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指南收藏本站|繁體中文

佛教论坛

 找回密码
 点击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89|回复: 0

[实修交流] 勿忧佛不来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佛友,享用更多功能,实修路上我们携手并进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点击注册

x
勿忧佛不来应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下载 (104.28 KB)
2010-5-21 16:18

故凡百众生。勿忧佛不来应。
  世人念佛。极所忧疑者。我今虽念佛求生。倘临终佛不来接引。岂不唐捐其功。故劝云。凡百念佛。勿忧不应。以生佛天性相关故。弥陀誓愿成就故。
次劝立宗。
  但当生信忆念。数数发愿愿生西方
  世人于净土法门不忻乐者。凡堕三失。一者不信。二者不念。三者不愿。
不信品数至多。大约有三种
一者全然不信。外道有之。
二者但信有己佛。不信有他佛。禅人有之。
三者信有他佛。不信己佛。事相行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兼信。斯悟生佛不二也。
二者不念亦有三种
一者全然不念。悠悠凡夫有之。
二者念己。而不念他。禅人有之。
三者念他而不念己。事相之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并念。斯悟念而无念也。
三者不愿亦有三种。一者全然不愿。悠悠凡夫有之。
二者愿自成佛。不愿他佛摄成。此禅人有之。
三者愿他佛来迎。不知己佛自往。此事相人有之。今论主劝人须己他并愿。斯悟生即无生也。
  三譬生佛感应任运。
  如磁石与针。任运吸取。
  磁石。即慈母石也。磁为铁之母。铁为磁之子。此无情中亦天性相关。气分相摄。任运而然。不假勉强。以喻弥陀无缘慈。悲为众生之慈母。感应道交无差忒者也。
四明生佛感应难易三。初借譬感应合否。
  然磁能吸铁而不能吸铜。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
  喻中以磁铁例之铜玉。以喻泛的亲疏。下合法中义甚明显。
次合法誓愿相关
  譬犹佛能度有缘而不能度无缘。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岂非生佛。誓愿相关者乎。
  佛能度有缘。不能度无缘。如磁能吸铁。不能吸铜。众生易感弥陀。而不易感诸佛。如针能合磁。而不能合玉。今弥陀佛与我释迦。自为大通智胜十六王子以来。恒在娑婆怜愍众生。慈悲誓愿者深。与物结缘者众。行行填愿者久。摄取佛土者胜。忆念众生者切。神通力用者大。天性相关非浅浅也。
三结显当具三要。
  是以求生净土者。信行愿三。缺一不可。
  信行愿三。名为往生三要。要者紧要。谓此三皆是往生紧要。
一不可缓。又要领。如衣之领。如裳之要。提领而衣来。举要而裳至。盖行无信不立。信无行不成。
二法无愿。又无约束。信喻船之点首。行如船之橹桌。愿如船之尾柁。
三者俱备。往生净土必矣。
次二门。明时处不隔二。初一门约处论妙。次一门约时论妙。初中二。初标。
九彼此恒一门
  彼。指极乐。此。指娑婆。彼此净秽虽殊。不外当人一念。故称恒一。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若人临终时。能不失正念。或见光见华。已受宝池生。
  净业办于一生。正念主于临去。此古人所谓平居念正。临终安得不正。此得之于上者也。
平居散心称佛。临终摄散归定。此得之于中者也。
凡愚恶逆众生。善友勉励归正。此得之于下者也。
净土法门。不必尽然。但得临终一念归正。华池九品俱预法流。然有虽正念而绝无闻见。识托莲华者。又有业牵冥界。判决往生者。不在此论。今明彼此恒一。正在此土临终见光见华。已受彼土宝池化生。苟非恒一。焉臻此妙。
次依宗释义三。初约事验以立根本
