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93|回复: 15

[其它] 心的平衡——禅修心钥(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1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维持心的平衡——禅修心钥(下)
【维持心的平衡——禅修心钥(下)】
发展七觉支,净化身心 —— 班迪达尊者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班迪达尊者
第一觉支:念
第二觉支:择法
第三觉支:精进
第四觉支:喜
第五觉支:轻安
第六觉支:定
第七觉支:舍
发展七觉支,净化身心
寻找平衡之道 ── 七觉支
班迪达尊者 著作
钟苑文 译
「觉支」即指成就觉悟者的因素,或觉悟的因。
如何在自己身上培育七觉支呢?那就必须透过四念处禅修法。
当这些觉支充分发展时,便能引领行者到达涅槃。
成为圣者
人不能只经由凝视天空而觉悟;或经由阅读、研究经典而觉悟;或藉由思考而觉悟;也不会因发愿,心就会突然灵光爆破而觉悟。要让觉悟生起,必须有某些必要或先决的条件,巴利语称为「觉支」(bojjhanga)──觉悟的因素,共有七项。
「觉支」一词是由「觉」(bodhi)与「支」(anga)组成,「觉」意指觉悟或觉悟者,而「支」则指发生的因素,因此,「觉支」即指成就觉悟者的因素,或觉悟的因。「觉支」的第二个意思,是基于其巴利语两个字根的另一种意义。「觉」又指得以理解或领会四圣谛──苦、集(苦的起因)、灭(苦的止息)、道(灭苦之道──八正道)的知识;而「支」又指「部分」。因此,「觉支」的第二个意思是指领会四圣谛的特定知识。
所有的观行者对四圣谛都有某种程度的了解,但要真正地了解它们,则需要一个特别的、意识的转换剎那──道心。这是修观达到极致的一种状态,包含涅槃的经验。一旦行者有此体验,便会彻底地明白四圣谛,人因此认为其内在拥有觉支,而称之为「圣者」,因此,觉支也是圣者所具有的特质。它有时也称为「等觉支」(sambojjhanga),前缀 sam 意指完整、完全、正确或真实,表示敬意或加强语气,字义上并无差别。
七觉支或圣者的七个特质是:念(sati)、择法(dhamma vicaya)、精进(viriya)、喜(pIti)、轻安(passaddhi)、定(samAdhi)、舍(upekkhA)。在修观的所有阶段中,都能找到这七支,但如果我们以观的开展阶段作为标准,那么,七觉支开始变得非常清楚,是在行者初见诸法生灭的生灭随观智的阶段。
如何在自己身上培育七觉支呢?那就必须透过四念处禅修法。佛陀说:「比丘啊!如果持续且再三重复地修习四念处,七觉支就会自动且完整地开展。」
修习四念处不是要去研究、思考它们,或听与它们有关的开示,或讨论它们。我们必须做的是直接且根据经验地觉知四念处──觉知「念」得以建立其上的四个基础。《念处经》(SatipaTThAna Sutta)将之称为:第一、身──身体的感觉;第二、受──感受,存在于每个经验中的苦、乐或不苦不乐的特性;第三、心──心与念头;第四、法──心的所有其它所缘,如见、闻、尝到的东西等。此外,佛陀说觉知的练习,要持续且重复,不应间断。这确实是我们在修观中尝试做的,由马哈希尊者所教导与开展的观禅传统,即是遵循佛陀的指导,专为完整地发展七觉支,以及最终体验圣道心。
发展七觉支,净化身心
当这些觉支充分发展时,便能引领行者到达涅槃。在其中,它们可与强效药匹敌,让心有足够的力量经得起人生的起伏。此外,通常还会治愈身心的疾病。
禅修并不保证可以治愈所有的疾病,但发展觉支很有可能治疗病痛,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无药可医的不治之症。
﹝净化身心﹞
◎对治五盖,使心平衡
心病是指贪、瞋、痴、嫉妒、悭吝、我慢等疾病,当这些力量生起时,便使心晦涩且混乱,而制造出反应这种混乱状态的色法。当心被负面思想所笼罩,而不是拥有清楚明亮的「气色」时,你会变得愚钝、不快乐、不健康,就如在污染的空气中呼吸一样。
然而,如果你精力充沛地试图在观察的所缘上,不时地驱策敏锐的念,心自然会停留其上而不散乱。定就会在此刻出现。在一定的时间后,心的五盖与负面的倾向将会清除,智慧开始展现。当观生起,心变得更加纯净,就如从城市的忙乱中归来,再次呼吸清新的空气一样。
念、精进与择法觉支使得连续阶段中的定与观慧生起,每个新的慧,就如呼吸另一口新鲜空气到心中一样。生灭随观智的阶段是良好且深刻禅修的开始,舍觉支开始稳定心,同时念变得愈来愈强,所缘的生灭也会变得十分清楚,且对可以直接经验的真正本质没有怀疑。 精进突然上涌,也许会让禅修看起来毫不费力。行者也许会了解,并没有一个「人」在努力,当他直接觉察自己纯净的心时,便会生起喜与乐。同时,实相的秘密就会在每个剎那间展开,喜随着轻安与解脱疑、忧虑的心生起。在这宁静的空间,可能会看得愈来愈清楚。在没有干扰时,定也会加深。
在这深刻的禅修中,行者可以真实地经验平衡的心──即使是极大的喜或乐出现,也不会被乐受所席卷,或因不愉悦的所缘而动摇。行者不厌恶痛苦,也不执着欲乐。
◎改善循环系统,使身轻盈
七觉支自然会影响身与心,因为两者错综相连。当心真正纯净,且充满觉支时,对循环系统会有很大的影响。新制造出的血液非常纯净,它渗透到不同的器官与感官,净化它们。身体会变得有光泽,知觉力会增强,可见色会变得非常明显清晰。有些行者会察觉到许多光从身体放射出来,在晚间能照亮整个房间,而心也充满光。他会有高度的信心与证信──相信自己对正在发生事物的直接经验,身心变得轻盈而敏捷,有时感觉好像飘浮在空中一样,身体常会变得觉察不到,行者可以如此坐上好几个小时,一点也不会感觉疼痛。
﹝奇迹般的治疗﹞
觉支的力量可以影响旧疾与不治之症,特别是在更深的修习中。在仰光的禅修中心,发生奇迹般的治疗是很常见的,光是听到的实例就可写成一本书,在此,我只简单叙述两个明显的例子。
◎治愈肺结核
曾有位长年为肺结核所苦的人,他找过许多医生与缅甸传统的草药医师,也在仰光综合医院的肺结核病房待过很长一段时间,但一直都未痊愈。他垂头丧气且自暴自弃,觉得自己唯一的道路就是走向死亡。他申请到中心来禅修,当作是最后的依靠,但他隐瞒了严重的病情,以免中心以危害其它行者健康为由,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而拒绝他参加。
在两周的禅修中,他的慢性症状剧烈地显现出来,平常只在练习佛法的某个阶段中出现的疼痛感加剧,令他极为痛苦且烦恼,身心俱疲,以致完全无法入睡,只能整夜清醒地躺着咳嗽。
一晚,我在自己的茅篷里,听到从他住处传来剧烈的咳嗽声。我带着一些缅甸治疗咳嗽的草药去找他,希望帮助他减缓一些最近感染的流行性感冒或伤风。他以大字形的姿势躺在房间内,疲惫得无法言语,痰盂里装满了咳出来的血。我问他是否需要药,当最后可以说话时,他坦承了病情,我第一个念头是,不知自己是否已吸入了他的病菌。
他接着为将传染病带到禅修中心而抱歉,但请求准许能继续禅修,他说:「如果离开,我就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死亡。」这些话感动了我,立即鼓舞并激励他继续禅修。做好避免肺结核病菌散布中心的隔离安排后,我继续指导他。
一个月内,透过禅修快速的进步,他克服了肺结核,当离开中心时,他已完全痊愈。三年后,当他再度出现时,已是位强壮而健康的比丘。我问他现在感觉如何,结核病与咳嗽可有再复发?「没有!」他说:「结核病从未复发。至于咳嗽,有时会感觉喉咙痒,但如果立刻对它保持正念,就不会咳嗽了。佛法真是奥妙且充满奇迹,喝了佛法之药,我便完全痊愈了。」
◎治愈高血压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二十年前,是位住在中心园区的女士。她是某位成员的亲戚,长期为高血压所苦,也向医生寻求过许多疗法与药物。有时她会来找我,我便鼓励她禅修──即使在禅修的课程中过世,也能在下一世享受许多快乐。但她总是找借口,然后继续去寻找医生的慰藉。
最后我喝斥她:「许多人大老远地来到这里,甚至远从国外而来,在禅修中心品尝佛法的滋味,他们是如此深入地禅修,并体验到许多奇妙的事;而你住在这里,却没有禅修到任何令人满意的程度。你让我想起在佛塔下守卫的凶猛石狮,牠们总是背对着它,所以从未能礼敬佛塔。」
这位女士因为喝斥而相当伤心,并同意试着禅修。在很短的时间内,她到达剧烈痛苦的阶段。疾病的疼痛结合学法的痛苦让她吃尽苦头,几乎不能进食,也无法入睡。最后,住在中心的家人开始担忧她的情况,他们请她回到住处以方便照顾。我反对这点,劝她不要听从而继续禅修。
家人一次次地来找她,我则坚持她继续下去。对她而言,这相当于一场战役,但她坚持继续禅修,不屈不挠,一股新的激励涌现,她决定禅修到最后,即使死亡。
这女士的痛苦剧烈得无法想象,她感觉脑袋好像要裂开,头上的血管怦怦地敲击、搥打。她以耐心忍受所有的痛苦,只是观察着它们,很快地,一大股热气从身体里释放出来,她散发出很大的热度。最后,克服了这些感觉,一切变得安稳平静,她战胜了这场战役。高血压完全治愈,再也不必服药。
﹝治病别忘了解脱!﹞
我曾目睹肠道阻塞、子宫纤维囊肿、心脏病、癌症与更多疾病被治愈,虽然我希望这些故事能激励你,但没有人保证一定会出现这个结果。尽管如此,如果行者热切、坚忍不拔、勇猛且勇敢地努力,对因疾病或旧伤而生起的疼痛感保持正念,他将会从这些烦恼中奇迹般地康复。坚忍不拔的精进将带来很大的可能性。
四念处禅修也许对癌症病人特别有用。癌症很可怕,在身心上造成许多痛苦。但不论多么可怕,精通四念处禅修的人,可以借着对疼痛保持正念,来减轻负担。他可以宁静地死亡,只是对痛苦保持完美而无懈可击的正念。这种死亡是可敬且神圣的。 愿你培养从念到舍的每个觉支,因而成为完全解脱的人。
(译者按:本期专辑内容译自班迪达尊者(Sayadaw U Pandita)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以七觉支,成觉悟者
修习七觉支的方法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若能充分发展七觉支,便可止息轮回之苦,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生死,得以完全停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
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第 1 觉支 念
第一个觉支是「念」(sati ),此字多少有些让人误解的消极涵意。「念」必须是充满活力与直接面对的,在密集禅修时,我教导「念」应跳到所缘上,完全地覆盖、穿透,不错过任何部分。为了表达这积极的感觉,我常将之译成「观察力」(observing power),而非「念」(mindfulness)。然而,为了简化的缘故,在此我仍会继续使用「念」一字,但我希望读者们记住它应有的积极特质。
要充分了解「念」,可由特相、功能与现起等三方面来检视,这三者阿毗达磨──佛教的描述──用来描写心所的传统分类。我们在此会运用它们来学习每个觉支。
念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非表面的﹞
念的特相是非表面的,意指念是很深刻且深奥的。如果我们丢个软木塞到河里,它会在河面上下摆动漂浮,顺流而下;假如丢的是块石头,它立刻会沉到河底。同样地,念确保心会深深沉入所缘,而不会从表面上滑过去。
假设以腹部为所缘而修习四念处,你努力保持稳定,集中注意力,心因此不会滑开,反而深深地沉入起伏的过程中。随着心穿透这些过程,你会明白紧张、压力、移动等真正的本质。
﹝功能──时刻不忘所缘﹞
念的功能是将所缘放在心上,既不忘却,也不会让它消失。当念出现,将会注意到正在发生的所缘而不忘失。
为了让念的特相与功能──非表面的与不忘失──在练习时清楚出现,我们必须努力了解并练习念的第三层面──现起,它会培养并带领其它两者。念最主要的现起是「面对」──它让心直接面对所缘。
﹝现起──面对所缘﹞
就如你沿着街道走,遇到一位旅者迎面而来;当你在禅修时,心应以此方式遇见所缘,唯有直接面对所缘,真正的念才会生起。
据说人类的面貌即是此人特质的指标,如果你打量某人,那么仔细地看着他的脸,便可做初步的判断。如果不仔细检查面貌,注意力被身体其它部分引开,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便无法准确判断。
