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67|回复: 19

[其他法师居士]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道源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8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道源法师讲述 广化法师记
**  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

**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

**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

**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

**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

**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

**。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华严经,我们每天作晚课

**施食时,必念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欲了知的是什么?

**即是欲了知三世诸佛是何处来,应从自心中求,佛教

**大乘法,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须观法界性,了知

**三世一切佛,统统在我心内,皆是我心中造出来的。

**十六观经教人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先造一

**尊佛出来。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这就是十

**六观经告诉我们心造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观无量寿

**经,则一切唯心造,徒具空理而已。故须研究十六观

**经,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这个

**道理通华严经亦通禅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论,这

**十六观经上统统有。

  
  经前玄谈
  略释经题
  正释经文
  甲一、序分
   乙一、证信序
   乙二、发起序
  甲二、正宗分
   乙一、明净业
   乙二、辨妙观
    丙一、日观
    丙二、水观
    丙三、地观
    丙四、树观
    丙五、水想观
    丙六、总观
    丙七、华座观
    丙八、佛菩萨像观
    丙九、佛身观
    丙十、观音观
    丙十一、势至观
    丙十二、普往生观
    丙十三、杂明佛菩萨观
    丙十四、上品生观
    丙十五、中品生观
    丙十六、下品生观
   乙三、彰利益
  甲三、流通分
   乙一、王宫流通
   乙二、鹫山流通
  
发表于 2016-6-8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等着正文看呢。谢谢。

点评

一楼点击任何标题都可以阅读的。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8 22:26
点击即可观看。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8 22:11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6-8 20:09
等着正文看呢。谢谢。

点击即可观看。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经宿则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目即开明。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这说不必不是完全不要,而是不一定之意。就是说:上品中生的行者,对于受持读诵大乘经典的工夫,不是完全一定的做。那么,他做的什么工夫?‘善解义趣,’他会讲经说法,而且讲解得很好。‘于第一义,心不惊动。’他对第一义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第一义就是我空、法空、空空,到了成佛的时候,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这种第一义谛的道理,了解得很清楚,所以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他对因果,信得很深,决不会毁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行此行者这句,上面那个行字,读作修行的 xíng 字音,下面那个行字,读作行门的 hèn 字音,此谓修行上品中生行门,将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的行者,他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拿著紫金台,来到他身前。前面上品上生是金刚台,这上品中生是紫金台,莲华台差了一级。‘赞言:法子!’佛为法王,大乘弟子为法王之子,故称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你修行大乘法门,了解第一义谛,所以我今天来迎接你。‘与千化佛,一时授手。’来接引的化佛有一千尊,统统同时授手来接引他。‘行者自见坐紫金台’上,于是‘合掌叉手,赞叹诸佛,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前面说一弹指顷,这里说一念,都是指很短的时间,便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莲华池中。‘此紫金台,如大宝华’,这个如字,作等字讲,他坐的紫金台,和大宝莲华相等。‘经宿则开。’经过一夜就开。这里和上品上生时间相差了一夜,上品上生生到西方莲华就开,这个要经过一夜才开。‘行者身作紫磨金色。’这个行者,无论你是出家弟子或在家弟子,只要你是上品中生,生到那里都变成菩萨相,和佛的身体一样,紫磨金色。‘足下亦有七宝莲华,’他的足下,只要一抬足,足下就有七宝莲华托著。‘佛及菩萨,俱时放光,照行者身。’佛菩萨都放光照著你。‘目即开明’你的眼睛自然开了,自然明亮。‘因前宿习,普闻众声,纯说甚深第一义谛。’宿习就是过去的薰习,你过去读诵大乘经典,善解第一义谛,所以到了西方,尽闻众声,都说的大乘甚深第一义谛妙法。于是‘即下金台,礼佛合掌,赞叹世尊。’下了紫金台,礼佛拜佛,合起掌来赞叹阿弥陀佛。‘经于七日,应时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这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中生者,所得到的利益。他经过了七日的时间,应时即对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得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译成中文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是菩提果,在这里是菩萨的行门,就是得了不退转,即阿弥陀经上说的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有三:一者,位不退,入圣流,不退凡夫位。二者,行不退,习大乘,不退二乘行。三者,念不退,念念流入萨婆若海。这不退转,在阿弥陀经说为阿 跋致。‘应时即能飞行遍至十方,历事诸佛。’因为这时已得了神足通,所以能飞行到十方世界,历事诸佛。‘于诸佛所,修诸三昧。’因为他没有证得念佛三昧,所以还得去修学。‘经一小劫,得无生忍,现前授记。’这比上品上生得忍的时间,差了一小劫。证得无生法忍了,才蒙诸佛现前,受成佛之记,‘是名上品中生者’。

