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44|回复: 1

【法华漫谈】法华经中王 人法俱殊胜 2016-08-25 珠海市普陀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6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法华漫谈】法华经中王 人法俱殊胜2016-08-25 [url=]珠海市普陀寺[/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提示:点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
珠海市普陀寺"↑敬请关注,广结善缘!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门迹门同契法理 究竟方便共成佛道


  自古皆谓法华为经中之王,但一直对此说法不甚明了,近日初读法华,方茅塞顿开。特别是读到其中的《法师品》对于《法华经》本身的殊胜和受持读诵者所得利益的殊胜有了真实的认识。

  按照圣严法师的说法,整部《法华经》一共分为两个部分,即本门和迹门,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而所谓本迹之分是就其权实之义而做出的。所谓本门就如同人的身体、印玺的本身,是佛陀直接开现诸法的实相、修行的道路、如来的功德等,更多是通过种种菩萨的本生行愿,直接的说明《法华经》的殊胜、一佛乘的究竟实相、如来久远成佛、嘱累传法等。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所谓迹就是印迹、影迹的意思,是佛陀为了说明诸法实相,佛陀出世本怀而假借一些譬喻、实例、故事等而做出的一些方便善巧的化现,目的就是为了让众生通过这些譬喻、故事等契入佛法之门。

  本门和迹门的关系就如同说理与比喻的关系,当我们还不明白或听不懂佛法义理的时候,佛陀便会用比喻、举例等种种权巧的方式来让众生明白。而当众生找到趣入佛法之门后,佛陀就会直接了当地讲义理、明实相,这时我们才会恍然大悟,明白佛陀前面苦口婆心、种种善巧方便的意趣所在。

  按圣严法师的分法,《法师品》就其在经中的结构体系而言,是出于迹门的流通分,所谓流通就是如何将此经流传后世、利益众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如何弘扬佛法、接引信众。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会三归一含藏法身舍利 契理契机开显佛之密意


一部经也好,一部论也好,或是世间的一切事物,如果想要流通传扬,所必须具备的的几个条件:首先,这个要流传的经论绝对是最好的,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不然就没有真实性和权威性,就不会有人相信,自然也不会得到流传;其二,此经本身再好,如果不给受持之人带来利益,也不会有人去看,去读,更勿论去依此行持,当然佛教带给人的的利益与世间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不在一个层面的,但理都是一个理,特别是在有为法的层面和站在我们尚未成佛、未证空性的凡夫的角度和立场上看。归结起来也不外乎从法殊胜和人殊胜两个方面来劝学,来宏传,来流通。《法师品》的结构和内容也是从这两个方面来说的。

  从法殊胜的角度来说,《法华经》可谓经中之精华、经中之王。就诸经而言,一般来说是开悟的楞严、成佛的法华,就是说在《法华经》中,佛陀为我们开示了成佛的通途和大道。在本经中,佛陀不仅亲自说明了佛陀出世是为了让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大愿本怀,而且佛陀还亲自为众多的修行弟子授记成佛,无论在理上还是在事上都是无比的圆满。不仅佛的大弟子们都能成佛,甚至连其他经典中所讲的诸如提婆达多这样坏尽善根、犯五无间罪的一阐提,以及通常认为女身不能成佛的尼众,佛陀皆授记成佛,甚至闻本经一句一偈都可以成佛。正如经中所说“乃至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可见本经的殊胜与不可思议之处。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如佛在本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中所说“能受持读诵《法华经》,破一切暗,于众经中最为其尊,是诸经之王,诸经中最为第一”,那《法华经》为什么是经中之王呢?就在于此经能够破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贪嗔痴的无明之暗,送来无上光明,速疾成办成佛之道,所以《见宝塔品》中如是说:“若持此经,是则勇猛,是则精进,是名持戒行头陀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在《法师品》中佛陀更对本经的殊胜做了详细的开演,并将《法华经》看作是佛的法身舍利,比佛的肉身舍利更为殊胜,所以在起佛塔之时,如安放《法华经》,即无需安放佛的肉身舍利。为什么呢?佛陀在涅槃之后,之所以留有肉身舍利,就在于末后世人对佛陀所说之法,难解难信,多认为佛法是迷信、神话等等。佛留下肉身舍利就是以自己的身体来证明佛法的真实性,证明佛陀修行之路的普遍性、可行性,也就是通过肉身舍利这种方便的形式来接引众生入佛知见。而《法华经》作为佛的法身舍利直接就开显佛陀的出世本怀,直接引导众生趣入佛之知见,所以其价值更在肉身舍利之上,是佛法身的体现,正如经中所说:“在在处处,若说、若读、若诵、若书,若经卷所住处,皆应起七宝塔,极令高广严饰,不须复安舍利。所以者何?此中已有如来全身。此塔,应以一切华、香、璎珞,缯盖、幢幡,伎乐、歌颂,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若有人得见此塔,礼拜、供养,当知是等皆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从正面说是如是,如果从反面说,即从谤法和谤佛的罪过相比较的角度来说,毁谤正法的,特别是毁谤《法华经》的罪过更甚于毁谤佛陀的罪过。经中所言:“若有恶人,以不善心,于一劫中现于佛前,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人以一恶言,毁呰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甚重。”我们引用经文的目的是在说明《法华经》的殊胜和重要性,而不是说毁谤和毁骂佛陀就罪过很小,我们都知道,如果对的善知识观过,尚堕入地狱无数劫,何况犯毁谤佛陀呢?

