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61|回复: 9

[实修交流]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1-1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
    天台沙门 法照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目录
    妙玄
时教说 五章议 经体论
    第一卷
普门子序 章疏题 玄文四序 玄句听次 甘露门 待绝二妙 莲华三喻 附法观 法华教主 华严三照 梵王见净 不定教
    第二卷
秘密教 十二部经 通别申论 开权 三经通别 当分跨节 三法通局
    第三卷
十二因缘 七种二谛 三法解源 翻宗立识 教证 别教接俗 减缘行 起修 遮照
    第四卷
十身舍那 支佛 借别名通 如佛 六种性 三种意生身 三藏菩萨断惑
    第五卷
十种境界 大师位次 六重本迹 本迹比决 四佛迹因 四佛成道 寂光有相 偏圆权实 三不退
    第六卷
教体 大小乘印 二空 别教纵横 忏重 三藏教名 性相二宗 乞乳
    第七卷
提谓经 六因四缘 楞伽制肉 双游 华严教主 涅槃五味 通别五时 方等授记 十行横学。
    文句
    第八卷
释文句二字 六难 能开佛慧 记释委释等科 寄行约教 观心引证 三宝
    第九卷
结益 三分 所闻法体 三疑 结集法藏 心王境观
    第十卷
声闻 无生镜体 半头天眼
    第十一卷
传衣 别教房宿 三种佛界 三界天主 无量义经 四伏难 方便品题 五浊体相
    第十二卷
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 索车 身子六心退 四种缘集 五人得菩提
    第十三卷
齐探 上下五分结 无住本 性类二种
    第十四卷
舍利 法华分身 三变土田 龙女成佛 寿量四句 品信开合 六根盈缩 文殊位次
    止观
    止观悬叙
纲领 定境说 不思议境
    第十五卷
祖承 鹤林 传观 无情佛性 置毒 起教观
    第十六卷
灯炷 六即 四种三昧 事理二观 三止名 含中 别教闻中
    第十七卷
戒体 别教修中 所观阴境
    第十八卷
能观十乘 三千 三境 生生 三无为 家家 般般 圆断 得得
    诸部
    第十九卷
光明定题 事理二定 信相位次 三种忏法 观心观佛 安养教主 定散二善
    第二十卷
通相三观 料拣三土即寂光 四土净秽 四外二境 见见 遣非 习气 随缘 八相 尘沙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目录(终)
  时教说
  时教者,圣人之所以开后学也。众生无始背觉合尘,吾佛哀而拯之,甚闲而不乱,故寝大施小,弹斥淘汰,终归开显,而能事毕矣。夫逗机设教莫越乎化仪,诠理化物莫越乎化法,化法所诠莫越乎真中二理,真中二理莫越乎如来藏心,此理此心,一而二,二而一也。去佛既远不有智者,正出世之经,为人道立教,则光明种子或几乎息矣。舍时教,无以传圣人心,学者当自时教始。
  五章议
  夫两种五章,皆果佛之法,约教则约如来设教被机之相,约行则约佛自行所得之法,不作此解,何分在缠能诠之名哉!然则明佛自行所得之法,意令学者闻名识体,依体明宗,宗成有用,起教分别,亦若是而已矣。是则初心之人,便得果佛五章作自己受用,而佛世尊只先得我之五章者也。问签(五、十六)言体宗用足者,境体也。行宗也。智用也。又云:境即是体是法身,智行是宗是用,何耶?曰:境智行三对体宗用,则宗对般若是智,妙用对解脱是行,妙取三德义便故。若宗是因果以对行妙,行始为因,行终为果,亦便也。用是智用化物必智导含识,对智妙亦便,故知各从其义耳。问凡释首题须立五章,何故戒疏但三涅槃二十五耶?曰:菩萨戒经既行部外,又非一经之总目,乃是什师诵出一品二卷中偏节戒法一卷,别行于世,称菩萨戒经。若一经之目,应云:梵网。若一品之目,应云:心地。经品之目须论五章,戒本别行节者私安故不用也。若涅槃者,以顺经文说,三一圆融,一摄一切,故也。如经云: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以此而知只是依经文圆诠三德,故立二十五章。虽诸经义具而无显文,故不立也。
  经体论
  法华经体唯一实相,盖大雄氏自行究尽化他开显之法,点世相为常住,即妄念以成真,不顺迷情,独取悟理,实一部之指归,众义之都会也。然一实相无空假中之异,故妙玄通释标体,则曰正指实相,别释显体则曰即一实相印,推原经文则曰诸法实相也。唯佛究尽法体本融,依正色心莫不全是,但此体上具德而有三名,当处绝待之谓中,当处立法之谓假,当处亡泯之谓空,故引寿量非如非异双照如异,与二论四句皆显三谛,经曰:如是相等,三转读之,即三谛也。记主云:当知如是相等即是转释诸法实相。又此三谛以圆融,故互具成九,故释签简曰空假即中,中为经体,中即空假,亦指于中。夫即一而论三,圆具而成九,故虽作圆具九三说,只可作一实相著,是知三法乃是体上之具德九法,又是三法之圆融皆转释一实相之义,且非正显经体,正显经体只一实相云尔。又应须知就经体言一切诸法,此体收尽,而此体外更无一法,若有一法在此体外,名魔事也。妙经玄签经体之意备求其说,惟四明尊者得之,言经体则曰心路绝处如彼圆伊当上一点,绝思绝议非用非宗也。言体德则曰,而其性融一不定一,如伊一点点不孤然,故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也。言互具则曰彼之四句不出三谛,以圆融故,三谛各三也。若全此一实相经体而起经宗,或起经用,但名体宗用三义成合矣。若全体礼、体底、体达而起宗本宗要宗助,或起本用当用自在用,义成离矣。又何起修离合之辨哉!余故曰经体明即具法相论离合。
    读教记卷第一
    天台沙门 法照
  妙玄一
  普门子序
  普门子序,私科为三,初四教下叹教在人,二惟三下传弘著述,三普下谦己记时著述。又二初广叙传弘,二间者下的美著述。又二初著述之艰,二且法下签访之美。
  章疏题
  净名玄(一)此经理致深远,言旨渊玄,若但依文帖释,恐止事数而已,一教宗极终自难量,犹须略忖幽微,显不思议旨趣,今辄于文前撰五重玄义。
  签(一、二)玄悟法华圆意者,五义释经统收五味,故名为玄妙记(八、廿九)略举经题,玄收一部。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妙宗(上、二)五重玄义本是经中所诠观法,大师预取解释经题。
  别行玄记(上、一)言玄义者,能释之义门也。玄者幽微难见之称,义者深有所以也。斯盖大师以三昧力彻法性际,深见今品人法之意也。应知名等五义,皆悉幽微七方便人智莫能见。
  光明句记(二、二十)玄义者,文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义,故曰玄义。