点评

的确殊胜。值得请法。让净土法门外的学佛者也有信心往生净土。品位没关系,能往生就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8 22:26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五百化佛,一时授手,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闻众音声,皆演妙法。游历十方,供养诸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
  ‘上品下生者,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亦信者,显非深信,但不是不信,就叫做亦信因果。他对大乘经典,决不毁谤。‘但发无上道心。’他就是发了菩提心。无上道心,就是菩提心,梵语菩提翻成中国话叫做道,所以道心就是菩提心。这上品下生者,亦得要发菩提心。‘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他即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与诸菩萨,持金莲华,化作五百佛,来迎此人。’这比上品中生者的莲台,又差了一级,前面是紫金莲华台,这里是金莲华台。化佛亦少了一半,上品中生一千尊化佛,这里五百化佛,来迎此人。这五百化佛,一时授手,都伸手接引他,同时赞言:‘法子!汝今清净,发无上道心,我来迎汝。’你能发无上道心,这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今来迎接你。‘见此事时,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华合,随世尊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见此事时,行者见到佛菩萨与化佛来迎接他,即自见身坐金莲华,坐已,这金莲华就合起来,华合起来了,就随著弥陀世尊之后,即得往生七宝池中。‘一日一夜,莲华乃开。’生到七宝池中,华开的时间,比上品中生,又迟了一点,前面是一夜,这里一日一夜。‘七日之中,乃得见佛。’莲华开了以后,他见不到佛相,须七日之中,乃得见佛。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他生在佛国,怎么不见佛呢?因为他只发了大乘心,没有修大乘行,他是以发大乘心的功德,回向愿求生到西方去的,他而今是在这七日之中,精进用功,所以才看到佛的。有这个道理,有这经文,我们就知道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佛?我们第一没有发菩提心,第二没有行菩萨道,第三种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的业障深重。若是发了菩提心,行了菩萨道者,虽然是带业往生去,有佛力的加被,当下就可见到佛,‘虽见佛身,于众相好,心不明了。’前面第九观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这个行者,虽看见了佛身,只是见个大相而已,对于佛身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都不能明了看见。这是由于上品下生的行者,是习种性位,虽在娑婆世界发菩提心,回向往生,但未能称性修行,转尘劳成相好,故于众相好,心不明了。‘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必须于三七日中,称性起修,进入性种性位,尽断尘沙惑,才对佛陀的八万四千相,和种种随形好,一一分明得见。这时候耳根亦增胜了,‘闻众音声,皆演妙法。’因为见佛闻法之故,道行大进,便能‘游历十方,供养诸佛。’这即是弥陀经说的:常以清旦,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于诸佛前,闻甚深法。经三小劫,得百法明门,住欢喜地。’欢喜地即初地。依地持云:从种性至初地须一大阿僧祇劫,而极乐世界,只要三小劫,便可证得。实由于娑婆修行,供佛闻法少;极乐世界,一个清旦,即可供养十万亿佛,闻甚深法。供佛闻法多,福慧双修之功德大,所以证果的时间速。‘是名上品下生者,是名上辈生想,名第十四观。’这是总结观想之名。

发表于 2016-6-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6-8 22:11
点击即可观看。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 ...

的确殊胜。值得请法。让净土法门外的学佛者也有信心往生净土。品位没关系,能往生就好。

点评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8 22:48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6-8 20:09
等着正文看呢。谢谢。

一楼点击任何标题都可以阅读的。

点评

有精神时一定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8 22:28
发表于 2016-6-8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6-8 22:26
一楼点击任何标题都可以阅读的。