禅修时,你必须同样仔细地(如果不能更锐利的话)来看观察的所缘。只有当你极细心地看着所缘,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本质。当初次看到时,会有个很快的、全面性的印象;如果更仔细地看,便会发现眉毛、眼睛与嘴唇等许多细节。首先你必须以整体的方式来看,然后细节才会渐渐清楚。
同样地,当看着腹部的起伏时,你要先看整个过程的全貌。首先,让心面对腹部的起伏,在成功几次之后,便能看得更仔细,细节将毫无困难地显现,犹如历历在目。你会在起伏中注意到不同的感觉,例如膨胀、压缩、冷热或移动等。
随着行者一再重复地面对所缘,他的努力开始开花结果。念开始生起,且渐渐坚定地确立在观察的所缘上,没有任何失误,所缘不会从观察中脱离,既不溜走,也不消失,更不会因失念而遗忘,烦恼无法潜入念的强大屏障。如果能长时间保持正念,由于烦恼消失,行者便能发现心非常清净。免于烦恼攻击即是念现起的第二种状态。当念持续而重复地活动,智慧便会生起,就能洞见身心的真正本质。行者不但会了解腹部起伏实际体验到的感觉,还能明白发生在自己身上各种名色的个别特相。
﹝看见四圣谛﹞
行者会直接看到一切名色都有苦的特相。此时,可说看到第一圣谛了。
看到第一圣谛时,也会看到其余的三圣谛,使我们得以在自身的经验中,观察到与经典所说相同的经验。由于在名色发生的剎那保持正念,就不会生起渴爱,随着舍离渴爱,便看见第二圣谛──渴爱是苦的根源,渴爱消失,苦亦消逝。当无明与其它烦恼消失止息,便看到第三圣谛──苦的止息。当念或慧现起时,这一切都会剎那地发生。见到四圣谛表示八正道支的开展,这样的开展于正念的每个剎那同时发生。
因此,可以说在某个层次上,行者会在念或智慧现前的任何时刻,见到四圣谛。这将带我们回到前述觉支的两个定义,念是含有洞见实相真正本质的心的一部分,也是觉悟知见的一部分。它会出现在了解四圣谛者的心中,因而称为觉悟的因素──觉支。
﹝近因──念﹞
念的第一个近因,莫过于其本身。当然,禅修初期较弱的念,与修习达到较高层次的念,两者间还是有些微差别,后者能强大到足以导致觉悟。事实上,念的发展是个简单的动力,一剎那的念引发下一剎那的念。
发展念觉支的四种方法
注释书指出四种其它的因素,可以加强、协助念的发展,直到它足以堪称为觉支。
﹝一、念与正知﹞
首先是念正知(satisampajaJJa),通常译为「念与正知」。此中的「念」活动于正式的坐禅中,观察主要所缘与其它所缘。正知(sampajaJJa)是指更为广义的念──注意走路、伸展、弯曲、转身、侧视,以及一切组成日常生活其它活动的念。
﹝二、远离无正念的人﹞
第二个发展念觉知的方法,是远离无正念的人。如果你尽一切努力让自己保持正念,却遇到一个无正念的人,迫使你陷入冗长辩论的角落,你可以想见自己的正念将如何飞逝。
﹝三、选择具有正念的朋友﹞
第三个培养念的方法,是结交具有正念的人,他们可以成为激励人心的泉源。在一个重视正念的环境中,花时间与他们相处,将使你的正念增长并加深。
﹝四、将心向于正念﹞
第四个方法,是让心倾向于活力充满的念。这意味着有意识地将念视为第一优先,在各种情况下提醒心回到正念。这种倾向非常重要,它创造一种不忘却、不茫然的感觉。你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特别无法让念加深的活动,你大概知道这当中有许多选择。
行者需要做的只是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密集禅修中,这意味着你将放下社会关系、书写与阅读,甚至读经。吃饭时,要特别注意不落入习性的模式中,你要一直思考时间、地点、食量,以及吃的食物种类是否真的不可少,否则就须避免重复不必要的模式。
第 2 觉支 择法
择法是审查「法」
我们说心被黑暗笼罩,一旦观或智慧生起,光明便会来临。光明使得名色显现,让心可以清楚地看见它们。就如在黑暗的房间中,给你一支手电筒,你便能开始看到房间内的东西。这意象说明第二觉支──「择法」(dhamma vicaya)。
「择法」一词也许需要加以解释。在禅修中,它并非借着思考过程来完成,而是直觉的──一种有辨识能力的慧,可辨别法的特性。巴利语 vicaya 通常译为「审查」(investigation),也是「智慧」的同义词。因此在修观中,真正的「择法」不可能什么也未揭露出来。当择法出现时,审查与智慧同时生起,两者是一体的。
我们要审查的是什么?要研究什么?我们要审查「法」。「法」有许多涵意,且是个人可以亲身体验的。通常「法」指的是现象、名与色,同时也意味支配现象运作的法则;而「佛法」则特别是指佛陀的教诲,佛陀了解「法」的真正本质,并帮助他人追随他的道路。依据注释书的解释,「法」在审查的情况下别具意义,它是指每个所缘中所呈现的自相或特质,以及与其它所缘共通的共相。因此,在练习中,我们必须去发现自相与共相。
择法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了解「法」的真正本质﹞
择法的特相,是经由非智力研究的辨析、分别,以了解「法」真正本质的能力。
﹝功能──驱走黑暗﹞
择法的功能是驱走黑暗,当它出现,觉知的领域将变得明亮,照亮观察的所缘,心便能看到其特相,并洞悉其真正的本质。在更高的层次中,它有完全移除黑暗笼罩的功能,让心得以通达涅槃。那么,你会明白,择法是练习中非常重要的觉支。当它微弱或消失时,就有麻烦了。
犹如走入漆黑的房间,你会感到许多疑惑:「我是否会被什么绊倒?撞到小腿?撞到墙壁?」你的心非常困惑,因为无从得知房里有什么东西,它们又位在那里。同样地,当择法消失时,行者便处于一种混乱与困惑的状态,充满成千上万的疑惑:「有『人』吗?或没有『人』?有个自我吗?或没有自我?我是否是一个个体?有灵魂吗?或没有灵魂?是否有鬼?」
你可能也会产生这样的疑惑,而怀疑无常、苦、无我的教导:「你确定每件事都是无常吗?也许有些东西不像其它那么苦吧?或许有自性,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我尚未发现而已?」你也许会觉得涅槃只是老师捏造出的神话,其实根本不存在。
﹝现起──愚痴的消散﹞
择法的现起是愚痴的消散。当择法觉支生起,每件事都变得明亮无比,心可以清楚地看到出现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名色的本质,就不必再担心会撞到墙了。对你而言,无常、苦、无我会变得相当清楚。最后,你会通达涅槃的真正本质,而不再怀疑它的真实性。
择法为我们显示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的特性,简单地说,胜义法即是不藉由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体验到的所缘。有三种胜义法──色法、心法与涅槃。
色法由地、水、火、风四界所构成,每一界有其个别、独特而固有的特性。
当我们说「表现出…… 特相」时,也可说是「有…… 的体验」,因为我们正以身体的感觉去经验这四界的特相。
地界的特相是坚硬;水界的特相是流动与黏结;火界的特相是冷热等温度;风界的特相则是拉紧、紧绷、紧张或贯穿,以及另外属于动力方面的运动。
心法也有其自相,例如心有识知所缘的特相,而触心所则有接触的特相。
请立刻将注意力移到腹部的起伏上,对这动作保持正念,你也许会知道它是由感觉所构成。拉紧、紧绷、压力、移动──这些都是风界的现起,你可能也会觉得冷热等火界,这些感觉都是你心的所缘,是你审查的诸法。如果经验是来自直接的感知,而你又以特定的方式觉知感觉,那么便可以说择法出现了。
择法也能识别佛法的其它样貌。当你观察起伏的动作时,可能会自然注意到有两个明显的过程正在发生。一是色法,紧张与移动的感觉;另一方面则是意识──能觉知这些所缘,正在注意的心。这是对事物真正本质的一种领悟,继续禅修,其它的了悟也会随之生起。你会看到所有的「法」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相。择法觉支会引领你在本质上与每个名色所缘中,见到这些共相。
随着对无常、苦、无我的了悟成熟,智慧便能通达涅槃。在此情形下,「法」指的即是涅槃。因此,择法也同时意指对涅槃有识别力的领悟。
涅槃的特点是,它不具有可感知的诸法所拥有的共相,但有其自相──恒、常、无苦、极喜与安乐。就如其它所缘,涅槃也是「无我」(anatta),但其「无我」的本质与一般诸法的「无我」不同,并非依据苦与无常,而是极乐与永恒。当心通达涅槃,这样的差别透过择法──详细审查且识别力强地领悟「法」──而变得明显,它已引领我们到达此处,现在让我们清楚地看见。
﹝近因──自发的慧﹞
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如何让择法觉支生起。根据佛陀所说,只有一个起因──一定要有自发的慧──直接的领悟。为了明了这种慧,你必须策动自己的念,敏锐地觉知任何生起的事物,心便能洞察诸法真正的本质,这项成就需要如理作意──适当的觉察。你具足正念地将心指向所缘,然后就会拥有最初的观──直接的领悟。由于择法觉支的现起,进一步的观会自然依序而来,就如儿童从幼儿园到高中、大学,最后毕业一样。
发展择法觉支的七种方法
注释书谈到另外七种方法,来帮助择法觉支的生起。
﹝一、多询问﹞
首先是提出关于佛法与禅修的问题。这意味着要找一个熟知佛法的人,并与他讨论。对西方人而言,这第一项要求一定能轻易达到,因他们精通于提出复杂的问题。这是项良好的能力,有助于发展智慧。
﹝二、保持内、外部的清洁﹞
第二项助缘是内、外部──身体与环境的清洁。保持内部的清洁,是指规律地洗澡,保持头发与指甲的整洁,并确保排便通畅。保持外部清洁,是指穿着整齐清洁的衣服,并清扫整理住处。这会帮助心明亮而清晰,因为当目光落在污秽与杂乱无章的事物上,心便容易混乱,若环境清洁,心就会变得明亮而清晰,心的这种状态在理想上有助于智慧的发展。
﹝三、平衡的心﹞
第三种使择法觉支生起的助缘,是平衡信、慧、念、精进、定等五根。(参见本刊第 73 期,页 26-67)其中的慧与信、精进与定等四项是成对的,禅修在根本上有赖于这些成对诸根的平衡。 如果信强而慧弱,便容易受骗,或因过度虔诚的想法而迷信,这是修行的障碍。然而另一方面,如果理解力太强或聪明过度,心会变得狡猾并想操纵一切,人会在很多方面欺骗自己,甚至关于真理。
精进与定的平衡也是如此:若过度狂热与过分努力,心会变得兴奋,无法适当地聚焦于观察的所缘上,注意力会转移或散乱,而造成许多挫折。然而,过度专注则会怠惰、昏沉。当心静止,看来似乎易专注于所缘上,但此时可能会放松、舒适地坐着,不久便会开始打瞌睡。
诸根平衡是老师们必须彻底了解禅修的一个层面,才能指导学生。维持平衡的最基本方法,以及在失去平衡时重新建立的方法,就是加强维持念根。
﹝四、远离愚昧的人;五、结交有智慧的朋友﹞
第四与第五项有助于择法觉支的是远离愚昧、无智慧的人,并结交有智慧的人。什么是有智慧的人?有的人可能深入经藏,而另一人也许能清明地思考事情,如果你与这些人交往,理论方面的学习定会增强,且会培养出一种哲学的态度,这样的活动一点也不坏。
然而,另外一种有智慧的人,能给你超越书本所能给予的知识与智能。经典告诉我们,这种人最低的先决条件,是他必须禅修,并达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如果行者未达到此阶段,不消说他绝对不应教导禅修,因为即使与他的学生交往,也无法在他们身上培养择法觉支的生起。
﹝六、省察甚深真理﹞
第六项支持择法觉支的是,仔细省察甚深的佛法。教导我们去思考某些事,看来也许有些矛盾,基本上,是指从「观」的角度──蕴、界、根等一切无我,去省察名色的本质。
﹝七、专注于择法觉知﹞
最后一项生起择法觉支的重要助缘,是全心全意培养七觉支。行者应该永远喜爱择法,喜爱直接、直觉的领悟。记得只是禅修,无须合理化或理智化你的经验,如此你会获得自己身心的第一手经验。

第 3 觉支 精进
勇猛的精进
第三觉支──精进,是将精力用于引导心持久、连续地趋向观察的所缘。在巴利语中,将精进定义为「英雄本性」(vIrAnam bhAvo),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意指「英勇的状态」。这让我们在修习时,得以了解精进的风格与特质的概念──它是勇猛的努力。
努力而勤勉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有能力展现英雄气概,事实上,是精进本身使他们具有英雄的特质。勇猛精进的人会勇敢向前,在执行所选择的工作时,不怕面对困难。论师们说,精进的特相是在面对痛苦或困难时持久的耐性,它是一种即使得咬紧牙关,无论如何也要贯彻到底的能力。
