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779|回复: 2

[善导大师] 白居易与净土法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13 1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辞章讽咏成千首,心行皈依向一乘。
坐倚绳床闲自念,前生应是一诗僧。

**知道这首诗的人大概并不多,可是提起这首诗的作者,恐怕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之一——白居易。

**这首诗字面的意思是说:我白居易天性擅长诗文,常常吟咏美妙的辞章佳诗,流传世间、为世人津津乐道的不下千首;然而我的内心却深深皈依佛法僧三宝,而且虔信大乘佛法,趋向大乘菩萨之道。我常常倚坐在绳床之上,心中自念:“我前世或许是一位擅长吟诗赋文的诗僧吧!”

**有人或许会觉愕然,晓得白居易信佛,却绝没想到他虔信到这种程度,竟然说自己前世就是一僧人。可翻开史籍才发现,原来白居易真的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徒,在佛教典籍中,如《景德传灯录》(卷10)、《先觉宗乘》(卷2)、《佛法金汤编》(卷8)、《居士分灯录》(卷1)、《居士传》(卷19)、《佛祖统纪》等书中,都详细记载了白居易生平与佛教有关的事迹。

**隋唐时代是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文人学佛,实是唐朝一大社会风尚,柳宗元、王维、贾岛、李商隐、杜甫等等,都是虔诚信仰且精通佛教的文学家。在唐代文人中实难找出一个对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他们率多“好居佛寺,喜与学佛者语”。寺院的闲静幽雅,僧人的机锋妙语,佛理的深奥玄虚,对文人士大夫充满了诱惑力。白居易自然也不例外,他一生笃信佛法,他读佛书、悟佛理、作佛家语,极喜与僧人交流。

**众所周知,白居易的诗以通俗性、写实性见长,相传每当他写出诗作,常请教不认得字的老婆婆,如他吟出的诗,老婆婆都能了解,他才满意,所以他的诗非常接近世间百姓、底层人民的心,也深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可以说白居易的文学是庶民的文学,不是那种供在高高的文学殿堂之上、只供少数人玩味的文学。他的很多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正如他所提倡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都是白居易本人内心平实、慈愍天下的反映。这种诗品、人品,想必也正是佛教的慈悲、仁爱、偏愍疾苦的精神熏染而成的。这样的心所成就的作品,自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艺术感染力与穿透力,能有力地穿越时间与空间。白居易在世的时候,他的诗歌就已经被留学的学问僧带到日本广为流传,成为最受日本民众欢迎的诗歌,以致于直到今天,其诗歌受欢迎的程度仍远远超过李白、杜甫。

**白居易的仁爱慈悲、平易爱民,从其为官也能看得出来。为官数年间,白居易时时处处体恤百姓,为官一任,即造福一方。在杭州任刺史时,白居易亲率百姓修筑了西湖白沙堤,使沿堤的千亩农田得到灌溉。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将其所筑之堤命名为“白公堤”。如今西湖上的白堤,就是以白居易的姓命名的。在苏州为官时,白居易发现当地百姓用水困难,就开凿了6眼水井,解决了百姓的饮水难题。当他离任时,苏州百姓泣涕相送,依依不舍,“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早年(二十九岁)曾写下一首《客路》:

**借问空门子,何法易修行;
使我忘得心,不教烦恼生。

**从诗中可知,白居易自青年时代便苦苦追寻佛教“易行”之法门。通过史料可以知道,白居易早年喜好禅宗,并写下了有名的《八渐偈》,后又参访过鸟巢禅师;中年曾求愿往生兜率天弥勒内院;而到晚年则成为一纯然的净土行人,一心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众所周知,佛教八万四千法门,龙树菩萨唯判净土法门为“易行疾至(成佛)”之法,其余皆是难行之法。白居易在学佛路上选择法门之轨迹也正是古今无数缁素行者的求道轨迹。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正是距离净土宗善导大师开宗一百几十年后。在这一百多年之间,涌现出像慧日大师、承远大师、法照大师、少康大师等这样的法门巨星;净土教法如日月丽天,人尽皆知,念佛人多如潮水,念佛之声,盈满道路,诚然“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虽说此时佛教八宗并荣,然而真正成为上至百官士女,下至寻常百姓皆共同信受,成为为数最多的社会主体所共同信仰实践的,还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可说是真正庶民的法门,庶民的佛教。

