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4|回复: 0

[法师开示] 圣严法师著: 佛遗教经讲记 (一. 缘起 )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8 18:23 来自手机版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佛遗教经讲记
  
  对全文的解释,我并没有采用古人的分科法,而采用现代人的分段标题方式,使脉络分明。本讲记分二十三段来解释《佛遗教经》的内容,每一段皆依:1.原典经文;2.现代语译;3.内容疏解;4.名词释义等四项来说明,若该段没有专有名词,则略去名词释义一项。
  
  一、缘起
  
  释迦牟尼佛初转*轮,度阿若憍陈如,最后说法度须跋陀罗,所应度者,皆已度讫。于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是时中夜,寂然无声,为诸弟子,略说法要。
  
  当释迦牟尼佛成佛之后,第一次说法转*轮,就度了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最后将入涅槃之前,又说法度了须跋陀罗证阿罗汉果。在他有生之年,所应被他度的都已度完了。这时,他到了娑罗双树之间,准备进入涅槃。这是在中夜,夜深人静之时,对着围绕在旁的比丘弟子们,简单地开示了佛法的要点。
  
  伟大的佛陀,终生游化,弘扬佛法,广度无量的众生。根据佛传资料显示,佛陀最后即将进入涅槃之前,还是一路从南向北沿途说法度众生,到了拘尸那罗,有四棵两两相对的娑罗树,他在这四棵树之间躺了下来,准备入涅槃,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衰老疲累,也觉得任务已了。可是他还是谆谆地教诲追随在他身边的比丘弟子们,要他们在佛涅槃后,不要忘记出家学佛的目的;就好象一位慈爱的母亲要出远门之前,对孩子再三叮咛如何照顾自己。
  
  从这一点看,伟大的人格一定有他不平凡的心胸和作为。如果说将军在战场阵亡,马革裹尸是死得其所;那么,法师到最后一口气为止,还是在讲台上说法度众,也可说是死得其所;禅师精进用功,而能立脱坐亡的话,也可叫做死得其所;佛陀临涅槃前,还留下最后的遗教,应该就是人天导师的表率。初转*轮意即最初说法。「转」是转烦恼为智慧、转生死为解脱、转凡夫为圣者、转污染为清净;用什么来转?必须用佛法来转。而为何以「轮」来形容佛法呢?这是取自印度的传说,据说能兵不血刃而统一四天下的转轮圣王,有一个轮宝在他面前做为先导,只要轮宝转到之处,该处就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轮王仁政的教化,一切人民都能行十善法。所以把说佛法比喻做「转*轮」,代表凡是听到佛法的人,就能破除心中的一切执着、恶不善法。阿若憍陈如佛陀成道后最初度化的五个比丘:阿若憍陈如、頞鞞、跋提、十力迦叶、摩男俱利,以阿若憍陈如为代表,因为他是闻法后第一个证阿罗汉果的人。佛成道后,最先为五比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法,第一遍说「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憍陈如听了以后即证阿罗汉果。佛再进一步说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更进一步说「苦已尽、集已断、灭已证、道已修。」三转四谛法之后,其他四人在三个月之间,全都证得阿罗汉果。然后佛嘱咐他们,把弘法度生的任务交代给他们,要他们分别到人间游化,说法度众生,而且不要两人同行,原因是众生太苦,而说法的人又太少。须跋陀罗原是一位婆罗门外道,住在拘尸那罗城,已年高一百二十岁,自知未得解脱,听到佛即将涅槃,赶到娑罗双树间求见佛陀,被阿难尊者阻挡,佛亲自允许度他,听佛讲八正道后,即得初果,再听佛说四谛法之后,即证得阿罗汉果。娑罗双树娑罗树是印度的一种阔叶树,在佛传资料中又将娑罗双树称作「鹤林」。据说四棵树分成两对,每对皆一枯一荣,树叶由绿而泛白,树枝相交错,树根相蟠结,所以虽是四棵树,看起来却是两对,因此名为双树。入涅槃是进入寂灭的意思。就原始佛法的意义而言,不生不灭叫做究竟寂灭,又有两层意义:一是入「有余涅槃」,当证得阿罗汉果,虽已出离三界,但还留有色身;那是烦恼已灭、生死已了、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二是入「无余涅槃」,那是指已得解脱的圣者(佛及阿罗汉),在肉体死亡,舍寿之后,不再回到世间。但是,大乘佛法的涅槃则另有胜义。中夜这是在佛教圣典中所见到的时间记载,印度当时将一日一夜分作六时,白天三时:晨朝、日中、日没;夜间三时:初夜、中夜、后夜。每一时相当于现代时间算法的四个小时,中夜约当晚上十点到清晨二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5 11: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