行者从练习一开始,便需要耐心与纳受。如果来参加密集禅修,你将放下平日生活中喜好的习惯与嗜好;要睡得很少,睡在小小房间中勉强凑合的床垫上;然后起床,花一整天的工夫,一小时接着一小时地努力盘腿静坐。除了十足刻苦的修行生活外,还必须要能忍受心中的苦──对家中美好物品的渴求。
此外,不论何时,当你确实静下心开始禅修,便可能经历身体的抗拒与疼痛。假定你试着盘腿不动地坐上一小时,才就座十五分钟,令人厌恶的蚊子来咬你一口,「好痒!」最后,你的脖子有点僵直,而双脚则逐渐麻木。你可能开始觉得急躁,习于舒适生活的你,溺爱身体且骄生惯养,通常一觉得有点不舒服,就改变姿势。而现在,哎呀!你的身体必须受苦,而且因为它受苦,你也跟着受苦。
不愉悦的感觉有种神奇的能力,会让心精疲力竭、迷惑退缩。想放弃的诱惑可能很强,你的心也许充满各种借口:「我只要把脚移动一小吋就好,这能增进我的定力。」或许不消多久,你便屈服了。
精进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耐心地忍受﹞
你需要勇猛的精进,以忍耐的特相来面对困难。如果你加强精进,心便会有力量,以耐心与勇气来忍受痛苦。精进具有让心清新与保持其坚毅的力量,甚至在困境中也是如此,你可以鼓励自己,或寻求心灵相契的朋友、导师的鼓舞来增强它。多用精进滋养心,心会再次整肃与强壮。
﹝功能──支持疲惫的心﹞
注释书说精进有支持的功能,当心遭受痛苦攻击而衰弱时,它可以支持心。
想想一栋老旧倾颓的房子,轻轻一阵风就能让它崩塌。不过,如果你以二吋厚、四吋宽的木材来支撑,房子便能继续维持。同样地,因痛苦而衰弱的心,会受到精进的支持,而生气勃勃且警觉地继续练习,你可能已经亲身经验过这项利益。
受慢性病所苦的行者,可能对一般的练习方法感到困难,因为要再三地面对疾病会消耗身心的精力,这重担也会令人泄气。有病的行者经常在小参时充满绝望与失望,并不令人意外。他们觉得毫无进步,只是一再地遭遇挫折,一切彷佛都徒劳无功。他们便会生起想放弃、离开密集禅修,或只是停止禅修的念头,有时我以一些开示或几句鼓励的话来解围,他们便会神采焕发,然后可以再次开始一、两天。
拥有鼓励与激励是很重要的,不论是源于自己或帮助自己的人,当你卡住动弹不得时,可以推你一把。
﹝现起──勇敢的心﹞
◎精进的质多比丘尼
精进的现起是果敢、英勇、勇敢的心。佛世时有位质多(CittA)比丘尼的故事,可说明这特质。有一天,她细察身心与生俱来的苦,而受到很强的迫切感所侵袭。结果她舍俗出家,希望自己能解脱痛苦。不幸地,她得了一种慢性病,会无预警地痉挛,可能一天感觉很好,然后就突然生病了。但她是位有决心且不轻言放弃的女子,她想要解脱。当她健康时就专心努力,生病时虽然步调较慢,也仍然毫不松懈。有时她的修习非常有活力且如有神助,然而疾病攻击时,就会退步。
她的比丘尼同修们担心质多对自己过度严苛,而提醒她要放慢脚步以照顾健康,但质多毫不理睬,继续禅修。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渐渐衰老,必须靠着拐杖才能四处行走,身体虽然瘦弱,但心却强健而坚定。
有一天,质多觉得自己实在厌倦这一切障碍,并下定非常坚定的决心,对自己说:「今天我要竭尽所能,完全不顾虑身体,不是我死,就是烦恼止息。」
质多开始拄着拐杖,以正念一步步地往山丘上走去。衰老瘦弱的她,偶尔必须弯下身来爬行。她的心坚定且勇敢,完全地献身于佛法,向山顶迈出的每一步、爬行的每一吋,都充满正念。当到达山顶时,已精疲力竭,但她并未忘失正念。
质多再次下定决心要一次消灭烦恼,否则就是被死亡所消灭。她尽可能地练习,在那天将尽时,终于达成了目标。她充满了喜乐,带着有力且清明的心下山,这与爬行上山的质多有天壤之别。现在的她精神饱满且强健,可以清楚而平静地表达,其它比丘尼见了惊讶地问道,是什么奇迹改变了她。当质多解释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时,比丘尼们充满了敬畏与赞叹。 佛陀说:「一天勤勉的禅修生活,胜过百年的懈怠。」在政治、商业、社会与教育的各领域中,我们会发现领导者往往是个努力工作的人。努力工作会带你到任何一个领域的巅峰,这是生命的事实,在禅修中,精进扮演的角色也如此显著,禅修要花费很多精力,你必须真正努力,以建立持续的念,并时时刻刻不间断地保持着。在这个努力中,怠惰将毫无立足之地。
◎精进如热,能蒸发烦恼
佛陀说精进如热(AtApa),当心充满精进,便会变热,这种心的热度有力量蒸发烦恼。我们可以将烦恼比喻为湿气,心缺乏精进便容易潮湿,因而增加负荷。然而,如果有很强的精进,心便能在被烦恼碰触前蒸发掉它们。因此,当心充满精进,烦恼就无法碰触心,甚至不敢靠近,不善心便无法攻击。
在物质的分子层面,热显现为逐渐增强的振动,一根炽热的铁棒事实上是迅速地振动着,而变得可弯曲、加工。禅修也是如此,当精进很强时,心中增强的振动呈现出敏捷的状态,精力充沛的心能轻易而迅速地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接触到「法」时,能为它加热,熔化坚实的妄想,因此可以清楚地看到其灭去。
当禅修的冲劲很强时,精进便自行持续不断,就如铁棒虽离火很久仍然炽热一样。远离烦恼,心中便出现清晰与明亮,纯粹而清晰地觉知正在发生的事。心变得敏锐,且当诸法生起时,对捕捉其细节具有极浓厚的兴趣。这种精力充沛的念,允许心深深地洞察观察的所缘,并停留在那里,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毫不分心、散乱。一旦确立念与定,就会有空间令清明的直觉领悟──智慧生起。
透过勤勉的精进,念、定与慧等善心所随后生起、增强,同时带来其它的善法与安乐。心清晰而敏锐,开始更深入实相的真正本质。
◎怠惰的损害与解脱的喜悦
相反地,如果懒散与怠惰,注意力就会变得迟钝,而有害的心法会悄悄潜入心。随着失去焦点,你不会在乎是否在善心中,也许会认为禅修可以在没有自己的帮助下,靠惯性进行。这种大胆──一种大胆的怠惰,会暗中破坏你,让你慢下来。你的心变得潮湿而沉重,充满否定与不善的倾向,就如被遗忘在雨中而发霉的马毯。
烦恼通常把心拉到欲乐的范围中,这对贪而言特别真实。缺乏精进的人,会屈服于贪的抓取,他们再三地沉没于欲乐之中。但如果精进注入心中,心便会从这有害的能量力场解脱,而变得非常轻盈,犹如火箭成功地进入无重力的外层空间一样。从渴爱、瞋恨的沉重中解脱,心将充满喜悦与平静,以及其它愉悦、解脱的心法,这种愉悦只能经由自己精进之火才能享受得到。
你可能亲身经历过这种解脱。也许有天你在禅修时,正好有人在附近烘烤饼干,一股美味的香气飘来,如果你具有正念,就只会把香味当作所缘来觉察,你知道它是愉悦的,但不会生起贪爱或执取,而被迫起座去要饼干来吃。当不可意的所缘靠近你时,可能也有类似经验而不会感到厌恶,迷妄与愚痴也会消失。当你清晰地看到名色的本质时,不善根便无法控制你了。
◎食物的困境
对禅修者而言,食物可能是最困难的部分之一,特别是在密集禅修之中。将贪欲的整个问题搁置一旁后,行者通常会对食物感到强烈的厌恶,当人真正具有正念时,便会震惊地发现,对食物感到食之无味。当练习加深,有些行者开始发现食物是那么可厌,以致无法多吃一、两口;或当经验到强烈的喜时,它会变成他们心灵的粮食,而完全丧失食欲。这两种类型的行者都应试着克服最初的反应,并努力食用足够的食物以维持精力。当身体失去营养时,同时也会丧失力气与毅力,最后破坏禅修。
人也许会梦想获得精进的功德,但如果不确实努力,便是在厌恶中打滚,巴利语称这样的人是「怠惰的」(kusIta)。在这世上,一个不工作而无法维持自己与家庭的人,会受到他人的鄙夷,也许会被称为「懒骨头」,或遭到他人以许多不同的方法羞辱,kusIta 特指受到辱骂的人。禅修也是如此,精进一直是很重要的,无法振作精神来面对困难,而畏畏缩缩的行者,会被说成「临阵脱逃」,他没有勇气、胆量,一点也称不上英勇。
怠惰的人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不仅无法获得别人的尊重,同时烦恼也容易在懈怠时生起。然后,心会遭到三种错误思想的猛烈攻击──渴爱、坏灭与恼害的想法,这些心境会令他们自己压抑、痛苦、不愉快,也容易遭到另一种不愉悦的状态──昏沉睡眠的突袭。此外,缺少精进,便很难持守基本的戒律,破戒是个人的损失,他会失去戒行清净的喜悦与功德。 怠惰严重地破坏禅修,它会夺走行者看到事物真正本质的机会,或将心提升到更高层次的机会。因此,佛陀说怠惰者损失许多有益的东西。
◎坚忍不拔
精进要能发展成为觉支,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特质,这意味着不使精进退失或停滞,而让它不断地增强。有了百折不挠的精进,便可守护心不受错误思想的影响,如此勇猛的精进,昏沉睡眠便无法生起。行者会感到一种稳固的戒、定与慧,也会经验到精进的功德──心明亮而清晰,并充满力量、活力与精力。
当行者体验过禅修显著的成就后,对精进的了解就会很清晰。或许能观察极度痛苦的感觉,并洞察它们,而不起反应或受其压迫,心会对自己的成就感到很大的满足与鼓舞。行者将了解,由于精进,心并未向困难屈服,而是超越难关获得了胜利。
﹝近因──如理作意﹞
佛陀在经典中简要地描述精进如何生起。他说精进的近因是如理作意,在致力于生起精进的三界上,作明智的思考。
佛陀所说精进的三界,分别是发勤精进、出离精进与勇猛精进。
◎发勤精进
在禅修初期阶段很需要发勤精进,特别是在密集禅修。开始时,心被新的环境所制伏,可能会渴望所有未带在身边的东西。为了在禅修的道路上前进,你思考这项功课的利益,然后真正开始精进,以发展正念。当行者开始练习时,被规定只要观察很基本的所缘──最主要的所缘,唯有在其它所缘使自己分心时,才去注意它。这项简单而基础的努力,包含第一种精进──发勤精进,就如火箭即将射离地面的第一个阶段。
一旦你能注意最主要的所缘一段时间,还未必就此一帆风顺,五盖、痛感或睡意都会出现。你会发现自己是痛苦、不耐烦、贪欲、昏沉与怀疑的无辜受害者,也许由于你能停留在最主要的所缘上,因而曾享受过某种程度的宁静与安详,但难以应付的所缘会突袭你,此时心将倾向灰心与怠惰。发勤精进不再足够,你需要额外的推进力,来面对痛苦与睡意,以超越障碍。
◎出离精进
第二阶段的精进──出离精进,就如推进火箭以穿越地球大气层的第二阶段。此时老师的鼓励也许会有帮助,或自己思索好的理由使出离精进生起。有了内、外部的鼓励,你现在结合两者,努力地观察痛苦,如果能克服困难,便会感到非常振奋,精力如波涛汹涌而至,你准备就绪攫取任何进入觉知范围的东西。也许克服了背痛,或洞察昏沈的攻击,看着它如一小片云一样烟消云散,心渐渐变得清新、明亮且清晰,你感到精力充沛。这就是出离精进的直接经验。
◎勇猛精进
有了出离精进,禅修也许能顺利进行,心也会满意。如果老师突然指派你额外的作业,如要求注意身上其它几个接触点时,不要觉得意外,这项指导是要鼓励第三种精进──勇猛精进。要保持深入地练习,将你拉向自己的目标,勇猛精进是必须的,就如火箭需要动力,来完全脱离地球重力场的第三阶段。随着勇猛精进的发展,你会开始经历内观的各个阶段。
当你回到现实世界时,会很快忘记禅修时所感受的短暂快乐是会消失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除非你达到了某种深层的寂静。你可以反思这点──为何要禅修?我觉得最低的目标是要成为须陀洹──觉悟的第一个阶段,不再投生于充满过患与痛苦的下界。不论你的目标是什么,在达成之前都不该自满。为此,你需要发展不会退转、停滞的勇猛精进,它会一直成长,直到最后将你带到目的地。当精进以这种方式良好地发展时,称为「策励精进」。
最后,在禅修的尾声,精进达到第四个行相,称为「实践精进」,它带你完全超越欲乐的重力场,进入涅槃的解脱境界。也许你会对它是什么感到兴趣,那么,加紧精进,便会找到答案。
激发精进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列举十一种激发精进的方法。
﹝一、思惟苦处的恐怖﹞
首先是思惟苦处(apAya)(1) 的恐怖,那是如果懒惰就会陷入的状况。apa 意指「缺乏」;aya 意指善业──可带来安乐,特别是如人类、天神、梵天与在涅槃中所经验的快乐。 因此,如果你不禅修,也许会进入那些只能造作不善业的界,轮回的苦处有好几个,当然,你最容易观察而接受的是畜生界。想想在陆地、海洋与天空中的动物,可有任何一种能作善业或活动,而从罪过中解脱?
