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6387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6-1-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6-9-29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来看看我们最熟悉的《心经》中是怎么说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陀,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以无所得故”,就是所证时“无所得”,是空性。而“心无挂碍”,就是“能证”已经全部“放下”,所以没有什么值得挂碍的。这里说“空”
当全体放下时,一切空性时,是不是什么都“没有”呢?当然不是,《心经》继续说:“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如来藏”。这里说“有”。
前面说“空”,是说“如来藏”的相状是空性,后面说“有”,是说有“阿缛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证,而且“真实不虚”。这个“空”和“有”,根本不矛盾,在藏传佛教中,就说是“空性和光明双运”。
再简单一些,执持“如来藏实有”,连最基本的“三法印”也通不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中的“诸法无我”,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法”是有“实我”的,这个“我”可不是“人我执”的“我”,是“法我执”的“我”。
佛陀在《解深密经》中清楚地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成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在《楞严经》卷五中也说“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其实,关于“阿赖耶识”是否“实有”的问题,佛教中有一派叫“随理唯识”,这一派认为阿赖耶识“实有”,这里不多说,大家如果有兴趣,去看法尊法师的一本书,叫《四宗要义讲记》,上面说的非常清楚,并由此可以明白佛教关于“胜义有”和“毕竟空”的区别,如果要更加详细一些,可以去读益西彭措堪布的《入中论善说日光蔬》。可以更清楚一些。
藏传佛教中还有一个派别叫“觉囊派”,主修“时轮金刚”,他们持“中观他空见”,认为如来藏“实有”,和“中观应承派”的“中观自空见”说法不同。宁玛派认为“中观他空见”高于“中观自空见”。
“缘起”就是“性空”,因为是诸法俱是“缘起”,不是“实有不变”,所以才“性空”,因为诸法性空,所以才可能有“缘起和合”的显现。缘起和性空,如果离开了,缘起就会因为不是空性而“实有”,实有就不能“因缘和合”而没法“缘起”。而“性空”没有了“缘起”来显现,那性空也就是一个单独的东西,也一样成了“实有”,如何再叫“性空”。
正因为“缘起是空性”的,我们才有可能证知其空性而放下执着,因为我们的身心本身就是一个“缘起”现象,如果缘起不是空性,我们的身心就是“实有”的,既然实有就不会坏失,那如何才能够涅槃寂静。因为阿罗汉的涅槃不究竟,和“缘起”相对,所以这个涅槃并不是真正的“不生不灭”的大空性,所以最后阿罗汉一定会离开涅槃而“回小向大”,去进入那个最究竟大空性,当阿罗汉离开他的涅槃,这个和缘起相对的涅槃也就“灭”了。
而菩萨所证的那个“空性”,于定中,无法言说,于出定中,却绝对不离开“缘起”,所以才会有“郁郁黄花皆般若,青青翠竹皆菩提”的说法,《法华经》中甚至说:一切冶生产业,全皆实相。禅宗祖师们性之所致,说“真如”是“麻三斤”、“庭前柏树子”,也就是这个道理。
再有,佛陀说的“十二因缘”,是说明“缘起”的规律,如何从“无明”而缘到“老死”,而“缘起性空”,却是说“缘起的本质是空性”。二者并无丝毫矛盾之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