  玄之一字,四明妙宗别行记约所释,得名与净名玄同,光明记约能释,得名与荆溪合,然准妙宗之文,则览所释为能释也。文句二字当亦然,故妙乐云:文谓文字,一部始终,句谓句逗,义通长短,则一部文字始终句逗指经明矣。光明记踵此说,但就能释而言谦辞耳。问:诸部题名曰玄义,曰文句,曰疏者,何曰?精微云:疏是通名,玄句是别目,如妙玄文句等从别单题,若净名玄疏别行义疏等,乃通别双题,或单从通名,则观经疏等是也。
  指归钞(一、一)云一家言教解题与释文各部者,则名有玄义文句之异,其合为一部者,则总题曰疏,如净名疏、观经疏之例也(文)。涅槃称疏,此乃新意,非旧题名。问:法华疏题名文句与教体三假文身句身同异,云何北峰师曰体相是同,用与少异,同称文句,属三假中二体相同也。故妙乐释文句二字,牒唯识文,而例同之,用与异者,此是题名,彼是教体,一不同也。题属一经,彼通诸教,二不同也。题就色立教,体通声,三不同也。问妙乐云:此亦不论色行等体,亦之一字对何下文耶?曰:唯识云文即是字句诠差别,俱舍云:牟尼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彼体语或名是色行蕴摄,今题云文句非但不可,唯识一实三假,亦不同于俱舍摄色行体也。编次玄句疏于后:法华玄意。法华文句。观经疏。光明玄义。光明文句。
  解题 观音玄义,释文 观音义疏,题文 衍请观音疏、净名玄义、净名疏。涅槃玄、涅槃疏、菩萨戒疏。
  光明记(一、一)文句者,文即经文,句谓章句,亦句逗也。即以章句节其经文,令其诠旨,各有分齐,故荆溪云:以由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由于此,然立此二字,盖谦辞耳。若观经大义非少。
  新记云:文句二字是经文经句,大师消文节句,揽所释为能释。
  玄文四序
  北峰曰:玄文四序,一总序,既是章安私记缘起理合居初,二序王大师将释五重玄义,先以一序序经首题,王起众文之始,三私序王大师虽序经始末且从其义,章安从说,故复重释,四玄文本序,正序玄文,此四序安布次第也。窃详章安总序与私序王,则大师说玄时未有也。大师将说五重玄义,先览五义,别为序王,以释经名,令知经名通冠本迹。次作本序,正序玄文,章安私序乃因大师序王,但序经题义含五章,未明经文,亦具五章,故重作私序而释成之。惟总序缘起乃最后作也。问:别行经序为是谈玄之序?为是别时讲经之序?若云经序,何云正序玄文?若云序玄,何云别行经序?曰:荆溪两云正序玄文,的是玄序而名经序者,对玄文本序得名也。荆溪因见玄文自有本序,又见章安释云:盖序王者,序经玄意,故科此别释经名为别行经序,行训作也。问序王与本序显释五章之名,荆溪何云似,但释名而已。曰:记主见大师于经字前著荡化等语,故知似,但释名尔,却科荡化为探取经旨。旧云:别行与本序,则能释所释异,一章五章异。
  玄句听次
  玄序云:昔于建业始听经文,次在江陵奉蒙玄义。
  妙乐(一)江陵禀受玄旨,建业方听经文。
  妙乐引证一遍记难,如玄序云云,语虽倒置,事则无殊,盖作文法也。近人以方训始,草庵谓之文误者非。
  甘露门
  玄(一、一)知甘露门之在兹。
  签(一、三)实相常住如天甘露,是不死之药,今释妙法能通实相,故名为门。
  句(一、二)今明娑婆国土音声佛事,则甘露门开。
  记(一、九)则甘露门开者,则言乃表唯声益,故实相为甘露,诸教为其门,门无开闭,理非通塞,此土入者,不假余尘,由之通理,故曰门开。
  问签文云:妙法为能通门,妙乐何云诸教为其门耶?曰妙乐因释此土声教入道,故云诸教为门,签文释经首题,故云妙法为门,要知开显诸教即妙法也。
  待绝二妙
  玄(一、一)所言妙者,妙名不可思议也。
  签(一、三)初释妙者,但举一不思议,则已简于可思议也。彼止观为成观,故乃以相待为可思议粗,唯一绝待为不思议妙,今则不尔。圆中约时待绝俱妙,余味约部,或妙或粗,若前三教时之与部一向为粗,至法华被开,方称为妙,止观相待义似于别,故判为粗,今此妙名兼于本迹,彼文妙观独在于圆,虽异而同,细寻可了,下文广释,不俟多云。
  辅行(三上、二)今法华唯具二妙,所谓待绝,所言待者,唯有待粗成妙,更无待妙成粗,若以迹望本亦可互形,若以部望部,一向唯妙,今约法华迹理,复置互形,所以玄文待绝俱称为妙,故以部教相望,复有横竖,望前四时名为竖待,圆望三教名为横待,此文既依法华经意,而释名等大概准彼相待是粗义,当待粗论妙,绝待是妙义,当开粗论妙,此二亦名废粗开粗,故法华中唯论二妙,更为非待非绝之名,彼为判教故待之,与绝同称为妙,今此相待则判为粗,唯明绝观无部可待,则无竖待,无教可望名无横待,故唯一绝以为能诠,虽立相待以显,绝待尚无于绝,何待之有?
  玄(二、十二)若破粗显妙即用上相待妙,若开粗显妙即用上绝待妙。
  玄(二、九)一相待、二绝待,此经唯论二妙,更无非绝非待之文,若更作者,绝何惑、显何理,故不更论也。
  签(二、卅一)既云此经,当知妙题兼此二义,故使今释诸妙以二冠初,故迹门十妙,一一妙中,开多科目,无不二释。言更无非待非绝等者,理性实是非待非绝,只向待绝约理,论二不同,双非二边更有中道之理,恐有人疑,应更别有双非绝待之理,故便释云:文理俱无此待,绝理已破无明,已显中道,故知双非,无复所显,故云破何惑等。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玄(二、九)今待粗妙者,待半字为粗,明满字为妙,亦是常、无常、大小,相待为粗妙也。净名云:说法不有亦不无,以因缘故,诸法生即是明满字也。始坐佛树,力降魔得甘露灭觉道成即提昔之半,待出于满也。般若云:于阎浮提见第二*轮转,亦是对鹿苑为第一,待般若为第二也。涅槃云:昔于波罗柰初转*轮,今于尸城复转*轮,众经皆共以鹿苑为半为小为粗待,此明满大妙,其义是同。今法华明昔于波罗柰转四谛*轮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之*轮,此亦待鹿苑为粗,法华为妙,妙义皆同,待粗亦等,文义在此也(云云)。二绝待明妙者为四,一随情三假法起,若入真谛,待对即绝,故身子云:吾闻解脱之中无有言说此三藏经中绝待意也。二若随理三假一切世间皆如幻化即事,而真无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为不真耶?望彼三藏绝还不绝即事,而真乃是绝待,此通教绝待也。三别教若起望即真之绝还是世谛,何者?非大涅槃犹是生死世谛绝还有待,若入别教中道待则绝矣。四圆教若起说无分别法即边,而中无非佛法,亡泯清净,岂更佛法待于佛法如来法界,故出法界外,无复有法可相形比,待谁为粗,形谁得妙,无所可待亦无所绝,不知何名,强言为绝。
  签(二、卅一)初文意者,今家即以三教为满,故对三藏为半简之(云云)。所以重叙前诸经者,明今经相待不应对三教文,亦且同诸教所待,故亦指鹿苑而为所待,结中意者,一往以所待之粗对圆为能待之妙(云云)。释绝待中为七(云云),初文约教显圆,问:若明绝待,只应但一,何故开四?以四相形与待何别?答:若相待中展转明妙,前粗犹存,今论绝待绝前诸粗,无可形待。又所以渐明四种绝者,为知圆绝极妙无过前三被,绝圆外无法细消文意,各有深致(云云)。意但且论展转相望,以明诸绝显于圆教,无复能绝(云云)。次岂更下明绝待相状,明法界体一无复形待,待谁为粗等者,明无能待能即是妙法,外无法待谁粗妙,无所可待等者,明无所绝所,即是粗法外无法,故无所绝(云云),不可以相待示,不可以绝待示,待绝俱绝故名灭待灭绝。