动物生活在愚痴的迷雾中,被很厚的无明与无知所覆盖。以昆虫为例,牠们就如机器一般,受遗传基因的设计而执行某些活动,毫无选择、学习或洞察的能力。多数动物的心理活动过程,被限制在关心交配、生存等有关的事情上。在牠们的世界里,扮演的角色不可思议地简单──是掠夺者或牺牲者,或两者皆是,那是个只有适者能生存的恶趣。想象生活在这种冷酷无情的环境中,内心一定充满恐惧与猜疑;想象一只动物丧生于另一动物之口时的苦恼与痛苦,带着这么大的痛苦死亡,如何能投生于善处呢?死亡时心的品质决定下一生的品质,牠们如何能脱离所恐惧的存在状态呢?
动物有布施的能力吗?牠们能遵守道德吗?能持戒吗?更不用说禅修这项崇高而严苛的工作了。动物如何能学习控制并培育心,而使它成熟?想到一生唯一的选择是造作不善行,便令人感到恐惧与害怕。
如此反思,能激励你精进:「我现在是位行者,这是我的机会,怎能浪费时间懒散度日?想想下一生如果是动物,就不能发展精进觉支。我不可以浪费时间!现在是精进的时候了!」
﹝二、思惟精进的功德﹞
第二个生起精进的方法,是思惟精进的功德,有些功德已如前述。你有个珍贵的机会开始接触佛法──佛陀的教诲。由于你已进入佛法这无与伦比的世界,便不该浪费走在道上的机会,这条路直指佛陀教义的核心。你可以成就出世间法──圣道与圣果的四个连续阶段,也可体证涅槃。透过修行,你可以击败痛苦。
即使你不是为了此生能完全解脱痛苦而努力,但若不至少成为入流者,不再生于恶趣,便是很大的损失。走这条路并非为了张三或李四,行者需要很多的勇气与努力,他必须成为一位出众的人。用心地努力,你会达成伟大的目标!你不该浪费走向佛陀教义核心之道的机会。若能如此思惟,也许便能生起精进与激励,而更加努力禅修。
﹝三、忆念圣者﹞
第三,你可以忆念之前走在这条路上的圣者,这不是条布满灰尘的小径,从过去佛、辟支佛、伟大的弟子、阿罗汉与其它一切圣者,都曾走过这里。若你希望分享这条卓越的路,便要以荣誉来激励自己,并努力不懈。懦弱或懒惰的人永无机会,因为这是条为勇士所开的道路。
走过这条路的前辈们,并非一群舍离世间以逃避债务与情绪问题,而无法适应环境的人。佛陀与圣者通常相当富有,且都来自充满慈爱的家庭,如果他们继续过在家人的生活,无疑地会过得很愉快。相反地,他们看到世间生活的空虚,并拥有先见之明,在心中勾勒出一种超越一般感官欲乐的更大快乐与满足。也有许多男女出身卑微,受到社会或统治者的压迫,或与疾病交战,让他们有种彻底的看法──根除痛苦的愿望,不只是在世俗的层面去减轻它,或报复加诸他们的恶行而已。这些人在朝向解脱之道上,与一群和他们相似,却更受宠的人们相会。佛陀说真正的神圣在于内心的纯净,而非社会阶级。一切诸佛与圣弟子拥有探究崇高精神,与追寻更高、更大安乐的希望,他们因此离家而走上导向涅槃的道路,这不是一条给摇摆不定或半途而废的人所走的道路。
你也许会对自己说:「卓越的人已走在这条路,我一定不要辜负他们的陪伴,不应懒散,要尽可能审慎、无惧地走。我有机会属于这伟大的家庭──一群走在这条圣道上的贤者,就该为有机会来做这件事而恭贺自己。与我类似的人曾走在这条路上,并证得觉悟的各种阶段,我也将会达到相同的成就。」
透过这样的思惟,精进便会生起,并引导你走向涅槃的目标。
﹝四、感念施恩﹞
第四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重视并感谢布施的食物,以及其它出家生活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对比丘与比丘尼而言,这意味着重视在家支持着的捐赠,不只是当时的馈赠,还要继续觉察他人的布施,使得禅修得以继续。
在家的行者在许多方面也需要依靠他人的支持,父母与朋友也许会帮助你,不论是在财务上的帮助,或为你照顾生意,好让你参加密集禅修。即使你不依赖他人来密集禅修,还是有许多东西必须供应,以支持你的禅修,例如有现成的房子可住,已处理好的水电,志工也准备好食物,同时照顾到你其它的需要。你应该深深地重视并感谢他人提供的服务,他们可没有欠你什么呢!他们只是一群拥有好心与善意的人。
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应该尽可能努力禅修,才不辜负那些人的善行,这是报答与回馈忠诚支持者善意的方法。愿他们的努力不会白费,我会以正念来运用所获得的一切,烦恼因此慢慢削弱、根除,所以捐助者的善行,也会带来同等的善果。」
佛陀制戒以管理比丘与比丘尼,其中一条是允许他们接受善意的在家支持者所提供的东西,这并非让他们过奢侈的生活,而是允许接受、使用必需品,使僧尼们能适当地照顾好身体,给予他们基本的良好条件,以努力去除烦恼。接受护持,使他们得以奉献全部的时间修习戒、定、慧三学,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解脱痛苦。
你可以反思,只有藉由勤勉地禅修,才能报答或回馈施主们的善意。以这种方式来看,精进的专注变成一种感谢的表达,为了禅修时所接受过的一切协助。
﹝五、接受神圣的遗产﹞
第五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思惟已经接受的神圣遗产。圣者的遗产包括七种非物质的特性──信、戒、惭、愧、法义与布施──非常爽快地舍断烦恼,并送礼物给他人,还有最后一项──智慧,指的是一系列的观慧,以及最后通达涅槃的智慧。
关于这遗产特殊的部分是,这七项特质都是非物质的、非无常的。这不同于在双亲过世后所获得的遗产,那是物质的,会丧失、腐朽、分离,甚至在很多方面令人感到不满意。有些人迅速地浪费掉所接受的一切;或并未发现新财产的效用,而圣者的遗产总是有益的,它能提供保护,并使人尊贵。它跟随着后继者穿越死亡之门,并遍及他们所剩下流浪于轮回的时光。
然而,在这个世上,如果孩子们任性而顽强,父母便可能与之断绝关系,他们因此接受不到任何物质的遗产。在佛法的世界也是如此,如果行者已开始接触佛陀的教导,而后在禅修时懒散、怠惰,那么他还是会被七种神圣遗产所拒绝。唯有持续且坚持地精进的人,才值得这项神圣的遗产。
只有当人通过所有内观的阶段,抵达这系列的顶点──圣道心,精进才算完全发展。正是这开展完成的精进或所谓的「实践精进」,让人堪受神圣遗产的所有利益。
如果继续使修行的精进趋于圆满,你便能永远拥有这些特质。以这种方式思惟,你也许会受到激励,而更热心地禅修。
﹝六、忆念佛陀的伟大﹞
第六个开展精进的思惟,是仔细思考那些发现并教导解脱道者的伟大与能力。佛陀的伟大,藉由他一生七个事件中大地震动的事迹显示出来。第一次大地震动,是在菩萨──未来的佛陀,最后一次在母亲的子宫中受孕。第二次震动,是当悉达多太子离开宫殿,开始过出家的无家生活。然后,第三次是他达到至高无上的证悟时;第四次是在佛陀初转*轮时;第五次是当他成功地制服对手时;第六次是当他回到三十三天(TAvatimsa)(2),为生于该处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时;第七次是在他般涅槃(parinibbAna)(3) ,当色身死亡,永远地从有为法消逝之时。
想想佛陀所拥有的广大慈悲与智慧!关于他的圆满,有许多说不完的故事──菩萨要花多长时间、多么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他如何圆满地成就;之后,又如何慈爱地为人们服务。切记!如果你继续努力,也可分享佛陀所拥有的崇高特质。
在佛陀证悟之前,众生受到愚痴与无明的乌云所笼罩,无人发现解脱道,只得在黑暗中摸索。如果他们寻求解脱,就必须发明出一种修行,或跟随某位声称找到真理,事实上却尚未发现的人。在这个世间,人们计划了许多追寻活动,以达到快乐的目标,范围从严格的苦行,到无限制地纵情欲乐。
◎度脱众生的誓愿
在佛陀的过去生中,曾为善慧(Sumedha)隐士,这是在久远劫前的世界,早于燃灯佛(Dipankara)出世时,善慧观察到许多众生在等正觉者(sammAsambuddha,完全觉悟的佛陀)出现之前,是如何地在黑暗中受苦,他看到众生需要引导,以安全地渡到彼岸,因为他们无法自行到达。由于这个识见,隐士在那很有可能证悟的一世,放弃自己的觉悟,发誓要以无量劫,不论时间多长,来使自己的品行完美至等正觉者的水平。这会让他有能力引导许多众生解脱,不仅止于自己而已。
当他最后完成准备,而在有生之年成为现在的佛陀──一位真正非凡出众的人。在证悟时,即拥有所谓的「三圆德」──因圆德、果圆德与恩圆德。
他藉由导致觉悟的「因」而具圆满德相,此「因」即是他在许多生中努力地圆满自己的波罗蜜(pAramIs)──自己心中清净的力量。有很多故事述叙菩萨布施、慈悲、持戒的杰出行为,他为了他人的利益,一世世地牺牲自己。如此继续发展着,清净的心是他在菩提树下成就觉悟与一切知智的基础。这样的成就即称为「果圆德」,因为这是他「因圆德」的自然结果,或心中清净的强大力量的开发。佛陀圆满的第三德相是「恩圆德」,以多年的教导来帮助他人,他并不因证悟而自满,而是出自对其他可造之材的广大悲悯与慈爱,在证悟后出发,孜孜不倦地与所有准备好的人分享佛法,直到般涅槃。
思惟佛陀三种圆德的各个方面,也许会激励你更加精进地修行。
◎慈悲为善行之本
慈悲是善慧菩萨唯一的动力,让他牺牲自己的证悟,选择竭尽己力成为佛陀。当他以大悲之眼,看见众生如何因被误导的行为而受苦时,他的心深受震撼,于是发愿成就能圆满引导众生所需的智慧。
慈悲必须起而行动,再者,智慧是必要的,行动才会因此生出有用的果实。智慧能分辨正道与邪道,如果只具慈悲而无智慧,当试图帮忙时,可能反而造成更多的伤害。另一方面,也许你有很大的智慧或可能觉悟,但若无慈悲,连帮助他人的举手之劳,你都不会去做。 佛陀同时圆满具足智慧与慈悲。由于他对受苦众生的大慈悲,菩萨得以持久的耐心,横越漫游轮回的旅程,别人侮辱、伤害他,他都能坚忍、耐心承受。据说,如果你集合全天下母亲对子女的慈悲,也无法与佛陀的大慈悲相比。母亲在宽恕上有极大的包容力,将孩子拉拔长大并非易事,孩子有时会非常无情,而在情感或身体上伤害母亲。尽管受到伤害时是可悲的,但母亲的心通常仍保有宽恕孩子的空间。在佛陀的心中,宽恕的空间是无限的,他宽恕的包容力是大悲的一种显现。
菩萨曾有一世生为猴子。一天,牠在树林间摆荡时,遇到一位掉入石缝中的婆罗门,看到这位可怜又无助的婆罗门,牠心中充满慈悲。这感觉的背后有很大的推动力,因为从那时起,菩萨便花了好几世的时间来培养慈波罗蜜。
菩萨准备跳进石缝救婆罗门,但牠怀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力气把他背出来。智慧在心中生起,牠决定先用附近的大圆石试试力气,牠举起大圆石后放下,知道自己有能力来达成营救。
