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13|回复: 0

[善导大师] 细说《淡的遐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10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今天讲一个字——“淡”,我之前写过一篇《淡的遐思》,一共有十几条,有些条是如果不稍微解释一下,其实不太容易看得懂的,特别是跟中医有关系的。

听宗无师说宗果师看完这篇文后,特别有感触,围绕这个话题跟他聊了好几个小时。

我素来崇尚两个字,一个是“简”,另外一个就是“淡”。

从小乃至学佛后,很多人对我的印象中都有一点:“这个人挺淡的”。我自己也感觉在与我来往的人中,好像真的没有关系特别浓厚的。即便是小时候,跟家人都是这种感觉,有时候因为有事会打电话,但也是讲完了事情,就没有其他话可说了。

跟人保持有一定的距离的关系,我感觉还是挺自在的。我自己舒服,人家也自在,并没有很冷漠的感觉。

一段时间,如有特殊的因缘,要与一些人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感觉到很浓厚的时候,我会本能的感觉不舒服,就想到:这样的关系,这样的生活,不属于我,这样关系自然就会淡下来。

在与人的交往中,我也很少主动联系别人,但是有人需要我帮忙的时候,我也会很乐意地去帮别人。

我觉得学佛的人,更应该有一种淡泊的气息。如果一个学佛人没有让世间人感觉到这种气息,可能需要进步的空间还比较大。

有感而发

我们写文章,有时候像钟一样,要让人扣一下才会响,不扣不鸣的。像师父《僧籁》里的文章,大部分都是碰到一些事情,有叩有鸣。

我这篇也是,是在一个特殊因缘下所写的,可以说是有感而发。

当时我还在读书,有段时间,跟一个居士一家人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有念佛的活动都会互相联系。后来,我要忙一些别的事情,那段时间的联系就没那么密切。有一天,他就在QQ上给我发了一些感慨的话,说感觉到被冷落了云云。其实于我而言,并没有远近亲疏的分别,跟以前是一样的,只是在客观因缘上有一些变化,我就当时给他留言,大概有十几条。后来我发现如果整理成一篇文章,也挺好的,于是对留言稍微润色,又加了几条,就形成了现在看到的文章。

后来,师父不知道从哪看到的这篇文章,并对这篇文章印象还非常深刻。后来在他的微博给我做了一下广告,“佛楷的《淡的遐思》写得很好。”

读书贵得神

文章的名字叫《淡的遐思》,“遐”本意是远,后来就延伸出其他意思。遐思就有自由、奇幻、深远、无羁之意。我写这篇文章也有天马行空的特点,没有很强的逻辑性。但是,读书贵在得一,“一”就是神,有时候表面上的文意其实不是太重要。

文字毕竟是一个工具,领会到它的神才是最重要的。

法然上人读《观经四帖疏》八遍,最后读到正定业之文时,半夜感动莫名、落泪千行,他那时无疑就是得到了神。

有时候文章的“神”,需要用特殊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看过钱钟书的《围城》就知道了,这部小说里,一句话最长的可能有五十几个字的,最短的字也有二三十个字,逗号,句号很少。这种语言的风格,就给人一种围城的感觉,这与小说要表达的精神是一致的。

“言有尽而意无穷”,“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读文章要在得神。

下面,我根据文章逐条做简单的解释。

《易》解淡字

1.淡字,左水右火,水火既济之象。既济,事成之意也,如耶稣定在十字架上断气前之言:成了!人见耶稣死了,耶稣却言成了。

“既济”就是《周易》的既济卦,内涵就是这件事已经成就了,在《周易》里最后一卦就是未济卦,未济就是未成,没有圆满,这个卦就表示:在三界之中,没有什么事情是圆满的,都是有缺陷的。耶稣最后讲的一句话“成了!”就有既济的意思。人都看到耶稣是死,但耶稣却说“成了”。

这是从文字来解释,文字也不要小看,字里有乾坤,有时候它就是一个真理的符号,文字跟真理的关系,我们感受不到,是因为知道得太少了,不能广泛地联系起来,一旦能广泛联系起来,你会发现文字特别微妙。所以有国学大师就讲——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咬文嚼字。

为什么“淡”跟“成”能联系到一起呢?

佛是空性,佛是空王,而凡夫是在有的境界当中,而淡就是从有到空中间这一个过程,换句话说:淡就是趋向于空性的,佛性一旦启用,有什么事不成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人间很多事情没有成,如人判定这件事没有成,那是他有了成就心、得失心,他的心就不淡泊,所以才有成或者不成的分别。人的心如果淡下来了,就无所不成了。成也是成,不成也是成,事事都是成。淡泊的人心就是如此,没有很强的得失分别,所以叫“成”。换句话说,这件事情表相没成,但是做这件事的心已经成了。

所以弘一大师发愿说:“我发愿做事都不成,做事都不圆满。”起初这句话让我很诧异,仔细品味,是很有道理的,其实这样的发心恰恰就是圆满的。发心的当下就是圆满的,契合了真理实相。因为一旦事情圆满,就有成就感,就有一种骄慢,引起心的不调和、不柔和、不谦下。这句话的内涵,是要保持这种不满足,一直要努力,这心不是跟佛性相应了吗?

当然,大师的境界我们只能这样管窥蠡测而已。

淡得本味

2.唯其淡水,方能放糖即甜,添盐则咸,倒醋便酸……人生也是如此,清淡的心,方能苦乐随缘,尝其本味,自然而不扭曲,本然而不人为。淡,即是无酸,无甜,无苦,无辣,无百味,然百味自可从中出,正应了老子那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淡就能够得到万事的本味,本味就是本来的味道。

一杯水是淡的,放糖、放盐才能尝出糖和盐的味道,放糖就是甜的,放盐就是咸的。如果水本身有味道,比如是甜的,那放了酸的,那可能就是另外的味道,不是甜,也不是酸。

其实这个时代,很多人尝到世间的味道就不是本味了,是一种怪味。因为本身心不平淡,就像水有了独特的味道,尝到的就不是本味了。这样的人心比较扭曲,表现在外就是一个扭曲的形象。

如妒忌心强,这杯水有酸味;如心很悲苦,可能就是苦味。心不淡泊,一旦遇境逢缘,外界的味道进来,就变掉了。这样的人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该笑的时候不笑,该哭的时候不哭。

人在该笑的时候要笑,小孩就是这样的,反应非常灵敏,遇到好笑的时候,可能笑得满地打滚。

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不但人的情绪如此,人的心智也是一样的,人的心智能不能对事物本来的面目有所反应,取决于心里是否主观的背景。简而言之,就看他是否戴有色眼镜,如果戴了有色眼镜,他对外物的判断就不是那么客观,像一杯水,原来有味道了,再加入另一种味道,就不能如实反应出来。会不那么理智,不那么客观。所以对于同样一件事,几个人同时作判断,我会选择一个心智比较淡泊的人,他的判断会比较准确。像电影《十二怒汉》中反应出来的那样,特别有个人因为自己孩子对他的创伤很大,所以他对另外一个孩子的判断是完全失去理智,一点不客观的。

淡能持久

3.能够持久的东西,都是淡的,水淡,故能天天喝;粮淡,故能天天吃;空气淡,故能时时呼吸,人人呼吸……此等东西,不但持久,而且必须,不但必须,而且普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17: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