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33422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林崇安教授]《法句经》及其譬喻的演变略探
佛学论文选集
《法句经》及其譬喻的演变略探
林崇安(2004)
一、前言
二、《法句经》的形成
三、佛灭后的集成
四、《法句经》的南传演变
五、《法句经》的北传演变
六、譬喻/因缘的演变
七、结语
一、前言
《法句经》是释尊时期在印度各地流传的佛陀偈颂,对印度大众的教化起了很大的作用,支谦(西元225年顷)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叙。此乃始进者之洪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曚、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今日斯里兰卡(锡兰)也要求出家众在受比丘戒前能够背诵《法句经》。为了使大众能正确地了解佛法,《法句经》便是一个重要的入门。释尊时期的教导归入十二分教:1契经(修多罗),2应颂,3记说,4讽诵(伽他),5自说(忧陀那),6因缘,7譬喻,8本事,9本生,10方广,11希法,12论议。《法句经》便是属于此中的「自说」(忧陀那)。佛灭六百年以后,为了将《法句经》偈颂的来龙去脉交待清楚,便将因缘、譬喻、本生、本事等相关资料编集进来,而有北传的《法句譬喻经》、《出曜经》和南传的《法句注》。今依据相关的经论,钩勒出释尊时期《法句经》的形成,以及在佛灭后法句譬喻/因缘的演变情形。
二、《法句经》的形成
释尊成佛后,先对五比丘传《转*轮经》,而后度化了六十贤部等人。这些证得阿罗汉圣位的弟子们也往印度各地弘法,为了便于传法,便开始编集佛陀的教法,将佛陀所教导的经典传诵出去。最初所传诵的第一类经典是偈颂型的自说和讽诵。另一类经典是散文型的契经,有时在契经的结尾配上应颂。《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记载着,输波勒迦城的商主圆满(富楼那)与商人共入大海时,商人们常诵佛陀所说的偈、经:
彼诸商人,昼夜常诵《嗢拖南颂》、《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经》等,以妙音声,清朗而诵。圆满闻已,而问言曰:汝等善能歌咏。诸商答曰:商主!此非歌咏。圆满问曰:是何言辞?商人报曰:是佛所说。(T24, p11b)
此处商人们日夜所常诵的《嗢拖南颂=忧陀那》就是偈颂型的「自说」。《诸上座颂》、《世罗尼颂》、《牟尼之颂》、《众义》则是偈颂型的「讽诵」。《别译杂阿含经》也记载着:
尔时,尊者阿那律从佛游行,至彼摩竭提国鬼子母宫。时阿那律中夜早起,正身端坐,诵《法句偈》及《波罗延》、《大德之偈》,又复高声诵习其义及《修多罗》等。(T2, p480c)
此处指出,释尊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一早起来就诵《法句偈》等,《法句偈》是属于偈颂型的「自说」,所诵的《波罗延》、《大德之偈=诸上座颂》是属于偈颂型的「讽诵」。由上可知,释尊时期的佛弟子们,包括在家的商人以及出家众,早上以诵《自说=嗢拖南=忧陀那》等作功课,且以《法句偈》为先。所谓「自说」(忧陀那)是释尊生活中感兴的偈颂;法句偈是释尊传法时即兴的偈颂,归属「自说」这一分教。《大毗婆沙论》说:
自说云何?谓诸经中,因忧喜事世尊自说。因喜事者,如佛一时见野象王,便自颂曰:「象王居旷野,放畅心无忧,智士处闲林,逍遥志恬寂。」因忧事者,如佛一时见老夫妻,便自颂曰:「少不修梵行,丧失圣财宝,今如二老鹤,共守一枯池。」(T27, p660a)
这些「自说」很早就已传出,《杂阿含经》记载着释尊说《优陀那偈》之事:
一时,佛住毗舍离耆婆拘摩罗药师庵罗园。尔时,世尊说一切《优陀那偈》已,告尊者阿难:眼无常、苦、变易、异分法。(T2,p52b)
释尊时期所编集的《法句偈》,在释尊入灭时之内容为何?由今日南北传所保存的《法句偈》之原始共通部分,可以推知其内容从〈双要品〉到〈婆罗门品〉,共计二十六品,在释尊晚期已传诵于印度各地(其情形犹如汉地唐诗三百首之普受社会大众欢迎),《法句经=法句偈》中一些有名的偈颂,例如,〈双要品〉的「心为法本偈」: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恶,即言即行,
罪苦自追,车轹于辙。
心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
福乐自追,如影随形。(T4, p562a)
〈述佛品〉的「诸恶莫作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T4, p567b)
小结:《法句偈》26品本=初期集本【A】,是释尊在世时即开始编集,在释尊入灭时已初步成型。
三、佛灭后的集成
佛灭当年的第一结集,先结集经藏,后结集律藏。结集经藏时,会中五百阿罗汉致力于编集四阿含,对于小品的《法句偈》、《大德之偈=诸上座颂》等,则不归入此次的会内结集,因为这些偈颂早已传诵印度各地,众所周知。此时印度各地所传诵的《法句偈》26品,约有四百多偈。
佛灭百年时的第二结集,先结集律藏,后结集经藏。结集经藏时,一方面将四阿含略加调整,一方面将第一结集未编入的自说、讽诵、本事等短篇的偈、经,编成《杂藏》,称之为《小部》,如此共成五部或五阿含。此次所集的《杂藏=小部》的内容含有:
(1)将讽诵中的《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编成《小部?经集》。将讽诵中的《诸上座所说偈》,编入《小部?诸上座所说偈》;将《比丘尼所说偈》,编入《小部?比丘尼所说偈》。
(2)将自说中的《忧陀那》,编入《小部?忧陀那》。将自说中的《法句偈》,编入《小部?法句经》。
(3)将本事中的《增一式如是语=本事经》,编成《小部?如是语》。
所以,《法句偈》是在第二结集时,才正式纳入会内结集。第二结集后,参与者下传后,形成上座系。未参与第二结集者(说有系、大众系、犊子系)则大致维持原状。到了阿育王第三结集时期(约佛灭二三四年),上座系将《小部》更增补成十四分:1《法句经》、2《譬喻》、3《忧陀那》、4《如是语》、5《经集》(内含《尸路偈》、《牟尼偈》、《众义品》、《波罗延那》等)、6《天宫事》、7《饿鬼事》、8《诸上座所说偈》、9《比丘尼所说偈》、10《本生》、11《义释》、12《无碍解道》、13《佛种性经》,14《行藏》。今日南传的《小部》,在《法句经》之前,增加一《小诵经》,故成十五分。此处的《法句经》是26品本=初期集本【A】,这26品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