菩萨下到石缝中,并勇敢地把婆罗门救到安全的地方,先是搬大圆石,然后扛婆罗门,牠精疲力竭地躺在地上。婆罗门非但不感激,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与你离佛陀的出生地有多远,或在种族、信念、习俗上有多大的差异无关,这些差异都不重要,只要致力于戒、定、慧三学,全都是同一佛法家庭中的成员。佛法是我们的血液,与佛陀时代接受同样训练的圣者血管中流动的血液相同。服从且尊敬,勤奋地禅修,我们将无愧于这伟大的种姓。
佛陀时代的兄弟姊妹,都是勤奋努力且有勇气的男女。他们不知如何屈服,只知一直奋斗,直到完全解脱烦恼。既然我们属于这伟大的种姓,就绝不怀抱放弃的念头。
﹝八、忆念同修者的伟大﹞
第八个生起精进的思惟,是思考同修佛法者的伟大,巴利语 brahmacariya(梵行)指的是过着圣洁生活的人。
从前有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上座部的比丘尼僧团消失了。严格说来,在我们这个时代,受戒的僧伽只包括比丘与沙弥,他们根据佛陀所制的戒律来生活。同时还有受八戒或十戒的男、女性在家人(anagArika)(4) 与八戒女(SIlashin Nun)(5),他们虽然持守的戒较少,但仍被认为过着梵行的生活。
这都无关紧要,所有行者不论是否正式受戒,都共享着戒、定、慧的功德。身为行者的你,也与佛陀时代伟大的弟子们──如佛陀左右手的舍利弗与摩诃目犍连尊者,以及大迦叶尊者──分享这些美德。在比丘尼僧团中,有大爱道尊者与其弟子,以及许多其它比丘尼,都是伟大而有勇气,并努力追求佛法的女性。所有这些卓越的男女,都是梵行生活中的同修,我们可以阅读他们的事迹,思考他们的伟大、勇气与作为。在如此的思惟中,可以反问自己,是否达到相同的高标准。当我们每日精进时,想到有这些同修的支持,也许能鼓舞我们。
◎不受欢迎、喜爱的输那长老尼
在比丘尼僧团中,有位卓越的输那长老尼(SonA TherI)。她在受戒之前结过婚,并养育了十个子女,以现代的标准而言,是个大家庭。他们一个个长大,离开家并成家立业。当最后一个孩子结婚时,输那的丈夫决定成为比丘,因此他离开家去过出家的生活。不久,她收集所有结婚以来与丈夫储蓄的财产,分给所有的孩子,并要求他们扶养她以作为回报。
一开始她感到相当快乐,一个个拜访儿女,她当时的年纪已经有六、七十岁了。但不久之后,儿女开始对她的来访感到厌烦,他们要忙于自己的家庭,而说:「噢!妈妈又来了!」输那发现他们缺乏热情,便开始觉得沮丧,她了解到让人讨厌、不受欢迎与喜爱,不是她要过的梵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也会有父母很熟悉这种感觉。
输那思考她的几个选择,自杀是错误的,于是到一间尼寺请求出家,常住接受了她,但她现在已经如此年老,哎!无法托钵或做其它比丘尼所需要做的工作,只能为同修们烧开水。然而,输那非常有智慧,她思惟自己的情况,便对自己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把握机会努力禅修,不能浪费任何一剎那。」
输那年老而衰弱,唯一能行禅的方式就是扶着四周的围墙兜着圈子走,如果是在森林中,便会选择树木较密集的地方,扶着树行禅。经由如此勤奋而坚持的精进,以及她心中真诚的决心,很快地就成为阿罗汉。
我们可以看到,输那儿女的忘恩负义,对她而言,却是因祸得福。她觉悟后,经常唱着:「啊!看看这个世界,多少人被家庭所束缚,而享受着世间的快乐。但对我而言,由于孩子的虐待,而离家过着出家的生活,现在我已获得出家的真理。」
在输那长老尼的年代,到尼寺请求出家成为比丘尼,是方便而容易的。然而不幸地,现今女性已不再有机会受戒,就如前述,比丘尼的制度已经消失。但无论如何不要绝望,如果女性想要出家,还是可以进入寺院。根据原始的戒律,虽然严格说来不可能成为比丘尼,但根据佛陀所开示的经典,仍可以成为比丘或比丘尼,针对这点来说,唯一的要求是依据八正道,真诚地禅修以净化己心。这种型态的比丘并无损失任何权利,事实上,这也许更符合我们这个时代,如果每个人都成为比丘,那么就不会有问题与不平等了。
﹝九、远离怠惰的人﹞
第九个激发精进的方法,是避免与怠惰的人来往。有些人对心的发展没兴趣,从未试着净化自己。他们只是吃、睡,并尽可能依着自己的希望制造欢乐,就如巨蟒吞入猎物,然后几个小时静止不动。与这种人来往,如何能受到鼓励而发挥精进呢?你应该努力避免成为他们集团的一分子,不与他们往来便是发展精进积极的脚步。 ﹝十、寻找精进的朋友﹞ 现在你应该采取另一个行动,选择与那些已开展精进,坚忍与刚毅的行者为伍。这是第十个激发精进的方法。它很明确的是指密集禅修中的行者,但事实上,花时间和任何一位坚忍、坚毅地致力于佛法,时时刻刻保持正念与精进,且持续进步的高标准的人在一起,是很幸运的!将心灵健康列为最优先的人,是你的最佳良伴。 在密集禅修中,你可以向看起来是模范行者的人学习,模仿他们的行为与禅修,这可以激发自己的进展。你应该让其它人的勤奋感染自己,接纳好的精进,并让它影响你。 ﹝十一、使心向着精进的增长﹞ 生起精进最后与最好的方法,是使心持续地向着精进的增长。这项练习的关键,是采用坚毅的立场:「不论行、住、坐、卧,我要在每个剎那中,尽可能地保持正念,不让心神游太虚,或错失任何一剎那的正念。」相反地,如果你毫不在乎或怀忧丧志,禅修将从开始就注定失败。 每个剎那都充满着这种勇猛的精进──一种贯彻始终与坚忍不拔的精进,如果有任何剎那的懈怠胆敢蹑手蹑脚地靠近,你会马上抓到它,并以嘘声将之驱离。懈怠是最具破坏与颠覆力的成分之一,你可以用精进──勇敢、坚持、坚忍、持续的努力,将它根除。
希望你会用以上十一种或任何一种方法激发精进,因而在修行道上能进步神速,最后永远根除烦恼。

第 4 觉支 喜
喜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快乐、欣喜﹞
喜的特相是快乐、欣喜与满足,它本身就是拥有这些特相的心法。但喜另外的一个特相,是可以遍及相关的心法,让它们愉悦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并带来深深的满足感。
﹝功能──轻快与敏捷﹞
根据传统的分析,喜的功能是以轻快与敏捷充满身心。心变得轻快且精力充沛,身体也会觉得灵活、轻快,并适合工作。
﹝现起──身体轻快的感觉﹞
喜的现起是身体实际轻快的感觉,它透过身体的感觉,十分清楚地显现出来。
当喜生起时,粗重与不乐的感觉,都会被某些轻柔、温和、柔软、安详与轻快的感觉所取代,身体会感到如漂浮在空中般的轻盈。轻快的感觉时常是活动的,而非静止的,你会觉得好像被推过来、拉过去,摇摆、晃动,又如在汹涌的波涛中漂浮一样,虽然有不平衡的感觉,但非常愉快。
◎五种喜
喜有五种类型。第一种称为「小喜」,在禅修初期,五盖被镇伏一段足够的时间后,行者会开始感到快乐的颤动与震颤,有时会起鸡皮疙瘩。这是喜的初始感觉。
第二种称为「剎那喜」,它快如闪电,比第一种类型还要强烈。
第三种是「继起喜」,传统的比喻是某人坐在海边,突然看到巨浪把他卷走。行者会经验被扫到地面的类似感觉,心脏扑通乱跳,人不知所措,讶异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第四种喜称为「踊跃喜」,有了踊跃喜,你会感到非常轻快,好像坐离地面好几呎一样,会觉得像在漂浮或飞行,而不像走在地面上。
第五种喜称为「遍满喜」,这是最强烈的一种,它充满身体的每个毛孔。如果你坐着,会感到无以言喻的乐受,丝毫不想起身,只想一直坐着不动。
前三种喜称为「悦」(pAmojja)──轻微的喜;后两者才称得上是「喜」(pIti)──强烈的喜。前三者是较强烈的后两者的起因,也可说是踏脚石。
﹝近因──如理作意﹞
与精进一样,佛陀说喜的近因只有一种──如理作意,特别是在产生与佛、法、僧相应的善的喜受所作的努力上如理作意。
发展喜觉支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提供十一种生起喜的方法。
﹝一、随念佛陀的功德﹞
第一种方法是佛随念(buddhAnussati)──随念佛陀的功德。佛陀有相当多的功德,你也许无须逐一细查传统所列举的每一项,喜的最初征兆便开始出现。例如传统所列举的第一项功德是有「价值」(araha)的特质,意指佛陀值得所有的人、天、梵天尊敬,因为他根除一切烦恼而达到清净。思惟他以这种方式达到的清净,或许会感到一些喜悦,也可以随念佛陀的三圆德,如我们在讨论勇猛精进时的描述。
然而,传统方法的随念或背诵,并非唯一忆念佛陀功德的方法,事实上,这远比行者自己直觉的领悟还不可靠。当行者获得生灭随观智,就自然会生起喜,同时也会感激佛陀的功德。佛陀自己曾说:「见法者即见我」,达到内观的行者,会真正地感激这位种姓创始者的伟大,你也许会说:「如果我能体验心这样的清净,佛陀的清净一定更加广大!」
﹝二、于法生欢喜﹞
第二个生起喜的方法,是忆念佛法与其功德。这项传统的功德,可用一段话来表达:「法由佛陀善说,法实为佛陀所善说。」佛陀以最有效的方法教导佛法,而你目前的老师们则确实地传递它,这的确是欢喜的原因之一。
佛陀详细说明戒、定、慧三学。要遵循这三学,首先要持戒以维持行为的清净,藉由调伏身行与语行,努力发展高水平的道德操守,这将带来许多利益。首先,我们将不再自我批判、自责或懊悔,藉由智慧与戒律,我们将分别从责难与罪罚中解脱。
接着,我们若是遵循佛陀的指导,就会发展定。如果你坚贞不移、坚毅不拔,便可体验心的快乐、清晰、明亮与寂静,这称为「止乐」(samatha sukha)──由于心的专注与安定而生起的乐。你甚至可以达到许多不同的禅定──在这些心的状态中,烦恼暂时受到镇伏,而产生超乎平常的平静。
再来是修观,我们便有机会体验第三种乐。由于深入洞察佛法,达到生灭随观智的阶段,你会感到兴高采烈的喜,这种快乐可称为「畅快乐」。接下来出现的是「清明乐」。最后,达到行舍智(sankhArupekkhAJANa)(6)──观一切诸行时,深刻地理解「舍」。你会经验「舍乐」,那是很深的喜悦,不会那么兴奋激动,而是非常微细平衡。
至此,佛陀的承诺与保证都是真实的,那些遵循修行之道的人,就能经验到所有的快乐。如果你自己总算体验了所有的快乐,便会深深地认识到佛语的真实性,也会说:「法由佛陀善说,法实为佛陀所善说。」
最后,超越一切快乐的是究竟的「寂灭乐」。行者在超越「舍乐」之后,会经验到一剎那的体悟涅槃,它是随着圣道心的成就而产生,行者会深刻地理解他过去未曾知晓的佛法。佛陀便曾说过:「如果以此方式禅修,便能达到苦的止息。」确实如此,很多人有此经验,而当最后你自己知道以后,心便会因喜悦与感谢而欢唱。
◎修行证果的最大可能性
如此,有三种理解「法为喜悦」这事实的方法。首先,如果你深切思索禅修的最大可能性,心会充满着对佛法的赞美,当然也充满喜,也许你自然会拥有极大的信心,以致不论何时听到开示或阅读佛法时,都充满喜悦与兴味。这是三种领会佛法的方法中的第一种。
第二,如果你进入禅修,佛陀的承诺与保证必定会开始实现。戒与定会改善你的生活,这就更详细地教导你,法是如何被善说,因为它带给你心的清明与深刻、微妙的快乐。
