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65|回复: 0

[其它]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深信业果依法行持1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2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选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学修笔记·学诚法师]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18


《深信业果  依法行持》
理念课要点(十八)
(9月16日 中)

[080706课堂笔记之十九]
一、法师外出,看录相上课
1、课前心得分享
    贤乙法师带大家交流昨天上课的感受,昨天上课法师看起来很严肃,可能大家会觉得消毒好象消的有点过了。下课回去后和法师在一起仍是如沐春风。善知识对我们一冷一热,我们心的灵活度就培养起来了。当我们心力高昂时,善知识有办法让我们低下来,当我们心力低沉时,善知识有办法让我们心力高起来,这就是善知识的功德。什么叫爱之深、责之切?真的能体会到善知识对我们深切的慈爱。
2、法师作课前引导
  (1)刚才前行缘念《心经》中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我们能不能体会到讲者、听者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没有因缘法就讲不出来。
  (2)昨天花了一堂课的时间讲我们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调整改善,都是肺腑之言哪。大家若能很好地忆持,在心中思惟、行持,久了一定会有受用。很难有这样的因缘将大家的问题点出来,都是为了让大家的路越走越宽,而不是越走越窄、最后无路可走。
  (3)大家要忆持在心里,安住在当下的承担、做事中,踏踏实实净罪集资,才是正确的。

二、文章第二部份最后一段内容:“要用戒定慧对治贪嗔痴。……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如果以这些烦恼作为自己的动机,表现出来就是杀、盗、淫、妄等十恶业。想不造十恶业,造十善业,就要从‘戒定慧’的修行开始。……”
(一)正确认识和检查做事的动机
    1、前面花了很多时间讲贪嗔痴烦恼的形相是什么?有了烦恼问题该怎么办?尤其是因无明而造业,六根对六境造业的一个过程,触、作意、受、想、思,思又分为审虑思、决定思、动发思,思便是在造业,一旦造业,善的恶的都会感果。
    2、这一段内容是对文章第二部份的一个小总结,总的讲就是以三学对治三毒。
如果从烦恼出发造业就是十恶业,就成为修行的障碍,业障起现行时我们的言行就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段内容把我们的问题都点了出来。
    3、做事的动机就是发心,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发心,但要说有多清净就不一定了,我们要常常反省自己的动机。
举例:①曾和一个法师谈到他对自己这一生的看法。读了很多年书,大学、研究生、博士,你对你的的生命满意不满意?如果让你重来,你还愿意重复今生的事吗?他想了想说宁死也不重来了。为什么呢?因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有了反省。②他读很多书,在世人眼里看是有学问,他读书考试的动机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赞叹肯定,得到老师、同学、家人、亲友的肯定言辞,在别人的羡慕中长大,获得一种超然的感觉。每次放假回家,学校常请他做巡回报告,好不容易出了一个博士,请他讲他的学习经历体验,每次巡回报告完后他都得到一种觉受,推动他进一步学习、考试、读更多的书。③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发现自己不能自拔,这种求名的心成了他的烦恼,都没办法控制,频频出现在他的言行中。学佛后一次他和别人研讨,讲完之后大家纷纷投以赞叹的眼光和话语,他便一下飘然起来,如入虚空中,面目透红,感觉太好了,其他人讲的一句也听不到,一直持续到研讨结束,觉得自己以后一定是一位大德。④后来他反省,被这种烦恼綑住的时候,智慧就一点也没有了,他展现的只是知识,对内在、外在的缘起一点也无法了知。在读书期间,有一次面临出国的问题,与老师之间发生了不愉快,让他开始反省自己追求的是什么。⑤十几二十年都在培养与人比、争斗的心,只是为了一个名而已,反省后他十分懊悔以前做了那么多错事,看到了烦恼的过患,愿意改善、愿意追求心灵提升。
    4、所以我们做事时是什么心态动机?我们对名利,对肯定赞叹是否能放得很淡很淡?
    上面的例子是通过反省自己的生命认识烦恼的过患,他后来再遇人赞叹时就不会飘起来,两脚依然踏在地上,踏在地上就有力量面对烦恼,赞叹一过来时他就知道是虚幻的,这时他做事内心的动机就比较纯正了。
(二)欲乐和法乐的比较
    1、我们没有得到时会去追求,得到了却又不过如此,五欲境界一过则生悲凉,没有任何意思,金钱、美色、饮食都一样。
----你可以想想两年前你吃过的一次特别好的饭菜是什么感觉滋味呢?可能早都忘记了,但我们却总为这样的口腹之欲奔波忙碌。
----还可以回想自己与烦恼相应的境界,自己喜欢的人,为他做错事,这些境界一过,就都味同嚼蜡。
    2、反过来,修行的境界是越久越有味道。
----看起来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地方修行,修行的境界却会愈久弥深,这就是欲乐与法乐的不同。
----根境尘相合得到欲乐,是一种暂时的感受,我们却一生都在追求这种欲乐的感受,无一不是“受”。象刚才讲的例子,对名利,耳根与别人的赞叹相合身体产生乐受。又如好看的衣服、光滑的面料,自己要养得白白胖胖的,饮食一定要吃什么样的,睡觉要睡到自然醒,等等。
----我们作为一个人却和畜生很像,仅仅追求“受”是很低的境界。
    3、怎样转变对欲乐的追求呢?
透过对真理、对无明的认识来转变,知道万法皆是缘起性空,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不一样,对事物清晰观察的智慧远远超过六根得到的境界,法喜禅悦远远超过六根带来的感受。
    4、我们平时做事都是在“受”里,一直在感果,在这个感果的过程中我们又造下将来受苦的因。
----比如有好吃的,就心生欢喜,强大的占有欲要得到它,吃后产生饮食的乐受,造下轮回的业,与贪相应,将来感果就不快乐了,贪欲感到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去。
----又如别人友好和我们打招呼时我们很舒服,别人稍不注意我们的感受就立刻生烦恼,这都是将来受苦的因。
----所以我们的生活很肤浅,认识到这点后一定要从无明中醒悟过来,应追求戒定慧三学。高僧大德开悟后的体验和证量跟我们就是不同的。

三、文章第三部份内容:“三、对境练心学取舍,命自我立勿迟疑。作为人,如何来面对人生,面对现实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9 23: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