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7|回复: 12

[论] 般若无知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 22:14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般若无知论
僧肇

夫般若虚玄者,盖是三乘之宗极也,诚真一之无差。然异端之论,纷然久矣。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者,少践大方,研机斯趣,独拔于言象之表,妙契于希夷之境,齐异学于迦夷,扬淳风于东扇,将爰烛殊方而匿耀凉土者,所以道不虚应,应必有由矣。弘始三年,岁次星纪,秦乘入国之谋,举师以来之,意也;北天之运,数其然也。大秦天王者,道契百王之端,德洽千载之下,游刃万机,弘道终日,信季俗苍生之所天,释迦遗法之所仗也。时乃集义学沙门五百余人于逍遥观,躬执秦文,与什公参定《方等》。其所开拓者,岂谓当时之益,乃累劫之津梁矣。余以短乏,曾侧嘉会,以为上闻异要,始于时也。然则圣智幽微,深隐难测,无相无名,乃非言象之所得。为试罔象其怀,寄之狂言耳,岂曰圣心而可辨哉!

试论之曰:《放光》云:般若无所有相,无生灭相。《道行》云:般若无所知,无所见。此辨智照之用,而曰无相无知者,何耶?果有无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然则智有穷幽之鉴,而无知焉;神有应会之用,而无虑焉。神无虑,故能独王于世表;智无知,故能玄照于事外。智虽事外,未始无事;神虽世表,终日域中。所以俯仰顺化,应接无穷,无幽不察,而无照功。斯则无知之所知,圣神之所会也。然其为物也,实而不有,虚而不无,存而不可论者,其唯圣智乎!何者?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是以圣智之用,未始暂废;求之形相,未暂可得。故《宝积》曰: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所以圣迹万端,其致一而已矣。是以般若可虚而照,真谛可亡而知,万动可即而静,圣应可无而为。斯则不知而自知,不为而自为矣。复何知哉!复何为哉!
     难曰:夫圣人真心独朗,物物斯照,应接无方,动与事会。物物斯照,故知无所遗;动与事会,故会不失机。会不失机,故必有会于可会;知无所遗,故必有知于可知。必有知于可知,故圣不虚知;必有会于可会,故圣不虚会。 既知既会,而曰无知无会者,何耶?若夫忘知遗会者,则是圣人无私于知会,以成其私耳。斯可谓不自有其知,安得无知哉?

答曰:夫圣人功高二仪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弥昏,岂曰木石瞽其怀,其于无知而已哉?诚以异于人者神明,故不可以事相求之耳。子意欲令圣人不自有其知,而圣人未尝不有知。无乃乖于圣心,失于文旨者乎?何者?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哉?若有知性空而称净者,则不辨于惑智。三毒四倒亦皆清净。有何独尊于般若?若以所知美般若,所知非般若。所知自常净,故般若未尝净,亦无缘致净,叹于般若。然经云:般若清净者,将无以般若体性真净,本无惑取之知;本无惑取之知,不可以知名哉?岂唯无知名无知,知自无知矣。是以圣人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真谛无兔马之遗,般若无不穷之鉴。所以会而不差, 当而无是,寂泊无知,而无不知者矣。

难曰:夫物无以自通,故立名以通物。物虽非名,果有可名之物当于此名矣。是以即名求物,物不能隐。而论云:圣心无知,又云无所不知。意谓无知未尝知,知未尝无知,斯则名教之所通,立言之本意也。然论者欲一于圣心,异于文旨,寻文求实,未见其当。何者?若知得于圣心,无知无所辨;若无知得于圣心,知亦无所辨。若二都无得,无所复论哉?