第三,也是最后一种,佛法的伟大可在智慧的修习中看到,而智慧终将导入涅槃之乐。此时,你的生命会发生很深的改变,就如重生一样,你可以想象此时所感受到的喜悦与感激。
﹝三、于僧伽的功德而生欢喜﹞
注释书所列的第三种生起喜的方法,是忆念僧伽的功德。僧伽是圣者的团体,他们完全献身于佛法,热心而耐心地努力着,以直接又正确的方法遵循正道,并各自到达目的地。
如果你在禅修中体验过某种心的清净,就能想象其它人也感受到相同的经验,也许远比你所知道的程度还深。如果你曾达成某种程度的觉悟,便会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也曾走过与你相同的这条道路。这样的人确实是清净而完美的。
﹝四、思惟自己的戒行﹞
第四个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自己的戒行。行为的清净是种有力的功德,可以为拥有它的人带来很大的满足与喜悦。要维持清净需要极大的坚忍,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你在这点上检视自己的精进时,也许会感到一种深切的满足与兴奋。如果你无法维持戒行,你会被悔恨与自责所侵袭,而无法专注于正在做的事情上,禅修因此无法进步。
戒是定与慧的基础,有很多人思惟自己的戒清净而生起喜,然后藉由正念转向喜,而获得觉悟。这种思惟在紧急状态时特别有用。
◎强烈渴望根除烦恼的提舍
有位名叫提舍(Tissa)的青年,在听到佛陀说法后,一种极大的迫切感震撼了他。他是个雄心万丈的人,但在世间却感到很深的空虚感,因此他的抱负便转向成为阿罗汉。很快地,他舍俗成为比丘。
在受戒之前,他将一些财产送给弟弟周罗提舍(CUlatissa),这项赠予让弟弟变得非常富有。不幸地,周罗提舍的太太突然变得很贪心,她害怕这位比丘改变心意还俗,而要求归还财产,那会夺去她现有的一切。她努力设法保护新获得的财产,最后想到找职业杀手,如果他们杀死比丘,她便提供一笔可观的赏金。
杀手们同意后便到森林中搜寻提舍。当发现到他正专心禅修,就准备围杀他。比丘说:「请等一下,我尚未完成工作。」
「我们怎么能等?」一位杀手回答:「我们也有工作要做啊!」
「只要一、两晚就好了,」比丘恳求:「然后你们可以回来杀我。」
「我们不相信,你会逃跑!给我们你不会逃走的证明!」
比丘除了钵与袈裟之外,没有其它财产,因此无法给他们任何担保物,他便拾起一块大石头重击自己的双腿骨。杀手们看他已无法逃脱,便满意地撤退了,留下他继续精进。
你可以想象,提舍想要根除烦恼的渴望是多么强烈!他不怕死亡或受苦,只怕还活跃于内心的烦恼。他还有生命,但尚未完成工作,非常担心在根除烦恼之前死去。
由于提舍以如此深厚的信心出家,他一定孜孜不倦地培育正念,他的修行必定强到某种程度,才能面对那击碎腿骨的极大痛苦,因为他能看着这强烈的痛苦而不屈服。当注意着痛苦时,他思量自己的戒行,反问在受戒后是否曾经破戒?他非常高兴地发现,自己持戒清净,并未违犯任何一条戒。这样的了解,使他内心充满了满足与喜悦。
两腿骨折的痛楚渐渐缓和,强烈的喜成为他心中最显著的所缘。他将念转向它,并默念喜、乐、悦。随着以这种方式默念,他的观成熟了并速度加快。突然间他有所突破──体验了四圣谛,而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阿罗汉。
这个故事中的寓意,在说明人应该建立良好的戒律基础。少了戒,坐禅只不过是给酸疼下帖子罢了!建立好基础,如果你的戒律强而有力,禅修的精进将卓有成效。
﹝五、忆念自己的布施﹞
第五种生起喜的方式,是忆念自己的布施。如果行者可以无私地行善,且只希望他人幸福快乐或解脱痛苦,那么这善行不仅会充满福德,还会将快乐、欢欣带入心中。动机是决定布施是否有益的关键,它不该受到隐藏的私心所驱动。
◎匮乏时期的礼物
布施不光是指财物,它也可以是简单地鼓励需要支持的朋友。最重要的是在匮乏时期的布施,分享出个人所拥有的少许事物,也会是最满足的时刻。
有则关于古代斯里兰卡某位国王的故事。一天,他仓皇地从战役中撤退,只带着极少的粮食。当他穿越森林时,巧遇一位看来似乎是阿罗汉的比丘正在托钵,他分了一些食物给比丘,虽然他原有的只够自己、马匹与随从食用。许久以后,当他忆念起这一生中送出的礼物,有些是非常了不起且贵重的,但这却是他最怀念的一次。
另一个与这主题有关的故事,发生在仰光的马哈希禅修中心(MahAsI SAsana Yeiktha)。几年前,当中心还在慢慢发展时,有些行者无法负担食宿费用,当时人们都比较贫穷。但这些行者都有进步,禅修老师看到他们因无法负担经费而必须离开时,觉得很遗憾,因此联合起来资助那些很有潜力的行者。这些学生确实有了长足的进步,当他们成功地达成目标时,老师们都充满了快乐与喜悦。
﹝六、思惟诸天的功德﹞
第六种带来喜的方法,是思惟天界的众生──天神与梵天的功德。当还在人界时,他们深信业,相信善行会带来善果,恶行会带来恶果。因此,他们努力行善避恶,甚至禅修,因行为的正向力量,而投生在较高的「地」,那里的生活比在人界快乐。那些获得禅定的人则生于梵天,寿命长达多劫。
因此,当我们想着天人的功德,确实会想到他们在人界中所发展的信心、慈悲、精进与坚忍。拿自己与他们相比是很容易的,如果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与天神、梵天相同的功德,我们便会充满满足与喜悦。
﹝七、思惟完全的寂静﹞
第七个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烦恼止息的寂静,就胜义而言,意指思惟涅槃。如果你经验过这般深奥的寂静,你可以在随念它时,带来许多喜。
如果你不曾经验涅槃,可以先思索禅定中的平静,深定中的宁静远超过世间的快乐。许多安止技巧很强的人,甚至未实际在禅修,心也绝不会受到烦恼袭击,因此可能过六、七十年寂静的生活。思考这种平静与清明的程度,可以带来非凡的喜悦。
如果你没有禅那的经验,那么便可回想练习时,心感到清净无染的感觉。当烦恼被镇伏一段时间,心中自然就会充满轻安与清凉。你会比较这快乐与世间所享受的快乐,与修行之乐相比,你会发现世间的快乐相当粗糙,不像清净心所生起的平静之乐,它会有某种烧灼感。如此比较,你的心中会充满喜。
﹝八、远离粗人;九、寻找雅士﹞
第八与第九生起喜的方法是相关的,分别是远离粗鲁、粗俗的人──被愤怒冲昏了头,缺乏慈悲心的人;而要寻找具慈悲心的雅士。在这世上,有许多人被愤怒所淹没,以致无法辨别善与不善行之间的差别。他们不知尊敬值得崇敬的人,也不知学习佛法,更不知实修的利益,可能暴躁易怒,因愤怒、瞋恨而受苦,生活中也充满粗暴而讨厌的活动。与这样的人一起生活,你可以想象应该不会是很愉快的经验。
除此之外的人,则非常体谅、关爱他人,他们心中的温暖与慈爱显现于言行。这等雅士以一种微妙、和谐的方式维系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他们的陪伴是非常令人满足的。被爱与温暖的氛围所围绕,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必能生起喜。
﹝十、思惟经典﹞
第十个生起喜的方法是思惟经典。有些经典描述佛陀的功德,如果你是个很有信心的人,思索其中一篇便能带给你很大的喜悦与快乐。
诸多经典中,《念处经》说明了修学佛法所能享受的利益,其它的经典则记载圣僧伽振奋人心的故事。阅读或思索这些经典,能使人奋发图强,并产生喜与乐。
﹝十一、使心向于喜﹞
最后,如果你时时稳固地让心趋向于发展喜,目标便能达成。你必须了解,喜是在心相对地清除烦恼时而生起。因此,为了达成喜,你必须时时刻刻精进地保持正念,如此定便会生起,并镇伏烦恼。你必须在行、住、坐、卧或作任何行动的每个剎那,完全致力于生起坚固的念。

第 5 觉支 轻安
禅修使身心轻安
大部分人的心无时不处在不安的状态──心东奔西跑,就如强风中的旗子啪哒啪哒地飘动着;又如一堆被丢进石头而四处飞散的灰烬。当中没有清凉或平静、安详或宁静。这种掉举或放荡的心或许可称为「心的涟漪」,使人联想到风吹动时的水面。当掉举生起时,心的波浪或涟漪便会显现。
即使这四散的心变得专注,这种专注仍与掉举有关,就好似家中生病的成员会把发烧与不安传染给其它家人一样。相同地,掉举对其他同时发生的心法有很强的影响,当它出现时,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
心一散乱,就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我们会开始根据一时的兴致或奇想来行动,而未正确地深思这是否是善行。就因为这不加思考的心,我们会发现自己做出不恰当的言行,而导致悔恨、自责,甚至产生更多的不安。「我错了!我不该那样说,要是开口前多想想就好了。」当心受到悔恨与遗憾侵袭时,便不可能获得快乐。
在掉举与悔恨消失时,轻安就会生起。巴利语 passaddhi(轻安)意指清凉、平静,心的清凉、平静只有在心的不安或活动静止时,才会发生。
现今这个世界中,人们内心有很多痛苦,许多人依赖药物、镇定剂或安眠药来让心轻安愉悦。年轻人在极度不安时,常会尝试药物来渡过生命的这个阶段,不幸的是,他们会发现药物如此令人愉快,以致最后上了瘾,这实在是太可悲了。
从禅修而来的平稳的宁静,远胜于任何药物或外在物质所能提供的。当然,禅修的目标还更高远,不仅只是宁静,但宁静与轻安仍是走在这条笔直的佛法正道上的利益。
轻安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使身心轻安﹞
轻安的特相是使身心平静,让不安静止、镇定下来。
﹝功能──拔除心中的热﹞
轻安的功能是拔除或抑止心中由于掉举、散乱或悔恨而生起的热。当心受到这些不善法的攻击时,就会变得灼热,犹如火燃烧一样。心的轻安浇熄这个热度,取而代之的是清凉与自在的特质。
﹝现起──安定﹞
轻安的现起是身心的安定,行者可轻易地观察出,轻安的心为身心带来多大的宁静与平静。
当然你熟悉于缺乏轻安的状态,总是有想要移动、起身或做些什么的冲动。身体乱动着,心则焦躁地飞来飞去。当这些都停止了,心中不再有涟漪,只有平缓而平静的状态,动作变得温和、平缓而优雅,你几乎可以不动地坐着。
轻安必定随着前一个喜觉支而生起,最强的喜──遍满喜,又特别会带来很强的轻安。在遍满喜充满整个身体后,会觉得一点也不想动,更别说去打扰心的平静。
据说佛陀在解脱之后,花了四十九天在享受觉悟的成就,他在七个不同的地方,以某个姿势各维持了七天,借着进出所圆成的果证,来享受觉悟的成就。由于充满法喜──他整段时间全身都感到满足,因此不想移动,甚至无法完全闭上双眼,维持着全开或半开的状态。你也能在很强的喜生起时,经验眼睛不自觉地睁开的情况,最后会决定睁眼继续禅修,如果你有这种经验,也许就会明白佛陀的快乐与法喜是多么的大!
