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39|回复: 4

发菩提心比念佛更重要-----净空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3-23 21:18 编辑

净空法师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净空法师说:"发菩提心比念佛还重要!"
    “《无量寿经》上说得很明白:‘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不发菩提心,单有一向专念不能往生。过去李炳南老居士常讲,一万个念佛人,真正往生只有两、三个。为什么那么少?(就是)虽做到一向专念,(却)没有发菩提心。”
  “真正发菩提心,临终一念、十念决定往生,为什么?他已经是上善之人,已经够资格了,只要动一个念头,发愿想往生就成功。所以,我们要仔细去思惟经文,不能够含糊念过。”
  《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三辈往生”中述:“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说得更清楚、更明白了。我们这一生当中只有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专念阿弥陀佛,这就能往生了。可是要记住,前面还有一句话,“发菩提心”。你要不发菩提心不能往生,一定要发菩提心。(净空法师《学佛问答》)
  西方净土虽有四土之辈,然皆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往生要件。不为自己就是菩提心,一切为佛法,一切为众生,心量愈大,成就愈殊胜。(《怎样念佛往生成佛》1997年4月讲于洛杉矶)
  “《无量寿经》讲往生的条件,无论是上辈、中辈、下辈,最重要的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我们只做到一向专念,没有发菩提心,不能往生。再说一句老实话,真正发菩提心,没有念佛也能往生。”(《地藏经讲义》)

   
    菩提心的本体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详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一切诸佛之种子,是净法长养之良田,若发起此心,勤行精进,则得速成无上菩提。盖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萨最初必发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称为发菩提心,略称发心、发意;最初之发心,则称初发心、新发意,为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论》卷四十一云(大正25·362c)︰‘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内容,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之四弘誓愿,前一为利他之愿心,后三为自利之愿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愿心,其体广大,其德无边。故诸经论广叹其德以劝发行者。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九云(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则为一切诸佛种子,能生一切诸佛法故。菩提心者,则为良田,长养众生白净法故。菩提心者,则为大地,能持一切诸世间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水,洗濯一切烦恼垢故。菩提心者,则为大风,一切世间无障碍故。菩提心者,则为盛火,能烧一切邪见爱故。菩提心者,则为净日,普照一切众生类故。菩提心者,则为明月,诸白净法悉圆满故。’
  此外,《菩萨地持经》卷一亦谓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为大悲及菩萨学之所依。且谓发菩提心有四种缘,即︰
  (1)诸佛菩萨见闻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以之为增上缘,乐佛之大智而发心。
  (2)未见闻神通,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以之为增上缘而发心。
  (3)未闻法而自见法灭相,为护持正法而发心。
  (4)未见法灭,但见浊世众生为烦恼所恼乱,即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忏罪、积资的过程。对于凡夫来说,清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的一切窍诀中,最殊胜的就是发菩提心!
  《入菩萨行论》说"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要想证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强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们花很小的功夫,获得最大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事半功倍。要知道,同样念一句阿弥陀佛,有无菩提心摄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别!

    《大日经》将密宗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成如来果,是密法的核心。密法的一切修持,如念咒、修明点、修拙火、礼佛、供养等,一定要与菩提心相应,方能证道、入道。因此菩提心被喻为“成佛的种子”。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将菩提心的功德归结如下:
  1.能消重罪,即消除无始以来的罪障。
  2.能获妙乐,即获得最殊胜的安乐。
  3.能为所求,即得到想要得到的幸福。
  4.名至敬归,即受到人与天人的敬仰。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圆满无上智慧之心,它是建立在慈悲和空性的基础上的,又是两者的统一体。发菩提心,就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发起的一种求取无上菩提的真诚意愿和行持。

   
    从修证的次第上,菩提心依次可分为三种(从低到高)
   
  1.愿菩提心:

“愿为百业之先”。具有伟大的抱负,弘深的誓愿,这是修菩萨行的先决条件。愿菩提心,就是要首先发大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如我们在皈依时所发的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愿均给我们作一个榜样。

