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1|回复: 0

[其它]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八十二】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宣化上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 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M2会六入即藏性(分二)
N1总征 N2别释
今N1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前边所讲的是“五阴”。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种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的表现。 复次阿难:现在佛又叫: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怎么说这六入──眼、耳、鼻、舌、身、意,本来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下边分别解释为什么六入是如来藏性。 N2别释(分六)
O1眼入 O2耳入 O3鼻入 O4舌入 O5身入 O6 意入 O1分四
P1举例显妄 P2辨妄无体 P3无所从来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阿难:佛叫,阿难哪!即彼目睛,瞪发劳者,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目睛”,是眼目。就拿这个眼睛瞪着虚空,久而久之就生出一种疲劳的例子来说,兼全“目”和“劳”这两种的表现,都是不离开菩提,只是在真性菩提里边生出一种劳相来。 P2辨妄无体 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吸此尘象,名为见性。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 为什么我说这是菩提真性里头的瞪发劳相呢?阿难!你要知道,因于明暗二种妄尘,发见居中:因为藉着明、暗这两种虚妄的前尘境界,在这虚妄的境界中,就发生一个见了。 吸此尘象,名为见性:这个见,吸收前尘的种种形象,就叫做“见的体性”。这个见性,只是一个看见的体性,不是我们禅宗讲“明心见性”的见性。明心见性,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就是见着自己本有的佛性了。 此见离彼明暗二尘,毕竟无体:这个见性,离开那明的尘和暗的尘,它毕竟没有一种实体,没有实在的东西。 P3无所从来 如是阿难!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
何以故?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又空自观,何关汝入? 如是阿难:像这个道理一样,阿难哪!当知是见,非明暗来,非于根出,不于空生:你应该知道,这个见性的见,不是从明暗来的,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也不是在空里边生出来的。 何以故:什么缘故呢?若从明来,暗即随灭,应非见暗:假设见性是从明这个尘来的,这个暗就灭了,那么就不应该再看见暗的东西。若从暗来,明即随灭,应无见明:假设见性是从暗那种尘生出来的,那么明就跟着没有了,应该也见不着明的景象了!因为明暗这两尘是不能并立的,明来则暗去,暗来则明去。所以见性也不是从明来,也不是从暗来。 若从根生,必无明暗;如是见精,本无自性:你若说见性是从眼根生出来的,因为这个,也不会有明和暗这两种尘相。你若像这样子说法,这个见精,它也没有一个自己的体性。所以这个见也不是从眼根生出来的。 若于空出,前瞩尘象,归当见根:如果你说这个见精,是从空里边生出来的。向前边,它能看见尘相;那么这个见若回来的时候,也应该看见自己的眼睛才对。可是,它向前能看,那么向里回来,怎么就不能看了呢?也没有什么东西挡着,为什么就看不见自己的眼睛了呢?又空自观:又者,你要说它从空生出来的,这空自观空,空它自己看自己。何关汝入,这与你阿难自己的本心,也没有关连。你这个眼入不入,关“空”什么事呢?所以这也不是从空生出来的。 P4结妄归真 是故当知,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是故当知:因为这个,所以阿难你应该知道,眼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六入第一个是“眼入”,就是眼根。这眼根也是一种虚妄而生,虚妄而灭;也不是由因缘生,也不是由因缘灭,也不是由自然生成的。它的来处,是从如来藏里边生出来的。 O2耳入(分四)
P1举例显妄 P2辨妄无体 P3无所从来 P4结妄归真
今P1 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 现在讲“耳入”。阿难!譬如有人,以两手指,急塞其耳:比方有这么一个人,用两手的手指头很快地把自己的耳朵堵上。这也是假设,根本没有这么个人。他怎么样子呢? 耳根劳故,头中作声:堵的时间久了,外边的声音听不见了;可是里边就作了怪,就听见头里边有声音了。因为我们听声音都是听外边的,现在你把耳朵给堵上,久而久之,耳根听不见外边了。好像你这个人总在一个房里头,不到外边看一看,所以时间久了,就觉得好闷,就要到外边去散散步,跑一跑。这耳朵它是听惯外边的,你这回不叫它听,把它堵上了,它听不见外边,就听里边的。里边有什么声呢?你试一试就知道了!你堵它两天,你看看都听到什么声音?然后你就知道了!所以现在我不讲会听见什么声音。 兼耳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这种劳的相发生出来,就由耳朵兼着这种的劳相。这两种,同是如来藏里边的真性菩提,由于一念的无明生出妄来,然后才变成在耳根上有这种的作用。 P2辨妄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吸此尘象,名听闻性。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 因于动静二种妄尘,发闻居中:因为藉着动、静这两种的妄尘,所以这其中又发出一种闻性在里头。这种闻性,就是听觉。吸此尘象,名听闻性:由耳根吸收尘境,这个名字,就叫一个“听闻的体性”。听觉吸收尘象,好像吸铁石吸铁似的,所以叫“吸”。这种尘象,都是不清净的,所以谓之“尘”。我们为什么自性里有染污?我告诉你们,眼睛就是看东西,这也是吸尘象,不洁净的。耳朵听听什么声音,这也是吸尘象的,吸一些不清净的东西。我们本来自性是清净,没有染污的;因为吸收外边这一些个尘境,所以自性里边,就变成有染污了! 这吸收,不要说旁的,就由这个“吸”字来说,中国人把抽香烟叫“吸烟”,这么“嘶”的一吸,把烟都吸到肚里头去了。烟到肚里头,你看不见的;吸烟的人,喉咙、肠子里边都有烟油渍,就好像烟囱。你没看过那个黑黑的烟油渍啊?你若吸烟的人,你的肚里头,甚至于肠子、喉咙,都变了烟油渍那个色了!不过你没有开刀打开看,所以你也不知道的。这“吸此尘象”,也就是这种道理。因为你吸收外边的尘象,你看不见;但是对你自性上,都有那种油渍、那种染污的东西了,就是不光明了,被遮住了! 所以神秀法师说:“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偈颂,本来说得也很好的,不过它不是见性的话。在没见性之前,是一个修道的位子──这个时候还在修道呢!修道的人,就好像抹镜子上的尘,擦来擦去,它就光亮了! 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是什么事情都办好了,修道已经证果了;所以证果之后,这些工作都不需要做了。 那么一般的人,就说六祖大师这个偈颂说得好,神秀法师说得不好。其实两个偈子是一样好,都好!明白佛法的,一切法都是佛法;不明白佛法,你说出佛法,他也不觉得是佛法。所以这个地方,就要认真研究一下;你明白这个道理,一切道理都可以明白了!
此闻离彼动静二尘,毕竟无体:这个闻性,若离开动、静二尘,它没有自体,它毕竟是没有体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08: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