僧到中国来,得到禅宗的传承,回国之后,亦将如来的‘正法眼藏’(禅宗传承的精要)保存及发扬光大。这一切成就,多半直接或间接受之于汉传佛教禅宗六位祖师之赐。

关于坐禅的种种要点及技巧,在此无暇详述,有志者可参阅成观法师著作的“禅之甘露”、“佛性三参”及“入不思议处”三书及【天台小止观】讲座

成观法师最后说:我们学佛,最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建立‘正知见’,并且在这正知见上起坚定的‘正信’,如此才能真正修行如来正法。而且,这‘正知见’、‘正信’建立起来以后,便能依此而照见佛法的究竟殊胜与伟大。
发表于 2016-11-10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法的究竟意义解释的很直白。自己解脱了,还要让所有众生与自己一起趣向解脱。自了汉是得不到究竟解脱的。
发表于 2016-11-10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悟有小中大究竟四种区别讲解的也很到位。我们现在把小悟不当悟,中悟大悟又达不到,所以就没有一个是开悟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1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11-10 19:13
开悟有小中大究竟四种区别讲解的也很到位。我们现在把小悟不当悟,中悟大悟又达不到,所以就没有一个是开悟 ...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7-7-10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7-10 05:1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0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