  2、行菩提心:
  愿心是行心之始,行心乃愿心之成。有了愿菩提心,又付诸行动,将它提高为行菩提心,那么这个意愿就会深深地渗入到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了。此时,我们所发的愿心,所持的戒誓,所行的修持,必然会有相辅相成的效果。寂天菩萨这样赞叹此心:“即自彼时起,纵眠或放逸,福德相续生,量多等虚空。”

  3、胜义菩提心:
  它是慈悲与空性的统一。此心一发,即已悟入无生法忍,转识成智,证得真如实相。这种境界是无法用语言所表达的无上智慧,不生不灭,涅磐寂静。以上的愿菩提心、行菩提心、胜义菩提心可以视作发菩提心的三个阶段,但又各有择重。愿菩提心,择重于发愿;行菩提心,择重于深悲利他;胜义菩提心择重于体证般若。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菩提心的阐发,哪怕象火花一样的一闪念,就已具足无量的功德。在佛经中,称赞初发心的菩萨为“众生之上首”,可见发菩提心对学佛人是很重要的。

  如何发菩提心呢?


   首先要忏悔罪业。
   在一个充满烦恼和罪业的心中是发不起菩提心的,纯净的菩提心必须在三世清净的心中才能生根、发芽。比如,一个瓶子要装纯净的水,首先就要把瓶子洗干净,再注入清水,若瓶子不干净,再纯净的水倒进去,都会变成污水一瓶。可见,忏悔罪孽是发菩提心的第一步。
  佛陀《四法经》中宣:“若菩萨摩诃成就四法,减先所造久积过罪,何等为四?所谓悔过行,对治行,制止力,依止力。”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做了适当调整,详细地论述了忏悔罪业的过程和方法:
  第一步:发露先罪(悔过行)
  将自己心中的罪孽剖析出来,如同泻腹中的毒物,这样可以避免罪感潜伏在内心深入作崇。
  第二步:依止三宝(依止力)
  寻找精神上的依托,以消除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就好象病人要寻找医生,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帮助。
  第三步:依教对治(对治行)
  以佛法来调伏烦恼,广修六度,十善四摄,积累资粮,恢复道力。好象病人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调理、恢复健康。
  第四步:誓不犯罪(制止力)
  就象病愈后要时时小心饮食,注意冷暖以免再度引发疾病。同样,发露罪孽,清静之后,必须严持戒律,精进行持以防止罪孽的再度产生。
  以上四步骤是忏悔罪孽的最有效、最圆满的方法。像这样习修功课,原来“五毒”炽盛的心理温床,就会逐渐转化为安祥、慈悲、智慧的土壤,菩提心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就会生根、开花、结果!

  第二、视一切众生如母。

   若只是忏悔罪孽,却不能将自己的功德回向给无量的众生,那还不能算做发菩提心。为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慈爱之心,可以先观想我们的母亲,为了养育我们,所付出种种辛劳,所承受的种种痛苦,首先对自己的母亲升起真诚的强烈的慈悲之心,报恩之情来,并愿意为了母亲获得安乐和幸福,付出自己的一切……,逐渐将这种慈悲心扩展到你的亲人,朋友;接着再做进一步观修,在无始的轮回中,无人不曾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亲人(包括人、冤家、恶徒、邪魔、直至一切友情),我们应将他们视如已母,不惜一切代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报亲恩。此心一发,菩提心的种子就已成熟了。

  第三、转逆缘成为法道资粮。
  当我们受病苦折磨,他人恶意中伤,遭受失败的打击等种种逆缘时,我们不应怪罪于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执我”。所有的佛法均是针对此症而修习的。此时,应谨记用寂天菩萨的“自他交换法”作如此观修:无人过去不曾为我的父母,我应思维他们的利益多于自己的利益;舍弃“自我”,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承担他们的痛苦;再进一步观修,伤害我们的人,实际上是为我们提供修持的机缘,应把他看成是帮助我们的善友;我们所受的病苦,是鞭策我们勇猛习修佛法的动力。如此一来,我们不仅不应对他们起嗔厌之心,还应升起感恩之情,转逆缘成顺缘,成就法道资粮。