有精神时一定读。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6-8 22:26
的确殊胜。值得请法。让净土法门外的学佛者也有信心往生净土。品位没关系,能往生就好。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作是语已,行者即见,化佛光明,遍满其室;见已欢喜,即便命终。乘宝莲华,随化佛后,生宝池中。经七七日,莲华乃敷。当华敷时,大悲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放大光明,住其人前,为说甚深十二部经。闻已信解,发无上道心。经十小劫,具百法明门,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得闻佛名、法名,及闻僧名,闻三宝名,即得往生。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众生,作众恶业。’下品亦分三种,先讲下品上生,或有众生,作众恶业。是说下品往生的众生,都是凡夫,而且是些作恶业的凡夫。这里下品上生的人,尚且作众恶业,等而下之的下品中生和下品下生的人,就可想而知了。‘虽不诽谤方等经典,如此愚人,多造恶法,无有惭愧。’这个愚痴的人,他虽然不诽谤大乘方等经典,只是没有造诽谤大乘经典的罪而已,可是其他的恶业,造得很多,所以说他多造恶业。他造了恶业,还没有惭愧心,不知道羞耻。
  ‘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他今生作了一生的恶业,还不知道惭愧,但是他前生前世曾经修行过,所以他有善根,若不然怎么在临命终时,会遇到善知识?那善知识给他‘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因为他快要命终了,给他详细一部经一部经的讲,没有这个时间,所以只说经的首题名字。例如说:你要发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妙法,佛说过净土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只讲了这些大乘经的题目给他听。‘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到临命终的这个时候,听得善知识为他讲诸经的名题之故,就除却千劫极重恶业。他今生造了一辈子的恶业,都给他消了,他那前生前世,再前生前世,千劫以来所作的极重恶业,亦都通通消了。‘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智者就是那个善知识,给他说了大乘经的题目,还再教他修行,平常时他连合掌都没有合过,这个时候,智者才教他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教他念佛的名号。注意这个称字,前面所讲的是观想念佛,回向发愿念佛,没有持名念佛,到了这下三品才讲持名念佛。称就是用口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南无阿弥陀佛,那叫持名。念是从心,称是从口。‘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因为到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称念佛名之故,念一句佛的名号,除却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前面说听得佛经的题目,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千劫很长,比较这五十亿劫却很短了。叫他称一声佛的名,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我们若是有信心,听到什么地方,就信到什么地方;若是心里有疑,说我们不但听了经的题目,而且一部一部的经,听过好几部了;我们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但念一句,而且念了几千几万几十万句,那里来的这么多业,消不完呢?我们现在还是个凡夫,要知道,我们自从无始劫来,就当凡夫,从无始劫来,就造恶业;那恶业是个无形无相之法,假若有形有相,尽虚空都容纳不下;虽说消了很多,乃是赞叹佛经题目的功德不可思议,念佛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实实在在,我们的业障还没有消完。‘尔时彼佛,即遣化佛,化观世音,化大势至,至行者前。’彼佛即阿弥陀佛。因为西方三圣,他感应不来,但是他念了佛,求生西方,所以遣变化的西方三圣来。他虽在临命终时发心念佛,亦是个行者,所以还得赞叹他‘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因为你口称佛名,诸罪消灭了,所以我现在来迎接你。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不净说法,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吹诸天华;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观世音、大势至,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众生,毁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这下品中生的众生,和中品的众生,完全相反,在家弟子,受了五戒八戒,他们受了戒,不好好的持,犯了戒,出家弟子,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受了戒,不好好的持戒,亦犯了戒,这就叫做愚痴人。‘如此愚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五戒里面有盗戒,具足戒里面亦有盗戒,这里单独提出偷僧祇物,盗现前僧物来,是因为这两个罪最重。僧祇物就是十方常住物,十方常住物,属十方的出家人所共有,若是偷了十方常住的财物,那个盗戒罪犯的最重。现前僧物是现前的出家人用的,不通于十方人。例如今天打斋供众,供的是现前的僧众,不通于十方。或者有人买些水果、毛巾、牙膏等物来供众,这都是分送给现前的僧众,分了就算。如果有人偷了此等财物,罪过最重。‘不净说法’即是说法的法师,说法说得不干净,贪名贪利。说法本是好事,但是他存了贪名贪利的心来说法,这种说法就给他自己的名利心染污了。‘无有惭愧,以诸恶业而自庄严。’总指上面那些犯戒破斋,偷僧祇物的,盗现前僧物的,还有不净说法的人,没有惭愧心,造了一生的恶业,以诸恶业而自庄严,人家菩萨庄严身体,是头戴花冠,身佩璎珞,他却造些恶业庄严其身。‘如此罪人,以恶业故,应堕地狱。’他造了恶业,因果报应,自应当堕地狱。