  玄(二、十一)用是两妙,妙上三法,众生之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佛法心法亦具二妙,称之为妙。
  签(二、卅四)次二妙妙上三法者,欲明三妙在于法华,方得称妙,故须二妙以妙三法,故诸味中虽有圆融全无二妙,三被妙已故三即妙,故上文云此妙即法,此法即妙,故得三法皆具于十,成三十妙,良由于此。问:向释妙云待绝俱绝方名为绝,今何以言待绝二耶?答前明绝待故须俱绝,今述经意故须双明,经意虽双理无异趣,以此俱绝对前称待,所待未会会方名绝,是故此部得二妙名。
  签(六、九)又若不论待无以明绝,若明待已即指所待,是于能绝亦绝,方名为绝。
  相待论判,绝待论开,即诸文判粗妙,开粗妙也。相待者,待粗而论妙,能待之义在于法华,绝待者,绝相待之粗妙而论妙,亦绝能待之妙而论妙,亦在法华,旧谓相待是施权义非也。
  莲华三喻
  玄(一、一)一为莲故华,譬为实施权。文云: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二华敷譬开权,莲现譬显实,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三华落譬废权,莲成譬立实,文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签(一、四)妙法不出权实,故莲以譬实,华以喻权(云云)。若非莲华无以显于妙法,故也(云云)。为莲故华者,约时且寄华严顿后,而说顿中之别理实教权且置未论鹿苑施小方等般若,已为开废而作方便,如此说者,且在于小。若约教者,通前四时三教皆权,二乘唯在法华,菩萨处处得入,而今文引且从引小,小难引故,故寄说之(云云)。次明开者,指实为权,权掩于实,名方便门闭,今指权为实,于权见实,名方便门开(云云)。第三废者,舍是废之别名,开已俱实无权可论,义当于废,权转为实所废体亡(云云)。若尔开废何别?答:约法乃开时即废,约喻必义须先开,若尔法喻差违何成喻法?答:据理似与喻有违,据事似先开后废,如先示方便即是真实,既识实已,永不用权,若约理者,开废俱时,开时已废,故也。
  玄(一、四)为莲故华,华实具足,可喻即实而权,又华开莲现,可喻即权而实,又华落莲成、莲成亦落,可喻非权非实。
  签(一、十二)华实具足等者,为莲故华,华掩于实,为实施权,实在权内,体复不异,故云:即实而权,机熟须开,开彼能覆,情怖近果,名之为覆,[裙-君+石]彼近谓,名之为开,开何所开,即彼能覆。又华落莲成等者,华落譬非权,莲落譬非实,开已即废,时无异途,开教行人理,同一理故,故实立已同冥三德,故知三德不当权实。
  玄(七、六)复次为十妙,故开出十粗,如为莲故华,意在于莲(云云)。又华开莲现譬开十粗,显十妙则无复十粗,唯一大事不可思议境界乃至利益。
  玄(五、十六)昔权蕴实如华含莲,开权显实如华开莲现,离此华已无别更莲,离此粗已无别更妙,何须破粗往妙,但开权位即显妙位也。
  玄(一、十一)问华以喻权,权是小乘之法,则不应破于草庵,草庵既破,何得以华喻权?答小乘是化佗之权,是故须破,今明自行之权,故以华喻耳。
  签(一、廿九)答小乘是化佗,乃至喻耳者,且约初说小隔于大,是故云破以大破之,故云须破。自行即是体内之权,故以华喻。然化佗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又初约施权,故属化佗,今论开权,故属自行,施开被缘,其理不二。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北峰曰:莲华喻法约佛意,说以喻一代施化之意,如来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如为莲故华,华本含莲,正喻同体,但众生权中,有实华含于莲,是故开显令知,据众生不知则不名莲华,正是开草华为莲华,但今莲华喻佛施化之意,故不论草华也。如玄(七、廿六)一华生,必有于莲,为莲而华,莲不可见,此譬约实明权,意在于实,无能知者,文云:我意难可测,无能发问者(文)既云:意在于实而众生不知,故须开也。又复须知,虽喻佛意,无非妙法,若从所喻,权法当体,但空但中,不能即实,亦可譬粗,故云:昔本隐实,如华含莲。又云:为十妙,故开出十粗,如为莲故华等,即此义也。详玄签意,小乘是化佗之权,正如前玄多华一果等,此约在昔当分,喻桃李草华也。今明自行之权,故以莲华为喻,然化他之权,据佛本意,并属自行,此据佛意,喻莲华也。又云:初约施权属化佗,今论开权属自行,此又约施权喻草华,开权喻莲华,是则施权隔实如草华,故须破,开权即实如莲华,故须显,今明开权即妙及以佛意,故以莲华为喻也。
  附法观
  妙玄(一、三)观心即闻、即行起精进心故。
  签(一、九)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
  妙玄(一、十一)六明观心者(云云)。心如幻焰,但有名字,名之为心,适言其有,不见色质,适言其无,复起虑想,不可以有无思度故,故名心为妙,妙心可轨,称之为法,心法非因非果能如理观,即辨因果是名莲华。由一心成观,亦转教余心,名之为经。
  签(一、卅一)由一心等者,研一刹那既成观已,即以此观复观后心,后心成观,所复成能,后后相续,名教余心,经是被下之教,故观下惑名经。
  四明十义书破立甚精,此乃妙玄一部观心式样,十不二门指要钞,广此说耳。
  法华教主
  妙玄(一、五)今经体者,体化他之权实即是自行之权实,如垢衣内身实是长者。
  签(一、十四)初文即是开丈六垢衣,垢衣正是示为小乘化他权实,今开即是同体权实璎珞长者。
  此章安师私谓经体开权之文,四明妙宗立法华身是尊特,佛引为诚证的示开权绝待妙,故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开粗即妙,妙外无粗,是故得云璎珞长者,看解谤书净觉神智皆不及也。
  华严三照
  妙玄(一、六)云何分别(云云)。
  释签(一、十六)初文五味者,还约华严日照三譬开为五味,问应还取涅槃本文,何以却取华严文耶?非但数不相当,亦恐文意各别。答涅槃五味转变而只是一乳,华严三照不同而只是一日,今演华严平地之譬,以对涅槃后之三味,数虽不等,其义宛齐。又涅槃以牛譬佛,乳从牛出,譬佛初说大,乳出已后其味转变犹成分譬,故此下文义立五味,皆从牛出未若华严,日譬于佛,光譬说教,日无缘慈,非出而出,众机所扣,非照而照,故使高山、幽谷、平地不同,同禀教光,终归等照,故用两经,二义相成。
  别行疏(下、十二)降神母胎,即示两相。
  记(下、十四)问华严顿后方施小化,譬如穷子急追不至,徐语方来,前顿后渐其义善成,今那忽云:降神母胎即示两相,答:诸文所论初顿次渐,盖是化仪施设之语,今此所说大小双应终归一乘,方尽鉴机始末之事,如方便品思无大机,念欲息化,诸佛劝谕,方施小乘。次文却云:无量劫来,赞涅槃法,生死永尽,我常是说,是故思机然后施小,此等之说皆是仪式,不可据此以难今文预鉴群机,原始要终度物之意也。
  句(六、十九)今明胜应应菩萨,即卢舍那尊特身大机所扣者也。劣应应小乘,丈六弊衣小机所扣者也。