  菩萨行者所发菩提心,必须具有两种欲乐。 
  1.欲度一切有情出生死苦海。
  2.欲成无上菩提(成佛)
  若只欲利他,不求成佛,只是大悲心,不是菩提心。
  若但求成佛,不为利他,只是自利心,也不是菩提心。
  在密法中,修身和修心(发菩提心)的理论和实践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定慧双修,身心双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修动机端正、目的明确,成就无上佛道。若没有菩提心的指引,单纯地追求“修法”,日久功深,得来的只会是“狂慧”与“邪灵”,不能证道,入道!非但不能成就佛果,反而招来入地狱之因!


来自: http://hi.baidu.com/liah518/blog/item/40797779645e7a038601b02d.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阿难:“其有众生生彼国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国中,无诸邪聚及不定聚。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此等众生临寿终时,无量寿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彼佛往生其国,便于七宝华中自然化生,住不退转,智慧勇猛,神通自在。是故,阿难,其有众生,欲于今世见无量寿佛,应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功德,愿生彼国。”
  佛告阿难:“其中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虽不能行作沙门大修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多少修善,奉持斋戒,起立塔像,饭食沙门,悬缯燃灯,散华烧香,以此回向愿生彼国。其人临终,无量寿佛化现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与诸大众现其人前,即随化佛往生其国,住不退转。功德智慧次如上辈者也。”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佛告阿难:“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于彼东方恒河沙佛国,无量无数诸菩萨众,皆悉往诣无量寿佛所,恭敬供养,及诸菩萨、声闻之众,听受经法,宣布道化;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东方诸佛国, 其数如恒沙,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南西北四维, 上下亦复然, 彼土菩萨众, 往觐无量觉。
   一切诸菩萨, 各赍天妙华, 宝香无价衣, 供养无量觉。
   咸然奏天乐, 畅发和雅音, 歌叹最胜尊, 供养无量觉。
   究达神通慧, 游入深法门, 具足功德藏, 妙智无等伦。
   慧日朗世间, 消除生死云, 恭敬绕三匝, 稽首无上尊。
   见彼严净土, 微妙难思议, 因发无量心, 愿我国亦然。
   应时无量尊, 动容发欣笑, 口出无数光, 遍照十方国,
   回光围绕身, 三匝从顶入, 一切天人众, 踊跃皆欢喜。
   大士观世音, 整服稽首问, 白佛何缘笑? 唯然愿说意。
   梵声犹雷震, 八音畅妙响: 当授菩萨记, 今说仁谛听。
   十方来正士, 吾悉知彼愿, 志求严净土, 受决当作佛。
   觉了一切法, 犹如梦幻响, 满足诸妙愿, 必成如是刹。
   知法如电影, 究竟菩萨道, 具诸功德本, 受决当作佛。
   通达诸法性, 一切空无我, 专求净佛土, 必成如是刹。
   诸佛告菩萨, 令觐安养佛, 闻法乐受行, 疾得清净处。
   至彼严净国, 便速得神通, 必于无量尊, 受记成等觉。
   其佛本愿力, 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 自致不退转。
   菩萨兴至愿, 愿己国无异, 普念度一切, 名显满十方。
   奉事亿如来, 飞化遍诸刹, 恭敬欢喜去, 还到安养国。
   若人无善心, 不得闻此经, 清净有戒者, 乃获闻正法。
   曾更见世尊, 则能信此事, 谦敬闻奉行, 踊跃大欢喜。
   憍慢弊懈怠, 难以信此法, 宿世见诸佛, 乐听如是教。
   声闻或菩萨, 莫能究圣心, 譬如从生盲, 欲行开导人。
   如来智慧海, 深广无涯底, 二乘非所测, 唯佛独明了。
   假使一切人, 具足皆得道, 净慧知本空, 亿劫思佛智。
   穷力极讲说, 尽寿犹不知, 佛慧无边际, 如是致清净。
   寿命甚难得, 佛世亦难值, 人有信慧难, 若闻精进求,
   闻法能不忘, 见敬得大庆, 则我善亲友, 是故当发意。
   设满世界火, 必过要闻法, 会当成佛道, 广度生死流。”