  论曰。彼生传云。张抗。仕石晋为翰林学士。课大悲咒十万遍。愿生西方。一日寝疾。惟念佛号。忽谓家人曰。西方净土秪在堂屋西边。阿弥陀佛坐莲华上。见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拜嬉戏。良久念佛而化。翁儿。抗之孙也。
  张抗。举往生人。课大悲咒。指往生行愿。惟念佛号。指正念之由。盖临终苦逼无暇诵咒。惟佛号省力。易成正念。谓家人语。正明彼此恒一之验。有人疑此是魔事者。皆由不知惟心净土之理。故也。或问曰。所见莲华。是净土相。若翁儿亦在其中。此儿生耶死耶。若死无有行愿。云何往生。若生岂有生人同居莲界。皆不然也。答曰。别本载翁儿三岁而亡。或是再来之人。往昔行愿早已成就。舍此余生以托彼土。或承乃祖咒愿力故。经云。沾持咒人飘身之风。浴身之水。尚得往生。何况亲承咒愿之力者乎。
次约心性以泯能所二。明土居心内
  所以尔者。盖西方极乐世界。乃吾心中之一土耳。娑婆世界。亦吾心中之一土耳。
  释张抗往生之相。以成彼此恒一之理。娑婆极乐。净秽虽殊。能具之心。彼此焉异。
次明心无远近。
  约土而言。有十万亿彼此之异。约心而观。原无远近。
  约土而言。乃全性而相故异。约心而言。乃全相而性故同。即之常分。派之常合。异焉同焉。存之可也。亡之亦可也。况心即三性具足。广大清净。尚何彼此净秽之殊异哉。
三约果相以绝去来三。初释妨
  但众生自受生以来。为五阴区局真性不契心源。
  或有妨云。净土惟心。谁人不具。即目可见。何待临终。故释之。受生以来有远有近。区局真性。有浅有深。远则无始。近则此生。浅则色阴。深则五阴。今且一往。就此生为色阴区宇。局此真性。不契心源。何也。盖往生之人凡多圣少。居凡夫地。破阴为难。今横论五根。悉为色阴所蔽。是以见不超色。闻不出声。乃至眼耳远不见闻。谓之区局真性。不契心源也。
次正明。
  念佛之人果报成熟。将舍现阴。趣生阴时。净土莲华忽然在前。惟心境界。非有去来彼此之相。
  初二句。明净业成就。次二句。明随业受生。次二句。明印坏文成。次三句。以惟心泯其妄相。既曰将舍现阴趣生阴时。未破五阴明矣。莲华在前者。色阴坚固妄想虽然未破。此身幻化之相将离。则眼不为色区。耳不为声区。十万亿刹之遐方。忽然在前。此皆惟心境界。岂有去来彼此之相可得哉。
三引证二。初楞严
  故首楞严经云。临命终时。未舍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纯想即飞。必生天上。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人之受生。以识息暖三。和合而成。经云未舍暖触。正将终未终之时。色阴将舍未舍之际。一生所作善之与恶。一时现前。恶则纯情而坠。善则纯想而飞。善恶杂修。则情想升沉兼有。如经所说其相甚明。所飞心中兼福兼慧者。福则助修。慧则念佛。共为净业。及与净愿者。加之以发愿求生。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正因色舍而不隔也。以此例知。若沉心中兼谤三宝。及与恶愿亦必自然心开。见阎摩王一切地狱。随愿往生。以舍色阴故。中阴众生。皆得五通。职此之由也。
次妙宗。
  法智大师云。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身。已是彼国生阴。亦此意也。
  天台大师观经疏云。及其瞑目告终。上珍台而高踊。文成印坏。坐金莲而化生。初句可知。次句文成印坏者。大经二十七云。譬如蜡印印泥。印与泥合。印灭文成。以喻凡夫现在阴灭。中有阴生。法智大师云。今借此文。以喻往生菩萨。此土阴灭。彼土阴生。须知垂终自见坐金莲华身。已是彼国生阴故也。
次一门约时论妙二。初标。
  十现未互在门。
  楞伽经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故教中有云。刹那九世。一念三千。
又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又华严经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皆现未互在之义也。
 次释二。初述偈立宗。
  行者今念佛。功德不唐捐。因中已有果。如莲华开敷。
  初二句明念佛之人。功无虚弃。第三句。释其所以。第四句。以喻况显。
  △次依宗释义二。初明由因感果。