  别行疏记(下、十四)彼经预叙一代始终,故立譬云:犹如日出,先照高山,次照幽谷,后照平地。今家义开平地为三,对于涅槃五种牛味,高山大机能感顿教,日光先照即有次第及不次第见佛性也。若涅槃中,譬从牛出乳,次第五味则对一代五时教味次第相生。
  孤山论衡记云:华严有三照之说,涅槃有五味之谈,华严既居最初,涅槃仍居最后,乃始终之二义也。
  疑者曰:华严预叙一代则是预借法华,莫不以法华为所施耶?当知预叙之言,乃是约佛意判释,所以得云先照等也。不可以化仪为妨。
  梵王见净
  妙玄(一、六)见有净秽。
  释签(一、十七)见净如梵王,见秽如身子。
  净名经(上、七)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
  净名疏(三、十二)垂裕记(四、四)有前四种罪障者,界内有为缘集障、界内尘沙障、界外尘沙障、界外无明障,而此四障,障于四净,故知身子具四种障,身子虽除恶有为集,然由有于净有为集,不依佛慧,故使于垢不能见净,是故四净悉皆不见。
  妙乐(二、廿八)别译阿含第六广明诸梵来下,第八、第十一广明诸天赞佛,诸天若来并同人形,第四云:梵王来礼佛,佛入火光三昧,不能得前因往瞿伽离门唤之,瞿伽离问谁唤?答梵王。又问佛记汝得阿那含耶?答如是。又问阿那含名为不来,汝何以来?梵王言:如是之人不应与语,故知一同人法还有违情,而诫伽离(云云)。既为一代请*轮主,请大则大,请小则小。
  梵王为一代请法之主,故在大则大,在小则小,所以依佛慧见土清净也。
  不定教
  玄(一、七)虽高山顿说,不动寂场,而游化鹿苑,虽说四谛生灭,而不妨不生不灭,虽为菩萨说佛境界,而有二乘智断,虽五人证果,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当知即顿而渐,即渐而顿。大经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应问即遮,应遮即问,一时一说,一念之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判一部,味味中悉如此,此乃显露不定。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签(一、廿一)初文者,此指华严,不动不离而升而游者,此指顿后渐初不动于顿而施渐化(云云)。虽转四谛指鹿苑,此指虽施渐化而不起于顿,此二味既然,诸味准此,虽为菩萨指方等般若,彼二时中俱有小果,新得旧得如常所明,虽五人证界,不妨八万诸天获无生忍,此重指渐初对般若说前文约法,此中约人得果不同,证法不定,应引大论显密*轮义释此中意,故大论六十五云:于阎浮提见第二*轮转,初转*轮八万诸天得无生忍,陈如得初果,今转*轮无量诸天得无生忍,今转似初转,问初转少今转多,云何以大喻小而言似耶?答诸佛有二种*轮,一者显,二者密,初转声闻见八万及一人,诸菩萨见无量阿僧祇人得二乘,无量阿僧祇人得无生忍,无量阿僧祇人发无上道心,行六波罗蜜,阿僧祇人得初地,乃至十地一生补处坐道场,是名为密。故知初见八万一人属显露,摄秘密者如次明之(云云)。次引大经证中云:或时说深,或时说浅等,名不定者,以由彼此互相知,故若秘密者,即如下文,互不相知,是故名密,不定与秘并皆不出同听异闻,故名为即(云云)。问此与方等恐畏欢喜等,为有何别?答:不定遍前四味,若直语方等,但弹斥而已,既以身土令物殊途,正当不定(云云)。言味味者,乳中则约圆别相对以辨不定,酪中教门虽无二别,乃与八万对辨不定,生熟二酥三四对辨,其意可见。
  按玄签文有二义,自虽高下释相是约部竖明,次味味下结是约教横辨,或问净名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四教义引证显露定教,四教仪引明不定教,净名记云:佛以一音等是秘密义,如此不同者何?曰:经意多含遍证无碍,只一梵音演说,取共相见闻之义证定教,取得益不同证不定教,取如来神光遮覆,彼彼互不相知明秘密。
    读教记卷第一
    读教记卷第二
    天台沙门 法照
  妙玄(二)
  秘密教
  玄(一、七、)秘密不定,其义不然,如来于法得最自在,若智若机若时若处,三密四门无妨无碍,此座说顿,十方说渐说不定,顿座不闻十方,十方不闻顿座,或十方说顿说不定,此座说渐各各不相知闻,于此是显,于彼是密,或为一人说顿,或为多人说渐说不定,或为一人说渐,为多人说顿,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或一座默十方说,十方默一座说,或俱默俱说,各各不相知,互为显密。
  签(一、廿二)若智若机等者,智谓大圣权谋,机谓不同次第,不择时处身口意密随何四门,无碍自在适时称会皆无虚设,三正释相中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三法对秘密故,则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于中复二,先约三说相对,次约说默相对,初三说中二,先约十方相对,次或为下于一方中多人相对,一方既尔,十方亦然。二文各先正释,次各各下结,次约说默相对中,亦应具有十方及人,二义不同。无人相对者,文略。而言俱默俱说者,理合如之前三法相对准此,亦应云俱顿俱渐俱不定,文无者亦略,既云俱默俱说互不相知名之为密,何妨俱顿互不相知,各各下亦结也。云互不相知者,前文但云于此于彼者,亦应互说,举一以例验知不定与秘密,但有互知与互不知,以辨两异,此中显露亦义通余七,以秘密不出此七故也。故前文云:显露渐顿及显露不定,故七并是显露意也。
  签(一、十七)问华严鹿苑大小永隔才说方等,则同座并闻者何?答:若以秘密横被,无时不遍,若约横论竖,则隐显在机。
  签云:五味则一道竖进味味皆有半满相成者,彼南师偏用五味,北师偏用半满,今约五味半满相成而用,则华严唯满不半,乃至法华废半明满,非五味各有半满也。又云:故至鹿苑方分显密者,此叙小始人天不历华严,故提谓犹属显露,至鹿苑方分显密。
  文句(一、五)秘密者,隐而不传。
  妙记(一、十七)秘密不传者,降佛已还非所述,故尚非阿难能受,岂弘教者所量?又阿难非不传秘,赴机之密非所传耳。故秘密所用,全是显教,是故传秘秖名传显。
  妙玄(六、十八)秘密既隐非世流布,此置而不论。
  签(七、十)秘在大圣赴机,今且置而不说,若欲说之,秖名口密赴四机缘,今其彼彼互不相知,即是其意,显秘虽异,教不出四,是故不论。
  止观(一、八)教是圣人被下之言,圣能显秘两说,凡人宣述秖可传显,不能传秘,听者因何作观,或得者六根净位,能以一妙音遍满三千界,随意悉能至,则能传秘教。
  辅行(一上、卅三)正约化主,论得、不得,密属圣人,圣能双益,今论凡师,故阙于密,故修观者,无密益义,故云听者因何作观次,或得下义立于得,位虽在凡,凡师多种,五品已下,犹名不得,六根净位,虽无三轮,口密之益,能传妙音,遍大千界,不同佛化,故云能传,禀教之人,仍无密益。
  妙玄(十、十五)涅槃云:我初成佛,恒沙菩萨来问是义,如汝无异,诸大乘经如此意义类例,皆名顿教相也。
  签(十、十八)初成道者,且借秘密助入此中,明鹿苑初成,亦有顿义,况诸经耶?