  ‘命欲终时,地狱众火,一时俱至。’他平常不生惭愧,犯了戒,不怕堕地狱,到这临命终时,地狱火现前,把他烧得哇哇叫。可是这因为受了五戒八戒而犯戒的在家弟子,和受了具足戒而犯戒的出家弟子,他有他的善根,于是‘遇善知识,以大慈悲,即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善知识为他开示道:地狱相现前了,你看见猛火炽盛,你这口气一断,就要堕落到地狱里去,你赶快念阿弥陀佛,那阿弥陀佛有十种智慧力,有大威大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那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光,他有无量的智慧神通之力。‘亦赞戒、定、慧、解脱知见。’亦赞叹三无漏学,要持戒修定开智慧,还赞叹解脱、解脱知见。解脱者解脱烦恼的意思,具足知道己实解脱的知见,谓之解脱知见;合起来叫五分法身,是说法身具足这五种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又叫五分法身相。‘此人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时候‘地狱猛火,化为清凉风,’变了,地狱猛火变成了清凉风,这清凉风‘吹诸天华,’虚空之中,落天华下来。‘华上皆有化佛菩萨,迎接此人,’就是来迎接这个人。
  ‘如一念顷,即得往生七宝池中莲华之内。’可是这个莲华不开,要‘经于六劫,莲华乃敷。’莲华开了,他看不见阿弥陀佛,只看见‘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梵音声,安慰彼人。’两位菩萨以清净的法音,来安慰这个人。‘为说大乘甚深经典,闻此法已,应时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楼主| 发表于 2016-6-8 2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这个人恶透了,作不善业,五逆大罪,他都造了,十种恶业全犯了,具诸一切不善业。一切净土经论,最容易得往生的,就是这十六观经。由此可见佛是大慈大悲,不舍弃一切众生,纵然造了五逆大罪,他还是要摄受你,只有这十六观经有这句经文,造了五逆大罪的人,还是可以生西方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这种人他应当堕落到三恶道去,经过多少劫,受无穷的苦,才得出来。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像这样的愚人,亦有他的善根,那是他前生前世的善根,今生造了五逆十恶的大罪,在这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了。善知识给他‘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注意这个念字,念是修观想、观念。‘彼人苦逼,不遑念佛。’遑字解作有空闲的时候。他这个人,为苦所逼迫,到这时教他观想念佛,他为苦所逼,观想不来,故说不遑念佛,亦就是来不及修观想念佛了。‘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善友即善知识,这个地方,对念字的意义,说得很明白,他道:你若是观念不来,就称名--称无量寿佛的名。‘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这个临命终人,经善知识开示他,教他观想念佛,他观想不来,于是再教他口称佛名,口称佛名即十念法,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一口气算一念,再换一口气,再念一口气,这样名为一念,如此念十口气,便叫十念,不是念十声。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就是至诚恳切,一口气接一口气的念,念个十念,中间不要间断。因为他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故,念念之中,就是每一念每一念都能消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这人命终之时,便见金莲华,现在他前面,像个太阳。‘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他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莲华之中,可是这个时间很长,满十二大劫,莲华才开。莲华开后,看见‘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实相就是大乘实相妙理。‘除灭罪法’即教他作实相忏悔,若能观想实相,一切的罪业都消灭了。‘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发菩提之心即发无上道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总合起下三品来,名下辈生想,依次序算来,这叫第十六观。
  此经说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恶,无恶不造,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他用十念法,念佛念了十念,就生西方了。这就叫我们一定要相信,我可以生西方。因为我们的恶,不会恶到这个样子,我们念佛,亦不止念十念,所以你就可以相信,一定能够往生西方。