答曰:经云:般若义者,无名无说,非有非无,非实非虚。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斯则无名之法, 故非言所能言也。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今试为子狂言辨之。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无以言异,而异于圣心也。

难曰:夫真谛深玄,非智不测。圣智之能,在兹而显。故经云:不得般若,不见真谛。真谛则般若之缘也。 以缘求智,智则知矣。

答曰:以缘求智,智非知也。何者?《放光》云:不缘色生识,是名不见色。又云:五阴清净,故般若清净。般若即能知也,五阴即所知也,所知即缘也。夫知与所知,相与而有,相与而无。相与而无,故物莫之有;相与而有,故物莫之无。物莫之无,故为缘之所起;物莫之有,故则缘所不能生。缘所不能生,故照缘而非知;为缘之所起,故知缘相因而生。是以知与无知,生于所知矣。何者?夫智以知所知,取相故名知。真谛自无相,真智何由知?所以然者,夫所知非所知,所知生于知。所知既生知,知亦生所知。所知既相生,相生即缘法。缘法故非真,非真,故非真谛也。故《中观》云:物从因缘有,故不真;不从因缘有,故即真。今真谛曰真,真则非缘。真非缘,故无物从缘而生也。故经云:不见有法无缘而生。是以真智观真谛,未尝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然智非无知,但真谛非所知,故真智亦非知。而子欲以缘求智,故以智为知。缘自非缘,于何而求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为无知故不取?为知然后不取耶?若无知故不取,圣人则冥若夜游,不辨缁素之异耶?若知然后不取,知则异于不取矣。

答曰:非无知故不取,又非知然后不取。知即不取,故能不取而知。

难曰:论云不取者,诚以圣心不物于物,故无惑取也。无取则无是,无是则无当。谁当圣心,而云圣心无所不知耶?

答曰:然,无是无当者。夫无当则物无不当,无是则物无不是。物无不是,故是而无是;物无不当,故当而无当。故经云:尽见诸法而无所见。

难曰:圣心非不能是,诚以无是可是,虽无是可是,故当是于无是矣。是以经云:真谛无相,故般若无知者, 诚以般若无有有相之知。若以无相为无相,有何累于真谛耶?

答曰:圣人无无相也。何者?若以无相为无相,无相即为相。舍有而之无,譬犹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是以至人处有而不有,居无而不无,虽不取于有无,然亦不舍于有无。所以和光尘劳,周旋五趣,寂然而往,泊尔而来,恬淡无为而无不为。

难曰:圣心虽无知,然其应会之道不差。是以可应者应之,不可应者存之。然则圣心有时而生,有时而灭,可得然乎?

答曰:生灭者,生灭心也。圣人无心,生灭焉起?然非无心,但是无心心耳。又非不应,但是不应应耳。是以圣人应会之道,则信若四时之质。直以虚无为体,斯不可得而生,不可得而灭也。

难曰:圣智之无,惑智之无,俱无生灭,何以异之?

答曰: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其无虽同,所以无者异也。何者?夫圣心虚静,无知可无, 可曰无知,非谓知无;惑智有知,故有知可无,可谓知无,非曰无知也。无知,即般若之无也;知无,即真谛之无也。是以般若之与真谛,言用即同而异,言寂即异而同。同故无心于彼此,异故不失于照功。是以辨同者同于异,辨异者异于同,斯则不可得而异,不可得而同也。何者?内有独鉴之明,外有万法之实。万法虽实, 然非照不得。内外相与以成其照功,此则圣所不能同,用也。内虽照而无知,外虽实而无相,内外寂然,相与俱无,此则圣所不能异,寂也。是以经云:诸法不异者, 岂曰续凫截鹤,夷岳盈壑,然后无异哉?诚以不异于异,故虽异而不异也。故经云:甚奇世尊,于无异法中,而说诸法异。又云: 般若与诸法,亦不一相,亦不异相。信矣。

难曰:论云:言用则异,言寂则同,未详般若之内,则有用寂之异乎?