  玄(十、廿三)大经云:我坐道场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云云)。此则通至于前。
  止观(九、廿八)又复我说初成道,十方菩萨已问此义,即涅槃中约十二因缘,有秘密教。
  辅行(九下、十四)又复下引证秘密教(云云)。故知渐初已有菩萨密闻斯义。
  涅槃疏(四、十)旧解坐道场亦曾问者,或言是华严中问,翻经不尽其文,未来或言是偏方,不定教文亦不来,或言是秘密教非显露摄,义皆不然。今明道场乃是元初圆满始坐,非方便道场。第二卷云:我已久于无量劫来久已成佛,亦如法华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昔诸菩萨曾问此义,如今不异,正对过去之问,非一化之始,不应据寂灭道场及偏方秘密。
  涅槃经大师引用非一,或证顿,或证秘密,或证涅槃遍前也。
  十二部经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妙玄(一、十七)复次一一教中,各各有十二部经,亦用悉檀起之,若十因缘法所成,众法乐闻正因缘世界事,如来则为直说阴界入等假实之法,是名修多罗。或四五六七八九言偈,重颂世界阴入等事,是名祇夜。或直记众生未来事,乃至记鸽雀成佛等,是名和伽罗那,或孤起偈说世界阴入等事,是名伽陀,或无人问自说世界事是名优陀那,或约世界不善事,而结禁戒是名尼陀那,或以譬喻说世界事,是名阿波陀那,或说本昔世界事,是名伊帝目多伽,或说本昔受生事,是名阇陀伽,或说世界广大事,是名毗佛略,或说世界未曾有事,是名阿浮陀达磨,或问难世界事,是名优波提舍,此是世界悉檀为悦众生,故起十二部经。
  妙玄(六、十五)今依大智论标名者,一修多罗此云法本,亦云契经,亦线经。二祇夜此云重颂,以偈颂修多罗也。三和伽罗那此云授记,四伽陀此云不重颂,亦略言偈耳。四句为颂,如此间诗颂也。五优陀那此云无问自说,六尼陀那此云因缘,七阿波陀那此云譬喻,八伊帝目多伽此云如是语,亦云本事,九阇陀伽此云本生,十毗佛略此云方广,十一阿浮陀达磨此云未曾有,十二优波提舍此云论义。部者,部别各有类从也。经者,外国云修多罗,此云线经,线能贯穿,经能经纬,言能持法如线如经(云云)。二明分法大小者,此经指九部为入大之本,则九部是小,三部是大,盖别语耳。通而为言,小亦有记莂六道因果。又阿含中亦授弥勒当作佛记,岂非授记经亦有自唱善哉!无问而说声闻经中,以法空为大空,故成论中云:正欲明三藏中实义,实义者,空是阿毗昙所不申而成论申于空,空即广经,当知小乘通具十二部也(云云)。有人言大乘九部除因缘譬喻论义,大乘人根利不假此三,斯亦别论通语大乘何得无此三经耶?有经言小乘,但让广经一部有十一部,无方广者,大乘说如来是常,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正理为方,包富为广。又理融无二,亦名为等,声闻中所无,但十一部耳。若言小乘定有九,不应复有十一部,既取十一,亦通有十二为缘,别说或让三,或让一,以判大小乘(云云)。
  签(七、九)将大小俱十二,望大小各九,各九是别,各十二是通,各九之中缘喻事,三局在于小,广问记三局在于大,余之六部通于大小(云云)。又有说者,名十一部,菩萨纯说大乘,方等第十九云:复有十一部经,除毗佛略亦无如是甚深之义,次明通别意者,如上所说,一往赴机据理应以通说为正。
  修多罗名,名该三藏,如达磨郁多罗之论本,亦名修多罗故。又十二部中非局一部始终通名修多罗,故止观所引若律若论共成妙解,故指前六云修多罗。
  通别申论
  妙玄(一、十九)天亲用两番四悉檀,造地论通华严(云云)。
  签(二、六)地持释华严十地品,此下一代四时皆有论申,唯方等部未有别论,可以唯识通用申之,无性之文全同败种故也。
  玄(四、卅二)又十地论、摄大乘论、地持论、十住毗婆沙论、大智度论,并释菩萨地位,而多少出没不同(云云)。
  签(五、廿二)十地论唯释华严十地品,摄大乘第七释第四因果,胜相中亦但明欢喜等十地而已,地持中明种性等六住。
  玄(十、十九)地论第七地云:一念心具十波罗蜜。
  签(十、卅二)地论等者(云云)。地持第七以十二住摄一切位。
  此文在十地论第九卷第七远行地,签中云:地持者,持字误。
  净名玄(四、十一)应有别申大集方等及此经论不来此土。
  
  或问净名玄云:如十地论别申华严经别圆两教,签云:十地论唯释华严十地品,签文又云:地持释华严十地品,何耶?一云传写之误,应改持作论字,二云文有兼正之疏,若从正说地持论正是通申华严,今云地持释华严十地品者,此兼释十地品也。兼正不同,故得互举,予尝于嘉定壬午五月既望,亲捡大慈藏中地持与十地论,乃持字之误,当改为论,不然则错认弥勒为天亲,甚相辽也。
  开权
  经(总诸佛章方便品)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所以者何?我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疏(四、九)从随宜所说下是开方便也(云云)。初明佛道随三种机宜说方便,故言随宜,而佛意在实物不能解,故言意趣难解也。
  记(四、卅二)初明佛道至难知也者,施权意也。以诸教中无施名,故今欲明开故先叙所开,即所施是,故玄文云:为实施权意在于实,开权显实意在于权,当知以实为权,权名隐实,开权显实,实外无余潜之与显利在物情,常住本源未尝增减,故未开之前非但不说显实之名,都无施权之语,故说宜权之言,即须显实故也。
  句(四、十六)以无量无数方便者,明开权也。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明显实也。
  记(五、八)然三世章显实皆云是法,及释迦章如此两字并指权是实,故云显实,何者?在昔施权尚无权名,何况有实?故今开权,权即是实,故云是法皆为佛乘,故知述其施权,意在开也。
  经(方便品)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云云)。
  句(四、廿二)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于诸权法也。
  记(五、十四)修道得于诸权法者,自行因满所感权法,正当自行体内权也。即此法体亦不可说,以方便故为众生说成化他权(云云)。故知立一开权之言,于今乃成二意,一者胜昔所施,二为显实之所,不指所开无由说实,况指权是权,知非究竟,既显实已,权全是实。
  玄(一、廿二)九开权显实者,一切诸法莫不皆妙,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众生情隔于妙耳。大悲顺物不与世诤,是故明诸权实不同(云云)。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唯以一大事因缘,但说无上道,开佛知见,悉使得入究竟实相,除灭化城,即是决粗,皆至宝所,即是入妙。
  签(二、九)初通明诸法本实,次大悲下施权,三今开下显实。初文者,法既本妙粗由物情,故知但开其情,理自复本(云云)。正开中又二,初约法通开明施化本意,次除灭下寄二乘难开,以明开相,粗既即是妙,化城即是宝所故也。
  玄(十、廿六)次从二以开二者,元本是如来藏,如来藏中备有半满不思议之二,众生不解,全生如乳,又开出带半之满。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签(十、廿九)本是如来藏者,即是法华正体一实之理,故名为藏,实理之中备有同体权实之法,名为半满,众生不解,是故开出带半之满(云云)。此从不思议二,开思议之二,今合思议之二,归于不思议二,不思议二,纯一醍醐。
  句(三、廿二)若依今经文,未曾向人说如此事。
  记(四、七)言未曾说者,通论教等前并未开,别而论之,教行理三,前或已会,若开人者,前教所无,故以前教所无而为品目,故知非同体方便,无以施开等也(此明可开之理)。
  句(六、十九)记(七、十)跨节为同,当分为异,是则同为同体,异为异体,异约施权,同约开显,秖一吏民,义当两属(开已知同)。
  止观(六、廿八)辅行(六下、十三)于实法界顶,开同体权髻与实相明珠(从应而说)。
  签(六、末)开前诸粗应中,亦约教道,须开两教佛应。
  北峰师曰:须知开权正为机情,的开异体,若论佛意,无非同体,但今开显非为佛意,正为机情,良由如来藏中性具权实,权实同体,体元圆妙,但由机缘不解,是故如来方便顺机为实,施权设教分齐藏通,则唯诠偏真,别教则次第断九机缘执之,不能趣实,不能即实,名偏名粗,异体权也。至法华会,机熟须开,指其所执,是我方便权说为实,而施权即是实,方知粗即是妙,异即是同,玄云:元本是如来藏等也。
  指南曰:正论异体为所开也。须知秘密藏中权实体一,众生不了,妄计遂生,贪著小乘,流浪五道,欲使复性不免施权,调熟机缘,终令悟实,故玄文一明诸法本实,二大悲施权,三开权显实,究论开异体者,顺机曾施,故记主所谓若不先异,何所论同,良有以也。
  草录曰:考论法华,正宗既开,权已自妙,为其佛已殷勤称叹,方便三周正体(云云)。不知本经指上所说,此经开方便门的指,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此本经略开之正文也。声闻言下近谓情尽,功由于此,经题妙法品目秘妙权皆已妙,本无相违,才涉即实,已非开权,若分权实异体论判(文),意为佛叹权已,而开即开同体妙权,况佛方便力,岂异体耶?决疑开法体,辅正开体内权,今以四义评之,一不识化意,若论佛意,本无同异,但由众生情隔于妙,今若开权,岂开佛意;二不识自他,且今开权为化他,为自行,若开化他,岂非异耶?故文句(三、二十)三教若通若别,当分皆是化他,权实圆教若通若别,当分皆是自行,权实化他之三,皆名为权,自行皆名为实(文)。此大师判权实文,当思之。三不识今昔所开属昔名异体,今经能开名同体,故玄云:开昔之异,显今之同,正开异成同,何将所执异体作能开同体耶?四不识机情,若开同者,机情在何处知同耶?若在无量义何故到略开斥作方便,动执生疑若在五佛,知同者正是开异成同,何得直云同体耶?