﹝近因──如理作意﹞
根据佛陀所说,生起轻安的方法是要透过如理作意。更具体地说,是被引导而向着善念、善心的如理作意,更重要的是向着与禅修有关的善心的如理作意,轻安与喜因而会生起。
发展轻安觉支的七种方式
注释书指出七种生起轻安的方法。
﹝一、适当的食物﹞
第一个方法是要食用适当的、营养的食物──满足需要与适当原则的食物。如你所知,营养非常重要,饮食不必精心制作,但一定要供应身体所需。如果食物不够营养,以致体力不足,禅修便无法进步。食物同时要适合个人,如果某些食物会引起消化不良或真的不喜欢,那么你也无法禅修,而会觉得不舒服,一直渴望想吃的食物。
我们可以从佛陀的时代汲取一些教训。有位非常有钱的商人与在家妇女,他们在佛陀教化的地区中,是大部分宗教庆典的领导者与主办人。不知什么缘故,除非他们参与计划并主办密集禅修或其它活动,不然事情总是无法顺利进行。他们成功的秘诀,便是掌握需要与适当的原则。他们总是煞费苦心地找出请来应供的僧尼或行者的需要,以及什么才是适合他们的食物。也许你可以回想,在食用了自己需要、想要且合宜的食物后,心会变得平静且专注。
﹝二、良好的气候﹞
第二个生起轻安的方法是在气候良好的环境禅修,将会觉得舒适且适于修行。每个人都有其偏好,然而,不论你喜欢什么,还是可利用电扇或电热器,或以轻便与厚重的衣物来适应不同的天气。
﹝三、舒适的姿势﹞
第三个培养轻安的方法,是采用舒适的姿势。我们在修观时通常会坐着或行走,对初学者而言,这两者是最好的姿势,舒适并不意味着放纵!躺下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可算是放纵的姿势,除非你身上有病,而不得不如此。当挺直地坐着或行禅时,你的身体需要某种程度的努力以避免跌倒,但在放纵的姿势中,无须这种努力,便容易打瞌睡,心也会变得松懈而安逸,不久就鼾声大作了。
﹝四、不过度热衷,也不懒散﹞
第四个生起轻安的方法,是在禅修时维持平衡的精进。你不应过度热衷或懒散,如果把自己逼得太紧,就会错过所缘而变得疲倦;如果太懒散,就无法有长足的进步。
过度热心的人就如急着想登顶的人,他们爬得非常快,但由于山势陡峭,必须经常停下来休息,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花了很长的时间才登顶。相反地,懒散的人就如蜗牛在爬一样,远远地落后。 ﹝五、远离粗暴的人;六、选择平静与宽和的朋友﹞
远离坏脾气、粗暴或无情的人也有助于生起轻安,显然地,如果同伴脾气很坏,总是不断生气地责骂你,你便永远无法达到心的宁静。与身心皆平静的人交往会变得更轻安,也是显而易见的。
﹝七、让心向于宁静﹞
最后,如果你持续地让心向于禅修,希望达到轻安与宁静,便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如果你机警地使念活动起来,轻安觉支便会自然生起。

第 6 觉支 定
定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定是一种定着于观察所缘上的心所,刺穿、洞悉所缘,并停留在其上。巴利语称之为samAdhi(定)。
﹝特相──安定﹞
定的特相是不散乱、不散失、不离散。这意指心安住于观察的所缘上,嵌入其中,并维持静止与平静。
◎凝态的定与动态的定
定有两种,一种是持续的定──思惟单一所缘所获得的定。这种定是在清净、轻安的禅修中获得──要求心停留在一个所缘,而排除所有其它的所缘。遵循这条道路的人可获得这种经验,特别是在禅那中获得安止时。
然而,修观的目标则是发展智能与完成各个阶段的观。当然,基本的观是指直觉的领悟,如分别名色,透过因与果而直接地理解名色的关系,以及领悟一切名色法的无常、苦与无我。这些是基本的观,还有在到达以涅槃或一切苦灭为所缘的道心与果心之前,所必须经历的观。 在修观中,所缘的觉察范围非常重要。观的所缘范围是名色──无须诉诸思考过程而直接感受的东西。换句话说,在修观时,要观察许多不同的所缘,目的是深入地理解它们的本质。第二种定──剎那定,在修观中是最重要的,观的所缘始终在生灭,而剎那定在每个剎那随着所缘生起。虽然这种定有剎那的本质,却在每个剎那间生起而毫无间断。若能如此,剎那定便与持续的定一样有使心轻安并镇伏烦恼的力量。
﹝功能──聚集心﹞
假设你正在禅坐,观察腹部的起伏,当你精进地注意起伏的过程,便是活在当下。随着你努力、精进地培养觉知的剎那,会相应生起一个属于洞察的心理活动,就如心固着在观察的所缘一样,你掉入所缘之中。这个定心所不仅是心一境性地洞察所缘,或在那个剎那于所缘上保持不动,它还拥有聚集与该心剎那同时生起的其它心所的力量,它的功能便是聚集心,将所有的心所集中一处,让它们不致离散或散乱。如此,心便能稳固地维持在所缘上。
﹝现起──平和与宁静﹞
此处可用亲子关系来比拟。好的父母希望子女长大后彬彬有礼且具责任感,朝着这个目标,他们会对孩子做某种程度的管束。孩子尚未成熟,缺乏判断的智慧,因此,父母须确保他们不会跑出去而与附近没规矩的小孩厮混。
心所就如无父母管教的孩子,会做出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同样地,不受控制的心也会因不好的影响而受苦。烦恼总是在附近徘徊,如果心不受约束,便容易与渴望、贪、瞋、痴等不良少年厮混,然后言行会变得狂野且无礼。心就如孩子,一开始会厌恶纪律,然而不久,就会愈来愈温顺、文雅、平静,且愈发远离烦恼的攻击。专注的心变得愈来愈安定、沈静、宁静,这种平和与宁静的感觉即是定的现起。
小孩也是如此,如果好好地照顾,会变得温顺。或许他们一开始本性狂野,但成熟以后,便了解为何要远离恶人,甚至开始感谢父母的照顾与管束,或许也会观察到童年时那些缺乏父母关照的朋友,长大后变成罪犯。当他们大到可以进入社会,就能辨别那种人可以做朋友,那些人需要远离,而随着年纪渐长与成熟,这些教养会使他们继续地繁荣发展。
◎定让智慧生起
定是开启智慧最直接的近因,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一旦心宁静不动,便有让智慧生起的空间,而理解名色的真正本质。也许会有直觉的领悟,知道如何区别名色,两者如何以因果相连,智慧将一步步地愈来愈洞察更深奥的真理,能清晰地看到无常、苦、无我的特相,最后获得止息苦的观。当此智慧产生时,行者不论处在何种环境,都不会再成为粗鄙邪恶的人。
◎父母与子女
为人父母者,或有可能成为父母的人,也许应该竖起耳朵来,这对要藉由定来管理自心的父母而言非常重要,最后他们应当完成不同阶段的观,如此才能善巧地带大子女,因为他们可以清楚分辨善行与不善行。他们可以这样教导子女,特别是为子女树立一个好榜样。无法管理自心、行为粗鲁的父母,无法帮助孩子发展善行与智慧。
我在缅甸一些为人父母的学生,在开始禅修时,只考虑子女教育、赚钱营生等世间的幸福。然后到我们的禅修中心禅修,他们练习得很深入,当回到子女身边时,有了新的态度与计划。现在他们觉得对孩子而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管理自心,并发展善心,而不仅仅是获得世俗的成功。在孩子成年后,父母都力劝他们禅修,事实上,当我问这些父母在禅修前后生的小孩是否有所不同时,他们如此回答:「哦,当然!我们禅修后生的小孩比较听话且体贴,与其它孩子比起来,有颗善良的心。」
﹝近因──持续的专注﹞
佛陀说,持续地如理作意──目标对准定的发展,是定的近因,前定是使相续定生起的因。
生起定觉支的十一种方法
注释书描述另外十一种使定生起的方法。
﹝一、保持内、外部的清洁﹞
首先是身体与环境内、外部的清洁。这点的影响已详述于第二觉支──择法。(参见页 27)
﹝二、平衡的心﹞
第二个定的因素是平衡五根,慧与信一组,而精进与定是另一组,我已用一个章节讨论过五根的平衡了。(参见本刊第 73 期,页 26-67)
﹝三、维持清晰的似相﹞
相较于严格的观禅,第三个因素与止禅比较有关,因此我只简短地提一下。它是精熟于定的所缘,亦即维持清晰的似相,就如在练习止禅时一样。
﹝四、振奋沮丧的心﹞
第四个因素是在心变得沉重、忧郁、沮丧时,使其振奋起来。无疑地,你已在禅修中跌跌撞撞了许多次,这时你也许应该运用生起精进、喜或观的一些技巧,试着使心振奋起来。振奋沮丧的心同时也是老师的工作,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当行者拉长着郁闷的脸来小参时,老师会知道如何激励他。
﹝五、抑制过度兴奋的心﹞
第五个发展定的因素,有时是需要抑制兴奋的心。行者在禅修中常常会有令人迷恋的经验,而变得兴奋且活跃,他们的精进过度泛滥。此时老师不宜给予鼓励,应该以使行者回到适当位置的方法来教导,同时运用前述讨论过的方法,来帮助行者激发轻安觉支,或是教他放松,只是观察,不要过度精进。
﹝六、策励因疼痛而怯弱的心﹞
如果心因疼痛而畏缩怯弱,也许需要为它制造点快乐,这就是第六个方法。行者也许会因为环境或旧疾复发而感到沮丧,此时心需要振奋与清明,好让它再度明亮、敏锐,你可以尝试各种方法,使心振奋起来,老师也可以鼓舞你──不是说笑话,而是具鼓励性的谈话。
﹝七、持续平衡的觉知﹞
第七个生起定的方法,是一直持续平衡的觉知。有时随着禅修的真正深入,你似乎无须任何精进,而仍能对所缘的生灭保持正念,此时要努力不去干扰,即使觉得这种舒适的速度太慢,而想踩下油门。若想要快速地了解佛法,而真的试着加速,便会扰乱心的平衡,觉知会因此变得迟钝。而另一方面,每件事都那么美好平顺,你可能会因此太过放松,而使禅修退步。当不费力的精进出现时,你应该慢慢进行,尽管如此,还是要跟得上所呈现出的动力。
﹝八、远离心散乱的人;九、选择能专心一意的朋友﹞
第八与第九个生起定的因素是,你应该远离不专心的人,而结交能专注的朋友。既不平稳,又不宁静的人,从未发展任何的定,身上带着许多不安,这种父母生下的小孩,也会缺乏心的宁静。
缅甸有种观念,与现代西方人「气氛不错」的想法关系密切。许多从未禅修的人,一到禅修中心拜访,便开始觉得宁静与安详,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感受到行者精进用功的氛围,有的人便决定来禅修,这似乎很自然。
佛陀时代,有位阿阇世王(AjA-tasattu),杀害父亲以篡夺王位。他犯下恶行后,许多夜晚都无法成眠,最后决定找佛陀商量。他穿越森林,遇到一群比丘,正安详专注地聆听佛陀开示。据说他所有的悔恨与不安都消失了,心中充满着许久未曾感受到的平静与轻安。
﹝十、思惟安止的宁静﹞
第十个方法是思惟禅定的宁静与轻安,这与以此种方式禅修,并获得清净的寂静的行者有关。回想曾用来达到禅定的方法,他们现在可以简单地使用,以达成心的定。尚末成就禅定的人,或许可以回忆一些剎那定很强,能感觉宁静与一境性的时刻。透过忆念解脱五盖的感觉,以及持续激发剎那定所产生心的宁静,会使得定再度生起。
﹝十一、使心向于定﹞
