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19|回复: 0

[善导大师] 道感竭泉复流的空藏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释空藏(公元569-642年),俗姓王,祖上是山西晋阳人,后来移居雍州新丰(今临潼新丰镇)。

**空藏的母亲在怀他时,便自然不想吃酒肉五辛。父母知道是腹中胎儿影响所致,料知所怀必是异人,所以对胎儿倍加爱护,宝之如掌上明珠。

**空藏生下来后,一天比一天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虚灵与聪颖,小时候便志意高远,喜读经典,心中常存济世拔苦之念。

**佛教历史上,悉达多太子十九岁的时候出家,数年修行后成为“天上天下,无与伦比”的佛陀——释迦牟尼佛。空藏十九岁时,想要与佛一样,年十九而出家,然而父母却因为只有这个独子而坚决不从。于是,有一天,空藏突然在他父亲面前四仰躺倒在地,不起不坐,不吃不喝,连续七日七夜,发誓许诺出家方起。父母百般求劝,毫不济事,最后唯恐儿子死在眼前,万般无奈,只好含痛同意其出家,由此可见空藏出家志愿之坚刚果断。

**辞别了父母的空藏,在蓝田凤儿山剃度落发后,便仍在山上办道用功修行。开始他只是背了六斗面上山,每天吃二升,打算作为一个月的口粮,可是这袋面居然吃了三年还没吃完。原来,空藏在山上每日勤笃地禅坐诵经,精诚至极,竟感得装食的鼎器自然生出粮食,供其食用。

**空藏后来依止于判法师,住在龙池寺。他从师所教,修行特重读诵研习经典。他每日诵经万言以上,数年合计诵经超过三百卷。尤其精通三论经典和涅槃经典,而且皆蒙印证,悟得经文奥旨秘髓。

**道高德重的空藏渐渐声闻远播,远近道俗十分仰慕尊重他,后来皇帝诏使他入住于长安禅定寺。

**唐朝初年,举国开始崇兴佛法。空藏又被皇帝诏住长安金城坊会昌寺。在此寺中,上到皇帝百官,下至黎民百姓,久闻空藏盛德,争相供养,为之提供的供养极多极富,空藏可说是荣耀光显于一时。

**然而空藏本人却厌于眼前的繁华浮云,他志存清旷,本性中更爱乐寂静的山水,逍遥自在、放情山水的生活。每年春天,他都会离开繁华的都城,浪迹于京郊的山色风光之中。

**有一次,空藏来到终南山玉泉寺——此寺是前代高僧静藏所修建。他见这里林幽谷美,山色叠翠,秀林满目,清泉碧流,沁人心脾,是一块修行与弘法的绝佳宝地,于是便生出于此终老的念头。

**后来空藏果真移居此地。住锡数年之间,信众闻空藏威名,一时来聚如山。空藏为大众说法忘疲,化导群迷,不知其数。

**贞观年中,蓝田气候极度干旱,草枯苗焦,山泉俱竭。曾以玉泉流溪而闻名的悟真寺美景,由于断流而不复存在,更可堪忧的是,寺内僧众的生活用水也成为一大难题。

**为此,空藏备设烛台香案,虔诚求赐,至心祈请。不多时,天雨滂沛,玉泉也随即涌溢而出,流溪佳景又重新复还。

**这一奇异景象,在当时让远近僧俗惊叹不已,大众欢腾雀跃,对空藏深不可测的道行和德能钦慕有加。如今一千四百年过去了,悟真寺玉泉流溪依旧如新。

**空藏一生宠辱不惊,名闻利养不涉于心,济度群生的悲心殷重而急切,从不把时间花费在对众生无益的事情上。每次讲法前,他都仔细地编写讲义,分发大众,以方便记持。他每日礼拜贤劫千佛一遍,三十年间夜不倒单,胁不沾席、常坐不卧,一心专注于佛法之上,种种勤笃的事迹难以具述。

**空藏最后圆寂于长安会昌寺,时在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五月十二日,春秋七十有四。死后尸骨葬于离悟真寺不远的龙池寺旁边,有后人起塔纪念。当时道宣律师曾来此亲睹空藏遗骨,在《续高僧传》中如此记载:“视其髅骨,两耳通明,顶有双孔,眼眶各窍各有三焉。”道宣深服其德,禁不住叹为异人异相。

**(本文主要根据唐朝道宣法师《续高僧传》整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8 12: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