  三经通别
  妙玄(二、廿四)妙法莲华名异众典,别也。俱称为经,通也。立此二名,凡约三意,谓教行理,从缘故教别,从说故教通,从能契故行别,从所契故行通,理从名故别,名从理故通。
  签(二、十一)初文者,虽在今经与他对辨不无通别,若妙法莲华名之与义俱异他经,经之一字名与他同,义与他异,今从名通,故云通耳。次立名意者,以何缘故立此经名,名既该乎一部,一部意不逾三,故名既通别不同,三意亦随名通别,故释此三意,粗妙甄分教行理殊,通别异辙(云云)。一代圣教诸名之下无不具此教行理三,无不以别而契于通,无不以通而应于别,故此三中通摄佛法,故教则机应相对,行则因果相对,理则名实相对,亦是事理相对,若无此三双,通别虚设。
  玄(二、廿四)今称妙法之经,即是教之通别,名赐诸子等一大车,乘是宝乘,直至道场,即行之通别,或言实相,或言佛知见大乘家业,一地实事,宝所系珠,平等大慧等,即是理之通别。
  签(二、十二)今称等者,妙法是别异余经,故经即是通,通名经故,故知今经通别始自如是,终乎而退,莫非佛说,俱是妙法,从始至终,咸别并通,于此教通别中,诠于行理通别,故知本迹无非因果及名实,故不可遍引,故略示方隅,粗引譬喻,以示行之通别,及方便中实相等为理通别,譬喻中者,诸子习因不同即是行别,等赐大车,直至道场,即是行通,大车是所乘通理,道场是所契实相,乃至大慧之名亦是名别,一一别名咸从理立,即是理通,此是今经理之通别。
  妙宗(上、九)他释经题,皆以经字为能诠教,余字并是所诠之义,作此分之,甚违佛旨,且人法譬皆是名字,岂非能诠,那得一向属所诠义,经字不可一向属教,如妙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又云:为佛护念植众德本,入正定聚,发救一切众生之心,成就四法,必得是经,疏释此四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知见证理名为得经,此二岂非以理为经。金光明云:十方诸佛常念是经,岂令诸佛但念于教,此例盖多不能备引,故知诸师以能诠所诠释众经题,失旨之甚,今家皆用通别释题,方无所失(云云)。今解诸经通别二名俱是能诠,俱是所诠,良以通别各自具于教行理,故勿谓二名但在于教,须知通别自有教名行名理名,如一别题,佛说是教,观即是行,无量寿佛是理,岂非别教别行别理,以此三别对于经字,即是通教通行通理(云云)。彼释签中乃以因果判行通别,须知其意非谓至果其行方通,欲知意者,据各修因名为行别,约趣一果,此别即通,斯乃别时论通,通时论别,岂唯行尔,教理亦然,如以机应对教通别,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各解则机别,一音则应通,各解不离一音,一音不妨各解,如金光明玄,以能诠文字为教理,以能诠所以为教别,所以即是四悉檀也。一一悉檀皆用文字,一一文字不离悉檀,如以名实对理通别多名不离一实,一实不妨多名,故三通别皆悉同时,悉类乐中管色之韵,约声则通,约曲则别,通别二用不相妨碍(又十一纸)。五时之内,一一经题皆具通别,若不用此教行理,判徒分通别,全无所以也。然无量行会一常乐,四教四门同诠一理,若专方等未堪此闻,乃是预取法华之意,跨节而谈于佛灭后,解释诸经不约法华,宁穷一化(云云)。欲使行者,即此一题,就说解教起能观行,见真佛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释签大车是所乘下通理二字宜削去,或问诸文明人理教行,今何缺一?曰:教行理三消释经题,且论于法,不论于人,若以义求教行既以感应因果,相对理亦应有。又问诸文明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今何缺五?曰:智断位因果并行中摄,故不更明。又问三经通别合五章否?曰:词异意同,何者?教即初后二章,理即经体,行即宗用,行之进趣曰宗,行之伏断曰用,故大师云:显体是理,宗用是行也。
  当分跨节
  妙玄(一、廿四)问教主不同,设教亦异,云何而言金口梵声名为教通?答:此有两义,一当分,二跨节。当分者,如三藏佛赴种种缘,说种种教,缘异故教别,主一故教通,依此教行有能契所契,种种名理,理无种种(云云)。此则身口行理齐分,而说不得作余解也。通别圆等教行理当分亦尔。斯义易解而理难融(云云)。二跨节者,何处别有四教主,各各身,各各口,各各说,秖隐其无量功德庄严之身,现为丈六紫金辉(云云)。若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即向身是圆常之身,向法是圆法,向行向理皆即真实,如此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别,能契有长短,所契唯一极,种种名名一究竟,唯一究竟应于众名,作如此论教行理通别者,相则难解,理则易明(云云)。
  签(二、十二)问中所以但问教者,教行理三,展转互通,教既居初,但从教问,余之二种,凭教自显,初广略二解泛通诸教,是故通以一佛为通,今即离为四佛不同,佛佛自有诸门教别,故云教主不同,设教亦异。云何下难者以前通途难今四别,次答中意者,即具富分跨节两义,应知两义即与待绝二妙不殊,又前二释亦具二义,何者?若依施权,即当分义,若据佛意,即跨节义,虽具二义,不谭其意,而以此意泛释,复未甄衡二途,其意似通而未灼然开显,以是义故,故须分于二义而答,当分通于一代,于今便成相待,跨节唯在今经,佛意非适今也(云云)。次秖隐下明当分意,立当分者以施权竟权实相对,故有四主各各不同,故明意者无别,当分秖是隐实施权,且云当分初至金辉现当分身也(云云)。若开下正明跨节相(云云)。三结意中历三意,结初言通是一音之教而大小差别者,今此是法华跨节一音,不同小乘当分一音,具如止观第一记,故依婆沙,但三藏佛一音耳。准例通别,皆应有当分一音,前当分义中,分四教主,各有所说所行理体,故义易解,理无种种,何故四教各有所诠,所诠异故理不应异,故云难融,跨节义中不分四教,各别诠理故云易明,诸经所说因果各别,今越彼别义,唯论一理,故相难解,若二义相成,则理相俱易,若二义隔越,则二俱难明,是故二义相须当分,乃成今经相待义边,跨节乃成今经开权义边,又若方等般若及华严等当分义者,仍是施权,若来至法华,当分义边成判权实,判已即废,废已即开,开废相即,不可异时。
  签(六、七十三)跨节则诸教法门皆从圆生,当分则各各自有无量法门,生当教佛果。
  文句(五、三)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轮。
  妙乐(五、卅二)转佛等者,此有二义,若约跨节通四如来,诸法具足,随扣而赴,凡有所说,无非化他对自证说,若以圆自对三教他,此即约法,亦名为他,今从当分约渐初说此佛内证,故云心中证有权实,权法利物故名为他。
  问跨节唯在今经,何故妙乐云:若约跨节通四如来,曰法华之前随机各说,四教不同,今以开权言之,只一圆佛也。看通字故四明别行玄记,下云:约跨节论只一圆佛被四种机,说四教法。
  三法通局
  妙玄(二、一)南岳师举三种,谓众生法、佛法、心法(云云)。今依三法,更广分别,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若广佛法,此则据果,若广心法,此则据因。
  签(二、二十)次明大师依南岳意,更广分别(云云)。言若广众生法一往通论诸因果及一切法等者,然众生义通故云通论,若其通论义非究竟,故云一往,一往虽通,二往则局,不通于佛及唯在因,佛法及心,不云一往者,佛法定在于果,心法定在于因,故此三法得名各别,何者?如众生身中佛法心法犹通因果,况众生名通,通凡通圣,若佛身中众生心法亦定在果心法之中,佛法众生法此二在因,若尔何故经中三无差别?答:理体无差,差约事用,此义广明,具如止观十法成乘中说,即是心法及众生法,彼佛法界亦兼于果而不专于果,彼文寄果明理性故也。
  指要(上、五)应知心法就迷就事而辨,故释签云:众生法一往通因果,二往唯局因,佛法定在果,心法定在因,若约迷悟分之,佛唯属悟,二皆在迷,复就迷中众生属他通一切,故心法属己,别指自心(云云)。三法各具事理二造,方无差别。