点评

净土往生品位比十地菩萨品位容易接受多了。但真能做到也不容易。万法平等无有高下,对机就是良药。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9 07:38
发表于 2016-6-9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敬诸佛 发表于 2016-6-8 22:51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

净土往生品位比十地菩萨品位容易接受多了。但真能做到也不容易。万法平等无有高下,对机就是良药。

点评

西方极乐世界比如大富长者,不肯念佛的人比如离家出走的穷子。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9 08:01
发表于 2016-6-9 08: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武汉毛中 发表于 2016-6-9 07:38
净土往生品位比十地菩萨品位容易接受多了。但真能做到也不容易。万法平等无有高下,对机就是良药。

西方极乐世界比如大富长者,不肯念佛的人比如离家出走的穷子。
发表于 2016-6-9 08:0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肯念佛往生之人业力使然。。

点评

喜欢快快乐乐修行还是喜欢平平淡淡成佛各有所好。不都是业力使然。修习第一义,实证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6-9 08:52
发表于 2016-6-9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悟佛知见 发表于 2016-6-9 08:03
不肯念佛往生之人业力使然。。

喜欢快快乐乐修行还是喜欢平平淡淡成佛各有所好。不都是业力使然。修习第一义,实证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多么有意义的人生呵。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李炳南)
选择字号
  佛者性体也,法者事理也,僧者和合比丘众也,众亦性体也。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则出家在家通称,以性理无二致也。性体迷于事理则秽,秽则为众,性体觉于事理则净,净则为佛。所以众必除秽而转净,不净不得作佛,佛已纯净而能知秽,知秽始能觉众。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祖云:心秽土秽,心净土净。从知佛众净秽,皆在于心,此为净宗之法要,亦全藏之纲领也。三藏浩浩,无非明净,通途远而难,三经鼎足善巧,别径近而易。世界悉檀,先以欲牵,能顺其秽,带业往生,伏惑出世,能融其秽。由顺而融,及近上善熏习,享乐莲邦潜移,自然心念三宝转净矣。遇此而不振奋,甘于沉没,佛恩己灵,俱深辜负矣。然三经修法,亦分难易,小本弥陀,一心持名,径中又径最易,故修者普。大本无量寿经,详说缘因,开发善根为助,较繁修少。若夫观经,依经所示,以心作观,少违教义,名为邪观,名为妄想。而圣境广大,凡心隘陋,十三观虽开方便,心粗境细,犹难作到,故从古修者讲者,直凤毛麟角如也。或言三经鼎峙,岂宜知一忽二,言固如是,然亦有说也。是行宜守专,知必求全,行不专则定不成,知不全则慧不生。无定无慧,于净何有,有净万人去者,必明乎此也。今之学者,问以何为净秽,愕然茫然,无以应。问以何生西后,始悉忆念三宝,又茫然,无以应。问以心佛交感,九品生相,七宝有想,人天凡相等,俱无所应。是不知净,无有净,唐捐其功,乃不读观经之过也。宿德道源法师者,乘愿再来人也,示生豫州,幼出家受具足戒。遍参名山,精天台教义,曾久卓锡灵岩,喜宏净。来台建海会寺,为三台专一之净宗道场也。悯学人呰封,于台北志莲精舍,敷讲观无量寿经,由振教法师记录,批郤导窾,深入浅出,微密显章,如指掌文。记录,文取语体,义皆畅达,可称双璧,不同智疏体钞,必精台教后能读也。道公久病目,视力艰,每讲经以深镜助之,不自为苦。此经讲座圆满,世腊适臻八秩,为众忘身,其悲心至于斯也。兹者斯讲流通,三宝云何,净秽奚别,九品等相,心佛是谁,无余蕴矣。犹之孽海慈航,待于津岸,尚徘徊不登,宁非不智也哉。余不敏,读正感焉,公来征序,欣然而有辞。谨述所知,随喜劝请来者,时哉时哉,不可复失。
丙辰冬至月优婆塞李炳南居士恭识



