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7|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声处,香处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八十七】----------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7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演程居士 于 2012-2-8 09:22 编辑

P3. 分文难破(分三)
Q1. 声来耳边 Q2. 耳往声处 Q3. 无来无往
今Q1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
阿难!若复此声来于耳边,如我乞食室罗筏城,在祇陀林则无有我:假设是这个声音来到耳边的话,就比方我到室罗筏城去乞食,在这个祇陀林园里,就没有我了!“我”,这是佛称自己。 “室罗筏”是印度话,翻译过来叫什么?有没有人记得?这是最初讲的,在“六种成就”里头讲过,这是一个“处成就”来着。这个室罗筏,翻译成英文和中文,是怎么样来着?你们也都忘了?那我也想不起来了。咱们大家都把它忘掉就好了!我也没有说,你们也没有听,这是“无说无闻真般若”,这也是一个考试。我一个月有一个考试,这就算这个月的考试。这个考试,这么多人,没有一个及格的,唉! 室罗筏,翻译成中文叫“丰德”。“国有五欲财宝之丰,人有多闻解脱之德”,所以室罗筏,就叫“丰德”。丰,是丰满;德,就是道德。这个应该记得!这个是印度的地名,又叫“舍卫国”;舍卫国、室罗筏城,是一个的。 这个小小的,就不记得,将来有人遇着,叫你们也讲一讲六种成就的处成就;说是:“我记得有个室罗筏城,翻译成英文是怎么样,那我不知道了!”那你说多倒架子!你这个弘法者,这个说法的,怎么被人家问住了?假如他问的是奇奇怪怪的,你就不答覆他也可以,没有问题的。如果在这个佛经上有的,你就应该知道的;你答不出来,这是未免太抱歉了!
此声必来阿难耳处,目连迦叶,应不俱闻:前边佛说了,我到舍卫国这个城里头去乞食,这个祇陀林园就没有我了。同样的道理,如果你说,这个声音来到阿难你的耳朵,那么目连、迦叶就不应该听到。“目连”,就是神通第一的那位摩诃目犍连。“迦叶”,这个字本来中文是个“叶”字,但是在这个地方读“社”;有一些个对于文字不通的人,就读迦叶(音“业”)尊者,对中国平、上、去、入这个声的学问,他不懂的。 这就表示说,如果声音到你耳朵这个地方来了,它就不应该到他的耳朵边上去。为什么?这个声音到你的耳边来了嘛!你看,佛简直是不讲道理的!这声音本来是普遍的,谁都可以听见,他这么样讲,这就是故意来问难阿难,和阿难不讲道理,看看阿难怎么样回答!
何况其中一千二百五十沙门,一闻钟声,同来食处:何况这其中又有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怎么这些个沙门一闻到钟声,就一齐来斋堂吃饭了?
Q2. 耳往声处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 前边是说:声来到你耳朵边,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到你的耳朵边,其他人就应该听不见。那么其他任何人也都闻见钟鼓的声,这就证明:钟鼓的声,不是只有到你耳边来。
若复汝耳,往彼声边;如我归住祇陀林中,在室罗城则无有我:或者你说你的耳朵去到声的那地方去听了,就好像我回到祇陀林这里边,在室罗筏城那地方就没有我了。你承认这个道理吗?阿难!你说我说得对不对啊?这个理由你不能辩驳吧?
汝闻鼓声,其耳已往击鼓之处;钟声齐出,应不俱闻:那么你的耳朵听见鼓声了,你这个耳朵已经到那个打鼓的地方去了;钟声再响,你的耳朵已经走了,你就不应该听见。可是你不单单听见鼓声,钟声你也又听见了!你说你的耳朵已经走了,那么你现在又是用什么听见的呢?好像我从室罗筏城回来,室罗筏城没有我了;那么现在你的耳朵走了,你还能听见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啊?
何况其中,象马牛羊,种种音响:何况其中不单单有钟声、鼓声,还有象、马、牛、羊,很多很多的声音,你都可以听得见。那么你耳朵究竟走了没走呢?是不是到声那个地方去了呢?你耳朵若到声那个地方去,现在这么多种声,你只有一对耳朵,你怎么有这么多耳朵去听呢?
Q3. 无来无往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
若无来往,亦复无闻:你若说耳朵也不能到声那个地方去,声也不能到耳朵这儿来,互相没有往来。既然没有往来,那么你根本就应该听不见的!你又听见个什么?你说这个道理是怎么样?这表示什么呢?表示如来藏妙真如性,是不生灭的,是普遍的。不是说像某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这个人走了,就没有了。不是的!它是没有生灭的。这就是显这个根性是真的,妄想是假的。
P4. 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听与音声,俱无处所:因为前边我所说这个道理,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你的听觉和声音,都没有一个居住的处所,它也没有一个家。这个听和声音,都没有个居处,大约和要饭的一样,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即听与声,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也就是说,这个听觉和声尘,这两种都是虚妄的;也不是由因缘生的,也不是自然生的;这是如来藏里边妙真如性的一种表现。所以你不要用分别心,来尽分别这些个“尘”、这些个“处”!