  止观(五、十)辅行(五中、一)妙乐(四、十五)续遗记下(四)。
  三法得名各别,众生法二往则局而不通于佛,此对佛辨及唯在因,此对心辨。有云:乃唯在因及字刀笔之误,有云:众生法及心法皆在因,故云及夫法界之性无所而不遍,无所而不在,不在于佛,则在众生,不在众生,则在于心,是以得为三无差别,故言妙也。
    读教记卷第二
    读教记卷第三
    天台沙门 法照
  妙玄(三)
  十二因缘
  涅槃经(二十、五)云无明有爱,是二中间即是中道,如是中道能破一切生死。
  妙玄(二、十五)十二因缘支,二是过去则止常,二是未来则止断,现在则显中道,推现三因则说未来二果,推现在五果则说过去二因,三世皆有十二支,为推因果,故作如是说。
  签(三、三)言中道者,离断常耳(云云)。次推三世中云:三世皆有十二者,推因知果等,如今所说,三世俱名因果,而支数多少不同者,具如俱舍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如止观第三记,现在既望过未成十二,当知过未亦自相望各有过未,故各十二,今且从现,故但十二。
  辅行(三下、十四)俱舍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从惑生惑业,从业生于事,从事事惑生有支理,唯此初四句是以略摄广,故论云:应知缘起虽有十二,而二三为性,三谓惑业事,二谓因果,就中又二,初两句正明相摄,下两句释妨,妨曰何故过未略而现在广,释曰:由中可以比知,现在名中故也。次从惑生惑谓爱生,取从惑生业谓取生,有及无明生行,从业生事谓从行生识及有生生从事,事惑生者谓从事生事,即识生名色乃至生受,从事生惑谓受生爱。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光句(中、二十五)二乘虽复同观,观法有异,声闻观诸果,总作一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一集谛观,又苦之与集总是现在,所以名总相观。缘觉观苦为七,现在五未来二,观集为五,过去二现在三,别观三世,别开苦集,故言缘觉别相观也。
  记(四、十六)初明声闻,若望因缘乃以七支总为一苦,仍以五支总为一集,又复苦集不分过未,总是现在,以根钝故法相总略,二明支佛开声闻总成别相,现在五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二者,谓生老死,别相苦也。过去二者,谓无明行,现在三者谓爱取有,别相集也。又开三世不唯现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是则三世皆有十二,以福资智,故能别观。
  光句(中、三十)三世者,过去二因破神常之见,现在五果破神我之见,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破神断之见,常途所用。
  记(四、二十三)初三世过去破神常者,过去已灭,故非常也。现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阴和合故无我也。未来破神断者,未来有果故非断灭,皆言神者,外执身神有断常等也。此三世义世共传之,故云常途所用。
  十二因缘不出三世,各有因果,虽辅行引俱舍文,有少不同,于义已具,故荆溪师云:因缘之义佛法根本,背邪向正之始,入道修观之源,故习佛法者,不可全迷。
  七种二谛
  妙玄(二、二十四)所言七种二谛者,一者实有为俗,实有灭为真;二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为真;三者幻有为俗,即幻有空不空共为真;四者幻有为俗幻有,即空不空一切法趣空不空为真;五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为真;六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为真;七者幻有幻有即空皆名为俗,一切法趣有趣空趣不有不空为真。
  释签(三、十七)云云。
  涅槃疏(九、九)今明智者大师有七二谛,名虽不同,其义可会,一生灭、二无生、三禅俗复真、四禅俗禅中、五复俗禅中、六复俗复中、七圆二谛,若依法华玄文,名相稍别,义意必同,读者应知。
  指归钞(十一、二十)别教中道在偏空外,故受复真之名,圆教达边即中,故云禅也。若法华玄通教二接并称复真,乃是一往细分如今文也。
  藏 生灭
  通 无生
  别接通 签即是含中真谛 禅俗复真
  妙玄 圆接通 签亦是含中二谛 禅俗禅中 涅槃
  别    签复俗单中 复俗禅中
  圆接别   签亦是复俗单中 复俗复中
  圆    签复俗复中 圆二谛
  三法解源
  妙玄(二、二十四)幻有空不空二谛者,俗不异前真则三种不同。一俗随三真即成三种二谛,其相云何?如大品明非漏非无漏,初人谓非漏是非俗,非无漏是遣著,何者?行人缘无漏生著,如缘灭生使破其著心,还入无漏,此是一番二谛也。次人闻非漏非无漏,谓非二边,别显中理,中理为真又是一番二谛。又人闻非有漏非无漏,即知双非正显中道,中道法界力用广大与虚空等,一切法趣非有漏非无漏又是一番二谛也。大经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见空及与不空,即是此意,二乘谓著此空破著空故,故言不空空著,若破但是见空不见不空也。利人谓不空是妙有,故言不空,利利人闻不空谓是如来藏一切法趣如来藏,还约空不空,即有三种二谛也。复次约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显三种异者,初人闻一切法趣非漏非无漏者,谓诸法不离空,周行十方界,还是瓶处如。又人闻趣知此中理须一切行来趣发之,又人闻一切趣即非漏非无漏,具一切法也。是故说此一俗随三真,转或对单真,或对复真,或对不思议真。
  签(三、十九)次释接义者,即含中入真也。于中为三,初以一法标,次俗不下略以三法示,三其相下辨相通寄三法以辨其相,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接义,故立双非。空不空本是别法,一切法趣本是圆法,于一一法各有三人取解不同者,良由机发,故所闻不同。又通教菩萨由根利钝发习不同,故钝同二乘直至法华,方乃被会利者,尔前接入中道,故使同观幻有之俗,而契真各异,所以别圆机发对钝住空,致成三别,是以释后二接须对通钝共成三人,同闻异听,故约漏等以示解源,若得此意,于一切法无碍自在(云云)。初文者三人俱作双非之名,而取解不等,于中为三,初依教立,次初人下明行相,三何者下重释,非无漏遣著者,无漏无著由行者著心缘之,今破其著心,故名为非,故云非无漏也。如缘下引例释成复宗真谛,离著云非还归无漏,此初人意也。即通钝根次人,又人即利根二人也。圆人亦云双非者,带通方便,是故尔耳。次引大经空不空例漏无漏,可以意知。次言三人闻趣者,初人云:诸法不离空义,当一切法趣空故引例云:如瓶如等,如即空也。如瓶是空,十方界空不异瓶空,故十方空皆趣瓶空,即通人也。次人闻趣知此,但中须修地前一切诸行来趣向后,以发初地中道之理,即别人也。第三人闻即具一切名之为趣,次结中言或对者,三真是能对,一俗是所对。
  天台大师玄文三法解源分科示意云:漏无漏本是通法,为成接义,故立双非,又正释科云:初依教立是知双非,乃大师立也。
  翻宗立识
  摄大乘论上(曰字函陈译)诸佛世尊有十胜相,所说无等过于余教,十胜相者,一应知依止胜相、二应知胜相、三应知入胜相、四入因果胜相、五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六于修差别依戒学胜相、七此中依心学胜相、八此中依慧学胜相,九学果寂灭胜相、十智差别胜相。起信论疏(一、末)梁朝真谛三藏就名翻为无没识,今时奘法师就义翻为藏识,藏是摄藏义,无没是不失义,义一名异也。
