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慧远对佛影的赞叹 慧远大师认为,真正的佛的法身是无法以语言来描述的,凡夫所见仅仅是化身,而化身又是根据不同人的根机而显现出不同的相貌。因此,不应执着于外在的形象,而应清净自心,如此才使佛影现前。故大师云:“今之闻道者,咸摹圣体于旷代之外,不悟灵应之在兹。”也即是说,虽佛影存于久远之过去,在地理上亦远离中土,但修道者不应仅仅执着于外在的佛像,而应在自心上领悟诸法实相,使得六根洁净,若得如此,无论远近,皆得见佛。可见,慧远大师对佛影的赞叹并非因为其形貌的殊胜,而是因为具体为德行圆满的佛法身。故《佛影铭》云: 化不以方,唯其所感。慈不以缘,冥怀自得。譬日月丽天,光影弥晖。群品熙荣,有情同顺。咸欣悬映之在己,罔识曲成之攸寄。 佛身化现十方,并不要待他人的感应,而是自然即可施作佛事。其慈悲之心亦非因个别有情而有,因为佛陀了达诸法空性,并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佛陀之慈悲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譬如晴空之朗日,不分别山河大地,光芒自然遍洒一切草木。众生固执己性,以为佛身为己而现,殊不知佛身如如不动,若非心体与之合一,孰能见其法身?因此,远公主张,见佛的真正含义应该是清净六根,是自身的“灵根湛然”,这才是佛教修行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这样的境界对于三界之凡夫来说,可谓“可遇而不可求”,若要度化出入佛门之有情,必要先以殊胜的形象使之对佛法产生信心。《华严经》亦云:“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若不建立起对佛教的信心,又怎能依佛陀之教化修行呢?即使是对于久入佛门的三宝弟子,其修行也要有所凭借,而庐山众人的念佛三味法门更要对佛身的观想。因此,佛像虽不可与真法身相提并论,但也有殊胜的妙用。慧远又说: 神道无方,触像而寄,百虑所会,非一时之感。于是悟彻其诚,应深其信。将援同契,发其真趣。故与夫随喜之贤,图而铭焉。 如前所云,法身佛如如不动,不可以迹求,故唯有寄之以造像。人们对佛之仰慕之情,均可寄托于佛像,故能增加其虔诚之心。慧远大帅与诸僧俗弟子们立像作铭的原因,正在于此。 当佛像建成后,庐山的道俗便有了信仰上的皈依处,遂使“人百其诚,道俗欣之,感遗迹以悦心”。因此,大佛虽是外像,却可以引导凡俗,令其信心弥坚,志愿弥固,最终真正于佛法中得到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