发表于 2014-1-4 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惭愧:念佛人最透亮的眼睛在蕅益大师《佛说阿弥陀佛要解》,否则也许不是走入邪路就是走入弯路。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收于《印光法师文钞》卷二之《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是开示净宗念佛法门一篇重要文献。文虽不长,说理精辟。依之而行,定可不断惑业,即生顿脱三界樊笼,径生西方。一生西方,即获不退,必定不历异生,得预补处进而圆成佛果也。某三读其文,薄有解悟,试略释其意,以饷净宗初学,先列原文。次逐段诠释。今初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全体转为烦恼恶业。因兹久经长劫,轮回生死。如来愍之,为说诸法。令其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使彼烦恼恶业,全体复成智慧德相。从此尽未来际,安住寂光。”

一切众生,心具十法界。随悟净缘,变造佛法界;随迷染缘,变造九法界。离十法界外,更无一法可得。故佛法界之如来智慧德相,本来具有,无欠无缺。只为迷真逐妄、背觉合尘,隐而不彰,全体转为烦恼恶业。以迷染缘故,长劫于生死中受妄幻轮回之苦。大觉世尊愍众生迷本具之智慧德相,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以故说种种法。令一切众生,背尘合觉,反染还净,复本有智慧德相,安住于寂光真境。尽未来际,享常乐我净之寂灭法乐。

“犹如结水成冰,融冰成水。体本不异,用实天殊。”

此引喻。本具智慧德相,喻水。烦恼恶业,喻冰。迷智慧德相成烦恼恶业,喻结水成冰;灭烦恼恶业成智慧德相,喻融冰成水。冰水湿性是同,用则天渊之别矣。

“然众生根有大小,迷有深浅。各随机宜,令彼得益。所说法门,浩若恒沙。”

如来一代所说,约时有五,约教有八。或说顿教,或谈渐法。唯随当机所宜,原无定法也。以机有万殊,故法有千差。若细分之。多若恒河之沙。

“就中求其至圆至顿,最妙最玄。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普被三根,统摄诸法,上圣与下凡共修,大机与小根同受者,无如净土法门之殊胜超绝也。”

前面说如来法门,多若恒沙。但求其既圆顿又易修,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无如净土法门最为殊胜超绝也。

“何以言之,一切法门,虽则顿渐不同,权实各异。皆须修习功深,乃得断惑证真,出离生死,超凡入圣。是谓全仗自力,别无倚托。倘惑稍未尽,则仍旧轮回矣。且皆理致其深,不易修习。若非宿有灵根,即生实难证入。”

此言其他一切通途法门,以唯仗自力断惑证真,无佛力依仗摄受,所以为难。若非宿有大根机者,实难即生了脱也。

“惟有净土法门,不论富贵贫贱,老幼男女,智愚僧俗,士农工商,一切人等,皆能修习。由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摄取娑婆苦恼众生,是故较馀门得果为易也。”

此说净土念佛法门,唯念一句六字洪名,无论愚智,皆可修习,不论功夫浅深,断惑与否,均可仗弥陀慈悲愿力,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故较其他通途法门,易于得果也。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

净土法门,往生西方,全凭信愿,而且须真心切愿,信愿若切,无论念佛功夫浅深,皆可往生。若无信愿,纵然念佛功深,几乎近一心不乱境地,亦难往生。何以故?与佛愿相违故,不合净土念佛法门以信愿持名为宗旨故。藕益大师云:“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乃千古不易之铁案也。印公切愿二喻,妙无以加万勿颟顸读过。

