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758|回复: 3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5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http://www.fodizi.com/fofa/list/2170.htm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我最近正在学习这个 大家看一下吧。感觉挺好的  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于 2016-5-25 11:2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法藏大师这篇文章非常好。随喜师兄修学。

点评

法藏大师。其实就是贤首国师。是华严三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5 11:32
法藏大师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才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5-25 11:3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5-25 11:22
嗯,法藏大师这篇文章非常好。随喜师兄修学。

法藏大师

法藏大师,唐代高僧。康居国人,至祖父始迁居长安,故以康为姓。为严宗三祖。十七岁入太白山学佛,后从智俨听讲华严经,深受智俨赞赏,二十八岁才出家为沙弥。上元元年,奉诏在太原寺讲华严经。后诏京师十大德为授具足戒,并赐号贤首。从此以后经常参加翻译、讲经、著述。先后和地婆诃罗、提云般若、实叉难陀、菩提流志等共译事,特别对华严经的翻译贡献最大;亦于华严经研究最深,前后讲说华严经三十余次。将智俨所创的教相和观行作了详尽的发挥,成为华严宗的实际创立者。世称贤首国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法藏大师
出生地
康居国人
民    族


代表作品
《梵网经》《大方广佛华《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台接门》
出生日期
元年643
别    名
字贤首,俗姓康
目录
1人物生平
2后世影响
3相关信息
折叠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法藏以唐太宗贞观17年(643)11月2日在长安出生,16岁时曾炼一指于岐州法门寺舍利塔前,作法供养,接着,读了大量的佛典,成为一位受菩萨戒的居士。后来,他的佛教生涯和武则天挂上了钩。唐高宗咸亨元年(670),荣国夫人杨氏去世,皇后武则天为广树福田,在长安舍宅为太原寺,命度僧住持,28岁的法藏被推荐受沙弥戒,度为僧人,隶属该寺。据宋释宗鉴《贤首相涉载记》,武则天君临宇内,命法藏在洛阳佛授记寺讲解《华严经》,他口中冒出耀眼的白光,片刻腾涌如华盖。武则天于是指示十大法师为他授满分戒,因《华严经》中有位菩萨叫贤首,就特赐他号贤首。从此,法藏又被称为贤首大师,华严宗也被称为贤首宗。

折叠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法藏是佛教宗派华严宗的创立人,被尊为华严宗三祖。唐玄宗先天元年(712)11月14日,他以70岁高龄在京师长安大荐福寺圆寂,门弟子请秘书少监阎朝隐撰写了《大唐大荐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师之碑》。晚唐旅华新罗人崔致远又写了《唐大荐福寺故寺主翻经大德法藏和尚传》。然而宋释赞宁撰《宋高僧传》,却题为《周洛京佛授记寺法藏传》,无疑是考虑到武周取代李唐时期,法藏在神都洛阳从事活动,并在武则天的支持下创宗。这三种文献,以及宋释志磐《贤首法藏法师传》、清释续法《三祖贤首国师传》等,都说法藏俗姓康,因为祖上是康居国人,故以国名为姓。阎碑还说:"累代相承为康居国丞相,祖自康居来朝,父谧,皇朝赠左侍中。"这里所称的康居实际指的是康国,这是习惯称呼,唐代曾在当地设置康居都督府。康国邻近北天竺,受着佛教文化的影响。因此,崔传记述法藏的族姓时说:"康居地接乾竺,人侔梵众,既饶师子,能胤法王。"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华严宗: 以华严经为该宗教义的依据,故称为华严宗。实际创始人是法藏,但传统上以杜顺为初祖。在判教上尊华严经为最高经典,并从华严经的思想,发展出法界缘起、十玄、四法界、六相圆融的学说,发挥事事无碍的理论。此派从盛唐立宗,至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又法藏受封贤首国师,故此宗或称为贤首宗。
 楼主| 发表于 2016-5-25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5-25 11:22
嗯,法藏大师这篇文章非常好。随喜师兄修学。

法藏大师。其实就是贤首国师。是华严三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6 15: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