  论曰。圆顿教人。顿悟心性。无修而修。修彼乐邦。性中所具极乐。由修显发。
  夫念佛是同。教判偏圆。功收渐顿者。皆由悟与不悟。圆与不圆。以分渐顿尔。今明圆顿教人。最初顿悟心性。生心即佛心。因源超果海。悟心具则无法不具。悟性量则无土不周。悟性体则无生无灭。既悟之矣。正当进修。虽修而仍了无修。乃无修而修。修彼乐邦。盖性中虽具。全体在迷。若不圆修。则所具极乐。无有显发。故圆顿教人。谓之无作妙行也。
  △次明因果相即二。初约性具明即。二即性体明即。初中三。初立本。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横裹十虚。佛法。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而此心性。指上所顿悟者。竖贯三际。约性体而言。横裹十虚。约性量而言。佛法生法等。约性具而言。佛法即佛界。生法即九界。正法。即实法一千。依法。即国土一千。已上皆约理即而言。因法约名字等四即而言。果法约究竟即而言。六种判即。不离性具。所摄虽多。现在根尘相对心起。一念圆成。众生法与心法。岂不妙乎。
次释成
  是以念佛之人。名为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全性起修。虽名为因。全修在性。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与所具果法。同居一性。心性融通。无法不摄。
  念佛之人。通举凡位因位。悟与不悟。凡有所修。皆名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盖真如不变之体。能随染净缘。以为随缘之用。虽悟与不悟不同。其不变之体则一。今圆教人已开圆解。能了达乎此全性起修。在修言之谓之为因。全修在性。性上言之。岂不因中有果。以所具因法等者。释成因中有果。所具因法。即性具九界。所具果法。即性具佛界。既同居一心。心性融通。无法不摄。亦无法不趣。是故娑婆众生念佛之因。已有极乐九品之果。
三譬显
  故如莲华开敷。华中有果。
  法华经题妙法二字。取譬莲华。如来立义甚深。天台玄说极长。略而言之。通譬本迹。谓迹本二门。各有三喻。今但取莲华开敷。以喻念佛全性起修之因。华中有果。以喻九品全修在性之果。华果同时。修性不二而已。
次即性体明即三。初标。
  况此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时。
  前明性具相即。虽有竖穷横遍之言。而正意在乎性具。今则正明性体。而亦兼得性量。既此念佛之心常住。无生灭去来。岂不即今念佛之心。便是当来华池受生之果。华严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斯言可征矣。
次证验。
  故说初发心人。极乐宝池。已萌莲种。若精进不退。日益生长。华渐开敷。随其功德。大小炜烨。其或懈退悔杂。日渐憔悴。若能自新。华复鲜丽。其或未然。芽焦种败。
  故说者。引事证验也。即往生传中。雷峰辩才法师。于禅定中。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者。又资福曦公曰。吾定中见金莲华。人言以待本公。又见莲华无数。问之曰。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
结成
  且此莲华。人谁种植。现未互在。斯言有归也。
  娑婆莲华由手种植。以形而得乎形。形骸有待。故相去也近。虽似近而反远。净土莲华。由心种植。以心而得乎心。心性无待。故相去也远。虽似远而反近。心既因中有果。性又横遍竖穷。泯去来之相。绝相待之形。现未互在。无足致疑。

  【净土生无生论亲闻记】卷下(终)【注文多不举。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点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七条底线|宗旨|使用指南|小黑屋|积分|勋章|手机版|佛教网

GMT+8, 2024-6-2 20: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