  妙玄(二、二十八)摄大乘明十胜相义,咸谓深极,使地论翻宗,今试以十妙比之,彼有所漏且用理妙比依止胜相,明不思议因缘四句破执,岂留黎耶庵摩罗为依止耶?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02经注论疏]S43-3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续-《●[02 经注论疏]S43-3 法华三大部读教记(宋.法照撰)》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签(三、二十七)言依止者,谓所依也。真谛所译则依庵摩罗,后代诸译并依黎耶,如其各计成自他性,一论二译尚生二计,况诸部耶?论师以黎耶依持破于地论,故云翻宗,翻者改也。令地论宗破归我摄宗,次明今家斥中为八(云云)。初如文,次文者且以迹中十妙之初境妙少分,比彼十胜相之初相全分,于少分中尚有所漏四句之中,但得自他一句而已,故上斥云有所漏也。况破则俱破,立则俱立,不同彼论唯计一句,故今文云:不思议因缘岂同论文黎耶摩罗自他因缘耶?文虽双举,性计必偏执,如新旧两译,亦如地论南北二道,还成性过,各计不同,今不思议离四    计,岂同彼论各计不同耶?
  玄(五、二十八)若地人明阿黎耶是真常净识,摄大乘人云是无记无明随眠之识,亦云无没识,九识乃名净识,互诤(云云)。
  四念处(三、十)观此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璎珞及地论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黎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如土,依净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识所起善恶业,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生故名他依,彼论偈云: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
  妙玄(九、十)如地论有南北二道,加复摄大乘兴各自谓真,互相排斥。
  签(九、十八)如地论有南北二道者,陈梁已前,弘地论师,二处不同,相州北道计阿黎以为依持,相州南道计于真如以为依持,此二论师俱禀天亲,而所计各异,同于水火,加复摄大乘兴亦计黎耶,以助北道,又摄大乘前后二译亦如地论,二计不同旧译,即立庵摩罗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
  文句(六、三十)妙乐(七、二十)北人者,诸文所指多是相州北道地论师也。古弘地论,相州自分南北二道,所计不同,南计法性生一切法,北计黎耶生一切法,宗党既别,释义不同,岂地论令尔耶?
  辅行(三上、十)言三识者,真谛三藏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种智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于正因,第七对于了因,第六对于缘因,今依真谛仍合六七,共为缘因,以第六中是事善恶亦是惑性。
  止观(五、十四)地人云:一切解惑真妄依持法性,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也。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
  辅行(五中、九)寄二论破者,论随教道,顺物机缘,恐迷者执权即成性过,故寄破之,令成圆极。言无没无明者,即阿黎耶识无始恒有,故云无没,没谓失没,恒不失故不同俱生及现行等。
  光明玄(八)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别之,即是佛识,阿黎耶识即是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别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别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别而分之,是二乘识,于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
  舍遗(上、二十四)释别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云云),若分别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于佛,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以转成智正,以赖耶三分为竟,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萨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以二乘人人执既亡见思,所薰第六事识转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忻羡,此识若于果佛位中,却复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著弊垢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后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别四相,粗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已转,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也。
  六七八九识以真妄分之,九识唯真,八识通真妄,七六唯妄因果言之,六七八属因,九识属果,三惑对之,六识见思,七识尘沙,八识无明,九识是真如事业,二识分之,六识是事,七八属业,九非二识,以三观对之,七空八假九中,以三因对之,九正八了,六七为缘,辅行云:今依真谛仍合六七为缘,梁摄既立第八阿黎耶生一切法,又立第九庵摩罗为真识,唐三藏译但立第八,不立第九,乃云第九即第八之异名,若南北弘地论师,但立八识,南道计真,北道计妄,真者谓真如生法,妄者谓无明生法,问玄云使地论翻宗为南地耶?北地耶?曰南北俱翻,以由十胜相义深极故,若尔何故签文谓之助北道耶?曰此语其梁摄计八识生法,与北地师同。问唐摄八识真耶?妄耶?真则签云后代诸译并依黎耶,妄则辅行明庵摩罗,后云:唐三藏不许此识,但云第九是第八异名,既云异名,莫不八识亦是真耶?曰唐摄八识是妄,签云:真谛所译则依庵摩罗。又云唐三藏译但立第八,又云唐三藏不许此识,皆立识文也。若尔何故签三云:如新旧两译,亦如地论南北二道还成性过,各计不同,签九云:前后二译亦如地论宗计不同,莫不唐摄同于南地,论师计真耶?曰此亦立识文也。梁摄立第九识是真,唐摄既云第九是第八异名,则知是妄,如此各计同彼地师,非谓同彼各计八识为真妄生法也。问依持依止同异?云何曰依止从所依说,签云:依止者,所依也。依持从能依能生说。止观(五)依持者黎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云云)。
  教证
  妙玄(二、二十九)地持明地相明义说相似法,地实明义说真实法,又教门方便即教道明义说所证法,即证道明义,今借用之,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即地实义,道场所得法即证道明义,是故妙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17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