O3. 鼻香处(分四)
P1. 标举二处 P2. 详以征起 P3. 分文难破 P4. 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
P2详以征起 于意云何?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 这是讲鼻和香这两处。
阿难!汝又嗅此,炉中栴檀:“炉”,就好像我们这个檀香炉;“嗅”,就是这么闻一闻。阿难!你闻一闻香炉中这个檀香。
此香若复然于一铢,室罗筏城四十里内,同时闻气:这个香如果点上一铢的时候,室罗筏城四十里地以内,即刻同时闻见这股香气。 “一铢”,按照中国的量,二十四铢算一两,十六两算一斤;一铢香,就是很少的一块香。栴檀香又叫“牛头栴檀”,这种香据说出在北俱卢洲,你就用很少的,一点起来,四十里地以内都有这股香气。这不是说闻到它的烟有一股香气,是烟升到天上去,四十里地以内,很快就都闻见这香气了!并且如果有什么传染病或者瘟疫流行,你点上这个香一薰,这一些个瘟疫、传染病的病菌,也就都没有了! 于意云何:阿难!在你的意思里,你认为这种的栴檀香怎么样啊?
此香为复生栴檀木?生于汝鼻?为生于空:这个香是生在栴檀香木上啊?还是在你鼻根生出来的?还是在空中生出来的呢?
P3分文难破(分三)
Q1破从鼻生 Q2破从空生 Q3破从香生
今Q1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称鼻所生,当从鼻出;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称汝闻香,当于鼻入;鼻中出香,说闻非义。
阿难!若复此香,生于汝鼻:假设这种能香遍四十里的栴檀香,这香气是从你的鼻根生出来的。
称鼻所生,当从鼻出:既然说它是鼻根生出来的,那么这个香气,应该会从你鼻根出来的才对。
鼻非栴檀,云何鼻中有栴檀气:可是你的鼻根并不是栴檀木,为什么可以说你的鼻中会出栴檀的香气呢?没有这个道理的!
称汝闻香,当于鼻入:如果说,这个香气是你的闻性闻着的,香气应该入到你鼻孔里边去。鼻中出香,说闻非义:要是你说从鼻孔中出来香气,你再闻着这个香气,这个道理是不对的!因为你的鼻孔只可以闻这个香入,不能从鼻孔里再出香来。 这个道理,本来人人都知道香气是从栴檀香木发生的;一点着这个栴檀木,香烟缭绕到空中去了。可是香烟到空中,香气并不是那股香烟;这个香烟,只是升到虚空去,在虚空中。是一点着这个栴檀香,香气就到四十里地以内,人人都闻着这个栴檀香的香气了。为什么佛要这样问阿难,说这个栴檀香气是从鼻孔生出来的?还是从栴檀香生出来的?这任何人都知道,如果没有点栴檀香的时候,怎么没有这个香气?这证明香气是从栴檀香生出来的。 那么佛故意这么来询问阿难,来看他怎么样答覆这个道理。因为这个香气虽然是从栴檀生出来的,但是这个闻性,是从如来藏那儿来的。所以这个意思,不是在这个香气,而在这个闻性;这个闻性,是普遍的,是不生灭的。重点在这个地方!
Q2破从空生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
若生于空,空性常恒,香应常在;何藉炉中,爇此枯木:“常恒”,就是常常不变的。假设你说这个香是生于虚空里头,这空的体性是常常不变的;既然空中有这个香气出,这个香气,也应该常常在这儿,它不会没有的。何必藉着在这个香炉里边烧这种的枯木,才有这股香气呢?就在平时,也应该有的。这也证明,这不是从虚空生出来的香气。“爇”,就是烧;“枯木”,就是乾木头。这个“藉”,和那个“借”,是一样的解法,就是借着;也就是因为烧这个香,而有这个香气的。 Q3破从香生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鼻得闻,合蒙烟气;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
若生于木,则此香质,因爇成烟:若这个香气,就算它是从木生出来的,那么从木生出来的这种香气的性质,是因为把它点着,它才成烟了。
若鼻得闻,合蒙烟气:若鼻根闻这香气,应该有一股烟气才对。但是这个香,它不是因烟气有香味;这个烟升到空中,普遍所有的地方都有这股香气了。这不是闻到那个烟有股香气;没有烟,它也有香气的。
其烟腾空,未及遥远,四十里内,云何已闻:这个烟升到空中去了,也没有散到很远的地方。但是四十里地以内,怎么都已经闻见这股香气了呢?这个烟没有到四十里地那么远,但是这个香气已经到四十里地以内那么远了!怎么那么远的地方,都可以闻见这股香气呢?你说这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佛就这么问阿难。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香鼻与闻,俱无处所:因为这个,所以你应该知道,香气、鼻子与这个嗅闻的觉,都没有一定的地方。
即嗅与香,二处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鼻的嗅觉和香气,这两种处所都是虚妄的,也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性。这都是从如来藏里边流露出来的妙真如性所表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10: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