  有关“序言”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经前玄谈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弟子振教 谨记
  道源老法师一九七六年冬讲于台北志莲精舍
  经前玄谈
  中国大乘佛教有八大宗派,净土宗属八大宗派之一宗。我们这个讲经的志莲精舍,属于净土宗之道场,志莲者志求往生莲邦也。净土宗有三经一论,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及往生论。本精舍以往已讲往生论及阿弥陀经,现在续讲观无量寿经,此经又名十六观经,谓此经内容为十六种观念法门也。十六观经与无量寿经及阿弥陀经,鼎足而立,同等重要,不可偏缺,净土宗才可以兴盛起来。在同等重要中,又有差别,即观经较弥陀经、无量寿经。尤为重要,乃重要中之重要者。大乘佛法中,最高的是华严经,我们每天作晚课蒙山施食时,必念华严经偈‘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谓欲了知的是什么?即是欲了知三世诸佛是何处来,应从自心中求,佛教大乘法,凡是心外求法都名外道,须观法界性,了知三世一切佛,统统在我心内,皆是我心中造出来的。十六观经教人观想无量寿佛(即阿弥陀佛),先造一尊佛出来。能造一佛,即可造十方三世佛,这就是十六观经告诉我们心造诸佛之法。然若不研究观无量寿经,则一切唯心造,徒具空理而已。故须研究十六观经,才能知道‘心即是佛,佛即是心’的道理,这个道理通华严经亦通禅宗,是大乘佛法中最高理论,这十六观经上统统有。我们最高法门是顿教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成佛如何成?见了本性,就成了佛。本性在何处?本性就在我们心中。我此心中就具有佛性,见了此佛性,就成了佛,所以叫做顿教禅宗。此是禅宗教人顿悟之法。如何使凡夫心观想成为佛性?十六观经教你观想方法,照著十六观经修,就可观想得一尊佛出来。所观的是谁?观的就是阿弥陀。阿弥陀佛不出我自心,西方极乐世界,亦不出我自心。平常讲最高理论,‘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若不依十六观经修观想,则所说者,皆是些空理。自性弥陀,你心里唯弥陀不来,唯心净土,你心里亦净土不来,此何故?我们的心是妄想心,怎能变得弥陀出来!我们的心是染污心,怎能变得净土出来!但得有个方法教他变,十六观经教我们观想变现西方极乐世界庄严,观想变现阿弥陀佛庄严,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皆是我心中所造,那么西方极乐净土,即是我自心净土,弥陀即我自性弥陀。每天晚课中,唱著‘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此偈即出自十六观经。所谓白毫宛如五须弥山,绀目有如四海之大,试问脸孔须有多么大?才能容纳此毫此目。此话从何说起?即十六观经有此观想。由此可知净土三经中,十六观经为重要中之重要者。若是净土宗没有十六观经,不须外道捣蛋,即禅宗就早已将净土宗打椡了。禅宗自六祖以后,风行全国,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幸而净土宗十六观经有‘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语,非心外求佛,非心外求净土,我自心即是佛,我自心即作佛。十六观经有此二句明文,任何高深的道理,亦超不过此二句妙理,所以净土宗,不会被任何力量所消灭,即在此也。
  十六观经是观想念佛法门;阿弥陀经是持名念佛法门,即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十六观经是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报庄严;观想成功,再观想西方三圣的正报庄严;观想成功之后,再观想你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中,作莲花合想,作莲花开想,作花开见佛想。凡此皆是自己观想成就,故名观想法门。佛教何以有观想、持名、……等种种念佛法门?因众生根机不同故也。
  此十六观经之观想念佛与弥陀经之持名念佛,不相妨碍,况且十六观经最后三观即持名念佛,若持名念佛多年,有所领会,则继续修持名念佛,亦可不修观想之行,但不可不知十六观经之理。若不知十六观经之理,则信愿行三者中信心易退;因对净土道理不明了,遇禅宗人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或遇密宗人说三密加持即身成佛,你的信心立即动摇。信心既动摇,愿行随之而退,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人。再去参禅、禅参不好,去学密;密学不好,此叫不能自利。既不能自利,亦不能利他。何以故?你对净土道理不了解,经他人一批评,已误会自己修净土是走错了路,又如何能去弘扬净土?是故不能自利利人。我佛入灭已二千五百余年,正法一千年过去了,像法一千年亦过去了,现在乃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欲想自利利他,除了净土法门以外,别无他法。若是说的尽高,做却做不来,如何能自利利他?所谓自利利他者,自他同了生死之谓也。欲了生脱死,须是足踏实地修行,非说大话可了生脱死。所以真正发心了生死,除净土以外,别无法门可了。欲想度众生了生死,除净土法门外,亦别无其他法门也。
  十六观经注疏,有智者大师疏,以解经文;四明尊者妙宗钞,以解智者疏;又有善导大师四帖疏;另有黄智海居士的白话解。皆是此经疏注中之佼佼者,可作研读之参考。
  以上经前玄谈竟。



