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17825
- 精华
- 注册时间
- 2015-6-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点击头像
- 看学佛情况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2-19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五划之一》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我们众生所以有种种生老病死的苦,其症结即在于《维摩经》所谓“无明”、“有爱”。这无明、有爱,实是身心众病的根源。广言之,即是与第七识恒相应的我疑、我爱、我见、我慢四种根本烦恼。……若将第七识上的心病去掉,心病自然痊愈,平等性智也自然现行了。
灭三昧门乐醉所醉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
指声闻、圆觉入寂灭正受,耽着寂灭正受乐,醉于寂灭正受乐,以此为涅槃。
灭度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大乘正宗分第三
让一切众生自生自灭。《六祖坛经·忏悔品》说:“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怎么道!且不是惠能(六祖自称名字)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为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灭度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菩萨品第四第七章
灭尽烦恼,度过生灭苦海到达无生灭的彼岸。
业障
于禅宗七经出处:金刚经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想了一个念头,都是造了一个业。有善业,有恶业,有不善不恶的业,名为无记。身体行为所造的名为身业;语言所造的名为口业;心里想的、贮存在心里的,包括现识和既有的所有认识都是业,名为意业。思想意识指导语言行动,身、口、意三业,意业为根本。佛教提倡十善业,即远离杀生、偷盗、淫秽、(这三种属于身业)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四种属于口业)贪欲、嗔恚、邪见(这三种属于意业)十种恶业。远离这十种恶业,就是十善业。障,指修行路上的障碍。大乘立烦恼障、所知障二障,或说事障、理障二障。事障即烦恼障,指六根、六尘所引起的粗烦恼,令身心不得安宁。理障即所知障,又称智障,指因无始无明虚妄习气熏习而成的藏识作用,在三昧中显现的不思议变幻景象引起的妄想妄识以及名言章句等概念。这有别于前边说的粗烦恼,称为微细烦恼。粗烦恼所起的生灭现象,名为分段生死;微细烦恼所起的生灭现象名为变易生死。声闻阿罗汉只离分段生死,未离变易生死。
业种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四章之一
做了一件事,说了一句话,都是造了一个业。身体行为所造的名为身业;语言所造的名为口业;心里想的、贮存在心里的,包括现识和既有的所有认识都是业,名为意业。障,指修行路上的障碍。身业、口业、意业会形成业力,障碍修行。大乘立烦恼障、所知障二种业障,或说事障、理障二种业障。烦恼障指六根、六尘所引起的粗烦恼。所知障,指因无始无明虚妄习气熏习而成的藏识作用,在三昧中显现的不思议变幻景象引起的妄想妄识。这有别于前边说的粗烦恼,称为微细烦恼。
卢舍那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八第五十三章
梵文losana的音译。《梵网经》说卢舍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报身佛。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文殊师利因地如何发心
因前妄认身心相,烦恼生灭不停,古人死与灭同义,所以说轮转生死。所谓轮转生死,即在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由旬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四第三十八章之一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第二十六章天竺国计算距离的单位。一上由旬六十里,一中由旬五十里,一下由旬四十里。
由妄想我及爱我者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清净慧为何凡圣有别
我体本无,妄想为有。金刚经说九类众生,无一不是妄想所生。愚夫执着有我,便起贪爱执着。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五
佛经中的“法”,有多种义:(1)与第六根意根对应的客尘称为“ 法”。这是由感觉器官的感知功能与被感知的事物因缘和合生起的感性认识,再经思维加工形成的理性认识。(2)泛指一切认识,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潜意识。(3)指认识事物(包括客观事物和主观自我)和改造事物的方法。(4)指本住的法界,即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变化规律,即是客观真理。“心”亦有多种义:(1)识心,指染杂不净的妄想心,未离三界妄有、未离意识的心都是妄心。(2)本来清净的如来藏心,即真如一心。(3)肉团心,即生理学说的心脏。本经说的心为前二种义,即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功能。本住法界非心生,此外一切法,包括正法、邪法、善法、恶法,都是心生。心生了法,经长期熏习成烙印,便成为埋藏心底的藏识种子。现识、藏识辗转相因,便生起攀缘心,就是妄心。所以说,生出来的法又引起心的种种活动。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威德自在有何方便渐次
以静澄心,自不起念,阿赖耶识流注不停,便有习气烦劳动扰。
由延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一章
又译由旬,是古印度计算里程的单位,以帝王行军一日的行程为一由延,约是三十里或四十里。
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
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付嘱品第十之七(一)
此句中“众生”,指世间之人。
四无所畏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一、正知一切法无所畏。二、尽诸漏及习无所畏。三、说一切障道法无所畏。四、说出苦道无所畏。
四天王所住宫殿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三第七章
佛说阿难在禅定中未得无漏清净,接下来说到四天王所居之处,说的是禅话。小乘法把在欲界修行比喻为登须弥山,欲界天的第一层天就是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四天王分管东南西北,为佛教的护法神。名号分别是持国、增长、广目、多闻。实即是象征持身清净、善法增长、善见、多闻的代表。这里说的“四天王所居之处”,指我们所能见到的世界。
四无碍智
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金刚藏何以复有无明
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四无碍辩决定力
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一
与外道辩说或接引声闻缘觉入大乘,都要求佛子善辩无碍,做到四种无碍: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四正勤
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第二十四章
未生恶法令不生,已生恶法恒令灭,未生善法令生出,已生善法令断长。
四者灭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