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但观空而不修有行,将滞著于小乘而无所利,故菩萨不专以空为观行。又但观有而不修空行,将滞著于生死而无所证,故菩萨不专于有起分别。故曰:亦不行不分别。菩四于空有两俱无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也,此名中道观安乐行。 以上总名菩萨摩诃萨行处,为身、语、意、心四行之通因。 癸二 明亲近处 子一 初亲近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逆路伽耶陀者;亦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 先应离四恶缘。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为一时有权力之人,以世缘深重,故其行动未必尽合佛道。若与亲近,不随顺则受种种烦恼纠缠之逆境损害,若随顺之则受非分名利供养之顺境损害,均为害道之增上缘,此应离损害缘者一也。外道、梵志,已见前释。尼犍子、亦名离系子,谓离于人世羁缚,即现由印度流入英美之瑜伽外道。其生活务简单,亦修禅定,求神通,自谓永得解脱,与婆罗门教已稍有异。世俗文笔赞咏,指诗文词言。外书,指教外文字。攻世俗文字者,易令道心散乱。路伽耶陀、即顺世外道:其说谓万有悉由四大而成,四大不外质力二者,物质不灭即四大不灭,无轮回之法,无出世之法,悉顺世人之心欲而行。反其说者,即为逆路伽耶陀,以其学说务与相反,故名为逆,亦称左顺世外道,言与顺世外道之见相左也。以上诸外道,皆为互相诤论斗议之法。由其具有种种恶知见,自执以为是,故于平等真如常住普遍之真理永不相应,亲近则有妨于正见,此应离恶见缘者又一也。凶戏及相叉相扑为戏,皆凶恶游戏之事。那罗能涂面扮演,变现幻状,盖优伶之类。言此种种游戏,能败坏善业,扰乱心性,故菩萨不应亲近,此应离坏乱缘者又一也。旃陀罗、为婆罗门四巨姓外之一,号称劣种人,执诸贱业。畜猪羊等及畋猎渔捕者,为造恶业以资生活之人。近之则增长恶缘,故不当亲近,此应离恶业缘者又一也。以上四种,菩萨但不应与之亲近而已,并非拒不与言。若有来者,亦应随宜说法,而不希望其有所利养与受其赞叹也。 “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此应离劣友缘。求声闻果者志在小乘,若菩萨具有佛智,遇此小乘人,亦可随缘摄受。但此系初发心菩萨,始获闻一乘境之行者。一与亲近,则彼声闻人亦自各有其修证独得之处,菩萨或为所移以致退堕,或因所见互异致起争论,反碍进修,故不与亲近为最合宜。若来问法,则亦当随宜为说。然亦即说──此大乘之妙法─ ─之即已,并不希求其必能领受也。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 此应离长染缘。能生欲想,谓能令彼起爱欲之想。言菩萨不应存此心而为女人说法,非谓不应为女人说法也。小女、即幼女,处女、守贞不字者,寡女、已无夫者。五种不男之人,谓生来便不具男根者,以刀除去者──如阉宦是,遇男变男遇女变女嫉妒不能淫者,半月变男半月变女者,或男或女随时变移无定者。以上各种,菩萨应不乐见、不与语、不与亲厚者,为此非法器,徒致增长不清净法,于宏法无益耳。 “不独入他家;若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 此应离讥诃缘、非轨缘、及散乱缘。独入女子家,非即便有过失,特易渐生过失,且召讥嫌,故不独入。至不得已独入时,则如入险途,应即一心念佛。既以摄心清净,兼望佛力加被护持净戒也。露齿笑为轻笑,现胸臆为无仪,均属非轨,并应远离。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及与同师,则均不免任教育保护之责,事至纷扰,亦非菩萨志存宏道之时所宜也。 以上种种,皆教菩萨之律仪。离此十恶缘,即为菩萨之修戒行也。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此释修定行并总结也。一切恶律仪之法既无不远离,由是守护六根不令放逸,能与禅定相应此为由戒生定。恶缘之处既不应亲近,益显善缘之处当亲近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