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5|回复: 1

佛经中是否有不好的随缘、好的攀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有些随缘不好-----------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法宝甘露妙良药,  能治一切烦恼病, 有信服药证菩提,  无信随缘堕恶道。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男女性相本来空,  妄执随缘生二相, 如来永断妄想因,  真性本无男女相。
  《大宝积经》:卷第九十四   善臂菩萨会二十六之二
    善臂。云何菩萨摩诃萨。具足行禅波罗蜜。菩萨。若眼见色不取其相。或时眼根为外缘所牵。应正行守护不令随缘。不留心于无明贪着世间。护持是戒。尔时具足得眼根戒。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亦如是。
  《大方等大集经》:复次善男子。如来意业随智慧行。何以故。如来了知一切众生心意识等。亦不随意随缘随贪随恚随痴。远离诳惑及我我所无明闇翳。平等清净无有边际犹如虚空。是故如来所修意业随智慧行。是名如来二十九业。
  《大乘入楞伽经》:赖耶起诸心,  如海起波浪; 习气以为因,  随缘而生起。
  《佛说无常经》: 如其寿命尽,  须臾不暂停, 还漂死海中,  随缘受众苦。
  《大智度论》:性”名积习,相从性生,欲随性作行;或时从欲为性,习欲成性。“性”名深心为事,“欲”名随缘起,是为“欲”、“性”分别。
  ---------------有些攀缘好-------------
  《瑜伽师地论》:复次云何所缘差别。谓相差别。何等为相。略有四种。一所缘相。二因缘相。三应远离相。四应修习相。所缘相者。谓所知事分别体相。因缘相者谓定资粮。应远离相。复有四种。谓沈相掉相。乱相著相。应修习相。当知对治此四种相。何等沈相。谓不守根门。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常觉寤勤修观行。不正知住。是痴行性。耽着睡眠。无巧便慧。恶作俱行。欲勤心观。不曾修习正奢摩他。于奢摩他未为纯善。一向思惟奢摩他相。其心惛闇。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何等掉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广说。是贪行性。乐不寂静。无厌离心。无巧便慧。太举俱行。如前欲等。不曾修举。于举未善唯一向修。由于种种随顺掉法亲里寻等动乱其心。何等乱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多求多务。多诸事业。寻思行性。无巧便慧。无厌离心。不修远离。于胜境界。不乐攀缘。亲近愦闹方便间缺。不审了知乱不乱相。何等著相。谓不守根门等四。如前应知。是钝根性。是爱行性。多烦恼性。不如理思。不见过患。又于增上无出离见。对治如是应远离相。随其所应。当知即是应修习相。
  《瑜伽师地论》:若诸菩萨遭遇如是诸艰难事。或于其中应观轻重。如其所应而作方便。或于其中应审简择补特伽罗。或于其中攀缘。勇猛摄受因转。若发正愿。或于其中制御其心不令流散。或于其中安住其心。猛利思择不生厌倦而自安忍。或于其中而行放舍。或于其中发勤精进炽然无懈。或于其中善巧方便而正修行。菩萨如是于正对治方便善巧。虽遭一切诸艰难事正现在前。而无怯弱自正能免。
  《瑜伽师地论》:谓若有时修瑜伽师。于内六根如理攀缘。精勤加行。修四念住。即于尔时此四念住领受六根所行境性。即此于彼由清净故。名为出离。又即勤修四念住故。初达谛理得七觉支。
  《瑜伽师地论》:彼由攀缘如是事故。深心厌离于三世境所发爱恚。净修其心。是名有上十六行修。当知无上。
  《中阿含经》:(一二八)中阿含大品优婆塞经第十二(第三念诵)
    “舍梨子!白衣圣弟子云何得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白衣圣弟子念如来,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如是念如来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第一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法,世尊善说法,必至究竟,无烦无热,常有不移动。如是观、如是觉、如是知、如是念法已,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法,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得此第二增上心。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念众,如来圣众善趣正趣,向法次法,顺行如法,彼众实有阿罗诃、趣阿罗诃,有阿那含、趣阿那含,有斯陀含、趣斯陀含,有须陀洹、趣须陀洹,是谓四双八辈。谓如来众成就尸赖,成就三昧,成就般若,成就解脱,成就解脱知见,可敬可重,可奉可供,世良福田。彼如是念如来众,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如来众,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三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复次,舍梨子!白衣圣弟子自念尸赖,此尸赖不缺不穿,无秽无浊,住如地不虚妄,圣所称誉,具善受持。彼如是自念尸赖,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攀缘尸赖,心靖得喜,若有恶欲即便得灭,心中有不善、秽污、愁苦、忧戚亦复得灭。白衣圣弟子是谓得第四增上心,现法乐居,易不难得。
