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168|回复: 0

[善导大师] 慧思大师的高足慧超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2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世称“东土小释迦”,一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隋炀帝未当上皇帝前即在他处受菩萨戒,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作“天台三大部”,临终正念往生西方净土。他的老师慧思大师,是天台宗三祖,少有人知的是,慧思门下还有一个得意弟子,也就是智者大师的师弟,慧思赞之为“得忍人”的慧超。

慧超受净业法师的礼请来到了悟真寺,一时像一块巨大的磁石一样,吸引了无数佛子前来悟真寺拜谒请教,其中不乏当时大唐僧统保恭这样的名僧。

释慧超(公元546—622),隋唐时丹阳建元人(今江苏南京)。

他生性温和、善良、仁慈。年纪很小便厌倦于世俗生活,于是出家修习佛法,平日以诵读《法华经》为业。

慧超后来听说光州(今河南光山县)大苏山慧思禅师对《法华经》的造诣甚为精深,于是便和天台智者、仙城慧命三人同拜于慧思禅师门下。在慧思门下,慧超经过数年的精勤修行,终于彻悟“法华”玄旨。

慧超行持谨严,智慧高远,德冠时贤。慧思曾在众弟子前赞叹慧超的修行境界:“超之神府,得忍人也”。

隋朝初年,天下刚刚统一,慧超随之北上,至河南嵩山采药坐禅,欲在山上度过余生。 “半山顶上一茅庵,老僧半间云半间。云到三更去行雨,回头却羡老僧闲”,山中的日子,幽寂而自在,慧超日日在禅坐中独享无为空寂的法乐。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隋朝太子杨勇召集全国的高僧名德会于长安,因为慧超出类拔萃的佛学造诣,杨勇特别留他在长安,悉心供养。此时慧超虽名振天下,且得到太子的倾心供养,但他本人却依旧言行谨慎,一心在道,毫不顾眼于眼前世间荣华。

后来杨勇被废除太子,慧超便移居定水,在定水仍然是德音远播,道俗无不归仰。其后在定水遇到终南山悟真寺的净业法师,净业钦佩慧超的道德修持,诚恳地邀请他驻锡于蓝田悟真寺,于是慧超便从定水来到了悟真寺,在山中,慧超与净业共隐居了八年。

仁寿三年,隋文帝在长安西南置禅定寺,迎请昙迁禅师入住,同时诏请全国名僧高德120名同居行道,慧超也受诏离开悟真寺来到了长安。在长安留居数年后,慧超屡屡托病请求回终南山,皇帝最后没办法,只好许其回山,这样慧超又回到了悟真寺。

到了唐朝初年,慧超的声名荣望比以前更盛,长安的名僧慧因、保恭等都仰慕他的高德,纷纷来到终南山悟真寺向他请教佛法。慧超常在山中松树下、岩石上与大众论讲佛经义理,大众听完后莫不欢喜感动,纷纷赞言:“超公所讲,真是出离生死大法之心要精髓啊!”

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慧超因病卧床,弟子们忍不住涕泪交流,跪在师父床榻前。慧超安慰大众说:“如同我经常对你们讲的,能长生不死,也不为之欣喜;即便晚上就要死去,也不为之悲伤。” 凡夫贪生怕死、厌死求生本是常情,慧超却能够在死亡面前如此豁达洒脱,这在于他超凡的定慧功力,恒住于空性境界之中,外见生死幻相,内心却如如不动,正如一首偈子所说“生既无可恋,死亦奚足厌,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修道之人,身体健康的时候,什么空慧玄妙的道理都可以讲说,然而生死真正摆在面前之时还能拿出这样的定力空慧是不容易的。

慧超为众弟子做完最后的开示,便起身面朝西方禅坐,过了一会儿,慧超忽合掌而言:“第一义空,清净智观。”话音刚落,便坐化而去了,面容不改,如入禅定,春秋七十七。

弟子们把慧超的肉身放于山间松石上,一个月后视之,坐姿颜容肤色没有丝毫改变。时为秦王的李世民听说此事,特地派人察看,果然是端坐如生,秦王也不禁叹为稀有,钦服不已。慧超逝后肉身一月不腐,诚然世所罕见,此是慧超不凡之戒定慧熏修而成。史上有六祖惠能大师亦是肉身不坏,其肉身一直保存到今天,供奉在韶关南华寺里。

慧超自九岁入佛道直到圆寂,诵《法华经》五十多年,计一万多遍,种种灵瑞感应不可胜言。北周武帝下令禁佛时,为躲避这场佛门浩劫,慧超藏进一座瓦窑之中,三年之间没有出来过。后来武帝驾崩,政令被解除,慧超才从窑中出来。临走前他找到窑主说:“贫僧在这座瓦窑中已经诵《法华经》一千余遍了,你可以将窑扫洒干净,平日焚香供养它,不要再用它来烧瓦了。”窑主听了权当作笑谈,丝毫不信,仍然像从前一样用其窑烧瓦,孰料烧出的瓦居然片片皆作莲花的形状,窑主大为惊骇,叹服慧超有道,悔恨有眼不识高僧。

慧超可说是悟真寺前期之核心人物,因为他道高德重,受净业之邀来到悟真寺,而后之法诚、保恭、慧因亦无不是被其精深的法华造诣吸引而来到悟真寺。也许正因为他对“法华”精深造诣的深远影响,此时期整个悟真寺《法华经》的信仰气氛非常浓厚,寺中诵《法华经》的感应也极灵奇丰富。

然而,《法华经》毕竟与净土经典有着甚深渊源,经中“一称南无佛,皆可成佛道”完全可以为净土宗念佛往生成佛做一大注脚,经中,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的右胁侍,普现三十二相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也无不透露出导归净土之消息,正因为此,自古佛门就有“台净不分家”之说。史上最有力的事实证明莫过于智者大师了,他以天台一宗创始人的身份,一生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矢志不移。

所以,悟真寺在前期法华信仰如此浓厚的背景下孕育出净土宗并不是偶然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0-4 0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