答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更无无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弥昧,照逾明;神弥静,应逾动,岂曰明昧动静之异哉?故《成具》云:不为而过为。《宝积》曰:无心无识,无不觉知。斯则穷神尽智,极象外之谈也。即之明文,圣心可知矣。

般若无知论
发表于 2016-1-11 22:1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22:32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此般若无知可谓汉地般若第一论。深远幽玄,文义高古。然教内少人讲,不敢讲。教外研究者虽多,但都从魏晋玄谈之哲学做研究。不解无相之知,不知之照。
发表于 2016-1-11 22:4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无相之知还能理解,为何此照不知呢?是能所不二的意思吗?阿弥陀佛

点评

觉明不二,无能知所知二取分别。照而不知,是照即知,不须安立名相,于知生知,头上安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1 23:11
发表于 2016-1-11 22:50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才是无所不知,不知是指般若无所不知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 23:11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微尘众 发表于 2016-1-11 22:43
阿弥陀佛   无相之知还能理解,为何此照不知呢?是能所不二的意思吗?阿弥陀佛

觉明不二,无能知所知二取分别。照而不知,是照即知,不须安立名相,于知生知,头上安头。
发表于 2016-1-18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师兄法布施。我这两天恰好看到了延寿大师关于般若无知的开示,就想到师兄的帖子了。真是巧。师兄的帖子收藏了,慢慢看。

延寿大师开示:
近代已来,今时学者,多执文背旨昧体认名。认名忘体之人,岂穷实地?徇文迷旨之者,何契道原?则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常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若有知,则有取著,若有取著,则不契无生。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相,故云无知也。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以此真知,不落有无之境。

般若无知者,是一论之宏纲,乃宗镜之大体,微妙难解,所以全引证明。夫般若者,是智用,无知者,是智体。用不离体,知即无知;体不离用,无知即知。若有知者,是取相之知,即为所知之相缚,不能遍知一切故。论云: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若是无相之知,不被所知之相碍,即能遍知一切。故论云: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以要言之,但是理事无碍,非即非离。


感觉说的真是好。南无阿弥陀佛

点评

师兄学宗镜录,学到般若无知论那里来了吗?真精进,了不起。顶礼赞叹。 般若无知论祖师所诠精华在所引全文后。延寿祖师论知,无知即知。但知而已非知知。此知离空离有,离根离尘。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8 23:15
阿弥陀佛 师兄好帖子。阿弥陀佛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8 22:26
发表于 2016-1-18 22:26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1-18 22:01
感恩师兄法布施。我这两天恰好看到了延寿大师关于般若无知的开示,就想到师兄的帖子了。真是巧。师兄的帖子 ...

阿弥陀佛   师兄好帖子。阿弥陀佛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6-1-18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1-18 22:59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迦陵水音 发表于 2016-1-18 22:53
般若无知无不知。此言无知者,是离心识之知。若有知即有心识在。离心识妄想,明觉朗照。全体顿觉, ...

阿弥陀佛   欢喜赞叹师兄宣说甚深法义。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23:15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菩提心海 发表于 2016-1-18 22:01
感恩师兄法布施。我这两天恰好看到了延寿大师关于般若无知的开示,就想到师兄的帖子了。真是巧。师兄的帖子 ...

师兄学宗镜录,学到般若无知论那里来了吗?真精进,了不起。顶礼赞叹。
般若无知论祖师所诠精华在所引全文后。延寿祖师论知,无知即知。但知而已非知知。此知离空离有,离根离尘。

点评

我是在看别的法师开示的时候,里面引用到了延寿大师这段文字,所以想到了师兄的帖。 《宗镜录》我才看第一卷开头,也是感觉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所以收藏后慢慢学习。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19 09:30
发表于 2016-1-19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a167294385 发表于 2016-1-18 23:15
师兄学宗镜录,学到般若无知论那里来了吗?真精进,了不起。顶礼赞叹。
般若无知论祖师所诠精华在所引全 ...

我是在看别的法师开示的时候,里面引用到了延寿大师这段文字,所以想到了师兄的帖。

《宗镜录》我才看第一卷开头,也是感觉时间和精力都比较紧张,所以收藏后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16-1-19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迦陵水音 发表于 2016-1-18 22:53
般若无知无不知。此言无知者,是离心识之知。若有知即有心识在。离心识妄想,明觉朗照。全体顿觉,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6 02:0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