“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

此段开示,十分真切。宜仔细体会,幸勿草率读过。一句弥陀,不在于达到一心不乱与否,只在于行住坐卧,时常在怀,如切事系心相似。初则时断时续,日久功纯,定能达到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则净业即为大成,往生西方可必矣。藕益大师云:“此事第一要信得及,二要时时发愿,三要念佛工夫不间。三事具至愚亦生。三事缺一,虽聪明天伶俐,亦不生也。”三事者,信愿行三法也。二大师所说,若合符节,寄语净宗学人,对印公此篇殊胜开示,应反复领会之。

“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嗔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

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此乃利人也。息贪嗔痴,戒杀盗淫,此为自利也。能自利利他,方合佛慈悲度世之心,自然感应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若口虽念佛,行与佛背,则但种来因,难获往生现果矣。

“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能志诚念佛,自利利他,则行合佛心,若真信切愿。则合佛摄生之愿,自然往生西方,万不漏一矣。

“至于已断惑者求生,则顿超十地。已登地者求生,则速证佛乘。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等菩萨,皆愿往生也。”

此几句明净土法门,乃至圆至顿之殊胜法门,上上根人如登地菩萨等,发愿求生西方,则得速圆佛果。所以文殊普贤马鸣龙树,咸愿往生。此即藕益大师所谓“上上根不能逾其阃。”也。

“具十恶者念佛,尚预末品。将堕狱者念佛,亦登莲邦。因兹张善和,①张锺馗,②雄俊,③惟恭④等恶人,同出轮回也。”

此几句明净土法门摄机之普,即十恶之人,及临终地狱相现,生大怖畏,遇善友教,拌命念佛,十念或止一念,即便命终者,亦得仗佛摄受,往生莲邦。所以张善和,张锺馗,雄俊,惟恭等恶人,亦可同出轮回。此即藕益大师所谓“下下根亦能臻其域也。”

“其他戒善具修,定慧均等,居尘不染,处浊恒清。克志西方,高登上品者,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得而胜数耶!”

此几句赞净土法门之普摄群机也。凡奉持诸戒,具修十善,居尘学道,不沾众恶,信愿念佛,往生西方者,则其数甚多,犹如群星之拱北,众水之朝东,何可胜数也。

“是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往圣前贤,人人趣向。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净土法门,其大无外,如天普盖,如地均擎。九界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何以故?以其为如来普度众生之要道,众生出苦之妙法故也。

注①张善和,唐时人,屠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十头来索命,善和大怖,急告妻云:延僧为我念佛。僧至。谓云:经言,若有众生,作不善业,应堕恶道,至心称阿弥陀佛,具足十念,以念念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善和闻教,即向西厉声称南无阿弥陀佛,未满十声,忽云:佛来也,言讫而终。

注②张锺馗,唐时人。居长安,杀鸡为业。临死,见群鸡齐来,啄其两目,血流痛不可忍。有沙门宏道见之。为设佛像,劝其念佛。张连称佛号,少顷,群鸡散去,香气满室,即端坐而逝。

注③雄俊,唐成都人,俗姓周,善讲说,无戒行。尝返初服从军,寻复为僧。亦颇知悔,常持佛名。大历中,暴亡。入冥司,阎君呵责,命付地狱。俊大呼曰:观经言,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即得往生。雄俊虽造罪,不犯五逆。若准念佛之功,合生净土。不然,三世诸佛即成妄语。遂合掌至心念佛,宝台忽现,乘空西去。

注④惟恭,唐荆州人。常赌博饮酒,暇则诵经,祈生安养。同寺有灵岿者,和他相类。里中人评之曰:“灵岿作尽业,惟恭继其迹。地狱千万重,莫厌排头入。”恭闻曰:我虽罪无所逃,然仰赖佛力,十念往生,岂堕恶道者耶!一日恭病。岿归寺,途中,见少年手执乐器,问从何来?曰:西来迎恭上人耳。怀中出莲华,华合如拳,叶透异光,望寺而驰。次曰至寺,恭已亡矣。华合如拳,莲苞未开状,盖恭下品往生之象也。



标签:念佛法门往生西方净土


收藏分享查看: 444| 评论: 0|



相关文章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4-1-4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2-23 07: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