  《杂阿含经》:(一一五九)
    尔时,世尊说偈答言:
  “施者设大会,  随彼爱乐施,
   欢喜净信心,  攀缘善功德。
   以其所建立,  求离诸过恶,
   远离于贪欲,  其心善解脱。
   修习于慈心,  其功德无量
  《杂阿含经》:(一二四四)
    “云何不烧燃?若男子、女人受持净戒,修真实法,身善业成就,口、意善业成就,临寿终时,身遭苦患,沉顿床褥,众苦触身;彼心忆念先修善法,身善行,口、意善行成就,当于尔时,攀缘善法:‘我作如是身、口、意善,不为众恶,当生善趣,不堕恶趣。’心不变悔,不变悔故,善心命终,后世续善,是名不烧燃法。”
  《大方等大集经》:善男子。云何菩萨不退诸通。于诸佛法悉得自在者。若菩萨戒身真净。心定不动。得大智光明。已成就福德智慧资粮。已到诸波罗蜜彼岸。已成就四摄。已修四梵行。已修欲进念慧定。以善修四神足故得五神通。诸菩萨本业净故。勤进不废舍故。常不散乱行故。善伏结使故。离念声闻辟支佛心故。受持方便故。攀缘上地诸法故。无我无依行故。是以菩萨不退诸通。是故诸菩萨。究竟知诸法无退。知诸法与法性等无有变异如虚空无变。是为菩萨不退诸通。于诸佛法悉得自在。
  
  《大方等大集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何等为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云何正见。......云何正进。若进向邪非圣所赞。所谓贪淫瞋恚愚痴烦恼。是不正精进终不为之。若法能入正谛圣道寂灭涅槃攀缘正路。是正精进修集勤行。是名正进。......是八圣道悉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道。是菩萨觉了已演说开示。分别显现成就佛道。舍利弗。是名菩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欲救护一切众生,出现世间开示佛道,令其得见如来身相,攀缘忆念,勤加修习;除灭世间烦恼之相,修菩提行,心不散动,于大乘门皆得圆满,成就一切诸佛义利。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若见如来出兴于世开演正法,以大音声普告一切:‘如来出世!如来出世!’令诸众生得闻佛名,舍离一切我慢、戏论;复更劝导,令速见佛,令忆念佛,令归向佛,令攀缘佛,令观察佛,令赞叹佛;复为广说佛难值遇,千万亿劫时乃一出。众生由此得见于佛,生清净信,踊跃欢喜,尊重供养;复于佛所闻诸佛名,转更值遇无数诸佛,植诸善本,修习增长。
  《大方广佛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已,观一切智,总观一切智,别观一切智,随顺一切智,显示一切智,攀缘一切智,见一切智,总见一切智,别见一切智,于普贤菩萨广大愿、广大心、广大行、广大所趣、广大所入、广大光明、广大出现、广大护念、广大变化、广大道,不断不退,无休无替,无倦无舍,无散无乱,常增进,恒相续。何以故?此菩萨摩诃萨于诸法中,成就大愿,发行大乘,入于佛法大方便海;以胜愿力,于诸菩萨所行之行,智慧明照皆得善巧,具足菩萨神通变化,善能护念一切众生;如去、来、今一切诸佛之所护念,于诸众生恒起大悲,成就如来不变异法。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何等为十?所谓: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萨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着三界故。四行是菩萨道,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恭敬尊重劝请如来,善巧回向无休息故。五根是菩萨道,安住净信坚固不动,起大精进所作究竟,一向正念无异攀缘,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别智慧境界故。六通是菩萨道。
  《大方广佛华严经》:“善男子!譬如小火,随所焚烧,其焰转炽。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火亦复如是,随所攀缘,智焰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精进-------------
  《瑜伽师地论》:云何无间殷重加行。谓常所作。委悉所作。勤精进住。当知即依止观加行。又勤精进应知五种。一被甲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精进。四无动精进。五无喜足精进。此中最初当知发起猛利乐欲。次随所欲发起坚固勇悍方便。次为证得所受诸法。不自轻蔑亦无怯惧。次能堪忍寒热等苦。后于下劣不生喜足。欣求后后转胜转妙诸功德住。彼由如是勤精进住入谛现观。证得诸圣出世间慧。