**而倡导、创作庶民文学的白居易,其平易近人、务实谦和、慈念众生的人格,完全与净土法门的气息相应。

**早在元和元年(805年),白居易曾任西安周至县县尉,周至县正与久负盛名的净土宗祖庭悟真寺所在地蓝田相毗邻。元和九年(813年),他为母亲守孝三年后回到长安。临行前他来到悟真寺参访,一游就是五昼夜,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诗《游悟真寺诗》。这首诗洋洋洒洒130韵,1300字,篇幅是普通山水诗的数十倍。通篇用语凝练贴切,圆转晓畅,生动刻画了悟真寺的宏阔、奇异、灵动、静谧、神妙。通过此诗,我们还可以隐约睹见净土宗祖庭一千多年前的风采。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喜爱名山古寺的他,少不了去访慧远大师的道场东林寺,在那又留下了著名的《临水坐》:

**昔为东掖垣中客,今作西方社里人;
手把杨枝临水坐,闲思往事似前身。

**大和九年(835年),白居易患足疾,约在此时他开始专志于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他供奉阿弥陀佛像,于阿弥陀佛像前发愿求生,作西方净土发愿文:

**我本师释迦如来说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号极乐,以无八苦四恶道故也;其国号净土,以无三毒五浊业故也;其佛号阿弥陀,以寿无量、愿无量、功德相好光明无量故也。谛观此娑婆世界众生,无贤愚、无贵贱、无幼艾,有起心归佛者,举手合掌必向西方;有怖厄苦恼,开口发声,必先念阿弥陀;又范金合土刻石绣纹,乃至印水聚沙童子戏者,莫不率以阿弥陀佛为上首。不知其然而然,由是而观。是彼如来有大誓愿于此众生,众生有大因缘于彼国土明矣。不然,南北、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多矣,何独如是哉……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病苦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这段文写得生动真切,畅达淋漓,将娑婆世界众生与阿弥陀佛的大因缘,通过寥寥数句的灵言妙语彰显无遗。结尾处则表达了愿与众生同生佛前、永远脱离病苦的慈悲愿望。

**以文学的生花妙笔来阐发佛学的精奥真谛,这正是白居易晚年的理想。他说:“愿以今生世俗文学放言绮语之因,转为将来世世赞佛乘转法轮之缘。”

**839年,白居易拿出自己的三万两俸银,请工人杜宗敬按《无量寿经》经文,画大型西方极乐世界变相图。其图高九尺,宽三尺,阿弥陀佛坐中央,观音势至侍左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楼台伎乐,水树华鸟,七宝严饰,五彩张施,烂烂煌煌。他每日焚香顶礼,十分虔诚,并且回向众生离苦得乐,共登莲城。

**842年,71岁的白居易写下一首《念佛偈》,流传广远,至今仍脍炙人口:

**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
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
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

**此诗文字浅白易懂而又意蕴丰富,看似平淡无奇的寥寥数语,却与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完全相契合。“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正如大师常常强调的机深信。“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此乃法深信。“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正是念佛人一向专念之相状。

**由此诗略可知道,此时的白居易对念佛法门愈来愈深入,体会越来越深,思想也愈加圆熟。其放下尘俗万缘,一心求愿往生西方之心,读之令人感动钦佩。

**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居洛阳,八月十四日那一天,他“念佛坐榻上,倏然而逝”(《佛祖统纪》中载),也就是说,白居易最后在念佛声中安然往生,世寿75岁。

**本来,慧业文人学佛往往恃才傲物,又由文字习气过于厚重,颇难入道。如印光大师说:“大凡聪明人,多皆傲物而自恃。”“文字习气太深,虽自知而实不能痛改。毕生终是一诗文匠,其佛法真实利益皆由此习气隔之远之。故佛以世智辩聪,列于八难,其警之也深矣。”“世间多少聪明人,皆被之乎者也所误,毕生不得实益。”

**而对于净土法门,这样一个毫无玄机妙理,所有修行不过一句名号,还要与村夫野妇为伍的法门,实为历代大多文人所不齿。

**然而,白居易这样一个诗冠古今、才越百代的诗人,却甘于一句阿弥陀佛,以之度心眼。“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然“达人应笑我”,仍旧“但念阿弥陀”,终而确然殊胜地往生净土成佛,可说为所有慧业文人作出了最好的学佛典范。这也许与他身上少有的务实、平易的品格息息相关,也与他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心系无数苦恼众生的慈悲用心密不可分吧。


发表于 2019-2-1 09:0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5-2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25 10: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