第十一也是最后一个定生起的因素,是持续地让心向于定的发展。凡事皆仰仗于每一剎那的努力,如果努力专注,你将会成功。

第 7 觉支 舍
平衡的心
也许联合国应该改名为「舍协会」(Organization of Equanimities),那么或许能提醒代表们上谈判桌时最重要的是心态,特别是面对激烈的问题时。每位决策者在面对困难的问题时,必须无有偏执。
巴利语 upekkhA 通常翻译为 equanimity,事实上指的是精进的平衡。它是一种居于中间,不倾向任何一端的心态,可以在日常生活、每天决策的过程与禅修时培养。
﹝调解内在的冲突﹞
在禅修中,不同的心态会互相竞争。信心会努力压制与其互补的智慧,反之亦然,精进与定之间也是如此。这是禅修者的常识,即在禅修中维持两组心态的进步与方向,是很重要的。
在开始密集禅修时,你可能会非常狂热且有野心。马上坐下来,抓住腹部的起伏或其它在觉知范围内的任何所缘。由于过度精进,心可能会过度攫取禅修所缘,或让它溜走。如此错过目标会让人觉得烦乱,因为你觉得已经尽了全力,却无功而返。
或许你发现了自己的愚蠢,而能迅速钻进正在发生事情的律动中,随着对观察起伏,心顺应这个过程,并与他们同步。它迟早会变得容易,而你开始有点放松,精进似乎没有效果,但如果不留心的话,昏沉睡眠就会悄悄接近并击倒你。
行者有时会相当成功地区别名色,并看出其关连,会因尝到佛法的滋味,而相当兴奋,充满信心的行者,便开始告诉朋友与父母这些刚发现的奥妙真理。由于信心,想象与计划到处延伸,随着过多的思考与感觉继续下去,禅修便会戛然而止。这一连串的事件是信心过度的征兆。
另一位行者可能有同样的领悟,但他没想要散播佛法,却开始解析经验。你也许会说这种行者小题大作,每件他领会的小事,都依据阅读过的禅修文学来解析,一连串的反思与想法生起,再次地阻碍了禅修。这是智慧过度的征兆。
许多行者很有理性的倾向,对所听到的会先详细检查才接受,且对自己的辨别特质感到自豪。当他们来禅修时,总是以知性的方式测验所做事情的正确性,以知性的了解来证明禅修。如果他们仍陷于这种模式,这样的行者永远会受到「疑」的折磨,在「疑」的旋转木马中无止尽地回旋,永远无法前进。
行者听到禅修方法,或修习了某个方法,并发现它基本上是有效的,便应该要完全臣服于所接受到的指导,唯有如此才能进步神速。行者就如前线的战士,没有时间去争论或怀疑命令,必须无有怀疑地服从上级的每一道指令,唯有如此才能战胜。当然,我不建议你因为盲信而全然地臣服。
即使到了能清楚明白地看到法的生灭时,行者的修行仍然多变而不稳,因为信与慧、精进与定,尚未达到平衡。然而,如果行者克服了不平衡的障碍,并能单单地看着法的快速生灭,精进与定、信与慧之间的不平衡,将获得修正。此时,行者可说已有了舍的状态──四根的平衡,念则似乎是不费力地径自进行。
平衡的心,就如马车被两匹同等强壮、有力的马拉着。当两者都在奔跑,便能很轻易地拉车,车夫只要让马工作即可;但如果其中一匹马跑得较快,而另一匹是老马,车夫就辛苦了。为了避免陷入沟中,他要一直费劲地使跑得快的马减速,而要老马加速。禅修也是如此,一开始种种心法之间尚未达到平衡,行者会不断地从狂热倒向疑,或从过度精进而倒向懈怠。然而,随着持续地禅修,舍觉支生起,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念就好像会径自进行一般,此时,我们会经验到极大的乐。换成现代的比喻,我们成为豪华房车的司机,以自动驾驶在不塞车的高速公路上奔驰。
舍的特相、功能、现起与近因
﹝特相──信与慧平衡;精进与定平衡﹞
舍的特相是平衡相应的心法,因此其中任何一个不会压倒其它的,它在信与慧、精进与定之间创造平衡。
﹝功能──不过度,也不缺乏﹞
舍觉支的功能是补充不足、减少过度的状况,防止心落入过与不及的极端。当舍很强时,会有完全的平衡,不会有任何一方面倾向于过度,行者无须费力地保持正念。
﹝现起──放松与平衡的状态﹞
看起来似乎是念在处理一切事情,就如车夫放松地让马自行拉车,这种安适与平衡的状态,即是舍的现起。
我小时候曾听人谈过如何在竹竿两端各挑一个篮子,这在缅甸非常普遍。竹竿扛在一边的肩上,沉重的篮子分别挂在竹竿的前后两端。一开始出发时,必须用很大的力气,重量会让人觉得难以负荷。但在你走了一到十五步后,竹竿开始随着步伐的韵律上下晃动,你、竹竿与篮子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移动,因而几乎感觉不到负重。我一开始也无法相信,但现在我禅修了之后,知道这是相当可能的。
﹝近因──持续的念﹞
根据佛陀的教导,带来舍的方法是如理作意──以发展舍的意志为基础,时时刻刻不断地保持正念。前一剎那的舍带来后一剎那舍的生起,一旦使舍活动起来,就会成为舍持续并深化的近因。它可以让行者超越生灭随观智,到达更深的禅修层次之中。
舍在初学者的心中很难生起,虽然他们可能时时刻刻都在努力保持正念,舍仍来来去去。心可能一时十分平衡,然后舍又消失,一步步地加强舍,它出现的时间会愈来愈长,也愈来愈频繁,最后强到足以成为舍觉支。
发展舍觉支的五种方法
注释书讨论到五个生起舍的方法。
﹝一、以平稳的情绪对待一切众生﹞
首要的是以平和的态度对待一切众生,这些都是你钟爱的,包括动物在内。对所喜欢的人与宠物,我们会有很多的执着与渴爱,有时对某人会表现得很「疯狂」。这种态度对平衡的状态──舍,不会有任何帮助。
为了准备让舍生起的基础,行者必须努力培养不执着与平衡的态度,来对待所爱的人与动物。身为世间的人,某种执着在关系中也许是需要的,但过度执着便会伤害自己与所爱的人。特别是在密集禅修期间,我们会开始过分担心他们的福祉,所以要试着放下对朋友幸福的过度关心与忧虑。
有种思惟可以培养不执着,那就是将一切众生视为自身业的承受者。人们享受善报,又因不善行而受苦果,他们以自己的意志造作业,也必定经验其结果,没有人能阻止。就胜义而言,你或其它任何人都无法拯救他们,如果你以这种方式思惟,比较不会担心钟爱的人。 你也可藉由思惟胜义谛,而对众生生起舍心,你也许可以告诉自己,究竟只有名色而已,你如此狂恋的人在那里?只有名(心)与色(身)时时刻刻在生灭。你在那个剎那间恋爱呢?你也许可用这方法驱策某些理智到心中。
也许有人会担心如此的思惟会转变成漠不关心,而让我们放弃配偶或挚爱。其实并非如此,舍不是毫无感觉、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它只是没有偏好。在舍的影响下,行者不会排斥讨厌的或抓取喜欢的东西,心安住于平衡的态度,只接受事物的本然,在舍觉支现前时,会同时放弃对众生的执着与厌恶。经典告诉我们,对严重倾向于贪欲的人而言,与其相反的舍正是清理与净化的因素。
﹝二、以平稳的情绪对待无情物﹞
第二个发展舍觉支的方法,是对所有的无情物──财产、衣服、时尚等采取平衡的态度。以衣服为例,它有天会破损、脏污,会腐烂、毁坏,因为它与一切事物同样无常。更进一步地说,在胜义中我们甚至未曾拥有它,一切事物都是无我的,没有人拥有任何东西。将物质的东西视为无常的,有助于发展「舍」且减少执着,你可以对自己说:「我在这一小段时间内利用它,它不会持续到永远。」
热衷于流行的人,也许会不由自主地买下市场上的每件新产品,一旦这玩意儿被买走,另一个更精巧的就会很快出现,这种人会喜新厌旧,如此的行为无法带来舍。
﹝三、远离「发狂」的人﹞
第三个发展舍觉支的方法,是远离对人或物有疯狂倾向的朋友。这些人有很强的占有欲,执取认为属于自己的人或物,而有些人则见不得别人享用或使用他们的财产。
有位很执着宠物的长者,似乎在自己的寺里饲养很多狗与猫。有天他到位在仰光的中心参加密集禅修。禅修时,他在适当的环境下练习,却无法深入。最后我灵机一动,问他是否在自己的寺里养宠物,他喜形于色地说:「是啊!我有非常多的狗与猫,自从来到这里,就一直在想着牠们够不够吃,过得好不好。」我要他忘了牠们,专心禅修,他很快便有很大的进步。
请勿过度执着所爱的人或宠物,这会阻碍你来参加密集禅修,你就无法深入修行,并发展舍觉支。
﹝四、选择冷静的朋友﹞
第四个生起舍的方法,你要选择不太执着有情或财产的朋友。这发展舍的方法与前者完全相反,在选择这样的朋友时,如果正好选到如前述的长者,就会有点问题了。
﹝五、使心向于舍﹞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令舍觉支生起的因素,是持续地让心向于舍的培养。当你的心有这种倾向,就不会妄想着家中的猫、狗或所爱的人,只会愈来愈平衡与和谐。
在禅修与日常生活中,舍都极具重要性。一般而言,我们不是被欲乐或迷人的所缘给冲走,就是在对抗不愉悦、讨厌的所缘时,使自己极度地烦乱。这些相反事物的疯狂交替,在人类中几乎是普遍性的。当我们缺少维持平衡、稳定的能力,便容易卷入渴爱或瞋恚的极端中。
经典说当心放纵于感官所缘时,会变得烦乱,如我们的观察,这是世间的普遍状态。在人们要求快乐时,他们误以为心的兴奋是真正的快乐,永远无机会体验随着宁静与轻安而来的更大的喜。
七觉支的功德
经典告诉我们,所有觉支都会带来极大的功德,一旦它们获得充分的发展,便能止息轮回之苦。这意味着由名色所组成的有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5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其永不停息、循环不已的生死,得以完全停止。
觉支同时能完全击垮十魔军──系缚我们于苦轮与轮回的内在破坏力量。为此,佛陀与觉悟者发展七觉支,因而能超越欲界、色界与所有的无色界。
你也许会问:「人们从三界解脱后要到那里去?」不能说有另一种「生」,因为随着涅槃来的是生死的止息。出生带来不可避免的生存、老、病与最后的死──一切苦的样貌,要解脱苦,就要从「生」解脱,「死」便不会发生。涅槃能解脱生与死。
【注释】
(1) 苦处(apAya):投生于地狱道或畜生道,是一种心的痛苦状态 ,缺乏可带来快乐的善业。
(2) 三十三天(TAvatimsa):佛陀为过世并生于三十三天的母亲讲述阿毗达磨的天界,此处也是到达涅槃的比丘们在禅修中死亡后投生的地方。
(3) 般涅槃(parinibbAna):完全证悟者的色身死亡时,其因缘和合存在的消逝。
(4) 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anagArika):在佛教国家受八戒或十戒的在家人。他们通常穿着白衣,剃除须发,住在寺院中协助僧尼。
(5) 八戒女(SIlashin Nun):缅甸系统的女性出家人,持守八戒或十戒,剃发、穿粉红色或棕色的僧袍。
(6) 行舍智(sankhArupekkhAJANa):对一切深刻地理解「舍」,在传统进程中是观的最高阶段之一。一种微细的、平衡的心态,不会因为乐、苦经验的交替所困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9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