  有关“经前玄谈”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略释经题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楼主| 发表于 2016-6-11 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略释经题
选择字号
  道源法师讲述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
  佛说观无量寿佛七字是别题,经字是通题,为通别一对。别题又分二重能所,佛是能说之佛,无量寿佛是所说之佛;观字是能观之智,无量寿佛是所观之境,是为能所一对。‘佛’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梵语佛陀或佛陀耶,中国话译为‘觉者’,大觉大悟的人,就叫做佛。社会上有大学问的人叫学者,佛非迷愚之人而是觉悟之人,故云觉者。为何不直译作觉者?因佛字的觉义,含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诸义,故不翻。凡夫不能自觉,正所谓不觉不知;声闻虽能自觉,而无悲心,不能觉他;菩萨虽能觉他,觉行欠圆满;唯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为超出九界之上的大觉者,故名为佛。世间人凡事好起分别,若劝他信佛,他要问问:佛比天公、仙公谁大?须知佛比天公和仙公都大,又比罗汉、辟支佛、菩萨大。佛是最高无上,故曰:‘天上天下无如佛。’这个佛即是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他出生在印度迦毗罗国,父号净饭王,母名摩耶夫人,但是此示现印度之佛是化身佛,化身佛是度凡夫二乘人者。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理体,理体无相,虽是无相,但是凡夫若想成佛,非证得此理体不可。如何证法?必须修行用功,修行用功是因,结果证得的佛果,即报身佛──修行之果报。此报身佛,唯菩萨能见,二乘凡夫无法见到。佛是大慈普利一切,为使二乘凡夫能见到佛,故有化身佛──乃变化出来之佛身。此三身,非一非三,即一即三。若是菩萨根机者,所见的是报身佛,二乘根性人见化身佛。化身从报身出,报身由法身来。故法、报、应三身,即为一身。十六观经属大乘经,是报身佛所说之法。刚才说过三身即一身,亦就是生于印度之释迦佛,你是个大乘,看见佛是报身佛;你若是小乘,则所见为化身佛──但见他是一个老比丘而已。‘说’者说法,世尊成道之后,即说法度生,说了四十九年法,一直说到入灭之时还在说。凡佛所说之法,就是法语。法是何义?即教众生了生脱死之方法也。佛愈是说法,众生就愈得了生脱死之利益,我们凡夫虽然说了数十年,但很少有利益众生者,尽是说些空话,为何不学讲经呢?佛说者,即说法也,上次讲弥陀经时,讲过,说者悦所怀也。佛说法为何欣悦?佛说之法能度众生转凡成圣,了生脱死,故胸怀欢悦。
  ‘观’者观想、观照。能观之智慧,须大悟之后,智慧才能启发,在未开悟之前,此名为识。为什么作观想,得转识成智?因所观者为阿弥陀佛。观想阿弥陀佛,妄识即转成智慧。我国八大宗中,有唯识宗,唯识宗讲究用功,转识成智。今此十六观经之观字即是转识成智之法。这个妙极了,你观想阿弥陀佛,你的妄识,就转成智。因为识是妄想心,妄想心想的是凡夫境界,天天想凡夫境界,故为妄识。现在叫你观想佛的境界,你的境界就变成佛的境界,佛境界那还有妄识呢?当然已转识成智了。观字之妙,妙就妙在这里。
  ‘无量寿佛’即梵语阿弥陀佛,是极乐世界之教主。此经内容令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今仅云观无量寿佛者,举正报以收依报,述化主以包徒众也。
  以上讲解别题之义,下讲通题经字。
  ‘经’字梵语修多罗,此云契经。契者,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下契众生之机者,每部经有他所契化之机,唯有净土经,下契众生之机,则三根普被,最为殊胜。
  经题讲竟,今讲译者。
  刘宋西域三藏法师疆良耶舍译
  ‘刘宋’者简别非是赵宋,而是南北朝时,刘裕开国之朝代名。中国的历史上,有两个宋朝,一个是刘裕开国,一个是赵匡胤开国的,故今用刘宋以简别之。‘西域’即今印度。‘三藏法师’者,凡是博通经律论三藏之法师,皆得名三藏法师。‘疆良耶舍’,此云时称,法师于宋文帝元年来中国,住南京钟山道林精舍。曾翻译此经及观药王药上经等。



  有关“略释经题”的其他文章
· 下一页:正释经文
· 返回文章目录
地藏孝亲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 2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