《瑜伽师地论》:依止正见及正思惟正语业命勤修行者。所有一切欲勤精进出离勇猛势力发起策励其心。相续无间名正精进。
《大方广佛华严经》:正精进,勤修一切菩萨苦行,修佛十力无所挂碍;
《大宝积经》:复次舍利子。云何菩萨摩诃萨正精进。舍利子。是诸菩萨。若于圣者所不开许。贪瞋痴等烦恼随眠及诸邪行。于是法中发勤精进者。菩萨不乐行于精进。若诸正勤为圣谛摄。趣入圣道。能至涅槃。引发正行。如是精进。为诸菩萨所乐修学。即以此法名正精进。
《大方等大集经》:正精进者。勤作方便求诸善法。欲心不息无有厌悔。是名精进。推求诸法平等之性。亦不观法等与不等。不作非不作。了知于如法性实性。名正精进。宣说正法令诸众生离邪精进。亦知众生所修行行。是名正精进。
《菩萨璎珞本业经》:佛子。五为化一切众生故。所谓八正道。从师生慧名正知见。得法生思名正思惟。策励不倦名正精进。出家受道得三道分。名正语正业正命。入法性空名正定正慧。于无生无二观一合相故。
《佛说决定义经》:何名正精进。谓离邪勤。于真实法。而起正勤。是名正精进。
《佛说法乘义决定经》:云何正精进。谓能勇猛。破烦恼魔。常修善行。无有懈怠。是名正精进。
  ----------------正精进需要攀缘----------
  《大方等大集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何等为八。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云何正见。......云何正进。若进向邪非圣所赞。所谓贪淫瞋恚愚痴烦恼。是不正精进终不为之。若法能入正谛圣道寂灭涅槃攀缘正路。是正精进修集勤行。是名正进。......是八圣道悉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道。是菩萨觉了已演说开示。分别显现成就佛道。舍利弗。是名菩萨八圣道分亦不可尽。  
  《大方广佛华严经》: “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道。何等为十?所谓:一道是菩萨道,不舍独一菩提心故。二道是菩萨道,出生智慧及方便故。三道是菩萨道,行空、无相、无愿,不着三界故。四行是菩萨道,忏除罪障,随喜福德,恭敬尊重劝请如来,善巧回向无休息故。五根是菩萨道,安住净信坚固不动,起大精进所作究竟,一向正念无异攀缘,巧知三昧入出方便,善能分别智慧境界故。六通是菩萨道。
----------------中道包含正精进,中道离于苦乐二边------------
  《方广大庄严经》:何谓中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如是八法名为中道。’”
  《中阿含经》:(一六九)中阿含根本分别品拘楼瘦无诤经第八(第四分别诵)
    佛言:“莫求欲乐、极下贱业,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无义相应,离此二边,则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觉、趣于涅槃。
  《中阿含经》:(二○四)晡利多品罗摩经第三(第五后诵)
    “我于尔时即告彼曰:‘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着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
  《四分律》:比丘出家者。不得亲近二边。乐习爱欲。或自苦行。非贤圣法。劳疲形神不能有所办。比丘除此二边已。更有中道。眼明智明永寂休息。成神通得等觉。成沙门涅槃行。
  《清净道论》:禅修者应该保持专注,不可分神或散乱。他不应太过精进或是太过松散。如果太过松散,他会变得麻木与迟钝;如果太过精进,他会变得烦躁不安。
---------------攀缘或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诸佛子!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变异,或名:攀缘,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虚诳,或名:痈疮处,或名:愚夫行。
《金刚经》: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金刚经》: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由前面所引的佛经可知,中道离于苦乐二边,中道包含正精进,正精进需要攀缘,攀缘会生苦。所以正精进所生的苦应该限制在不自轻蔑亦无怯惧、能堪忍的程度之内。
若不执著着相,随缘或攀缘,没有绝对的正确或错误。
如来也并不是绝对随缘的,
  《大方等大集经》:复次善男子。如来意业随智慧行。何以故。如来了知一切众生心意识等。亦不随意随缘随贪随恚随痴。远离诳惑及我我所无明闇翳。平等清净无有边际犹如虚空。是故如来所修意业随智慧行。是名如来二十九业。

南无阿弥佗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11-18 03: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