  此经的殊胜与尊贵之处还在于,佛陀在《法华经》中开示出了所有的三藏十二部教典的密意之所在,即佛所讲法无外乎究竟与方便的统一,契理与契机的不二。佛陀所开示的一佛乘,即一切众生必定成佛的密意,就在这部经里得到明确的阐述,而所谓的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不过是佛陀为契合不同根器的众生的方便说法而已。这便是佛陀在将要涅槃之时,总结其四十九年说话的最终本怀,而向众生说明一切有情必定成佛的道理之所在,并以授记的形式加以确定。而在佛最后所说的《涅槃经》里,佛陀则说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这一成佛的根据之所在,从而为成为《法华经》中的密意和授记最根本的基础和所依。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正如经中所言:“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于未来世当得作佛?应示:是诸人等,于未来世必得作佛。”这也就是佛陀讲说的“此经是诸佛祕要之藏”。

  正因如此,《法华经》就成为判断修行之人是否善行菩萨道的标准和依据之所在,“多有人在家、出家行菩萨道,若不能得见闻、读诵、书持、供养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未善行菩萨道;若有得闻是经典者,乃能善行菩萨之道。”为什么只有闻说、供养《法华经》才是真正行菩萨道呢?因为行菩萨道的宗旨和目标都是在于能够成就佛道,而《法华经》所开显的就是成佛的通途,给予我们的是对于必定成佛的信心。若不闻法华就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也就不能够做到彻底无我利他的发起菩提之心而行六度万行之菩萨道。经云:“一切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属此经。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在这里佛陀还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加以说明,如果将我们的成佛之路比喻成饥渴之人寻找水源挖掘水井求取甘露而得清凉的过程的话,我们虽然渴的不得了,非常想早一点的找到水,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水在哪里,在挖的时候见到的总是干土,不知道还用多深才能见到水源,于是便对于能否找到水充满疑惑,无有信心,于是便不断地变化地点来挖,但是总见不到水。就如同我们在学佛之时,不知道我们是否能最终成佛,或者说自己业障重,或者说自己修行法门不对等等,总之,不能对成佛形成定解。而《法华经》就如同我们在挖井之时看到湿土便知道下面肯定有水,这样不断挖下去,肯定可以得到水源而得甘露。见闻法华便可对成佛产生定解,信心增上,必定成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珠海普陀寺**时逢地藏王菩萨圣诞来临之际,为弘扬地藏王菩萨的无尽愿力,成就大众同入地藏菩萨功德愿海,利济一切众生,并应广大信众祈请,珠海普陀寺将于2016年8月28日至8月31日(农历七月廿六至廿九)举行地藏王菩萨圣诞《妙法莲华经》祈福超荐法会。欢迎广大护法善信来寺随喜参加,共襄盛举、共沾法益。

**

法会时间安排
8月28日至8月30日(农历七月廿六至廿八)
讽诵《大乘妙法莲华经》

8月31日(农历七月廿九)上午
礼《地藏忏》

8月31日(农历七月廿九)下午
设施五大士《瑜伽焰口》
妙法莲华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6-8-26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赞叹,阿弥陀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19: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